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教学案例

篇1

【案例】

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

一学生答:“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一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光宗耀祖,改变命运,他当然要穿长衫。”

另一学生说:“他穿长衫是为了与短衣帮划清界限,不失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我启发大家问:“长衫有没有别的作用?”

学生交头接耳。又一学生说:“从‘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以想像,孔乙己身上的伤痕应该也不会少,穿上长衫能为他遮掩伤痕吧?”

还有学生说:“长衫是孔乙己维护自尊的最后一块阵地,他虽然一生没有进学,但他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傲。他当然不肯脱下那长衫了。”

可有同学当即反驳:“既然如此,那他最后一次到酒店中来,为什么不体面地穿上长衫,反而穿上了一件短夹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

接下又有学生说:“孔乙己被打后,那件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肯定是破烂不堪、无法再穿了,他又买不起一件新的,只好穿短夹袄了。”

他的同桌同学说:“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后,丁举人肯定会说,你这现世宝,讨饭一样的人,也配和我们这些老爷一样穿长衫么,小的们,给我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从今以后,不许孔乙己再穿长衫。”

一男生说:“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来喝酒的时候,‘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的腿都断了,如果穿着长衫,肯定是行动不便,无法‘走’到咸亨酒店来喝酒,所以只好脱了长衫,换上短夹袄了。”

一女生说:“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后,遍体鳞伤,长衫也破了,没有包裹伤口的布条,只好把那件已经没什么大用长衫撕了包扎伤口。”

另一女同学说:“孔乙己腿断后,没了生活来源,他哪有四文钱来买酒喝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把长衫当了四文钱。”

一同学补充说:“不错,孔乙己虽然十分舍不得脱下他那视若命根子的长衫,但嗜酒如命的他因为腿断了,行动不便,无法挣钱,更因为他曾经有过拿走人家笔墨纸砚的前科,人家不会再放心让他抄书,当然无法像以前一样‘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几个月滴酒未沾。况且‘秋风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预感到自己可能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所以为了满足自己临死前再喝一次酒的愿望,只好把长衫当了四文钱,用手‘走来’喝了碗酒。”

她的话让大家不由得暗暗点头。

我又不失时机地启发大家:“既然如此,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苦人儿,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肯帮他吗?”

同学们继续讨论。

一组长回答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是一个特别的人,在生活中没有朋友。”

又一组长说:“孔乙己以为自己是个读书人,思想上瞧不起劳动人民,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是那些‘短衣帮’毕竟是凭自己的力气吃饭,当然也看不起这个游手好闲、好喝懒做的孔乙己了。他们是做不了朋友的。更何况‘短衣帮’生活也不好过,没有能力来帮助他。”

我点头称许。

班长又补充说:“那些穿长衫的就更瞧不起了。孔乙己虽然是个读书人,但终于没有进学,但还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那些穿长衫的早就嫌他丢了读书人的脸了,谁还会去帮助他呢?”

我又追问:“还有别人会帮助他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又一男同学说:“别人也不会帮他。就说那个小伙计吧,本来就是侍候短衣帮的,孔乙己在教他‘回’字的四种写法时,他也是很不耐烦,毫不热心,脸上写满了不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你说还有谁会看得起孔乙己呢?”

教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为孔乙己的不幸命运而暗自神伤。

学习委员说:“这个孔乙己可能至死也没明白害死他的是谁,其实不是毒打他的丁举人,也不是嘲笑他的长衫客和短衣帮,害死他的是他自己对科举的痴迷,是科举制度害了他。他身上的长衫虽然最后不得已脱下,但他思想上的那件长衫却一直没能脱下来。”

我看看火候已达到了,就适时地作了小结:“一件长衫,让我们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作为孔门弟子的孔乙己,他与孔老夫子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一个被人奉若神明,万世景仰;一个却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饱尝生活的艰辛。鲁迅先生给这个人物取名为‘孔乙己’,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一个绰号。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有名有字有号,可是这个读书人却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和阿长妈妈一样,也没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他脸上常带伤痕,我们可以想像他的身上也一定是遍布伤痕!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可是这个年老的读书人却是经常挨打,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长衫本是维护他自尊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就是这道防线,他最后也没能守住。他无法像别的长衫客一样在酒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酒,享受着被人侍候的尊贵滋味;他只能像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受着凄风冷雨的袭扰,忍着烈日骄阳的煎熬,还要受到所有人的嘲笑。惟一让他宽慰的是他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所以他总是一件长衫不离身。最后在丁举人的毒打之下,他连站着喝酒的能力也没有了,只能像四足的动物一样用两只手走来喝酒。孔乙己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到一个非人的过程,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一个读书人的戗害,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从孔乙己的悲剧,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冷酷。”

