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综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所综合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现状与分析
我县现有乡镇卫生院23家,村级卫生所及个体诊所316家。分布在农村16个乡镇和187个自然村。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些乡镇卫生院、村级诊所以及个体诊所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的甚致职工都开不出工资,而且硬件设施极度匮乏,处于维持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难以达到政府和百姓的要求,也给我们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首先,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功能达不到要求。由于乡镇医疗机构受规模、人员所限,在药事管理上药房人员缺少,有的还不够从事药房管理的资质条件,还有的是资质能力偏低,对药品的养护、评价、配制和分发以及特殊药品管理的知识还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以致造成药事管理功能不全,只能维持简单的药事管理职责。第二,药学技术人员中非药学专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学历普通较低,业务素质不高,有的药房人员身兼数职。这种情况在农村医疗机构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三,药事管理制度不健全。药事管理的好坏有赖于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度建设大多没有摆上日程,个别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度事实上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既缺乏外部的压力,又缺少内部激励的动力,就连《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药品保管制度”等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医疗机构中得不到落实,给药品的安全使用带来了隐患。第四,药事管理水平较低。在日常监管中,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明显低于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农村医疗机构涉药人员的技术水准、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普遍较低。
医院往往只重视药品的进出数量管理,注重药品的经济收益,忽视药品的质量管理,而且对药房、药库及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很多农村医疗机构的药房,药库硬件还不如普通的药店,制度和软件建设更是处于低层次状态,不能适应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第五、药品养护和贮存设施条件较差,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贮存设施可以用“简陋”二字来形容。一是药库药房条件差,既无隔热装置,室内也无空调,窗帘、排气扇,及防鼠装置等设施,药品直接与地面或墙壁接触,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极易吸潮霉变。有些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各种药品随意摆放,未按要求进行分类,极易混淆;二是阴凉库缺乏。全县80%的医疗机构没有设置阴凉库,有阴凉库的其面积与用药规模不相适应,空调长期关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冷藏设备不齐全,只有乡镇以上医疗机构配有冰箱,95%的村级医疗机构没有冰箱,有冰箱的也是和家庭混用。
一些需要冷藏的药品如胎盘注射液等也在常温下存放。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的冰箱不是不使用就是不够用,冰箱未起到应有作用;四是中药贮存器皿简陋。用纸箱、竹篓、麻袋盛装中药现象普遍,造成中药饮片发生吸潮霉变;五是温度计配备不全,多数医疗机构没配备温度计,有的配备了温度计,也无记录,温湿度超过规定范围时,也不采取任何措施,温湿度调控成为一名空话;六是一些医疗机构缺少烘干、熏蒸等中药养护设施;七是药品出库不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随意性大,导致经营发现过期失效药品。第六,药品采购渠道不正规,质量隐患大,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医疗单位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向无证经营者采购药品,尤其是农村个体诊所,药品采购渠道比较混乱。而无证经营者提供的药品来源复杂,加上储存和养护条件差,没有相应的药品质量保证措施,因此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大。又因购进药品无质量验收制度也不进行验收,一旦药品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根溯源。
二、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造成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相对混乱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规定实施GSP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而时医疗机构取得用药资格与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条件却不同,医疗机构使用(其实质就是经营)药品只要由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可用药,且用药范围广,并可以合用三类医疗器械。虽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有关设施、设备、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及规章制度有相应要求,但没有具体的详细规定,所以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前,很少组织现场验收,而办药店,则要求法人代表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时还要有2名药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并且必须通过GSP认证。另外,一般零售药店要取得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资格,必须要有2名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因此,在农村申办药店的人少,而申办个体诊所的人却很多。另外,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用药范围规定的不明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第27条规定:“城镇中的个体行医人员和个体诊所不得设置药房,不得从事药品购销活动。而现实中城镇个体行医人员和个体诊所普遍设置了药房。虽然有关解释明确了城镇和乡村的区别,但是药房和药柜怎么区别,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对违反第27条该如何进行处罚现实中难以操作。
2、不重视药品管理,设施设备投入不够。农村医疗机构历来只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对药品管理只抱应付态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认为,医疗水平及声誉的提升完全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与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提高,而药品的管理对此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资金本来就很紧缺,在药品管理方面投入不如在医疗设备上投入经济效益来得快。乡镇医疗机构买一台空调,一年下来电费要好几千,而保存的药品价值也不过几百元,经济上很不划算。村级卫生所需要在阴凉和冷藏条件下保存的药品价格有的只有几元,即使被药监部门查获,处罚金额也比需要的投入少得多;另一方面,有些人把药剂科看作是辅助科室,在资金技术上投入明显不足;再者,从现实中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既使使用假劣药品)导致的纠纷远远少于其他医疗事故导致的纠纷。以上是直接导致医疗机构对药品的管理不够重视,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的主要因素。另外农村医疗机构对药品从业人员培训不重视。每年除药监部门对药剂人员进行有限的一、二次培训外,很少组织对药剂人员进行药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从而导致了药剂人员专业知识和药品管理知识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有些药学技术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
3、我们还存在监管力度还不够问题。由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资金不足,执法装备落后,从而影响监管覆盖面。*县现有乡镇卫生院23个,村级诊所187个,个体诊所316个,分布比较分散,每年监督检查频次达不到两次,这也是造成监管不到位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把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上面谈到的农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治理好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法制。众所周知,药品是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也是受法律法规严格管理的商品之一。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才能得到法定的“许可”,由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市场属性迟迟未能在法律层面得到确认,尚属于“使用”单位的性质,因此医疗机构的“用药”不需要获得“许可”。这一现状直接造成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和实践问题。一方面,医疗机构承担着80%份额的药品质量安全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却游离于市场准入之外,只要成立医疗机构就自然获得了使用药品的权力,这对广大药品经营企业而言是一种超国民待遇,对药品质量安全有效管理也少了最后一道最重要的防线。实践证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质量问题,违法违规问题一直居高不下,仅靠事后监管很难治本,只有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医疗机构药品纳入市场准入的大环境中去,明确医疗机构使用药品是市场流通的一种形式,从开办起就要符合法定要求或标准,才能获准“使用”药品资格。否则就严格实行“医药分家”,不允许其单设药房或药库。目前在现有管理基础上,一些地方或通过规章或通过规范性文件对基层医疗机构设置的药房及药库提出了基本标准,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现实选择。
2、依法配备符合资质的药学技术人员。笔者认为,对农村医疗机构药房与药库实行市场准入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然而,要求农村医疗机构配备依法经营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是《药品管理法》(22条)规定的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应当可以依法强制推行。问题是虽然《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了这一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并且进一步规定了禁止性条款,即“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但是由于缺少配套的法律责任条款,这一法定义务以及禁止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摆设”,仅靠药监人员的教育督促事实上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一些配套规章如《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上明确违反《药品管理法》第22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农村医疗机构涉药人员的基本素质能依法得到保证,农村医疗的药事管理水平和药品质量会得到明显提升。
篇2
“诊所式”法律教育;职业教育;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633.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57-02
“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实践性和职业教育为主要特性,能够适应当今院校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应将这一模式引入到高校法学教育中,并在重新定位中国法学教育目的、健全法律系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健全法律系学生技能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和建设切合中国特色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1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突出特征
