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培训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版权所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版权所有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2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双阳区;农民培训;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人才,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此,我们针对双阳区目前农民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初步形成了《关于双阳区农民培训现状的思考》。
1 双阳区农民知识结构现状
1.1 年龄结构
双阳区务农农民有16万人,其中45以上的占65%,45岁以下的占35%。在家务农的45岁以上的占农村劳动力80%,而25~45岁的农民,基本出外打工。
1.2 文化教育结构
45岁以上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介于小学和初中文化之间,45岁以下的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基本达到了初中水平或初中以上水平。
1.3 受训结构
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培训力度也逐年加大。但由于参训的农民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偏低,虽然各个行业在农村都举办了各种培训,但是真正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并发挥作用的数量有限,技术能够掌握全面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也还是很少。
2 农民培训现状
自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标准良田建设项目、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等,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类培训和技术指导。
2.1 阳光工程
阳光工程培训特点是: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如农机购置补贴、沼气工程等;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开展培训,着力培养创业型农民;围绕规范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开展培训,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能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围绕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开展培训,如农村经纪人、机防手等;围绕农产品加工开展培训。适应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特色职业农民培训;围绕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引导性培训。
自2004年双阳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以来,全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累计有62个,培训人数将近4万余人次。占全区劳动力的25%。经过培训后的农民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化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创业农民有所增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速度较快,农民的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主要是在全区建设一支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此满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农业服务的能力,通过项目实施推广玉米、水稻、特色种植、绿色蔬菜和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种养殖技术。全区选用100名技术指导员,覆盖全区134个行政村,指导100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个普通户,最终实现“指导员带农户,农户带亲朋,辐射带动10000户,建设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这样的农技推广新方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传播方式主要言传身教,面对面的示范讲解,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的道路。
2.3 结合项目培训
结合项目培训的特点:培训组织单位以区乡两级政府部门为主,培训方式以集中办班为主,培训内容是围绕项目涉及的技术为主,培训对象为项目参与者及乡村干部。项目培训的另一个特点是宣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以电视讲座等媒体为重要传播途径,技术培训、宣传和营造气氛3结合。根据项目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写知识手册,供项目参与者需要。设立咨询电话,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举办现场会,在关键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现场培训。宣传横幅提出项目意义及技术口号。宣传图解及技术挂历,将主要技术通过图解和日历的形式送给项目参与者。
2.4 大农业小科目培训
农业系统包括农业、农机、农源、农经等几个方面科目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涉及本站、办、校等服务权限范围内的技术、政策等内容为主,在培训中紧紧围绕本站、办、校等的服务权限,设定培训内容,培训路线主要是走政府部门组织、技术部门培训的路线,培训对象主要为乡村社干部及技术骨干,培训内容比较广泛,工作任务性比较强,培训对象存在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去听等问题。
2.5 应邀培训
主要是基层农业合作组织,针对合作组织的生产项目、技术需求,有目的的量体裁衣式的培训。如平湖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在各个农时对其进行用物理方法防病、生物方法防虫、稻田养鸭除草等特种种植技术培训;奢岭文澜植保农民合作社,对其进行玉米、水稻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
3 培训经验
3.1 培训目的明确
基本转变了过去那种“一炮轰”、“大锅煮”等一刀切式培训,基本做到量体裁衣式培训,农民干什么,培训什么学习什么,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培训效果更加突出和明显。
3.2 培训方法和方式多样化
改变过去说教式培训,培训方式更灵活,有常规课堂式培训,有现场实地操作演练、有奖知识问答、趣味知识竞赛等,增添了农民学习的热情和接受能力。
3.3 解决农民交通等问题
阳光工程培训是国家实施的惠农项目,解决了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参加培训的交通和误餐费用,受训农民更加积极参加,受训人数迅速增加,受训面更为广泛。
3.4 培训机构日渐规范,培训师资力量逐渐增强
根据项目需要培训机构经历了不完善到完善,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培训老师经历了从专业技术人才到专业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5 转变了教与学的传统观念
变过去死板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为朋友、亲人关系,使培训对象更愿意和培训老师沟通和学习。
4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4.1 培训对象
年龄老化,观念陈腐,科技意识不强,自觉接受能力差;文化层次偏低,接受能力差。
4.2 培训主体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主体受利益的驱使其培训目的、出发点不同,培训主体比较庞杂,良莠难辨,有的培训主动性差,有的培训经济目的更为明显。
4.3 培训内容
结合项目的培训,培训内容比较专一、固定,整体不够平衡,有的地方有死角。
4.4 培训路线
培训多项为政府部门组织,走区、乡、村、社的培训路线,各级政府存在只当政治任务来完成,并非真正提高农民素质,造成培训主动性差。
4.5 培训场所
培训基本无固定场所,区乡两级培训能够租借到会议室,基本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培训,但村社级培训组织最好的也只是能够借到小学的课堂和村部,有的有座位有的站着听,培训条件极差。
5 几点建议
5.1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长抓不懈
虽然阳光工程培训解决了农民参加学习的交通和误餐问题,激发了农民学习的热情,但随之而来的是没有政府补贴的其他培训增加了组织难度,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培训指标有限,每年受训人员仅占全区农民的2.5%,解决不了全区农民培训的需要。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农民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固定培训教室和阅览室,使农民培训以村为单位固定下来。
5.2 广泛拓展培训渠道,培训形式多样化
加强媒体传播途径,进一步发挥电视台的影音培训功效。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教学。
5.3 政策倾斜,实施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培训激励政策,对参加培训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农民,颁发毕业证书,并在农业项目领办、创办、贷款、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对村级农技指导员给予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全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5.4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开办农民田间学校
选择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特点,开展多种内容的技术培训,开办专业农民田间学校,进行专业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职能水平。
5.5 成立师资团队,强化师资力量
篇4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培训需求 转岗培训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下发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1亿,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统计资料表明,这些进城务工的富余劳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11 %,农民工只能从事着城市人不愿从事的苦、脏、累、险且工资低廉的工作,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造成“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失业。这种 “回流” 同时如果大规模出现,不仅意味着农民工个人“进城”进程的中断,也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从而成为“民工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有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收益前景较明确、培训针对性较强、培训费用较低的培训项目。
