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1

关键词:组合家庭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汤文渊,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文渊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篇2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身心发展亚健康。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缺位,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一些儿童出现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逆反心理强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二是学业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管,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缺少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母照样能在城市打工挣钱,觉得读书不读书也没啥区别,不自觉地陷入“读书无用论”。三是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约束缺乏,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行为偏差,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四是安全隐患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在安全衔接上存在漏洞,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

二、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任务

篇3

[关键词]家校合作;留守儿童教育;障碍;克服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09-05

一、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

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随农民工问题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随之逐渐增长。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8.29%。[1] 留守儿童由于与家长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其心理、情感以及人格的发展容易遇到问题。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柔软无助;(2)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3)寂寞空虚;(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5)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3]因此,留守儿童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家庭和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共同肩负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不能提供和子女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家庭教育功能在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及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学校承担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逐渐增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学校来讲,联合家庭教育力量,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必然选择。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一书的《基础教育》报告中指出:“最近我们听到不少有关学校失败和教育革新的议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4]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思想和认识上达成共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畅通无阻,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障碍

虽然家校合作是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观念的偏差、时空的限制和家校合作组织不健全等方面。

(一)观念的偏差

从留守儿童家长方面来看,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认为“养”是家庭的责任,“教”是学校的责任。当他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意味着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托付给了学校。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家长一般不会积极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而且,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话,他们往往会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其次,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包括他们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涉及他们的学业成绩、同伴交往、身体心理、审美能力等方面。在家校沟通中,留守儿童家长理应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的信息同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成统一认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然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忽视孩子心理、情感、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致使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为问题留守儿童。最后,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时机的认识存在偏差。家校沟通本应该是经常性的,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获得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和适当的教育措施的制定。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通常只有在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者教师邀请家长去学校的时候才会去。而家长会往往是集体性的,很多家长难以通过和教师的个别交谈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具体情况。家庭缺失理论(Family Deficiency Theory)[5]认为,缺乏文化培养和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家中由于缺少教育传统,家长不注重教育,对长远的教育成就没有足够的追求,因此趋于较少参与子女教育。该理论认为,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被视为家长参与程度低的问题核心。按照家庭缺失理论的解释,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家庭本身缺少文化教育氛围,而且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不高。因此,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参与程度也较低,这也体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主体性缺失。

从教师方面来讲,有些教师缺乏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正确认识。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养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偏低,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辞辛苦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维持生计和求得经济发展的考虑。如果教师不能形成正确的家长观念,则会阻碍与家长的顺利沟通。事实上,在家校合作中,由于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部分教师会存在比较鲜明的优越心理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留守儿童家长产生自畏、退缩心理,致使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和教师沟通。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部分教师不考虑留守儿童家庭的生存状况,会存在对家长的埋怨心理,这也会影响到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时空的限制

有的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有的隔几个月才回家一趟,难以有机会和教师见面,这使得家校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困难。笔者在一所农村中学调研时,几位班主任讲述了他们在家校沟通中的尴尬处境。

班主任甲:我们农村老师现在挺可怜的,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父母,见不到父母的面。我们当地经济状况不好,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远的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稍近一点的在上海、南京、扬州等。有的常年不回来,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照看,有的回来了也没待多久就走了。多数家长通常是过年时候回来,过完年又走了。所以,我们很难见到学生父母的面。开家长会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来开家长会,还有的是舅舅、舅妈、阿姨来开家长会。老人的记性差,理解也慢,他们一般对孙子孙女本来就比较溺爱,孩子有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舅舅、舅妈、阿姨也不可能尽心管理,又不是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很上心的。

班主任乙:现在的家校沟通很困难,教师很难见到学生父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需要家长过来,可他们在外打工来不了。我班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内蒙古打工,孩子有问题时给他发短信,他一直都没有回信息。另外一个学生的父亲在上海打工,两年后才回来,结果是回来办离婚手续。

