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古汉语 文化观照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主要是系统讲述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明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其“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种转变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教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自然也要服务于汉语国际化的国家长远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繁杂枯燥以及教学时数的不足,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如何克服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教学只有自觉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枯燥的语言文字理论变得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汉语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丰富古汉语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字词意义的理解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来表现词义。古汉语中,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这些意义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引申联系,顺着这些引申线索,我们总能追溯到某个字(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汉字据以构形的基础。运用汉字的构形理论分析字形与词本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好的理解本义与后世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年”,甲骨文作“”,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像人头上顶着禾的样子,表示谷物成熟后收割了下来,顶在头上拿回家。因此,“年”的本义为谷物成熟。古代一年种一次庄稼,谷物从这次成熟到下次成熟就是一年的时间,因此,“年”就有了时间单位“年岁”的含义,从“年岁”义引申出“年节”义,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春节还流传有各种民间传说,兹不赘述。年节一过,人也增加了一岁。于是“年”又引申指人的年龄。《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我们通过分析“年”的字形构造知其本义,又进一步结合古代社会生活和有关传说分析其各意义之间的引申联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2]。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对汉字中蕴含的古代文化予以阐释,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他们做深入的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二、精选语法用例,让学生在掌握语法规律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琐碎而枯燥。各种古汉语句式的不同形式特点,不同词类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及与现代汉语虚词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让学生颇感头疼。如果教师能够精选古代经典中既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语法特点的典型例句作为语料,用来分析古汉语的句式和虚词,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这些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虚词的功能,又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词类的活用”一节就是讲古代汉语叙述句的谓语不仅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而且作谓语的名词、形容词可以和宾语形成使动、意动等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以《孟子·尽心上》里面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来说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的道理,进而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又如《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节讲宾语前置现象,我们以《论语·学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因为该句前半部分符合此规律,后半部分因为宾语是名词“人”就不符合此规律的要求,故不能前置。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知人”的必要性。我们总是说知己难觅,其实,等到我们学会了主动去“知人”,“知己”离我们也就不远了。又如学习“者”字结构,我们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例,既让学生掌握“者”字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也让学生从圣人言中学习到生活的真谛。这样我们就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枯燥的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爱屋及乌”,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三、补充文选阅读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文选教学一般占到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一半左右,可见文选有多么的重要。与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相比,文选更紧密地联系着中华民族广阔的古代生活以及民族的心理、风物、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录与写照。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自然就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并接受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

文选教学以解释词句为主,只有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的意义都懂透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读懂其它的文言作品。一般而言,只要把文选中重点的词句讲清楚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除了词句的障碍以外,影响学生对文选理解的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了,这方面内容包括古人的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历法等。在古代汉语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课都把这一部分通论知识砍掉了,以致这些知识成为了学生文选阅读的真正障碍。基于此,我们认为文选教学不仅要解释词句,也要补充解释文选中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文言作品。如《段于鄢》中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为什么这样称呼她呢?原来古代姓是用来指婚姻的,女子必须称姓。武公之妻的娘家为姜姓,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女子死后常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来称呼她,所以称她武姜。又庄公的弟弟名段,周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段比庄公小三岁,所以叫叔段。叔段后来失败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又如《鞌之战》中写“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可见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教师就有必要介绍他们在车上的位次。原来古代车战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又文章开头写“癸酉,师陈於鞌”,教师就有必要介绍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用来纪年。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于东汉,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些实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对文选阅读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予以文化观照的益处。但是也应认识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精选代表优秀古代文化的典型用例,在文选讲授时补充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都是为了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不能喧宾夺主,把古代汉语课变成古代文化课。

注释:

[1]王宁:《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篇2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个部分在学科体系的地位和组成部分。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 理论基础 学科理论 教育实践

一、引言

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介绍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二、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刘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形成和发展的。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学科理论

学科理论包含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1、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

汉语习得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理)

学科研究方法学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专门研究。

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学的实践。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力量以及语言环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总结

刘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充分地显示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更为全面些,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不同的学科和条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关于理论基础

刘把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横断学科、哲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它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的支撑理论,但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这几门学科都是独立的学科,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养料甚至是理论依据。例如,语言学在语言的本质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对外汉语教

学学科产生影响;哲学为一切科学的科学,它为一切学科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学科理论分析

刘的学科理论包括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都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处在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其它三者都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者认为这四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促进的,例如汉语习得的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即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属于“学”的方面。毫无疑问,“学”会对“怎么教”产生影响,即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影响教学方法的采用,幼儿园的教学采取形象教学,研究生教学就可以采取大量的抽象教学和理论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汉语习得理论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学当中讲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因为容易的教学内容不易让学习者产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这四者的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

应用研究指的是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是运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实践,经过应用研究将基础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中,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是处于同一个地位的,笔者认为这样有不妥之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应归属于教学活动四大环节。教学活动四大环节研究应作为一个整体和教学管理研究、师资培养研究处于同一个地位,同时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教学活动四大环节中总体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宏观指导的地位,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教材编写指明方向。课堂教学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进行受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的影响,课堂教学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根据教授内容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测试评估是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检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达到的效果。通过测试评估体现出来的问题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借鉴的经验及改进依据。

(三)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学实践,它受学科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科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学实践既包括学习者的教育实践也包括了教师的教育实践。在刘所构建的对外汉语学科理论体系中学习者和教师的教育实践受学生素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和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实力的影响,把前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后三者也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外加学习目的应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是教育实践中的内因,是根本原因;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是教育实践中的外因,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对学习者的教育还需要特别研究语言环境及如何利用的问题,促使语言学习向语言习得转化,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

篇3

【关键词】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7-0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社会之间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要依靠语言这一载体进行,同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形成与发展、理解与运用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并承载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等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质,在此明确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现机制,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1跨文化视角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1.1 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看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科,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补充。基于这一学科性质,跨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注意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并尝试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是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实用的日常用语、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水平,也要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对外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

