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想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想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的想法

篇1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1.课前补充阅读,夯实基础,训练阅读能力

教材中课文大多选取的都是名篇,不了解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很多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如教杜甫的诗歌时,先补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就能够更好地去读懂杜甫,读懂杜甫在时代动荡、百姓流离、自身困顿的境况下仍然葆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2.课后补充阅读,丰富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学生会认为贾宝玉是个爱开玩笑的浪荡子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章节,乃至整本书,去体会时代背景下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与奋起。

三、营造阅读的环境

在班级建设图书角,让它成为了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借阅制度,以自己课外阅读和全班集中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走进书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书所带来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的特点,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与大家交流、共享。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9-01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1、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2、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1、教师首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着作。 第二,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的孩子,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

2、教师还需要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

1、比较阅读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2、逆向阅读法 。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四、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2、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也是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在平时上课之外进行的相对比较独立的阅读活动,它在场地及内容上相对比较自由。所以,这是对学生课堂阅读的一种充分补充,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如有许多教师与家长本着应试教育的想法,认为学生看课外书会使学生分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前程,并持反对意见。

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课余读一些课外书,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放松,甚至还是课堂的延续,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的阵地。甚至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比起课堂来更有兴趣,因为在读课外书时学生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只是凭兴趣来。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自己语文知识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影响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外阅读的作用日益显著,教师也应该重视起来,把握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加以引导,使学生不但更有兴趣,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开掘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及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虽然有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有些还非常喜欢。但是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学生的喜欢有很大部分是针对自己的兴趣,如有的喜欢看漫画,有的喜欢看网络小说,有的喜欢看天文地理。因此,教师可以从这里入手,让学生意识到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课外阅读也要注意书的选择性。

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很多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因此,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如张贴一些名人画报,或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课外故事,或是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等,在校园给学生形成阅读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要给学生选择好书

虽然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有着很大的兴趣,但是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只让学生凭兴趣去阅读。毕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很成熟,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尽量给予引导,引导学生读好书,读一些对于学生学习、成长、思想道德的培养,人生观的正确导向有积极影响的书籍。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类别上要精心选择,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有趣有益的课外书,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也明白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手为学生推荐好书,起到引导、监督作用。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由于其特点,比较自由,而且学生容易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不能像课堂上那样集中精力与时间,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学会精读与泛读

精读就是精心阅读,阅读材料的同时,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等。泛读就是简单粗浅地读,只需浏览即可,点到即止,不必深究。

有些书需要精心阅读,有些书却只需要走马观花。如何选择就要看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特点,给学生以建议,如在学生兴趣范围内,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精读一些名家名作,学习其中的遣词造句,文章内容的构思及情节的转折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喜欢数学的同学可以精读一些推算类的课外书,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相关学科的水平。

2.多思考,勤记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还要深入思考,想让阅读给自己的学习、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影响,起到作用,就要多思考,思考好文章的内容、其表象、其实质,从中学到东西。

俗话说得好:“好启发不如烂笔头。”好词好句好段落,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好一些?为什么这种说法就好一些?把这些好的词句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自己的习作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乃至语文能力提高。

五、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受学生实际情况所限,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习惯睡觉前阅读;有的学生喜欢饭后阅读;有的学生喜欢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有的学生则习惯阅读完后再做总结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把不好的习惯改正,使学生留下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跟随其一生,使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和及时的帮助,使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更有激情。

篇4

如何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切实的落实和体现教学理念,语文材料的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好的途径,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及课外阅读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 阅读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为“经”,以对学生的字词句训练为“纬”,构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的整体框架结构。

说到底学生在用情感领悟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融化着文本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文本的同时,文本也在同时雕啄着学生的心灵。

阅读教学的实现,以朗读指导为核心,引导学生品味语文,首先要做到设境激趣,触感,充分诵读激活情感,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抒情达意,丰富语感。提高语言综合素养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养成语感。在文本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在品悟的阶段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欣赏之后,使文本烂熟于心。并因此而潜在于心,成为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功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壮态达到“课伊始,情已生;课正行,情已浓;课已毕,情犹浓”。

二、 课外阅读,积累和丰富的潜在世界。

如果说很好的阅读教学课,总是让学生多元的各有所获。在文本的品味中,基奠着丰富的语感和潜在的语体精神世界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称之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丰盛的大餐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更新观念

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切实的实效性,老师应该打破有已经的定势思维模势,对课外阅读从观念的更新上有这样几个想法。

1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国家要求。2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份内任务。3课外阅读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随意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重要阅读。4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的阅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身。5课外阅读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阅读,而是适时储蓄童年精神的阅读。6课外阅读不但是学生自主的课外更是以教师指导为主体的课堂内的阅读。

