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开放,有大批农民都告别了曾赖以生存的土地,告别了温暖的小家庭,前往发达的地区打工“淘金”,或者,做一些小生意,无可奈何地把“掌上明珠”或者“心肝宝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亲戚、朋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双进入城市打工,被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因此,产生了新群体――留守儿童。

一、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我班三年级学生,李万清(化名),男,9岁,经常迟到,不交作业,爱和其他同学打架,有时候就不到学校上学,经常逃学。但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做生意),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只是孩子在寒暑放假的时候,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平常由孩子的奶奶管教。家中只有一位老人,既要照顾李万清,又要看管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很少顾及李万清的学习,使他成了一个急性子且懒惰的人,上课坐不稳,课堂随意说话,不守规矩,大声吵闹,不讲卫生,乱堆乱放,乱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成绩下降,特别是语文,因为懒,怕写字,降到了20多分。数学、英语都很差,与同学关系也很差,几乎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坐、与他合伙值日,学生经常在老师面前告李万清的状。

以上案例表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知道李万清的情况后,我既当他的老师,又当他的父亲,天天关心他、照顾他。从教他整理书包开始,教他学会与同学相处,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给他补课,他有一点进步就表扬鼓励他,并教会他向好学生学习。正确引导他,耐心辅导他,培养他慢慢养成好习惯,作业天天检查,个人卫生天天督促,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学生主动跟他交往,我深知一个9岁孩子需要的是关心、是呵护。现在他变了很多,值日主动打扫卫生,个人卫生也很讲究,每天衣服整洁干净,东西放得有条有理、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做,特别是语文成绩在不断提升,上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60分。数学、英语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再没有同学告他的状。此案表明,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采取的措施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好留守儿童,我本人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及时沟通

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好地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一来,教师成了监护人,成了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儿童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2.播撒爱的阳光

尽管留守儿童有时很调皮捣蛋,给我增添很多麻烦,可是,想想他的家庭情况,看着他那孤独的身影,我不忍心去责骂他,去惩罚他,我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家长,你应该帮助他。”

3.利用集体的力量

我经常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的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4.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袋”

“成长袋”包括留守儿童的健康卡片、家庭卡片、荣誉卡片、成绩卡片、评价卡片等。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教师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

5.班主任多关心留守儿童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6.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关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

总之,爱是阳光,她能融化坚硬的冰角;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最佳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得恰当,准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就一定能让儿童拥有一颗微笑的心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的留守儿童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加快,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留守儿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1]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一是指因父母出国工作或求学而留在国内的儿童;[2]二是指本文关注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3]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而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4-7]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班级人数过多,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二)农村学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机制失当,影响了对农村儿童的教育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来对这些学生可以让其“留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而强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级制”以后,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升级,一些家长也便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

(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等。

(四)留守儿童并不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

公平地接受国民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法定权利。所谓“有教无类”,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教育公平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正如人们常说的,消除贫富悬殊,最重要的手段不是税收调节,而是教育公平,因为公平地接受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所以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公平。本来,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所以,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父母亲情的长久疏离和家庭监护的严重缺失

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认识过程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儿童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及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的能力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3]而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亲子关系相对疏离,使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情感上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儿童没有自我保护能力,非常稚嫩,如果完全失去家庭教养这个环节,没有父母的教育与监护,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也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污染和侵蚀。

(二)代管家长存在种种问题[8-10]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将子女交给其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代为照料。这些人就成了留守儿童们的临时监护人即代管家长。据调查,代管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一般采取的是溺爱或打骂等极端方式。代管家长有的无力管教,有的想管不敢管,有的没有想到去管。[4]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与父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父母亲对孩子却乏应有的关注,孩子大都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由于日常生活中极其渴望得到父母的生存关怀,遇到难题时,一般不愿意从代管家长那里找答案,或者说从代管家长那里难以找到需要的感情支撑。