班主任丙:现在一般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但母亲在家也不闲着,大多打个零散工。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没有钱,加上通货膨胀严重,很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就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我们让家长来学校一趟,他们却说:“没有时间啊,请假要扣钱的。”他们说的是实话,我们也感到很无奈,一味责怪家长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挣钱也不行啊。

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决定了他们难以真正参与学校活动。即使现在的通信工具发达了,手机和网络也基本普及了,但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讲,这些都还属于奢侈品,即便可以使用这些通讯工具,他们还需要考虑费用支出的承受能力。此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同教师沟通。同工厂和企业里的职工不同,农民工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们是按日计酬,请假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是“种田不挣钱”,务工收入基本上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正是出于经济方面的生存理性的考虑,当教师让家长去学校的时候,家长通常还需要在经济上做出权衡。

(三)合作组织不健全

首先,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国内很多城市的学校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它是家校沟通的一种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开展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农村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这使得农村中小学与家庭之间缺少广泛、稳定的联系。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当前要成立家长委员会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外务工,他们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沟通活动,而出于经济方面生存理性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对家长委员会投入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个现实困难是,家长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欠缺。相对而言,农民整体上受教育层次比较低,他们不可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理念等很好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不会很高。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学生家长,农民能够拥有的社会资本总体上欠缺,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障碍的策略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作都必须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才能够达成,合作双方在合作关系中都居于主体地位。在留守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留守儿童家长相比,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回家的次数往往很有限,从时间和空间上无法保证同学校的沟通。当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很难找到他们的父母沟通,这容易引起教师的埋怨和不满。这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认识到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出于生存需要,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处境需要来自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理解。一位农民工就这样诉说他外出务工的心情:“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外出务工也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忍饥挨饿,也要去。在家种庄稼不挣钱,养鸡、喂猪没有规模也难赚钱。种果树什么的,没技术管理,质量不好,也找不到销路。有的水果,五六分钱一斤,连支付摘下来的人工费都不够。农民不出去打工,只有等死。说农民现在不苦,是假话,我们是迫不得已抛儿弃女在千里之外打工。”[6]农民外出务工后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困难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教师需要给予农民的处境以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现代社会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无法履行教育责任,当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教师要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7]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教师的期待更多,也需要教师履行“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正因为如此,学校要积极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是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的正确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发放宣传单的时机,借助《告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家长认识到家庭不仅养育了子女,还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另外,学校和教师还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使其关注子女各个方面的成长,包括学业、体质、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让留守儿童家长形成随时和及时与学校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建立家校联系常态化的观念,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关于子女的教育情况保持信息的通畅和互动。事实上,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的观念时,有些教师首先必须克服自身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偏见,在跟他们交流和沟通时要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尤其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和提高合作效果。总之,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家长观念是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二)沟通形式多样化

首先,从方向来讲,倡导家访和校访相结合。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但由于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教师家访时很难见到家长。相反,提倡校访的好处在于,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可以跟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交流,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班上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有些学生可能就会被“遗忘”,但校访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有家长都可以通过校访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关注。[8]但是,校访却不能够代替家访。随着农村社会观念的转变,农村家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异、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增多,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而留守儿童家长在校访中不方便表露这些情况,教师只有通过家访,走进他们的家庭,通过观察等才能够感受和了解到。而且,家访中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亲切交流对农村家庭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家访和校访都重要,二者要相结合。

其次,从时间上来讲,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的现实状况,家校沟通时机要灵活多样。留守儿童家长通常会在农忙季节和春节回家,这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在农忙季节,农民要忙于收割或种植,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因为错过时节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而庄稼的收成会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家的温饱问题和经济收入。如果学校在农忙季节召开家长会或开展其他家校合作活动,就会给家长出难题。因此,学校在制定家长会等活动计划时一定要避开农忙季节。另外,留守儿童家长在春节期间基本上都会回家跟家人团聚。其实,这是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家访的机会。但是,由于春节期间属于假期,这又会给学校工作安排带来困难。出于为留守儿童成长考虑,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在春节期间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家访,也可以准备充足的家庭教育宣传资料,让留守儿童带回家,让家长阅读,增进家长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从空间上来讲,要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克服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沟通网络,包括校讯通、班级博客、留守儿童家长QQ群、电子邮件等。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信息发送给留守儿童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可以把自己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想法和观点反馈给教师。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校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然,这里还涉及留守儿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的信息化沟通网络来相互交流和沟通,留守儿童可以给家长发送电子邮件,在班级博客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在校的表现和发展状况。然而,家校沟通中信息化网络使用的前提是留守儿童家长熟悉并能够熟练操作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也是一种挑战。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普及,相信这种设想会变成现实。

