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儿童;心理咨询;原则
儿童心理咨询(chil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又称儿童心理辅导,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给来访者(儿童和青少年)以帮助、启发、辅导,使其开放自己、发挥潜能,认识他自己的经验,自己去解决现实问题,接纳并欣赏自己,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一般是基于成人的咨询实践而形成,其咨询理念和方法技术并不能直接用于儿童身上,所以有必要指出儿童心理咨询的独特性。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探讨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应当遵循的特殊原则。
1. 独特性原则
咨询的独特性原则是指要看到儿童心理咨询和成人心理咨询之间的不同之处,包含以下五个方面。①咨询动机不同。成人通常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儿童则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有问题。儿童不大可能主动寻求治疗,通常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其做出是否接受治疗的决定,因此咨询的第一步就是与儿童建立关系并激发其动机(布朗,2002)。②对咨询的认识不同。儿童有可能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心理咨询,因此咨询者需要向儿童简单地介绍心理咨询,消除儿童的疑虑。③咨询的目标不同。不同的流派对于咨询的目的认识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健全来访者的人格。儿童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则是减轻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和障碍,并帮助他们获得正常发展(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④咨询的内容不同。与成人心理咨询相比,儿童心理咨询在质和量上都有不同。儿童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困难,而且程度也较轻,发现后容易矫正。⑤咨询的方式不同。儿童由于其认知发展的限制,其言语功能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儿童有可能听不懂咨询师问题的含义,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用言语恰当的地表达出来。所以儿童心理咨询中更多的运用非言语技术,如游戏疗法、艺术治疗。
2. 重视咨访关系的原则
Winner指出,迅速地与儿童建立治疗关系对于儿童心理治疗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其他年龄群体的心理治疗(布朗,2005)。成人一般会主动寻求咨询,对自己的问题和咨询的目标也有一定的了解,即使在咨询的初始阶段有一些顾虑,但是随着咨访关系的深入,会逐渐地配合咨询师。成人在咨询过程中一般会自动进入“患者”角色,并产生相应的“患者期望”,形成较为稳固的医患联盟,促进咨询或治疗的进程(郭锋、郭成、李西营,2005)。
3. 坚持系统论的原则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时,我们依然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H.Thompson Prout提出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治疗的多形态原则是指在对儿童心理咨询的时候,要选择多种干预方法和多个干预角度,进行组合式的干预,治疗的形态越多,治疗的目标就越可能实现。治疗的多形态是指让不同流派的咨询师同时参与治疗,让治疗渗透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这样能同时触及儿童的知、情、意、行,治疗的效果比单一的治疗手段更有效。
4. 坚持发展的原则
坚持发展的原则是指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个性也不稳定,所以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其年龄范围内或许是正常的现象。Douglas T.Brown指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由于儿童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随着发展,一些症状可能会自然消失,如发脾气、遗尿、特殊恐惧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成人身上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在儿童身上也许就是正常的,年龄是区分正常或不正常的重要因素。
5. 环境的重要性原则
环境的重要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重大的意义。莱维特(Levitt,1971)指出,尽管儿童在临床研究中被确定为患者,但实际上,儿童以外的人才应该是治疗直接针对的对象。
对不同情境下的儿童进行临床观察,根据观察,发现大多数儿童的心理问题或不正常行为大多是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儿童更多的是生活环境变化的反应者而非发起者,他们几乎没有力量采取行动来消除或预防环境压力,他们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布朗,2005)。儿童的心理障碍可能是对环境压力较为正常的反应,因为儿童较依赖环境,所以将其生活环境纳入心理咨询十分重要。
大部分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傅宏,2007)。家庭是儿童最初成长的环境,儿童受其影响非常大,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将家庭环境纳入到心理咨询的体系中来。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家庭介入治疗,否则会容易复发或转换成其他的障碍。
6. 保密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指咨询者有责任对儿童的个人情况、评估结果、咨询内容予以保密。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对来访者负责,以来访者利益为重,其中保密原则十分重要(陈一心,2009)。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道德准则(1992)规定除非委托人许可,否则委托人的信息应予以保密。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儿童一般是被迫来咨询的,儿童本人并不一定是委托人。咨询人员因为治疗需要,常常会和儿童的教师、家长或其他心理专家分享儿童的信息,但是这种做法仅仅得到了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许可,并没有得到儿童本人的许可。但是,按照常理,在分享这些信息的时候最应该得到的是儿童的许可。尽管保密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隐私,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困难,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前,用其能充分理解的言语解释保密问题,治疗者有责任将儿童及其父母都当作委托人,并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Gelfand&Hartman,1984;Ross,1980)。
参考文献:
[1] H.Thompson,Douglas T.Brown,主编.林丹华译.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学校、家庭和心理咨询机构的理论及应用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Sroufe LA.Psychopathology as an out come of development. Dev Psy-chopathol
1997.
