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素质农民培训小结

篇1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状况分析

当前各国越来越体会到农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都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期望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进而培育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强本国的农业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现有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来看,有法国“证书制模式”,美国的“三位一体模式”,德国的“3年正规职业教育+3年学徒期模式”,日本的“农业者大学校+政府推广模式”。这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立法支持农民培训,鼓励农业企业或农牧场主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注重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是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政府上下联合推动农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培训及创新创业的意愿、培训认识尚不到位、对农民培训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培训方式与农民的学习特性结合不紧密、农民的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不对等、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非技术培训。

国外研究农民培训研究来看,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培训投资论”比较流行。他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需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社会学家在秘鲁库斯科(Cuzco)的个案研究发现,人口流动还促进了教育的兴起。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人口稳固在一个职业上,使一个产业拥有更高素质的人员,推动产业发展。

国内研究农民培训来看,研究内容比较多,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培训的基础研究:赵正洲《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2005)认为农民培训模式是一个有机系统,它集中体现了农民培训的目的规划、方式选择、计划实施、过程运行、内容设置、效益评价等一整套方法体系。培训需求研究: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2005)研究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民培训机制研究:易仁森在《农民培训机制探讨与研究》(2006)认为农民培训机制是农民培训系统的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动力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是解决我国政府主导型农民培训问题的基本对策。培训模式研究:张亮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书中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培训目标进行选择。韦云凤在《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2006)从不同角度将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概括为订单式、基地式、讲座式、精英式、参与式、示范式、自选式、“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综合教育、农民创业培植、绿色证书教育等模式。培训农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周应恒在《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及培育途径》(2012)提出农民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曹军在《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05)提出重视培养农业高职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张桃林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道路》(2012)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周一波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探索》(2012)提出分层次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采取招标、议标等手段,邀请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

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我国是地大人多,农业基础差,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学者的实践模式与研究成果只能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不能完全照搬。

国内农民培训国内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绩突出,理论性与指导性比较强,但针对性不强。本课题站在这些学者巨人肩膀上,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入手,针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对应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课题组预测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研究的趋势主要怎样运用新技术进行经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进而改变人民的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

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

2012年11月8日,在党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到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能力。

农民培训是农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确实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而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和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其生产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但是,在农民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投资和技术的作用,农民还有必要学习一点经营管理知识。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训教育都将内容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如何决策和规避风险,如何掌握财金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因此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3.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

从分析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与能力现状入手,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归纳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特点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贡献作用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培训模式以及提出发展一(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些新的培训模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对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

(1)理清概念

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和其他文件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理清以下概念: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2)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3)新型职业农民范围与对象。

(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需求与期望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表调查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总结现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另外课题组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归纳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一些需求与期望。通过现状与需求,提炼出培训的内容,进而也验证现行培训内容的改革。

(3)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

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的培训模式。现行的培训模式有:“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能人培育型培训模式”、“农民讲习所”培训模式、“核心农户”培训模式、“农业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工程培训模式”、“手把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自选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模式”、“讲座式培训模式”这些模式。分析这些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如培训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效果等;分析他们的运行机制,培训模式中谁来参加培训、谁来组织、谁来培训、谁来投资、谁来监督。分析这些模式的培训师资队伍的特点,比如培训老师的聘任条件、培训老师的组成,培训老师进修。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培训模式的特点。

(4)完善现行的培训模式与发展新的培训模式

根据以上的现行培训模式特点,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培训模式效果。准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一些新的培训模式。

(5)新型职业农民对应选择培训模式

根据培训内容的层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培训模式的特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期望和培训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培训效果更好,培训能够持续,培训效益好,是本课题重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总结,对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事业提出对策与建议。

4.小结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制度和法制作保障。从长远来看,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积极营造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抓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也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在我国建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准入制度,也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相对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实施职业准入并不是覆盖所有传统农民;农业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地位,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植、监督和管理。抓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了严格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11.

[2]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3]孟凡.积极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现状 战略选择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念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就是农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共同组成了经济增长要素。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力不再等同于土地、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数量不再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而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所以,数量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概念,不能体现问题的本质,人力资源必须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也就是人力资源在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水平,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

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1.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综合质量水平较低,而且结构不合理,数量多,素质低。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盲和半文盲等低素质的人口的数量众多,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人力资源落后的情况在农村表现的更为突出,农村劳动力存在严重过剩的状况,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的差距。总体上说,东部地区劳动力的素质高于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素质。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的就业渠道还是务农。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质量低。数量大意味着劳动力充足,素质低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低。所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继续改变,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在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活动。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模式以及培训的内容和方法等都不能很好的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总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3.农村科技人员的数量少,素质低。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农村科技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很多科技人员从事的职业并不是所学的专业,造成的资源浪费。科技人员缺少知识更新的培训。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由于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造成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时代的发展也给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鉴于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在制定发展策略时,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的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1.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等筹集足够教育和培训费用。在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组织好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增加用于技术人员等人才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经费。其次,要有效的防止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不允许人才合理流动的现象的发生,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2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我们应该针对成人的特点,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效率较高的培训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要合理的联系实际情况,最终达到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能的目的。在进行培训之前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的分析工作,这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效果,但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

3.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在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合理的规划,开发和当地实际情况配套的管理模式。(2)要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3)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

四、小结

总而言之,只有在农村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终把我我国农村沉重的人力负担转化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文政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构建路径[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

[2]刘尧.LIU Yao 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3]冯晓燕.张兔元.Feng Xiaoyan.Zhang Tuyuan 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

篇3

【关 键 词】公民教育 中原经济区 发展趋势 意义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途径,促使公民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和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1]。

一、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也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加强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等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公民法制教育的作用

公民法制教育,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两翼,缺一不可。“两翼”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其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法制教育是以培养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法律信仰为目的的,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核心内容,是减少公民违法违纪现象的强有力保障[2]。

加强公民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有利于扎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首先,公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在法律上就是公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公民的公民意识愈强烈成熟,其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就愈发挥得充分到位。其次,公民是现代国家的要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每一个公民民主政治素质的好坏、自由平等意识的多少、法治正义理念的强弱、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决定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宪法教育,在公民法制意识教育中,正在进行的法治宣传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但应该创新法制教育的形式,弥补法治宣传教育所欠缺的内容[3]。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是推动依法治国的内在驱动力。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培植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中原经济区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没有现代法治意识的确立,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气氛就不能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2.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

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是最低道德标准,道德属于法定义务以上行为规范。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通过加强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标,更为理性地对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做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

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素质的体现,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前提。同时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继续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要注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及时总结新鲜经验,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坚持求真务实,从最基本、最基础的事情做起,狠抓落实,抓出成效。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弘扬,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应注意的是现代德育不再是培养顺从听话、缺乏主体性的公民,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既有义务感又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4]。

3.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观念体系是多样的,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并引领和主导同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无论何种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呈现多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战略任务:“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作为战略部署[5]。对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公民性塑造和公民品格的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塑造提供根本性支撑。它能够成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文化断裂的背景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相辅相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价值真空、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等现象,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推行提供多维支撑机制和互动融通桥梁,从而促进文化更新的社会资源累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积极宣传和维护“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形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二、公民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进行公民教育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公民教育的公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教师队伍问题及其公民教育的保障问题等。

1.公民教育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坚持公民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公民、特殊群体孩子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其主要问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体制的缺陷: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管理体制不合理,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来看,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等,主要体现在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来看,缺乏良好的正规教育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诚然,就现实条件而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公立学校要承担起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7]。