诊所式法律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进行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使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需要帮助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面临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亲自提供法律服务,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在诊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理论接受者转变成一个主动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办案者。在课堂上,教师是根据学生案件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标准大纲来展开教学,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教师通过角色模拟式、互动式、合作式、反馈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准律师”身份,主动投身到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特色。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真实的案件法律诊所是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场所,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诊所。在诊所中,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直接委托人的案件,通过了解事实、收集证据、运用理论知识,全程参与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学习做一个律师应完成的全部工作。与现实的接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法律思维能力。实践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律师角色,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诊所式法学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的作用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法律职业技巧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心,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相关法律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是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案件中,由学生扮演“准律师”的角色在真实的具体案例中解决问题并磨练技能。“法律诊所”教育案件材料具有真实性,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可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互动性,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职业责任。因此“诊所式教学”及其衍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诊所式法学教育重实践的特质使得学校在挑选老师时的标准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基础法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有扎实的诊所式教育专业知识和长期的法律实践经历,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法律职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具备法学外领域的知识,所以针对时下中国此类高层次法学教育人才缺乏的情况,高校可以邀请资深的律师或职业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来从事诊所式法律教育。因为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的实习单位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平台,根本不认可也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对安排来实习的法律系学生不屑一顾,使得实习最终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制定法律诊所章程、办案工作流程、导师负责制、法律诊所和高校定期交流制等等,在此基础上规范法律系学生实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提高法律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地磨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解除当事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
3法律教育中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
篇3
一、工作目标
健全药事管理组织,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服务能力,持续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临床使用管理,确保基本药物、辅助用药、抗菌药物、特殊管理药品等临床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二、考核范围和内容
(一)考核范围。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使用药物的医疗机构均应当接受考核。
(二)考核内容。合理用药考核的重点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八项内容:
1、药物临床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2、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组织建立及工作开展情况;
3、药学部门和药师队伍建设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
4、品和、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和含兴奋剂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情况;
5、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重点监控药物的使用及管理情况;
6、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
7、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和省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配备使用情况;
8、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国家医保谈判准入药品配备使用情况。
三、组织实施
(一)考核责任。市卫健局制订合理用药考核标准,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局医政医管科负责市直医院、民营厂企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考核工作,局基层卫生科负责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考核工作。
(二)考核周期。3年为1个周期。
(三)考核方式。考核采取医疗机构自查自评和市卫健局收集数据信息结合现场考核的方式进行。医疗机构按照考核内容和指标对本机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并将结果分别报送局医政医管科和基层卫生科。市卫健局根据医疗机构报送的自查自评情况,通过信息化平台在线采集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关键数据,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核查分析。
(四)考核覆盖率。到2021年,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民营厂企医院考核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考核全覆盖;到2022年,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考核覆盖率达到30%;到2023年,门诊部、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考核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
(五)结果评判。市卫健局根据医疗机构自查自评和数据信息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合理用药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由于用药错误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其考核结果应当为不合格。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对合理用药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合理用药考核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遵循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合理用药考核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考核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考核工作信息化支持。医疗机构要加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推进考核工作。可在已有信息平台基础上进行完善,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关键考核指标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考核”形式采集考核数据完成数据信息考核,减轻医疗机构负担,提高考核效率和水平,保证考核客观性。
篇4
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没有在实践教学上形成体系和基本模式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基本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观摩旁听审判模式、组织课堂讨论模式,模拟法庭对抗演练模式、媒体教学模式、社区法律援助、诊所式法学教学、及毕业实习。在本科法学教育中,这些是较为常规的实践教学方式,目前我们除了毕业实习较为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完整呈现,模拟法庭演练和诊所式法学教育开设成选修课外,其他的实践教学方式并未得以全面展开和实施,并未纳入实践教学的整体模式中并形成体系,老师对此自主把控,做随心功德,实践教学的特点没有完全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链。
“双师型”教师、经费支持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所需实践教学往往是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实践教学的各环节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如模拟法庭对抗所需的制作所有的案件卷宗文本的复印费、旁听观摩庭审及社会法律援助所需的外出差旅费等。这些基本费用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实践教学不能全方位铺开,只能限于课堂上的一些基本方式,也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实习基地较少,“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由于机制的原因,许多老师不愿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制约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践教学与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的冲突现正各高校都在推进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从宏观角度设置了比例学分、学科门数及学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调控的面较小,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构建余地不大。强化实践教学我们必要时是需要以牺牲常规管理制度为代价的,要充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发挥的空间,比如期中教学检查中的教学进度的检查就需弱化;比如考试模式和评价机制上,可以给我们一些空间,总评成绩的比例组合上我们可以不限于学校的规定;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有调换课的需要,能不能不那么艰难,那么麻烦。如果这些是常规教务管理制度不能在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稍作让步的话,这些冲突无法解决的话,构建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是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是无法适从的。
