心理咨询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咨询的总结

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6名心理咨询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及访谈法。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自信心问题

调查表明(见表1),多数咨询师对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工作能力的判断并不太有自信心。有关研究也表明,76.12%心理咨询师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2]。

2.2 存在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心理咨询师觉得刚走上心理咨询师岗位时面临的问题中,大部分心理咨询师认为最主要的是洞察能力欠缺,其次是心理咨询技巧的不足,最后是知识面过窄。此外还有领悟力不够,挫折承受力不足。

2.2.1 洞察能力欠缺

无论是个别心理辅导还是团体心理辅导,观察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要求。在访谈中,咨询师认为洞察能力至关重要。多数咨询师认为,优秀的咨询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能在来访者一走进咨询室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外在情绪表现感知到来访者当时的基本心态。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来访者的一举一动觉知来访者的所思所想。咨询师也认为,大多数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初期对咨询师大多处于试探阶段,对咨询师存在不信任感,其较深层次的内心的想法一般很难直接向咨询师表露出来,此时需要咨询师细心的观察、体会。具备良好洞察能力的咨询师从来访者的一举一动中可以洞察到来访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来访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能清晰感受到来访者的咨询动机,从而使心理咨询的效果事半功倍。

2.2.2 心理咨询技巧的不足

无论从调查还是访谈过程,咨询师大多认为心理咨询技巧是咨询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如开放的技术,倾听的技术,面质的技术,表达的技术,结束的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掌握得如何对做好心理咨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初期、中期,还是结束时,均和咨询技巧有关。咨询师认为,掌握良好心理咨询技巧的咨询师,在初期能充分激发来访者的咨询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使来访者在较短时间内对咨询师进行较深层次的表露,提高咨询的效率;而对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咨询师能充分利用咨询技巧进行处理,使咨询继续进行;同时面对谈话过程不着边际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谈话的主题,引导来访者回归到咨询的主题中来。面对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来访内容的来访者,灵活运用不同的咨询技艺,解决各种各样来访问题,避免咨询的失败。

2.2.3 知识面过窄

在访谈中,咨询师认为在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常提出一些咨询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和咨询主题有关,有些问题尽管和心理咨询的主题没多大关系,但如果咨询师能很专业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也有助于增强来访者的信任感,从而有助于建立牢固的咨访关系,有利于心理咨询的进行。因而,咨询师在面询过程中,常会发觉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在应付来访者各种各样问题时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咨询因此不得不中断,影响咨询的顺利进行。因而,咨询师觉得除了专业的知识外,咨询师们还得在平常多看些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专业,但一定要广泛。这样面对来访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咨询师均能较好地应付。

2.2.4 咨询领悟力不够

根据对心理咨询师的访谈,咨询师觉得咨询领悟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咨询过程的领悟;二是对心理咨询理论的领悟。两方面的领悟对心理咨询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挫折,这些问题对咨询师的影响具有消极的一面,如咨询的失败、对心理咨询师自信心的打击等,但同时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这些问题对咨询师本身咨询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然,积极的一面就需要咨询师具有较高的领悟力,能从失败的个案积累中看清失败的原因,从而不断积累咨询的经验,提高咨询的水平。然而如果领悟力不够,则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对咨询师造成的是打击,失败无法成为成功之母。赵静波、季建林研究也表明,14.1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18%,女性为15.17%[1]。

2.3 大学心理学课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作用

调查表明,大学期间学生所学心理学课程总体上对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工作能力培养所起作用一般。其中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在5年以上的均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5年以下的咨询师有的认为起很大帮助,有的认为没多大帮助。在访谈中,拥有5年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帮助主要是提供基础理论及一些最基本的咨询技能技巧,但在咨询技巧的深入及演练并最终让学生掌握方面有所欠缺,毕竟心理咨询不同流派其技巧也千差万别。对于一些最新引进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学校也基本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授课。而刚走上心理咨询工作岗位的咨询师认为帮助很大,学校的授课已经把他们引进了心理咨询的大门,对学校也只能提供基础的教育,以后咨询水平更多还是需要依靠再培训。咨询师认为其对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不是很大的理由主要是,他们走上心理咨询工作岗位后,其角色需要更好的转化,由学生的角色转化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转化过程有一定困难。同时,在工作中忽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咨询个案,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从而对自己在学校所受咨询能力的培养有所质疑。

3对策

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操作能力呢?通过调查及访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3.1 心理咨询技巧的演练