2.公民教育的创新体制机制

公民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民教育体制机制。

如果说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灵魂,公民素质的提高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那么制度创新就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证。公民的主体意识塑造、政治角色认同与政治能力培养都依赖于各项制度的创新与保障。

例如郑州市坚持以实现“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同城待遇”为目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主要做法包括四个方面:纳入政务范畴,保证农民工子女正轨入学;拓宽入学渠道,保证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实行“入学绿卡”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落实同城待遇,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保障。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灵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核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是有力保障。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适应“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进程,关系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成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第一,做好师范院校教育工作,确保中小学任教教师多为师范专业学生。第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尤其是保证农村老师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第三,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第四,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将中原经济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各级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解决范围。制定教师流动公寓建设总体规划,建设一批教师流动公寓,鼓励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各地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8]。

以“国培计划”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5亿元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110万人,占参训教师总数的95.6%。郑州师范学院在中原经济区的“国培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成功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

4.公民教育的保障问题

公民教育离不开资金、资源、人力等的投入,公民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公民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保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日显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体来说,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较多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三、小结

公民教育是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围绕建成教育强省和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突出着力重点,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一定要突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蒋笃君.浅谈公民教育的意义[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4-55.

[2]徐刚,韩卓丽.浅析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经济,2011(2):73-77.

[3]张莉初.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宪法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76.

[4]翟 楠.德育政策中的公民教育:文本分析与政策建构[J].教育科学,2011,27(5):20-24.

[5]范广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5):65-68.

[6]张翠梅.公民意识的培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83-185.

篇4

1.1我国农业生产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1]。农业出现明显的生产率低、科技利用率底、商品化低等现象,这些与我国缺乏专业性的农业推广人才有不可或缺的原因。

1.2我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人才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按现代农业的标准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远远达不到要求,现有的农业推广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高素质、职业化、懂经济、懂法律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人才严重缺乏。应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

1.3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科技贡献率低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广泛的运用了当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属于农业水平的较高级阶段。而我国农业目前存在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农业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贡献率低等这些情况面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业推广人员角色错位现象严重在我国的农业推广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是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这往往也会造成推广人员角色错位,在实际工作中误把自己当成农业活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而忽略自己推广教育和交流的功能。

2.2农业经费不足,农业推广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推广经费少,农业推广人才待遇低,导致的推广队伍稳定性差,也是影响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据调查,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一直位于最后一名。许多地方的财政甚至连工资都拨付不了,至使一些农业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3]。

2.3农业教育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农业专业不被重视我国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教育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专业一直处在不被看好的阶段,学生愿意学习这个专业的本来就为数不多,学校处于两难的办学境地。有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都很难维持,更不用说改善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了,这也就让农业推广人才在教育上落后于其他国家。

2.4我国农业推广的人才队伍供给与需求错位严重我国地方农业推广的人才队伍供给与需求错位现象严重。由于在农村,环境和待遇都不好,许多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到县、市一级单位工作,乡村级农技人员越来越少,使农业推广组织的供给与农业推广组织的需求错位[4]。于是,当前我国基层农业基地大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进行推广,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低。有关部门虽曾规定农业推广人员应具有中专学历,但实际上目前县级以下的乡镇农业推广人员还多数是中学毕业;部分推广人员就算具备较高的农业知识水平,但却缺乏农业活动实践,很难做好实际的工作。

3完善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方法

3.1各职能单位明确职能,加强培训政府及农业推广人员应明确职能,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农业推广的制度和法规。加强培训,努力培养一批专业性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明确好各方的职责分工,减少出现推广人员的角色错位问题[4]。

3.2加强财政支持,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加强财政支持,为建设人才队伍提供优良环境。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创造相对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也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要求,从而激励他们为农业的推广建设多做贡献。

3.3完善教育制度,促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现代人们对农业专业缺乏了解,因此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培养单位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农业专业的宣传力度,把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作为宣传对象进行宣传。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培养现代农业的高级农业人才。

3.4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创立以实践科研为目的的科技培训基地,提高实践水平,同时对农业的主体——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快科技推广速度,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农业的主体还是农民,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我们应积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网,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传播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的利用率,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进程。

篇5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现状分析;对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214-05

Cultivating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in Hubei Province

DU Wei1,2

(1. Rural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2.Training School of CPC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22, China)

Abstract: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are different from “hereditary” farm laborers in traditional sense. “New” and “vocational” refers to the identity of subject, their concept, comprehensive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 an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 Cultivating of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is a nut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 to crack in developing “three rurals”. A questionnaire and a special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peasants in Hubei province. Relevant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was used to study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made on cultivating vocational peasa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ve advices including policies should be worked out to support new vocational peasants, training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ccreditation process should be well governed, social resources should be pooled to fund the training of peasants, and special projects should be creat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mp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asan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vocational peasant; vocational training;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Hubei province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能动主体,也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讲诚信、有责任的现代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流向城镇,转向非农产业,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农户兼业化趋势加剧,“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未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更是“三农”发展新阶段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类型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世袭身份”的“农民”概念,其在主体身份、观念意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分类等方面具有“新型性”和“职业性”。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即指以农业为职业,并且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资金投入能力和一定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力,譬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2]。②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③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个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譬如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 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2]。

2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研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012和2013年中央、湖北省省委1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就业创业”。为落实中央和湖北省省委的要求,加快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省政府研究室、省农业厅组成课题组,于2013年5月开始,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访谈、典型座谈等形式,先后在监利、仙桃、枣阳、宜城、夷陵、巴东、浠水、蕲春等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设计调查问卷,在全省范围向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回乡创业青年及农民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发放“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表”20 000份。基于问卷调查,课题组重点选取了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农民工、复转军人农村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创业人员、种养殖大户、知识青年农民等六类对象开展专题座谈。调研组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走访了8个县市、24个乡镇,选取42个职业农民代表参与专题座谈,并对收回的12 000份问卷进行了认真分析,试图寻找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2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研究

2.2.1 总体规模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初具规模并呈现日益壮大趋势。据调查,宜城市农村劳动力24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大约为4.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0.4%。其中,生产经营型5 800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等)、专业技能型39 844人(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工人等)、社会服务型3 250人(农产品经纪人、统防统治植保员等)、经营管理型50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

2.2.2 来源结构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在来源上呈现出行业背景多元且“能人”居多的特点,据调查,新型职业农民来源有长期务农人员、在职村干部、综合改革后农技站分流人员、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回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工商企业主等,职业农民大多有一技之长,有“资源”或“名气”,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结构呈现多样化,一批家庭农场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成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种养殖大户、农技服务人员等凭借自身努力与实践,自发地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以合作社骨干成员和种养殖大户为主体的长期务农职业农民占49.3%,在职村干部占20.6%,打工返乡人员占15.3%,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人员占4.7%,复转军人占3.5%,综合改革后农业部门所分流的人员占6.6%。

2.2.3 文化结构 从抽样调查职业农民文化程度看,目前职业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初、高中文化程度占74.2%,大专以上学历占11.6%,中专学历占7.5%,以高中以上学历为主体,属于当地学历较高、素质较好、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枣阳市调查的职业农民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调查总人数的16.7%。在夷陵、巴东、浠水等地被访的农业企业38名管理人员中,6人具有本科学历。

