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讲解技能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讲解技能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讲解技能案例

篇1

关键词: 低碳 体育课堂 精彩童年

案例一:《体育与健康》三年级教材中足球运球、脚内侧传接球的教学课。准备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讲解运球的动作要领。第一,支撑脚在球的一侧,距球约一拳远,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膝微曲,支撑脚与球平行;第二,触球脚脚尖竖起,与支撑脚脚尖成丁字形……老师足足用了10分钟时间讲解和示范运球的动作要领,学生开始在专注地听讲并认真观看,可当老师示范第二遍时,注意力明显涣散,再加上烈日的炙烤,已经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因此,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则来回奔波,纠正错误,不得不重复讲解运球的动作要领。直到下课,学生对运球技术还是一知半解。

案例二:《体育与健康》六年级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课。老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跨越式跳高由哪几个动作组成?怎样才能掌握这些要领?随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每组活动给予指导。接着,老师请各小组交流合作成果。课近尾声,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跨越式跳高。显然,学生在听到老师集合哨响起时,对跨越式跳高的练习还意犹未尽。

思考:上面两个案例向我们呈现了当下小学体育课堂常见的几个教学情景,这样的体育课堂虽然渗透了体育新课程理念,却误入了高消耗低效能的误区。案例一,老师担心学生不知道,就滔滔不绝地讲解动作要领,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体育课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不顾学生是否理解与接受,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是茫然的练习。这样的课堂,老师的主导是强势的,学生的主体变成弱势。案例二,老师为了凸显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以小组自主讨论的形式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结果老师剥夺了学生练习的时间,把学生变成了运动技能的理论研究者,对于跨越式跳高这一技能,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体育课堂教学历来以精讲多练为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和探究运动技术的要领,而不是浮于表面。

上述案例中,教师因没有准确把握自身角色,没有准确处理生成,没有准确理解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失败;学生或因教师漫长的讲解而无心继续学习,或因疲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缺少练习与运动时间,或因随心所欲而失去练习运动技能的机会,体育课上的技术掌握不了,学生体验不到成功和运动带来的快乐,那么,课后学生也不会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童年也不再精彩。因此,体育课堂也需要“低碳”,去掉“粉饰”,抛去“时尚”,解除“紧箍咒”,回归朴实、真实、务实的课堂,让学生演绎精彩童年。

现代人提倡低碳生活,绿色生活,追求低消耗高效能,为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的是人类的生存大计。同样,体育课的“低碳”教学,既是一个出发点,又是一个归宿,体育课堂的“低碳”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去粗求精,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演绎精彩童年。

1.精选课堂教学模式,演绎“低碳”教学。

现代体育教学的模式有很多,其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有情境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是按部就班和单一运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按照教材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综合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比如跨越式跳高的案例,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增加练习次数,使之对技能掌握得更加熟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现主体地位及自主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演绎“低碳”教学。

2.注重课堂生成,演绎“低碳”教学。

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教育构建学认为,课堂教学是由众多教学要素所构建的实践体系,其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架构要素之一,并且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课堂参与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学教效果的评判等众多方面予以生动、形象、显著地呈现。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而教育为主要内涵的“生本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得到了有效深入的实践。笔者认为,生本理念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鉴于上述认知和感悟,本人现将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探究举措,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简要论述。

一、组织主体参与互动,推动讲解教学进程

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的“阵地”,展现风采的“舞台”。数学学科课堂同样如此。所周知,学生主体只有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配合者,才能生动展示出课堂教学的“魅力”。“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要义之一,就是学生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教学体系的“一份子”,主动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开展的新知或案例讲解活动。但具体实践进程中,个别高中数学教师将课堂作为教师个体讲解的“平台”,进行单向的教授活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应该紧紧抓住“以生为本”这一核心,将高中生学习活动纳入其教学进程之中,通过师生之间讨论、交流,生生之间合作、协作等互动形式,变教师单边讲授为双边互通实践活动,从而生动展示出学生主体风采,呈现“生本教育”理念内涵。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新知识点讲解中,教师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放在首位”的要求,组织实施了师生互动的讲解形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组织学生一起用“特殊点法”进行不等式x2-x-6>0的求解。