心理咨询技巧是咨询师最感不足的地方,因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分配充足的时间。授课教师在讲授完心理咨询的理论及咨询技巧后,应该组织学生设计心理问题,并分二小组进行技巧演练,一个当来访者,另一个当咨询师,并进行角色转换。演练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演练过程呈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并在下阶段再次进行演练、提高,直至学生基本掌握咨询的技巧,能对来访者提供基本的咨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咨询师或者来访者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

3.2 专业见习

学生毕竟缺乏心理咨询的经验,许多心理障碍现象只能停留在视频或书本中,而现实中却很少能遇见,因而,只能通过专业见习,在精神病医院或医院精神科中通过观察、接触具有各种心理障碍的的患者,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也才能真正体会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医别,在以后工作中能清楚判断出什么样的来访者不属于自己的咨询范围。

3.3 义务心理咨询

培养心理咨询经验对学生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的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学生能够较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方法充分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中。在义务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同时也感受到做心理咨询师的辛苦及不易,也觉察到自身心理咨询水平的限制,从而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

3.4 观看别人的心理咨询

咨询师认为,看别人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对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学生通过观看一些高水平咨询师的咨询过程,可以从建立咨访关系、咨询技巧的运用、咨询阻抗的处理、作业的布置及咨询结束的处理等多方面产生深刻的体会,并对别人的心理咨询过程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也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咨询能力。

3.5 小组讨论

咨询师认为,小组讨论也是学生心理咨询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可对某个心理咨询个案进行探讨,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现实中的咨询个案。当然,在小组讨论中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协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学者张丽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模拟心理咨询及义务心理咨询,培养心理咨询经验等方法对提高学生心理实践能力起着较大作用[2]。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从而也更重视心理的健康。培养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帮助相关人群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反过来社会对心理工作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培养合格的心理工作者,提高其心理咨询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心理咨询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6

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保持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完成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和社会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还存在问题,表现在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和信任,对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存在抗拒的情绪。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咨询

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是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验;狭义的心理咨询则不包括后面三个内容,只局限于咨询师通过书面或语言等媒介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的过程。

2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心理咨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认识还不足,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校心理普查工作缺乏了解

有些同学对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一,对心理普查工作不了解。本文以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举例说明。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心理普查发现的,而在高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普查工作的仅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是敷衍了事,还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参加普查工作。

2.2 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了解

不了解学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一个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只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能获得的学分,只关心是否能顺利通过,或是否可以获得学分,对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普通的选修课程。

2.3 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有怀疑

大部分同学对他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表示理解,但是当自己遇到心理压力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能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同学比例还很低,通过了解他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怕别人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会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第二,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第三,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师交流。这几方面的问题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不够信任,这也间接反映了高校有关部门对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深入。

2.4 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

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有怀疑,有些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就是陪人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和帮助。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正确认知。

3 解决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问题的对策

3.1 设立心理咨询开放日

可以利用每年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或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2]等标志性的纪念日,设立高校的心理咨询开放日,邀请大学生群体或大学生代表走进心理咨询室参观,与心理咨询师接触,通过这第一次接触,增加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的态度。“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核心内容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3.2 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建设

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在大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咨询师,咨询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知。在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比较少,大多数是兼职的,或者其他岗位人员通过再培训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的高度,增加专职人员的数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注重强化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咨询技术的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咨询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3.3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只要参与了心理咨询就能快速、彻底的解决任何问题,很多咨询者都希望通过少数几次咨询就可以解决自己问题,而往往经过几次咨询之后,没有出现期望的显著效果就不再参与咨询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公正的。心理问题和其他身体疾病不同,心理问题非常复杂,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而且心理问题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产生的,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都有关系。要消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有些问题的消除或改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参加咨询的大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咨询的效果,要对心理咨询工作有信心。

4 结束语

研究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帮助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在实际工作进行调整,能够更好的把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注:

[1]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是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随后十多所高校响应,在2004年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

[2]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将每年10月10日确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

参考文献:

[1]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2]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作者简介:信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篇3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 心理教育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Reach on Informatioanliz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ZHOU Yaping

(Zhejing Econom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The lack of face to face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nd mental patients do not want to disclose their privacy which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ace to face counseling. There ar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way of network counseling. On this basis of the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the universiti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psycho-educational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atu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of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fo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response

1 信息化心理咨询的研究背景

1.1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现状及信息化心理咨询条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中,又恰逢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日益上升,在校生心理问题逐渐被各个高校重视起来,并且各高校也提供一些简单的咨询服务,开设了心理咨询网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途径。高校在软硬件上已具备一定的条件。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2月25日报告称,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4亿,30岁及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则称为网民的主体。同时该报告显示:从学历层次来看,31.2%的网民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从网民身份来看,总人数的30%是学生。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高校中已经有一批较为稳定的用户。