2.2.4 性别年龄 从调查走访情况看,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为55岁以上的老人。职业农民群体中,男性占89.1%,41~60岁的占67.3%,16~30岁的只占5.9%,20~30岁的青年均外出务工,长期在家务农的主要是村组干部(占20.6%)和打工返乡人员(占15.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的农民不愿意子女将来务农,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劳作辛苦、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而且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城乡在基础条件、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2.5 功能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调研显示其具体表现有3种:一是接受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的新成果;二是有效带动周边农户产生规模效益,如宜城市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因效益可观,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2012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 km2,甲鱼产量达180 t,产值超2 000万元;三是适应规模化生产,整合农业生产要素,降低成本,组织土地流转,实行标准化作业,开展疫病统防统治,运用电子商务。

2.2.6 生产经营结构 种植养殖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种植业个人独立经营占82.0%,畜禽养殖个人独立经营占76.2%,水产养殖个人独立经营占44.1%。粮棉油种植面积1.0~3.3 hm2的农户占79.1%;生产经营果茶1.0~3.3 hm2的占72.2%;种植蔬菜1~3.3 hm2的占59.9%,其中设施大棚占54.8%。通过合作社经营的,种植业占14.4%,畜牧养殖占16.9%,水产养殖占45.3%,其中股份合作经营在3.6%~10.5%。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仍以个体为主,因而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规模普遍较小。

2.2.7 收入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相对稳定并对家庭收入贡献明显。从职业农民2012年农业收入情况调查看,农户年收入稳定在1万~5万元的占46.9%。职业农民经营效益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占45.9%,超过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10%以上的占21.1%。职业农民为家庭收入贡献1万~5万元的占53.8%,贡献5万~10万元的占20.1%,贡献10万~30万元的占11.2%。

2.3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调研

2.3.1 愿意参加教育培训,愿意接受学历教育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参加农业教育培训的占97.6%,其中愿意参加专项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分别占41.2%、29.4%、27.3%。愿意接受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占63.2%,愿意接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占36.7%。在专业的选择中,种植类专业占46.6%,畜牧类专业占19.7%,水产类专业占10.8%,经营管理类专业占13.8%,市场营销类专业占9.1%。在教育培训方式上,选择送教下乡学历教育的占62.6%,选择脱产学习的占15.8%。

2.3.2 渴望得到政府支持,希望提供培训服务 通过巴东、夷陵、监利等县市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了解,他们对规模经营后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最直接的需要是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资金补助和信息服务四个方面,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认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对后续发展提出了诸如现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更多的学历教育培训要求,以使自己生产出市场所需、具备竞争力的农产品,真正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

3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湖北省农业厅已于2012年8月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市试点”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及试点实践,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对农民职业化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从课题组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座谈情况看,长期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群体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缺乏充分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文化。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农民群体的培育普遍存在畏难思想,心思主要放在争取国家项目上,在农民职业化培训和综合培育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大众对新型职业农民也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解和应有的支持,没有充分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新生代农民不愿回到农村创业的原因。

3.2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资源条件分布不均

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繁多,农业、教育、劳动、扶贫、人事、科技、妇联等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政府统筹协调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没有形成合力;缺乏从省到市、县级在组织上的纵向管理与考核;省、市、县级农民培训机构繁多,如农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学校等均可参与,但资源条件不一,缺乏有效衔接,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统一协调管理。

3.3 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金融支持

国家尚无专门的项目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金融支持上,职业农民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调查显示,78.7%的种养大户认为国家应在贷款和补贴上进行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不愿放贷,政府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出台的贴息贷款政策程序复杂、硬条件多、惠及面小,各类规模经营户融资贷款难普遍存在。

3.4 教育培训师资不足,培训模式有待创新

各地并没有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师资力量和培训方案。由于有针对性的培训师资得不到保障,教师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致使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培训模式上,仍以传统的课堂纯理论式培训为主,而根据培育对象的产业类型、知识结构、培训需求、居住区域、时间条件等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尚未建立,导致培训资源浪费,培训效率大打折扣。

3.5 法制保障缺位,监管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职业农民点多面广,且主要依靠自主创业,加之农业生产面临的各种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频繁,若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规模扩大之后稍有不慎将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与后果,农民自身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然而,政府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相关的监管、评价机制均不完善,这些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参考与借鉴

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域已先行一步,它们的经验和做法,可为研究和探索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4.1 依法保障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方面均有立法:加拿大通过《农艺教育法》、《失业人员及农业补助法》两款法律保障和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美国政府在其颁行的《就业机会法》别强调向农村农民提供资助的法律要求,并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英国先后颁布5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政策法规,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保证;日本为使农业教育更加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在其《青年振兴法》中规定由政府资助青年农民培训;韩国政府为了应对高学历、高素质青年农民离开农村,专门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本法》等法律法规,确立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制度和专业农户培养制度,为其提供法律保障[3]。

4.2 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发展实施路径

目前,许多国家普遍建立了从农技推广、继续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农业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少国家建立并形成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学员一般不交或仅交纳很低的费用,有的国家还向农民学员支付一定的报酬;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辟了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实施路径:美国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施免费政策,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资助;法国政府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给予培训期间的工资补贴;英国对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每周发放25英镑的补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保障法》中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必须用工资预算的1.5%培训其员工。

4.3 建立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资格及准入制度

许多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建立了严格的农业就业制度,使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4];德国在《农业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受训者必须经过正规职业教育取得农业师傅证书才能获得农场经营权;爱尔兰政府制定了农场经营合格证书培训计划和相关奖励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区、县、小区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丹麦政府规定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才能具备购买30 hm2以上的农用地的资格,并能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和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法国政策则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4]。

4.4 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安徽省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锁定为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界定生产规模标准,率先进行职业化培育,并对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开展职业农民认定;浙江省嘉兴市采取“政府买单,市县联动,量身定做,联合培养”机制,开设了职业农民大学学历教育班;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成功探索了“送教下乡”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武汉市农校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与省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企业签定订单,确定培育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新型职业农民;江苏太仓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工业企业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合同制度和由个人缴费、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对发展柑橘、茶叶、蔬菜3.3 hm2以上或粮油作物2.0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按2 985元/hm2一次性补贴,并对获得市、省和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10万和20万元。

5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综观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本次调研的情况,对加快培育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如下建议。

5.1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建议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列政策: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和公共服务标准,对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②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并给予政策优惠;③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担保基金,并简化审批程序,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融资困难;④加强生产扶持,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基础上,将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按照产业规模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产业补贴;⑤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提高职业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鼓励成片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5]。

5.2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创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机制和评价监督体系;整合地方培训机构在师资、技术及培训设施方面的优势资源;引进专业团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师资水平等进行系统设计;多方筹集资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免费中高等农业专业学历教育、系统培训、岗位培训和新知识新技能继续教育培训;定期选拔优秀职业农民进入大中专院校研修学习,并给予学费补助等。

5.3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专业机构主办”的原则,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保证认定管理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具体认定工作委托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机构实施。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1]。

5.4 聚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育的社会资源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师资、技术、管理等共享平台,整合农业、科技、教育、金融等行业资源,率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设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发挥培育基地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史背景、重要地位与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尊重农民,营造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的吸引力,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5.5 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专项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教育、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实施,认定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对象主体,就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设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系统培训、教育培训条件等建设专项。

6 小结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具有显著公益性的长期任务,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必须尽快制定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规划、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尽快建立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并逐年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财政预算,加快推动湖北省农民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飞,郑顺安.“四化同步”新形势下培育职业农民的四点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76-80.

[2] 殷 瑛.论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9-242.

[3] 李 惠,张梦蝶.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2(1):66-70.