[3] Kratochwill.T.R.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oston: All &.Bacon,1993.
[4] 郭峰,郭成,李西营.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70.
篇4
心理辅导的基本含义是以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为被辅导者提供发展。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者转折时期的普通儿童和青少年。
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就是指学校教育者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本身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因此,心理辅导又常常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总的来说主要是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分析自身已具备的好习惯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掉不良习惯,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项关于小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社会、学生内部、家庭和学校。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因此,学校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面对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问题行为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六大类。
(二)心理辅导势在必行
1.心理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终生。
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入学适应困难。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周围的人群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大部分儿童会出现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第二,学习容易疲劳。儿童年龄越小,在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疲劳的出现与许多因素有关。身体素质、活动强度、环境条件、情绪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或加重疲劳的原因。在我国,学业负担是导致学生疲劳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经常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这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经常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偷看动画书、玩玩具,或者打磕睡,甚至有的学生会逃学、旷课。
第四,问题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行为出现越轨或品行上的缺陷,如说谎、偷窃、逃学行为、侵犯行为与自杀等。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
心理辅导能间接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潜力的发挥,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最大的帮助。
2.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辅导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且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辅导对学习的有效帮助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直接相联系,而且涉及人的情感、动机、个性化和社会化等问题。中小学老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和原理指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接下来,本人将从厌学、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四个方面的心理辅导策略来阐述对学习成绩提高的有效帮助。
(一)厌学的辅导策略
学生自身方面:要帮助厌学的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发现厌学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并不断强化。
学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弄清学习的目的。形象控制法和代币法都是教师易于操作的矫正方法。
(二)不良学习习惯的辅导策略
消除不良学习习惯的策略:疏导法,一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顺势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教育的方法。切断联系法,要切断坏习惯和坏习惯养成之前的先行事件之间的联系。
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榜样示范法、严格训练法、不定期奖励法。
(三)学习疲劳的辅导策略
要合理安排课程学习,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把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动态性的过程评价。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学习动机的加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自由放飞。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寄托和安抚,才能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美好,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篇6
【关键词】 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学;团体处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2-03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8] MYNARD H,JOSEPH S.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al scale.Aggress Behav,2000,26(1):19-78.
篇7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表征
“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儿童时期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社会中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行为模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无疑不能经历这个过程,这些行为模式的学习场所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从向父母学习演化为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转变对于父母与老师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是情感和环境方面的重大变化。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1.1性格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不能感受到本应拥有的疼爱和呵护,使得儿童变得内向孤僻;其二,情绪情感方面。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他们试图避免与他人交流,变得孤独、冷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自己与他人,不能体谅他人的情感,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思想;其三,人际交往方面。父母的远离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打击,他们开始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抱有排斥的心理,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2.1隔代监护,儿童的教养问题令人堪忧:隔代父母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父母由于外出打工,隔代教养代替了亲子教养。其一,从教养的环境来看,儿童的教养环境发生了骤然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如有些儿童总是与父母说一些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在他们心里,这些话只能说给父母听。由此,很多儿童渐渐的变得沉默寡言;其二,从教养的方式来看,隔代父母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水平较低,在面对儿童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时,往往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是棍棒相加的行为,导致儿童在放任与专制的两极之间徘徊;其三,从教养的关系来看,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依存关系,儿童可以在跟父母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儿童与隔代父母只是种依附关系,儿童不会完全的信任隔代父母,甚至会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
2.2寄养教育,儿童的抗压能力越来越差:留守儿童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父母外出在外,儿童的监护人因父母的外出发生变更,原有的双亲教育模式演化为单亲教育模式或者寄养教育模式[2]。在单亲教育中,由于儿童只能获得一方父母的疼爱与教育,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偏差,有些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爱,变的男性化或女性化,心理上存在着自卑的倾向,感觉自己不如其他的儿童;在寄养教育中,儿童由于进入新的家庭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有些儿童长时间无法适应寄养的家庭环境,变得不爱说话,行为孤僻。由于教养环境的骤变,儿童变得越来越孤独。在孤独初期,儿童表现为言语较少,喜欢单独行动,但随着这种孤独的逐步加深,儿童逐渐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遇事退缩、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儿童的孤独感,导致儿童自暴自弃,形成自杀倾向。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策略