【案例分析】

篇2

实验前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分析:

(1)复习已学氯气的制备和性质知识。

(2)回忆相关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3)从操作简便、节约原料等方面思考改进方法

(4)实验和汇报分析、研究实验原理、优势及实验操作要求。

(5)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7)实验反思

(8)实验是否可以继续改进、完善?利用这套简易装置,是否还能进行其他实验。

教学过程:

一、实验准备阶段

1.开始一个新问题

【 课件展示 】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现象、原理、装置图

回忆、复习

帮助学生复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原理、装置图。

【 设问 】

这套仪器装置有何优缺点?

(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回答)

优点:

1.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俱全。考虑全面。

2.便于观察现象。

缺点:

1.比较繁琐,搭造不方便。

2.气体泄漏点太多,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

【 设问 】

氯气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可以分别用什么实验进行验证?

(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回答)

1.氯气可以和金属反应。

将金属加热或点燃后插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

2.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将氯气通入Fe2+溶液中,再用KSCN检验Fe3+。

3.氯气可以从盐溶液中置换Br2和I2。

将氯气通入NaBr和KI溶液中,再加入CCl4观察颜色。

4.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可通过用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布条来检验。

5.氯气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可将氯气通入碱的溶液,再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值。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 设问 】

我们已经比较全面的归纳了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和验证方法,但上述实验都比较繁琐,是否可以设计一套较为简便的实验装置?

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 介绍 】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全新的氯气制备和性质检验方法。

拿出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案

二、实验实施阶段

【 课件投影 】

氯气的生成及其性质的微型实验原理。

制取方法原理:

KClO3+6HCl(浓)=KCl+3Cl2+3H2O

【 课件投影 】

氯气性质实验反应:

①Cl2与KBr溶液反应:

Cl2+2KBr=2KCl+Br2

产生Br2,溶液将变黄。

②Cl2与KI(含淀粉)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产生I2,遇到淀粉显蓝。

③Cl2与NaOH(含酚酞)溶液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溶液碱性减弱,酚酞将褪色。

④Cl2与FeSO4(含KSCN)溶液反应:

Cl2+2Fe2+=2Fe3++2Cl-

Fe3+遇KSCN显红色。

复习、巩固。

理解各反应原理。

引导学生梳理反应原理。

【 学生实验 】

亲自动手按要求完成实验:在表面皿的中心滴几滴KClO3溶液在它的四周分别滴四滴KBr溶液、NaOH(含酚酞)溶液、KI(含淀粉)溶液、FeSO4(含KSCN)溶液再迅速滴几滴浓盐酸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设问 】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表面皿内有黄绿色气体生成,KBr溶液变成浅黄色,KI(含淀粉)溶液变成蓝色,NaOH(含酚酞)溶液红色褪去,FeSO4(含KSCN)溶液变成红色。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

3.实验反思:

【 设问 】

这套简易装置和传统实验对比有何优势?

(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回答)

更加简便、更加节约原料、根据注重环保。让学生体会微型实验的优势,渗透“绿色化学”意识。

【 设问 】

这套简易装置还能进行哪些实验?