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实践教学的观念首先从理念上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全新的突破性的认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强是本专业的一个突出的重要的特征,一个法学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法学教育,如果没有具备相应的实践运用能力,就算每门课都是九十分以上,这样的培养模式本身就是失败的,法学教育的根基就在于要能把传授的法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司法实务的个案当中。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整个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应以此作为基础。其次,在实践教学的运行中,老师要学会转化角色,强化学生才是实践教学的主体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老师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这样学生才能全情投入到相应的身份中去,主导对整个案件的走向,才能扮演好相应的角色。
(二)归纳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法学实践课程体系,法学实践教学从体系上应分为法律课程体系和实习课程体系,前者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式教学等在课堂上能展示完成的;后者包括见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见习具体可通过旁听观摩法院庭审、社区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全面展开。使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分层次分阶段接受实践环节的打磨和锤练。这些课程体系准确地讲是实践教学的诸多环节和方式,在课程教学中老师都在加以运用,问题是要构建实践教学的模式,这些方式和手段就应设置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零散的自主把控和运用。以本院为例,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形成实践课程的基本体系,模拟法庭教学和诊所式教学是制定在教学计划的选修课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也是进入教学计划中的。那么其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怎么跟进,笔者认为包括模拟法庭教学和诊所式法学教学不应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开设,它是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应该大量运用到其他专业课课程教学中去。所有的这些方式和手段不也不可能一一列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更重要的是在每门课的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学大纲中加以呈现。
(三)打造成“双师型”教学队伍,提高教师法律实践能力,这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法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侧重的是教师自身的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法学教师如果没有接触过法律实务,就没有司法的感性认识,就不能身体力行地带动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能获得学生一致好评的老师大多数恰恰就是从事过司法实务工作的,能很深动很能贴切很自然地把司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常识、技能带进课堂教学中,也能把法学理论更多地运用到司法个案中,有更多的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受益良多。因此鼓励法学教师考取司法资格,兼职从事律师工作,成为“双师”型的老师,对于提升学生的司法操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另外,也可把相关司法部门的司法工作人员请进来,成为我们的外聘教师,利用我们的模拟法庭和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实操演练个案,让学生对法律实践有直观的的了解和认识,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对构建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议
(一)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多做文章,把一些常规的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到极致。以本院为例,问卷调查最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同案例教学法。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讲授法学理论后,针对性地分析相关案例以回应所传授的知识,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套公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个案的能力,教师有一手操办的嫌疑,效果未免显著。若换一角度,老师可提前将课堂上所需要的案例交给学生,并列出相关法条、司法解释等参考资料。由学生在课下做足功夫,课堂上交由学生讲授、交流、辩论,最后由教师分析总结。反向思维恰恰能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案例教学的效果突显。另外,像模拟法庭控辩及法律珍所式教学也应在常规教学中穿行。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这些方式演绎具体案例,实操各种职业技能。
(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全面展现实践教学的整体过程。按规定,每门专业课的授课老师都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以展示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具体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评价标准等以全面规范该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实际上对实践教学的呈现几乎没有,应增定实践教学大纲,从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任务、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等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实践教学的施行有合理的依据,据此有效规范的展开,不再零散、杂乱无章。以刑法课程为例,刑法学是本科层次法学专业十六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以其总则和分则规定为基础进行展开讲授,分两个学期进行,周课时量4个学时,共计8个学分。那么在刑法学的实践教学大纲中的拟定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方案中哪些是实践教学的重点章节,或说实践教学从课程教学的什么时间段推进更为科学合理,具体要设计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一学期中至少组织几次模拟法庭活动,诊所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跟进,课堂讨论怎么安排;社会实践中,明确一学期中组织几次旁听庭审观摩,组织几次社区法律援助活动。另外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也要随之跟上,实践教学的考察力度要加大,占学科总成绩的比例也要提升,可以至30%甚至40%以上。#p#分页标题#e#
(三)协调与学校教务常规管理上的偏差和冲突这也是目前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制度中对教学计划、教学时数,教学进度、教学评价都有一套常效的机制。而我们在实践教学的运行中必然会冲击到这种常态。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那么教学内容会被压缩、教学进度会受到影响、教学计划是否能顺利完成,期中教学检查中是否能通过。这些矛盾如何解决,除了争取教务管理部门的支持外,能不能给我们一些灵活的自的空前间,考试评价也希望能突破常规的评价方式和综合成绩的配置比例。否则实践教学不能真正实现整体模式的构建。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的目标,按照“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的要求,以强化能力建设为基础,依法履职、强化监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建立城乡卫生监督协管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2013年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按要求设立卫生监督协管员,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并按要求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前哨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2011-2015年全国卫生监督员培训规划》,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和规范卫生监督员和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培养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执法水平高的卫生监督员队伍。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2013年要把“文明执法,诚实服务,为民办事”作为卫生监督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树立“监督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开展“卫生监督、强基惠民”活动,把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的标准。
在卫生行政审批工作中,缩短审批时限,加强许可审批前期指导服务,努力做到卫生行政许可“六个零”即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零收费、零违纪、零距离。做好群众举报投诉调查处理工作,缩短调查处理时限,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向举报人反馈,做到使当事人满意。
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认真履行职责,严把行政许可关。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放射诊疗等单位的卫生行政许可工作。
(三)深入推进卫生监督“三项工程”,建立卫生监督长效监管机制
1、职业卫生推进工程
继续开展职业卫生“六进”宣传活动和《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深化六进宣传覆盖面。全面推进职业卫生监督“四个一”工程,全面推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2013年年底监督覆盖率及职业健康检查率力争达到90%。
2、医疗市场规范工程
一是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卫生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力度,加大案件移送力度。开展以“规范口腔诊疗行为,保障群众就医安全”为主题的口腔诊所、门诊部专项整治。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规范化诊所建设,推广“六统一”模式,2013年年底前规范化诊所建设率要达到90%。
3、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程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健全制度,规范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工作。加大对二次供水设施、学校饮用水设施及其清洗、消毒等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在集中式供水单位推行量化分级制度,量化分级率力争达100%。开展以“加强农村饮用水监督监测,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为主题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推行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行政许可和监管,力争到2013年年底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档率达到100%。
(四)扎实开展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1、加大公共卫生监管力度