随着网络的发展,医疗卫生系统已经引进信息化服务,逐渐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转诊过程中的信息可以共享和互认,远程医疗的需求已经逐步被实现和完善。这恰好迎合了信息化心理咨询的模式,使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

1.2 高校心理咨询信息化研究与国外水平比较

尽管国内正在积极地关注网络心理咨询,但是目前其理论及实证研究仍是初级发展。通过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研究较少,起步较迟,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的基本现状是:(1)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目前其研究成果;(2)文献分析法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大多为初级描述性研究。在文献研究过程中发现:网络心理咨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网络心理咨询的实际运用却超过了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研究。

2 高校信息化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心理咨询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其中具体的问题总结如下: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刚刚入学时所进行的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有很大的减少。

(2)缺少系统的心理案例资源库。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缺少系统的、综合的心理案例资源严重缺乏。建立心理案例资源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关于案例的存储、查询是一项极其费时费力的繁琐工作。

(3)咨询方式的单一性。心理咨询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大多通过在线留言,或BBS寻求帮助,缺乏心理知识的自主学习,问题的解决途径也相对单一。

(4)心理咨询者个人隐私的保护性差。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多数受访学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进行了心理咨询,他们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多数学生对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方式的保密性有很大的怀疑。

(5)信息化心理咨询缺乏专业性。心理咨询过程缺乏专家支持,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完整的咨询方案数据存储。

3 高校信息化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改进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构建一种网络心理咨询模式、设计开发一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内容:

(1)构建远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以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和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应用网络心理咨询为指导思想,构建一个远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实施的理论指导。

(2)研发一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以远程网络心理咨询模式为指导,研发一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支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改善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模式,加强心理教育的长期持久性,切实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3)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心理案例库的协同构建。通过协同构建技术完成高校之间心理案例库的构建,该研究内容主要支持高校之间的心理疾病案例资源协同构建,如包括心理案例、心理故事、心理历程、励志故事等。

(4)通过信息化心理咨询提升咨询的专业化、专家化。在咨询系统中嵌入医院、心理咨询部门中具有较深专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一方面便于高校心理工作者水平的提高,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有利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在遇到棘手的心理问题时,专家的点拨可使心理危机得以及时化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专业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36-141.

[2]孙炳海,周贤.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0).

[3]Robyn EWaxrnan and Mark D.Weist.Toward collaborateon in the growing education-mental health interface[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 992.19(2):239-253.

[4]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J].电化教育研究,1998.2:20-25.

篇5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除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外,发展性心理咨询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模式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发展性咨询模式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谓发展心理咨询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付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为此,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提出了发展性咨询的四项功能①:一是激励咨询对象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只有从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咨询对象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帮助咨询对象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三是为咨询对象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四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等等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特点,对其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规划与指导;二是习惯性格养成,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调整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恋爱交往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在恋爱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四是自我成长完善.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优势分析

2.1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人数配比较大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难之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全校三万余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十人.其中部分老师要还承担课程教学等重要工作内容。虽然按照心理健康问题的一般发生概率来看.解决和应对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和一些障碍性的咨询引导.是足够的。但对于发展性咨询等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的咨询工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师生配比不同.我国高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配比一般都达到了1:200,而且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辅导员参与发展性咨询工作.具有生师比较低的优势。

2.2当代高校辅导员一般具有二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代高校都鼓励和要求在校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方面的认证很多高校也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本校辅导员展开培训工作。所以当代辅导员一般都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部分辅导员也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已考取心理咨询师.使得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2.3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了解比较深入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所带班级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人.其自身的学涯经验和带班经验使得其一般对所在专业的职业前景、学生的成长特点有具体客观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预测和分析及辅导有明显的优势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辅导员也是学生专业和职业成长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总结大学生每届四年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在具体工作中为学生提供预防、引导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擅长。

2.4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表现了解较为深入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他们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工作群体.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日常的表现自然了解地比较深入.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较为深厚,这一点使得其实施的教育和辅导方法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2.5辅导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咨询资源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对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还可以支配大学生干部.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大部分高校都为学生班配备了心理联络员或素质拓展委员,这使得其在进行发展性咨询时可以使用一般咨询师所无法使用的资源和方式,开阔了其进行发展性咨询的范围、影响力和接纳性。另外.虽然辅导员在发展性咨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障碍性咨询却不应作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在障碍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限制在心理排查、引导咨询、跟踪关注上。而障碍性咨询本身.应该是校心理咨询中心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任务。辅导员虽然一般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因为障碍性咨询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以及辅导员本身咨询经验和系统培训的缺乏,使得其在障碍性咨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辅导员不应把障碍性咨询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

