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好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好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巩固,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内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统一安排,有机结合学生课外的阅读活动,使课内外阅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一、掌握课外阅读的原则,科学对待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它完全不受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约,上下五千年,中外古今未,均可涉猎,有集体的、小组的、个人的各种形式。
(一)兴趣――课外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能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有效地掌握客观事物。在学习上,兴趣就叫求知欲,是学习最重要的一种动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由此可见,兴趣是探索知识的“激发剂”。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明确的目的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必须首先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目的与方向。其次,要开展一定的阅读活动。活动越多样,随之产生的兴趣就越浓厚。如果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心情上感到愉快,心理上产生满足,就更能激发出强烈的兴趣。
(二)自主――课外阅读的基础
所谓自主性,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自主性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应如此。因为整个活动的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通过自己的自觉努力,是无法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师的“导”,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只不过是课外阅读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已,像打篮球一样,教师仅是“场外指导”,而学生是登场打球的主角。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手。
(三)灵活――课外阅读的关键
课外阅读不受课堂的限制,不受其它约束,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扎扎实实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
二、探索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吕淑湘先生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指导的方法。
(一)指导好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阅读质量,收到好的阅读效果,指导好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要教育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质疑、鉴别、吸收等。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鲁迅先生就曾多次谈到泛读问题,无非是要求读书人要了解知识大厦的全貌,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但泛读决不能蜻蜓点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应该广泛涉猎,抓住要点,得其精神。精读要求选择读物,细读精研。因此,精读必须明确目标,做到熟读、深思,甚至背诵,真正有所得,可以用。在指导学生精读时,可以安排几次精读指导课,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给以具体指导。
2.多思考、多动笔。读书如不思考,就会读无所得,读书也就成了无效劳动。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本领。课外阅读的“动笔”,不是指写有头有尾的文章,而是指读书过程中做记号、摘记等,通过这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展课外阅读的效果。
3.计划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指导学生订出课外阅读计划、确定课外阅读篇目,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订好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在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各类读物的比例,以防只读某一类读物的“偏食”现象。
(二)选择并推荐好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
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很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年级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这类读物的兴趣随着年龄而递减,转而对战争题材、英雄人物的故事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社会经历,认知能力差,鉴别能力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指导他们选择读物。
1.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提供这类读物很重要,因为这类读物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使学到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例如,教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桂林山水》等课文后,可以推荐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文章让学生阅读。又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学习了《金蝉脱壳》,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
2.反映祖国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为祖国努力学习。
3.某些介绍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类读物。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例如《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4.富于教育意义的寓言和童话故事。这类读物一般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具有启发作用,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这些形象化的读物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篇2
一、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现在的阅读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并非所有的阅读材料都是适合学生的,加上中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做好一定的指导,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利用自己的时间多进行阅读,选择出适合中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阅读材料。在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读物的难度、词汇量等,要和课本的内容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健康性、题材多样性等特点。阅读材料的语言要规范、流利,文章不宜过长,生词量控制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生词量太高学生会因为看不懂而失去兴趣;生词量过低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阅读材料的最佳选择就是和课内内容相结合的,思想健康、内容有趣的文章,因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例如《牛津英语一课一练》以及《怎样学好牛津英语》的辅助材料都是和教学内容是同步的,充分发挥着教学辅助的作用。比如教科书中“电力”和《怎样学好牛津英语》中“家里的事”,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家电是相辅相成的。此外,一些英文报纸、英文小说对学生课外阅读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英语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二、教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1.阅读量要适量