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加强公共场所卫生法律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在住宿业、游泳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沐浴场所推行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量化分级率力争达到100%。推行公共场所卫生信息公示制度,在公共场所明显处公示卫生许可证、检测结果、卫生信誉度等级等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公共场所违法行为。
2、开展以学校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控、教学生活环境为主的综合卫生监督,继续推行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综合卫生管理水平。对发现问题的学校依法予以查处并责令改进。
3、加强传染病防控监督
开展以“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防范传染病传播流行”为主题的传染病防控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防控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疾控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监督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开展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获得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产品的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开展对大型超市、商场、药店的卫生用品、消毒剂等消毒产品冒充药品非法宣传疗效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产品和经营单位,将依法予以查处。加大对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4、进一步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
加强放射诊疗监督检查,巩固放射诊疗1234监管模式,进一步规范放射诊疗行为。结合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专项整治,督促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提高放射诊疗管理水平,保护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权益,2013年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检测率达到90%以上。
5、做好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工作
按照上级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抽检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的卫生监督抽检工作,按时上报抽检结果,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和不合格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所把贯彻落实全区重点工作推进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将其作为推动建设繁荣、魅力、和谐的现代化新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按照意见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篇6
【关键词】农村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实施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53-02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是根据药品的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制定相应规范,以加强对处方药的管理,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是当前国际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我国自2000年1月1日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药学技术人员不足,涉药单位规模小,药品管理混乱,农民合理用药意识淡薄,广大农村基层的诊所、卫生站、零售药店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80%以上,因此,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成效。笔者作为一名执业药师,曾对农村基层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如下探讨和思考。
1 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在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方面的主体:药品经营者、药品消费者和药品监管者。通过对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状况、消费者用药习惯、药品日常监管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无论是经营者、消费者,还是监管者,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药品经营者方面的问题
1.1.1 部分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经过近十几年的宣传教育,药店经营者、销售者,特别是驻店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和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药品市场流通及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药店没有处方也违规销售处方药。按照药品分类管理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药师必须通过对处方进行技术审核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正规药店执行得较好,而大多数的零售药店并没有真正做到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很多驻店药师都认为,大多数农村药店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1.1.2 部分医院阻碍处方正常流动。在农村医药不分业、以药养医现象普遍。目前80%以上的处方药是由医院药房售出的,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基层医院中,药品收入会占到医院总收入的60%以上。因此,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院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处方外流,要么不缴费不给处方,要么开处方用代码代替药名,要么不写规范的药品名称让外人无法辨识,有的甚至借助微机内部联网的办法,使患者看不到处方所列药品的名称,直接通过微机传递药品信息。因为处方不能在市场上正常流动,造成药品经营者,特别是药店无处方来源,处方就是效益,这就直接导致部分药店不能坚持做到对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全部索取处方或者做好处方留存登记。[1]
1.1.3 农村药店大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农村药店一般规模较小,柜台少,有的属家族经营,一些根本就是“夫妻店”,管理较为混乱,警示语的设置及药品的摆放都不规范,不能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加上很多药店没有储藏仓库,所有药品全都堆放在营业场所,更加剧了药品摆放的混乱。
1.1.4 药学技术人员匮乏,且分布不均。药学技术人员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基础,但目前农村零售药店药学技术人员非常匮乏,并且其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比如,休宁县现有执业药师近 10 人,但 90%分布在医疗机构,而且执业药师、药师(中药师)等药学技术人员也大多集中在县城药店,农村药店药学技术人员寥寥无几,[2]正是由于药学技术人员数量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驻店药师随意脱岗,对处方的审核、提供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等也就无从谈起,基本不能为群众提供药学服务。
1.2 药品消费者方面的问题
广大农村消费者合理用药意识淡薄,不经医生诊断自行购买处方药的现象普遍。根据消费者用药习惯的调查,大部分农村消费者生病后,只要自己感觉不严重,一般都是自行到药店买药,他们只关注药品的疗效和价格,忽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容易受虚假广告的蛊惑,他们对安全用药、合理用药认识不足,对药品分类知识不了解,对凭处方购买处方药还处在适应过程中。[3]
1.3 药品监管者方面的问题
1.3.1 对处方药的标示管理规定不严格。我国对于处方药的标签、包装并未要求印有显著的处方药标识,并且只是要求必须做到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摆放。相比较而言,美国对处方药的销售管理则非常严格,处方药专门陈列于一个房间内,消费者是看不到的,而且在美国,凡是处方药,生产厂家必须在药品标签上印上“Rx only”字样,即“仅凭处方销售”,使人一目了然,也方便对处方药管理。对非处方药,则不做任何标识要求,像普通商品一样,陈列于敞开式柜台中,由消费者自行选择购买。[4]
1.3.2 农村药品监管不力。近年来,基层药品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力度,如深入农村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农村药品市场专项检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明显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当然,目前农村药品监管力量仍然薄弱,平均一个县仅 10 多名药品监管人员,而一个县的零售药店一般却有上百家,药品监管部门力有不逮,除非有人举报,否则很难发现药店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的违法行为。同时在日常监管中,对处方的真实性和开处方医生的资质也无法及时准确判别,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运行效果。
2 解决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并要因地制宜,创新监管方式,逐步消除传统的药品管理模式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的严重隐患,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认为应结合农村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2.1 解决药品经营者方面问题的对策
2.1.1 加强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监管。首先,创新监管方式,如对零售药店执行分类管理的情况,按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奖惩,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药店,[5]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给予处罚,并曝光药店违规信息,让广大群众也有机会参与监督,以此提高药店的自律意识和群众的监督意识;其次,加大处罚力度,当前,基层药品监管机构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药店主要采取批评教育、给予警告或罚款的办法,这样的处罚力度不足以威慑处方药的违规销售者,必须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可以采取加大罚款数额,行政拘留等方式加以处罚,引起重大用药事故,触犯法律的要依法给予严惩。
2.1.2 促进处方合理流动。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与卫生部门协调,督促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药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处方和医院药房管理,确保处方合理流动,方便群众自主购药。
2.1.3 积极为农村药店提供指导和服务。监管部门要把握好监督处罚与指导服务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农村零售药店的指导服务力度,如通过开展“创建药品分类管理示范药店”活动,努力为药店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提供便捷、规范的服务,并根据药店经营品种和消费者需要,指导药店做好非处方药品种替代处方药品种工作,及时调整经营品种,扩大非处方药销售份额,这样既能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又能提高药店经济效益。