(二)指导有法

1、 打好基础 形成习惯

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达到很好的激了兴趣的效果。

2、坚持阅读,日积月累

想要坚持,就要舍得时间学生有了好的习惯后学生就是在阅读上深深受益。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更要舍得时间。给学生丰富的大量的语文材料。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

3、 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

4、阅读链接

(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2)、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3)、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 (4)、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 。比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泊船瓜洲》后,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通过阅读感悟积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依恋;学了《狼和鹿》之后,让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有关食物链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当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后,在语文活动课上应恰当安排阅读训练的内容,及时反馈。

5、读整本书

大量的阅读拓展着学生的视野,牵动着学生的情感,雕塑着学生的心灵,发展着学生的思维, 训练着学生的表达,而这些都将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其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期中,成为直觉的天成,天成的直觉。这是语感境界的达到。

三、 语文环境:芬芳生命的成长的甘甜雨露

语文是每个人伴随终身的学科,作为一种学习语文潜在而自觉的语文阅读活动,将一直伴随在学生整个求学生涯,乃至一生。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面对课内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学生该读什么书,如何课内外结合去读书呢?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阅读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20篇(段),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读物。这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用朗读、欣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强烈愿望。每学期制定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

2、 以教材为平台,拓展阅读渠道

篇5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大量的阅读又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因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几乎没有过课外阅读经历的占2.4%,偶尔看书的占57%,经常看的占40.6%。由此可见,缺少课外阅读已经成为阻碍小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探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以帮助他们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 

基于此,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以“引导课外阅读,营造书香班级”为主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我们以班级为主要阵地,以语文教师为主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共80名孩子组成实验组,再选取另外两个班共79名孩子成为对照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二、实践过程 

1. 教师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广泛而有益的课外阅读 

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的阅读范围都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种儿童刊物或卡通书上,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学生的从众心理严重,缺乏目的性。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担负起引导职责,要帮助学生挑好书、挑适合他们的书进行阅读。 

(1)必读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出的阅读范围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和科普科幻读物等。对此,教师心中应该有一把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尺,在自己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课标为依据,兼顾各种体裁,在适当的时机,用最为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书籍或文章,引导他们适时、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 

(2)精挑细选课标规定外的书目。除了阅读课标规定的书目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挑选其他优秀书籍,对此,教师可先列书单,然后在教研组内展开讨论,确认哪些书籍真正适合学生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筛选工作,使他们真正受益于阅读。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在课余,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交流,通过有意识地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了解到《马小跳》和《笑猫系列》书籍深受孩子们喜爱,笔者就在班中开展“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大讨论。这样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外,笔者还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他们体书中人物的品质并将之作为榜样加以学习,从而逐步培养爱、信任、责任、宽容等优秀品质。 

2. 教师深度影响,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的深度来自思维的深度,而学生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探求的渴望、钻研的热情和创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开掘思维深度的氛围,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思维的深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主阵地,只有把握好这块阵地,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实现读以致用。 

(1)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明确文本阅读中师生的平等地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和发现,完成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教师才会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乐意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由此,课堂的自主权就会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感悟、品味和背诵,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 

比如,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穿越”平台,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故事情节,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穿越到了2700多年前,会对卞和,或者对玉匠、对君王说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并拿笔写下来。结果,学生文思泉涌,纷纷写下了自己想说的话。 

生1:玉匠,连卞和都知道这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你却看不出来?该被砍脚的人是你。 

生2:周武王,你是非不分,白白辜负了卞和的一片忠心,真是一个残暴的昏君。 

生3:卞和,你很笨呀,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再去献给厉王呢? 

生4:如果你真是忠诚于你的祖国,你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 

生5:卞和,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你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 

…… 

学生练笔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将心中的强烈感受付诸文字,似乎化身为“正义的使者”,将自己对卞和的一腔同情、对君王的昏庸暴虐以及对玉匠的无知完全抒发出来,很多想法与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看到孩子们的文字,笔者感慨万千,这才是真实的内心写照:不说违心的话,不人云亦云,这才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萌芽。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也有必要创设这样一个平台,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去自由抒发内心的想法,并且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鼓励和保护,从而呵护每一个独立思想的火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人。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人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当教师注重深度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质疑,学生也才会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2)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了促使学生思考,笔者组织了“小博士”评比、“我的凡人读书格言”等交流活动,使他们在读书时用心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与深刻。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读书时认真钻研和思考的习惯,若将这种习惯迁移到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学生就不仅能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还能在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中获得沁人心脾的文化智慧。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追求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首先就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他们通过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拥有思想的碰撞,情意的体悟,美感的激发,最终进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三、“书香班级”活动开展前后的数据分析 

在开展“书香班级”活动后,笔者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研究的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1. 你喜欢读课外书吗? 