(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正式组织。一般来讲,家长委员会都是以学校为本,即按照年级、班级分别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以及校家长委员会等。城市学生的居住往往比较分散,与他们不同,农村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一村之内,大家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家庭的基本情况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农村学校应该以家庭为本,以村落为单位来成立家长委员会。而且,可以选择村落里面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威信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长来担任家长委员会负责人。由于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相互比较了解,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能够对本村里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们提出的教育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在领悟和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精神方面会比较困难,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以村落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虽然留守儿童家长回家的次数有限,但由于共同生活在村落里,他们在回家期间可以加强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探讨家庭的状况和子女的教育情况,充分借助家长委员会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8-07-19.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 留守儿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之警钟[EB/OL].http:///CMS/forum/Posted_ch.jsp?forumid=100069.

[4] 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5] 何瑞珠.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助――从理念研究到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7.

[6] 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5.

篇4

家庭教育农村人口留守儿童智育发展就学问题儿童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儿童的成长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更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留守儿童”是一个新兴群体,出现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对他们疏于管教,也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通过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樊军,余雪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案例[J].知识经济,2009,(06):61.

[2]周琢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困境与消解――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篇5

一、兰陵县农村小学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兰陵县人口130万,是闻名全国的“大蒜之乡”“牛蒡之乡”,常年有三十万人在长三角从事蔬菜经营,仅上海一地就有14万之众,甚至形成了一些“兰陵村”。在当前各种社会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关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使应该被关注的群体得到充分的照顾。从教育规律上讲,父母一方在教育上的缺位,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影响,较双方同时缺位是要小得多的。所以,应该把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排除在留守儿童的概念之外。父母同时外出的留守儿童,多数是交给祖辈抚养教育,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中的79.7%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小学阶段的儿童相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依赖性更强,隔代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大;相对于学前教育及年龄更小的儿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要大得多,毕竟孩子太小而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情况不是太普遍。在兰陵,留守现象最为突出的是南桥镇、向城镇、长城镇。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夫妻同时外出务工倾向于将男孩带在身边,女孩容易成为留守的优先对象。根据对南桥镇中心小学教师的走访调查,在其所授课的班级,留守女童的比例远高于留守男童。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所调查的小学阶段不同案例中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儿童十分懂事,知道体贴家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靠前;有的成绩不突出,但也没有什么不良行为,基本中规中矩。但总体上,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在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比例要远高于非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大,文化素质不高

作为小学生的隔代监护者,其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如果被监护人是小学高年级或外出打工者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较靠后,则隔代监护人往往都要在60岁以上,70岁以上的也并不是个案。在这个以55-65岁为主体的隔代监护者中,其上学年龄正是在时期。一方面,受时代的影响,其文化水平一般在三年级及以下,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建国前,兰陵郯城一线是社会治安非常混乱的地区,民风彪悍,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度不高。建国后到结束,兰陵的初级教育仍相对落后,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隔代监护者,其对孙辈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现在由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小学教材比几十年前难度要大得多,颇有小学初中化的味道。隔代监护者望书兴叹,有心无力。