2.1.4 加强基层药师队伍建设。针对农村药店缺少执业药师和药师以上技术人员,大部分涉药人员基础知识缺乏、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基层药品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员报考执业药师或药师等技术资格、职称考试;要加大对涉药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教育的力度,把药品分类管理及处方药药学知识作为培训必备内容,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药品分类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以提高涉药人员素质;要通过 GSP 认证和日常监管,督促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和药师等技术人员,积极指导和帮助他们按照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经营和使用药品。
2.2 解决药品消费者方面问题的对策
普及药品分类管理基本知识。基层药品监管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府网站等载体,深入宣传药品分类管理基本知识,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药品分类管理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科学的用药习惯,主动了解、支持、配合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自觉凭处方购买和使用处方药,为药店索取处方和执行处方登记制度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3 解决药品监管者方面问题的对策
2.3.1 完善处方药的标示管理规定。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应深入实际,多方调研,积极研究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应借鉴其它国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完善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处方药的标示管理规定,从严管理处方药的标识、包装及销售。
2.3.2 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日常监管。基层药品监管部门应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标本兼治,严格执法,不断提高日常监管的覆盖面和频率,加大对药店药师配备和在岗情况的检查力度,从严审查药店处方审核、药品分类摆放、分类管理标识及警示语等行为,严厉打击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违规行为,不断提高药品分类管理监管水平。
总之,我们应坚持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与GSP认证及跟踪检查相结合,与药品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与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相结合,使各方面工作协调推进,确保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雪、郑锋.农村零售药店药品分类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8):15-16.
[2]文彬、张荣怀等.加强监管 推进农村药品分类管理[N].中国医药报,2005,12(20):A03.
[3]孙加清.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实施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齐鲁药事,2006,(9):526-527.
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并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具备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审定应综合考虑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分布、规划、功能、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以及区域内医疗保险需求,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公正、公开;
(二)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并便于管理;
(三)兼顾中医与西医、专科与综合,注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四)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条以下类别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可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
(二)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
(三)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四)诊所、中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五)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六)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五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
(二)遵守国家、省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与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三)严格执行国家、省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并经同级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有健全的财务制度;
(四)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第六条愿意承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执业许可证副本;
(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三)上一年度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疗费、住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等)等书面材料;
(四)符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的证明材料;
(五)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的证明材料;
(六)军队医疗机构在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证明材料;
(七)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统筹地区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审定,并将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备案。
在肥中央驻皖及省属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审定。
第七条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的申请及提供的有关材料,对照定点标准,会同卫生、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和物价等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进行实地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并向社会公布,供参保人员选择。
《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由省劳动保障厅统一制定。
第八条医疗机构取得定点资格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与其签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协议期限。一方违反协议,另一方有权解除协议,但须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和有关参保人。
协议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医疗服务人群、范围;
(二)医疗服务内容、水平与质量;
(三)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包括结算方式、时间和支付标准、结算范围和程序;
(四)医疗费用的审核、管理和控制措施;
(五)有关责任和制约措施;
(六)其他事项。
协议签订后,医疗机构方可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或解除、终止协议的,应报同级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可供统筹地区参保人员就医选择。参保人员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定点医疗机构,其中至少应包括2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以及各类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可供参保人员就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等级,鼓励参保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第十条定点医疗机构要求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协议期满后继续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的,应当在协议期满前2个月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作自动放弃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自协议期满之日起终止其所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收回《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应凭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医疗保险证(卡),在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按相关规定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
除急救抢救外,参保人员在非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在不同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应有所差别。其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卫生行政部门按参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分别确定。
参保人员转诊、转院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定点医疗机构应协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参保人员就医、定点医疗管理服务工作。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医疗费用等资料实行单独管理、单独建帐,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及时、准确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就医信息。
第十三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等内审制度和监控机制。不定期公布定点医疗机构费用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大型检查治疗和特殊医用材料使用信息与费用信息的。要保证参保人员的消费知情权,使用自费药品、医疗服务项目要征得参保人员或亲属(委托人)的同意。
参保人出院时,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其提供住院期间各项费用清单,并经参保人员或亲属(委托人)签字。
第十四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检查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有义务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帐目清单。
第十五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协议约定,及时足额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六条参保人与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因就医发生纠纷时,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视不同情况分别提请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第十七条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组织卫生、财政等部门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研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和奖惩约束机制。
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服务行为的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重大违规行为要逐级上报。