3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咨询的方式方法

3.1心理调查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需要角度来讲,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而所有的咨询也必然建立在对当事人基本特点有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辅导员开展心理调查一般适用于针对大一新生和每个学期开学初进行.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特点、特长等个人基本性质上.而每个学期开学初的调查则针对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如个别同学情绪反应相对剧烈,或了解到其发生某些重大的负向事件,有必要在争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状态测试,如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专业测试的时候,也可以求助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有助于辅导员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3.2针对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在对学生特点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座可以针对四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开设,如大一适应养成,大二人际交往,学习心理,大三恋爱、职业选择,大四考研压力调节、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

3.3针对性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根据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与家共成长”.“感恩教育”等。

3.4开放式沟通

对于一般心理困惑的咨询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倾听.辅导员如果能“敞开大门”.让学生消除对其老师身份的敬畏感.走进班部和辅导员交流内心的声音.那么这种咨询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5生涯发展建议

大学生处于人生目标的模糊期.他们因为经历的限制很难对自己的生涯做出客观实际的规划.所以在成长期常常会出现情绪的躁动和思想上的迷茫.这时辅导员可以作为有一定经验的经历者.为学生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其生涯规划。

3.6骨干培养

学生骨干的培养也是发展性咨询的内容之一.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骨干在管理性和事务性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学校学习中的技能培养和自我成长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一般也有从事管理类工作的未来期望。然而.学生骨干必然会面临学业和班级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成长中学业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及班级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都可能会影响骨干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在现实中.常常会有学生骨干主动请辞的现象发生.而辅导员作为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学生骨干的教育引导工作.所以为骨干进行发展性心理咨询也是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回访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37-03

一、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意义

(一)心理回访有利于更全面、真实地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心理回访,与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交谈后,学校心理教育者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心理测试结果中反映的状况,补充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能收集到相当数量的信息,通过这些资料既能了解个体的特殊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也能在资料的汇总中看到每一届新生具有共性的问题(如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的基础。

(二)心理回访对心理危机者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老师在访谈中除了了解到新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访谈对象都是心理测试筛选出来的具有某些特点的个体,他们可能正存在某些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处理和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回访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测评及回访的资料对学院和各系部掌握学生的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回访工作本身非常有针对性,做好了这部分同学的干预,就解决了绝大部分具有心理困扰学生的问题。此外,参加回访的学生虽然只占一定比例,但是这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在同层次学生中具有很大代表性,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针对这类问题展开教育引导活动,则会增加工作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学生获益。

(四)心理回访能端正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新生在入校后能与心理咨询老师有一次交谈,能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压力和困扰,获取需要的信息,获得前进的动力;能亲身感知心理咨询,真正了解这种服务形式,知道在大学里,咨询是一种可以自助的方式,同时,交谈的过程中也有引导、宣传的作用。通过交谈,提醒同学在新环境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提高挫折承受力和应对力;通过访谈,能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知道大学里心理咨询是可以倾诉心事、获得帮助的“专业谈心机构”。

二、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工作模式

(一)明确筛选指标

各大学的新生入校后基本上都会进行心理普测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普测的某些指标可作为心理回访对象的筛选标准。如,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项目中,符合第一类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精神病等因子的得分为严重程度的学生;在基本情况中反映近期有重大应激事件的学生。指标的选择应将专业测量与学校的需要相结合。

(二)培训回访工作人员

参与回访工作的人员由几部分组成:1.掌握学生信息的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2.参与访谈的咨询师。3.协助回访工作的系部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4.知晓访谈结果的学生管理者。对每一部分的人员,都应依据其工作职责进行事前培训,在细节上进行沟通和商讨,统一流程和用语,使回访工作规范有效。

按相关标准筛选出的回访对象,由心理中心向系部反馈总体情况并统一安排每一位学生的访谈时间和地点,逐条打印成“心理中心抽查访谈”通知条。由各院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或班级心理委员统一发放给被访同学,统一用语。

(三)规范访谈流程

1.首先对学生表示欢迎并对访谈的目的进行解释,如:“按照心理健康工作的常规要求,我们需要安排一些同学进行面谈,谢谢你的配合。”

2.可以先提问:“进校后同学们都参加了心理测试,你看过自己的测评结果吗?有什么感想?”