1.2 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文化与语言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下对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对外汉语吸收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中适用于自身的部分,例如对比分析学习者母语和汉语差异,思考处理文化冲突,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2跨文化视角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制

2.1 践行教学原则

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遵循"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补充,尊重不同文化特色"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开展教学,重要的是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运用水平。传播中国特色文化是指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特色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满足学生对了解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使得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有力支撑和必要补充。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体现着教学水平并影响教学效果。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习生动的、常用的、鲜活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课文诵读和语法讲解。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基础阶段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中级层次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高级阶段则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体现我国文化历史、当代国情以及语言文化发展知识等。

2.3 丰富教学实施

首先,汉语教学可以采用体验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写毛笔字、学习剪纸、编织中国结、给京剧脸谱上色等,在学生体验与认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其次,汉语教学也可以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使得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学习者可以在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式,教师则可以在对话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进度、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偏误或疑虑。最后,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针对差异现象给学生抛出话题、组织讨论、举例讲解、启发思考。

3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汉语的影响力、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力度,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考新措施,逐步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早日成真。

参考文献:

[1] 李旭中,孟斌斌,张蔚.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31(7):31-32

篇4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教学时间一般只有一两年,最多四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短暂的学习时间内,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观,有趣,体验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考虑的方法原则。

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受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对外汉语教学对初学者还是通过翻译讲解语音、语法理论。后来有所发展,开始为了培养语言技能而强调精讲多练。其间受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也有部分地采用过听说法。七十年代句型教学也曾被试验过。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法倾向,即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

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汉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对某些人可能是第二外语甚至第三、第四外语。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基于这个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方法。直观法就是其中一种。

直观法就是用卡片、实物、图片教具,直接解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解释“杯子”,只要举起茶杯;解释“龙”,只要举一张画有龙的图片,也就一目了然了。

直观法最常用的就是教具的使用。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每节课的教具都能花样翻新也无疑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地创造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那些最为通常而平实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体、板书等。在利用这些教具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合理、恰当、有趣地进行开发利用。

例如,在利用“生字卡”复习汉字时,可以“闪卡”,即老师迅速地更换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字词,让学生逐一迅速地认读,老师再迅速地叫出那些能够既快又准确地认读的学生名字。这样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并更积极的配合课堂教学,在快乐中学习汉语。

直观法适用于生活中常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词语。其不足处在于很多词语,我们既无法把实物搬进教室,也很难用图片表现它的外表特征。例如“霜”。另外,如果学生所学的是生活中不太常用的词语,尽管学生当时明白得快,记得也快,但未必能长期记住。因此,对于这类词语,仍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重现,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汉文化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内容。虽然广义来说,汉字、语音包括语法、语汇的学习都属于汉文化学习,但词法、句法中的民族情感、习俗、“言外之意”等反映, 也颇具趣味性,能引发学习兴趣,此外还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汉语,所以也应当重视。

在“汉文化”教学中,不妨采用“情境设置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阅历。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汉语中的各种意味,需要帮学生“身临其境”。“情境设置法”就可起到这样的作用。“情境设置法”即布置类似于国内的场景,让学生们充当各种角色,在体验中学习汉民族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汉语中的情感。在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学者必须了解学员祖国文化背景,并能对学生有尊重,使语言教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在情境中,中西方文化可能会产生碰撞,让学生产生本文化基础上的“汉语意味”,不但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对汉语的理解,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此外,“情境教学法”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并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积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情境教学中,不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组织设计好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和探索去发现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汉语课文是汉文化的浓缩,课文里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也是汉文化的结晶。利用汉语课文教学也是汉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背诵汉语课文或简易的古诗对学生来说难度算是比较大的。老师良好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当场记诵,可以尝试“板书逐步擦拭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如:小一《汉语》第三课《爸爸是老师》: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医生,我是学生。弟弟、妹妹是学生吗?他们不是学生。 引导步骤:(1)全文抄于黑板。处理生词“老师”、“医生”、“学生”、“弟弟”、“妹妹”, 让学生能够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2)全文共三句,逐句理解其意。(3)、记诵引导。如:第一句:①读:老师带读――学生认读;②擦拭单下划线词语,将其换为简笔画(如:“老师” 用“眼镜、三角板”代替,“医生”用“听诊器”代替,“学生”用“书包”代替等。);③学生看着带 有图片的课文再读;④擦拭图片,学生回顾,最终记忆。其他各句方法类似。 运用“逐步擦拭”的方法引导学生记诵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强迫记忆的紧张感,同时在③④ 环节中,学生回顾字词并争先恐后的抢答的良好气氛有助于提高他们记诵课文的积极性,使其迅速记忆。

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只是学习活动中的协调者和组织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外语教学的特征,“直观”“有趣”“体验”当是帮助学生尽快喜欢、更好掌握更多汉语知识的三个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对外汉语教学发挥其更好的文化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其杰.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益――“以学为主”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加深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使汉语学习者能够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担负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重任,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生活形态和社会规范,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心理距离。交际失误、文化碰撞、人际冲突等现象极为普遍,往往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还是中国汉语教师赴外国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1、跨文化交际有助于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汉语教师与学生间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在价值观念、生活形态、文化取向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文化碰撞和冲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尽量规避文化冲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选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跨文化交际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法宝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顾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一味宣扬中华文化,必然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厌烦情绪。教师应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依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引入中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障碍:障碍一是人们误认为人都是一样的,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测、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引发文化冲突;障碍二是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以自己民族价值观去衡量其他文化,必然会遭遇文化碰撞。为规避这种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应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的,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着对外汉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语言学理论能力的培养,精通比较语言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合理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掌握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指积累文化知识的能力,而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举止等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属性决定了教师必然要面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碰撞,如果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容易引发师生间的矛盾,且不利于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顺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课程内容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因而,在设置对外汉语课程内容时,要适当地增加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异域文化学、跨文化心理学、国情学、交际社会语言学等,基于学生的文化背景,针对性开设该国文化课程以及比较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课程。