生:与师一起进行解析活动,并写出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师:哪位同学还能写出x2-x-6

生:进行独自解题活动,得到不等式x2-x-6>0的解集为{x -2

师: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

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指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二、注重主体实践探析,锤炼数学技能素养

动手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要义、 学习策略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动手探究、动脑思维等实践活动。近年来围绕“生本教育”理念开展有效数学课堂这一“课题”,教研,笔者以为,要达成预期目标,必须切实施行好、组织好高中生实践探究、判断归纳等学习活动,让课堂成为高中生施展数学解题技能才华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围绕教材目标要求和重难点等相关教学要素,向高中生部署需要完成的数学探知任务,设置开展动手动脑探析的步骤,鼓励和指导高中生进行独立自主和生生合作的实践探析等活动,在巩固已有学习素养的基础上,实现高中生数学感知、解析技能的有效锻炼和提升。如“对于函数f(x)(x∈D),若存在正常数T,使得对任意的x∈D,都有f(x+T)≥f(x)成立,我们称函数f(x)为“T同比不减函数”。若函数f(x)=kx+sinx是“■同比不减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 ”案例讲解中,教师抓住“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紧扣“学生能力培养第一要义”的要求,在其案例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其过程如下:

生:认真研读案例题意,初步感知得到:“该案例主要是关于函数与方程的综合运用,其中涉及到转化思想、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师:组织高中生再次研读分析题意,围绕题意要求,强调指出:“在解题时要根据解题要求,正确用好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生:结合解题要求,归纳推导:“根据T同比不减函数的定义,分离参数得到k≥■sin(x-■),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k的范围”。

生:组建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完善解题思路。

生:开展案例解答活动,师进入课堂之中实施及时指点。

师:组织学生根据解题过程,归纳提炼解题策略。

在上述数学案例的解析过程中,高中生成为解析案例的“主力军”,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并且数学解析、归纳等方面能力素养得到有效锤炼和提升,较好地贯彻和落实了“生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三、强化主体反思辨析,提升数学学习实效

评价反思,是课堂之中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长期以来,评价成为教师的“专利”,反思成为学生的“软肋”,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未能将“生本教育”渗透和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价教学进程中,应创新评判方式,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评判的主体要创新,让学生承担评判的任务,以此推动高中生主动能动的自我思考和深入研析;二是评判的形式要创新,在教师评判的基础上,加入教师与学生的互评、学生的点评以及生生的辩论等多样形式,以此促进和提升高中生自我反思的深刻性,保证高中生思维辨析的实际成效。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作为有效教学理论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师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凸显能力培养,强化学教成效,推动“生本教育”理念在有效课堂教研中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反思;内容;方法

体育课是学生体质发展和运动技能习得的首要阵地,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改进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积累。

一、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

完整地体育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设计、场地、器材准备,热身引入,主题教学,素质练习,放松整理,场地整理器材回收和课后小结等几个环节。教学反思的内容就是思考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连贯性、练习的有效性、反馈的适时性,以及进一步教学的调整策略,具体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上,则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就会影响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课后教学反思可以根据学生运动技能获取和情感交流体验方面的效果、教学过程实施的效率等情况,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二)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的效率。在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从运动体验动作认知基本掌握巩固定型的环节无法跳跃,恰当的教学方法使用就是在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各环节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组织的变换是否连贯

教学组织的变换是与教学内容和教法选择相适应的。不同的练习内容需要通过不同的练习队形来匹配,一个队形到底的情况会让课堂变得非常沉闷和无趣,而队形变换的效率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练习密度,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 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否及时

适时反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了解技能掌握的准确性。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难以完全预估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教师需要在教学进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并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加以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表现,还要对接下来的课次进行教学调整。

(五) 场地器材的选择是否最佳

场地的合理布置和器材的高效使用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的作用。以跨越式跳高教学为例,初学过杆动作时,用橡皮筋代替横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而多条皮筋的组合排列也能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尽快熟悉动作过程。