第十八条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认定及查处应遵循严肃、慎重、定性准确的原则。定点医疗机构发生下列违规行为,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会同卫生等行政部门及时予以查处,并列入年度考核:
1、对初次发生的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行为采取核减或追回当次所拨付的费用。
对推诿病人的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并做出记录。
对冒名住院,除追回基金损失外,应将被冒名参保人员列入重点监控对象,通报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单位。如属医患串通,责令定点医疗机构对有关医务人员做出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理。
对滥用药物、分解收费项目及超标准收费所导致的基金支出予以核减或追回。
2、对发生虚假住院、串换药品或以药易物、诱导住院、虚假和转嫁收费等严重违规行为,以及多次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的行为,除追回拨付的费用外,视情节可处以1-2倍核减。核减金额从当月应拨付的费用中扣除,同时责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3、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参保人员个人自费比例。对超过确定比例的定点医疗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医疗费用结算时视情扣减。
4、对多次违规或严重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3-6个月整改,并予以公布。
5、对发生违规行为情节严重且拒绝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并予以公布。
6、对定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伪造病历等骗取医保资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处理,处理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对造成违规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视其违规情节,可采取责令检查、暂停执业、吊销执业医师资格。如违纪、政纪,建议或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定点医疗机构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定点资格审定等行为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行政复议。
第二十条各统筹地区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篇8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可以分为3个世界:第一世界,城里既不缺医又不少药,只要有钱什么好药都能买到,什么好医生都能请到;第二世界,一些地方缺医但是不少药,好药可以买到;第三世界,很多边远贫困地区,既缺医又少药。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所谓的“第二和第三世界”中。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这些基本要素的投入和运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其发展,但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技术水平的发挥,是医院活力的源泉,是医院增强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而相关研究发现农村医疗机构中存在人员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队伍缺乏稳定性,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特点,医务人才的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队伍建设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2医疗卫生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2.1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鼓励医疗服务进入市场,以期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从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而公立医院的卫生服务首先是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如果将政策的导向偏重于市场,市场中的利益竞争容易使医院以利润为首要目标,这样既不符合医院最本质的职业道德,也背离了卫生服务的特殊属性。因此,政府在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控时完全依据市场的原则和信息,表现为政府鼓励和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向营利方面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市场成了至高无上的调控者,它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又支配着政府对卫生院的调控行为。
2.2利益的驱使利益最大化对人才流失起到了推动作用。公立医院培养多年的专家或者是引进的人才,具备这样条件的医务人员当遇到可能赚取更大利润的时候,他们将会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建立私营医院所能带来的效益,不仅能够增强社会医疗方面的竞争力和服务条件,而且可以更多地赢利。因此,私营医院逐渐建立起来,而最初能担当私营医院创建者角色的必定会有医生。于是,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向外流动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具有医疗技术资本的人一定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寻找更大的经济资本。因此,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的发展,也吸引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人才流失、流动是必然的。
2.3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且执行也不力如果仅仅是利益驱使一个方面,或许并不会造成人才流失。然而,医院本身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不严格,也是推动人才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事业单位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即在编人员与合同制人员区别很大。编制内人员比合同制人员有很大的稳定性和保障性。笔者认为在编人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基本上保障终身,不愁没饭吃。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尤其是中国进入WTO后,这种完全的终身保障理应被打破。然而,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仍然还能看到这样的体制存在,而且,在编人员离开单位却仍然在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挂名”。对于医院来说,这样的挂名能给医院的唯一好处就是维护医院的评级。结果是离开的专家占用着医院的编制,阻碍了新进人员入编。医院培养了专家却不能阻止专家离开,用本院的培养成本为别的医院送去效益。这是人事管理上缺失。
2.4责任分担不明表面上看出现医疗纠纷与医院人才流失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笔者认为医疗纠纷所产生的后果,给医院带来的损失可能会间接地成为人才流失的契机。由于,在遇到事故后,对于医疗责任的分担,医院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利益受损的是医院这个整体,而最终受损的还是医院工作人员自己的利益。这样责任由大家共同分担,难免使与事故不相干的人员感到心里不平衡。总体来讲,医疗纠纷中的责任分担不明造成医院损失、赢利下降,其结果是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低,人才自然会向待遇好的地方流动。
2.5监督管理不到位对私营医院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更进一步助长了人才流出公立医院而进入私立医院;对医疗市场监管不力,无证照行医、一村多点办医和非法个体诊所比较普遍。有数据表明2000年在陕西省千阳县,仅县城内个体非法医疗机构就达68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走出医院,办起“三无”诊所35个。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私营医院、私营诊所的合法性监督是医疗市场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就目前所调查了解的情况是:监督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私营医院、诊所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受到质疑。管理不严格,让人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医务人员离开公立医院进入市场办私营医院也就成为可能。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队伍。
3对策和建议
3.1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因此,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笔者认为,政府对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应该有选择的区别对待,公立医院与私营医院仍然具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不能完全将公立医院放进市场中,由市场自身调节。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综合调节才是对医院有效管理的基本策略。而且,最关键的是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医疗市场的资源投入,平衡城乡差距,促使和吸引医务人才留农村工作。
3.2制定和完善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的人事安排调动,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大人事部门的执行力度,做到有规章可依,执行规章必严,不可攀关系讲人情,进行法制化管理。对管理人员要严格要求,选人、用人要坚持用人原则,要有一个严密的选任程序,管理型人才的选用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此外,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定期培训医技人员,培养新人,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专家待遇,留住人才。
篇9
一(略)(一)(略)
(二)河北高校诊所法律教育分析应该说河北高校作为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会员的单位不少,但是,从实际运作的情况来看却差强人意。从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上的信息来看,只有河北联合大学比较积极,一直在坚持进行相关的诊所法律教育活动,其他单位没有实际运作这项活动。在诊所法律教育的制度完善方面,河北联合大学也是做的最好的,其他高校尚缺乏相关机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诊所法律教育几乎没有在具有法学(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权的高校开展。上述5所招研究生的单位只有河北师范大学是诊所法律教育会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校也没有实际进行诊所法律教育。这些单位的法学教育水平在河北范围内尚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对于诊所法律教育似乎并没有太多参与。即使所谓的诊所法律教育会员,实际进行的诊所法律教育活动也非常少,诊所法律教育仅仅具有符号化意义。实际在运作这项活动的河北联合大学法律诊所规模比较小,还停留在综合性的法律诊所阶段,其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切入进行的活动也主要是法律实践性较弱的法律咨询和宣传等。该校法律诊所进行的诊所课程并没有分科,即分为不同的单一诊所,如刑事法律诊所、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中心等。同时,该校法律诊所开展的活动很少进入诉讼领域,课程内容较为单一。