从对照图可知,实验后,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比例上升到了97.5%,不愿意读课外书的学生下降到了2.5%。而对照组则变化不大。以上两个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开展后,对课外阅读更有兴趣了。 

2. 你知道如何挑选课外书吗? 

A. 知道 B. 知道一点 C. 不知道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知道如何挑选课外书的比例上升到了95%,不知道的下降到了2.5%。而对照组则变化不大。以上两个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对课外书的挑选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阅读观。12.5%的实验组同学回答不确定,但通过个别访谈发现他们在图书类型的选择和个人喜好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并不是盲目而模糊的。 

3. 你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谈谈读文后的感受吗?(阅读契科夫小说《变色龙》)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人物的评价和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都大大提升。特别是对于表达方式的体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这说明通过课外阅读的有效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上升到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从“感受情感”到发现“文章抓住了哪些特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写出了这种情感”。说明学生从对文本语言、事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中,又丰富了理性的思考,他们不仅了解了事物的外部形象,更掌握了抓住特点、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四、对项目实践研究的再思考 

1.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最大难题居然是没有时间阅读:学校里,课程满满当当;回到家,还有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在等待着学生。对此,教师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保证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 

2. 阅读生活,需家校共同打造 

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都是阅读生活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如果没有彼此的支持与认同,实践活动将很难持续下去。对此,教师和家长要增强使命感,在学校、在家里,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发挥阅读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教师更要努力将班级、学校和家庭成员凝聚起来,共同创造一种和谐而浓厚的读书氛围,加强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实现生活的整体性和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孩子一起经历书香班级实验的每一个日子,都似乎在闪着光,让笔者感受到孩子们成长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自己在与他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语言学家吕淑湘认为,每个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和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比例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及其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表明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发展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文学科的范畴,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启迪智慧,修身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地域、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的程度不同,课外阅读兴趣的实现程度存在一定差距,这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笔者对一所农村小学调查发现,学校对语文教学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方法的指导,致使老师花费大量时间,教学的效果却不明显。该校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好,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在语文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们喜欢写作文,但是由于词汇量贫乏,写出来的作文不是语言不通顺、有错别字,就是内容经常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11%的小学生在双休日读课外书,剩下的89%的学生做其它事情,其中有62%的学生在家看电视或者玩游戏。通过提出“你读课外书是谁的要求”这个问题,是要了解学生读课外书的真正原因和学生对课外书的态度。结果75%的学生回答读课外是家长、老师的要求;仅有19%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读书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作文选、故事书、漫画书占87%,而纯文学和科普类的书籍只占13%左右;家庭藏书量在二十本以内的仅占32%,还有13%的学生家庭藏书在十本以内。有的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孩子除了教材以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课外阅读的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匮乏,而且在质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没有保障

调查显示,有35%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坚持每天读课外书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16%左右;在回答“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的问题时,有35%的学生每天不读课外书。很显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足。

(四)小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对于阅读的方式,仅有26%的学生是认真的读完整本书,42%的学生只是随便翻翻;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写读后感仅有7%,不做任何标记的竟有23%。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对策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造成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语文老师是有一定责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只有语文老师明确了目标,转变了思想观念,才有可能去重视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才有可能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保持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是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的去做,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

要让学生有好书读,要保证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和家长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建立班级图书角

语文老师可发动本班级所有老师每人捐助或借给班级一定数量的图书,教师也可发动学生大范围搜集课外书籍,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图书角并在班上张贴推荐的理由,定期更换一次,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做好家长工作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不要局限于作文书,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书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尽量少而精,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孩子看更多的书。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需要的图书。如:低年级可以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同时,选择的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结合教材,指导课外阅读,这样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当学生还沉浸在对小女孩悲惨命运无限同情时,可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集》;教完《少年闰土》,可以“中年闰土又是怎样的呢?”一问,引导学生去读《故乡》等。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外书的推荐工作,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所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笔者在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因此,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有所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用课内阅读代替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笔者了解的情况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53%,作文选类占32%,其他占15%。而且,读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

2、阅读盲目

书籍浩如烟海,读哪些书好呢?很多同学感到迷惘。看小说的最多,看综合类的人次之,其余还有看影视杂志、娱乐画报、名人传记等,比较零散。对于自己为什么选这些内容进行阅读,却少有人去思考。即使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

3、阅读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有时几天不看书,有时一看数小时,或者干脆一口气看到底,又或者不眠不休。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书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无仔细咀嚼。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给大家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我则每天给学生推荐一句名言警句,以此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