(二)隔代监护人的教育主动性不足

很多隔代监护人不愿意照顾孩子,表示这是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选择。自己年岁已大,还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但孙辈是家中的希望,是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脉,作为祖辈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长远发展,他们不得不挑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走访案例1:南桥镇王某,62岁,和老伴带着二儿子家的7岁的男孩。“俺老两口带这娃可受难为了。大儿媳意见很大,说俺偏心眼,她闺女没给拉巴(抚养),这都不上俺的门。这个娃,也不听话,才上一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天天念叨着要跟他爹娘去江苏。一催他做作业,一瞪眼就跑出去了。”“学习也就是让他把作业做完,还能怎么样?有老师教着。”在走访的几个案例中,隔代监护人都认为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对比临沂城区的孩子,周末、寒暑假父母带着去上一个一个的辅导班,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是散漫无聊的,他们在以后的竞争中必然和前者没有可比性。主动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多数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孙子是豆腐上的灰,打不得吹不得”,要是严厉了,孩子会告状,儿媳会有意见。爷爷疼孙子,非常容易溺爱。据相关教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态度有问题。走访案例2:刘某,女,35岁,小学教师,三年级班主任。“爷爷奶奶带的孩子,特别难管。我们班有个学生,打架了,让家长来处理。爷爷来了,先说几句好话。就把矛头对向别家的孩子,袒护着自己的孙子,倚老卖老,胡搅蛮缠,我们也没办法。有的就说,小孩这么小,老师多费心,我也没办法呀。我一让他写作业,他就掉眼泪,他爸爸电话里让我使劲揍,我哪能下得了手?”

(三)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兰陵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留守儿童盗窃案,其盗窃的目的竟是为了让父母回来看看她。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有的隔代监护人试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却由于巨大代沟的存在而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监护人认为已经是离经叛道了,被监护者却认为同学们都这样,监护人是老古董。有的留守儿童对祖辈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关心不是心存感激,而是抱怨他们动作慢,爱唠叨。多次沟通失败甚至是发生冲突后,监护人最后不得不退让,回到了温饱式教育的原点。“管不了,不管了,让他爸爸回来时管他”。外出闯荡的基本动因是改变现状,家长们对留守的孩子多有深深的内疚,对孩子进行物质补偿就成了他们心理安慰的方式。比起非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手中有很多钱,并能自己支配。调查中有非留守儿童这样表述:“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有时能要到两三元,手里有五元钱的时候很少。他们(指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有时都拿着百元的大钞来上学,手里有十元二十元钱是经常的事,我和他们都玩不到一起去。”由于农村物价较低,特别是小学周围垃圾食品充斥。对于追求味觉的小学生来说,“有钱的感觉真好”,这就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读书辛苦,还不如过几•54•年像父母那样出去卖菜赚钱。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结构大变迁的必然产物,不可能有彻底解决的方案。只能试图寻找办法,把问题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投入重点放在有严重不良倾向的儿童身上,防患于未然,避免其因失败的自我体验而成人后走上的道路。

(一)现行常见应对措施中存在的缺陷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很多的对策思路,一般常见的有:1.发展地方经济,减少人员流动[1]。但这样的看法实际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产业要地区有分工,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像兰陵这样的蔬菜大县,人员从事蔬菜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的各环节,更是如此。2.政府工作人员多多参与救助。这个方案看起来可行,很多政府部门也确实采取了行动,抽调人员当“爱心妈妈”“家长”。但因一般都是兼职行为,可持续性是个很大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和爱护应当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最忌讳的是搞形式主义和运动式的“一阵风”。走访中,就有知情人透露了一些和媒体报道大相径庭的情况。搞活动启动仪式,挂个牌子,拍几张照片,就没有下文了。很多活动集中在节假日,采取上一堂法制课,送一些书包、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品。3.乡镇社区积极介入。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教育,并教给他们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乡镇可设置教育机构,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应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个固定的活动空间,对他们的业余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社区可以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塑造留守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种建议很好,但在当前基层政权建设相对薄弱、事务繁杂的情况下,实际是很难做到的。4.父母作为直接监护人要尽好责任。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家里的状况,给老人多一点关怀,给孩子多一点关爱,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生活,一方面可以照顾孩子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更正[2]。事实上,儿童留守,是父母不得已的选择,正常家庭没有谁会有这样的主观故意。在外打拼,十分辛苦,甚至过春节都会因各种原因不能回来团圆。所以这样的提法,也只能是一种善意提醒而已。