一、制造业农民工转岗服务业的培训需求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在城市打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偏低,80%的人缺乏专业技能,在城市不仅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工种,而且还面临着更为严峻挑战:一方面,许多人已从青年步入中年,不能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员工提高其就业技能。这些农民工的出路何在?制造业企业如何维持较丰富的人力资源供给?转岗培训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制造业农民工转岗培训的基本思路建议是由国家出台政策对农民工转岗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对愿意继续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根据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确定培训的工种;对愿意回乡或适合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则对他们进行科学种田、种植、养殖等技术的技能培训,为其回乡种田或创业奠定基础。
本研究将制造业农民工的个人转岗培训具体需求与实际培训内容适应性的状况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较详尽的信息建立数据库,了解农民工参与转岗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从微观视角深入解剖问题的成因,向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等提供具体需求数据以及政策建议,以达到满足制造业农民工转岗的培训需求、提高制造业农民工转岗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的目的。
二、调研数据的结果分析
2013年2月至3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武汉城市圈,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为84.8%。同时对4名制造业农民工、2名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进行了深度访谈。将所获得信息建立数据库,可得如下结果:
(一)制造业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制造业农民工中,男性占主导。其年龄分布重要集中在30到49岁之间,占比69%;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达44.7%,仅随其后。农民工自测的健康水平分析中,可发现仅有20%的农民工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之上,我国农民工的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
(二)制造业农民工工作情况
调研的对象是制造业农民工,其就业集中在武汉市城市圈内的制造行业内,其中,19%在化学原料制造行业里工作、15%在汽车行业里工作、13%的人在通用设备行业里工作。30%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行业”,包括家具制造、模具制造、服装生产等等。其中78%的制造业农民工在他们的当前岗位上工作不到5年,其工作年限较短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不稳定而频繁地更换工作,另外,由于调查对象中新生代农民工达到半数以上,对此也有影响。68%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9%的人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1小时;36%的人体力劳动强度较大或非常大,仅有7%的人体力劳动强度较小;34%的被调查制造业农民工所在的用人单位频繁加班,这些用人单位里面29%不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犯。
(三)制造业农民工转岗的培训情况
超过半数的制造业农民工有参加过转岗培训的经历,而愿意参加转岗培训的达到81%。就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接受一次转岗培训的时间,由于需要培训的内容的不同而希望的培训时间也不同,农民工群体也越来越愿意花时间参与培训。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52%的制造业农民工希望企业开展。目前阻碍农民工转岗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转岗培训费用的来源,参加转岗培训可能会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一方面需要支付培训费用,另一方面也占用了一部分生产时间,减少了收入所得。但有48%的制造业农民工愿意为接受转岗培训支付费用,但更倾向于政府和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涉及承担转岗培训后的风险方面,74%的被调查制造业农民工表示愿意承担因为选择接受转岗培训而带来的风险。
制造业农民工接受转岗培训相应的预期收入的变化情况,84%的农民工希望增幅达到100元以上。根据数据可知,对于农民工而言,收入的增加时他们参与转岗培训的主要动机。
将取得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来分析影响制造业农民工转岗需求的主要因素。Logistic 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图:
其中,pi是制造业农民工参与转岗的意愿的概率,i为样本编号,j为影响因素编号,m是影响因素的个数,βj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ij为第i 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的第j 种影响因素,α和μ分别为截距项和误差项。
将制造业农民工转岗的意愿设为因变量,定义“有转岗意愿”为Y=1,定义“无转岗意愿”为Y=0,分别定义为Y=1设Y=1 的概率为P,Y 的分布。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F(Y)=py(1-p)1-y;Y=0,1
将作为制造业农民工人口学个体特征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四个指标和作为其社会学个体特征的月收入水平、工龄、工作满意度三个指标设为自变量。自变量特征说明如下表: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上述变量做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得到以下结果: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因素对农民工的转岗意愿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农民工自身的健康水平、工作年限以及工作满意度对其是否有转岗的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月收入水平无显著性影响。
对于影响制造业农民工转岗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中的健康因素而言,模型估计结果中对应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制造业农民工的健康越好,他们越愿意转岗。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转岗有极大的兴趣。对于制造业农民工在当前岗位上工作年限这一因素,模型估计结果中对应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工作年限越长他们越不愿意转岗。这一点不难理解,一般而言工作年限越长,他们在相应岗位上掌握的职业技能就越强,获得工龄工资也就越高,他们很有可能就是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而不愿意转岗。至于工作满意度对制造业农民工转岗现代服务业的意愿的影响,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对应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制造业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越低,他们转岗到现代服务业的意愿就越强,随着农民工队伍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淡出,农民工群体的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研究都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在工作中被尊重,更加注重工作中的满意度。
四、政策建议
针对农民工培训项目的开展,要始终坚持“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宗旨,来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
(一)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法制建设
开展农民工的转岗培训项目需要法律的规范,明确政府、企业以及农民工三方的权利及义务。尤其是政府更应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农民工工作现状,确保每位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培训机会,还应建立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机制,如帮助农民工消除城乡差别的政策歧视,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与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格方面政策规定做出改革和调整。
(二)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出,并完善资金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扩大资金支出,减少农民工在培训项目的费用,减轻农民工的负担,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完善对农民工培训资金项目的监管机制,实现专款专用,要从资金的申报和具体支出项目、使用对象进行规范。
(三)以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转岗需求为导向,设计农民工的培训内容
设计培训内容要以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为目标,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农民工培训项目。利用工作分析、绩效测评等技术,使农民工了解到新岗位的技能需要,帮助农民工实现从制造业的转岗。
(四)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质量评估反馈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由于农民工群体庞大,培训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故其培训效果易受到影响。因而,建立农民工培训效果的质量评估反馈体系,有助于动态跟踪农民工的培训质量并及时调整已达到培训的目标,此外,通过这一模式,有助于了解到农民工对于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培训项目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一个有效的质量评估反馈体系有利于帮助农民工自身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职业发展。
(五)针对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服务以及指导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政府应在农民工聚集地设立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一是要向农民工群体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扩宽其就业渠道;二是形成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困难。三是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培训机构,做好农民工培训宣传工作,让农民工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培训信息。
此外,在进行指导服务时,应注重指导农民工进行职业规划,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培训,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东风.关于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思考[J].人力资源,2007:270.