3、构建交际情境,提高文化适应力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多为“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设置交际情境,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依托特定的交际情境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适应能力,潜移默化地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7

一、教学对象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指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其教学对象大都没有汉语基础甚至是零基础,这些人不熟悉汉语与汉字,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而语文学科所面对的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一直都使用汉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会写会用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使用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所教的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会比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生困难的多。因为在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都是同一年龄层,有着相同的文化环境。但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都对词语的掌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择生词和对词语的掌握程度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高中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生词“阜盛、敕造、紫檀、雕梁画栋”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生僻,在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会细说这些生词,认识生词往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对外汉语高级教材《我们天天在说谎》中的生词列出了“大手大脚、将心比心、炫耀、无所不能”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不会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但在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时,教师需要落实到每个字的读音,例如“手”是第三声,学生可能会发不好这个音,教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示范并且一遍遍地纠正读音,直到他们读准。除了要学生读准读音外还需解释字词,“大手大脚”这个词学生会理解为人的手和脚都大,对外汉语老师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大手大脚”的引申义为花钱、用东西都不节省,比如说“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的”,这是在指责这个人浪费钱,不懂节约。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会着重讲解生词,要求学生会写;初高中阶段,教师只会指出那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很多是学生提前自学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生词的学习是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够正确使用词语进行对话。对外汉语的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程度在于能否正确运用,学科语文中对于词语的掌握不同于对外汉语的要求,它还需要学生了解词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词语的色彩意义,比如虚伪是贬义词。

第二,两者的学生都会接触到语法学习,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而语文学科教学接触到的语法知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就”这个语法点,语文教师会简单地说明它是一个时间副词,而对外汉语教师会在其词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它的用法,包括“就”在句中的位置和经常跟它搭配的词,也会归纳出其在句中的结构“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用“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者事情发生的早的时候句子末尾要加“了”,这时结构就是“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可见,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知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从小接触汉语,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汉语,但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规则,而汉语中很多词语有不同的用法,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这方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汉语使用的规则。

第三,两者都要求学习者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词义,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中级课程《小议食文化》中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是锻炼学生的猜词能力,“阿里来中国留学三年了,他说的汉语很地道,大家可以向他学习学习。”这句话中的“地道”一词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需要学生根据词所在位置的前后句来推断词在文中的意思。再如《雷雨》中周朴园用了“贤慧”、“规矩”来形容梅小姐,这对于有着牢固的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却不容易,更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在讲解时便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

最后,语文学科教学是将学生的终身发展纳入教学目的,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更多的是将汉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工具,这是两者教学目标差异的根本所在。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要教语言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应用汉语。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往往是因为没有选对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就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二者的差异首先反映在教学目的和任务上,任何教学方法都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交际,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发音语法教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二者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二者存在着区别,但又有些方法却都适用于它们两者,只是在运用时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像情境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学生没有到过三峡,他们很难想象有关三峡的画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到不同时间段的三峡时,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在脑海中出现秀美的三峡与险要的三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同样,练习法也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多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小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选择题,如“地道的菜要做几天几夜( ) A、道理B、真正的C、地下通道D、好吃”,或者是给学生一个句子“这幅画很出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让学生分组讨论“津津乐道”的含义。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当然,有些教学方法更适合一种教学内容。比如语法翻译法,因为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它并不适合语文教学,但是它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听说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形式是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教学,而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加之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同。语文课堂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中国的课堂正在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迈进,讨论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语文学科教学历时长,实践多,经验足,无论是理论的积淀还是实践的总结都能给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接触到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语文学科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语文学科教师取经的同时,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也可以对照对外汉语教学,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志伟.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比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情景教学 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6-02

前言: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指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习者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情景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词汇和语法,锻炼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阶段性

(一)感知阶段

学习者对于汉语的学习都会存在一定的感知阶段,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也相对浅显。感知是一种感官知觉,是人脑运用感觉器官对于客观事物的反应。在学生接触汉语的过程中,感知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拥有良好的感知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多利用实物、图片等进行课堂展示,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可以更生动的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1]。

(二)理解阶段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学习:读过的知识能够掌握10%;听到的知识能够掌握15%;看到的知识能够掌握25%;亲身经历的知识能够掌握85%。从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亲身经历能够有效的使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词汇、课文、语法设定情景,让学习者表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于汉语的理解,使学习者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2]。

(三)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是让学习者对在情景教学中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只有使用才能够被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对于情景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应该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汉语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模式教学

在进行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当中,使情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我国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避免传统教学的影响[3]。

情景模式的教学实施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学生主动地参与才能够确保情景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就有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了解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汉语水平。重视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根据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程度,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应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吃饭、看病、朋友见面等日常情景让学生学会常用的词汇和表达。针对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知识的中高级学生,应该重视在实际的情景模拟过程中的融入礼仪和文化问题,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对于复杂的句型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语句,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交际,掌握基本的交际表达,明确待人接物的基本交流和沟通方式[4]。

(三)重视情景教学中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是情景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应重视汉语知识的讲授,更应该结合实践,让学生可以将学习的汉语知识运用到交际之中。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练习,并且根据不同的情景模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实践还能够考验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明确学生的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不同的交际场合,观察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礼貌用语的使用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一些中国文化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中国的生活[5]。

结论: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对情景的模拟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记忆。在顺利的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同时,体会到了汉语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史雪媛.试论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一对一课堂上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2]安璐.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樊蕾.情境教学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河南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学科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三大瓶颈:师资、教材与教法。这三个问题固然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且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是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或关键所在。

那么,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到底是在哪里呢?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与教法选择,要完全接受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学科教学论”的直接指导;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训,就培训内容而言又要依据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即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等来确定。可见,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升与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应当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而不应当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相关内容,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其后果就会像“只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一样,迷失前进的方向。

