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生心理家庭教育
一、个案基本信息
去年本人中途接手一个初三班级(做班主任兼教本班数学),班级有这样一个女生,个子小巧玲珑,梳着马尾辫,比较喜欢打扮,情绪比较容易激动,很有个性,很有自己主见,在班级一直担任纪律委员的职务,同学们都认为她是“母老虎”(私下我也问过其他同学,为什么同学都“怕”她管,同学们说她脸拉下来很严肃很可怕),所以本班纪律都比较好。第三次月考后,她竟离家出走。
二、个案问题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初三女生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心理上发育也处在成熟阶段,喜欢打扮,注重外表,服装。极易激动,理性分析能力不够成熟,感性思维占上风。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二)学校生活中事件的影响
记得在学校的某一天,她和几个同学利用中自习时间去美术老师办公室学雕刻印章技术,可是到了上课时间他们几个还没有回来,回来后我把他们几个人中的班干部批评了一顿,同时也用戒尺打了一下手。在她认为老师不应该批评她,打她的手,对她来讲根本没有尽到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的职责。
(三)家庭的影响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主要在本地给别人造房子,小学学历,能言会道。母亲是外地人,没有文化,比较迁就老公。整个家庭大小事基本上就是她父亲说了算。她父亲经常和朋友喝酒,喝完酒后喜欢发酒疯,乱说话,说孩子成绩不好。
三、家庭教育的设想与实施
(一)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都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可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主要指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避免人身危险、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危险;(3)社交需要,主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4)尊重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二)家庭教育辅导方案前提:辅导过程都是老师做理论上的指导,实际操作时由家长去做
(1)第二周,家长在外面把她找到后,这时候她急需要静下心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没有立刻送她去学校,而是让她在家待一周让她从体力和精神上慢慢恢复。(2)第三周,家长和她谈话的第一个主题是“认识自己”,现在你处在一个青春期的阶段,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思想上,都较初一、二有很大的变化,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即使这次你做的这种事情,作为父母亲也不会很气愤,急于发脾气。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这个阶段过来,所以你也不例外,你不能过于伤心,也没有必要自责。(3)第四周,家长和她谈话的主题是“信任”。家里恰好请姑姑一家来吃饭,姑姑来是开着奔驰小汽车,西装革履来做客的。但是我们家长也是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准备很简单的饭菜请客,但是姑姑并不因为身份地位不同,富贵贫贱不同而瞧不起我们,相反很尊重我们家。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想融入别人的生活,想和别人成为朋友,不是靠外表和金钱地位来取得别人的认可,靠的是一颗“心”,也能得到被人的信任。(4)第五周,没有谈有主题的话题,只是暂时的冷处理了一些,也可以说是消化阶段,消化前几周的话题。(5)第六周,家长和她谈话的主题是“持之以恒”。只有持一颗“持之以恒”心,才能在学业上有成就感。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学习领域里取得进步,甚至是优异的成绩。(6)第七周,利用周末,陪孩子利用网络看励志电影,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主题“自我实现”。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学习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因人而异。但是如果你在学习,只要你对的起自己,用心在学,我相信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你的人生理想同样也可以实现。
篇2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 、 个案分析
笔者列举了亲身经历的两个案并对个案进行了反思,希望这种反思能能给同行以及关心女大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者者及学生家长以借鉴。(为了尊重当事人,笔者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
案例1:心有余悸
杏子,女,父母务农,收入微薄,勉强糊口,家中还有一个读书的妹妹,杏子参加过两次高考,由于高考的压力,杏子曾患抑郁症,并一直在在偷偷服用药物,(大二春季学期情绪出现特别大的反常时才从她母亲口中追问出她的病史), 九月杏子从边远山区来到武汉高校念书,该生对比其他同学显得敏感、多疑,学习效率不高,秋季学期开学不久,杏子情绪出现异常,辅导员与她谈心,她说同寝室的几个人总在背后说她坏话,议论她(其实别人并没有经常议论她,很多时候只是她的一种猜测和想象),接连好几天,她晚上无法入睡,脑海里总是很纷乱,为了调节她的情绪,辅导员和助理及其她同学把该生接到辅导员的宿舍住了几天,并与她交心谈心,每天晚上和她跳绳,以便让她忘记烦恼,待她的情绪恢复后,辅导员和班上同学共同把她安排到另外学生寝室住宿,并嘱咐同寝室的同学多关心她,安慰她,给她温暖,这样,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但过了一段时间,该生又开始出现晚上失眠,某一天该生留下字条后离校出走,后经过多方努力找回了该生…无数个担心的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谈心疏导,杏子和其他同学一样毕业了。回想她晚上的泪流满面;回想她给在火车上仅有一面之交的男友大胆的约会;回想她的多疑与焦虑;回想她两次的不辞而别,截至目前我仍然心有余悸…
启示: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高中就患上了心理疾病,但高中老师和家长为了孩子,刻意隐瞒了学生的既往病史,这样就给学校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增加了难度,同时给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增加了极其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但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效率,从该生的身上我们也得到了某些启示: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只要辅导员能及时发现,对症下药,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从精神上给予关心、关爱、疏导、尊重、接纳和重视她,允许她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习惯,愿意倾听她的苦恼和烦闷,让她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对于她的室友及班上热心的同学,辅导员可以要求她们多关心她,给予她温暖,这样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同学的团结互助精神及关注、关爱弱势的良好心态。
案例2:她休学了
两年后当案例一的杏子同学和许多她的学友高高兴兴的拿着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后,时隔两个月的9月又迎来了又一届新生,在那酷暑难当的日子里,同学们和教官一起挥汗如雨,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时候,其中一名长着大大眼睛的对老师对教官相当有礼貌的玄玄同学引起了辅导员的关注,她来自于湖北一个偏远乡村,为了生计,父母常年累月在外打工挣微薄的工资养活爷爷奶奶,和两个孩子(玄玄还有一个弟弟)共六个人,从小玄玄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常年远离双亲的孤独中,玄玄养成了勤俭,听话,温顺的性格,也许是生活的艰苦,也许是至亲关爱的缺失,也许是大学军训高强度的训练的不适应,当军训快结束时,该生就出现了情绪失常的现象,表现为无缘由的哭泣,一天晚上玄子一个人跑出寝室,半夜同班同学四处寻找,终于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哭泣的她,她说她想跳楼,她不想活了,思维比较混乱,当时,我意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不是同学和老师及管理人员能够解决的,就及时告知领导,告知家长,让家长送孩子到相关医院看心理医生,随后,医生诊断该生为心境障碍症,需要入院治疗,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该生病情得到了控制和好转,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为了她的病情进一步康复,最后该生休学了…
启示:天下的父母,千万不要为了物质上的原因,让自己的孩子常年远离自己,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无法弥补的缺失,父母常常的关心与爱护,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最为重要,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写到:”孩子脸上快乐的光彩都是美丽的,无论这孩子是贫穷或是富有;蜡烛也一样,在快乐的感觉面前,无论是在富人的屋子还是穷人的屋子,同样光明和快乐的照着…”不管物质多么贫困,不管有多少借口,年轻的父亲母亲,请给你们的孩子心灵上的真正的快乐!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愉快的成长!因为任何一个心理疾病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常年累月淤积的结果,其次,辅导员对于军训不能适应的学生要进行说服调整,适应不了的,要进行特殊照顾,学生本人也不能逞一时之能,内心无法忍受还有硬撑着,这是在虐待自己,导致的结果是不仅身体累,心理也跨了。
二、应对措施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危机是心理危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也有人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在高考大军中艰难步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实际上,大学生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应该值得社会、家庭、高校的管理者及心理咨询人员的特别关注及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物质帮助,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直特别关注,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更是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作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辅导员,应该对班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女生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把国家的资助真正落实到最困难的女大学生身上。
其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进行精神鼓励及心理引导,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她们认识贫穷不是自己的错,没有必要因为家庭一时的贫穷而折磨自己,更不要埋怨父母和家庭,贫穷是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中悲观失望,可怕是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的现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应加强对她们进行心理引导,尤其要帮助她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她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别人,要让她们发现和肯定自己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消极心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密切同学关系,同时,鼓励班上其他同学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有人说:“只有在人性充盈的地方,才能生长出健康的人性和自尊的人格;而在人性的沙漠中,我们收获的只能是病态孱弱的人性和冷漠的人格”。作为服务学生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她们在温情中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和谐与幸福。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在浩如海洋和天空的心理世界里,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像蛟龙和雄鹰一般遨游!