[2] 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求实,2005(5)
[3]黄瑞玲.安二中.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需求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55-61.
[4]汪传艳.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东莞市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2,28:35-40.
篇5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策;学分银行;创新;路径
政策创新的核心要义是用新的政策理念拟定完善的政策举措,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改革、发展和优化政策,以摆脱政策困境,实现政策目标。诚如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查普夫(Wolfgang Zapf)所言,创新是“达到目标的新途径,特别是那些改变社会变迁方向的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法和新的生活方式,它们能比以往的实践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值得模仿,值得制度化。”所谓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是指基于农民工培训的现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扬弃僵化、无效、过时的制度体系,探索优良的政策替代方案,优化政策组合方式,从而顺利实现农民工培训目标的活动。当前,为保证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亟需创新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内容和体系,寻求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以权变管理理论为指导,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
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菲德勒(Fred Fiedl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了卢桑斯(F.Luthans)等人不断发展完善。权变理论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权变理论要求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通。“权变管理的目的是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采用适用的、合理也有效的最佳管理方式,而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化、‘最好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运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强调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等具体情况而采取灵活、应变管理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实效。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农民工培训政策应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攻关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报告,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宾馆餐饮娱乐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1.7%、19. 4%和18.7%,这三类行业的农民工共占被调查者的近60%。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的职业。前三位职业是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3.0%、25.5%和9.7%。结合当前劳动力市场行情,政府应全面拓展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空间,引导培训机构按照企业用工需求,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要运用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念指导培训项目的设计与规划,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把握培训市场和机遇,提升培训的社会效果。
在权变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应引导农民工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统一,培训与就业相协调,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相一致,灵活采用“校企结合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等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政府及培训机构也可以创造能够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的“学分制培训”模式,形成学分互认机制,还可以采取“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模式,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行情。
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政府需要增强权变意识,利用政策工具指引培训机构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和定向培训的政策,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针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实施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推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等。
二、与农民工需要相适应,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储蓄功能及特点,以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时间、自愿选择学习地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农民工学分银行制度是农民工通过在培训机构修习课程或是通过教育部的学分认证考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学分,将学分存入个人在学分管理系统注册的账户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量,最终可以兑换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构建农民工“学分银行”,允许农民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能够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该制度开放了农民工培训的大门,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享,允许农民工间断学习,逐步把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专业课程学习之间进行学分累计互换,让更多的农民工有机会获得技能凭证或学位证书,大大增强了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一)需要完善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
农民工培训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具有动态、多变、自学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远程教育、实地培训等方式。这需要对各级各类培训课程做好评估,明确学分标准,然后把相关培训折合成通用公认的学分。农民工在参加完某项培训活动并经认证合格后,可通过“学分银行”网络系统在网上申请注册个人账户,并接受“学分银行”的学分审核,经审核合格后再存储相应的课程学分。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的互认及转换机制
一般来讲,同级同类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容易,不同级别的教育单位或培训机构的学分互认较为困难,实践中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建立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可以按照培训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社会影响力、培训业绩等标准确立A级、B级、C级“学分银行”。同级之间的学分可以互认,不同级别的“学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互认。例如,A级“学分银行”1个学分相当于B级“学分银行”1.2个学分,或相当于C级“学分银行”1.5个学分。同时,对于渴望学历证书的农民工,应尽量实现“资格证书”向“学历证书”的转换。“学历证书”体现了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习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而“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在具体生活和工作场景中通过实践操作、教育培训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确认。例如,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中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两年,可申请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如获得高级厨师证并从业满三年,可申请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等。资格和证书的互认,能够使非正规教育获得社会认可,使其具有与正规教育相近的水准和效力,大大增强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民工培训“学分银行”兑换机制
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相应学分并逐渐累积,达到规定的学分数量时,可以兑换成相应级别的证书。在实施学分兑换时,应设计兑换汇率、逐级兑换比率等制度。农民工在获得某项证书所规定的有效学分后,可以用已获得的学分去兑换证书。在兑换证书后,当累积的有效学分达到更高标准时,再去兑换更高层次的证书。以此类推,水涨船高,实现农民工知识技能和证书层次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整合培训力量和资源,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效益巨大而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的事业。因此,必须出台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和措施,广泛调动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开发农民工培训的动力之源,保障农民工培训顺利推进。
在“经济人”理性的支配下,企业精打细算,不愿为培训农民工付出额外的成本;看到农民工跳槽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担心为他人嫁衣裳,没有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捉襟见肘的财力状况下,企业在开展农民工培训时或有心无力,或疲于应付,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无从保障……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妨碍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鼓励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农民工培训,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允许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扣除,并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政府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签订一定期限的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来调动用人单位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消除用人单位因农民工流动性大而不愿意培训农民工的顾虑。