二、河北高校诊所法律教育发展的困境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发现,河北高校在诊所法律教育方面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诊所法律教育还没有被引进,至少还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诊所法律教育在河北高校中受到冷遇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整体法学教育水平偏低河北没有法学实力很强的大学,招收法律专业学生的河北高校有26所,其中国家“211工程”大学只有河北工业大学,但遗憾的是河北工业大学主要是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法学专业并不是重点专业。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只有河北大学与河北经贸大学,而他们也仅仅是刚刚获得这一资格。在全国范围内而言,河北高校的法学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在教育理念上还更多地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方法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诊所法律教育的引入与运作。诊所法律教育是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也不过十来年。对于这个新鲜事物的接受,需要勇气和魄力,毕竟法律诊所的运行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持之以恒地将诊所法律教育进行下去几乎不可能。
(二)经费不足诊所法律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法律教育方法而言,是成本很高的教育方法。因为这涉及到指导教师的待遇、出门办案的费用、日常的办公开销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诊所法律教育的进行是举步维艰的。在国内引进与开展诊所法律教育主要来自于福特基金会的倡导和支持。那些诊所法律教育进行的比较好的高校法律诊所在成立后的主要运行资金几乎都来自于福特基金会,他们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多次诊所法律教育研讨会及相关的师资培训。这些高校几乎都是国内法学教育的一流大学。随着诊所法律教育的纵深发展,除了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之外,这些高校的法律诊所也开始不断地具备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他们逐渐获得了高校、律师事务所、其他基金会的共同资助与支持。[3]47相比较而言,河北高校在诊所法律教育方面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特色,这样的话,河北高校诊所法律教育获得福特基金会支持的可能性较小。同时,河北高校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对于法律学科的投入普遍不多,也就不可能对新兴的诊所法律教育投入太多。此外,河北高校诊所法律教育还没有与外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如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等,因此,开设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在内部缺乏相关运作资金的同时,也没法获得外部赞助,最终导致诊所法律教育难以开展。
(三)师资短缺从诊所法律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来看,诊所法律教育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相关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法律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并给学生寻找案源和参与机会。总之,进行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理论家的博学,又要具备外交家的睿智。[4]83-84基于这种要求,能够承担起诊所法律教育重任的教师就成为了稀缺资源,这也是诊所法律教育开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法学教师并不愿意参与到诊所法律教育中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参与诊所法律教育要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需要不断地观察和指导学生,不断地与相关法律部门进行沟通。二是高校对参与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量量化标准。高校教师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但是,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参与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可能无法完成学校要求的工作量。这样就制约了教师参与诊所法律教育的热情。三是参与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师要耗费很大精力培养学生,可能会耽误他们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最终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因此,在种种困难之下,即使具有上述素质的教师也不愿意参与到诊所法律教育中去。
(四)定位迷茫诊所法律教育试图解决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建基于法律的职业训练,更加关注法律的技能培训。[5]42-45但是,在诊所法律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至今还没有完全地形成准确的定位。这其中涉及很多方面,如诊所法律教育的学员构成、诊所的类型、诊所教育与实习的关系,等等。相比那些较早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高校来说,河北高校的诊所法律教育似乎还处于“蒙昧阶段”。一些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特色化的法学教学。如西北政法大学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法律诊所网站,在不断探索中建立了立法诊所、民事法诊所、公益法诊所、农村社区诊所以及刑事辩护诊所。而河北高校的法律诊所基本没有建立比较专业的诊所,诊所开展的课程和业务主要是综合性的。即使运行比较好的河北联合大学法律诊所也主要从事一些表层工作,比如法律咨询、法律宣传等,还没有按照不同的专业或者服务对象建立专门的诊所,也很少深入司法实践中有效地参与整个诉讼过程。这样的诊所法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取得培养职业法律人的效果。因此,河北高校的诊所法律教育需要重新定位。
三、河北高校诊所法律教育的突破与设想
(一)努力提升河北高校法学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河北高校法学教育的整体水平,需要内外两种合力。就外在条件而言,河北处于京津冀经济圈内,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京津地区的法学整体教育水平较高,河北有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河北高校应该搭建与京津高校的校际合作平台。比如,在教师方面,可以邀请名校教师到河北高校支教;帮助河北高校教师去知名法学院学习交流;支持河北高校教师经常参与京津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等。在学生方面,可以实行学生访学计划,让河北高校的法学院系学生到知名法学院访学,使其感受知名法学院的教学魅力。无论外在条件多么优越,关键还是看河北高校内在的执行力。首先,河北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增强对法学院系的重视。国内很多大学都在争相发展法学院,河北高校如果不重视,就会更加落后。其次,河北高校法学院系应该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法学的学术性,同时努力践行法学的实践性,坚持法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最后,河北高校法学院系应该建立与河北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良好的、常规化的互动往来关系,经常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二)广泛争取教育资金的资助由于河北整体的教育投入不足,除个别高校之外,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经济困难问题。再加之很多高校进行新校区建设,就使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此外,各个高校还都努力往综合方向发展,将较少的教育资金投放到众多的学科,使得很多学科难以满足资金需要。法学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很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其资金短缺问题更是突出。法学在面对“内忧外患”之际,进行诊所法律教育更是属于“超前消费”。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个别法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应努力争取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如果这些高校的法学院系表达出强烈的诊所法律教育愿望,而且有相关完整的制度、规划、人员配置等,相信福特基金会还是会支持这个项目的。二是河北高校法学院系应该与河北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部门等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开展诊所法律教育搭建平台,又可以适当争取一些资金。即使没有获得这些部门的资金支持,与这些机关建立了良好互动关系后,也可以减少学生参与司法实践的“交易成本”。三是河北高校应该向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说明法学教育在中国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争取获得相关部门对法学教育的更大投入。
篇10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09年11月,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局进行了工作评议,这既是对卫生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卫生工作的监督和促进,对我区卫生事业发展起到的积级推动作用将无可估量。在评议过程中,区人大卫生工作评议调研组共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意见,我局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不同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和书面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对卫生改革发展的建议和良策,并专门召开局务会议,研究讨论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措施,落实整改工作的责任制和时间表,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整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对“技术人才缺乏,骨干医生青黄不接”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卫生机构严重缺编,技术人才缺乏,年龄结构断层是多年来困扰我区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局大力实施卫生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加强卫生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卫生人才结构调整,推动我区卫生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目前主要采取争取编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强教育培训的解决方式,力求逐步缓解卫技人员不足、技能偏低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压力。
1、争取编制。Xx人民医院从2000年改制以来核定编制人数143个,现有在岗在编人数103人。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2000年定编13人,现实有在编人员11人。乡镇卫生院、卫生监督所、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合办一直没有配编。按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人民医院应配编为210个;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应配编为60个;5个乡镇卫生院应配编50人;卫生监督所、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合办分别应配6、20、4名。合计缺编236名。面对卫生机构缺编严重的现状,我局积级向区委、区管委反映情况,争取按政策配置编制。2009年12月区委同意给卫生系统配编33人(乡镇卫生院15人,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人,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5人),2010年3月22日,我局制定了编制实名制实施办法,按文凭、工龄、奖励、职称、投票五分项合计计分的办法,依次从高分录至低分,录取了5名同志实名列入编制。目前,我局正在制定《Xx管理区2010年卫生系统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实施方案》,实行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择优聘用28名卫技人员补充到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血防防疫妇幼保健站。