(六) 身体素质的练习是否均衡

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期,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因而,体育课堂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均衡上下肢和躯干等不同部位的活动,还要兼顾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等不同素质的发展。

(七) 安全隐患的处置是否到位

安全隐患是体育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动作学习的过程都有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体育教师不仅要在练习前提醒可能出现的隐患,在练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及时的保护和帮助,还要在发生意外状况时做出恰当的处置措施。

二、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其方法也是基于课堂教学效果的,简单来说就是发现好的加以整理提升,不妥之处找出原因加以调整和改进。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把体育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归纳为四个方向:

(一) 教学目标的诊断与调整

教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和拆解,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应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组合。单元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教材所属运动项目中的地位,更要清楚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技能基础及知识储备,还要适应整个学段项目学习的最高目标;而课时目标则要体现课时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上课效果,我们要诊断当次课的目标是否达成,目标本身的难易是否合适,进而思考后续课时目标如何进行调整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二) 教学流程的回放与审查

教学流程的回放是教学反思的常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对照教学设计检查本堂课的计划落实的情况,能够较容易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设计可以改进的方法。教学流程的回放可以包含教学组织、适时反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结合课堂实时记录,对教学流程加以细节审查,更能促进教师语言表达、体态表现等教学能力的改善。教师可以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的示范面、讲解位置,提问方式、表情姿态等是否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效解决了预设的教学问题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评价与改进

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手段,教学反思理应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针对运动学习各个阶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以讲解法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的运用为例,一些教师刚开始就进行“标准动作”的讲解,学生往往“不知所云”,费了大把时间,学生却还是不知该如何操作。其实“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并不复杂,如果在动作示范的基础上加以精炼的要点提醒,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动作要领,再通过几次练习加以强化,基本就能掌握了。这种情况说明授课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讲解法的基本技巧,而在更多的案例中,教师则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问题。比如成套动作类内容(包括广播操、武术等)的复习课,教师整节课让学生站成固定队型原地练习一遍又一遍,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动作质量,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结合分组练习、“对抗展示”、“模拟赛场”等方法的运用,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动作质量。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有效措施;初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改革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围绕素质教育,紧扣课堂教学,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和论断。课堂教学效率的评判标准,也随之变的丰富和充实。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站位”和“角度”进行衡量和评判。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理念下,课堂效率的评判依据是讲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量。而以能力为要义的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效能的考量依据是讲授内容与学习能力的质量。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师要切实做好高效课堂教学这一文章,实施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助推教学双赢。

一、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动起来

教育运动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不是静止不动的讲解活动,也不是各自为阵的实践活动,而是实施主体与参与主体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分子,并能够和教师进行同向互动。不可否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虽然知晓课堂的双向特性,但在具体行动上依然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项、单向教学形式,高中生不能作为课堂的“主人翁”深度进入其中,导致课堂死气沉沉。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正视课堂教学互动性特点,强化学生主体特性,设计和打造师与生之间能够深度融合、深入探讨、深刻交流的“舞台”,在共同作用下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如在“不等式的证明”第一课时“求证:x2+3>3x”讲授环节,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双向性特征,设置学生主体参与配合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其解题过程如下:

师:设置问题求证:x2+3>3x。

生:开展解题分析活动。

师:深入学生中间,知道他们解题活动。

生:分析先将不等式的两边作差,得(x2+3)-3x=x2-3x+3,将此式看作关于x的二次函数,由配方法易知函数的最小值大于零,从而使问题获证。

师:引导学生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求证。

生:进行证明活动。

师:点评,作差后,符号不易确定,配方后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子与一个常数和的形式,使差式的符号易于确定;不等式两边的差的符号是正是负,一般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经过变形后,才能判断。

上述所组织开展的师与生之间围绕某一内容,所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较好利用了教师的主导引导特性和学生主体能动特点,在有效指引,深入配合的“合唱”进程中,既实现知识要点内涵的深刻讲解和掌握,又达到了师生各自特性功效的生动呈现。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数学技能素养提起来

常言道,觉知此事须躬行。任何经验技能都必须经过动手实践才能获取。数学学习活动同样如此。教育学指出,学生主体的实践过程,不仅是对新知识、新方法认知掌握的过程,同时还是技能素养提升进步的过程。任何基础学科课堂教学,都必须包含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研习的实践活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将探究式教学策略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要有意识的提供和预设学生进行动手探索的时间和舞台,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放收有度,对其实践进程能够进行认真及时科学的指点和引导,保证其探究方向始终在预定轨道前进发展。

问题:若椭圆的长轴长、短轴长和焦距成等差数列,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多少?