农民工培训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在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培训机构关爱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自愿投入到农民工培训活动中来,是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生力军。吸纳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是保证农民工培训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强政策支持,调动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大力宣传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培训机构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思考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意义,引导其自愿为农民工服务。其次,打消培训机构的后顾之忧,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农民工培训合同。通过强化合同管理,确保农民工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保障农民工有较高的就业率,提升培训机构的事业心和成就感。第三,政府遵循市场规则,运用利益杠杆的作用,允许社会培训机构的功利性目标追求,支持各类培训机构申请使用中央、省、市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在培训补贴、经费划拨、场地供给、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其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活动。
四、贯彻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
所谓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是指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不同项目、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培训,拓展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行动方案。该政策拒绝只面向一部分人提供特殊的免费培训,主张对所有劳动者实施普遍性的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贯彻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对于实现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建立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农民工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首先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式培训,并按技能水平发放不同层次的补贴。在这方面,可以适当借鉴辽宁省的成功做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8号)》规定:对用人单位急需或已签订劳务输出意向协议的普惠制就业培训,鼓励采用“快速通道”办法开展订单培训。一般专业工种就业培训,每课时每人补贴3元;第二产业等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5元;高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每课时10元;创业培训补贴,按每人每课时10元执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普惠制就业培训实行定额培训补贴办法[5]。该普惠制就业培训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减轻农民工培训负担,稳定就业形势,提高农民工就业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在对农民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对那些年龄偏大、身体残疾、处于低保边缘、零就业的农民工,同样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他们如能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则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生活确有困难、居住偏远的农民工,根据当地生活水平状况,在餐费、交通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对已享受过免费培训的农民工,一年内未就业,或虽然就业但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还可以再享受一次以提高就业收入为目标的免费技能培训。
第三,创设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就业培训与职业推荐相结合的政策机制。为了使农民工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建立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其一,宁缺毋滥,打造精品,对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其二,在企业设立农民工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工程师担任实训教师,让农民工学到真正管用的本领。该方案为消除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提供了调整的方向和坐标。其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将对农民工的培训与职业推荐结合起来。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劳动力市场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密切跟踪当前或预期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在开展订单式培训的同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并尽量将农民工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
五、基于系统论的视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
系统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贝塔朗菲创立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系统论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精确地考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整体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系统的目的是整合系统各个要素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政策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工人文素养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完善、职业技能的提高,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该目标定位具有规划未来、引领发展的作用,属于农民工培训的“上层建筑”或“顶层设计”。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信息建设、国家资格框架等都要在农民工培训政策目标定位中求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适切性、自洽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推行“培训券”、“一卡通”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便利
为创新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可推行“培训券制度”,即国家将用于培训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培训者本人,培训者凭券自主挑选培训机构,并以券冲抵培训费用,然后培训机构凭券向政府申请支付补贴。“培训券制使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拨付,转化为受益者对教育(培训)服务的购买力和看得见的福利,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功能并举。”
目前,培训券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较好地试点与推行。培训券是一种代金券,可分为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两类。符合条件人员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领培训券,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定点机构和专业,凭持券面值抵扣培训费用。例如,陕西省规定,“《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省财政厅监制,在全省培训定点机构内通用。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就业培训券》面值分别为600元、480元、360元三种,《创业培训券》面值为600元。《就业培训券》和《创业培训券》面值只含培训部分,对按规定培训合格的按面值全额兑付。”培训券制度灵活、便捷、规范,赋予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的机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该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培训活动中,给培训机构带来空前的压力,能够督促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活动。
(二)加快推进农民工培训信息化进程,建立全国性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培训信息平台
由中央和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全国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定期人才需求信息报告,建立国家和各省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培训方向,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流动。各地加快建立农民工培训信息中心、务工人员联络中心、政策法规宣传中心、教育资源整合中心、企业培训服务中心,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走向深入,为农民工参加培训,获得就业就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框架,提高劳动力市场规范性和统一性
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可以为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提供一条“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终身发展之路。在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下,农民工培训和义务教育能够更好地衔接,弹性学制和灵活教学制度能够紧密结合。“国家资格框架能够实现不同学习系统的对接和不同系统资格的等值互认,这对于受训者的未来发展及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对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重大改革对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能够减少制度性、体制,衔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而且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建立灵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四)不断完善立法和相关配套制度,消除城乡有别的政策歧视,清除部门分割的政策障碍
