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心理辅导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心理辅导内容

篇1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吴岚(1979- ),女,吉林吉林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及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1253XS421)和201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等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特性及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EUZYTS1303,项目主持人:吴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9-02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教育中,并作为重要内容向大学生普及。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员工的优秀品质单靠企业的短程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先进的员工意识和职业化的思想融入大学教育。鉴于大学生校园学习的主要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在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在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价值观、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教育则较为符合实际。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就业的质量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能力与团体心理辅导

1.职业能力。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从职业发展来看也是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在职业能力分类的研究方面,蒋乃平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及起源。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主要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信息与指导。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与忠告,而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种问题,使当事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起源来看是与职业指导活动密切相关的。

3.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势。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国内有实证研究证明,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有效探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涯目标定向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等。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团体辅导有以下优势: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优势。职业能力培养在内容上即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实践环节上它需要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中去探索个人、与人沟通,进一步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式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更易被大学生们接受。第二,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团队优势。职业能力发展有其个体差异性要求,但在指导过程中也有一些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解决,比如对个人的自我探索、沟通的技巧、责任心的培养等。用较少的力量解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同辈群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同龄人交流、分享的机会,可以从团体中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这种自我教育的团队形式更容易产生效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是心理学家勒温建立的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的学说。它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石。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动机需求与团体的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第二,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选择的结果。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第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到青春期时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

2.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可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包括热身活动、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活动过程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使成员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并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

第一单元为情绪与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及不良情绪的危害,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活动主要开展情绪收集箱、积极自我暗示法实践等。第二单元为责任心培养与人际沟通团体辅导,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团队责任心及沟通技巧。活动主要开展报数比赛、撕纸活动等。第三单元为团队建设团体辅导,使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观念。活动主要开展几手几脚、海上遇险情境活动等。第四单元为创意金头脑团体辅导,协助学生学习一种激发创意思考的方法,认识创新思考的重要性。活动主要开展分组搭纸塔、圆球活动等。

3.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检验。在团体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让成员填写《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比较团体辅导前后的成员的成长变化,同时在团体结束后也可让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其对团体辅导的整体满意度。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也要进行跟进访谈,检验团体辅导的持久性。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建议

1.强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与互动对人的影响,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象是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尽快培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交往认识他人和自我,促成相互理解和认同,使他们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实践中。如果在团体中学生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促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心理社会化。

2.注重自我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性质,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要重视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以人的发展观为理念,引导协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努力让成员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减少对指导者的依赖,引导他们模仿团体情境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支持。

3.给学生创造职业环境。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内容在理论上要使学生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及职业化的要求,明确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及人才素质要求;在行为训练环节设计上可模拟工作情境,为实现学生进入工作即进入职业角色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

4.注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职业能力培养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辅导系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可以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辅导目标,选取学生的发展的共性问题为主题,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辅导内容,更好地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

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责任心培养等方面加强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为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篇3

1.课程设置需求因素分析。

从创业课程性质来看,有75.9%的受访对象认为应将创业课程设置为公选课,仅有24.1%的受访对象认为应将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可以选择的个人行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是否学习这门课程。在选修课程的具体设置方面,有48.6%的同学选择采用课程系统讲授的模式进行学习,38.3%的同学选择通过讲座的模式进行学习,13.1%的同学选择通过社团活动来进行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同学希望接受创业知识的系统培训。从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需求来看,89.6%的同学都认为应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的意识和理念。这是因为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把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获取根植于专业教育之中,奠定大学生创业的深层根基。从课程设置时间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在大二(占比38.2%)和大三(占比35.6%)开设创业课程,原因在于大学生都认为大学二、三年级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需要获得一些有帮助的指导。

2.知识内容需求因素分析。

在限选3个选项的前提下,结果从高到低排依次为: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养成、创业资源获取、创业风险分析、商业模式分析、创业模拟演练、企业家精神。数据表明,学生对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需求较为突出。

3.实践内容需求因素分析。

从实践内容来看,有30.1%的同学选择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有20.2%的同学选择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有19.2%的同学选择听取创业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经历讲解的形式进行实践实习,有15.5%的同学选择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来进行创业实践,还有15.0%的同学选择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交流、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创业实践。