篇6

关键词:畜牧兽医;服务质量;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51-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都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出,畜禽疫病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为了保证畜牧业平稳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保障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跟不上养殖发展的速度,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基层畜牧技术的推广和发展[1]。加之我国乡村地区人员少,区域广,疫病防治畜牧科技推广的任务十分繁重。有些落后乡镇的部分村没有防疫员,导致在春秋防疫工作开展时,只能找人临时代替,缺乏系统的管理。有些防疫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业务不熟,导致在免疫注射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注射部位、注射计量不准的情况,这样也反过来会造成养殖户有抵触情绪,使得防疫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的环节多,尽管冷链设备比较完善,但是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加之,农村的保管贮藏条件的较差,使得疫苗的质量难以保证。

1.2 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对于边远的农村,一些兽医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而且由于资金的原因,技术人员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导致知识老化。就目前而言,乡村的防疫技术人员缺乏,承担不了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对于堵、防、检、控等相关措施也难以实施,缺乏人员和技术的支撑。

1.3 兽医工作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由于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待遇低,条件差,大部分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不断转向城市,农村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在一些防疫的重要季节,需要临时聘用人员开展工作,队伍极不稳定。其次,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而且检测仪器设备缺乏。再有,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撒并了事。这样,就造成兽医基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基层防疫组织队伍不稳定,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2 提高畜牧兽医工作服务质量的措施

2.1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对于畜牧兽医工作,重点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动物防疫和检疫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备作支撑[2]。根据经营的原则,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再由县级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畜牧兽医站,有效地促进基层兽医站防疫机构的建设。加快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强畜牧兽医工作的支持力度,并且会组织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投入,完善各种设施配置来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质量。

2.2 提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新形势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根据技术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相应的培训,促进业务人员的水平朝着专业化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从整体上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促进畜牧兽医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全面提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号召社会人员对畜牧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其合法高效的完成任务,促进畜牧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2.3 提升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现代化水平

首先,进一步明晰新形势下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伍的职责,有效解决其职责混乱、 职能分工不清的现状,进而实现服务性职能与公益性职能的分离。强化监督体系与防疫体系的建设力度,实现防疫、监督工作的标准化与专业化。

其次,加大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力度。畜牧技术人员积极承担起畜禽新品种选育、引进工作,积极深入生产一线, 全面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落实,整体提高畜牧业效益。

再次,在整体上抓好防疫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强化基层防疫队伍的建设,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任务责任到人、分片包干。政府部门将防疫经费结合防疫工作的具体任务以及工作量进行下拨,将防疫经费真正用到疫苗购入、防疫器械、工作人员补贴等行动中去, 促进畜禽防疫队伍的常态化建设, 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的服务质量。

第四,积极转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服务理念。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是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培训,尽快转变基层畜牧兽医团队的服务理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畜牧业生产。积极转变工作方式, 从传统的被动进行诊疗、引种、检疫等工作,积极转向畜禽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工作上来,积极拓宽服务范围,加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进一步提高基层队伍的服务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 针对现阶段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发展现状, 要从全面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转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服务理念等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等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业。以2006年为例,全国共有中职毕业生348.25万人,其中在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工作的人数占255.04万人,占73.23%。应该看到,中职生不可能不对大学生热衷的公务员,村官等职位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就业稳定性差

中职生由于就业时年龄尚轻,心理还不够成熟,再加上所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层次较低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职生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忠诚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中职生很高的离职率,就业稳定性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超过九成学生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

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

(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

首先,就业形势定位不准。很多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就业环境的恶化,一线蓝领工作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国家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高素质劳动者,必然带来劳动者需求总量的减少,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和高考扩招产生的大量高校毕业生也涌入求职队伍,庞大的求职队伍与有限的工作岗位必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说中职生对没有技能的农民工而言尚存优势的话,那么在面对高职和本科生时,中职生的优势将消失不见。

其次,能力定位不准确,期望过高。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过高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定位就是一线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技能,但是毕竟技能有限,大部分属于低端的基本技能,有很多工作岗位必须经过培训才能胜任。

而且技工类的职业是需要很强的实践经验的,只有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能,同时才能获得丰厚的待遇。很多刚毕业的中职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择业时期望过高,难遇理想职业。

(二)中职生就业观念落后

首先,从众就业观。从众就业观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时,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的压力,不由自主的趋向于和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还不完全成熟,加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容易冲动,因此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更没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果,在求职时盲目地随大流,人云亦云,不顾客观实际,忽略了择业最为重要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还有部分同学发现别的同学签约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随意找家单位把自己签了,结果入职时才发现“人职不匹”。其次,终身就业观。终身就业观是指学生一次就业就是终身就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学生就业时就必须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发展前景、福利待遇、上升空间等等相关因素。在这么多条件的束缚下,毕业生必然变得谨小慎微,要么顾虑太多犹豫不决,错过机遇;要么就是先签一个单位在手,遇到好的再毁约。最后,攀比就业观。攀比就业观是指就业时部分同学因存在攀比心理而不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盲目签约的现象。攀比就业主要发生在那些嫉妒心强,爱慕虚荣的学生身上。一旦发现身边有同学签约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也会很快签约,而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是否与职位相匹配等问题。攀比就业观还容易导致大家都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结果好单位竞争激烈,差单位门庭冷落。

(三)中职生自身素质欠缺

首先,文化素质欠缺。文化素质是中职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做人、做事。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素质,然而,当今很多中职生文化素质欠缺,接人待物没有礼貌,语言表达能力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种文化欠缺必然导致中职生道德情感淡漠,团队精神欠缺,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情况出现,而这些都是和中职教育目标相背的。其次,专业技能素质欠缺。中职生在文化素质的接收和运用方面都远低于其他学生,因此其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再加上师资力量和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远远弱于其该有的水平。特别是对数控机床、计算机、电子等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理论。

(四)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压力

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者因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中国以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大多数企业技术含量低,生存能力弱,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密集型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企业只有通过裁员和消减招工人数来降低成本。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与这些密集型产业挂钩,以保证中职生的就业率。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势必要进行产业升级,这样就会产生人民难以接受的悖论,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招不到能够适应产生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裁掉不能适应产业需要的冗员,同时,因为中职院校不可能及时做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结构性失业加剧了中职生的就业压力。

(五)中职生缺乏必备的求职技能

与其说中职生缺乏求职技巧,倒不如说中职生根本就不懂的运用求职技巧。求职技巧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因为大部分人一直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觉得只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该会的技能就可以了,无须理会所谓的求职技巧。学校举办的求职技巧课,也只是流于形式,主要通过讲座和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但是一方面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自己对求职技能都很陌生,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另一方面,由于只是口耳相传,缺乏必需的实战演练,因此很难取得成效。求职面试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复杂的事情,如果不懂得应有的求职技巧,的确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社会,求职者必需要掌握“自我推销”的艺术,否则空有一身能耐,也只能负剑空叹了。

(六)中职生就业缺乏劳动保障

中职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是指保证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立足就业岗位,在专业生产中良性、持续发展职业人生的效能保障运作措施。要想长效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不能仅仅依靠用人单位和就业者自己去履行职责,必须要劳动监督部门,政府部门和中职学校等部门联合起来才能确保就业长效机制良性运行。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是中职生直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本就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中职生往往受到不公正的劳动待遇。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的劳动关系主要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率不到15%,即使除了在试用期的毕业生后,仍有58.62%的学生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中职生就业对策