3.1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能再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泰然处之,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首先,政府方面。政府要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保证留守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学校方面。学校的工作人员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及时的解决各种问题;最后,家庭方面。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港湾,父母要定期回家陪伴儿童,了解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倾听儿童的心里话,为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一些建议。综上所述,政府、学校与家庭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促进留守儿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促进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排解: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的不断积压会让留守儿童变得暴躁、焦虑,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与学校要积极的为留守儿童提供方法与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情绪。其一,社会方面。社会的关怀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我们用亲人的身份去关心、呵护留守儿童时,会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转变原有的消极情绪,这种用爱心感化留守儿童的方法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人士关心留守儿童的基本方式;其二,学校方面。当留守儿童持有不良情绪时,他们在学校中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如课堂中大吵大闹。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要采取温和的教育态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主动地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和内心世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3构架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父母的缺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长期陪伴造成的。由此可见,父母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搭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的构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一起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他们才能在蓝天下健康的成长。
4结论
篇8
(1)通过家访或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联系。
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或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是教师有效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通过家访或电话联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更具体的了解,通过与临时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2)利用节假日召开家长会。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单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家校联合,才能有效改善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可通过家长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留守儿童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明确经常与留守儿童及其老师沟通联系的必要性。家长们不再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只有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3)举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举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的目的,是落实责任并教给他们科学的监护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培训会,教师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思想表现反馈给临时监护人,并请临时监护人谈论孩子在家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这些问题与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怎样改变留守儿童学习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并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使监护人受到教育。
2.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1)消除隔膜,拉近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中,许多孩子的性格表现出冷漠、内向、孤独,情绪消极、波动大。这些孩子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一般闷在心里,没有心思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为点燃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希望之火,教师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辅导、课余时间多交流、遇到困难多帮助、发现问题早解决,做留守儿童的贴心人。
(2)课堂上多关注、多鼓励留守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学习上的无助、情感上的思念、生活上的单调等渐渐会形成一种压力,给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一种自卑感,带到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很少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关键还是要从课堂入手,在课堂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鼓励。教师要在课堂上把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留守儿童,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
3.同伴结对帮扶带动留守儿童学习
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理解不透彻,作业分析不到位,完成作业时有一定的困难。寻找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为学习伙伴,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减轻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而带来的孤独感。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安排在同桌,进行同桌帮扶。同时品学兼优的学生自愿跟留守儿童结对,互帮互学,进行家庭辅导。
4.通过兴趣小组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信心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其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对于性格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其参与其中,改善其孤僻、内向的性格,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他人求助,进而增强其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5.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理疏导通道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沙盘游戏;可行性;效果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自小物质条件的丰厚使得人们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在面对挫折时极容易退缩,自信心不够,心理素质较低。儿童则比较容易出现自闭症的情况,这些都是心理毛病,需要及时治疗。
1、沙盘游戏概述
沙盘游戏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卡尔夫根据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和荣格心理分析,并加上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的一种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卡尔夫将其命名为“沙盘游戏”。
似乎儿童的游戏中离不开沙,在游乐园和儿童游戏场所中总是会有“玩沙区”。在沙盘游戏中,一盘细沙、一瓶清水、各式各样的造型,加上心理治疗师的引导和来访者的自由发挥,人的心灵世界在简单的游戏中得以呈现,人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舒缓心理压力,治愈心理疾病。