参考文献:
[1]叶素珍.《消除女大学生贫困心理影响的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2] 吕世军.《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篇3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之后,班级之内以及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主要原因是学困生的比例增大,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班级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两极分化现象;浅析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课程的原因
新教材变得更加灵活、丰富、接近生活实际,它强调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这是需要学生通过感悟理解、动手实践获得的。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强,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轻松。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要承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也要正视先天智商的区别。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有差异,当然这种差距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与别的同学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没有兴趣,没有探究学习的欲望;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习方法理解不清,不懂得从例题中提炼方法,不会举一反三,孤立地看待同一类题目;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对知识点不会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时习惯不好,不能完整地解题或者说错误太多,不懂的问题不请教别人,滥竽充数。
3.教师授课、管理的因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精通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随着学困生的不断出现、地方课程的安排等其他原因,使得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老师也越来越缺少耐心,因而学困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4.家庭的因素
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凡是家庭教育抓得好、科学,孩子成长和发展均好,反之,家庭教育抓得不好,父母只顾自己的安逸,或者忙于其他事务,顾不上管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忽略了教育的细节,结果孩子的进步就慢,学习就不好,甚至变坏了,这更会加重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包括教材教法、教育学及心理学、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优化知识结构;多研究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
(2)认真备课上课
提倡教师备精品教案,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精品教案应该是重点鲜明突出、内容深刻系统;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教案能有效地实施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宽松灵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3)合理精准练习辅
学困生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遗忘。对于数学作业,一般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结合学生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特别是对学困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课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要做到一对一地耐心辅导,包括作业的面批等。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教过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薄弱,数学作业写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告诉他,数学知识虽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会的,但是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困难,只要掌握方法肯下工夫,你一定能学会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发现他在学习中有细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让他在学习中获得喜悦。
(2)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鸡兔同笼”一课时,我设计了“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表演鸡和兔子,表演鸡的学生站着,表演兔子的学生站着举起两只手,这样学生明白了如果笼内的鸡全部变成兔子,那么每只鸡就会多两条腿,多的腿的条数除以2就正好是鸡的只数,如此设计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3.加强家校沟通
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情况。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
两极分化现象在小学阶段如果得不到的改善,必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要在源头上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各个环节上下工夫,齐抓共管,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家长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6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研究的现状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教育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埃斯特认为,“家长参与”指发动家长的潜能以主动或被动地帮助其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但在家中而且在学校。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专家埃普斯坦从社会组织的角度为有关学校和家庭合作影响个体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家庭和学校在合作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国内:陈P在《家校合作:一种特殊的交往》中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学生、学校、家庭主体互动的家校合作模型,从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阐述了家校合作的问题。黄河清副教授编著的《家校合作导论》,全面论述了家校合作的理论、国外和港台家校合作、我国的家校合作和发展等,为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上海金桥中心小学(金粤校区)二(4)班为研究对象,该校是上海的普通小学,本地生源少,外地生源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所处地位的问题
家长没有平等参与。如二(4)班学生小程在学校课堂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告知家长回家补好,并希望家L监督完成,第二天交给老师。可是,第二天,小程的作业依旧如此,拿回去怎么样,拿过来还是怎么样,丝毫没有做过的痕迹。在此过程中,家长没有负责监督,老师要求配合做的也没有落实。父母的行为,抛弃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也放弃了平等参与教育的权利。
(二)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沟通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面狭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主要围绕学习。沟通面的狭隘,使班主任和家长都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其他部分,如道德、身体、心理健康等等。
2.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效率低。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难以得出有效的方法。沟通像聊天,就算就事论事,难以共同得出解决方法。沟通多数成了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告状或者反映情况,家长只是听,也无后续行动。从解决事情的层面上看,学生的问题依然存在。沟通只是达到互相知晓的程度。
(三)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基本可以保障,那么,沟通之后的合作呢?以下是班主任和家长合作时参与的问题。
1.家长没有时间参与
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合作。
2.家长没有能力参与
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因素,难以参与合作。
3.家长没有意识参与
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难以参与合作。
三、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案例二(4)班学生小程,父母的无视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内容,也不提供积极的辅助行为,任其孩子的作业依旧。其原因从两方面分析。
(一)家长方面
1.家长的文化程度的因素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同学案例中,小程的家长文化水平是小学毕业,想要帮助孩子在家辅导完成作业,可能会遇到题目,难以解答。
2.家长的自身想法的浅薄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课堂作业没有完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任由孩子到家不补完整。
3.家长的教育意识的落后影响合作想达到的目的。
小程家长的教育意识中班主任老师是主体,对于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做个旁观者。
(二)班主任方面
1.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点”太单一
班主任老师找小程家长,告知补完整课堂作业,只是停留在作业上,没有深入谈到作业没按时完成背后的原因等。
2.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态度太强势
班主任找小程家长合作,其态度过于强势,也没有听家长想法。
3.班主任找家长合作的意识不坚定
班主任找家长合作不成功后,应后续联系,沟通情况,跟进处理。
四、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
基于小程同学的案例,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策略思考如下:
1. 成立班级家委会,以点到面带动全班
班级委员会的成立,积极合作的家长来带动类似于小程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时提出建议
家长在合作中的难言之隐,可以坦诚相告,促进合作的有效和真诚。
3. 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多样化即时沟通信息
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达。家校合作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展开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小案例透出大道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意义重大。笔者会继续结合切身工作经历,研究家校合作,从实际问题中,实践探索更多的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Epstein, J. L.(2001).Building bridges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P),6(1), pp:161-167.