(三)学校教育的疏忽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使得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尤显重要。然而现实状况却令人失望,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远远胜于对学生的关系与帮助;另一方面,目前校园里还广泛地存在着老师、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冷血反应,甚至歧视现象。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目前拜金主义思想已经逐步侵蚀了校园这片神圣的土地。

(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本来就淡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它犹如游走在孩子身后的一只黑手,有的仅只一次,就可将他们推向道德的悬崖。这些缺乏关爱,缺少家庭管教的留守孩子更易受这些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事情,而应该有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寄宿教育与生活条件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第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包括生活教师的选用、培训以及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相关制度的落实等。

第三,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改善学生的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帮助教育作用是他人无法取代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以及父母的关爱,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1]

第一,政府应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制定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并逐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政府的各部门,如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

第三,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让留守儿童远离不良风气的影响,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四,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所谓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户籍制度,而是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这一缺少关爱,存在问题较多的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公平接受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学校、家庭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潭.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一张. 留守儿童[J]. 眺望. 1994(45):37.

[3]吴霓等.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R] . 2004.

[4]叶敬忠,莫瑞. 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王东宇,王丽芳. 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2).

[6]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7).

[7]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 农村经济. 2006(7).

[8]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9]胡枫,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9(2).

[10]任云昌.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12).

篇3

【案例背景】

随着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演变,学校教育也进入深水区,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落差很大。现实中家庭教育的理念多失偏颇:一是家庭教育有失管教,二是教育期望失落准则。有失管教表现在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期望没准则表现在孩子只重技能忽略品格修养,成绩好就好孩子,考上好大学就算有出息,能挣大钱就算是有成就。现在多数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品质提升,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性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人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学校又不积极配合。这样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家校之间自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家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事件,学业负担方面的占大多比例,究其原因,多在双方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认识有分歧所至。怎么才能及时有效化解家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摆在现代学校管理评价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描述】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教育简单粗暴,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偏面浮浅。城南友谊小学围绕五年发展规划,在家校共育方面积极探索,把“培训家长”作为学校的一项主要常规来管、来抓、来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把对“家长的培训”纳入五年规划,构建家校并育机制。“学校规划”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条主线,搭建“教师成长、家长成长”两个平台,依托学校“读书月、艺术月、感恩月、科技月”四个活动载体,建构“习惯教育课程体系、阅读教育课程体系、活动教育课程体系、艺体教育课程体系”四个方面的“校本课程体系”,创新“五个维度”教育目标:即做“好学生”,“好老师”、“好家长”、“好学校”、“好校长”。在“规划框架”中,学校把“三个一”教育机制中的“家长培训”放在第一位,目的就是通过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搭建家长学校交流平台,创建和谐稳定的家校关系,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把对“家长的培训”列入主题活动计划,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从2014年春季开学,学校全面启动家庭教育知识主题系列培训教育活动,着手对所有年级家长进行全覆盖式教育,培训内容围绕“知心姐姐”卢勤的家庭教育知识视频,分低、中、高年级段集中轮周进行主题学习讲座,从“给父母的忠告、爱孩子的十种方法、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12个主题、25个内容,36周时间进行视频观看,在学习中借鉴,在感悟中践行。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让更多的家长形成共识: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3.把对“家长的培训”定入学校常规来抓,共建快乐成长家园。创新家校共育机制,凝聚家校育人合力。2016年暑期开学后,学校深入创新家校联系活动,通过完善家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微信平台这些教育工具,破解家庭教育中的盲点。每周一是校长接待日,家长走进学校嘘长问短,触及学校教育的短板和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校长信箱着力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成了得力“助手”;微信平台更是成了简捷便利的交流沟通方式。这些策略和手段的使用解决了家长对教育知识的需求、解决了学生教育的薄弱环节、解决了家校联系的热点难点,这些都为推动文明校园建设、都为学生间矛盾预警、都为家校教育契合度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