2、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

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老师不容也不敢让学生读课外书。有的学生因此干脆拒绝课外书,有的阅读由公开转为秘密,读与不读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真正的课外阅读就离学生远去。可喜的是,我校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将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学生读课外书不再有做贼的感觉。同时,我校的阅览室和图书室课余和周末都向学生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能坦然读书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地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涤荡灵魂,滋养心灵。它没有立竿见影地效果,因此很多学生过于浮躁,没有看到显著的成效,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我尽量多开展各种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在班级设立读书角,学生轮流管理读书角,策划读书活动。在我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举办读书心得、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的故事情节,精美的图片、或者片言只语,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他们只能肤浅地讲述情节故事,有趣的人物,而没有深入作品,认真进行思考。鉴于此,在课内阅读中,我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字和思想内容;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和信息。我把精读和略读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由此提高综合判断、分析等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提高和完善。

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批注;能力;方法

小学生阅读是一片嫩绿的芳草地。如果说对于教材文本的阅读是引导学生到公园,观赏圈定的人文景观,而课外阅读则是引领天使般的孩童步入更为广阔、鲜活的自然景观中率性徜徉。现今,各校都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在近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课外阅读的问题

1.阅读氛围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更别说与孩子交流书中内容了。

2.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教师要求做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抑或对整篇文章发几句不咸不淡的感慨。

3.阅读效果难以反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但这一项“特殊作业”却难以有检查的标准。检查学生是否摘抄了好词好句,无从显示读书效果;逐一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显然不切实际;组织读书交流,学生难有真知灼见,草草收场……难以操作的难题,久而久之,让老师松懈了,课外阅读成了长挂嘴边的“鸡肋作业”。

二、批注阅读的优点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想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有效,课堂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得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是首要的。于是,笔者尝试采用批注阅读法,并于实践中检验出效果甚是理想。

批注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在批注阅读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作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1.课前自由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2.课中主题批注。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主题、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在中心问题的确立上,要结合课文的中心和重、难点。

3.课末扩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三、批注阅读的做法

批注阅读法,无论是在课内教学还是促进课外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是:交流。这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外阅读效果得不到反馈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1.创设开放自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

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的创意及成果,获得别人的赞同与理解,学会欣赏别人批注中的自己没有关注或没有深入理解的东西。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时时指导、点拨学生,在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理解的深度广度等方面给予指导;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性等个性风采。

2.及时批改,积极评价

篇9

一、 制订计划

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时,既要照顾学生的共性,又要观照学生的个性。学期初,师生共同商讨,选择课外读物的类型。类型归纳后要分以下几种:一类是中外名著、名家名篇,每学期看若干篇;二是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如《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标点符号用法表》等,以配合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三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如《朝花夕拾》《死水》《唐宋诗词选》等;四是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如《写作技巧初探》《我学议论文》等;五是有关社会热点、动态的,如有关环境的,有关申奥的;六是科技史地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可根据计划的类型,自己寻找有关篇目自行阅读。

二、 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如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等于给其“鱼”而不授其“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大致可分为精读、泛读、默读、速读、跳读等。精读是一种反复钻研、反复揣摩的阅读方法,唐诗宋词、短篇小说适宜此法;泛读则是要求快速浏览,不必字斟句酌、咬文嚼字,通晓大意即可,长篇小说适宜此法;跳读则是抓住主要内容、主要环节阅读,长篇小说亦适用此法……当然,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方法视所读文章特点而定。教师可准备若干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 课内延伸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兴趣,由课内知识引申到课外读物不失为一个自然而有效的方法。如讲到《孔乙己》,不妨介绍一下鲁迅的为人为文,并自然地介绍鲁迅另外的白话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如学习《背影》,可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散文领域的杰出贡献。这样,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兴趣,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四、 专题讨论

教师可事先作一个调查,请学生列出关注的作家作品或事物,定出讨论的专题,如“我看绿色食品”“第三只眼看韩寒”“武侠小说之我见”“一口气阅读一星期都不厌倦的作家”“回眸百年”“奥运史话”“我言我心”“遭遇李白”“港台大陆歌手大比拼”等专题,然后让学生自己结伴组成五人左右的“专题小组”,选定一个专题,自查资料、自我阅读、自行研究,可运用如网络、电视等多种信息媒介。

五、 交流评比

经常召开“奇文共赏析”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花十分钟时间简明扼要地介绍近期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背诵或复述其中的精彩片段。这样,学生就像看了一则精彩的广告,不由自主地也想看看这部作品,无形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

六、 图书管理

学期初,由学生从自己的书架上拿下若干本最喜爱的书,成立“班级图书馆”,由专门的学生负责,作好登记、管理、借阅等工作,学期结束,归还书籍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既方便了学生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初中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⑴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⑵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初中生理解和分析;⑶散文接近初中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1、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2、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