在以上数学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没有采用一人包办的教师“讲解式”教学方式,进行此问题案例的讲授活动。而是利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探究性特点,融入高中生亲身参与探究的解题活动,组织高中生自行探知案例内容,得到其解析思路:“由椭圆的长轴长、短轴长和焦距成等差数列,所以2×2b=2a+2c,即2b=a+c,所以5c2-3a2+2ac=0,等式两边同除以a2得5e2+2e-3=0,解得e=或e=-1(舍)”。教师在此过程中深入学生其中,进行必要的查看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强调说明,“要注意运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再次组织高中生对解题思路予以完善和补充,他们从而掌握其解题的策略。这样,高中生不仅获得了解题的方法策略,同时还提升了动手实践、思维探析的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相互脱离、各自为战的现象。

三、实施合作性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整体合力聚起来

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之中,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一项个体性和群体性深度、有机融合的实践劳动。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等基本素养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予以培养和树立。合作性教学策略,能够将各自个体之间的长处进行很好的发挥,将各自的短处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形成学习的合力,推动学习实践活动行稳致远,取得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深入深刻地应用,围绕某一数学案例、某一知识要点,组织高中生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在个人自身努力和集体合作探究等基础上,实现对知识内涵和解题技巧的有效掌握,同时达到协作意识的有效提升。

总之,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是一项长期性、紧迫性和系统的工程,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远不止于上面所阐述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实际,科学实施,灵活运用,达到教与学之间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求新;求活;求实

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实际教学活动进程中,需要对教学活动构建要素进行深刻、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进行综合“考量”,甄选出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或手段。当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实施,更是赋予了课堂更加丰富的目标和内涵。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方式“一以贯之”,教学内容“千层不变”等问题和现象。而教育学指出,课堂教学应具时代性、体现创新性、展示发展性等特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深入贯彻落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更具多样性,教学内容更应遵循高考发展趋势。本人现就切身教学实践体会,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粗浅论述。

一、课堂教学应“求新”,渗透课改教学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确定受到思想理念的“渲染”。先进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学实践工作者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价值观和教育观。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渗透和落实的是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要内涵的课改标准。笔者以为,高中阶段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知识学科教学应以能力素养培养为永恒不变的“主抓手”和“主旋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新”,首先就是要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新潮”“新颖”,应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和追求。高中数学教师应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树立以学生为核心,能力为要义的教学观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分数论英雄”“成绩看学生”的落后教学理念和模式,让新课标理念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生根开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组建互补型的“合作团队”,将课桌组合成“马蹄形”的样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高中生在新型课堂布局中的主体特性得以充分展现,这样更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鲜“元素”。

二、课堂教学应“求活”,教学方式多样灵活

人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许多教学手段和方式,这些教学手段和方式在促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相长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对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笔者以为,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受到众多教学因素影响,千变万化的发展模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体现“活”的特征,针对不同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使高中生能够在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边效能得以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能力素养得以有效提高。如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一节中“向量定比分点的几何运用”案例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此类型解题活动是高中生解答问题的“软肋”。因此,在“如图所示,已知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有A,B,C三个点的坐标分别为(4,0)、(4,4)、(2,6)观察图像,试求出线段AC与OB之间的交点P的坐标值”案例教学中,教师解析案例过程中采用探究法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分析案例条件、推导解题思路等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思考分析指出,本案例实际是运用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综合应用题。要求交点P的坐标,只要求出AP与AC、OB与OP之间共线就行。高中生进行解答问题活动,教师强调指出,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寻找到等量关系,即符合共线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高中生解题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析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并渗透合作学习法、讨论辨析法、互动讨论法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解决此类案例的解题策略,有效提高了案例教学效能,切实提升了数学学习技能。