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制约、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规范。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应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理顺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系列政策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消除城乡分隔的体制,以保证农民工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培训机会,降低心理成本,提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以完备的评估和监控政策作为保障。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类型纷繁复杂、培训内容动态多变、投资主体多元参与、培训成员来源多样的特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很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往对农民工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评估侧重于资金投入、师资情况、培训人数等量的方面,而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资质、培训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和监管关注不够。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评价和监控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国家层面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适应时代特点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培训所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农民工培训质量的宏观评估和监控机制,有助于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决策信息参考,提高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优化培训项目的资源配置。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精英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理性反思,从受训人员的满意度、培训质量和效果、技能鉴定、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健全培训课程和培训管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评估和检查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如果发现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不符合标准,责令其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严格取缔其农民工培训资格。
(二)推行竞争择优机制,建立农民工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资格资质审查。农民工培训机构由各培训项目的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实行公开招标确定。招标确定的农民工培训机构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树立质量为本的理念,构建农民工培训质量监控政策
1.建立农民工培训质量督导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督导组,监督培训全过程。建立农民工培训专家听课制度,由专家深入培训第一线,了解培训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2.健全农民工培训监管责任制度。政府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应将培训质量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人,由分管领导干部承担监管任务,并对培训质量情况承担督导责任。
3.实施农民工培训质量与经费划拨挂钩制度。在农民工培训质量的监管工作中,政府督导人员一旦发现培训机构存在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动机不纯、疲于应付而导致培训质量低劣的情形时,即按有关规定暂停拨付培训经费。对于培训质量不达标的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应当责令其进行工作整改,只有当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恢复向其发放培训经费或补贴。
(四)健全对培训资金的全方位监管制度,确保培训资金被正当合理地使用
1.规范培训资金申领程序,严格执行对培训补贴对象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享受培训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有效甄别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冒领行为。
2.强化培训资金监管责任意识。对农民工培训经费进行专项管理,建立培训基金账户,严防职业院校与有关机构合谋套取培训资金现象的发生。培训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应向社会公开,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重点监管培训券的使用。对培训券一律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在人力资源市场网上进行公示。严防转让、低价收购、伪造培训券、弄虚作假骗取培训补贴的行为发生,对发生的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
篇6
新时期的农民工由于成长环境、家庭环境都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对于城市的渴望程度更深。他们不满足于在城市打工攒够钱之后回到农村去生活,他们更加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扎根于城市中。但是由于农村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较城市还需提高,这使得这批有梦想的新时期农民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一定困境。也正是因此,他们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内心的困惑也比市民更大。针对这一情况,社会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是新时期农民工的梦想。站在新时期农民工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梦想。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增加。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改善新时期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虽然目前社会对于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也很大,社会投入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差额往往需要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来承担。而真正履行教育培训农民工这一法定义务的企业并不多。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大,用人单位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往往不会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上投入太多那么对于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训的新时期农民工来说,这笔费用便需要自己承担。农民工的工资不一定承担的起这笔费用,同时,由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投入这笔费用。
(二)认识度不够
只有新时期农民工有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不够的,社会必须要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城市化。需认识到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可间接的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并明确自身在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以及主导地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这一劳动力人群流动性较大。一般用人单位都不会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作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担心这笔支出收不到回报。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上。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提升企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手段,同时也能凝聚农民工的心,降低他们的流动性。
(三)培训机构机制不完善
对于新时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培训的专业多、领域宽,需要对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进行细分之后进行,必要时需要针对农民工的不同教育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但是现有一些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机制,忽视了农民工对于教育的需求以及曾经的受教育水平,在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时不分对象和层次,统一进行教育培训。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反而浪费了教育资源。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忽略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是没有效果的。只有以农民工为主体考虑他们实际的教育培训需求,并以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计划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三、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完善机制
要想达到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的,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需要包括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更需要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制定一套全面、协调的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积极的组织农民工去参加教育培训,鼓励农民工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入研究,力求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让农民工就业制度逐过渡到“先进行培训后就业”的形式。同时建立咨询平台,帮助农民工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
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构的建设和体制的完善都需要资金的支撑。这就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提高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有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人力、土地的投入都是必要的。政府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之中,并且整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资源,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用人单位需要考虑长远的经济利益,加大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力度,对于有上进心、肯努力的农民工,更需要当作人才资源进行重点培养,改变农民工流动性大这一局面,让农民工进过教育培训后提升技能和素养,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分类教育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民培训;购买服务
一、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带头作用的农村创业人才队伍,既是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农民培训领域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