2、提高待遇。我们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医疗卫生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量化绩效考核体系,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今年我局为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人员工资收入的摸底和相关政策性问题的调研,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作准备。
3、加强培训。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专业技术人才系统培养工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本系统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二是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使卫生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开展卫技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着力提高区级医院儿科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组织人民医院3名儿科医生参加全省县级医院儿科专业、心脏B超专业培训;据《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要求,组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4项适宜技术培训;根据《Xx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实施方案》要求,组织3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2010年度全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二、对“医疗设备陈旧,诊疗质量不高”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布局医疗机构。2005-2009年基本上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区所有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全部进行了新、改扩建,改善了老百姓的就医环境。2005年投资40万元,对Xx乡和Xx乡卫生院进行改扩建。2008年投资80万元,对我区Xx镇和Xx乡卫生院进行新建。2009年投资270多万元,历时100天完成了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国土使用面积51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今年正制订我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Xx省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争取在3年时间内对75个村级卫生室进行规范建设。
2、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医疗设备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卫生事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省政府不断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我区乡镇卫生院装备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妇产科器械和防疫保健基本设备,基本解决了群众就近看病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需求。今年为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局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为全区75个村卫生室统一配置健康档案柜、高压消毒器等十余种基本医疗设备。由于我区没有准行政区码,人民医院的升级改造难以纳入国投资金项目,近2年,我区人民医院为了更新医疗设备,集资和贷款430万元购买彩超、CT,新建放射楼。为有效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我们将Xx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施整合到区人民医院,提高医疗设备利用率。
三、对“卫生监督职能缺失,监管有肓点,服务不到位”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规定自2009年6月1日起,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颁发工作,并加强对实施餐饮服务许可的监督检查。我区未成立食品药品监督局,我区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只能到岳阳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办理,卫生监督与食品药品监督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能交叉模糊不清,卫生监督执法在运行中显得非常尴尬,但为了防止监督、监测、监管脱节和缺失,有效地防止了恶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我们以完善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为重点,履行卫监依法行政之职,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监管能力。
1、实施分级管理,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启动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向社会公示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内容及进展情况,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落实到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提高了监管效果。目前,我区学校食堂量化率已达100%,12所学校食堂达A级单位,10所学校食堂达B级单位,餐饮单位108家,已完成量化的有78家,量化率为72.2%。
2、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今年我们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35人次,行政处罚12户次,没收销毁食品8户次、177公斤,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经营行为,净化了食品市场。
3、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根据我区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重点职业病危害人群、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行业)等情况,3月份我们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监督工作,扩大对重点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监护覆盖面,督促落实职业监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等工作。
4、加强卫生监测检验工作。对全区饮食店将进行一次抽样检验,对全区范围内的幼儿园、旅店、医疗单位及个体诊所、药店进行一次消灭检测,有效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对“医疗服务质量不高,行业作风需进一步加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1、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不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医德医风满意院”、规范化收费医院活动,完善了临床、医技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成立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促进了全区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加强医院收费管理,有效地规范了自立项目、分解项目等重复收费、多收费、乱收费行为,认真落实“一日清单制”“住院费用认定制”等制度;不断完善便民措施,简化就医流程,实行限时服务,确保患者就诊方便、快捷;实施“优质导诊台”“优秀服务窗口”“医护患联系卡”等便民措施。
2、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教育活动,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广大卫生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广大医务人员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医德医风教育读本《大医精诚》,开展职业道德讨论、优质服务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意识。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医务人员执业行为日常监管制度,紧紧把握“抓规范,抓检查,抓惩处”这个重要环节,不断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实行了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的综合信息,医政监督、重大案件及服务投诉等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逐步建立公开透明、规范运作的药品购销机制。
4、查处医疗行业违纪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对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开大处方、花处方,滥检查、滥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我局成立了纠风监查组,延长检查时间,扩大检查范围,增加检查内容,并采取对重点问题一跟到底的方法,使我区医疗卫生单位行风建设明显好转,有效地遏制了各种不正之风问题的发生。
5、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按照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密切与纪检监察、检察、工商、公安等部门合作,摸清医药购销中的不正当行为的基本情况;坚持“教育为主,把握政策,区别对待”的原则,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严肃查处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案件。
五、对“个别诊所无证经营和个别医务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依然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今年医政及医院管理工作目标就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促进医患和谐,让患者安全就医、让医师安全执业,把医患关系回归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本质上来。我们按照卫生部提出的深化和扩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政及医院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坚持依法执业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强化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坚持依法执业、依法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清理医师和护士执业资格,依法执业意识得到加强,把依法执业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大依法执业、依法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依法执业、依法管理的范围,在认真贯彻《执业医师法》和《护士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把依法执业作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2、健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医疗管理制度。结合我区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健全岗位责任制来促进医疗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流程也比较清晰,医疗风险得到了有效防范.
3、加强“三基三严”培训,防范医疗风险。医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医师重高新技术发展,轻体格检查、无菌操作、心电图判读、基础急救、病历书写等基本技能的提高;一些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为工作不细致、对病人不耐心、医患沟通出现障碍,进而影响到医疗质量,甚至引发医疗纠纷。针对这些问题,我局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的培训,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三基三严”的岗位练兵活动,按照岗位类别,规定培训内容,强化“三基”技能操作训练,提高了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践行能力和“三基”基本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诊所整改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