三、实验结束阶段

[讨论]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法和所得的实验结论。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请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找出对方的不足。如可以用浸有NaOH的棉花以防止污染大,因为实验过程中发现有少量Cl2气体泄漏(尤其当KClO3稍多时),对环境保护不利。

可以在滴有实验试剂的玻璃片下垫一块较大的玻璃片,在较小的玻璃片周围围一圈浸过稀NaOH溶液的棉花条,实验时将表面皿正好盖在棉花条上,利用棉花条上的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

此套装置还可以用于检验其它气体的性质

篇3

研究性教学也称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主动的探索创设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政策意见的提出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体系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日渐得到本科教育的重视。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为将研究性教学融入会计本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研究性教学为基础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会计教学,本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首先,突破了以往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范围,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一门或几门会计专业课程,其视角覆盖于整个课程体系,并贯穿会计本科教育,因此更应当理解为一套可以应用于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突破了传统案例教学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公司个体案例,而是实现了案例研究向实证研究的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的视角由公司个体延伸至上市公司整体,在更高层次激发了其研究创新能力。此外,笔者还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流程梳理,并认为,本教学模式为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培育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会计人才以及为日后深造提供了可能,其不仅是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模式,更是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可用图1表示为一个投入-转化-产出系统。该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会计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课、一个专业方向甚至整个学科。如图1所示,本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学生是整个投入-产出系统中的主线,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中获取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并开发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成为优秀的会计人才。其中,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贯穿投入-产出系统始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会计本科课程体系设定

在以旨在培养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会计本科教学中,如果研究性教学只针对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效果将十分有限, 因此, 本教学模式将基于会计本科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展开,并在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层次上进行如下设定,最终形成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体系将贯穿本教学模式的投入-产出系统。

(一)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开设 研究方法论课程不仅为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思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授奠定了基础,更为学生进行后续的研究或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针对会计专业,研究方法论课程可以进行但并不局限于如下设计。首先,为了使学生了解会计研究思维方式、整体流程以及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应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财经应用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其次,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应开设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应用(Excel、SPSS、STATA)等相关课程。最后,为了使学生形成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综合性思维能力,应开设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导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研究方法论等相关课程。

(二)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 针对会计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涉及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鼓励讲授主干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研讨式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完善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安排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三)导师责任制的创新性实践 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后,应进一步通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和积蓄能量。在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高校应搭建起研究型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过程

对具体课程而言,作为图1的重要环节——投入和转化过程可视为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会计教学(见表1)。如表1所示,本教学模式试图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难以控制和把握,因此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对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以期为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的课前准备 研究性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科学合理选择案例内容和创设案例的问题情境。在研究性案例教学之前,教师需清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知识,并适时根据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与之紧密联系的案例或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从而实现案例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的有机融合,并使案例教学始终围绕于专业课程本身。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冲突”,引导学生大胆的“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明确研究目的之后,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进而融入与案例或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二)教学的课中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进行课堂的多媒体报告,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案例的课堂辩论。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多人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使彼此感到思维过程外显化,而多人之间的观点冲突可以更好的进行反思和评判,而且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大胆展示的环境和平台。 教师作为小组报告或讨论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清晰的把握教学目的, 通过适时的提问、补充或者总结掌控案例报告或讨论的方向和进度, 使研究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案例或者文献。

(三)教学的课后评价与考核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在课后应将学生、专家、同行和领导的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的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在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接纳和认同,继而有效的推动和改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案例教学的结束只能算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会计思维、实务技能和研究能力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案例或者实证研究的命题和方法,这也将成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起点,因此,课程论文、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活动等将成为传统考核模式下的辅助考核方式。

四、研究性会计本科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者问题,因此,除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外,该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具有研究性内涵的创新。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其次,从案例教学拓展至实证研究教学,开拓学生的研究视角。

(一)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案例 小标题的形式将便于教师组织设计教学案例的内容,案例内容可以比作一个垂直站立的圆锥体(如图2),这一形状反映了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而不是在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信息收集过程。研究性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知识点,更希望案例能表达一些思想,激发学生思考,知识点的查阅和理解较为容易,而这些思想则不容易接触或体会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存在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并使整个教学活动由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展开而不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图2a所示,处于圆锥体顶端的公司个体构成了案例研究的观察视角,按小标题的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在“公司的基本背景”部分中,适用问题可涉及:公司或组织的历史、行业和/或公司概览、主要产品/服务、组织架构、事件的基本情况等。在“具体关注的会计领域”中,适用问题可涉及:事件所涉及的会计事项、相关事项的会计政策/准则、行业和/或公司的特定会计政策/准则等。在“具体存在的会计问题”中,问题可涉及: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与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与账务处理相关的财报信息(非会计性)等。在“结论”中,问题可涉及:与账务处理相关的政策信息、账务处理的原因、公司动机等。