4.心理辅导需求因素分析。

在创业心理辅导需求方面,78.6%的同学选择需要进行辅导,仅有21.4%的同学认为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创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和意外,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调整他们的心态,不断提高他们的按压能力,增加其创业的勇气。关于心理辅导方式的选择,有58.1%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通过电话热线、电子邮箱等方式建立心理辅导平台,41.9%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成立专门心理辅导机构,以实体的形式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学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不想让学校的师生们知道自己进行心理辅导,所以选择非面对面式的心理辅导。

二、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创业教育供给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供给现状分析。

目前的地方高校虽然有和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但是专门的系统地讲授创业的概念、创业者素质培养、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风险、商业模式等的选修课很少,其原因主要创业指导师数量有限,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指导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师资力量的有限致使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供给无法实现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

2.知识内容供给现状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有关于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养成、创业资源获取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内容,但采取的方式多是请创业研究者或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为学生做一些讲座或是专题报告,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容易不全面,不系统。如,一些学生只看到创业成功的一面,却忽视了创业有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没有注意学习风险的规避方法。

3.实践内容供给现状。

从实践内容供给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教育内容是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讲解其创业成功经历讲解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或是其他学术科技活动,带领学生到专门的创业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的较少。

4.心理辅导供给现状。

在创业心理辅导供给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有心理辅导师,可以就创业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这些心理辅导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和精力有效。

三、构建供需均衡的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在对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创业教育供需现状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构建均衡的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1.设置专门的、系统的创业基础课程。

要开设专门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重点放在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养成、创业资源获取、创业风险分析、商业模式分析、创业模拟演练、企业家精神等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创业相关知识。

2.建立强有力的创业导师团队。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外出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提高本校创业指导师力量;另一方面,通过与外界的资源共享,网罗业界、高校等创业人才和专家,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创始人、高管为中心,建立校外兼职的创业指导业师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全面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经验不足、市场认知欠缺、社会关系薄弱等缺点。

3.提供心理辅导、投融资、信息、法律等服务。

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室,聘任专门心理辅导师,通过面对面咨询解答与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创业贷款优惠政策和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引入创业投资公司,建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与风投等的洽谈会。

4.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有效结合。

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必须以厚实的综合人文素质为基础,创业者应当具有各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与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无关的事情。因此,地方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根植于专业教育中的教育体制,应该将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教师培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创新创业的理论与意识。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篇6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入学教育

一、新生概况

从中学跨入大学,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感觉到紧张和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和迷茫。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生对新环境心理不适应

新生进入了完全陌生环境,面对的是生疏的面孔。虽然彼此都有新鲜感,也渴望沟通交流,但由于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

(二)传统入学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入学教育包含开学典礼、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学生手册》、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内容在内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为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不易调动新生主动参c的积极性。

二、解决方法

在充分分析新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入学教育模式,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新生入学教育中。

(一)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的形式,模拟社会生活情境,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成长。

(二)过程方法

1.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地点;心理教师对各班班主任和骨干学生提前进行培训。

2.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班级成员围圈而坐,领导者站在圈中央,首先宣布团体纪律规则和鼓励方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辅导过程,开始阶段为“大风吹,小风吹”等热身游戏,目标是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打消新生的防卫心理,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间阶段陆续开展“无家可归”、“滚雪球”、“万里长城”“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以及“我的大学”等活动。这几项活动逐个开展,层层深入。首先“无家可归”要求成员按领导者指令的规定人数进行分组,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新生也体会到归属感的重要性。“滚雪球”中八人一组“叠罗汉”的自我介绍,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相互熟悉。“万里长城”和“设计队名、队歌和队徽”让新生感悟团结和合作的力量;“我的大学”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交流,帮助新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适应环境的方法。

最后阶段是总结回顾。“一句话感悟”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歌曲合唱帮助新生交流各自的体会,相互激励、巩固友谊,将团体辅导活动推向。

三、结果评价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共用时约3个小时。活动过程中,新生们情绪高涨,活动现场气氛融洽和谐,效果显著。