4.把对“家长的培训”深入开展成为学校开学必修课,打造师生成长的阳光乐园。多年来他们对一年级学生家长开展的系列培训包括:①教导处负责的入学常规教育管理知识培训(包括学生上学带的一张卫生纸都要讲到);②以老带新家长对家长的经验分享培训(即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家长对一年级家长的培训);③教师层面的教育要求培训(升入二年级的原一年级老师对家长进行培训);④专家层面的家庭教育理念系列培训;⑤学校层面的校长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家庭价值观方面的互动式培训。五场培训使家庭教育系列知识走进家长心中,达到让家长迅速配合学校、帮助老师做好方方面面教育常规管理,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案例分析】

1.对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的能力,改善家长的期望,提高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实施教育能力。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家长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培训会、交流座谈会、联欢会,可以增加学校与家庭双方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促进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教学相长,有效合作。通过这些平台与方式,让家长能更加理解与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达成家庭、学校对孩子的“共育”。

2.对家长进行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家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家长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优质资源交流共享,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城南友谊小学在家委会的多方配合下形成了学校“护学岗”管理队伍,使学生放学秩序管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城南友谊小学政教处每天轮流安排10名家长自愿服务者根据学校安排时间提前签到、穿服装、拿指挥旗,对学生上下学路段的五大路口(郝经公园入口、希望广场面粉厂入口、幼儿园下坡入口、学校大门下学生入口、三中巷上台阶入口)进行交通管控,有力整治了交通和其它安全隐患,成为“家校合育”的一面旗帜。

篇4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现状

古语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然而,当代中职生的感恩意识淡薄,认为人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感激涕零。

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满足我的要求,那是他们的错。老师对我好,也是应该的,如果老师对我不好,我就不喜欢她。同学、朋友对我好,那也是应该的。需要他人帮助时,是朋友,如果同学犯了一点小错误则追根究底,耿耿于怀,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人际交往中,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给予。

二、中职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隔代教育“重监护,轻教育”。以我校为例,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较低,“重监护,轻教育”,完全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有的甚至对孩子千依百顺,疼爱有加,以养成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以致家长稍微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则大吵大闹,觉得天下人都亏欠了他。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缺乏榜样示范。一方面,对孩子的万般宠爱,把孩子含到嘴里都唯恐化了,对孩子的要求一呼百应。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丰富,富裕的生活条件,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以致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同时随着青壮年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外出务工时间长,与老人、孩子的相处时间过少,并且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内敛的中国人不会用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这时,家庭就缺乏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学校方面

(1)活动的形式化。中职生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学校每年都在母亲节、感恩节前后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活动,但这种活动也只是在课堂上感染一下学生,课后,无法让学生进行实践。以致活动轰轰烈烈,但收效甚微。

(2)渗透教育过少。感恩教育不仅需要专题化教育,更需要与各个学科结合的渗透教育。由于理念上的缺乏,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是不多见的。

(3)活动内容的单一化。仅仅以班会课作为宣传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内容过于单一,教育的痕迹过于明显,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方面

(1)宣传力度不足。一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大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随着网络、电视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网上的攀比、炫富层出不穷,盲目追求个性、“善无善报”等信息充斥网络,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媒体大众对感恩专题的关注过少,社会公益宣传片也屈指可数,社会传递的正能量严重不足。

(2)宣传的内容、形式过于单一。社会对感恩专题的报道主要是通过“感动中国”、社会公益宣传片等形式,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

三、中职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家庭方面

(1)养育并重。隔代教育带来的“重监护,轻教育”的问题,可从加大社会对祖父母一辈的教育理念做起。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视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因此,媒体大众可把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普及感恩教育的理念。一方面,传承中国文化,系统地、深入浅出地普及感恩教育专题。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解读感恩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视剧的形式来剖析感恩教育,以此来增强祖父母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

(2)加大家庭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榜样示范。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父母身上,必须加强对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培训,使家长构建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理,在感恩教育上,父母也必须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进城务工的家长可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此激发孩子的感恩意识,引发孩子的感恩行动。

