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方法

篇1

关键词:课内外衔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文也不过三百来篇,仅依靠课内的阅读,即使学得再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进行阅读,也离不开在课外的阅读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在课内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如,在教W《女娲补天》一课时,笔者在讲完课文后对课文里所讲的童话故事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借机带领学生阅读了《女娲造人》一文,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难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对此,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嫦娥》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2)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3)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表示疑问,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借机引导学生阅读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内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利用选读法来让学生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有关部分来进行阅读。利用略读法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全文要点,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和精彩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牢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阅读,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满足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如笔者建立了一个QQ群,让学生都加入,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使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不断增加阅读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材为本,扩大课堂容量,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扩展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课内学习成为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起点。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实施自主合作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拓展延伸、布置作业。五环节课堂教学如何实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

1、自主预习。自主预习一般包括课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其中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体介绍、作品了解、风格把握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文本特点,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设计导学案内容,提示预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储备基础知识,为合作交流打下基础。如教学《马说》,学生课外要进图书室、阅览室,上网查阅韩愈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作品风格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明确写作缘由,从而指引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此外学生还会再次阅读《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等同类体裁的文章,把握“说”的文体内涵。同时,完成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设计内容,梳理整合生成性问题。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主要讨论自主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教师通过阅读教材预设的问题。教师以教材为本,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把课内作为点,把课外作为面,以点带面,使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设计的层次、梯度,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采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探究问题,逐步掌握筛选信息,研读文本,揣摩语句的基本方法,为课外阅读提供科学的阅读策略。

3、展示成果。展示成果是以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的收获。各组根据探究的成果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营造气氛,创设情景,通过动脑、动手、动嘴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展示要形式多样,展示合作成果,展示学习方法;展示学生才华,展示学生风采,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投入到快乐有效的课外阅读之中。

4、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补充。教师要紧扣文本,根据学情,把握适度,注意形式,善于抓住文本拓展的时机,捕捉延伸的切合点,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衔接,文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结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融合,形成课内外互动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延伸的方式很多:对比阅读,,培养思辨能力;拓展阅读,增加广度,加深文本理解;活用写法,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效益;辩论比赛,展示风采,提升综合素养。此外,还有情境剧表演、模拟采访、导游解说、改写缩写等。

5、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外拓展延伸的主渠道,其途径很多:以单元主题为桥梁,阅读同一思想内容的文章;以文体相同的文章为纽带,向同体裁文章拓展;以单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延伸;以课文节选为起点,向整本书扩展;以作家某一作品为中心,向其他作品延伸,以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拓展延伸的方法也很多:名著知识竞赛、阅读论坛、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比赛、演讲擂台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拓展类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习目标,立足课堂,立足教材,聚焦文本;以课文为核心辐射,以点带面,强化教学内容,拓展阅读范围,开展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课内 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5-02

作者简介:徐敏美(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以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成了无用功,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如下策略。

一、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一)深化内向型衔接

内向型衔接即衔接阅读指向课内阅读。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塑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相近或相似,多注重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具有类似主题的文章时,可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之后相互交流,碰撞思维。例如,当教师讲到“白衣战士”叶欣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非典病人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医生有什么看法?自己身边有没有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呢?自己要是做一名医生,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医生?医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一位好医生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题材的课外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回忆了旧知识,拓展了眼界。

(二)开辟外向型衔接

外向型衔接即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能力。首先,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法,比如最常用的有略读法、泛读法和精读法。对于不同的文章,应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文章文句优美、寓意深刻,应该摘录到笔记本上并经常翻阅;而有些文章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精读。其次,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启发学生兴趣,指导读物选择,并展开交流评论,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着力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一)阅读材料的推荐

教师要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情况,以课内阅读为依托,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课文文体相似的课外文章,可以选择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同类阅读材料。对于名著节选,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以文中主要人物为兴趣激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

当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障碍就是手头上能够阅读的书太有限。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中新市民占到了70%以上,很多新市民打工辛苦,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因此,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阅读资源,解决了大家无书可读的烦恼。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再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交换着阅读。