农民培训是指使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培训主体对于农民进行技能训练或短期的再教育的活动,属于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农民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给农民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在劳作的过程中的转化、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农民的劳作需要更多地培训来引导,受训人群主要有农村青壮年、妇女、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培训内容包含传统的农业技能、农民自主创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培训方式实行普及型和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外出务工技能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到整个农村地区。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1]面临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农民培训任务,显然以政府一己之力无法面对。并且与市场细分的各类专业培训服务机构比较,政府服务具有的“一刀切”与公众的个性化需求相距较远,产生“政府失灵”。面对较大的农民培训市场,具有追逐利润本能的企业,虽然具有天然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和动力,对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民培训而言,提供动力不足,且在农民培训提供中难于避免逐利倾向,造成“市场失灵”。
在农民职业培训方面,传统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各类公办的农业院校与职业技校,二是政府主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2]以上机构是我国长期以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前者主要承担长期培训任务,后者负责短期项目培训。公办机构因体制原因,难于扩大规模与增加数量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农民培训市场的需求。而以公益目的而设立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从性质与路径上是适应于进行农民公益培训的。民间专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拥有技术人才与教育资源上的优势,虽然目前民间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领域还只是“参与”和“辅助”的地位,并且在经济资源上尚不足以支撑长期的农民公益培训,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途径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
二、云南中华职教社开展农民培训概况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民间组织在承接农民培训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
云南中华职教社是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职业教育团体。长期以来团结联系有关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至2005年以来,云南职教社立足本地实际,配合劳动就业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民培训工作,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50万余人次,为建设云南输送了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简称“双百计划”)的实施,共有18个县(区)纳入实施方案,引进资金1798多万元,多方面培训农民职业技能。职教社还积极参与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共完成了3.87万人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承担了“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2000名农民工培训任务;实施“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万名乡村医生培训”项目,在10个项目县对1000名乡村医生开展了培训。[3]
云南职教社的农业培训温暖工程,通过科技下乡、举办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创建“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4月“云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工实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的同时,红河州职教社第一期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班也正式开班。在为期2个月的培训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栽培技术。2011年5月,职教社与泸西县畜牧兽医局联合举办了常年存栏5000只以上规模蛋鸡养殖培训会。专家为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念,可操作性较强的养殖技巧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深受当地养殖户欢迎。2006年,云南职业教育社实施“温暖工程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助学行动”。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方式开展活动,已相继资助了2000余名贫困学生。2008年,云南职教社和昆明市农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班”,招收来自昭通、保山、红河、普洱等州市28个县区的350余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促进政府购买农民培训服务的建议
篇8
编者按: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很多农民工带着梦想和积蓄回到家乡,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但是,在市场中打拼,并不容易,在一次次挫折中撞得头破血流,甚至赔光积蓄的大有人在。如何才能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们少走些弯路?信息时代,新生事物很多,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把握主动权。要能够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悟出其中创业成功的关键。理性的思考、谦虚的学习对于创业非常重要。本期经验交流刊登湖北省东西湖区、山东省农广校、河南省创业兴业推动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业兴业推动型培育模式指以提升农民学员创业兴业能力为主线,系统设计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创业设计等多种方式,使农民学员从具备初步的创业技能转变为具备综合创业能力和素质,帮助农民学员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创业兴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在培育过程中,政府负责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宏观管理、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培训机构负责教育培训全过程,在培育中占主体地位;农业企业(实训基地)负责为农民学员提供实操实践的产业基地,拓展学员思维,开阔学员视野,增强学员实践能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兴业实践中发展成长。
近几年,党和政府连续对“三农”问题出台了相关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培养农民创业激情,传授创业知识,改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是当前解决山东省农民发展自身产业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承担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来,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采用了“三段式”培育模式,切实提高了培训效果,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
一、“三段式”培育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培育模式内涵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三段式”创业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企业规划设计。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形式,使学员亲身融入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来,讲授过程中强调让学员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问题,真正把学习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学员合作意识,不仅使参训学员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能够从轻松的游戏中明白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道理。
(二)培育模式特征
每期培训班通过全景式企业模拟训练的方式,培训内容从理论学习到指导实践,再到从实践练习升华到理论总结和创业设计上来,使每一位学员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指导理论的全过程。
二、“三段式”培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实施每年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初期,省农广校专门成立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相关培训文件,并多次召开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分工职责,规范培训形式,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培训工作的科学规范、扎实有效。
(二)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为保证培训授课水平,省农广校从全省行业内外100多位教师中,通过试讲课、示范课和过关课三级选拔,选聘优秀创业培训讲师,组建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由省农广校统筹调度安排,持证上岗,统一选派到各个培训基地授课;为确保后续跟踪服务效果,又选聘了300名农业行业专家和辅导员组建成“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导师团”,为学员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提供企业创办、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技术、信息、法律帮助。
(三)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近几年农民培训任务的不断增加,省农广校按区域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经过实地考察认定,在相关培训基地的附近,选择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签订协议有偿使用的形式,配套建设市场考察和专业学习实训基地。各市县根据农民学员考察实习的需要,挂牌建立农民创业实训基地和农民创业园。
(四)强化自主招生形式
按照相关培训要求,省农广校在广泛摸底调查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相关市(县/区)分校,通过电视广告、赶大集发传单、农村大喇叭广播、农广校乡镇班主任下乡进村张贴招生简章、老学员带新学员、建立招生报名点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闯出一条自主化招生路子。在选拔过程中严格资格审查,优先遴选文化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农民参加培训,为培训班取得预期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培训管理模式
针对农民学员时间观念不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较差等特点,在集中培训期间,省农广校专门聘请军事教官,全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全省做到培训“六统一”:统一规范编班、统一房间安排、统一各级职责、统一军事训练、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资料配发。增强了学员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团队意识,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到课率,从而确保了整体培训效果。
(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主要研究设置了4个模块22个专题的授课内容。
模块1:创业意识与理念模块,包括:向军队学管理、时代与创业、农业创业理念、农业创业扶持政策、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评价创业者自身等6个专题,主要培训目标是激发学员创业激情,培养学员创业意识,增强需要创业胆量。