(二)学校方面

(1)活动情境生活化。学校的感恩教育缺乏生活化的情境,以致学生无法将所思所悟付诸于行动。因此,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譬如,让学生在家里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脚;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以表达其内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让学生做一个星期的家长,体验做父母的不容易;让学生参与“护蛋行动”,以此体验养育的艰辛。力求让学生在行动中去感悟感恩。

(2)主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以班会课形式宣传感恩教育是主要的宣传形式,然而,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是较为常见的,那么,如何在历史课、生物课、物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则需要教师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譬如,在描述科技发展史时,可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在讲生命的奥秘时,可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的艰辛,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讲力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父母托举重物时的艰辛,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社会方面

篇5

一、教学质量基本情况。

(一)参考人数:

我校总人数1200左右,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数接近一半。

(二)学科教学质量:

1.小学科教学质量。

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质量均居于全市中上游位置,学生获奖频频,男子、女子足球队分获市第四名,田径队获市甲级队,舞蹈《鸿雁》参加了镇江市艺术展演,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2.语数英学科质量。

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质量居于全市中游或中下游位置,特别是英语学科。这从市局每次调研反馈的市平均分和我校平均分中揣测得知。

二、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艺术引领,提升质量。

我校以丹阳市蔡校长名师工作室为抓手,让农村孩子从小享受艺术教育阳光,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引领各学科同步发展。

1.通过艺术培训,提升艺术质量。

本学年,我们继续利用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周六上午的佩尔艺校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培训。每位培训老师都能规范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有计划、有内容、重过程,通过培训全体学生在艺术素养和技术水平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促进了我校艺术特色的发展。

2.通过艺术比赛,提升艺术水平。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生的艺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期来看,四月份,有30余人参加了镇江市科学幻想画比赛,五月份,组织35人参加丹阳市现场书画比赛,有7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9人获三等奖。3位学生的作品被送往镇江参加镇江市艺术展演活动。……

(二)搭建平台,培养教师。

1.邀请客座教师。

本学年,我们从培养青年教师入手,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特邀正则、实验小学的语数英学科高级教师来校做“客座教师”。培训活动每月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本着“打造高效课堂,从细处做起;培养青年教师,从课堂抓起”这一定位,每次活动由各年级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组内成员共同参与。受聘教师从教学课型的把握、教学时间节奏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进行评课指导,及时有效地解答了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惑与疑难。本学年有24位青年教师接受了客座培训,他们虚心好学,积极进取,尤其是蔡书琴、严仙花、唐飚等老师,课前主动请教,认真钻研,精心准备,课后更是勤于反思,自觉磨课,自然,他们的课堂也呈现出了预期的精彩。

2.开设匡小讲坛。

为了引领老师们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本学年我们开设了“匡小讲坛”,学校校长室分别作了《我们怎样做教育》、《从容智慧地做教师》、《扣问课堂教学良心》的授课,并且邀请老校长华建波作了题为《匡小要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的讲座,精彩地授课,获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今后我们还将继续邀请校外名人来校开课,对老师们进行教书育人价值引领。

3.比拼教学功底。

按学科、分学段,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由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等成员做评委,在历时两个月后,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圆满完成。本次比赛得到了青年教师的热烈响应,为了赛出水平,展现风采,老师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制作教具,做足准备;课堂中激情四射,妙语连珠,不时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充分体现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我校数学教师唐飚、美术教师殷丽君分获丹阳市、镇江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4.名师引领成长。

我校有2个大市级学科带头人,11名丹阳市级学校带人,3名镇江市教坛新秀,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有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共同成长。市级“蔡建良名师工作室”活动中,同课异构、专家讲座、同行点评、外出交流,使每一位参与的美术老师受益匪浅,不光培养了我校的美术教师,同时引领了全市一大批青年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校级“周琴秀名师工作室”与丹阳市胡小慧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我校的唐飚老师上了一节展示课,深受好评。这种教学联谊活动,上下联动,从共享走向共识、从共识走向了共进,为我校的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增添了一剂活力,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聚焦课堂,力求高效。