(一)准确定位,脚踏实地

首先,认清自己。中职生要想准确定位自己,必须先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中职教育而言,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技能,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但劣势在于文化水平有限,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低端。就中职生个人而言,必须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及将来愿意从事的职业等等。其次,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特别是低端产业的劳动力竞争更为激烈,中职生必须摆正心态,抢抓机遇,遇到合适的岗位就要积极争取,要牢固树立在岗位上学习、历练、发展的思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初级劳动者。中职生就业时最为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觉得只有到大城市,大公司才是就业,但是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初级劳动者,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走上高端岗位,所以中职生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做好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努力进取,勇于克服各种苦难,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适应社会需要

首先,合适的就业观。中职生在就业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准确定位,选择一个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将社会利益和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同时选择这样的职业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也更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在择业时,一定不能盲目跟风,攀比斗气,而应该立足于现实,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

其次,多次就业观。中职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人生的起步阶段,所以不可能实现一次就业终身就业,何况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多次就业在所难免。中职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一次觅到优秀的职业,但是随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中职生可以选择自己更为理想的职业,也就是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最后,创业就业观。创业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就业,因为它不仅创造了职业,满足了求职者自己的需求,而且向别人提供工作岗位,满足了他人的需求。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占有的资源,把握好创业的时机,关键是要有创业的决心和为之奋斗的激情。

(三)提升文化知识,强化技能,增强竞争力

首先,提升文化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薄弱,也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是学校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第二课堂,通过诗歌鉴赏、口语表达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文化课程的比重,不能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

其次,强化技能。过硬的技能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因为技能是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中职学校可以在提升学生技能下功夫,改进设备,引进师资。实践出真知,要想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技能娴熟的老师从旁指导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工厂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技能接近实际需要,从而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积极转型,主动调整,培养新型人才

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虽然会造成暂时的就业危机,但是通过分析发现,每次产业升级和经济危机过后经济都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这必然导致巨大的就业市场。落后的产业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要么进行产业升级,要么破产倒闭,中国以前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中职学校在经历就业阵痛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导致对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和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而这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中职学校想要抓住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解决中职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就必须转变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

要想找到合适的职业,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中职学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所以收效甚微,再加上激烈的生源大战,很多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工作,但却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殊不知,良好的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根本,是学校得以发展壮大的前提。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课不仅仅要传授学生选择职业、获得职业、收集、处理招聘信息的方法,更要传授学生如何应对面试,赢得信任,推销自己的技能。特别是面试环节的训练,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来找出不足,提升技巧。还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或者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来学校开展讲座,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六)建立劳动监督机制

首先,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是最为有效的监督方式,只有有法可依,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才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中职毕业生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时,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只能采取忍气吞声的做法。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在立法方面为给予保护,完善健全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劳动诉讼等方面的相关法律。

其次,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工会是保护职工利益的群体组织,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工会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职工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工会难以替职工讨回公道,甚至有的工会已经沦为企业主的附属机构了。工会职能的弱化导致职工对工会的不信任,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政府机构应该大力扶持工会组织,使其具有独立性,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团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要想彻底改变中职生的职业环境,单靠政府机关和企业工会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全力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同时,中职生自己也要提升素质,提高觉悟,强化自身修养,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这样必然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小结

篇8

关键词:技术工人短缺职业教育培训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工人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国家特征来看,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工人短缺问题,这也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介绍美国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及成因,并着重探讨发达国家与我国技术工人短缺成因的异同。

一,美国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

据《今日美国报》报道,从1983-2005年,美国技术工人就业岗位增加了120万个,增幅为37%,但是合格的技术工人却不那么容易找。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于2007年对800家制造商进行了调查,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严重缺少技术工人。美国全境范围内的技术工人短缺导致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普遍下降,这对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损害已暴露无遗,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美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97.4%的企业自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据预计,到2030年,美国技术工人的短缺数量将到达350万。有一定技能和教育背景要求的职业,在技术工人短缺方面的问题会愈演愈烈。

二、美国技术工人短缺的成因

(一)退休人口的激增

出生在1946-1964年之间的一代。在美国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在美国,男女法定退休年龄都是65岁,但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也就是说,从2008年起,超过美国劳动力40%的“婴儿潮”一代就陆续开始退休,具有丰富经验的一大批技术工人将离开生产一线,如果没有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及时补给。将会形成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无疑将会给金融危机下美国的经济复苏造成沉重负担。

针对这一现象,很多企业开始采取措施来保留老龄劳动力,进而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避免企业中“技术资源的断层”。但是面临退休的婴儿潮一代的工人,只有1/10左右的人愿意在退休后继续留在劳动力的大军中,而且其中多数人都很可能做行业上的转变。这样,企业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二)技术工人教育上的缺陷

技术工人短缺不仅体现在行业分布的广度上,更体现在技术工人素质纵向的深度上。调查中,多数企业反映“在职的工人缺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缺乏足够的阅读、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这直接影响了技术工人业务上的提高创新,更制约着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力的能力。

1 体现在基础教育方面。在发达的工业国家中,美国青少年的数学水平是最后一名。美国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近半个世纪也没有改善过。高中辍学和掌握的技能不符合要求的青少年的数量很庞大,这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供给。

2 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对科技的依赖和使用,许多工作岗位需要掌握更多、更高技能的人才。没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储备,必然会阻碍新产品的研发、原有产品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及生产率的改进实施。但客观上看,美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而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了高等教育上。这间接地导致了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先进的机器设备仍不能对人进行完全的替代。所以具备一定能力的技术工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但是不可或缺的、更是至关重要的。

(三)企业培训的不足

美国企业视培训为一种成本上的付出,而非一种远期投资。美国公司更似“拿来主义”,最好是新员工入职就能上岗,而不用企业花费各种成本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企业对员工的后期培训也甚少,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被调查企业称,他们在培训方面的支出相当于工资支出的不到3%:22%的企业培训支出还不及1%。研究建议,企业在培训上的支出应至少不低于工资的3%。此外,美国公司对每个员工培训时间的投入还不足日本的1/3。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一些企业采取了日本“节约生产”的生产系统。即尽量减少工作类别数量、用掌握多种技能的通才取代某方面的专才。这就更需要企业给员工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

三、我国技术工人短缺成因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已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这使得技能人才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相继减少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等显著特点。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企业改制过程中往往采取退休年龄“一刀切”,造成了大量技术工人流失和技术工人的断层。

老龄技术工人是知识和经验的象征,他们拥有纯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仍然可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重要作用。老龄技术工人继续发挥“余热”,不但可以暂时缓解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局面,还可以节约人口智力投资成本。同时,要看到我国情况的特殊性。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重要阶段,这也要求老龄技术工人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老龄技术工人往往流动性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接受新技术速度慢,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这也使得他们接受前沿科学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影响,不利于其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开发和利用好老龄技术工人、充分发挥其在未来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全局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退休年龄,在老龄技术工人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我国近年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也是导致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学者伯纳德.L.温斯坦在研究西方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时得出结论:“西方经验证明,一个健全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比高等教育还要关键的因素。”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数量密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但是,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数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壮大,而且还在逐年萎缩。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发展迅速,于1993年达到58,04%的最高峰,但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下滑低迷状况。尽管政府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入学比例应该在整个高中阶段的50%以上,但是直到2005年都没有回升趋势。

政府部门、教育工作者不断号召金社会重视职业教育,摒弃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然而,所谓的鄙视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等社会偏见,实际上是由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教育与事业前途的认识所产生的,而这种认识又与政府的有关教育政策、人事政策、就业机会、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趋之若鹜。而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够高、企业部门不重视、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造成了社会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这就陷入了“相关政策措施导向的缺陷――人们认识的扭曲――选择教育路径的偏差――高等教育的膨胀和职业教育的偏废”的恶性循环之中。