模块2:创业知识与技巧模块,包括:农业创业的市场机遇、农业创业市场分析、评估创业市场、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创业利润筹措创业资金、创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农业创业项目介绍、选择农业创业项目等8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基本创业知识与创业技巧。
模块3: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块,包括:模拟训练1、模拟训练2、市场考察、企业实习等4个专题,培养目标是使学员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切身感受创业经历。
模块4:创业计划与企业创办模块,包括:选择企业类型、构思创办企业、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创办你的企业实施创业计划等4个专题,培训目标是为学员实施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七)注重丰富培训手段
1. 案例式教学。省农广校组织专家编写了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5个产业的案例分析,进一步研发完善了捕捉战机、商战对抗、沙盘推演、迈进殿堂四个创业模拟训练,分别针对学员的市场应对能力、决策与运营能力、企业规划与设计能力和创办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训;编写了农民创业典型案例;建立了包括7大产业30个项目的农民创业项目库;组织创业培训教师通过研究学习熟练掌握,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加以运用,以真实生动的实例,向学员们传授创业的知识,贴近农民、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除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在其他环节基本实现了案例教学,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
2. 参与式培训。培训全过程采取以学员为中心,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培训需求为目的,自下而上,学员交流互动、讨论发言,教师现场指导、提炼总结,使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的每时每刻。
3. 情景式模拟训练。在创业技巧理论授课结束后,设计了企业创办的每一个情景模式,对学员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实行全景式创业模拟训练。分别从项目的考察确立、资金筹措、原材料采购,市场风险的防范与抵御等各个环节,设计了模拟训练模式。分别是企业策划训练、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训练、企业营销训练和企业申办登记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模拟道具(原材料、成品、信用社、货币等)和场景(市场、情景卡等),尽可能地让学员们感觉是在真实的经营。模拟结束后组织教师和学员进行研讨、分析、评价和展示,由专业老师现场对学员模拟训练情况进行点评和考核打分。
4. 强调学员团队意识。通过“组建你的团队”专题授课、团队拓展训练以及拓展训练解析,提高农民学员团队意识。有效提高农民学员组织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程度,有效防范和抵御农民创业的市场风险。
(八)建立培训工作机制
1. 学员培训考核机制。省农广校统一编制了“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考勤记录表”,对学员每天的训练、活动、上课及作息等到位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抽查。对课堂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积极参与活动训练的学员予以表彰奖励。在培训整个过程中,对培训学员、班级的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优秀学员、优秀集体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
2. 教师授课评价机制。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客观反映出教师的授课水平,把教师的聘任授课量与学员评价挂钩,并作为今年优秀教师评选和今后创业培训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
3. 培训组织评价机制。学员对整个培训的组织、管理、教学设施、食宿、后勤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真实地了解培训的整个组织保障情况,为创业培训基地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也是市县两级分校组织管理工作的客观体现。
(九)加强培训考察实习
根据农民学员一般要立足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创业的特点,积极与农广校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相结合,与相关农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等联合,培植建设一批适合农民创业发展的省农广校农民创业培训实习基地,由省校统一挂牌。用于学员实习考察,保证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省农广校将学员的考察实习分以市为单位集中考察和以县为单位分产业考察。在市场考察过程中,首先由所参观市场的主要负责人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营销的情况进行介绍;再由带队指导老师引导,学员对市场主要农产品进行考察了解;最后聘请专家对农产品市场情况进行总评。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和企业限制,全程顶岗实习的难度较大,于是采取了按照一听、二看、三干、四查、五了解的形式进行实习。一是听取由企业负责人讲述企业的发展历史;二是学员参观了解企业原材料的供应;三是学员到生产一线对企业生产加工的进程进行实地操作;四是查看企业产品定价与销售的过程;五是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企业资金的筹措方法。
最后学员对市场考察和企业实习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市场调查报告和企业实习报告。
(十)实施培训督导制度
为了加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的培训管理,完善项目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培训秩序,专门出台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督导员管理制度》,由省农广校专兼职教师承担培训全过程的督导任务,采用听课、调研、评价、反馈、沟通等方式,对培训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考核,保证全省培训质量不走样。
(十一)搭建后续服务平台
1.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对省农广校现有的“山东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网”农民创业培训栏目进行扩容改版,将农民创业培训过程、后续跟踪服务、创业典型宣传等纳入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进行全方位管理服务。构建了农民创业培训班QQ群和微信平台,使学员在培训后,能够利用提供的交流平台沟通联系,相互提供致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帮扶互助,共同致富。
2. 建立创业联谊会平台。为便于向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学员提供培训、交流、合作、发展、维权的交流平台,省农广校成立了“山东省农广校创业培训联谊总会”,下设 “农民创业联谊总会秘书处”,各市分校成立了“市分校创业培训联谊会”,县分校成立了“分会”。
3. 建立后续跟踪平台。培训结束后,统一编制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教师跟踪服务手册”,要求每名跟踪服务教师辅导的学员不得超过15人,一年中对学员要进行不少于6次的技术、信息、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其中现场指导不少于两次,建立和巩固好学员与创业指导教师的长期互动关系,并采用电话回访、手机短信相关创业信息等其他跟踪服务方式,指导学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从而提高了学员的创业成功率。
(十二)加强培训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下发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严格了项目支出范围,明确了项目资金结算程序和要求,按规定使用资金,做到了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支出凭证和财务账表真实、准确、齐全、清楚,确保了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十三)注重培训档案管理
为加强培训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省农广校召开各实施分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议,本着“应收尽收、该归尽归”的原则,将每期培训班的全过程档案,统一格式整理装订,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三个档案展室,便于今后培训学员参观学习。
(十四)强化培训总结宣传
为扩大全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影响,切实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网站、山东省农业信息网、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网和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省农科频道、广播电台等各大主流媒体,及时报道培训过程和涌现出的典型学员事迹,并专门组织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记者行”活动,扩大了创业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三段式”培育模式成效
篇9
关键词:培训模式;培训机制;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0-1
1 当前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认识不够
很多单位和部门对农民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有畏难情绪,而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1.2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针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具体,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任务的落实。培训基地设施、设备滞后,工作全面推动难度较大。当前开展的培训多数是一事一训,农民真正接受系统培训的还很少,培训规模较小。
1.3 培训基地缺乏。
培训机构缺乏完善的培训基地,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缺乏实践操作基地。
1.4 培训观念陈旧
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参与培训的农民积极性不高,组织难度较大,许多农民难以走出赖以生存的土地,宁愿坐在家里吃低保打麻将,也不愿意走出家门就业、创业,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毫无兴趣。
1.5 培训数量偏少
目前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培训的程度偏低,培训数量偏少,外出就业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的人数更少,当前开展的培训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需要。
1.6 培训质量偏低
当前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往往收费很高,农民难以承受,而政府举办的免费培训又多是低成本的简单培训,培训项目与生产、服务实际还有脱节现象,目前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展第二产业专业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培训和订单培训,参训农民工整体素质提高不明显。
1.7 培训模式单一
政府性的免费培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上其他办学机构和培训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2 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1 整合资源,协调配合,加强培训
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训机构应梳理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2.2 高效、实用、突出特点抓培训