3.按回访记录表上的半结构化内容进行询问,具体涉及:来访学生目前的压力;在测试中反映出的特定情况(如轻生倾向、家庭不幸等);针对抑郁、偏执、人际和精神病症倾向等因素进行了解;近期的重大生活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的支持力量;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等方面。

4.对想要咨询的学生或在20分钟内不能完成的访谈,可以告诉他:“看来我们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要谈,但今天的访谈时间有限,你可以另约时间再来咨询。”

5.访谈结束后,在回访记录表上写下对回访者的评估。

(四)评估访谈结果

每一个访谈结束后,给出评估结果,如危机干预、转介、主动干预、建议咨询和无明显异常。

对需要危机干预的回访对象,一般是访谈中有轻生设想的,按危机干预反应机制流程进行。

对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的,即有明显的精神分裂、躁狂、抑郁倾向的学生,通知系部,心理中心备案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再次咨询或立即转介。

对情绪、行为上表现有异样的学生,实施主动干预,适时安排咨询并且通知系部。

对当下就有各种问题或咨询师主观观察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回访者,做“建议咨询”。留下回访者的联系方式,由心理中心统一预约,预约时首选回访咨询师。

对无明显异常的回访者,在访谈中对心理咨询进行宣传,作常规结束。

(五)整理总结报告

回访结束后,由心理中心统一整理咨询师的访谈资料,撰写新生心理回访报告,提交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应针对心理回访情况开展专题工作会议,学习了解、分析讨论,作出对策。

(六)跟踪评估重点学生

心理中心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回访评估中前三类,即需要主动干预的危机干预对象、转介对象和情绪行为表现异样对象,建立特殊个案心理档案,进行后续跟踪评估工作,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关怀为主。

三、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思考

(一)应端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高校心理咨询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保健功能、治疗功能。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诸多研究揭示,多数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扰时并不积极主动求助心理咨询。据我院近几年的心理测评数据显示,新生中感到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在12%以上,但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比例只有2.5%不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选择心理咨询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校内心理咨询机构仅列第八位,很大部分同学认为只有在心理问题严重到成明显病症的程度才有必要去心理咨询,还有部分同学则是因为不了解,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有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有增无减。面对这种形势,除了自身需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之外,能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促进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一旦延误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往往会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所以端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应加强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回访中我们听到,许多学生正是通过本校的入学教育,参加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读本的宣讲,或是参加了心理测试,才知道了“心理健康”,知道了自己新入一个环境中处于“不适应”。20世纪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德里克・博克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对大学生不要进行简单的说教、灌输,不要向他们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该通过积极地引导使之得出正确的判断。这些最好安排在其大学生活的头几周进行,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其(学术)思想和态度的最佳期。实践证明了入学初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健康观念有重要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定基调的效果。我们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针对心理读本进行导读,开展心理测试,针对心理测试的结果进行释疑性讲座,举办一系列大学生活主题的讨论沙龙等活动,能让新生在大学初期接触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去适应新生活。

(三)应采用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尤其是心理咨询遵循自愿原则。就心理咨询而言,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咨询或辅导,只有在自我改变动机强烈的基础上,咨询才能起效。但是针对学生反映出来的心理开放性低、求助意愿低的现实,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工作模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走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比如可通过学生工作会议等形式,培训相关的师生,让他们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加强电话和网络等匿名性和隐蔽性咨询,作为面询的有益补充。提供方便的咨询求助机会,为求助者提供初步帮助,缓解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活动也应循此思路扩大宣传,主动提供各类学生都有兴趣有机会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成长。

(四)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特别是咨询者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准、个人特质、人生阅历等都会影响到访谈效果。除此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领导的统筹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心和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双向沟通作用,全体教职人员的心理健康观,在新生心理回访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我们要努力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输导心理健康观念,提升辅导人员的专业性,培养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应在全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

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心态是需要全方位的因素来支持的,“健康的环境孕育健康的心灵”,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后勤服务的保障,还是针对每个阶段的主题教育,都是保障学生有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渗透,成为大学文化中最主要的观念和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安云.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状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6,(6).

[2] 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

[3] 郝志红,梁宝勇,邵秀巧.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因素研究的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1).

篇7

【关键词】心理咨询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85-02

心理学是一个舶来品,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都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之中的。如果将这些方法不经修改照搬应用到中国,很多理论都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心理咨询方面。心理咨询对象是人,而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只有从本国的文化和环境出发,才能对咨询对象的困惑和问题有所帮助。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态度的影响

目前,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即儒家、佛教、道教,以及当代西方文化的复合体,但基本公认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在现代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所宣扬的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规范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在心理咨询领域,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三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咨询。首先,人们常常给予心理疾病一种道德性的评价。例如:一个人如果有性方面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常常会被人误解为生活作风不好,思想肮脏。其次,中国的文化也会使心理疾病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杨德森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问题:神经衰弱,气功诱发的精神障碍,迷信和巫术诱发的精神障碍,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出现的“隐匿性抑郁”和“躯体化”现象,个别落后地区存在癔症性质的某些症状,如缩阳症等。最后,我国传统文化也影响人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期望。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心理咨询师当做一位具有权威性的专家,认为通过心理咨询可立即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 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点