一些国家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技术工人岗位并参与其中。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除了可以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可以通过挖掘潜在的劳动力来弥补技术工人短缺的缺憾:如切实加强对青年农民和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更新他们的技能,满足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足。未给予技能人才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短缺

优秀技术工人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循环过程。然而许多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只注重人才的使用。而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用于职工培训的花费并不高,而是用于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按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应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2%,但一项对上海、北京机械行业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7%。即使是重视培训技工的企业,也仅停留在培训的初级技术工人层次上,导致初级技术工人过剩,而高级技术工人短缺。

篇9

关键词: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72-2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物种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全省耕地面积76.9万hm2,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21.8%,农业人口560万人,占总人口的68.5%,农业是海南省建设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2010年1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我省农业生产正逐步实现从传统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海南农村职业教育在当前一段时间内担负了向海南本省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农业劳动者主要任务,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1 考核体系在海南农村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考核体系是海南农村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考核体系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积极、有效、合理、科学的考核体系可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考核是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关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考核过程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全面、系统地复习,也可以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检查学校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可以帮助预测学生潜能及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考核结果分析在教师改进教学、学生互动等方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从而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因此,海南农村职业院校需紧抓考核环节,以考核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因势利导,深化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海南新型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南农村职业院校在课程考核中存一些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功能缩小,考试形式单一,注重考试结果等方面。

2.1 考核功能缩小

考核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总体来说,考核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向与激励、评定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提高与预测等四项本体功能。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原因,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和作用被缩小、异化,甚至扭曲,很多学校将考核功能缩小为简单的评定功能,忽略了考核的其他功能。考核功能的缩小容易导致教考分离,使考核不能准确反映教育教学质量状况,还容易导致一些违背考核规律、不符合考核原则的现象产生,如在教学上易使考核变成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核心,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评价学生成绩而批改试卷。教学与考核的关系本末倒置,使教育教学不能到起真正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的作用。

2.2 缺乏灵活性

我省农村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对所学课程或教学环节均进行考核。课程考核根据课程性质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考试通常采用闭卷形式,百分制,试题主要由常规客观题、程序化简答题以及主观问答题组成;考查则多采用用开卷形式,考题内容与考查方法相对于考试有一定的灵活性。无论考试还是考查的总成绩都由规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读书笔记、作业、测验、实验、考勤等。这种考核体系抹杀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差异,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形式僵化,缺乏灵活性。无视专业、课程差异的考核,不符合时代教育的要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他们个性学习品质的发展。

2.3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分配不合理

在考核成绩评定方面,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折算成课程总成绩。在折算总成绩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分配不合理,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较小,而期末成绩占的比重过大。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在考核上容易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评分方式;在教学上容易使学生产生忽略学习过程,不注重知识积累,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以及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

3 海南农村职业教育考核体系改革建议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热浪高涨,作为承担农业技能人才教育主阵地的海南农村职业院校,其课程考核要充分发挥作用,体现现代农业技能教育思想和观念,紧紧围绕农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以农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现代考核体系。

3.1 考核目标定位

考核目标应与教育教学目标一致。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热带农业基地,海南农村职业院校为了给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市场;以学生为中心,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办出服务海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总培养目标。离开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必然导致考核功能扭曲,海南农村职业院校课程考核首先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整体要求出发,依据海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侧重海南特色农业种植所需的技能作为考核目标。课程考试目标只有符合教学目标,才能使教与学保持一致,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农业劳动实践的能力。

3.2 考核内容改革

3.2.1 考核内容是考核目标的具体化 考核内容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性质来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考试内容不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应全方位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另外,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也应一并体现在考核内容上,这样才能使课程考核发挥系统作用,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3.2.2 与时俱进更新考核内容 考试内容的选择不是针对静态学科专业知识的,而是指向动态的职业工作过程。根据海南省农业经济岗位群动态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试题库和考核内容,避免教学内容课程与考核内容分离,避免考核内容滞后于教学内容。除此,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或技能指导书之类,(教材或技能指导书本身就有滞后性),应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为基准,将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和科技以及农民成功创业实战经验解读等方面按一定比例融合在考核内容中。

3.2.3 考核内容应具备连续性和完整性 海南农村职业院校对学生掌握应用技能的要求较高,要求毕业生可以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作物的培育、种植、农药使用、嫁接、收割等过程中。农作物的培育、种植、嫁接、收割等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系列过程,虽然这与其他行业的工作流程类似,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种植纵向合作程度低,无法与流水线工作程序相提并论。流水线工作岗位纵向合作性强,专业学生只要熟悉工作流程并重点掌握一两个操作技能后就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但对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必须精通整个农作物生长的每一个过程,而在农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具备专业操作技能,才能保证有一定的种植或养殖成果。因此农村职业院校教育考核内容必须从农业种植特点出发,加强考核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2.4 灵活安排考核内容 海南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可以常年进行实地农业教学与示范,不易受季节、温度等条件限制。因此,海南农业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完全可以打破传统考试内容的局限,灵活安排考核内容,将课堂教学、农业试验、教师示范、学生演练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放在考核内容中,还可以将校内外试验基地培育成果,学生下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方面作为考核内容。

3.3 考核方式改革

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要遵循教育考试的普遍规律,开放、创新、选择性的应用多种考核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

3.3.1 选择多样化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的特点,突出海南农村职业教育特色,在关心学生特定行为和个性品质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和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考核方式等,还可以对同一课程,采用分模块考核,最后再按学习模块的权重折算考核成绩。总之,考核评价方法应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2 学习过程考核模式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检测手段。将课程考核过程化,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分析每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细化课程测验模块,并优化分配单元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比重,以此制定一套完整的过程考核模式,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扎实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3 课题研究考核模式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立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题,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10人左右为一组,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并对“申请课题-课题研究-结题”的全过程进行考核。由于课题内容涉及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紧密联系农业实际生产,突破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之间的界线,在考试模式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及全面运用。课题研究考核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和提高。

3.4 建造仿真或全真考核环境

课程考核环境不应局限课堂、机房、实验室内,还应把学生放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加以评估。改革传统考试环境,密切关注海南农业发展动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机会,除自建试验田外,还可通过广泛与海南农场、种植基地等联系来建立、扩大校外考核基地。海南农村职业院校应不遗余力地创造仿真或全真农村职业工作考核环境,深入对学生在真实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流程的能力考核。

3.5 制定考核规范

为保证考核改革的顺利进行,到达预期效果,院校应在制度上确保考试方法改革工作的开展、实施、过程管理和监控。因此,院校可根据教学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考核规范,出台考核、评估程序和措施,并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具体化、透明化和连续性。其中实践技能能力测验规范应联合农场、种植园、企业、相关培训机构等行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

4 小结

海南农村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各专业及课程特点,突破传统理念束缚,大胆探索实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科学规范地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农业职业技能的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学梅,梁晚枫,梁运江,等.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学理论,2010,(6).