(二)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也有了很多探索,但基本还没有找到应试之外的有效办法。在成绩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只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教师无法对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提高升学率,追求质量,好学生、有潜力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很多年轻有为的老师都调到城市工作,农村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问题很少顾及,也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当然,老师本身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多,不可能关心到所有的学生,提出成绩之外过多的要求也是不近人情。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家庭。老师的喜爱和关注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时,往往参照老师这一“绝对权威”的观点,即使是看似“玩世不恭”的学生,实际内心也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一旦有意无意被贴上,就很难揭下来了。所以,老师即使不能对其充分关注,也尽量不要进行打击,尤其不要伤害自尊。当然,班里有捣乱的学生,影响了班风,想学习的学生会大受影响,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在学校设立负责留守儿童教育的专职社工岗位

篇6

一、班主任承担留守儿童的全面成长

“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的概念,认为是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发挥重要影响的人物。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和最熟悉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这种判断的得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层面的分析。

从应然层面来讲,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全面成长的关护者。[1]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负责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全面的成长,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给予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关怀和照顾。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现代社会的变迁剧烈,家庭生活也是如此,分居和离婚成为现代家庭的常态,“有些孩子根本就没有父亲或母亲,或者没有像真正的父母那样的父母,或者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但是,在一个人类的世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拥有父亲、母亲,或者至少拥有某个对他们终身奉献特别关心的人,这仍然是比较好的”,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依然不变,这是教育学的事实:他们需要安全、稳定、指导、支持”。[2]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全面成长的关护者,需要班主任仔细地了解每个留守儿童具体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对留守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并给予留守儿童各方面以关怀和支持。

从实然层面来讲,相对于科任教师,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一项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从留守儿童角度来看,他们对“班主任老师对你的态度怎么样”的回答中,有53.56%选择非常关心,43.62%选择一般,同时,还有1.93%选择较差,0.89%选择看不起;而对“科任老师对你的态度怎么样”的回答中,有38.93%选择非常关心,57.80%选择一般,同时,还有2.08%选择较差,1.19%选择看不起。对比后我们会发现,在留守儿童看来,班主任比科任教师更关心他们。而且,留守儿童对“班主任会找你谈心,了解你的情况吗”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占11.21%,选择有时的占36.47%,选择偶尔的占32.44%,选择从来没有的占19.88%;对“科任老师会找你谈心、了解你的情况吗”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占4.92%,选择有时的占27.72%,选择偶尔的占34.58%,选择从来没有的占32.79%。对比后我们同样发现,班主任比科任教师找留守儿童谈心、了解情况的频率要高。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角度来看,班主任对“您经常跟留守儿童谈心吗”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占41.35%,选择有时的占36.84%,选择偶尔的占21.80%,选择从来没有的占0.00%;而科任教师对此问题的回答中,选择经常的占15.15%,选择有时的占51.52%,选择偶尔的占32.32%,选择从来没有的占1.01%。通过Crosstab检验发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您跟留守儿童经常谈心吗”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出班主任比科任教师跟留守儿童谈心的频率更高的倾向。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相对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多,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对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更大。

二、心灵关怀是班主任关怀留守儿童的

核心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只有低一级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对于留守儿童父母来讲,生存是他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他们也就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了。正是在这种生活境遇下,留守儿童父母一般不会注重跟子女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导致他们之间出现“心灵沟通陌生化”倾向。[3]因此,当留守儿童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对班主任充满着更多的期待。

然而,由于人的情感、精神、心灵属于人的内在性向,具有很大的内隐性,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不容易被班主任察觉和发现。当前,应试教育在中小学居于主导地位,班主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他们的情感等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也使得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难以进入班主任的视野。笔者在调研中邀请部分留守儿童写出最想对老师说的话,他们写道:“老师应当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不能只是按照学习的好坏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老师觉得我们做得不对或不好时,应该多多鼓励我们而不是冲我们发火、骂我们,其实我们也想学得好,只是有时候没有太理解,老师应该多多谅解我们,对待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要一视同仁”,“我希望老师能够经常与我们交流谈心,不要太过于严厉的批评成绩差的学生,虽然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使我们产生厌恶的心理”等。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和体会到留守儿童非常渴望获得来自教师的关怀。