有研究发现,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西方在认知、思维方式和知觉上依然存在系统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1)西方人的推理和感知是分析性的,他们关注于物体的具体特征;东亚人的推理和感知是整体性的,他们关注大体的目标和该目标所处的环境,寻找事物和事件间的关系和相似处。(2)西方人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倾向于忽视情境因素,而东亚人则很少这样。(3)西方人倾向于利用分类学来分组物体和事件,而东亚人则倾向于用相互关系对物体和事件分类等。许多学者提出符合中国人特点的各种测验量表和心理咨询方法。王登峰等依据词汇学假说,经过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7个维度,以此编制了反映中国人人格特点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妙清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宋维真等编制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引进西方的知识和技术,经过简单的“中国化”就进行实际操作,而是通过深入发掘我国的文化渊源和人格特点,来建立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景怀斌的《儒家人格结构和心理学扩展》详细描述了儒家文化中的人格要素,是以“知命”为中介,以仁、礼、知与外在环境,构成互动、积极的关系。之后他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咨询的价值和内容,概括了其中具有心理咨询价值的9个主要方面,包括:人格思想与人格培养、心理咨询技术、中庸思想与社会生活技能、涵养功夫与心理调节、人际认知原则、应对、“毁不灭性”与哀伤辅导、生死教育和人生意义。潘菽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心理学思想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7种符合科学且独特的理论,即人贵论、天人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对认识问题的唯物论传统。景怀斌在《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分析了儒家式应对的内容和特点,进而编制了儒家式应对问卷,通过数据的分析表明,儒家式应对思想有利于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燕国材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中提炼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大因素人格理论——仁、义、礼、智、信,并希望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现代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这导致中国心理咨询方式势必与西方的咨询方式有差别;二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的心理咨询技术;最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为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明仅有这三点就足以建立中国的心理咨询。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土化,杨国枢先生提出了“本土性契合”这一概念,即,特定的文化性和生物性因素一方面会影响当地民众(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当地心理学者(研究者)的问题理论与方法。根据这一标准,我们目前的本土化只是处于改造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阶段,要实现完全的心理咨询本土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126~134

[2]杨德森.中国人的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见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

[3]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2):196~202

[4]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1):127~136

[5]景怀斌.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J].现代哲学,2007(5):8~17

[6]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学报,2007(2):371~380

[7]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J].心理学报,1984(2):103~114

篇8

学校心理咨询的全部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与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下面本人将就几年来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的经验谈一下。

1.首先要尊重对方。

即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的“无条件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尊重是无条件的是整体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都一起包括在内。先尊重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这样的前提就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隔阂。中学生日常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中学生大部分是以“小”的身份出现的。来访者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的勇气,而且也表明其人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想改进。对他的接纳有利于他对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的改正“缺点”的信心。因此来访者应聚焦于来访学生的内部感情,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来访学生的自我探求和自我表现。辅导老师应该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访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另外目光要与学生的眼神有交流,不能象审问学生一样,多一分温和,少一分严肃。这样访学生感到你是非常认真地在倾听,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十分的尊重,这和谐的关系影响着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帮助关系的形成,使咨询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要真诚相待。

就是教师在辅导关系中真实的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来访者。有效的心理辅导教师是真诚、真实与可靠的,他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都是完整的,因为心理辅导是建立在交谈基础上的平等的关系。倘若欠缺了这一真诚,信任的关系就很难出现,而辅导的结果就会因而大受影响。所谓“真诚”,就是辅导教师在辅导关系中要以“真正的我”出现,不会有保卫式的伪装,不会将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的背后。同时,更不会象一个技师般在完成例行工作。相反的,他会很开放,很自由又很个性化地投入在整个关系中,他能表里一致、真情流露。

3.能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人、事、物是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有所不同,因此有时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比如,闲聊:在下课的路上、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有事没事地与学生散步、聊天,这样往往能使学生向你敞开封闭的心扉,使你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你通过其他渠道所不能了解的事情,并且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QQ电子邮件联系:班主任可以建一班级QQ群,在QQ聊天中教育学生,引导其正确上网。利用“伊妹儿”给学生写信,学生可以和老师公开讨论,也可以选择向老师说“悄悄话”,谈学习、谈家庭、谈情感,交流、互动、共勉,尤其在寒暑假能实现远程“零距离”沟通。还有家访、电话联系等等沟通手段。