[2] Sheldon S.B and Epstein. J.L. Improving students behavior and school discipline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J].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02, (35):4-26.
【3】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5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写法工作报告要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发展式的记录。它要综述课题的来源、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经历了哪些阶段(从开题到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再到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结束的时间与工作进展)、主要成果以及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它的内容应涵盖:
1、写清课题的名称、立项编号、研究经历的时间、从那几个方面对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这部分主要说清楚课题的研究的线索。
2、组建课题小组,说明谁负责和实施研究。
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强调思想是灵魂的作用。
4、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采用的方法,这部分简明扼要就行。
5、提炼研究的结果并指出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6、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7、课题变更情况的说明。
简而言之,工作报告就是说清楚谁在什么时间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获得了研究成果以及说清楚成果的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范文“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xx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XX年1月—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xx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xx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 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2. 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组成》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础知识》均获奖。
5、在XX会考中取得参考1194人、获a等为539人占参考人数45%,获b等为499人占参考人数42%,获c等为137人占参考人数11%,获d奖 19人占参考人数2%,其中优秀率为98%,不合格率为2%。
6、竞赛获奖情况:在XX年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教师丽、孙文娇、屈建伟、尹钰、陈笑竹、贾新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凯军获高中组一等奖、殷跃、罗淼、于颢柏、侯颖、白玉宝获高中组二等奖、邢辰轩、赵晶晶、康举、朱祺龙、董昊铭、李栋、赵乾宇、马龙、景岩柳获高中组三等奖。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 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曾经作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劳技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团团转的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中,计算机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知识,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化,突出了学习的交互性,改变了世界了界限。从课程的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只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先进教育设施、设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
篇6
再看看自己家这位,怎么就这么“不争气”!眼看着自家孩子输在了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怎能让人不着急?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完美吗?父母们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家孩子比,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督促自己狠抓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是仅仅因为,父母本身不够自信?
网络调查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从新浪微博上搜索“别人家的孩子”,能找到379,866条结果(此数据每天都会有变化),其中大多数都是做子女的在抱怨父母又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了。近期,本刊通过qq和莫愁网,对近百名30-45岁的父母做了调查,其中有70%的家长表示,自己曾经对孩子说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
三十而惑:为了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塔林:没有比较,哪来的进步?希望孩子更好,所以才要比较啊!
海蓝蓝:其实,我觉得每个父母心里都会有个“别人家的孩子”。
棒棒糖:每次在外面跟其他父母聊天,大家都说自家孩子好,我也一样;但估计回到家里,其他父母也跟我一样,和自己孩子一开口,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好。
匠人:还不是为了激励孩子。
会变形的耳塞:我从小就是在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长大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现在我做了父亲,自然也延用了这个方法。
……
真实故事
我们曾经互为“假想敌”
江蓉
女儿甜甜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聪明伶俐,可就是太调皮了,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让我时常感到很头疼。每天放了学,就跟着小区里一群同龄的小男孩,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玩得满头满脸都是汗,然后就随便用手抹一把,小脸弄得跟个小花猫似的。
我的好朋友莉莉家也是一个女儿,只比甜甜大3个月。这天,我到莉莉家做客,莉莉的女儿穿着一袭粉色裙子,像个公主一样端坐在钢琴前,流畅地弹奏着《致爱丽丝》,这幅景象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回家后,我看见大大咧咧、盘腿坐在地板上的女儿,正在研究几颗弹珠到底如何滚动时,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说道:“看看你自己,哪里有一点女孩子样!”说完就冲到女儿面前,一伸手全数没收了弹珠,“我今天真该带你一起去莉莉阿姨家,让你看看人家女儿……”
女儿吃惊地盯着我,眼神里写满了疑惑,这个清澈的眼神让我顿住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话被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我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我一定会一边数落甜甜的不是,一边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甜甜做对比,这样做对吗?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时候,我的母亲就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其中最经常提的就是“张叔叔家的”,这个“”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心中的“大灰狼”。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只要学习一放松、一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要求,这个“”就会蹦出来。“你这字写得歪歪扭扭,看看张叔叔家的,写得那一手好字……”“我听说,参加数学竞赛拿了全市第一名,第一名啊!”“我下班时遇到,他喊我阿姨,还给我鞠了个躬呢,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成绩好,品德好!”……这个,简直就是我的前世克星,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他就非要和我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如影随形呢?每当这时,我都要在心里狠狠地骂上一句。
所幸,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健康的,没有因为父母嘴里的这个而自卑,而是把“”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前进的目标,想方设法赶超。更值得说道的事情,其实还在后头。
那一年,我和张同时参加高考,一个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则考上了上海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两个老乡,在陌生的城市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张父母嘴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江蓉作文比赛获奖了,可真行!”“江蓉英语成绩那叫一个顶呱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笑着说:“以前每次遇见你,我都气不打一处来。现在才发现,其实你也没有那么让人讨厌……”
两个曾经互为“假想敌”的人,竟还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张后来成为了甜甜的爸爸,我的丈夫。
现在,我还要为女儿也树这么一个“假想敌”吗?我可得好好掂量掂量,至少也得先跟丈夫商量、评估一下,当年“别人家的孩子”,对我们各自的杀伤力和推动力到底分别有多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他们的成长让大人为之惊叹,当那些表现出众的孩子出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跟自家的孩子做一番比较,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法十分普遍。那么,我们如何用好“别人家的孩子”,让这个影子走出阴霾,成为阳光下孩子对照自己的镜子呢?