[2] 曾名勇,李巍然.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篇10

一、机关科室间工作协调不够,存在相互推诿,慢作为现象。

整改:执行局机关规章制度,各科室按各自职责分工对文件、交办件和日常事务等进行处理,同时加强沟通、合作,提高办事效率。

责任领导:魏益玲,责任人:乐义明;整改期限:10月底。

二、执法文书不严格。

在法律文书中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准确,用词不规范;有的不按照规定方式及时将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有的处罚案件档案中只有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有任何调查取证和审批材料,没有任何证据材料来证明其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整改:1、区监督所行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了科主任例会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第一阶段总结会,将自查自纠梳理出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进行讨论。要求各科室要认真对待,问题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科室要组织讨论分析,科室负责人要督促、帮助问题同志积极认真改正;

2、为纠正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文书不严格的现象,区监督所于6-7月份开展了人人讲课活动。一是认真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执法文书及书写规范;二是结合上半年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以案说法三是由稽查科对全所卫生监督员书写的执法文书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制发稽查意见书,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10月底。

三、办证、审批不及时。

整改:区公共卫生监督所审查科已在8月底完善协调好窗口与科室之间的有关衔接工作,严格做好交接登记,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限时办结承诺时间搞好卫生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窗口政务公开的宣传,制作相关的手册免费发放给办事的群众。目前办证、审批时限已由4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已完成。

四、从制度上防止油烟扰民。

整改:1、对靠近居民区的餐饮单位开业前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指导其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尤其是油烟排放要求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2、建议餐饮单位取得环保部门油烟排放许可(达标)的相关证明后,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拟在《餐饮服务许可证》启动后进一步制定相关制度,即在取得相关邻居的同意后再办理许可。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10月底。

五、部分执法人员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较差。

整改:区公共卫生监督所稽查科制定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稽查方案,加强对监督员日常执法行为的督察,严格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张涛,整改期限:10月底。

六、工作中学习不够、服务能力不强,执法过程中缺乏细心和耐心,服务态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整改:1、区公共卫生监督所稽查科拟于9月上旬组织专班对各业务科室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进行检查,将问题查找出来,进一步将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到科室、到责任人,督促整改落实;

2、由区公共卫生监督所稽查科制定学习培训方案,拟在11月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进一步贯彻学习《武汉市卫生局实施三步式执法程序暂行规定》,同时加强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的稽查。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张涛,整改期限:年底。

七、加强对餐饮业场所卫生的监管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监督管理。

2、对从业单位新上岗人员无培训证的,半月组织集中培训,培训合格的发放从业人员培训合格证,目前共培训中小型餐饮单位从业人员1230余人次;

3、分管所长每月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并进行通报,对卫生条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落实。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张涛,整改期限:10月底。

八、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整改:1、加强医疗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宣传医疗废弃物处理有关法律要求及相关处置办法;

2、对各医疗单位处置情况调查摸底,做好记录,对存在问题根据各个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意见;

3、要求各医疗单位将医疗废弃物处理情况每月用报表形式报区卫生监督所;

4、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回收企业。

拟在9月8日召开会议,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并进行医疗机构废弃物大检查。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张涛,整改期限:10月底。

九、行政执法要人性化,不能一罚了之。

整改:1、电话温馨提醒制。对每一个被行政处罚单位(相对人),在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后,案件承办人电话告知对方有陈述申辩的权利。行政执法以教育批评为主,处罚为辅,以人为本地做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2、严格按照三步式执法程序:宣传教育责令整改行政处罚,重在整改。区公共卫生监督所稽查科认真检查处罚收集的证据、违法事实、处罚程序,共同确定处罚与否及额度。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10月底。

十、执法不公正,表现为自由裁量权过大。

整改:实行行政处罚合议制(事前),以前对一个从业单位、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系由责任科室的监督员进行合议,处罚乃至减免的随意性较大。现在的行政处罚实行了三方合议制,即由承办科室有关监督员分管副所长稽查科三方进行讨论合议,杜绝了行政处罚随意性和不严谨规范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被处罚单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行案件评审制度(事后),即定期对同类案件进行评比,查处罚定性定量,纠正处罚上的随意性。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已完成。

十一、执法行为不规范。有的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次数进行监督检查,存有不细致、不到位等问题;有的对应当进行审核、验收的项目,存有不全面、不复检的问题。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该整改的没有责令整改,对责令限期改正的没有按期复查;对当事人逾期拒绝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也不依法采取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致使行政处罚决定流于形式;对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不全面,不履行告知程序,而是走马观花,从轻处罚。

2、卫生监督工作实行定人、定责、定岗。每名卫生监督员建立工作台帐,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到期验收复查,科主任每周督导检查;

3、区卫生监督所稽查科每月对执法文书、案卷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4、区卫生监督所分管所长每月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并进行通报,同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5、主动与法院联系,争取支持督促将转交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执行到位。目前区法院已将区卫生监督所移交的13个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案件先后执行到位。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张涛,整改期限:10月底。

十二、区卫生局要切实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医疗过程中重复检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整改:1、各医疗卫生单位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廉洁行医、廉洁服务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2、做好院务公开,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公示,在处方上做到一药一品一价,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

3、加强对处方的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并按照接诊病人的平均药费不得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标准进行考核,作为绩效工资核定的指标之一。

4、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的原则,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5、不断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目前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已达75%,区级医院报销比例已达50%,农村参合人员得到了实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6、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区卫生局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每年进行三次以上的财务督查,发现乱收费问题,一律给予纪律处分,进行严肃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乱收费的发生。

8、积极准备按国家医改方案实行医药分离,达到药品零差价的目的,进一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责任领导:张水清,责任人:乐义明,整改期限:年底。

十三、提高基层领导班子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整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教育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责任领导:杨新明,责任人:彭云怀,整改期限:10月底。

十四、医疗单位存在着无职称,无执业医师、护士行医行为。

整改:一是加强人员培训,使医护人员达到执业水平,持证上岗;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对无证上岗人员依法予以处罚。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李斌,整改期限:10月底。

十五、部分医疗单位存在奖金分配与科室收入挂钩的问题。

整改:将医疗机构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折扣、让利、优惠等,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核算,严禁将科室收入与个人奖金直接挂钩,实行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考评、服务数量、病人满意度与业务收入相结合的奖金分配制度,对科室收入与个人奖金直接挂钩的,一经查出将给予政纪处分。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整改期限:10月底。

十六、院内科室之间资源不平衡,造成职工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整改:逐步改革医院分配制度,按改革的要求实施绩效工资制,减小院内职工收入的差距,让广大职工都享受改革的成果。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整改期限:10月底。

十七、部分医生有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问题。

整改: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约束力和增强廉洁行医意识,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对大处方、滥检查、过度医疗的事例进行公示点评,三是将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达到70%以上作为医院管理的责任目标,规范医疗行为。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各单位负责人,整改期限:10月底。

十八、新农合调整政策,让有些疾病门诊也能报销,不必非要住院才报销(造成挂床现象严重)。

整改:推动门诊统筹试点、拓宽服务范围。区合管办为了将筹集到的农合基金最大限度的用在农民身上,已扩大重症、慢性疾病病种,将重症慢性疾病病种由8个增加到11个。今年6月1日先行在横店街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试点,11月1日后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门诊统筹工作。

责任领导:曾子斌,责任人:王必文,整改期限:年底。

十九、区级医疗单位存在有熟人关系的先住院再检查(住院检查费可报销),没熟人关系的先检查再住院(门诊检查不报销)。

整改:采取单病种定额付费的管理方式,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目录外用药、100元以上的大型检查必须由当事人签字认可,否则由医疗机构承担。对区内转诊的病人一律先住院,后检查。

责任领导:曾子斌,责任人:王必文,整改期限:年底。

二十、对收红包、要好处的投诉处理机制问题。

整改:各医院设立院长信箱或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对收受红包、要好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将所收红包和好处费返还给病人或抵缴病人医疗费用,对收受红包和索要好处的人员当月只发给生活费,并处以5-10倍罚款,对发生两次上述行为的将作待岗处理,待岗期间只发给生活费,同时给当事人政纪处分。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各单位负责人,整改期限:10月底。