三、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做好课外阅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建立阅读摘录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之后时常翻阅,长期受其熏陶,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摘录卡,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二)定时定量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除了学生要有自信心和恒心外,还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有了阅读量的保证,才能有学生阅读质的飞跃。在校期间,教师要安排好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定时阅读。阅读量要有最低限定,但不必有最高限定,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倡导亲子阅读

很多父母把业余时间花在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上,却很少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而读书恰恰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父母每天花半个小时听听孩子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以身作则地陪伴孩子一起静静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组织主题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主题,通过举办主题活动,促使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推荐阅读《张海迪》《霍金的故事》等文章;围绕“走进”,推荐《金色的鱼钩》《丰碑》等文章;围绕“体味亲情”主题,推荐《爸爸的左眼》《隧道》等作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辩论赛、演讲会。例如,设计辩题“愚公移山不明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余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主题的书,以有效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从而鼓励热爱阅读的学生,鞭策不爱阅读的学生。

(一)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当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形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校每学期举办“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这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鼓舞。

(二)积极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被别人肯定、赞扬后的愉悦、幸福,为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对学生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报、摘录卡等进行展示,并评奖、颁发证书。有了这样的成果展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三)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

篇4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高中语文学习若仅限于学习教材中有限的文章,是绝无可能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的。基于此,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能增强其语言积淀,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提出“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确,“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课外阅读优秀读物能让学生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以充实,从而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1.构建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要落实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及家长有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素养及人格成长的重要意义。笔者一方面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结合我省高考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要求,让家长理解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给学生讲述名人嗜好读书的故事,既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之类典故,也有梁家辉因酷爱读书被誉为“当今香港影坛最富艺术气质的影星”等励志故事,使学生确信广泛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益于终生发展。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较容易激发起来。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对阅读产生愉悦的情感,积极主动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巧抓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课内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拓展、经典片段介绍、影视对比阅读、时文佳作推荐等方式。

3.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学习课程多,学业负担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挤出阅读时间,以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笔者主要采取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方式,即每周抽出一课时安排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此外,还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等学生相对自由空闲的时间布置开放性阅读作业。这些措施确保了学生有一定量的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地阅读。

4.加强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

课外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但不等于教师就可放任自流,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笔者依据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学校藏书情况,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推荐书目中除文学类读物外,还有不少人文学科及自然科技类读物。此外,笔者还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及热点时事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散文》2011年第3期特别安排了“灵魂的事:史铁生纪念小辑”表达对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追思,当笔者阅读到这期杂志后,就将“纪念小辑”中的四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并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灵魂的事》《活着的事》《病隙碎笔》等著作供学生选读,以弥补语文版教材没有编选史铁生作品的缺憾,同时也让学生感触到史铁生所言的“灵魂”及他的“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5.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具备了阅读时间、读物等条件,但还不能确保课外阅读的成效。要想课外阅读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

新课标提出:“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此,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及读物特点运用适宜的阅读方法,如语言精美的读物或经典之作就应精读,以丰富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就可速读或浏览。此外,还注重指导学生培养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从阅读中汲取提升素养的精华元素。

6.实施多元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可持续开展

新课标指出“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

篇5

一、存在问题

1.被动阅读。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较大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阅读,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而一小部分有看书习惯的也只是看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可称其为“不磨脑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他们更不感兴趣。

2.盲目阅读。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教师的有效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缺乏目的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言情,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阅读指导存在误区。一是教师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扩大阅读面,否则语文水平很难提高。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心中无数。二是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缺乏系统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以适应大语文教育的变革。

二、解决对策

1.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在读哪些书,并且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在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学习《再塑生命》后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教学《背影》后,可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所选择,要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写作技巧高超的读物。同时,也要避免简单化一,要尽可能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仅推荐寓言故事、童话小说,也要推荐科技知识,政治常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除了推荐现代读物外,还要推荐少量的比较通俗的古代读物。要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读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2.借助教材,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品词品句的方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前后文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理清事物脉络的方法,特别是进入文本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在课内阅读时,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总结各种文体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逢到相同结构的文章,可以采取先老师带着学,然后放手让学生学,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从而慢慢地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逐渐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3.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适时地上几节阅读指导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指导课上,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专心读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也可以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做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读书指导课向学生介绍读书四步法:拿到一本书,第一步是浏览,即先大致浏览一下书的内容提要,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对整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第三步是摘抄,阅读完全书,回过头来把书再翻一遍,并有选择地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优美的段落,以巩固加深;最后一步是回顾,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部分遗忘的话可以再翻阅一下,达到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4.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个学期,我们可以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