儿童在受到创伤时,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压抑在心中,而沙盘游戏则给了儿童极大的发挥空间,儿童通过沙子、模型来隐喻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心理创伤,释放压力,逐渐获得治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沙盘游戏不仅仅是为治愈心理疾病,它更加注重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运用沙盘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沙盘游戏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在沙子和水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净化,用自己的手和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天地。
2、沙盘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沙盘游戏运用于个体教育中展现内心世界。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孤僻、自闭、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沙盘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尤其是在年龄比较小的儿童身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在沙盘游戏中,不同的物体造型、不同的摆放格局等都展现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们的心灵创伤,沙盘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
第二,亲子沙盘游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开展一些亲子沙盘游戏,家长与儿童一起在沙盘游戏中更好的交流沟通,改善家庭成员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沙盘游戏也可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的去参与游戏,参与个体游戏或团体游戏,让学生在一个完全空白的世界中填补上自己的色彩。在游戏过程中鼓励赞赏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逐渐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3、沙盘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
沙盘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弥补了其他很多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将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法、身体活动法、认知重建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逐渐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治疗效果。
3.1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比如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心灵创伤,他们有的失去了朋友、有的失去了家人、有的失去了房子等。在这个时候将孩子组织到一起开展沙盘游戏心理辅导。首先向孩子介绍沙盘游戏,然后让孩子各自在哪些物件造型中任意选择一件。有的人选择的是车子、有的人选择的是房子、有的人选择的是狗,有的人选择的是精密仪器,这些选择就可以看出这些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因为地震造成了房子的倒塌、亲人朋友的离世,他们希望有更加高科技的仪器来预测地震,保证大家的安全。选择之后,再让这些孩子自由的讨论组合,如何将手上的这些物件组合成一幅美丽的沙图。孩子在沙盘游戏中释放压力,并通过组合出来的沙图来提高对生活的自信心,完成心理重建的目的,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2利用沙盘游戏宣泄情绪
在沙盘游戏中,越是突破常规思维的越能展现出参与者的情绪。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班级中的四个学生一起完成一次沙盘游戏,主题“心中的天堂”是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的。在整个沙盘中可以感知到他们的对立和逆反心理,充满着叛逆和冲突,完全不按照常规思维。如:天使骑在十字架上,害虫爬在图腾上,10只狗围攻1只猫。这些都展现出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在学习中受到了太多的教师和家人的压力,没有鼓励赞赏,这使得他们对说教无比的反感。在沙盘游戏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而沙的流动性给了他们极大的创造性,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
3.3利用沙盘游戏促进个人的发展
沙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得参与者可以任意塑造自己想要的世界,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了他们非常大的创造性。在沙盘游戏中,儿童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团体中还可以与他们分享快乐,逐渐培养出团结协作的能力,逐步提高自信心。在沙盘游戏中,加上治疗师的指导,孩子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培养,促进个人发展。在团队的沙盘游戏中,孩子都真诚的看着他人的眼睛表达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这样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的来说,沙盘游戏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促进学生与他人友好交流合作,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毅.叙述心灵的故事――浅谈沙盘游戏的体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23).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认知特点;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根据湖北省妇联调查统计,湖北省共有留守儿童138.5万人,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数的9.49%,其中0至14岁的留守儿童约98.9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4%。湖北省妇联《关于我省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缺位;隔代监护,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缺位;家庭教育知识缺乏,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缺位。留守儿童厌学情绪也日益滋长,23.3%的孩子有过“不想上学”的想法。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向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撒谎,渐渐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最大化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一、留守儿童认知特点及教学现状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各种问题。
(一)心理认知问题
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亲情上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二)学习认知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三)生活认知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四)社会认知问题
近年来,由于一些留守儿童寒暑假去父母所在城市或者春节期间农民工回乡让他们看到各种表象,进而错误得出“读书无用论”。
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认知现状的途径分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 7岁是逻辑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守恒性和群集运算。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一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具体过渡时间也是在儿童7岁以后。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是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对于这个关键年龄在什么时候出现,心理学上也没有定论,大致在四年级前后(7-9岁),确切的说应该在三年级至五年级。
从上述理论可以得出,小学阶段的认知教育尤为重要,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和改进。
(一)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留守儿童课外空间
通过组织不同功能的课外学习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使其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关爱,对父母亲情缺失的一个补充。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以文体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为孩子的课余生活带来灿烂阳光。
(二)加大心理疏导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对其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应留守儿童的教学认知特点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学生自主自觉的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形式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教育相关部门应结合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目标、教学手段、大纲的制定等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开设相对应的心理课程加以辅导帮助。同时,广大教师应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责任,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他们在社会的温暖怀抱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聚焦留守儿童教育:给孩子弥补缺失的爱. 湖北日报.
-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育案例
- 下一篇:手术室医疗废物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