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篇1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感悟品味 心灵期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谈谈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期盼。

1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求知乐园

1.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爱学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课件、学案、音像、表演等多种媒体手段可以让舞台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学导探究齐用,让学生乐学语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探究合作学习,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我们必须相信学生必要时要“扶学生上路”,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尝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乐学语文。

1.3培养学习习惯,让学生善学语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语文,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学习语文。

2引导探究,绽放智慧的花朵。

2.1质疑问难,催生智慧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大雪纷飞,老人衣衫单薄,为何还愿天寒”?让学生感受卖炭老人饥寒交迫的处境,明白那车炭简直就是老人一家老小的希望之炭、救命之炭!在讨论质疑中感受诗人精彩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催生智慧的火花。

2.2纠正错误,感受智慧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一位女孩在读到“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这一句时,她老是把“灯绳”读成“灯线”,一连四次,薛老师摸了摸她的头说:“你很勇敢,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你更有毅力,读错了再读,一直努力着,相信你自己一定能读对它!”于是该生再次鼓起勇气,大声朗读一遍,完全正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祝福!“要真正改掉一个坏习惯可真不容易啊!”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刻她收获的仅仅是“灯绳”吗?智慧是在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产生的,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2.3各抒己见,撞击智慧

语文的魅力在于其内涵的丰富多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境遇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关注并调动学生的潜力,才能让语文课绽放智慧的花朵,成为学生的期待。

3品味语文美妙,畅游美丽殿堂

3.1巧设导语,美在氛围

在导入《春》课题时,笔者声情并茂地说:“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春〉,感受一下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的”。这样的导语充满激情,意蕴深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如画的春光中,学习兴趣浓厚,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2诵读美文,美在感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手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对于叙事抒情类的文章,可以通过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的审美情趣通过声调语气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体会。

3.3细嚼词句,美在品味

我们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其中的意蕴和情趣都体会出来,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景,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词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情感,而“嫩嫩”“绿绿”这两个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语句,自然能使他们尝到美味佳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我们多探究,多反思,多尝试,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灵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桃花源记;案例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

《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名篇,极具代表性,文风秀丽、用词极具特色,千余年间都为人们津津乐道。想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本文,就需要教师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的准备。笔者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其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另外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言,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是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文风与个人魅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做好课堂导入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节语文课都会有很大的知识容量,从课文内容的讲解到教师的课外知识延伸,都需要学生能够积极的去参与课堂、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本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美丽图片的放映来给学生展示一个“世外仙境”般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意境,同时让学生有一种“不睹不快”的兴致。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著名歌唱家腾格尔的《桃花源》这首歌作为引子,让学生跟着这个“打渔的”来了解桃花源内的美景,运用丰富多彩的感官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陶渊明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思想境界,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三、解决生字难词,引导学生阅读

本文有一定的生字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字难词,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全文通读,加深学习认知。比如文章中的“缘(yuán)溪行”、“豁(huò)然开朗”、“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诣(yì)太守”等字词,大部分都是学生初次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注重学生的理解。另外对于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识记、解决,例如“便要(yāo)还家”的“要”通“邀”;文中的“交通”是指“交错相通”,和今天的不是一个概念;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等等……另外在对于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文章句子之间的结构,以及文章的节奏感,在阅读的时候要能够跟着作者的步伐来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比如要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

四、注重学生品读,感知课文内容

初中时期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章的理解、感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几遍,逐渐的熟悉课文内容,逐渐地去感知作者的写作内容、写作特点、写作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有效的运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探究,逐渐的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文章的线索是“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从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局几个部分写出了一个神秘的、美丽的世外桃源。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体会来进行发言,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比如“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让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桃花源之后根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源人叹息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皆叹惋”?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而对于作者的理想境界,在今天我们要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去对待。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