二十一、部分单位存在乱收费的问题,收费较高与群众要求有差距。

整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对违规者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二是根据国家医疗改革方案逐步实行医药分离,实现药品零差价。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整改期限:近两年。

二十二、个别医院存在乱开药的现象(医生先问病人是医保还是农合,然后问是否有单位,一样的病不一样的人住院费用不一样),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出院病人复印病历能否免费。

整改:1.在医疗工作中坚持“四个合理”,即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同时,在医院各服务窗口、医技检查科室、住院部各科室等醒目位置设立投诉举报信箱,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按病施治,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不应询问与疾病治疗费用报销的事项,对所有病人按照一个标准进行治疗。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对医院和对社会的承诺。

3.严格按规定使用抗生素,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予以通报,严重违规者,将按《执业医师法》吊销执业执照。

4.出院病历复印费用,收取成本费。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吴转运,整改期限:10月底。

二十三、药房划价无单品种价格。

整改:区人民医院已更新了软件,做到了一药一品一价,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区中医院在搬迁后实施一药一品一价,其它各医疗单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全面及时公示药品价格,让患者明白消费。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吴转运,整改期限:10月底。

二十四、院务公开不够(有的单位无电子显示屏,有的显示屏显示不及时不全面,Ⅰ类疫苗免费服务解释不清),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着服务项目药品价格未公示问题。

整改:没有电子显示屏的要在近期内张榜公布服务项目和价格,对药品价格直接在处方上标明一药一价,有条件时再安装电子显示屏。

对一类疫苗印制免费服务宣传单,发放给服务对象。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整改期限:10月底。

二十五、病人入、出院、合作医疗报费手续烦琐,报销不及时,非工作时间老百姓不方便报费结账,非本卫生院新农合患者费用报销每星期只限周一和周二报销。

整改:开展网上直补、提高服务效率。为简化报销流程,方便参合农民就医,区合管办积极督办市区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在今年9月1日后实行参合农民出院后及时报销;区合管办从今年9月1日起将每周六纳入正常报销工作日,并通知各卫生院应定在每个工作日实行新农合报销。

责任领导:曾子斌,责任人:王必文,整改期限:已完成。

二十六、就医程序方面存在环节繁琐、流程复杂现象。

整改:病人到医院就医必须先挂号,再就诊,医生根据诊断需要做相关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初步诊断结果,然后根据诊断结果作出处理(用药、治疗或收住院治疗)。这是一个规定的规范流程,不能改变(但遇到特别紧急情况可以边紧急处理边办手续)。目前,区中西两院开展了入院有人接,住院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访的全程式服务,设立导医台,进行咨询和导医服务,一是在门诊增加导医人员,引导、帮助病人就诊;二是在全院各个病区增设支持护士岗位,专门陪同住院病人到不同的科室做检查,为病人取药,为病人送检查标本等工作,减少病人或家属多走路。三是在门诊增设夜间通宵导医服务,引导病人就医。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吴转运,整改期限:已完成。

二十七、新农合政策宣传不够(应将报销事项、起步线、报销比例一次性告知,报销时应将不能报销的逐项告知报销人),实行跨区报销。

整改:加强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区合管办将报销需知打印成宣传单(报销所需资料:医疗证、户口本、参合收据、转诊单、住院发票、费用清单、出院小结,工作时间:每周一至周六),各定点医疗机构将医院起报线、报销比例、报销规定等发放给每个来报销的农民,让参合农民对报销程序和所需报销资料一目了然。

责任领导:曾子斌,责任人:王必文,整改期限:已完成。

二十八、医疗单位工作人员上班玩游戏,工作服、帽穿戴不整或不整洁,不挂牌服务。

整改: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彻底杜绝工作时间工作衣帽穿戴不整洁,不挂胸牌和其他不良行为。

责任领导:喻佑平,魏益玲,责任人:各单位负责人,整改期限:10月底。

二十九、提供方便,如住院病人费用明细、结余查询,食物提供加热等

整改:增设专门电脑供病人查询费用明细和结余,在护士工作站提供微波炉,方便病人进行食物加热,竖立醒目路牌,方便群众到合管办报销药费。

责任领导:陆咏初,责任人:陈建权,整改期限:10月底。

三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避免工作中的生、冷、硬、顶、推现象,做到微笑服务。对病人回访应征询病人意见。

整改:1、加强各医院医务人员和合管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培训内容重点是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爱岗敬业、医学人文学、服务礼仪以及医患沟通的教育,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推行医德医风档案制度,对病人投诉服务态度存在生、冷、硬、顶、推的情况,记入医德医风档案,与工作人员个人收入挂钩。

3、创新机制,开展特色服务。各医院要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前提,改变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推广系列诸如穿刺预约服务、病人随访、门诊疑难病会诊制度等人性化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医疗服务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4、要充分告知,即医疗过程中的病人需要了解的各种事情都要进行告知,如饮食上的注意事项、药物副作用等,告知语言尽量通俗化。在对出院病人的随访中,除常规的询问外,还应征询病人对医院医疗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责任领导:喻佑平,曾子斌,责任人:吴转运,王必文,整改期限:10月底。

三十一、医院在住院查房上加强制度管理。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吴转运,整改期限:10月底。

三十二、医疗机构中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欠佳,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

整改:一是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逐步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二是对新进人员进行公开招聘,录用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是聘请专家教授到区内医院座诊会诊,四是推行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将绩效工资直接与医德医风挂钩,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责任领导:魏益玲,责任人:彭云怀,整改期限:两年内。

三十三、建立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留住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整改:一是把好人员入口关,对专业人员的进入采取公开招聘的方法录用,正在执行中;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区人民医院与大学合办研究生班;三是内联外引,区内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在区外引进高级人才兼职,如聘请同济、协和医院专家教授到区内医院坐诊等,已经完成。四是对有重要学术贡献的学科带着人,从职称晋升上给予优先、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

责任领导:魏益玲,责任人:彭云怀,整改期限:两年内。

三十四、地方病防治要将防治情况与当地村镇通报,让老百姓知晓当地疫情。

整改:区血办将全区血吸虫病疫情以村为单位在网上向社会公布。让人民群众随时可查可看,知晓本地疫情。疫区各乡镇卫生院、血防站将所管辖地区的血防疫情向社会张榜公布。

责任领导:曾子斌,责任人:张前亿,整改期限:10月底。

三十五、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人员和硬件)。

整改:1.抓好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阵地,在前几年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对全区147个村卫生室的房屋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统一标识标牌,配备一定的器械设备,预计11月完成。

2.抓业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各个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统一安排,统一实施。

3.抓业务考核,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卫生院每季对村卫生室进行了一次业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财务管理、药品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门诊登记、处方、传染病登记报告等。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4.抓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以区卫校为基地,继续对乡村医生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学习,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水平,使乡村医生逐步具备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责任领导:喻佑平,责任人:蔡才焱,整改期限:两年内。

三十六、口腔科存在感染隐患。

整改:1.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对口腔科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无菌技术操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技能,同时重点培训一名口腔科专职消毒人员,加强科室院感的控制工作。

2.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为医护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并要求其进行诊疗时必须规范洗手并戴手套,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在可能出现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的操作中应戴护目镜等。

3.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按我局制定的严格清洁、消毒制度执行。

4.加强对器械消毒流程进行监控,严格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对每个消毒环节都要做好登记,以分清责任,确保质量安全。

5.定期进行检查监测,根据检查监测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