孩子成了彼此的镜子
黎莉
古代孟子曾经提议“易子而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导。因为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对子的教育却变成了彼此间的伤害。
晚清重臣的父亲也深谙“易子而教”的道理。7岁时,父亲开始亲自教儿子识字习文,在学业大有进展的情况下,父亲却为儿子另择先生,最终成就一代名人。
对于今天的父母而言,虽然易子而教并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引入易子而教的理念。
说实话,我以前也会时不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8岁的儿子小涛,而他的同学皓皓,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好,其潜台词就是“我希望你更好”――我希望你的表现更好,所以告诉你,身边有个品行模范,足以成为你的楷模;我希望你的成绩更好,所以告诉你,别人家的他成绩有多么亮眼;我希望你能够跌倒了再爬起来,所以告诉你,我认识一个孩子他有多勇敢……
直到有一次,我遭遇了儿子的无情拆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家相约去动物园。一见面,小涛就被表弟新买的软弹手枪吸引了。小涛说:“哇,我真羡慕你有个好妈妈,给你买了个这么棒的玩具!”当时的我觉得脸上无光,马上纠正:“我也给你买玩具的啊,你怎么能觉得别人的妈妈好呢?”没想到儿子立即反驳说:“对啊!那你为什么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呢?”
儿子的话,让我陷入反思。我不能只站在自己希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更应该关注儿子的感受。平心而论,儿子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但更多的时候,我总是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跟他的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越比越沮丧,儿子也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尽管我也向儿子作了解释,表明妈妈比较的目的和初衷是希望他好,但小涛还是要求我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否则我会很伤心的”。
于是,我找到皓皓妈妈进行了一番交谈,两人决定改变教子的思路。一天,我和皓皓妈相约一起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公开地谈论了两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皓皓这次数学测验两处扣分,都是可以避免的错误,可因为太粗心。”“嗯,小涛这次没有出现粗心而扣分的情况。”“小涛认真、细心。听皓皓说,他画的漫画被老师表扬了呢,很有艺术天赋。”“是的,他画画很棒,我也为此感到骄傲,但他自律性弱了些,一捧起漫画书,作业都不肯写。”“皓皓这点值得表扬,一回家就写作业,完成后再看会儿动画片。”……在这看似随意的“闲聊”中,我和皓皓妈把两个孩子最近的表现、优缺点、进步与成绩都摆在了明处,而且用的是“糖果”和“辣椒面”拌在一起的策略,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还都乐意接受。
说来也奇怪,两个孩子此后走得更近了。每天做完功课后,他们经常相互打个电话聊聊天。周末,即便没有大人陪,他们也会到对方家里串串门,说说有趣的小事情,交换书籍,做做习题。对于这样的新状况,我和皓皓妈妈自然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也有需要改正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总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家孩子的短处相比,显然有失公允。而“比较”一旦走向极端,很可能会酿成不可挽救的后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阴影下的悲剧
程韵倩 朱棣云
2010年12月,一桩发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初中生毒杀同学案震惊全国:14岁的初三学生小方(系化名),利用和同校学弟小明、小亮(均系化名)上山玩耍的机会,用药物毒杀了两个从小一起玩的好伙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4岁的少年愤恨到要让自己的小伙伴“从地球上消失”?
原来,小方父母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走出小山村,去城里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他们的梦想,可小方的学习成绩总是让他们一次次失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能想到的只是给孩子找个榜样,小明、小亮平时和小方很要好,经常来家里玩,小明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小方应该多向他学习才行。于是,只要小方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总要数落一番,“你看,小明比你小1岁,门门功课拿第一,你呢?”几乎每次拿成绩单回家,都要听爸爸妈妈唠叨,一遍又一遍,小方心里很烦,“为什么总是拿我的学习成绩和他比?”渐渐地,他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没有了小明,爸爸妈妈就没什么可说了吧。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发生这样极端的事件,原因应该有多种。
1、自我认同需要无法满足,情绪阀限极低
(1)为什么小方小时候没有“愤恨”小明,而到了初三却“愤恨”到要让小明从地球上消失呢?也许他们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距还不大,或者小方对爸爸妈妈的低评价还“承受得起”。
到了初三,中考在即,爸爸妈妈看到的只有小方不如人意的成绩,看不到小方其他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都只有唠叨,没有安慰和帮助。而小方进入了青春期,自控力不足,自我意识空前强烈,渴望获得认同,如果无法满足,容易发生巨大的心理冲突。
(2)成熟的人具有较大的情绪弹性,遭遇困难时表现刚强,有担当。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尚未成熟,脆弱是普遍的特点。父母屡屡拿小明的优秀来比照小方,让小方感觉自我无比渺小,毒杀完全无辜的小明,说明小方的心理不仅脆弱而且极其幼稚,情绪阀限极低,缺乏基本的弹性。
2、负向的情绪本质占上风,与父母的自我评价相关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则常常感觉别扭,容易对人产生敌意。
小方的父母自我评价较低,怨天尤人,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指向孩子,把数落当作教育。这种负向的情绪本质,通过耳濡目染传授给了小方,使小方也习惯于遇到不顺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让小明来为自己挨骂“负责”。
3、过高的榜样容易激出孩子的“羡慕嫉妒恨”
榜样是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孩子积极建树的动力,也可以成为破坏力。榜样成为动力还是破坏力的临界点,关键一在目标的方向,二在目标的高低。
孩子与孩子有很大的差别,就像要求水一样的孩子做铁一样的孩子,目标的方向和标准都难以企及的时候,孩子就可能由嫉妒而生出愤恨,希望竞争对手遭遇厄运、给他们制造麻烦甚至伤害。
(作者朱棣云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魏雪飞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我们常说,买东西的时候要货比三家,因为同样差不多的物品,价格不应该相差很大。所以,比一比就知道相对价格,就知道哪一家性价比更高一些,而商家则在被比较的过程中,被迫选择:1、降价。2、转型。3、淘汰。同样,在生活中,孩子被比较了,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在孩子没有长大时,还不是一个“成品”,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说,孩子还没有进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当然,他们最终会进入,这也是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要“威逼利诱”,因为“适者才能生存”,而竞争能力,要从孩子抓起。拿孩子比较的背后,则是家长希望刺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奋发成长,不断进步。用意是好的,但效果未必都能达到预期。
事实上,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感受来要求孩子,却经常忘记自己是怎样长大的。就像是老年人自己身体虚弱,觉得天冷,也会给小孩子穿上更多的衣服,生怕他们着凉,却不知小孩子新陈代谢快,运动量大,精力旺盛,容易出汗,穿得多了,把汗捂在身上,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生病。老人们此时却还在自责和疑惑:穿的不少呀,怎么还会着凉生病呢?是不是体质不好呀?应该吃些什么补品呢?长此以往,总是抓不住关键环节,恶性循环。
另外,商品有一定的标准化,有可比性,孩子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教育体系要求的标准很明确,但仍然需要“因材施教”,了解孩子的先天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比较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或许是推进进步,促进反思,不断成熟。或许是压抑情绪,孩子心理更为自卑和缺乏自信。
比较并没有错,只是家长有时候因为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而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比较方式和不合适的比较力度。
离位,换位,大孩子的教育;定位,行为习成,小孩子的教育
对比是残酷的,也是现实的。每个孩子的承受力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偶然的对比和经常的对比,又是不同的;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激励,有所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有所不同;表达的人不同,结果也有不同;表达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方式的选择基于角色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于是,我想起管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叫做“三位一体”:离位、换位和定位。离位指的是,离开自己看自己,也是自省;换位指的是,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定位指的是,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相匹配的任务,只对这个角色本身负责,减少与外部的比较思考。
离开自己看自己和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在孩子的低年龄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确自身的定位,该如何做好自己,有时候需要引导和行为强迫要求,这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如何引导?什么时候要启用强制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之科学性。
在孩子3-13岁时,家长尽量选择鼓励,并给些示范的人和事,因为孩子还没有强大的系统思考能力,无法与成年人拥有一样的社会判断。13岁以后,则应该多给些问题让孩子反思,而不是批评。因为他们只能接受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耐性的,而家长们在忙于生计的情况下,使用那些略显极端的教育方式也是必然存在的,对于孩子,既不能放任他们去自我反省,也不能强迫他们完全跟随大人的意志。“打一下,撸一下”的方式对待孩子就比较合适,表扬用于激励,惩罚同样是激励,表扬的时候让孩子看看别人家孩子的榜样,学习如何更好;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看看自己,怎么改掉缺点。
循序渐进,奖惩并举,示范寻准机点,这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
篇7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一)
通过师德师风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成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做自我剖析:
一、热爱本职工作.只有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才能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从教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做的,教育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二、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三、严谨治学.多年来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关爱学生.我平等地对待教室的每一名学生,当学生有进步时我给予表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指出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五、尊重父母.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只有和父母共同携起手来,才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由于我经常和学生父母联系,共同教育学生,我所带的教室学生稳定,无违纪行为,几乎无中途辍学学生.
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一、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一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强对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是在业务,在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
二、强化责任,提高效率。
对自己的工作多用心、用脑,领导交办的事及我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计划,使其有序、有时、有步骤地完成,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做,树立强烈的时间观、效率观、质量观,同时变压力为动力,主动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缺点改正过来,力争做一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民教师。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二)