(二)从案例到实证教学的拓展 由于实证方法趋于会计研究主流地位,该教学模式为此增加了会计实证研究内容。案例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公司个体会计问题的理解,而实证教学通过对与案例相关的实证会计文献的阅读并报告,将促使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从公司个体延伸至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整体的理解和思考上。案例教学作为实证教学内容中的起点,有助于降低实证研究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容易且直接的接触前沿的会计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更高领域会计问题的研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需要选取与公司案例研究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实证研究的已有成果。

如图2b所示, 上市公司整体将构成实证研究的观察视角,教学内容同样按小标题的形式可以按如下设计问题。 在“研究背景”部分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准则、 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或政策含义等。 在“研究假设”中,适用问题可涉及:研究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 与会计问题相关的理论等。在“研究设计”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研究的样本选取来源、数量及标准,研究模型的建立、研究变量的选取和含义等。 在“研究结论”中, 适用问题可涉及: 实证结果的分析、 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研究结论的现实启示和意义等。

五、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希望具备更好的研究能力以继续深造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笔者在改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如图1所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将旨在为社会培养(产出)两类会计人才。一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具体的会计实务,旨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使其成为实务型人才。另一方面,试图从案例过渡至实证教学,使学生较为容易且直接接触更为前沿的实证会计研究思想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使其成为科研型人才。笔者认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会计本科案例教学模式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途径,该教学模式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甚至于对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建立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改项目“财务会计学案例与实证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型本科教育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得到了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优秀教学团队”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希:《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2]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57-002

一、实验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教师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问题。所谓适当的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镜子认真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你觉得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和你本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中的像与镜前的人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猜想:

猜想1:“我觉得我的像和我本人一样大,因为在家里照镜子时,要是贴着镜子站,感觉像和人一样大。”

猜想2:“我觉得像和我不一样,是左右颠倒的,我抬起左手时镜子中的人抬起的是右手。”

猜想3:“我觉得用小镜子的时候我的像就变小了,只能看到自己局部的像。”

猜想4:“我觉得当镜子离人远时像就变小,镜子离人近时像就变大。”

猜想5:“像好像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在镜子后面摸不到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猜想6: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猜想7:我发现物体移动,像也移动。像和人移动的方向相同,我向左,镜子中的像也向左。

猜想8:我发现人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我靠近,像也靠近;我远离,像也远离。

猜想9:我发现像的颜色与物体也相同。

猜想10:平面镜中的像是正立的。

猜想11: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猜想12:像与物体是平行的。

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包括日常现象、实验现象、资料介绍的现象),通常提出问题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联想法、比较法、推理法、实验法等。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的猜想有12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上的三点。教师不能回避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及猜想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对平面镜特点的主要猜想,实验验证后对不正确的猜想要引导学生讨论与辨别。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探究学习不仅追求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

【案例】《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大家已经猜想了电流可能与电压和电阻有关,要验证你们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应该如何探究?采用什么方法?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出电路图。

生:需要电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

生: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电阻一定,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设计的时候我巡视了一下,看到你们设计的电路图主要有以下两种:

师:请你们评价一下,这两种实验电路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哪一个电路图更合理?

生:第一个图中没有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压时是需要改变电源电压才行。

生:第二个电路图中有滑动变阻器,既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又可以在电阻改变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电路图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体现过程与方法

(1)我们先来研究电阻R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2)再研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略)

3.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探究的结论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只有一组实验数据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应多次实验)。这是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案例】《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师:这节课刚开始时同学们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猜想,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情景如下图所示,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反馈的形式来得出结论。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比较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在此基础上想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我的做法是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生:要验证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的?我的做法是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生:我认为前面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改进的意见是_____。

反思:上面的案例中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辨别正误,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收集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二、概念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概念课教学以往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因而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探索与实践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

篇5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区域地理;实用性

近二十年来,随着心理学对于人类认知和学习活动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被认可,随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教学手段。自我区实施新课改以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学案教学法的特点