(一)满足新生心理和情感需求,加快适应新环境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新生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消除了刚入校的陌生感;同时该团体辅导所针对的问题来自新生自身的需求和困惑,学习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当前的生活中,比如在“我的大学”活动中了解到有的新生不满意校园环境,有的新生担心期末考试挂科;有的则为想家而烦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总结,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班主任更快的了解新生信息,有效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在团体心理辅导自由、安全的氛围中,通过互动和坦诚交流,班主任不但快速的认识了解了更多学生,也缩短了师生距离,更加轻松的建立了信任关系,为以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它使参与成员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院的认同和归属。

四、结语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时间定在迎新生入校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此时所有新生已经入学完毕,陪伴新生报到的亲人已经返程。此时新生的孤独感体验最为强烈,此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事半功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不是娱乐,而是实现辅导目标的途径,在游戏结束后成员坦诚地交流和分享感受,领导者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总结,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篇8

论文摘要: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阐述了心理辅导的原则,提出了辅导方法,强调了学生进行自我辅导的重要性及方式.并提出了预防就业过程中心理疾病的系列措施。

一、心理辅导的基本认识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指为大学生在信息服务、求职训练、职业定向、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各种服务及信息咨询的活动。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是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大学生轻度的心理失常部分是能够自动恢复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些辅助措施,诸如增加体育运动,运用音乐疗法、适度地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氛围等可以帮助学生恢复健康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要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基本表现,当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表现时,及时给予必要和有效的辅导。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在教学与日常活动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辅导的途径及方式

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者和学生心理的保健师,应培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自信中解放出来。并且他们还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心理辅导,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1.心理辅导的原则

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因而他们不能将之简单当作是在做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冲破教师与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教育工作者就要本着平等、倾听、保密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大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

大学毕业生处于各式各样的烦恼期,一方面,他们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就业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各种刺激和诱惑使他们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以、自我调节的能力,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3.专业心理师辅导

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虽然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这时便可以向专业心理师寻求帮助,接受辅导。

(1)即时辅导

针对心理障碍较严重或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即时进行治疗性心理辅导。让有自卑、抑郁、孤独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充分倾诉,以同情理解的态度给予解释、安慰、劝导等精神支持,使学生放下思想负担,增强自信心。对固执、依赖、怀疑等倾向的学生给予心理暗示,利用条件反射理论,调整和改造学生不良行为和心理症状。

(2)发展辅导

其实质就是心理健康指导性教育。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课程和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明确心理健康标准.懂得自我调节的方法和塑造健全人格的途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发展各个关键环节的心理辅导,如入学适应期、就业准备与考研期、情感波动期、重大事件发生期等。

(3)挫折教育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积累一定的抗挫经验。但其局限性在于受教育面窄,一两次活动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4)体验式培训

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为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打下基础。

4.就业能力提升调节

从统计数据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似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的问题已经凸显。这里固然有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基数增加,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区域性差异和岗位不足的影响;但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择业观念错位等因素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推动其就业,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身的职业生涯。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开设就业心理学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必要的。开展心理辅导的关键在于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让他们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等。

(2)开设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

这是为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大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应充分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全班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也便于组织管理。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不把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需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而不能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大学生(通常是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包括资质优异的大学生、受情绪困扰的大学生、行为偏差受大学生、家庭处境不好的大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辅导 心理特征及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03-01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都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在中学阶段,我国的“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均衡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的适应自主的学习模式,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对其个性特点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也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1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较为自私和冷漠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形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就这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就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这就导致了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一旦他们遇到了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性格上十分缺乏独立性的意识。另外,由于我国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单亲的状态了,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因此,他们就很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变得较为自私和冷漠,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也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2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素质教育的观念基本上得到了普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而我国的这批“90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学习的任务量非常大,在进入到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会放下原有的学习重担,而由于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很薄弱,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有很大,因此,“90后”大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1.3 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和同学聚会等方式了,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他们大多个性鲜明张扬自我,在群处的过程中更喜欢表现自己,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很匮乏,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喜欢网络聊天这种异地的交友方式,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很强,但实际的沟通能力就很差了,并且如果脱离了网络和手机,他们就好像没有了朋友,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知心的朋友。