三、课堂教学应“求实”,紧扣高考政策精髓

篇6

关键词:教师口语 教学方法 探究

“教师语言技能”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教师语言技能”课程从体系到内容,从教材到教法,从理论到训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我们认为,作为一门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它在课堂教学和训练指导方面都有其独特性,不能机械地依据或照搬一套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地区、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差异。对“教师语言技能”课程构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普通话口语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口语训练三部分组成。”

我院于2003年始在小学教育本科类学生的第三、第四学期开设“教师口语”课,并针对我院小教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将课程名称定为“教师语言技能”课,共36学时,选用由程培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教师口语教程》为教科书,同时选用郭启明编写,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语言艺术》,以及刘伯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为教学主要参考用书。

二、以“练”为主,科学处理“讲”“练”关系

毋庸置疑,教师语言技能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是技能训练,很多教师也把口语训练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主线贯穿始终,“训练为主、讲授为辅”在教师口语的教学中已达成共识。因为课时有限或学生数量多等原因,为了保证训练的时间和训练面以达到注重实践训练的目的,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改为“以评代讲”,课内示范讨论、课外实践操练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我们认为,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的时间还不长,大一期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其中专业方面有许多学科的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他们并未接触或并不了解,如果一味注重实践训练而忽视理论的讲授,那将是一种无理论依据的盲目的训练,收效甚微。然而,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又不符合课时安排的现实,因此,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针对学生实际,确定了对理论知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的方案,对“一般口语交际”中的单项表述――朗诵、演讲、“教师教学口语”“教师教育口语”和“教师职业交际口语”的内容进行有重点地讲解。在“讲”和“练”时间分配上,基本采用1∶3的比例进行,即用课时的四分之一时间进行理论讲授,用课时的四分之三来进行训练。在“讲”和“练”的程序安排上则采用灵活机动的做法,可以先讲后练,可以先练后评,可以集中训练集体讲评,也可以轮流训练逐个点评。

三、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来自于教学实践活动,它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理论讲授型,代之以学生讲为主的技能训练型。

1.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语言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不能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方法,教师应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然而,经过高考的小教本科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都带有鲜明的“高考后遗症”,他们更习惯于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大学生往往“讷于言,慎于行”,在口头表达上还不如小学生主动,但本科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自学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师口语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学与讲结合”“内与外结合”的方法。在技能训练中,我们尝试了“定与选结合”“练与评结合”的办法。即在进行口语训练中,由教师确定训练的要求和范围,学生选择具体的训练内容和题目。

2.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示例演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模拟情境训练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演练教学法是支持自适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将一些名家口语表达的声像资料用做示例,分析其特点,提供给学生模仿学习;同时将教师和部分语音条件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所做的口语表达示范作为示例演练的形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各种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出口语表达的一般规律。

“案例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法是将学生在课堂练习时的录像资料或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用做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其中的优点或不足,以供学生参照改进。案例可以来自声像资料,也可以来自课堂实践;可以是典型的可供学习的,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以便学生进一步提高的。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训练时,采用了“模拟情境训练法”。“情境”是知识产生或使用的具体环境,主要包括:(1)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任务,(2)利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场景或任务等。例如:为了更好进入角色,我们要求同学之间都以“老师”相称;课前都要求学生备课、试讲;不管在台上讲几分钟,都要求有良好的教态,讲解内容正确,相对完整;要求小组合作,有老师,有学生,有课堂气氛。尽管学生的表现还很稚嫩,教学方法运用尚不完善,但实践证明,学生很感兴趣,认为这样的训练方法有现场感,也有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师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1-02

传统的中文教学法课程,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师范生试教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师范生面对整节课复杂的教学,实习试教时难得要领。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导致投入的精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肯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投入大的精力。因此,尽管师范生掌握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往往对课堂教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有必要加强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师范生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目前,它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所谓“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微格教学的理念核心是批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态度与技能的培训,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