课是学校工作的魂,学校的办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的质量。尽管我校在离城区偏远的农村,尽管现在师资十分紧张,但阻挡不了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的向往。我校是镇江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学校之一。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学年我们本着“向常规要习惯、要品质、要质量”的管理意识,按市局“教学五认真管理”要求,制订了本土化的“教学五认真管理细则”。学年初第四周周三,教导处结合“教学五认真”作了“在规范与自主中和谐成长”的动员。我们采用“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月查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将检查情况与月考核挂钩。我们特别重视日常教学质量调研,一年中,我们分别对二语、四数、六英等学科进行了教学质量调研。每学期末均对教师“教学五认真”情况进行综合评等,评出一、二、三等奖。

2.规范校本研讨活动。

我校充分发挥各级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作用。围绕学科研究课题,围绕一个教学现象,我校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案例分析、课例点评、教学沙龙等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集体备课效果。围绕培训专题,我们推出“一课三上活动”、“随机推门听课评级活动”、“外出教师反馈课活动”、“师徒结对帮教课活动”、“新教师学期汇报课”、“校际拉练研讨课”等,引导教师静下心来思考,沉入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2015年上半年,我们一至五年级各教研组还编制了本校特色的暑假作业。

为激励团队的作战力,我们每学期末评定优秀教研组。

3.构建审美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以“尽善尽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以美促学、合作互动”基本教学流程:确定一个核心——课堂教学审美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明确四个程序——以美激趣、创设情境——以美激情、探究交流——以美激思、拓展创新——以美导练、张扬个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教师以美的法则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加强校际教学交流。

一是横塘、里庄、匡小教育集团内校际交流;二是我校和吕城、皇塘、窦庄、练湖、折柳、埤城、运河等兄弟学校自发组成教学联盟,研讨课堂教学,相互借鉴教学管理经验。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我们虽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部分学科教学质量也有了提升,但我们仍感觉语数英学科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我市兄弟学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2.就本校来看,同一年级,学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看2015年6月份我校六年级语数英同年级的情况,就可以窥见(略)。

(二)原因分析。

1.学情分析。

外来人口子女的逐年增多,他们基础差,底子薄,特别英语学科,有些读五、六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有的都没有学过英语,或者是随意性上上的。而当地学生中留守儿童也逐年增多,条件好的学生进城的也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长只顾自己工作玩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无人辅导,给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感觉家庭教育整合力量在逐渐削弱,学生整体素质在下滑。

2.教情分析。

我校上课教师本学年有76人,其中代课老师有13人,代课教师一是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教学心态不稳定。

从年龄结构来看,一是老龄化,50岁以上的教师约占15.3%,虽然有好的老教师,但个别老教师正能量不足,榜样模范作用的效果不佳。二是特年轻化,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约占57.3%,读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多了,女教师生养二胎的多了,环境污染致保胎的女教师多了。这在工作的安排上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狠抓的持续性。

就是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占有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了点吃苦精神,少了点奉献精神,少了点钻研精神。当然也有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而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旦历练成长后,他们就想到更广阔的城区舞台去展示。

教研组有研讨,有交流,但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只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更有少部分老教师和行政不带头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研讨的氛围,削弱了团队战斗力。

四、改进措施。

(一)用“匡老教师第一”思想引领教师成长。

虽然学校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但我校将进一步通过“匡亚明奖励基金”和各项评优评先考核指标,进一步营造和强化教学质量的气氛,充分调动全体老师参与“教学五认真”活动的积极性,能静下心来“读”学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二)继续加大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以本校的教与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期间,我们一是将积极与市区名师名校多联系,共享他们的优质资源;二是主动多请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来校指导会诊。

(三)立足课堂,进一步夯实“双基”。

“双基”包括词汇基础,语法教学,计算教学、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等。教学中要从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着眼,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四)定期邀请“第三方”来会诊我校教学。

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弥补校本教学管理“人情化”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五认真”管理的效度和信度,提升管理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