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又该如何来奠定?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又该如何来形成呢?下面的第二、三部分就将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在各国设立的“孔子学院”来实现,还有部分外国朋友则是通过在我们国内建立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是直接来华进入某所高等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或相关机构)进行学习。不管是在各国设立的“孔子学院”,还是在我们国内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习汉语,来学习的学生(教学对象)一般都是外国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即属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学生)则是海外华裔的孩子。目前这类华裔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当地(所在国)华侨开办的业余中文学校学习(在周末上课),所以通常不属于孔子学院的学生,但其中有些也可能通过国内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来学习。对于这类华裔学生,由于其父母能说中文,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家庭里应该具有一定的母语环境,即属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当然,也有极少数完全不说中文的华裔家庭是例外。

这里所说的“母语”是指,每个人出生时所在家庭使用的语言,即本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是相对“第一语言”而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外,要求学习和掌握的另一种语言;而“第一语言”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社会群体)内部的所有社会成员之间为了交流、沟通的需要而使用的最主要的语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官方文件以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各学科教学(外语教学除外)所使用的语言。在目前世界上的多数国家中,母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统一的――母语就是第一语言(例如:英国的英语、法国的法语、日本的日语、朝鲜和韩国的朝鲜语、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汉语);但也有一些国家的母语和第一语言并不一致,新加坡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新加坡主要由华裔、马来裔和印度裔等三个民族的后裔组成,三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母语(分别为汉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而新加坡全国的通用语言,即第一语言却是英语。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在汉民族聚居的绝大多数地区,母语和第一语言是一致的;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例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母语和第一语言也不一致。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语言教学试验研究的实践经验,若按学习者的家庭及生长的语言环境划分,应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语言教学情况(或类型)。

(1)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母语”而且是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类。

(2)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民族语言教学”类(其他国家的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在当地开办的业余中文学校中的学习与此类似;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属于基础教育中的正规授课;后者则属于基础教育中的非正规授课)。

(3)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非母语”而且是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新加坡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属这一类)。

(4)学习者把当前教学内容作为“非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情况――这相当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类(各国孔子学院以及国内“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所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属这一类)。

之所以要区分以上四种不同的语言教学情况,是因为学习者所属家庭及生长的语言环境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汉语教学(特别是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汉语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事实上,建立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建立在作为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二者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正是我们强调应首先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的根据所在。

由上述四种情况可知,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属于第四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学生都来自非华裔的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大多数是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或是在中国的“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中学习,有少数则是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学习;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则属于上述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他们通常是在所在国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中文学校中学习。由于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虽然都是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但前者属于“非母语教学”,后者则属于“母语教学”,二者的理论基础有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其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也有较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支持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共同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是怎样的以及二者又有哪些不同。

(一)“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语觉论”

众所周知,在关于“人类语言如何发生与发展”,即关于“人类如何获得语言”的问题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以及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其中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1]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2]以及以加拿大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为代表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3]这三者的影响比较大。我们认为,这些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具体分析见《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何克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却都还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发展的最核心问题――为什么任何民族的四、五岁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包含数不清的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语言能力到底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这表明,上述几种理论还不能用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母语教学改革实践和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改革实践。为此,我们在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现有语言获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纳其所长,抛弃其所短,并结合我们自己多年的试验研究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用来解释上述核心问题。与此同时,希望能运用这种理论去指导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或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语觉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 语觉是人类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所谓语义知觉(简称语觉),是指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头语言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语觉不仅在大脑皮层具有属于自身的、完全独立于其他感知觉系统的言语高级中枢,而且在大脑皮层下也有完全属于自身的、与其他感知觉通道不相重叠的低级中枢,所以语觉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从原有五种感知觉系统中独立划分出来,成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系统(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都把“言语”归入到“听知觉”系统,这是错误的,是与当代脑神经生理解剖结论相违背的)。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并不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简单的工具黑猩猩也能制造和使用;只有与口头语言直接相关的“语觉”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处于动物分类纲目最高端的三种哺乳类灵长目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与口头语言相关的“语觉”;另外两种灵长目动物――黑猩猩和猴子,不管你训练它们多长时间,都不可能让它们掌握口头语言,也不可能具有语觉。这是因为通过脑神经解剖发现,在它们的大脑中根本不存在“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这样的口语中枢。

2. 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言语能力

语觉论对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所涉及的“语音、语法、语义”等三种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

语音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语音感知和语音辨析”能力)靠先天遗传,是与生俱来的;

语法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后天学习才能掌握;

语义心理加工能力(指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先天遗传,与生俱来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证明,听、说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靠先天遗传,而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从而将这两者明确区分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言语能力。因而这两种言语能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中,应当强调听、说能力的教学;而不宜同时强调听、说、读、写,更不应该强调写)。

3. 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

依据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学习语言的大量案例(包括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所涉及的学习者,大多数是具有正常视听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但也有失聪者)可以画出“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也就是“儿童获得听、说能力的年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儿童听说能力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9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5% 。这里的“语觉敏感度曲线”,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12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含义和形状并不相同,因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语觉敏感度曲线对儿童的“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

在语觉论指导下,通过批判继承当代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语义知觉这种感知觉通道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见图2)。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深入了解言语理解(即“听”)和言语生成(即“说”)的心理加工过程,从而能真正阐明听、说能力的本质,以及听、说能力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由上述关于语觉论核心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到,对于任何年龄段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来说,语觉论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第四个方面――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更是人类 “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它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模型的含义以及这一模型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

1.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于“言语理解”即“听”,言语生成即“说”,所以“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即是“听、说过程的心理加工模型”,其加工过程如图2所示。图2中包括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两大部分(上半部分涉及言语理解过程,下半部分涉及言语生成过程)。