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掌握训练的策略。在训练策略上,第一,将复杂的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第二,每一训练步骤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按照这种思路安排训练就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有利于复杂技能的训练。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形成教学技能专题。对每一要素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展示相关的示范材料,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据此对师范生进行训练,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训练的策略易于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当每项简单的要素技能掌握之后,再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中文教法课程的改革,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语言技能、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七个教学技能专题,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抓住四个环节。第一,认知环节。认知环节是技能训练的前提环节。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对该技能的认知开始的,并且在训练中不断加深对该技能的认识。课堂教学技能的认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观方式,如观摩示范、录像课等;另一种是符号方式,如阅读材料、学习各种资料等,简明扼要地对技能进行描述,揭示要义。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时间,按照专题进行讲解。在课堂上,力求把知识点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所学技能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类型、应用要点,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第二,练习环节。练习环节是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通过实践操作演练获得技能的过程。练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结合教学实践自我练习,也可参加有组织的培训活动进行练习,还可以参加评比、竞赛活动进行练习。我们的常规做法是,采取课堂试讲和课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个教学技能要点后,布置相关的技能训练作业,并明确本技能的训练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此评价要点进行课后训练。在开学之初,就把学生分成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组织监督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确定每个小组的训练时间和地点,按照要求进行定时定点训练。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的练习,反复实践矫正,会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每年都举办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竞赛促进练习。第三,反馈环节。反馈环节是技能训练中绝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反馈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现。由指导教师、训练的同组人员提供的教学外部反馈;执教者自身从操作中获得领悟、体验和认识的内部反馈;用微格实验室的录像进行的音像反馈。在实际训练中,这三种渠道往往同时开通。一是训练者从音像记录中看到自己联系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刺激易于发现和矫正技能缺陷;二是音像反馈可自如控制如重放、慢放,有利于更细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训练中期,要重视外部反馈,以获得多方位的反馈信息,集思广益地完善教学技能。训练后期,宜重视内部反馈,借助自己的体验摸索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第四,研讨环节。这一环节可贯穿训练过程始终,通过个体专研和集体探讨来实现。教师和小组成员在现场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授课方案,保证小组训练质量。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对小组成员讲课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小组训练的情况。检查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在大班试讲,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一节微型课,时间为15分钟,随即学生进行评课。教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及时纠正缺点和不足。

篇8

一、依据学生特征,创设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教学时我们要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懂得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受和经验而言,独立学院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长篇大论的说教式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有些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到课率低的重要原因。一般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的强烈愿望,单纯的说教很难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在讲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时,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快速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选择一个经典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组织结构这一章时引入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变化的案例,提前要求学生查好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亮出他们的观点,讲解精彩者予以奖励,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与点评,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讲解《组织行为学》课程关于个性特征这部分时,非常适合于进行投射测验和成就需要测验。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性特征理论、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了解心理测验方法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自我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请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谈谈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然后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个性与职业匹配对职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不用老师反复强调,由学生自己参与到思考中,激发了了解该内容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交互式情景教学,建设交互合作模式的特色课堂

在当前大学课堂采取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普遍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功能,这些特别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但是很多多媒体课堂教学仅仅是作为幻灯片播放的功能,没有很好运用这一工具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教学中采用何种模式,应由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而多媒体教学模式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采取交互式教学,尽量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对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和运用,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比如我们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这一章节时,在安排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课堂实践教学前,根据情景学习理论强调的清晰表述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招聘时注意的问题,包括服装、基本的礼仪、招聘的角色安排等,播放一段招聘视频,边看边讲解招聘的要点,然后请大家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三、开展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特色教学课堂

所谓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study),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促进学生关心社会实践,学会多渠道去获取和更新知识。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实践性一般都很强,随着教学硬件环境的改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因此,在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将案例讨论与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如何选择企业发展策略,我们一般选择一些在发展战略上有代表性的公司,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陈述案例背景,设定若干个组织情景条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分工协作、讨论以共同解决问题,最终提出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然后再与该公司实际采取的战略做比较,学生就可以通过讨论比较企业的战略选择考虑的层面有哪些;在《低成本战略》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剪辑等手段,采用形象生动的企业案例表达方式,使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在《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根据在企业中的实地调查和资料诊断整理,自编一些类似于“年终奖难发的心理因素”、“XX公司的狼性文化的管理心理”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采取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设法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38-04