学案教学法遵循“先学后教”模式,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过程,学生在课前必须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案内容,在掌握最基础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教师通过对学案的批阅把握学生的易错点,进而调整和修改课堂授课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案教学更容易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能有效应对注重学生能力的高考题目,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高考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能力,而定位能力的训练重点就在高二区域地理教学中。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是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的案例式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区域定位能力,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区域地理从世界地理讲到中国地理,知识点非常多、非常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地理琐碎知识的记忆。

三、传统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会将区域地理如此大的知识量全部放在课堂当中讲授,这样势必要占用大量课时,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较容易的基础知识一遍遍重复,表面的“繁荣”极容易掩盖学生对于某个难点知识的困惑,在大量知识灌输中问题依旧存在而不能解决,学生难以获得学习M足感。而且区域地理特别容易上成“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八股课”,课堂缺乏有意义的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是记忆、做题的机器。这和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四、

学案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

1.

顺应时代潮流

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学习”日益普遍的今天,在硬件设备和学习软环境没有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学案教学是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过渡的最佳模式。学案不仅可以满足过渡阶段对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习惯养成的要求,而且能在软硬件条件达到“翻转课堂”要求后“摇身一变”成为微课视频学习后的学习任务单。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微课视频相结合,课前随机完成学案(学习任务单)并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并解决问题。这就顺利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避免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不适应和盲目,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模式突然过渡面前的突兀感。

2.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掌握区域地理最基础的定位、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居民和经济等相关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按照学案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困惑和疑问。师生就可以在课堂当中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定位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课下有“章法”地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节省时间,体现了高效学习的特点。

3.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某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的“学习满足感”,教师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教学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满足感,但是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却可以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案教学法中学生课前自学过程完全自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各地地理现象,再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找到相关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为将来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

4.

打破了传统区域地理“八股课”式教法

传统课堂中区域地理“八股课”式的讲述方法让学生感到乏味。一味围绕着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显得机械而低效、死板且顽固。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集中全部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定位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变化不仅适应高考地理考查学生的新要求,也符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

5.

便于复习,便于整理

传统地理课堂中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虽然效果良好,但势必存在记不全的情况,且笔记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认真程度。然而课堂记笔记也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区域地理中许多简单又重复的位置、地形等知识点书写占用时间较多。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专注于笔记而忽略了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导致笔记非常认真但知识点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出现。学案教学法有效避免了这种现象出现,学案中知识框架很清楚,重点知识可以在学案中突出显示。学生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学案上,而且记录的正是自己感到疑惑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学生只需要再准备一个学案夹对学案进行整理保存,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区域地理教学中引入学案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节省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新课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顺应高考改革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更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将在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之,学案教学法应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参 考 文 献 ]

[1]单丽薇.“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4).

[2]王丽.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3]刘红玲.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学园,2014(28).

[4]陈志荣,康莹.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

篇6

1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对比

研究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价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学生评价.从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纷繁复杂的评价归纳为三种,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1 目标取向的评价

曾几何时,“目标测试”与“排名”是学校与老师的宠儿.除了测验与排名,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家长甚至家长与子女之间似乎都找不到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其实,“目标测试”与“排名”都是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它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目标取向的评价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因而这种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过程取向的评价以美国的斯克里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为代表.在方法论上,这种取向的评价既支持.“量化研究”方法,也倡导“质性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尽管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体现了强烈的过程取向,其评价也应珍视过程的价值.

1.3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取向的评价反对量化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比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而家长评价学生则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目标取向的评价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在过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取向的评价只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的价值.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都承认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其中主体取向的评价主张使用完全质性方法,但是使用质性方法,不仅在观念上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因为它的复杂性,在操作上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需要逐步探讨和推进.所以,既提倡质性方法、又支持使用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评价就比较现实可行.

2 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三维目标

每节课都应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的是完成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第四节《摩擦力》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该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理解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摩擦力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基本性质、力有三要素;也对摩擦力有了基本的概念.本节课注重知识内容的探究过程,并且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出发,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维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能在实验里搜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3)理解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4)能够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判断其方向.

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讨论、回顾等教学活动,养成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4)体会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养成合作精神,感受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3)在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提升价值观.

在明确的三维目标下,我们的评价就有了依据,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科学.