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结合县情、乡情,编写了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科技培训教材,通过专家授课,多媒体放映、现场互动交流、田间示范指导、开展信息咨询、提供技术服务、集中培训和面对面示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上;注重实际效果,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结合新型农民的需要,更新培训内容,要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训课题,增强竞争优势,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如: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市场营销等;突出城镇化特点,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转型,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2.3 政府引导、创新机制促培训
创新农民培训动力、评价、保障机制。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评价、保障机制,使农民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2.4 送教上门,深入基层搞培训
目前,农民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喜欢现场培训和实习,因此,培训工作应根据农民的需求,下大力气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和村社院坝开展培训工作,方便了农民参加培训,提高参训积极性,要聘请专业教师进驻村社,深入田间院坝上课并指导农民生产实践;要送设备上门,将培训设备送到田间院坝供他们操作实践时灵活上课,充分利用农民空闲时间灵活开展培训,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
2.5 政策补贴,增加投入扶培训
根据县情乡情制定免费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的配套措施,财政部门在促进就业资金中,要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保证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进一步完善基层培训网络建设,增加乡、村、社三级农民工培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
2.6 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带培训
篇10
【关键词】农民;培训;方法;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应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为此,笔者于对桑洲镇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并根据综合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一、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分析
1、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对该镇农民对生产技能的需求程度,笔者调查了农民所期望的培训内容,调查结果。农民期望的培训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知识、进城务工技能、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和市场的刺激,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现实需求巨大,被调查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占43%,其次是市场营销知识占26%,农民对政策法规和创业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别占13%和11%。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的需求最低,占5%。
2、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
受访农民对农业技术和服务的需求普遍性排列为:优良品种、肥料农药、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37%的农民需要优良品种服务,排在第一位;21%有农民需要测土配方、植保技术,20%的农民需要农产品销售服务,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并列第四,有7%的农民需要这些技术或服务。因此,相关部门在技能培训时,应该有针对性进行如何选择优良品种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民销售技术培训和测量配方与植保技术的培训。
3、农民的培训意愿
(1)农民对培训方式的偏好。据笔者了解最受农民欢迎有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有28.2%有农民选择该项,其次是课堂讲授与田间示范,分别占调查对象的27.7和27.3%,而喜欢会议形式,电视广播、VCD学习的比重不高,在10%以下,说明农民还是喜欢直观的、能够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培训方式。课堂讲授侧重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阐述、现在课堂讲授都采用多媒体,授课老师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受训对象的认可。田间示范、参观学习能够直观地、直接地看所传授技术,对于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给与现场指导,是很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方式。
(2)农民对培训时间、季节、地点的偏好。在培训时间上,农民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选择1天以内的占42.1%,选择2-3天的占37.5%,愿意接受7天以上的培训人仅占6.4%。在培训季节方面,49.7%的样本农民更倾向于根据季节和生产的需要随时接受短期培训,37%有样本农民选择在农闲季节节培训,与农民实际、实用、实效物生产方式有关。按照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分,尽管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但是都倾向于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随季节安排,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也喜欢农闲季节安排培训,占有35%,收入来源主要是经商的农民更喜欢随季节安排和随时举办这两种方式,所以在安排培训季节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群体,以便使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农民没有特别的偏好,其他选择在附近的都在20—25%之间,说明由于交通便利,培训距离远近已经不是影响农民是愿意接收培训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对于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受益者,有些农民对培训并不热心,在调查中有些培训很难将农民组织起来。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小富则安,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培训缺乏信心,认为目前开展的培训对自已并没有多大帮助。 同时部分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认识也不到位,没有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培训、穷于应付,为数字、为考核而培训。
2、农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农民之所以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主要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往往把培训作为兼学,他们在本村或在周边村务工,他们不愿意放弃务工时间参加培训,特别是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效果具有滞后性,而且有些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上述原因致使30%的农民没有参加培训。从分类是看,影响因素分为两类, 一是农民个体的因素,包括没有时间,自己不会学。二是培训学校的因素,培训内容不适时、课堂结构不合理、单调,没有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来设计课程,来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培训意识,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典型引路,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思想,让“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深深扎入农民心中,根据农民怕风险而善于模仿的特点,大力宣传通过参加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增产增收的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
2、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投入是农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要有实质性的投入,通过政府“买单”来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实现培训投入的的长效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如该镇近几年通过对茶农的茶叶加工培训、农民信箱培训、高山蔬菜的培训全部委托成人学校完成。强化服务。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上。尤其是确保农民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培训工作在信息上存在选择性,并不是向所有农户。信息的不畅通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充分利用广播、手机短信、电话等扩大培训宣传。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农户报名,登记农户信息。
3、培训时间形式多样、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按照形式要活、渠道要通、针对性要强的要求,采取课堂讲授、田间示范,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努力搭建符合农民要求的培训方式。田间示范是以从事生产农民作为培训对象,以田间为课堂,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教学,学员边学边会边做。通过做给农民看、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民主要想通过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的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培训时间不宜太长,建议培训时间1—2天为合适。建议把农民学历教育与短期的生产技能培训分开,学历教育应是长期的,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所应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安排,在培训时应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或在农闲安排培训,教学时间上应根据农时确定培训时间,采用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培训好的方法。
4、要着重抓好核心农户的培训。由于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绝大多数是向左邻右舍有经验的农民学习,这样看得见、摸得着,风险小。因此,开展以大户为龙头的核心大户的科技培训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到户率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措施。要在面广、量大的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一定基础的骨干农民有重点的开展技术培训,再由这些农民做给左邻右舍看,进而吸引他们学着做,还有要重视普通农民的培训,增加培训机会和培训次数。
5、充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现在“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改革的一大成果,是亿万农民的一个创举,中央强调国家在农业基础实施、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优惠扶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通过培训对农民生产技能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来提高生产技能,优化市场反应。
- 上一篇:医疗机构依法自查管理办法
- 下一篇:英语启蒙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