马斯洛提出“满足健康”概念,认为“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心理健康有确定的联系”。[4]一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跟其人格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这也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心灵关怀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否则,会导致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的倾向。

那么,何谓心灵关怀呢?俄罗斯伦理学家恰尔科夫在谈到对俄罗斯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关怀时认为,“心灵关怀就是要求关怀者将意识指向意义,用情感去体验,以思维去反思心灵活动,护卫心灵,安抚心灵,提升心灵境界,进而让被关怀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从而建构认识主体,纯化自己的心灵”。[5]心灵关怀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唤醒儿童内在的生命力,让他们获得自我生长的勇气和信心。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的关键在于要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以体贴、关心、期待、爱护的方式面对留守儿童,唤起留守儿童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让他们从自身内在的心灵深处获得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力量,顺利度过留守生活,从而获得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提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

关怀能力

当前,国家倡导教师发展要走向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也是时展的趋势。关怀能力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对留守儿童关怀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做出努力,既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还需要班主任自身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和心灵呵护。

班主任是中小学校里的特殊岗位,教育部门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是推进班主任更好地履行班主任职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班主任培训中,首先要让班主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心灵关怀缺失问题。在当前中小学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盛行,注重外显和量化评价方式占主导的情况下,学生精神、情感和心灵方面的问题容易被忽视,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难以被班主任感受和发现。所以,让班主任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是班主任关怀留守儿童的必要前提。其次,要在班主任培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班主任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班主任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灵关怀问题才会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并采用适合的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心灵关怀。最后,班主任培训过程本身要充满人文关怀。事实上,班主任关怀留守儿童的前提之一还包括班主任自身曾经是被关怀者,并对关怀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如果班主任培训过程本身充满着人文关怀,能从中体悟到关怀在自己内心深处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的话,他们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中会更充满信心和勇气。

从班主任自我修养方面来讲,要不断提升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能力。一方面,班主任要增强使命意识。近些年,各种媒体报道了诸多留守儿童犯罪、自杀,以及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案例和现象,这足以促使整个社会的觉醒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需要增强使命意识,积极投入到留守儿童教育中,给予他们关怀和爱护,把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应努力完成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朱小蔓教授认为,成人对儿童的五种良好的情感反应包括:一是关爱和呵护;二是肯定和鼓励;三是期待和信任;四是严谨和严格;五是容忍和宽容。[6]成人对儿童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群体,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反应应该包括敏感、倾听、关爱。敏感意味着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的具体生活境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单亲、离异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关系更为复杂,并且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班主任要能够明察秋毫,及时知晓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处境。倾听意味着班主任要改变通常师生关系中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学会做个倾听者,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在倾听的过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关爱意味着班主任要从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给予他们耐心和细致的心灵上的呵护、照顾和关心,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从内心深处焕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积极应对和顺利度过留守生活。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8.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3.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2.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而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劳动力外流就是突出的变迁性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必要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10年陕西省扶风县5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2011年,陕西省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时触景生跳海自杀;2013年,江苏省盱眙县两名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发生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事件;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这一系列悲剧令人们震撼,也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一幕幕悲剧震惊国人,而这些还只是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恐怕难以估计。