量变会引起质变,所以有很多的学生为了可以很快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去盲目增加阅读量,希望可以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但其结果往往是相反的。过于盲目地增加阅读量,会造成知识过于复杂,无法消化。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并促进英语学习,所以必须要掌握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才可以让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阅读量应适当,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首先,应注意的是阅读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阅读量。初中学生开始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时候,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些易于理解的阅读材料,重点是通过英语阅读从而逐渐提高阅读的能力,然后慢慢增加难度,增加阅读量,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作为丰富知识的方法。
2.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与课程教读课文不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由此可见容量大、速度快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特点。面对大容量的课外阅读材料,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习快速读、精读。不单速度要快而且还要能够读明白,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对材料关键点的把握,如标题、副标题,每一节的开头一句、句末、文章过渡的句子,以及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等,掌握这些内容后整体的文章显然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文章关键的内容要用笔做好标记,遇到不明白的生词和难明白的语句也要标记好,等整篇文章阅读完之后再重新审读。常见到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是看,这样注意力无法真正集中,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对于有生词的课外阅读材料,我们必须要学会猜读,阅读上下文时依照句子之间的关系,或语音和语法环境,进行一些合理的假设来确定生词的含义。字典虽然说是必要的学习工具,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字典。
3.如何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
篇3
一、激发兴趣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起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原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与书为伴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条件
既然要让学生与书交友,那教师首先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书籍。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另一方面,为了扩大书源,可在学生中掀起献书换阅的热潮,建立学生图书账户、献书存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将自家藏书存入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账户,图书拥有者可凭献书存折优先借阅,毕业时可将存书从图书馆取出。
三、传授方法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第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跳读:一是记住课文梗概,二是基本了解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第二步,指导学生速读:一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二是学会理清课文结构。第三步,指导学生细读:一是理解课文字词句意,二是重点摘要,三是感悟体会。第四步,指导学生精读。
四、交流展示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保证
经常性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阅读情感氛围,使那些本来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氛围的影响,产生共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与书籍走得更近,更易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阅读氛
围。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继续阅读的信心,而且能帮助学生把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长久地保持下来。
五、家校联手是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
篇4
一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
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可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却长期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认为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帮助不大,甚至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教师对学生读课外书态度不坚决,持鼓励态度的老师不多,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甚至可以说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平时每天晚上则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也没很好地进行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只要看到学生捧着书,怎么去读,是不是读出效果来则往往不被他们所关心。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要加强阅读动机的培养。我们要抓住学生相成才的心理,向他们讲述一些作家、名人通过读书走向成功、成才的故事,激发他们读书看报的欲望。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请班上或学校里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读书看报能拓宽知识视野,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进而产生强烈的课外阅读的机动。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体会,讲述读书看报中所得的趣闻轶事等。营造出这样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会起到“和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要多方筹集,选择读物。
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要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就得为学生提供可读之书。顺利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首先是要创造条件,广开门路,保证书报的数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零用钱,鼓励学生购买书报。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场所和教育资源库,教师要主动与学校领导沟通,提出合理使用图书室的建议,组织学生定期借阅。老师要组建班级的图书角,号召学生自愿、踊跃为班级捐赠书报,实行资源共享,营造读书氛围。
三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是明确的,方法是生动活泼,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当然,并不是每本课外阅读书都是这样详细指导的,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要求每次阅读一定的质量,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还要求学生尽量多读些,开拓眼界。教师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读篇目,简要地提示阅读重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一、阅读时间要合理安排;其二、阅读量不宜过大;其三、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引导;其四、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学生才会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并有所获,逐渐形成习惯,否则,学生将会感到厌烦,甚至厌学。
四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篇5
关键词 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篇6
一、保证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科多、作业量大,课时安排满,导致高中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时不时在早读课时会发现有学生伏在课桌上睡觉,问起原因,均是昨晚做作业做得太晚,睡眠不足。试想,一个学生,作业多得睡眠都保证不了,他又哪来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呢?