自从事执教以来,我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在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活动中,对照自查和反省,现将存在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记录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课余时间,自学不够,学习的层次不高。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发展迅速。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加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到与时俱进。回顾已走过的路,虽然各方面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提高,但总的来说,进步并不算太大。尤其是在文化素养、科学思想、管理方法、科研能力、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老师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工作中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对业务知识掌握不够,没有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2、服务学生,没能做到一个不少。
班级54名学生,做为班主任的我,应该了解每位学生家庭的各种信息。以便于利工作中,我们老师要想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们在致力于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联系好家庭教育,我们不仅要走进学生的家庭,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3、对班主任工作缺乏耐性
由于所任教班级学生综合能力较差,长期以来养成一种无心向学的惯性生活方式,我没有认识到改变这种现状是需要长期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总想立杆见影。时间久了,热情逐渐消退,以至于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淡化。
二、改进措施
1、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一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强对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是在业务,在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
2、 强化责任,提高效率。
对自己的工作多用心、用脑,领导交办的事及我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计划,使其有序、有时、有步骤地完成,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做,树立强烈的时间观、效率观、质量观,同时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3、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工作中勤观察、勤思考,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4、走进学生的心里,尊重学生,教育引导,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境界
学生的成长,各种行为偏差是难免的。作为老师,我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找到原因,然后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确出现了偏差,并明确危害,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进而自觉纠正。
5、在以后的教学中牢固树立服务学生和家长的意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使自己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为学校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三)
想来,这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从刚来时的双班语文,到两年的教室领导工作,再到这学期重新归于原点,回到这个年级从事双班语文教学,一切似乎只是开始,但当很多似曾相识的记忆以各种姿态浮现在我脑海中时,我才会劝说自己相信韶光的易逝,相信流年的无情。
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对待工作,对待学生自然也是一片赤诚之心。我喜欢语文,喜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先哲们深邃的思想,喜欢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喜欢让学生们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喜欢、并且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我喜欢学生,喜欢他们把心事说给我听,喜欢和他们一起在文字里哭,在文字里笑,在文字里悲伤,在文字里感动,喜欢看到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喜欢一件事情和出色地完成它毕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所以,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一直都是怀着敬畏之心的。在平时,我把备课做到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并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备而来”。教学后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深刻的反思,以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交流与讨论中我收获了很多,同时我也明白了教学要摸出门路,除了多学,还有多思!勤于思考,才是进步的关键!通过努力,我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荣誉,有幸获得宁强县“教学能手”的称号
教导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给予学生一滴水,老师首先需要拥有一桶水。所以,我常常利用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教育的力量》《做最好的老师》《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新教育之梦》《窗边的小豆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室领导工作漫谈》等教育专著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刊物给我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式;丰富的网络资料更是给我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的资源。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也尝试着在本土期刊《宁强教育》中发表过几篇小文章。
可是,我的态度并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行动。
篇9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有哲人说过:“文明礼仪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反映。”“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种阶梯。”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内外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愈来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礼仪知识,对提高每个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行为讲文明,文明礼貌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非常重要。”这是2010年11月16日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等单位共同召开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观摩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表达的心声。因此,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目标的1、2点中明确指出: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可见,语言教学中礼仪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在湖南省邵阳市蓓蕾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的幼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过多的受到长辈们的呵护、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霸道”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思想――自律,尊重、关爱他人是格格不入的。在语言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进行培养教育,让他们受到熏陶、得以感染,并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是极其重要和必需的,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是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为教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提供教育策略和参考依据,并通过教师的实践研究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担任课题主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幼儿园语言活动:幼儿园语言活动既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专门语言活动(即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也包括从幼儿入园的问候、晨间谈话,到幼儿离园时的道别等各个环节之中的语言教育活动。
2.渗透:《辞海》解释为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本课题的“渗透”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整合、融入礼仪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以促进幼儿发展。
3.礼仪教育:本课题的“礼仪教育”是指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内容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学会尊重他人,获得优雅健康地成长。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整体构建和谐教学法理论、语言学习系统理论等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后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的智能应更加统观,涵盖的面应更为多元。他将人类的智能归为八项,即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其中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给幼儿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旨在提供幼儿多元及整合的学习机会与刺激,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幼儿的多种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真正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整体构建和谐教学法理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王敏勤认为,不仅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要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实现整体构建,创建教学合一,师生共建的课堂。创造知识感悟场,找规律,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言学习系统理论:伊利莎白・卡洛-乌尔福克和琼・伦奇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涉及四个相互联系的范畴,即“四范畴说”(语言规则范畴、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语言操作范畴、语言交际环境范畴),从更大范围对语言学习系统进行了整合思考。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⑴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让幼儿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个个都做文明小公民。
⑵探索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礼仪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形成“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基本模式。
⑶构建“明礼、懂礼、知礼”的特色园所。
(二)研究内容
⑴探索“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师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幼儿、贴近实际的故事、诗歌、散文、早期阅读等有机融入礼仪教育,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快乐中感受,实践中养成。