留守儿童自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这个群体存在突出的需求问题,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满足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分析留守儿童需求及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涵盖这五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在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充分满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贫困家庭,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隔几个月才寄回一次生活费;由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寄人篱下而不敢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无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更要挑起生活重担,勉强维持生活。缺衣少食、生活条件艰苦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堪忧。近些年,社会上发生过奶奶带体弱孙女算命时孙女被,爷爷奶奶外出留下年幼孙子独自在家造成孩子失足摔死等这些留守儿童的案例,让人揪心和痛惜。留守儿童需要保护,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照顾,无法与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爱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有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有的一遇到麻烦就感觉孤立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叛逆。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很大比重。这些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出现除了与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有关,还与隔辈教育所产生的弊端有关。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大多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极度溺爱、包容放纵的管教方式,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及时帮他们开导排解,而是更为他们的暴力行为添砖加瓦,即所谓的转暴力行径。

第四,留守儿童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无形中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不免遇到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的“特殊眼光”。一些社会志愿者进行帮扶的时候并没有与留守儿童树立平等对话的意识,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应以一种“救世主”的身份来为他们提供恩赐与施舍。

第五,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成就的动机。不管是自卑心态的作祟,还是习惯一味接受救助的自弃观念,留守儿童忽视了内心希望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时甚至会有意压制自身的潜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保证其所用无缺、所居舒适,不仅要靠各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等;还要集合整个社会之力,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相对而言,社会帮扶较为容易实行,也是短时期可见成效的途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

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应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真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必要时向学校寻求帮助,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情感需求的满足对留守儿童至关重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受到户籍和教育政策的限制,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去父母所工作的地点就读。因此,根本性措施应是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入学门槛。然而基于这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如设立亲情电话卡,组织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留守儿童父母应定期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地与子女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临时监护人应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不管是在家庭照顾、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帮扶中,大家都应尊重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在祈求施舍。注重运用“优势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秀品质,如勤俭节约、自理能力强、比一般孩子更加成熟稳重等,从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 越.早期教育对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14).

[2]郭宇鹏,史永涛.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新西部(理论版),2015(7).

[3]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5]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6]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人生观;关爱

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发展,也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农村主要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在为城市添砖加瓦的同时,留给农村的却是“老弱病残”,其中这里我想要提到的是弱的一部分——农村留守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埠人走出去,留在家里的孩子,其生活中缺失了父或母的角色陪伴,在成长环境中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就成了我们班主任的一大重点工作。

一、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品德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留守学生因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的意志力,独立能力方面可能比较好,会主动关心和帮助同伴和同学。他们的思想品德方面呈现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积极向上的态势。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所接触到的留守学生,虽有些也有以上的某些优秀的品质,但却有着更多的令人担心的问题:

1.思想自我为中心,世俗化

如今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对孩子就非常溺爱,他们唯我独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任何人都难以干涉他们的言行,造成他们自我为中心,爱说谎的性格。另一方面父母由于不能给孩子精神上的关怀,在物质上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容易造成孩子花钱大方,盲目跟风和攀比的世俗化行为。即使部分成绩优秀的留守孩子在思想上也过多地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崇拜和对人生目标追求缺失。

2.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任何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留守学生和普通孩子不同,他们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当遇到麻烦时,没有父母的帮助;过生日时,没有父母为他们唱生日歌;当看到同学每天都被父母打扮得光鲜亮丽,而自己衣衫不整的时候,他们的眼神中会流露出的是低落和伤感。他们中虽也有理解父母,会以努力的学习来报答父母,但更明白父母是因为生活艰辛而所迫融入城市,因此他们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加深。

3.对亲情十分渴望

初中阶段的留守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外在的坚强掩饰不住其对家庭情感的渴望,他们需要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困难与困惑。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这种渴望并不能得到满足。亲情的缺失往往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时常打架斗殴等。

二、班主任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几点看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其远大理想

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他们往往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实上述提到的那位成绩优秀品行不端的孩子,就是一个没有追求目标的孩子。我行我素,随意之极,过一天就是一天,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一次英语老师在办公室赞扬他作文好,真是上清华的料!我及时抓住契机,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亲耳听听英语老师对他的表扬与赏识。结果第二天,他给我写了长长的检讨书,说自己在那一天才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后坚决不玩游戏,努力学习,做一个有追求,有目标的人!