篇6

一、认真指导课内阅读,真正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点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富有个性的领悟和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其批判、质疑的精神。通过阅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各类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学积累、文学鉴赏,提升文化素养,拓展思维能力,张扬个性品格。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做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对语言的感受主要依靠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经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诵出来。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第三要配合课文,有选择地指导精读,使精读与博览相互衔接,相得益彰。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谈到如何读书时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段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告诉了我们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意义。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中心,精心选择和组织教材,采取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个以课本为主、阅读材料为辅,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体系。精读是对博览的典型示范,博览是对精读的融会贯通。这样既有精读的质的提高,也有博览的量的积累。

3.指导学生首先要求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并且能够创新。 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创新”通常以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引申激发,亦即创造出新认识、新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能显示阅读效果的境界。

二、课堂内外衔接,提高阅读质量

课内阅读能力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因而课内阅读能力不过关的学生是难以具有课外阅读能力的;反之,由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二者若紧密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拓展文化视野,陶冶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并能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统一安排,使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做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做好统一安排,订出周密计划。

2.内外融合,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让学生开展了背诵古诗文的活动,确定三月份为背诵月。四月份,上了一堂全年级都参加的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古诗文背诵大赛”来检测背诵情况。这次活动不仅深切体现了古诗词的丰富内涵,深刻展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而且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3.学习课文后,根据难点、重点、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

篇7

学生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2012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

一、营造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好的环境氛围总是给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读书也一样。要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在班级或学校的故事会上朗读和演讲。将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张贴于教室墙壁、写入班级墙报,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从心底爱上阅读。对学生每周的阅读摘抄进行检查,在班上让学生朗读阅读感言。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在校园报上选登学生阅读感言,让学生体验成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推荐材料,拓展阅读范围

(1)整本书的推荐阅读。一是学段推荐。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的要求,集合社区、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把推荐书目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选择性阅读。二是学期推荐。根据每期教材中的名著单元向学生推荐经典。例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等。

(2)诗文段的推荐阅读。一是古诗词。将课标中规定必背的70首古诗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每周选一至二首督促背诵。二是单元阅读。按单元主题推荐阅读文章。如教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真诚的心”时,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的文章、名言及名家故事。三是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鼓励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自主选择阅读作者介绍、文章历史背景、文中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材料。课后补充阅读课堂上学生认识不全或有疑问的地方。例如,学《凡卡》一文时,就让学生去读俄国同时代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四是积少成多阅读。百花园中的 “积少成多”,除教材熟记外,鼓励学生积累类似内容。像以上这样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内容读,还做到了有目的地读,自觉自愿地读。

三、教给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传授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彰显于课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品析人物之美、感悟作品之美。例如,教学《孔明借箭》时,可以从教材中人物的对话、神态的描写去品析人物、去品味语言。从鲁肃的“惊”、孔明的“笑”品味作品语言之美,品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写事写活动的文章,抓住场面、细节描写,感受场面的激烈、细节的精彩。对散文、诗歌、儿歌的教学,要创设情境、想象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作品语言的经典之美。还要抓住文章的构思、布局读文章。如抓《永远的歌声》首尾照应、点明主题的写法,让学生感悟文章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把课外阅读到的材料加以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还能很好地服务课堂,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让学生在课前做链接阅读,在理解礼物的珍贵时,不仅从文段中理解到四个理由,还联系上下文找到了两个理由:这是达格妮苦等了十年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生活失望时意外收到的礼物。有学生读了原文《一篮枞果》后说:这是格里格去世一个月后,达格妮收到的礼物。后三个理由一个比一个精彩,这都是学生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成果。