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步骤

3.1 确定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现状等,熟悉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实施评价.学习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掌握一手资料的方法,它能让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背景,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2 评价信息的收集

实施过程性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考试卷、问卷调查表、课堂记录表、实验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和小制作等反映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原始资料,还有教师对上述内容的评价信息,如教师给出的分数、评语、改进意见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家长参与的评价也是重要的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收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3.3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行为描述法、测验法、随堂记录卡、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自评、互评、质性评价法等,究竞选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采取随堂记录卡.随堂记录卡的使用具有典型性,在某一堂课中如果某一个学生表现良好或很差时可以选择使用,但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在评价之前,还要设计好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般是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依据条目清晰性,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要体现质性评价的理念,还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3.4 评价效果的分析

篇7

1.抓好师资培训

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方式,继续做好新课程备课培训工作。研讨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探索优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研究和指导农村初中科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优秀个案加以推广。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研究班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通过省、市学科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三项评比锻炼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加强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

调查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新课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时推广,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撰写2009年度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重点深入乡镇教学第一线,加强农村新课改的指导工作,研究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召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做好校本教研联系校工作,规范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推进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推广优秀个案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3.推进新课程评价研究

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业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评价宗旨,深入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研究,尤其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精心编制学业评价试卷,为教学提供优质学业评价材料。做好中考评价分析,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部分教师个别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重点了解农村新课程实施现状,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学科目标分类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预备周

29.4~9.10**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科学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待定部分教师

参加省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初中科学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市直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实验中学市直九年级教师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市直八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外国语市直八年级教师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检测

1311.20~11.26初中科学教学调研(市直)待定

1411.27~12.3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待定九年级教师

1512.4~12.10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学员总结会议待定研究班学员

1612.11~12.17市直七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十四中市直七年级教师

1712.18~12.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待定部分教师

1812.25~12.31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八中研究班

培训班学员

221.22~1.28初中科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研讨会待定市直部分骨干教师

篇8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理论性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社会现实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典型案例,精心编排教学结构,一改过去单一、枯燥的注入式教学,将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入课堂,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既要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要想用好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教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收集适用教学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选编教学案例。选编恰当的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课堂教学案例。选编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精炼性、系统性和渗透性。

展示教学案例。展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这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引导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析讨论教学案例。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使案例讨论有序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精心设计案例问题,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有效地把握、调控课堂讨论;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

理论总结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施案例教学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一位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2.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要高度关注社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外,还应主动汲取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3.避免用案例教学完全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

教师在出示案例的时候,大都力求案例的视听效果,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还有可能被表面假象所迷惑,走入只关注案例本身的表象而忽视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后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总结,不能用案例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要避免产生浅尝辄止的现象。

4.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篇9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开发药理学教学案例库

篇10

(一)要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探究式教学。要正确的使用探究式教学,已达到提升学生独立自主性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就学要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之前对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筛选。

首先,物理学中一些现象与内容是抽象性、概括化的,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实现概括化;还有一些内容,由于设备以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根本就难以进行探究。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

其次,在选取探究的内容时,还应结合学生已有的逻辑发展能力以及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以及适度性原则、趣味新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探究的内容。其一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探究的内容在难度以及深度、研究的时间长短上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可过于复杂,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通过努力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的,能够达成原定实现的目标的内容才是优秀的探究性内容;其二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真正的投入到实际的课堂研究活动中来,因此,要探究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参与探究的愿望。经过调查发现,对于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但是又具有一定难度与挑战度的内容,对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其三是可操作性原则:课堂的探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目的,因此对于探究的内容应选择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到答案的内容,也即知识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够成立的内容。

(二)要创设清晰的物理情景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于物理具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进行新课创设情境的导入时,就应积极的剖析学生原有知识的结构,从而发现探究知识与直接经验之间存在的切入点,并将其进行有效的合理利用。

(三)在探究教学中作有效的引导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叫学生分组讨论,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虽然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十分重要,但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并不等于学生一定能够开展探究性学习。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依旧十分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原本被动的模仿向主动的探究转变。对于教师而言,这一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从而实现学生增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改从科学探究目标确定探究内容选择、教师有效指导对学生的评价等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探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知道“物理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中强调,需要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践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要在探究过程中贯彻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探究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我们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目标案例(新课):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以实验为基础

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认识到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维度根据所学知识及日常经验初步分析加速度、力、质量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加速度、力、质量三个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