(1)言语理解(“听”)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①语音感知:是指从感觉器官(耳朵)接收到言语的声音信号开始,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的机械能加以放大,再由内耳把放大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然后由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把反映语音信息的神经冲动传入皮层下的低级中枢,再进行逐级加工――从第一级(耳蜗复核)第二级(上橄榄复核)第三级(下丘)直到第四级(丘脑枕),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的感知和声谱分析过程。②语音辨析:是指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只是依据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与言语中枢“沃尼克区”中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进行比较匹配而实现――把连续输入的语音串转换为一组按音位特征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其中并没有涉及对单词含义的理解。③单词识别:是指利用概念中枢的“词义库”识别出各个单词词义的过程。④语块生成: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即可利用另一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中保存的“语法知识库”完成词组(即短语)构成分析,并确定输入语音串中所包含的格语块(所谓“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⑤语义辨识:最后把当前输入语音串中所包含的、由格语块所组成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中所保存的语义关系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实现语义的分析与识别,并最终完成言语理解过程。

(2)言语生成(“说”)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要经历类似的五个阶段。①语义匹配:为了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语义)转换为相应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可通过对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进行搜索匹配来完成。②语块分离:是指从搜索到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如上所述,“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所以语块分离也就是短语构成分析。③单词识别:是指确定各语块中有关单词的词义及其排列次序的过程。④音位规划:是指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利用言语中枢“沃尼克区”中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去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特征的过程。⑤发音规划:是指由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依据单词的音位特征,形成发音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口腔和声带发出指定的话语,并最终完成言语生成过程。

2.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对外汉语教学

(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

由图2所示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可见,在语声输入端有两条反馈线,一条来自语义辨识模块(称之为“内反馈线”),另一条来自话语生成系统的输出,也就是整个言语信号系统的输出(称之为“外反馈线”)。内反馈只和言语理解(即“听”)的心理加工过程有关,外反馈则和言语理解以及言语生成(即“听”和“说”)的整个言语加工过程有关。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若从这一最根本的功能特点考虑,那么不论是内反馈还是外反馈,都离不开“交际者”(即参与对话的另一方),一旦失去交际方,不仅外反馈要中断,内反馈也要中断。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乃至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教学设计都将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上述两种反馈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尤其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内反馈

在语言初学者尚未形成言语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积累的词汇还很少(在其言语中枢“沃尼克区”的词汇音位表征库中还只保存着个别单词的音位特征),更缺乏语法知识;在听到当前的输入语音串并初步完成“语音的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加工环节后,往往难以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形成的语块划分是否符合某种规范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作出判定,即无法作出正确的语义辨识――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来说,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办呢?由于初学者在这时尚未形成言语表达能力,还难以通过言语对话要求对方重述一遍,或要求对方就某个词语作出解释,只能依据现场情况,利用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手势与体态信息可通过视觉来获取),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音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心理加工环节作出修正(其结果是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加以修正),并最终对当前输入语块划分所确定的语义关系模式作出正确判定,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义辨识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其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是初学者完成语义辨识过程,即真正达到言语理解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必要条件),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内反馈。当语言学习者形成初步言语表达能力以后,由于可以直接通过言语对话和对方交流、沟通(不一定要依赖手势、体态等信息),这时交际方的言语表达则成为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仍然有赖于内反馈。

②外反馈

整个言语信号系统对语声输入端的还回传入(即外反馈),是为了实现“自我监控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利用这种功能,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及时发现与纠正自己说话过程中的偶然性错误(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错误);利用这种功能,语言学习者不仅可以将自己当前的话语表达与大脑中保存的经验信息(规范的、正确的表达)相比较,还可以依据当前对话者(即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对自己当前话语表达的适用性、切合性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通过外反馈的自我监控功能,不仅可以对语言学习者所说话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是否符合规范、正确的表达方式)作出判断,还可对其“语境”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合乎语法的句子若不适合当前的语言环境(例如和上下文不相吻合),也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而是没有用处的。由此可见,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外反馈可以使学习者不仅能学会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还可以使学习者有可能掌握语境知识,因而是使语言学习者能真正获得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能力的充分条件。

(2)双向言语互动对“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作用

上面我们论述了“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内、外两种反馈机制对于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内反馈由于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初步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逐渐由入门到熟练掌握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外反馈(它把内反馈包含在内)由于不仅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还涉及语境和发音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既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初学者形成与掌握话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内外反馈是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和言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对非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以上分析也可看到,要使内外反馈真正成为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须有一个前提――在该语言获得模型输入端的语音输入者应是真实的“交际者”(最好是该种语言的熟练掌握者,而非“录音设备”)。

由这样一个真实的“交际者”(如上所述,该“交际者”最好是当前所要学习语言的熟练掌握者)提供语音输入和由一台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提供语音输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和语言学习者之间可实现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而后者只能对语言学习者单向传送言语资料(尽管是语音、语法和语义都很规范的资料)。正是这一差别,使得在以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作为语音输入的情况下,上述内外两种反馈无法形成――这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数字化音视频系统都不可能成为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根本原因,也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其他数字音视频系统)永远无法取代真实交际者的根本原因。这就表明,人类要想掌握有声语言,不仅要有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和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的环境。换句话说,只有在既能听又能进行言语交际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学会这种语言,掌握这种语言。

(3)“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于“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主听”和“自主说”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

②课堂教学中有两种最主要的言语交际形式: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和邻座学生的“两两对话”。

③“自主听”虽然不是学习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听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自主听”的环境可以由与当前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扩展听读”材料)提供。

④“自主说”虽然不是学习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说话能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自主说”的环境一般应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创设。

(三)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他们通常是在所在国的正规或非正规的中文学校中学习汉语。

对于这类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属于母语学习,但他们的母语环境和我们国内汉民族聚居地区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环境还是有差异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国内汉民族聚居地区的汉语是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学,第一语言所拥有的社会大环境(例如能得到广播、电视及各种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对于这种母语教学是极为有利的;而海外华裔儿童的汉语则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母语教学,由于第二语言所处的地位,一般只能为当地少数、个别传媒所采用,显然,对于这类母语教学来说是不太有利的。

除此以外,应当看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环境还存在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1)父母经常说汉语(而且是普通话),因而这部分儿童拥有和中国大陆儿童类似的强大母语基础(即语音、语义和句型这三方面的基础都较强――既能听,也能说)。