⑵探索“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教育策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摸索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教育策略,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⑶探讨幼儿良好语言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结合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帮助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让幼儿的礼仪素养获得提升。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加强业务学习
课题组购买了有关幼儿礼仪教育的参考书供课题组成员学习、交流,如:《3―6岁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幼儿礼仪教育初探》《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幼儿园礼仪教育中渗透美德》《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良好礼仪教育促进和谐发展》《尊重教育之礼仪的培养》《幼儿礼仪培养的实践尝试》等等。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更新观念,提高学识水平,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拟定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将各阶段的任务进行了分工。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
教师方面:
⑴开展“每周跟我学礼仪”活动,每周请一位教师跟大家分享一个礼仪小知识,丰富教师的礼仪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全园20余名教师已全部参与此活动,所学基本礼仪30余项,内容涉及:握手礼仪、进餐礼仪、微笑礼仪等,很多教师在交流中都谈到此活动对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及意义深远;
⑵组织教师听讲座,学礼仪;
⑶每学期末举行公开课展示活动,由课题组的教师展示一学期的礼仪成果;
⑷组织教师每期参加论文、教学案例等一系列评比活动。
幼儿方面:
⑴创设整洁、和谐、欢乐的礼仪环境,给幼儿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秩序。
幼儿园大门是每个孩子必须经过的地方,一走进幼儿园,就可以看到“讲普通话,做文明人”、“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等彩色文明用语标志牌;幼儿园的电子屏每天会滚动显示文明礼仪格言;每天早上6名身披“礼仪宝宝”绶带的幼儿和值班老师、保健医生都面带微笑用最真诚的问候,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从幼儿园的大门一直到教室,一声声亲切的“早上好”,一个个问候的鞠躬,感染着家长,影响着孩子,传播着礼仪的气息,让幼儿在温馨的话语声中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的墙饰布置中,老师们精心布置的“礼貌用语我知道”、“跟我一起学礼仪”等图片都时刻提醒着教师和幼儿讲文明、懂礼貌,让孩子们从环境中得到启迪。
⑵开设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将礼仪知识渗透到语言活动中。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活动、早期阅读五种类型。每周各班老师都会有计划地组织两个集体语言教学活动,将礼仪知识渗透到语言活动中。如小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干净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让幼儿了解到要做一个爱干净的孩子。
⑶开展各种非正式的语言活动或游戏,将礼仪知识渗透到各活动中。
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所以很多的礼仪行为习惯还要在平时非正式的语言活动或游戏中进行巩固。如角色游戏――超市,教师要及时引导大家要排队付款、售货员要有礼貌地对待顾客。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和文明的礼仪行为习惯。
⑷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中。
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的生活是同步的,教师要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引导孩子学说礼貌用语、学做礼貌行为。如,需要他人帮助时应使用礼貌用语“请你帮我……”,得到帮助后要感谢帮助你的人。
⑸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活动。
2011年12月,“礼仪宝宝迎新年”――幼儿礼仪展示活动;
2012年3月,“学雷锋”幼儿社会实践活动;
2012年6月,“文明礼仪伴我行”――庆“六一”幼儿礼仪操展示;
2012年6月,“大手牵小手,同做文明人”――幼儿家庭礼仪摄影展;
2012年10月,“我是邵阳文明小公民”――幼儿社会实践活动。
(三)请进来,走出去
2011年9月,邵阳市教科院赵建军主任来园开展讲座《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我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受益匪浅。
2011年10月,谢渝芳、刘佳在山东济南参加了“全国校园文明礼仪2011年年会”。
2012年10月,卿茜、严静在山东青岛参加了“全国校园文明礼仪2012年年会”。
2013年3月29日,糜艳萍、李莉赴山东济南参加“全国文明礼仪研讨会”。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园幼儿已有的礼仪行为习惯,并了解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渗透情况。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礼仪教育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统一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经验总结法:从面上和点上及时总结我园在礼仪教育中的经验,为探索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关资料。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它一般包括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
六、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探索,采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幼儿形成了文明的语言习惯,教师对在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一) 幼儿使用文明礼仪语言的规范性、主动性、持久性获得提高
1.提高了幼儿使用文明礼仪语言的规范性
幼儿正处于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抓住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这一项的目标3中就明确指出:要求幼儿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在语言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幼儿正确学习了各种礼貌用语,如:问候语―“您好!”“早上好!”“晚上好!”“您好,见到您很高兴”;求助语―请、请问、请帮忙;感谢及回复语―“谢谢!”“麻烦你了,非常感谢”;回复感谢时应说:“别客气,不用谢”道歉及回复语―“请原谅、“对不起”“很抱歉”;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不要紧”“没关系”“别客气”“不用谢”;赞美语―“你干得很好”“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你手真巧”;慰问语―“您辛苦了”;欢迎语:您好”“很高兴见到您”“请进”“请坐”;告别语―“再见”,等等。通过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的实践运用,孩子们都能正确地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2. 提高了幼儿文明礼仪交往的主动性、持久性
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由于我们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有了明显的进步。
(1)幼儿讲文明懂礼仪的主动性提高。我们通过讲故事、念礼仪儿歌、文艺表演、玩礼仪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经过不断地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变为自觉的行为机制。
(2)提高了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持久性。例如:我们评比礼仪之星的活动,通过从每班幼儿中推选出礼仪小天使,促进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一开始,采用老师评,渐渐地让小朋友学着评,既评个人,又评小组。小朋友之间互相观察、发现问题、互相帮助、达到要求,逐渐提高了幼儿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的积极评价提高幼儿礼仪行为发生的频率,教师的鼓励、表扬,使幼儿情感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幼儿文明礼仪行为持久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总结了在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特点和可接受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园礼仪教育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通过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各年级组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将礼仪教育渗透其中,找到了适合于幼儿的一些教学方法。如:
⑴儿歌童谣法。儿歌、童谣语言明快、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便于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并达到行为的认同。如,小班的《好宝宝歌》: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学问声早;公共车上让座位,过马路时看左右;学会谦虚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大班的《接待客人歌》:客人来,起身迎,引入座,茶水敬;初相识,做介绍,带尊称,才礼貌。在语言教学中,老师将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儿歌、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幼儿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⑵故事启迪法。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习礼仪知识,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如,大班童话故事《等车》,故事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一件非常普通的事――“等车”来展开情节,塑造了一个憨厚可爱、热心帮助朋友的大象哥哥的形象。通过故事让幼儿体验了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⑶情景表演法。情境表演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大班开展谈话活动《过马路》时,首先是进行情景表演,教师扮家长,幼儿扮孩子,在创设好的场景中孩子没牵家长的手,在马路上乱跑,这时一辆“汽车”开来差点撞上孩子。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过马路应该怎样走才最安全?当师幼讨论后,再次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过马路的正确方法和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行为礼仪。
⑷行为辨析法。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设计问题或问题情景,让幼儿在事件的评析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于不好,为什么?怎么办?如:语言活动《小猪变干净了》,通过观察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刚开始动物都不愿意和小猪交朋友?小猪这样做对不对?”“后来小猪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小动物们就和它交朋友了?”使幼儿通过小动物对小猪前后两种态度变化,用对比的方法,懂得了与人说话要有礼貌,要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
⑸环境感染法。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所以我们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入手,在校园窗口、活动室、游戏中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教师通过在多种有趣的语言活动中挖掘素材,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使孩子们在语言活动中轻松地学到礼仪。
(三) 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工作,教师们在集体学习、互相观摩、交流案例等活动中,合作和互动大大加强,研究交流氛围更加浓厚,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⑴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以前,老师们总觉得科研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认为那是高层次的学者们研究的,通过礼仪课题的研究,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力得到增强。特别在家教指导工作方面,教师们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顺畅了,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年多来,老师们组织的教学活动,撰写的许多论文、教育随笔、活动方案等,都分别在省市获奖。