引言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立体化教材(指网络课程、光盘教材、文字教材,下文提到均为此意)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动态资源的生成,实施以教师、学习者“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所谓动态资源的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化教材和扩展资源等教学资源以外,还及时整理和收藏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优秀学习作品和教学案例,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评价方法以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作品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为主。该课堂教学模式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师范生所需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热点中提到:“模式变革将越来越强调促进学习者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的发展。”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1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堂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框架的具体化,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的具体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出发建构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是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的经验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目标。

该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学习主题(任务驱动、活动)为教学的主线,每个主题下面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程序遵循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具体步骤:学生研读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观摩评说教学案例――教师讲解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点――学生设计与实践(借助光盘教材)一一观摩评价组内、组间设计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每一位点评的学生都具有独立的、综合的、建设性的见解,在评判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整个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基本结构如图l所示。

这种“双主体”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处于高一级的水平,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其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与条件,只是从旁略加点拨和引导,不做系统讲解,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开展创造性的学习。

本文所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走向建构性的学习方式。

2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的解读

从图1左上部分可以看出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拥有多媒体光盘支持的个别化学习、网络课程支持的自主学习、文本教材支持的参与式学习。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使得学习不只是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在除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上,利用多媒体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或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学习信息量。而且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有Moodle平台的支持,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没能完全理解或是模糊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Moodle平台和专家进行互动,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图1右下部分显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大概框架,根据知识类型对主题进行了划分,技能类知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类知识我们重点强调“在做中学”,以活动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有立体化教材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一引导、指导和教导,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进行互动,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原有的知识或是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图中右下部分生成性资源是用虚线来画代表资源的生成是动态的、随机的)。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无论是那一种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支架)。教学过程以探索为动力核心和目标导向,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学习任务是基于案例、面向具体问题、多学科融合、真实任务和高度情境化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知识类型的具体操作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想源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实践,而该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网络课程平台网址:http://moodIemwnu.省略),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教学”的先导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从教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术能力,同时为“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进行技术能力准备。“信息化教学”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后续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化教学”中内容侧重角度不同,故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其中的差异性,分别为两门课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讲解技能类知识,技能类知识主要是指使用视频软件设计与修改教学视频的技能、使用图像软件设计与修改图像的技能、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使用技能、iebook与PPT的使用技能,对技能类知识要求学习者应达到熟练操作的层次。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的设置是以主题为模块,就“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任务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达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 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杜威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能力是构成经验的主动因素,是获得经验的关键条件,只有通过“做”或“活动”才能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真正知识和技能。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根据这一理论,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可以借鉴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通过“做”或“活动”来学习。

“信息化教学”侧重于讲解方法类知识,方法类知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利用演播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等。“信息化教学”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形成了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体系。将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理论渗透在案例的设计中,通过案例的剖析,总结出设计的方法,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通过设计实践任务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同“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一样“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的设置也是以主题为模块,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学习者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学习作品作为该活动的学习成果,在全班推选出的优秀作品会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备用。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如何以活动为线索来进行学习。

三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而且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根据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科特点,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个人作品为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为主。

1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概述

多元化评价的评价目的是以评价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是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评价重心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收集反应学生成长的表现性资料;评价过程是动态性评价;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开放性的、客观的。

2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利用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作品来评判。

(1)技能类知识的评价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技能类知识,在技能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在每种技术学习完成之后,教师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评价的方式是主要通过个人作品设计与数据库中上传作品两种评价方式。个人作品评价包括自评、小组内学习同伴互评、师评三个过程。数据库是学生用来分享作品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传作品的次数、质量等酌情给予学生成绩。

(2)方法类知识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主要侧重于方法类知识,在方法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最好的评价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利用信息化教学法亲自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以便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在方法类模块学习结束之后,会有相应的作业,包括个人作品设计和小组作品设计。与技能类知识中的作品评价过程一样,个人作品评价与小组作品评价都包括学习者自评、小组同伴互评与教师总评三个环节。