(2)父母经常说汉语,但不是普通话,而是广东语、闽南话、潮州话或客家话……因而这部分儿童拥有一定的母语基础(语义和句型这两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在普通话的语音方面基础薄弱,通常是能听,也能说一点,但说不好)。

(3)父母经常说英语(几乎不说汉语),因而这部分儿童在语音、语义和句型这三个方面基本上都不具有母语优势――几乎是全无母语基础,所以对这部分华裔儿童的汉语教学,基本上可将其归入到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即对这部分华裔儿童来说,其汉语学习应该属于“非母语学习”。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类海外华裔儿童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对于前两种家庭环境(父母经常说汉语)的华裔儿童来说,由于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母语基础,其汉语学习基本上可归入到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类,即应属于“母语学习”。由于“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完全不同,所以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均有较大的区别。那么,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相比,其理论基础到底有何不同呢?从这类教学对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母语环境来看,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①刚进入正规或非正规中文学校一年级学习的华裔儿童,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基础(音、义和句型都无须花过多时间,只需重点解决字形和书写)。

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词语和句型教学的难度;在形、音、义三方面的教学要求中,只需侧重字形,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三者并重,从而使每一节课都可以至少腾出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扩展阅读(只要扩展阅读材料适当加注拼音,学生即可无师自通地掌握生字的读音,并通过上下文了解生字及相关词语的含义)和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从而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

②要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识字、阅读、写话等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三者割裂――这是华裔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强调:[5]儿童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以语法分析为中心”只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途径与方法,二者绝不能混同。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还指出,[5]既然汉族儿童(包括华裔儿童)对自己的母语已有一定的、甚至较好的“音、义和句型基础”,所以一般文字材料只要加注汉语拼音,儿童就能阅读;只要学会电脑环境下的拼音打字,儿童就能立即打写文章(而让儿童学拼音打字就和玩电脑游戏差不多,是儿童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将识字、阅读和作文(写话)这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孤立和割裂,而是要努力把这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融合于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之中。这是华裔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③对外汉语教学应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应该从华裔儿童刚进入正规或非正规中文学校的低年级阶段就开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要等到中高年级才开始尝试这种结合。这是保证儿童能较快写出形象、生动的记叙文和逻辑严谨、有理有据的议论文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可能实现跨越式提高的现实基础。

三、对外汉语教学自身

的“学科教学论”

(一)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

在“语觉论”的指引下,可以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这种“学科教学论”具有自己独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等。

1. 教学思想

如上所述,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所揭示的规律表明,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语言学习者形成并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思想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或读、写训练为中心”。

多年来,我们国家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在不少情况下,往往没有紧紧抓住“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实际贯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通常是“讲解型”、“跟读型”、“操练型”、“模仿型”、“活动型”、“游戏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偏重读写或自主听说,而忽视言语交际(不论是课堂教学、平时练习或是考试测验皆是如此)。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2. 教学观念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观念认为,要提高汉语的听、说能力只有通过“增加课时和强化训练”这两种途径,舍此别无他途。事实上,即使以上两招同时用上,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观念与上述相反,即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正常课堂教学环境下,通过“创新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模式、方法”来实现。

3. 教学设计

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特别关注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即:(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2)每篇课文扩展听读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和每篇课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3)自主学习、探究与小组协作、交流之间的关系。

而在教学设计过程则应较多地关注以下五种与“听、说”能力训练有关的教学方式:

说――有“师生对话、两两对话、自主说”等三种“说”的形式,但应以前两种“说”为主(可以说人、说事、说物等);

听――在对话过程中除了训练说话能力以外,也可同时训练听力,但除此以外,还要有“自主听”(可以听故事、听诗歌、听散文、听顺口溜和谚语等);

唱――适当唱一些有特色的优秀汉语歌曲;

背――要让学生适当背诵一些优秀汉语诗歌、格言、谚语和名句;

演――偶尔进行一些有趣的汉语角色扮演。

4. 教学模式

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低年级段(初学阶段)所实施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1―1―1”模式――因为在一节课中,该模式特别强调与“听、说”环境创设有关的三个教学环节(由于三个环节都很重要,所以在一节课内的时间安排应大致相同,此即“1―1―1”模式名称的由来)。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教新句型均要采用师生对话方式,切忌采用“讲解式”、“跟读式”。而且在师生对话实施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三个要点,即“要将新知与旧知相结合”、“要将对话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分层次有递进”。

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既要选择学习好的学生对话,也要选择学习差的学生对话――前者可以起示范、带动作用,后者可以起帮助、促进作用。

(2)“邻座学生的两两对话”

两两对话有最大的参与度,能把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但是对于低年级阶段、汉语水平只有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说什么”以及“怎么说”,是个大难题。这就要靠“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来做示范(与此同时还要用PPT给出全文或要点提示),并且“邻座两两对话”必须与“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密切配合(每次师生对话后,都应安排一次邻座两两对话),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也表明,在低年级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要同时完成“授新课”和为“邻座学生两两对话”作示范这两项任务,而不是只完成“授新课”这一项任务。

(3)“扩展听读”

这一环节应从两方面去落实:一是要提供生动有趣并与课文密切配合的扩展听读材料,而且每篇课文都要有4~5篇这样的材料(即扩展听读材料要有质量和数量的保证);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堂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读完这些材料。

由于上述三个教学环节都与“听、说”环境的创设密切相关,其核心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所以“1―1―1”模式若是从其涉及的教学环节考虑,也可称之为“言语交际为中心”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段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其实施要领与低年级段不完全相同(此处从略)。

5.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通常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上述“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涉及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中的相应教学方法与策略为:(1)师生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点、面结合”和“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以及“新知与旧知结合”、“对话与生活情境结合”和“分层次有递进”等策略;(2)两两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以邻座为主,小组为辅”和“以言语交际为主,角色扮演为辅”等方法、策略;(3)扩展听读环节――通常可采用“自主听读”、“全班集体听读”和“篇章为主”等方法、策略。