⑵教师人格魅力的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开展好礼仪这一课题,让幼儿由知礼仪从而转化为用礼仪,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成为孩子们的典范。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言谈举止是学生们的表率,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也特别注重自身的提高,她们懂得在工作、生活中如何塑造个人形象,如何做具有人格魅力和良好修养的社会人,如何做受幼儿和家长尊敬和欢迎的新时代教师,通过“每周跟我学礼仪”、“礼仪操”、“谁是最美的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教师们从素养、礼仪、形象、语言、处事、仪表、社交等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并将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时时处处作孩子们的表率,作孩子心目中可以信赖的老师,同事心目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始终以规范的文明礼仪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文明礼仪教育对家长以及社会的影响
⑴家长从思想上重视文明礼仪教育。
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的研究活动非常关注和支持。在课题开展的不同时期,我们都会发放问卷调查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使他们不但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同时也看到孩子们在每个阶段的进步与表现。并通过这种参与的方式,使他们意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在行为、语言等方面约束自己,成为孩子们学习与模仿的榜样。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礼仪氛围。同时,我们的研究活动中的每个活动,如:“大手牵小手文明礼仪摄影展”、“礼仪小天使”“学习雷锋好榜样”“我是文明小公民”等活动都得到家长们积极响应,
⑵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家长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题中的各个活动中来,家长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
⑶丰富和充实了幼儿德育的内容。
我们在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研究中,面对时代的变迁,不断拓展内涵及注入新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探索了多种途径的礼仪教育活动方式,对传统幼儿德育途径措施不具体、大而空的道德说教进行了补充丰富,赋予幼儿德育多而实的教育方法,增强幼儿德育的实效性。同时开展多渠道的幼儿园、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整体教育,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效。
⑷凸显了社会效应
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重大节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幼儿参与到社会中去,如“我是文明小公民”“花儿好看我不摘”“一起过生日”、“慰问敬老院”、“我为灾区献爱心”“亲亲我的好老师”“我爱妈妈”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让社会更加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一系列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赞同,树立了省示范性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七、取得的成果与社会效益
(一)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开展的活动分别在省、市获奖
⒈论文
⑴谢渝芳《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语言活动中》市一等奖。
⑵.糜艳萍《浅谈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⑶刘佳《让小班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愉快地接受礼仪教育》省二等奖、市一等奖;《浅议依恋在幼儿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市二等奖。
⑷李莉《让幼儿懂得爱,学会去爱――谈如何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国家三等奖、市一等奖。
⑸李慧《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培养交往礼仪》市一等奖。
⑹段瑜艳《如何在幼儿园实施挫折教育》市一等奖。
⑺廖礼蓉 《“家园共育”的品德教育》市二等奖。
⑻彭海燕 《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市二等奖。
⑼袁金红 《幼儿园礼仪教育策略》 市二等奖。
⑽范一俏《浅谈幼儿园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市二等奖。
⑾苏美玲《浅谈幼儿的攻击》市二等奖。
⑿严静《浅谈如何在小班开展礼仪活动》市三等奖。
⒉活动
⑴李莉组织的大班活动《我的家乡--邵阳》在湖南省2012年度婴、幼、特教优秀社会课例比赛中获一等奖。
⑵李莉组织的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在2011年度市幼儿教育送教下乡活动中被评为示范课。
⑶李莉设计的《大班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在2012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二等奖。
⑷李莉设计的活动《圆形拓印变变变》在2013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三等奖。
⑸李莉设计的活动《快乐的我》在2011年度市优秀教案评选中获一等奖。
⑹卿茜组织的小班活动《男孩女孩》在湖南省2012年度婴、幼、特教优秀社会课例比赛中获二等奖。
⑺卿茜设计的活动《舞蹈(江南style)》在2013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三等奖。
⑻卿茜组织的大班活动《难驯服的马》在2012年度市幼儿教育送教下乡活动中被评为示范课。
⑼李永红组织的大班活动《快乐心情》在湖南省2012年度婴、幼、特教优秀社会课例比赛中获二等奖。
⑽李永红组织的大班活动《快乐心情》在2012年度市幼儿教育送教下乡活动中被评为示范课。
⑾刘佳设计的活动《帮助小鸡》在2011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三等奖。
⑿李慧设计的活动《大班音乐游戏:大象和花》在2012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三等奖。
⒀李慧设计的活动《打败灰太狼》在2013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二等奖。
⒁蒋婷设计的活动《韵律(织网捕鱼)》在2013年湖南省教育学会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优秀活动设计中获三等奖。
(二)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获家长关注、媒体报道、姐妹园竞相学习
⑴2012年6月,“文明礼仪伴我行”庆六・一文艺汇演被邵阳教育电视台及邵阳日报报道。
⑵2011年10月李莉组织的活动《美丽的海底世界》,2012年10月卿茜组织的活动《难驯服的马》和李永红组织的活动《快乐心情》分别到隆回县、邵阳县、邵东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县等地送教下乡,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⑶李莉老师撰写的《邵阳市蓓蕾幼儿园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2012年4月)、《放飞快乐童心,展示礼仪风采――邵阳市蓓蕾幼儿园“文明礼仪伴我行”庆“六一”活动圆满成功》(2012年6月)等通讯稿在邵阳教育政务网上发表。
⑷2012年10月,全园教师与幼儿发起为小朋友捐款捐物活动,获得了家长们的支持与赞同。
⑸2012年4月,“在环境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班级环境创设竞赛――让环境会说话,城步、新宁、邵阳县等姐妹园所前来学习参观。
⑹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在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教育活动方案、教育随笔、经验总结等,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⑴教师对如何在语言活动中渗透于礼仪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将礼仪教育渗透于种多语言活动中,如:区域活动、餐前活动、谈话活动中等。
⑵缺乏统一配套的教参资料。市面上有多种关于礼仪的资料,但并没有配套的、系统的参考资料对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教师们在不同的教参资料中不断搜集,资料的匮乏使教师们在课题进行中感到吃力。
⑶幼儿礼仪教育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成人素质有待提高。幼儿园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礼仪往往因为大环境而改变,所以更希望成人能够谨言慎行,成为幼儿的榜样。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111-0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设专业。1997年4月,教育部师范司“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教育部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将“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确立为部级重点教育改革项目。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开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先河,标志着“小学教育专业”已正式纳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范畴,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新专业。此后,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既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问题,又为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过渡在培养目标上提供了新思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系中的新创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培养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都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探讨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培养理念的角度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树立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小学教师
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质量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和追求的共同目标,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师专业化作为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质量。
教师专业化表达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就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1]152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教师专业化的先声。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986年,美国教育界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二要建立起与这一专业职业相应的衡量标准。教师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以确保学校对师资的需要”[1]150。该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美国各界的认同和拥护,形成了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很快就波及到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全球性的教师专业化热潮逐步形成。