4.要学会产生共鸣。

即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不但要有能力正确的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促使当事人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有更深的自觉和认识。学生前来咨询,多有一种畏惧心理,有一种对不被理解的担心,所以他在向你叙述他的症状和感受时很多时候不敢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经常绕来绕去,或者是根本涉及不到他想要咨询的内容上。心理咨询老师的共鸣正是可以让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和担心,使他们直面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且用适当的方式把他们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使心理咨询老师能够把握到学生的需要所在并给他们提供必要、适当的建议或者方法。

5.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篇9

一、概念界定

(一)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咨询的一种定义。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其职业定义为“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二)人格

对于人格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表述。1937年G.W.奥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人格定义,故本文仅列举出两种笔者最为支持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人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所谓的人格特征,从字面上说就是自己本身的性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自己的想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人格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研究

心理咨询师究竟应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对此,许多学者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孔珊珊(2011)总结了心理咨询师绩效水平的特征,有如下几项:富有爱心、幽默感、良好的倾听能力、有宽容心、咨询的经验、必要的人生阅历、洞察力、敏感性、随机应变的能力、富有激情、感染力强、较强的亲和力、奉献精神、对自我角色的清晰定位、个人魅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宽容心、责任感、亲和力。

曹玉红(2011)认为心理成长只要包括自我概念清晰化、价值观提升、情绪处理、职业枯竭现象处理等。

张书帷(2010)运用半结构性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发现,以下15个个人特质词语的选择率均为100%: 真诚、细心、机智、尊重、共情、包容、耐心、亲和、温暖、创造性、乐观、接纳、理智、礼貌、专注。

吴垠(2010)通过对比心理咨询师绩优组与一般组,得出二者在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人际理解和洞察、弹性、影响力、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力、人格健全与完善上存在差异。

李小艳(2012)经多次分析,把内容相近的个人成长分析归类,最终形成总结出:人格特征包括自信、能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身边不同观点、对他人能力和潜力有正面期待,能坦言自己的失败感受,善于倾听,有耐心,有亲和力,让人感到温暖。

陈贞兰等(2011)指出成功咨询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征有以下要求:乐观、积极、理解、宽容、接纳、共情、尊重、热情、幸福感强、客观、高道德标准等。

笔者检索到2010-2013年28篇心理咨询师个人分析报告,并对其提及的人格特征词汇进行了统计,列举出前五位,如下表。

对于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的要求,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的。某些已经公认,但是更多的人格词汇被提及。鉴于此,笔者不胜惶恐,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询师人格标准:自我觉察、洞察力、健康的心态、尊重、价值观中立、人性观自知、乐观积极、真诚。

三、心理咨询师人格成长途径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成长。人格的完善亦不可忽略,只有双管齐下,心理咨询师才能更好服务来访者。如韦耀阳所说,人格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的必要前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自身人格成长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

(一)自我觉察

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觉察的途径主要有:自我提问、写咨询日记、填写个案评核、观摩咨询录像、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接受相互咨询和朋辈辅导、寻求专业督导、收集来访者回馈意见及分析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模仿行为等。自我觉察可以让心理咨询师积累经验,提高咨询技能,降低挫败感。这对于初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非常必要,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

(二)洞察力

自我觉察主要是指心理咨询师对自我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是对如何更为出色地帮助求助者自助并更好完成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而洞察力则是指对其他人的洞察,特别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对来访者的洞察。在这方面,心理咨询师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先从一系列的视频资料开始,对人物表情、行为等进行分析;直到足够熟练再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训练”,并与亲朋好友直接交流是否完全正确。

(三)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对来访者不仰不俯地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种对其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真正懂得尊重来访者的咨询师,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他的来访者,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成功还是不成功。心理咨询师可试着从尊重自己开始,不看轻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尊重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心理咨询师应牢记在心。即使是来访者,他被一些事情所困扰,这也改变不了他跟你一样同是个人的事实。

(四)价值观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来访者,心理咨询师甚至会陷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并教育来访者的黑洞。关于长幼尊卑秩序,关于自私或者奉献,关于公平,关于性别角色,关于重要人际关系中的权利关系,关于进取、努力或者退缩、安适,这些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常面对的一些价值主题。在面对来访者这些问题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其之所以这样做的想法以及事后的所有情绪,而不是指责其错误,并如父母般教导其往左还是往右。心理咨询师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来访者指手画脚。