(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

在“语觉论”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引下,也可以形成一套全新的、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这种“学科教学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上述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完全相同(所以不再赘述),但是它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则有较大差异。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分析这些差异。

1. 教学设计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除了要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一样,应当关注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以外,其教学设计过程则应较多地关注以下五种与“读、写”能力训练有关的教学方式(而非与“听、说”能力训练有关的“说、听、唱、背、演”)。

扩――每节课都要有适当时间的扩展阅读(不少于10分钟)。

打――如果对外汉语教学有电脑教室环境,应强调用打写方式表达,以便利用电脑打字作为认知工具(这时打字训练要提前)。

写――从拼音教学的后半段开始,每节课就要有电脑写作练习(练习内容包括组词、造句、编字谜、编儿歌、写话、写段落等),若无电脑教室,可改为手写练习(练习内容相同,但手写练习应该在拼音教学阶段结束以后才开始)。

篇――在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上,不要在字、词解释上花过多功夫,要把重点放在段落篇章的阅读理解上。

思――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模式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低年级段的教学模式时,可以大体上采用类似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的“2―1―1”模式――将每节课的时间都分成前后两半(这就是“2”的含义),而且后半段又再区分为时间大致相等的两小段(此即“―1―1”的含义),各个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每节课的前半段(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那么前半段就是20分钟左右),主要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引导、释疑、解难、示范朗读等)来达到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每节课的后半段,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巩固、深化、拓展对课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那么这后半段也是20分钟左右;但这后半段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又再分为10分钟左右的扩展阅读和10分钟左右的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这两小段;小组讨论或作业点评(非必需环节)则可根据情况,适当插入到扩展阅读与写话练习这两小段之间或在这两小段之后进行。

由于每节课的后半段都包含“扩展阅读”和“写话练习”,而低年级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又是以“识字教学”为主,所以若从涉及的教学环节考虑,“2―1―1”模式也可称之为“识、读、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施除了要和“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一样,应当和教学模式密切配合以外,由于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和大陆汉族儿童的母语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实施又往往具有自身特点,特别是以下几种方法策略的实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1)拼音阶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要孤立地教汉语拼音。汉语拼音虽然只是一个正音系统,但因为华裔儿童都在语音方面具有一定的母语基础(不一定能说,但普遍能听),这种基础不仅有助于学习汉语的正确发音,还能对华文的识字与阅读教学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正是传统教学所忽略的――因为传统教学没有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作指导,所以看不到这一点。传统的拼音教学方法往往是“就拼音教拼音”(顶多把拼音教学和简单的组词相结合,而不敢把拼音教学和造句以及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言语活动相结合),也就是把拼音教学和汉语言的运用完全割裂开来。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学科教学论”,其拼音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在这方面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仅要把拼音教学和组词相结合,而且更强调要把拼音教学和造句以及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言语活动结合起来,即拼音教学必须和汉语言的运用相结合。换句话说,拼音阶段也要强调汉语言的运用。

(2)“扩展阅读”环节的实施策略。考虑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存在强、弱、差等几种不同情况,因而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2―1―1”模式并进行到扩展阅读环节时,应参照下述方式对加注拼音的策略作适当的调整:低年段(一、二年级)的扩展阅读材料应全部加注汉语拼音,中年段(三、四年级)的扩展阅读材料应大部分加注汉语拼音,更高年级段的扩展阅读材料则可只对少数或个别词语加注汉语拼音(甚至完全不加汉语拼音)。

各个年级段扩展阅读材料的内容都必须要有趣味性、益智性,还要与相应年级使用的华文教材紧密配合(与每篇课文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必须符合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以便通过每节课的扩展阅读,能真正促进对该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巩固、深化与拓展);每节课的扩展阅读时间则控制在一节课的1/4左右为宜(大致10分钟左右)。

(3)“写话练习”环节的实施策略。考虑到海外华裔儿童的母语基础存在强、弱、差等不同情况,所以在低年段(一、二年级)和中年段(三、四年级)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2-1-1”模式,并进行到写话练习(电脑打写或手写)环节时,应针对不同母语基础的华裔儿童实施不同的写话练习(即不同的言语表达)策略。

①对于母语基础较强的华裔儿童,写话练习环节可以直接采用“电脑打写”方式进行写话练习。

②对于母语基础薄弱或较差的华裔儿童,这一环节应采取逐步过渡方式――开始时可以先采用“口头表达”方式(“口头表达”可以选择“看图说话”或是“邻座两两对话”)然后逐步过渡到“口头表达”为主并辅以“电脑打写”的方式再过渡到“电脑打写”为主并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最后才是完全以“电脑打写”方式进行写话练习。

每节课应安排的“写话练习”时间,同样控制在一节课的1/4左右为宜(大致10分钟左右)。

(4)对教学资源的要求及开发策略。要贯彻、实施上述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离不开与华文教材紧密相关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即扩展阅读材料)的支持,而且这些扩展阅读材料必须满足下面四个条件(否则“扩展阅读”环节无法落实)。

①与相关课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②与相关课文的体裁接近。

③具有知识性、益智性、趣味性(或幽默感)。

④不存在科学性与政治性错误。

至于这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则主要是通过发动广大教师从网络、报刊以及各种图书资料去搜集、下载、移植,或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等多种策略来解决(因为毕竟是教师才最了解每篇课文的主题、体裁及教学目标);只有个别涉及智能性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课件才需要找相关的教育软件公司来协同开发。

四、结论与建议

上面我们仔细分析了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由于这两类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学生)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非华裔的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后者则主要是海外华裔儿童或华裔青少年),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论,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此理论基础和学科教学论指导下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教材、教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自然会有较大的区别。

可见,当前主流学术界,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存在“师资、教材与教法”等三大瓶颈的看法是有偏颇的――是本末倒置的。我个人认为,影响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或“关键”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学科教学论”,而不是相反――只是强调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相关内容。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提出的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和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这两类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绝非“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之说,而是有长期、坚实的试验研究基础。