在全球性的教师专业化潮流的推动下,我国也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工作。1993年10月通过的《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化人员”,并明确了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这标志着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2]三个阶段。奠基的师范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和基础,该阶段培养的师范生专业素质如何,势必影响和制约着后面两个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因此,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树立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应该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升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的地位,增加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的课时,全面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成为一个专业化教师,满足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需求,满足我国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化教师的基本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构成,一个合格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生必须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1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方面。其中学科性知识由普通的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组成,可以通过教材获取。而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则需要通过把学科性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借助批判、反思和升华实践经验获得。这对在校学习的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具体教学案例的评议、赏析和设计中间接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也可以通过教育见习实习,使学生直接地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2熟练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设计、实施、评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组成。这些能力都是教师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探究、创新而逐步拥有的。为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技术对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方法进行选择性的模拟、演练、分析、讲评,进行反思、改进和创新,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建设好实习基地,增加教育实践的机会,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教育见习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到小学去充当在职教师的助手,实地接触和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3高尚的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大体上包括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毅力、兴趣等等,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我们知道,教育概念首先是个道德概念,教育实践后于道德实践,教育活动首先是一项道德活动。古德森(Goodson)认为,“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在新的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教师的专业特征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和专业准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否发挥作用,主要依赖于师生之间是否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作为师生互动中的一方,教师所施加的影响是否被学生接受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责任感驱使下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魅力。敬业、热情、诚信、自律、公正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魅力势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崇拜感,教师的话学生才会愿意听;反之,缺乏责任感、懒散、冷漠、粗暴、虚伪、偏袒等拙劣的人格和职业道德必然会使学生厌恶和排斥,教师的话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师范生的专业品质教育,培养他们乐观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崇高的教育理想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确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小学教师
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有发展,就不能进步。
创新是一种潜能,无法传授、继承,只能激发和培养。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任务。
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创新能力,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势必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3]因此,我们在未来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1]274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自己的背景知识,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我们的教师教育,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民主、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的行为习惯,从而创造性地建构知识。
2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创新,一方面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完善,另一方面包括对他人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超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执行者、模仿者和继承者,而应做一个决策者、创新者和设计者。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中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在教学目标和结果方面,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在学生的教育和评价方面,提倡个性化教育,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在教学方法和过程方面,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营造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进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技能。
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石,个性的充分发挥能够有效地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但是个性的形成与张扬需要有特定的环境,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化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肯定的反应,为个体提供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氛围和机会,个性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个性就会收敛,甚至消失。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该教育学生在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时,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而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张扬营造氛围,创设环境,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个性表现提供平台。
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所以,我们的师范教育应该确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把培养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目标,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为国家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以胜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三、树立合作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小学教师
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合作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学家认为,在未来世界里合作的交往要比竞争的交往显得更为重要,合作能力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师范教育必须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未来教师的合作能力。
1善于与学生合作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教与学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要弃权力与服从,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唯命是从,这是合作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在“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关系,师生之间很难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实现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点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2乐于与教师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与学生进行合作之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与合作。过去,学校里的一间间教室就仿佛一个个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教师与教师之间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虽然彼此心存好奇,但对去参观别人的课堂教学却感到迟疑。这种教师之间的互不合作、彼此孤立,不但使教师无法从同行身上汲取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且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不良竞争,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满足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间彼此孤立的现状,走出在结构上趋于封闭的教学设计,乐于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
3.勤于与家长合作
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但它又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因此,在未来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与学生家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勇于与管理者合作
众所周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取代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单凭某个教师或几个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但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配合,而且需要管理者的大力支持。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争取管理者的认同与支持,为顺利施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寻求必要的保障机制。所以,在未来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与管理者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树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小学教师
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教学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有距离,也并非都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难以有明显的提高、深化和创新,而只是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均是极其不利的,也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的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研究的。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更是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和研究资源。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研究,备课时出现的一些疑惑,课堂上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一次成功或者失败的教学经历,甚至一次精彩的提问等均可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契机和切入点。“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再也不能被动地等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自己再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专业化小学教师,必须树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