2.要细心,有耐心,并且交流时要以情动人

一方面,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意志力不够坚定,加上留守学生家长监督的缺失,他们更加容易意志动摇,抵抗不了诱惑,忘记自己许下的保证。所以班主任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理解学生出现这种反复性和动摇性。并且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控制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成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学生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他们处在现在的年龄段,不太懂事,但抓住时机与之交流,他们也会理解他人,甚至学会感恩。

3.多组织班级活动,注重心灵上的关怀,培养他们友爱互助,热爱劳动的品质

留守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关爱,因此班集体的温暖对他们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像我们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可以结交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朋友,可以相互倾听交流。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减轻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之苦,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风气。

农村留守学生就像路边的一颗颗小树,他们经历着比园林中树木更恶劣的坏境,不小心就可能被踩弯,压倒。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帮扶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照。将来他们就可能成为给人纳凉,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让我们给农村留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吧!

参考文献:

[1]胡志鑫律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011(11)

篇9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篇10

关键词: 留守高中生 情感教育 对策

留守高中生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城市化不断加快,很多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酬劳,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去城市里务工,这反而导致他们的孩子从小和父母长时间分离。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很多留守高中生存在严重的自卑、自负和悲观的心理问题和厌学心理,没有目标的思想方面的问题。情感教育是解决这众多留守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它可以激起留守高中生对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确立宏大的人生目标。

一、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高中生感情淡薄,人生目标缺失。

留守高中生都是十五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由于留守高中生长时间独自生活,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感情淡薄自私,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以自我为中心[1]。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一味地索取而不知道付出,缺少人情味。由于和父母极少相处,缺少亲情,他们会极度自卑,从而导致在各个方面的不自信。并且由于祖辈的溺爱,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便在学习上出现不思进取、兴趣低落的现象,长时间他们便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2.学校情感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是留守高中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留守高中生各方面的成长。由于留守高中生大多生活在农村,这就直接表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学习条件都不能达到给予留守高中生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学校大多是以分数评定学生,而老师们也大多把时间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导致留守高中生产生被老师忽略和遗弃,而这种被遗弃的感受又和他们自卑的心理联系起来,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严重心理健康的问题。很多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这就导致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缺少很好的引导。因此,学校师资条件是阻碍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

3.情感教育流于形式。

资源的缺乏加上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留守学生的情感教育,就算有一些情感类的教育,也只是在网上抄袭。这些活动内容空洞,流于形式,不足以让留守高中生的内心受到触动,反而会让留守高中生产生由于叛逆而出现的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当然就会不理想。总而言之,在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中,形式老旧,内容不充实,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二、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

1.留守高中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虽说是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的,但是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因素。考虑实际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是不可避免的,在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学着适应现实情况,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自信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多与朋友、同学、老师交流,要学会自我奉献精神[2]。老师们应该注意留守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慢慢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校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在师资力量上不能做到和一些师资雄厚的学校相同,但是还是要做到最好,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为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作出贡献。学校应该培养一些心理方面的老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课程,为留守学生解除他们的心理烦恼,缩短他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公共娱乐活动,鼓励留守高中生一起参加,以此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可以使他们对班集体产生依恋和归属,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学校还应该与家长建立联系,对祖辈的监护人进行交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不再溺爱和放纵孩子,并且养成和孩子积极沟通的好习惯,时时刻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3.情感教育的形式要切合实际情况。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真正的情感教育不是一时之功,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对留守高中生进行指导,而不是半个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和每周一次黑板报能解决的,更何况这种流于形式的教育一直是讲完就忘的典型[3]。教育的形式太过空洞,会让留守学生麻木无感,所以需要老师们改变形式,在教育中加入轻松易接受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从而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结语

一直以来,众多留守儿童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和留守压力下的高中生,他们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对留守儿童和留守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刻不容缓。留守高中生们需要克服自身的困难;家长们也应该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学校更应该担任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积极努力,找到合适的情感教育的办法,并把这种办法推广开来,才能拯救更多的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它会慢慢完善,为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康立亮.留守高中生感恩励志教育对策探讨[J].地理教育,2013(z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