就基于“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在新加坡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从2007年11月以来,运用这种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对新加坡中小学的华文教学进行了整整五年的试验,现已取得较显著成效――试验校已从最初的10所扩展到38所,并正在向新加坡全国推广(在新加坡被称为“十分华文”教学法,也称“跨越式华文教学法”);经实际测试,参与试验的新加坡华裔儿童绝大多数明显提高了华文学习成绩。更为可贵的是,大多数参与试验的华裔儿童对于华文学习的看法与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由原来普遍感到“难学、厌学”变成普遍觉得“不难学、甚至喜欢学”。

就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虽然未曾直接从事过这一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试验研究实践,但是,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曾经运用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对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在20多个试验区的近400所试验校(包括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村试验校)进行过长达十年以上的探索。众所周知,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我国中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各国孔子学院外国青少年或成年人对汉语的学习一样――都属于典型的“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它们实施教学的语种虽然不同,但它们实施教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完全一致的;显然,在这类共同理论基础指导下实施的具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必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见,如果我们运用对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在20多个试验区、几百所试验校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试验研究实践,来验证基于“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及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应该是有理论依据的、合乎逻辑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原则

作者简介:高若瑜(1984-),女,河南开封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9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外汉语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是,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能力的巨大差异,使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鱼龙混珠的复杂局面,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对外汉语教师的入职门槛也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尽快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制约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界的共识。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师教学活动所作出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效果等。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评价来说,学界探讨应当注意哪些原则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生的体验为评价的核心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解汉语知识、掌握汉语语言能力,并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运用的需要。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动机与中国人学习汉语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与针对汉语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相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有更为鲜明的服务意识,必须更多地考虑外国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需求。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还是为了从事外贸活动;是为学习其他专业做语言准备,还是为了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这些目的的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也必须对此有所体现。

评价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学生的体验,即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以及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往往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这种情况必须得到调整,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和实现,一定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着多重问题,包括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重视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重视对一堂课的评价,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等。[1]改变这种评价问题,就是要将评价的重心落到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对学生体验的关注,其核心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策略等。研究发现,根据学生选修课程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如日韩学生比欧美学生较少选修汉字课;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更希望获得感性认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而较高阶段的学习者更希望了解有关语言规律的理性认识等。[2]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了解和关注的内容,自然也应当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的要点。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

教学评价的基本含义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甄别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但如果评价的功能只限于此,那么教学评价的功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而且很容易导致教学评价功能的偏失,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不得不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而疲于应付,甚至出现投机心理,结果就是为评价而评价,丧失了评价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评价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评价增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增强其主动性,通过接受教学评价找到不足并不断改进。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即增强教师为了在评价中得到好评而改进自身教学的动力和决心;同时,评价更重要的功能则在于它的问题诊断功能以及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朝向某个方面发展的功能。所以,首先,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而且是丰富的、翔实的反馈信息。这就要求强调教学评价的描述取向,即在对教学活动作出是非优劣的价值评判之前,先对教学活动作出价值中立的描述,以“力图描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实践、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用心去理解和解释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想法和状态,而后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做出量化的评价与持续性的改进。”[3]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指明方向。教学评价也许并不能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改进策略,但应该发挥导向和引导功能,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反思,激励教师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并有意识地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学实践。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已经大大提升,其中许多人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但仍然属于“经验型”教师的层面,理论水平有待提升。研究发现,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对理论的“排斥感”和“渴望感”并存的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些理论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应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4]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当起到推动对外汉语教师提升理论水平的作用。

最后,为了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改进教学评价,包括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常规性评价、原则性评价与比较性评价等。还可以采取让教师参与教学评价过程的方法,包括制定标准、试测、修订等。研究发现,“教师在参加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诊断与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运用、参加学习共同体等各方面在统计上都有显著的差异。”[5]

三、关注文化交际的效果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外国人语言,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语言为载体而实现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教语言就是教文化,这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推广本族语言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宣传和推广本国文化才是根本目的,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更是各国心照不宣的目标。”[6]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承担起文化交流的使命,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更何况,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内容本身也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不仅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进度,反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这一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为明显。如果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不清楚中国的社交文化、称谓文化,就很难真正理解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限制。

因而,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必须把文化交际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而不能只是考察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关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际的效果,首先意味着教学评价应当关注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与沟通能力,包括教师对学生母语的掌握,对学生生活背景的了解,对学生生活习惯和情境的了解等。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文化习俗和学习习惯,教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传递文化知识,在避免文化冲突的基础上关注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其次,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文化交际效果的考察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应该评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究竟多大程度上运用了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多大程度上关注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评价还应该考察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多少文化体验,在掌握语言情况的同时掌握了多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内容。

四、评价方式的综合化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评价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理念、标准、实施、反馈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而起步阶段的评价往往以精确化、标准化的量化评价为发展方向,因为这种量化的标准更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随着量化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它的问题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开始变得僵化,变得为评价而评价,不考虑教师的主动性,而且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等在内的许多维度是靠量化评价所测不出来的。于是,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开始受到关注。

对外汉语教学评价虽然起步晚,但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领域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一定是综合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性的评价,一定是多元化的评价而不是一元化的评价。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应该尝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对于一些需要加以规范的行为,评价的标准必须要具体,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可以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方面,标准则不可过细,要为教师留出足够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7]

对外汉语的教学评价应当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而不应该僵化地根据某些标准来作出评判。这就意味着,教学评价应当情境化。“具体到对每一堂课的评价,应该有对评价标准的不同解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好课’的标准还是‘优质课’的标准,都只是给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8]教学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种族、经济状况、经验、能力基础等,而只是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丰富性,那么,即便教学环节无可挑剔,也很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评价必须将具体的情境考虑在内,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蒋竞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1-42.

[2]万业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2009,(3):416.

[3]安桂清,李树培.课堂教学评价:描述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11,(2):49.

[4]刘弘.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师发展需求个案研究[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7.

[5]赵明仁.美国教师教学标准的价值观与效能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38.

[6]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