(2)教会做笔记。新课标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其一,勾画、批注。教学生在语言精彩处、印象深刻处做出勾画,并批注自己的感触。其二,摘抄。课内教学时把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补在词语花篮中,将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课外阅读时,把借阅的阅读材料中的佳词妙句也摘抄在笔记本上。其三,写感言。将自己对文章认识、有启发的内容和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写下来。“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教给学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后,既可以让学生时常玩味于精彩的语言之中,也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主旨,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检查落实,增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学生在家,请家长督促。学生在校,每周检查摘抄感言,要求学生读、抄、感一体。同时,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周三经典阅读、周五自由阅读、周一展示、佳作欣赏等。另外组织一些演讲、故事会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与快乐,都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篇8

1.调查的目的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成长。可见,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最简洁的方法。但这一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却被许多教师忽视,其现状令人担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其中小学1至6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新课程的指导下,两年来针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我设计了语文"积累"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丰富学生的"心里词典"和"心里图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鉴赏能力,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我们对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对象:5-6年级在校学生250名。

内容:对学生阅读现状(阅读量、阅读面及阅读习惯)进行调查。

方法:采取抽样及问卷的形式。

3.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抽查"积累"作业250本,分别从知识面、知识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通过问卷(250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摸底,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3.1 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但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72.8%是课内知识,课外内容只占27.2%,并且词语、名言警句占80.4%,文章句段仅19.6%,比例相差悬殊。通过问卷有69.2%的学生认为"积累"的作用能提高成绩,30.8%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语文素养。可见,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日常教学训练的重点,没有将课外阅读放在应有的地位。使课外阅读受到"冷落",使孩子与"读书之乐"无缘。

3.2 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调查表明:只有7.6%的学生阅读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6.4%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更多的学生可能更喜欢在电视、电脑前度过时间,如果学生过分的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消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学的能力。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教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

5.思考与建议

5.1 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及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此,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工夫。

5.1.1 推荐好书。作为老师,我们知道读好书,还可能知道哪些书好,读哪些书好,可是,这些都不能强加给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我们觉得兴趣很重要。所以,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开始,不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只要是自己愿意去读的,只要是能吸引去读的,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会很高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他们容易被书所吸引,产生读书的愿望,时间久了,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

5.1.2 参与阅读。教师适时向学生宣传,向学生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优秀、树立典型,对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的形成起到向导的作用。

5.2 营造氛围,促进阅读

5.2.1 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一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读过的并不多。"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里,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来读。

5.2.2 保障阅读时间。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用零散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挤时间读书。我校学生早晨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学生都在上课前一小时就到校了,就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每天早晨抽一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在不影响课内作业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如诗歌背诵、散文朗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来推荐好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活动以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主,促使他们阅读。

5.2.3 建立亲子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我们要向家长介绍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或者在孩子读完一部书后,给自己讲主要内容,或者家长和孩子比赛读书等。为此建议语文教师每天少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阅读。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

5.3 指导阅读的方法。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

5.3.1 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的方法很多,有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可向学生推荐五步读书法:第一步,浏览,求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步,阅读,通读全文,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笔记;第四步,复述;第五步,复习,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体会。

5.3.2 阅读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身心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博览群书。

篇9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篇10

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想读书,却无书可读;课外读物良莠混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等等。因此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按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时,父母就会以“不务正业”加以斥责。还有些家长喜欢自己给孩子买些课外书,结果是家长买了书孩子不爱看。到底孩子该读哪些书呢?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如:名家经典书目,当前的热点图书、获奖作品等。原则是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并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让学生参与选书,师生(或者是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绝对不能把阅读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否则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会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通过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生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读完介绍后先要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速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给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二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及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在推荐给学生图书前,把书里的故事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学生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然后教师再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后面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三顾茅庐》这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些类似于《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伊索寓言》后,向他们推荐《伊索寓言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四、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使之快乐阅读

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如:

1.在班里组织图书园地。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为学生提供一定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作好家长工作,改变观念。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看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

4.开展活动,训练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① 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②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共同提高。③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④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无论形式如何,但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等。

五、鼓励先进,督促激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只有这样班里才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