(五)人性观

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面谈策略;人格研究

[作者简介]张华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文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124―03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认为以每次50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者间隔。因此如何在每次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咨询效率,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就显得特别重要。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来访者对其经历的重要生活事件的描述来把握他的人格特征将会有益于发掘来访者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为咨询者调整策略提供方向。人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人格的不同维度以及与人格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和预测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通过倾听、解释、反馈以及非语言了解来访者核心的人格特征,必然会对咨询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心理咨询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影响来访者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维度或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因而是心理咨询面谈过程中应重点考查的对象。

1.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个体的应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与冲突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摆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倾向,主要有推诿、压抑、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等方式;心理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行为,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和总结经验等方式;强化外部疏导机制,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和外在手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转移、宣泄、倾诉求助等方式。从应对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和中间型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调整心态、调整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和转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推诿、压抑、幻想、退避和宣泄等,中间型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否认、倾诉求助和合理化等。

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自评总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理调节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负相关。心理防御机制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有显著正相关,在外部疏导机制的维度中,转移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宣泄与心理症状得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虽然应对方式很多时候往往和具体情境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个体而言仍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核心的人格特征。咨询面谈中,通过考查来访者对一系列生活事件,尤其是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同时了解他们主导的、稳定的应对方式,判断它们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到底哪种应对方式占优,可以便于咨询师对来访者核心人格的把握,有利于发掘来访者问题的根源,也有利于咨询师就优化来访者的应对方式作出建议。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意指个体对自己人格的觉知,是个体感受和理解自己各个层面的方式。个体的自我概念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望。

Rogers在对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重要原因。Higgins更具体地研究了个体自我概念的不同侧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中,个体由于其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处于肯定性结果缺失的动机状态,因而易于产生抑郁类型的情绪,导致沮丧、悲伤、失望等体验;在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中,个体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将受到责备、惩罚,这种否定结果的出现常常导致焦虑类型的情绪。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与客观实际不一致往往是个体焦虑、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根源。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偏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应当认真地分析考查来访者的自我概念,了解他们的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详细情况,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否客观,他们主导的自我概念是客观的还是偏倚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有利于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形成的人格背景,使咨询变得更有成效。

3.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个体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木可控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方式是个体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归因方式的偏差往往是导致个体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要对来访者的归因方式作系统的考查,详细了解来访者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动机偏差,并对其进行归因训练,使来访者的归因方式朝着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个性

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社会比较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检验表明,在社会比较方面的总体消极特征较为明显,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的外控程度、易比性上的对社会比较的依赖程度、体验性方面的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强度、突出性上的偏执程度较高,属于“消极的社会比较组”的大学生被试,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那些在社会比较方面总体上具有相对积极的特征,或者在社会比较的控制感方面具有适宜程度的内外控特点,在易比性方面对社会比较能够灵活运用,在体验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在突出性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选择社会比较的对象、事件和看待比较的结果,属于“积极的社会比较组”大学生被试。

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地影响着其社会比较方式。高自尊、高度外向的个体更易作向下比较,高宜人性、开放性的个体易作向上比较。高宜人性的个体往往比较谦虚,更多表扬他人;低宜人性的人往往对他人怀疑,认为自己高出大多数人,更多地与他人竞争,而不是合作。在心理咨询面谈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来访者的社会比较方式进行考查,如来访者社会比较的内外控特点、社会比较的方式是刻板的还是灵活的、对社会比较结果的体验更多的是自信还是自卑等,然后引导来访者形成灵活的社会比较方式。如建议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既要联系自己的过去,同时尽量和自己情况相当的个体进行比较,要避免总是与情况优于自己的个体相比较来对自己作出评价,尤其应当避免将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如果发现自己的情况不如他人而产生沮丧感时,可以采用向下的社会比较,即在相同的评价尺度下,与情况比自己更糟的人进行比较。

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对身心健康的增进及维护,通过心理学家20多年的研究和有关理论的发展,目前得到普遍承认的研究结果集中在两个方面: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作用,不一定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缓冲器模型普遍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达到缓冲生活事件对健康损害的作用。事实上,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都肯定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区别仅仅在于其作用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很多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果,社会支持良好的个体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差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

社会支持不是某种人格维度,但与个体的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个性外倾的个体较易获得社会支持,并且对支持有着良好的主观体验、较高的满意度和利用度;而具有精神质和情绪不稳定倾向的个体往往社会支持不良。在心理咨询的面谈过程中,详细了解来访者获得的客观支持状况,了解他们主观上能够受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尤其要重点考查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有利于对来访者问题的把握,也有利于让来访者领悟和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6.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必然会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个体无法避免的人际关系会使其产生各种身心症状,终止这种关系,症状则立即消失。就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会成为持久而顽固的困扰个体日常生活的因素。可见人际关系始终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