(3)评价的具体过程

不管是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还是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在作品设计完毕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度与表现度对组内成员进行自评,在商议之后对个人做出评价,这样使得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然后根据课程中提供的“教学评价表”或“教学案例评价量规”互评各小组的作品,根据评价后给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其中自评占权重的30%,互评占权重的70%。其中电子教案和文字教案各占50%。最后评分分三个等级,85-100分为优秀,占总人数的20%,75-84分良好,占总人数的60%,其余为中,占总人数的20%。以08级数一班为例,总人数为53。分为9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个人,最后一组为5人。

根据比例推算,成绩为“优秀”的小组为1-2个,为“良好”的小组为5―6个,“中”为1-2个。例如在08级数一班(西北师范大学08级数学本科班)的9个小组中,根据最终评定的成绩(成绩评定的方法:如果小组自评文字教案个人成绩为90,电子教案个人成绩为80,组间互评文字教案为80,电子教案成绩为85,那么个人小组作品总成绩s=[(90+80)÷2]×30%+[(80+85)÷2]X70%。结果为83,最终作品等级被评为良好。)得出优秀的为2个小组,良好的为5个小组,中为2个小组。从各个小组成绩的等级可以看出,成绩良好的小组占得比例最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也验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是技能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的评价过程,对“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的评价主要采取在线测验的方法。评价主体为网络课程平台服务器。

四 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案例,既符合信息时代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也符合师范生的学习特征,而且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师范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学习,促进了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游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案例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概括,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外在表现的平台。案例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基础、锻炼数学学习技能、培树数学学习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同时问题案例课也为学生实践探究、分析思考搭建了载体。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课讲解中,经常将案例课作为教师讲解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舞台,包办了探知问题条件、推导解题思路、归纳解题策略等环节,完成应由学生参与合作的“任务”,学生得不到分析、探究的实践时机,数学探究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素养在案例课讲解进程中得以锻炼和培养,成为案例课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现结合新课标要求,对课堂案例课教学活动实施作探讨。

一、教学案例设置要凸显教材内容精髓

典型事例的设置,是案例课有效、深入开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教育实践学认为,案例课作为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深入地开展探究和分析活动。这就对案例课教学中案例的设置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的承载体,应设置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践性的问题,将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有效展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案例课教学时,要切实做好案例设置的准备工作,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教学知识内容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形式多样的数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这一“枝叶”,深刻“窥知”教材内容精髓之“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设置工作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研析和精心准备,其准备环节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展示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案例教学过程要具有双边互动特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的发展、前进过程,具有显著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传统的教师包办整个案例课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双边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特性的展现,主体能力的提高。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现在从ABC中内接一个正方形DEMF,如果S■=1,S■=4,求S■的值”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解题思路这一主题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条件内容中告知了哪些条件关系?”、“问题条件中隐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内容?”、“要实现问题要求的有效解答,需要找到哪些数学关系式?”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得出解析过程:“先根据所揭示的正方形面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过A点作AQBC,利用S■的面积求得AP、AQ两条边的长度,再由ADE与ABC之间相似,求出BC的长度,最终得到S■。”教师针对所得解析过程进行讲解,强调:“解答该问题过程中要找准三角形相似成立的等量关系。”在探析解题思路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学生深入探讨的“遥相呼应”的互动教学中,主体特性得到有效锻炼,探析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案例教学活动要体现能力发展功效

案例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一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案例讲解必须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服务,重视主体能力训练和培养,强化对学生分析、解答、判断等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点拨,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培树良好数学学习品质。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C=90°,∠A=40°,BC=3,试求出AC的长度。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条件内容,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内容,解题时需要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内容。”

学生合作探析并共同推导解题过程,得出其解答问题的思路:“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B的度数,然后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教者根据初中生推导过程及合作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好边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书写解答过程(略)。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案例解答的“主力军”,承担了解析问题的大部分工作。其数学分析、探究、归纳、推导、判断、合作等学习技能得到锻炼和增强,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义。

四、案例教学内容要呈现延伸拓展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