2 “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要想有效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紧密的配合,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性格特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新,真正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辅导工作应因材施教,要想做好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那么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是与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因素以及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并且他们的能力素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自身都有着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先上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应做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以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本原则,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际的情况的不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策,定期的安排一些测验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2)大力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认识到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向学生们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促进这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律、自强、自爱以及自尊的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重点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同学生们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且应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心理问题。想学生们传授调试心理的方法,及时的消除大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应进一步的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认识到关爱集体、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3)在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应不仅仅只是心理老师一个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有目的的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也要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工作,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而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中,我们往往也可以找到适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定期的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健全学生们的人格,同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在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时,应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的辅导活动。在大学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辅导目标,重点做好对学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并且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样在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才能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及“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中的核心力量,“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要想保证“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认真的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出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18-01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作为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原因,都会导致多重压力,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1.生活方面

不少新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生活琐事都是由家长代办,因此自理能力都比较欠缺。个别同学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如铺床叠被、洗衣服等;大学课程较少,很多新生面对较多的时间往往不知所措,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大学里很多家长都是一次性给学生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很多新生缺少理财观念,花钱时大手大脚,往往在学期初或月初就将生活费挥霍一空,余下的时间便举债度日[1]。这些日常问题使得新生容易出现自卑、紧张、焦虑、茫然等消极心理。

2.学习方面

高中时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都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随之而来的是失去目标的空虚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同学不认真听课或者干脆逃课,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并且同高中的“灌输式”学习方法不同,大学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自主性,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面对这一变化,很多新生感到不知所措,无法适应。这些变化使新生容易出现茫然、消极、焦虑等负面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忽视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相互交往。大学的同学大多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性格、思考方式甚至语言都有很大差别,在高频率的交往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处理不好就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 79.8% ),其次是向母亲( 45.5% )、同学 ( 38.6% ) 等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2]。而作为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师长的本能敬畏心理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后会更多的向同龄人求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培训或督导后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朋友和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帮助同龄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彼此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群体的互助、关怀和支持,实现“自助”的成长模式。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与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朋辈心理辅导员更易于同新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高校里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由高年级同学、学生干部担任,作为曾经的“过来人”,在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学业甚至同样的老师时,他们往往与新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体验,接纳度高,说服力强,因此这些同辈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个优势是辅导员、家长和心理咨询老师无法比拟的。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来访者更容易敞开心扉,与同辈心理辅导员迅速的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样的咨访关系更轻松,双方了解更深入,咨询效果事半功倍。

2.朋辈心理辅导员数量多,覆盖范围广

目前不少高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并且一般心理咨询老师只能接触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只占所有需要帮助学生的一小部分[3]。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由高年级同学、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组成,广泛分布在各个年级和班级中,这都有助于他们提供安慰、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便利高效的拓宽了心理辅导的覆盖范围。

3.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囿于时空限制,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异常表现。作为当事人通常不会因为这些表现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并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也很难意识到这跟心理异常有关[4] 。但朋辈心理辅导员正好能弥补这一不足。他们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和生活,交往频繁,时空距离都非常接近,当身边同学出现异常表现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及时发现,给予心理支持或劝说其寻求专业帮助。

4.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也能得到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应对心理问题的经验,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支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是顺利开展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拔

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应遵循公开自愿的原则面向全校招聘,应聘学生应具备如下品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情绪控制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理解和热爱心理健康工作[5]。同时也应考虑性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宿舍等因素,尽量做到均衡分配。

2.培训

要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和内容,及时评估培训效果并修正完善。培训内容应包括: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如大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基本特征;②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和常用方法,如辅导中的态度、基本谈话技巧、常用咨询技术等;③ 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④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处理方法等。

3.考核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考核制度和工作章程,规范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对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激励,对不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劝退或调整,从而不断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提高朋辈辅导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虽然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于构建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定能成为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琪、马艳.朋辈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介入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101-102.

[2]宋振韶,徐蕾.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展望[C]. 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 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1):211-216.

[3]张藏云,飞.论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09(8):166.

[4]崔彬,曲晓丽.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科技信息,2006(0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