所以要落实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语文教师要少布置作业,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在高一、高二升学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每周可以拿出一、二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
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还可以进行更为细化的时间安排。第一,规定校内阅读时间段。根据学校作息时间,结合学生课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课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和晚上回家后这几个时间段来阅读。除此之外的任何时间则一律禁止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第二,确定一周阅读时长,即主要确定周末阅读时间量。周末一般要求学生至少能保证100分钟的阅读时间。第三,利用好寒暑假,寒假布置学生至少读三本完整的经典长篇小说,暑假布置至少读五本。阅读时间计划一旦确定,最好不再随意变动,以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时间的保证。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应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课外阅读总量为140万字,高三学年为40万字,并且要求学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更细化的读书计划是:第一,每个学期至少要购买或借阅3~4本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第二,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读书笔记本,养成抄写优美语段或名言的好习惯。第三,有意识地对自己看过的好文章或语段进行仿写,即进行“二次创作”,这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方法。第四,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成果交流展,或交流读书心得,或展示读书笔记,或举办手抄报比赛,不拘形式。
三、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内容
古人说:“开卷有益。”可如今却不是一个开卷有益的时代。现在是个信息泛滥,好书坏书充斥的时代。在学生开卷阅读之前,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甄别、选择书籍的本领。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好的建议,推荐一些好书,限制学生阅读不良的书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有以下几种:一是与教材课文相关的完整小说;二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必读书目;三是一些时代气息鲜明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意林》等。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环境。可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合理安排学生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
还可以建立班级读书角,发动全班学生捐赠好书。这样既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阅读的内容,又方便学生借阅。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精读法
即在课外阅读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法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
3.读书笔记法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读书笔记做得更灵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
篇7
【关键词】班级 图书角 课外阅读 做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级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成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读写能力,而且读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快乐,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以班级图书角为依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建立班级图书角以来,我发现爱读书的学生多了,全班每个学生手里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如《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脑筋急转弯》等,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作文中优美词句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这里,我就如何依托班级图书角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书源",保证学生有书看。
我让学生自己捐书,每人两本,多者不限。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喜欢的书捐出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捐了50本。我又在班级设置了"图书保管员",让一个学生负责图书保管,包括登记、借阅、整理图书等。就这样,班级图书角建立起来了。
二、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保证课外阅读质量。
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课外书,多者不限,并要求学生读后要写出读书笔记。学生做得很到位。
三、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如今年暑假我给学生布置了读书任务,要求学生在暑假里认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并写出五篇读书笔记,三篇读后感。开学后我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情况进行了了检查,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情况评选出五名读书积极分子,给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班里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四、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读,即边读边唱;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制定每学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主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五、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张贴图书单。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藏书目录告诉老师,然后老师把全班同学的藏书目录打印好,贴在教室墙壁上,这样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阅,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我们学校每周从语文课中划出一节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确定阅读时间。
学生每天晚上回家读两篇文章给家长听,家长签名。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打消家长读课外书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疑虑,每两周反馈一次学生在家读课外书的情况,家长全都反映学生在家都能认真读书。
4、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5、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
篇8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保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引导
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 学生的世界观很大程度受课外读书的影响
学生阅读不同的课外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他们会以书中的人物形象、精神面貌为榜样,比如那些反映英雄人物伟大事迹的课外书籍中会描写英雄人物光辉的人物形象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学生受到这些伟大人物的鼓舞,从而形成慷慨正义的价值观。
(二)课外阅读本质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些观点认为,课外阅读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专注课业,会影响学生正常阅读能力的培养和积淀。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学生课外阅读量大,那么他在遣词造句、写作能力、知识面上思维都很活跃,远远胜于只读课本的学生。由此可见,课外阅读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给学习带来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是学生们在欢乐祥和的状态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 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师要竭尽全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乐趣。
(一) 老师要帮助同学选择合适的图书。
选择一本适合学生而又有趣的图书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虽然课外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裨益,但是并不是要来者不拒,什么书都要读。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现在出版物众多,书店里琳琅满目但也鱼目混珠,各个书籍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如我们不慎重挑选课外读物,最后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时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个人资质推荐适合他的图书,既不能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无所获益。
(二)老师要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要和渴望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促进行动。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不那么集中,意志力也不强,所以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阅读一般和陶冶个人情操,培养个人气质并没有多大联系,他们的需要更多建立在具体情境之中。如学生为了征文比赛的奖励而扩展阅读,或者为在同学之中有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感和扩充课外知识。正如皮亚杰所说: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我们所教的东西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才会有兴趣,有动力。
(三)老师要营造班级读书的良好氛围。
要创造课外阅读良好的氛围和状态,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做保障,以便学生积极热忱的投入到阅读当中。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学生为了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就会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他们或许从书店购买,或者把家中珍藏的书籍分享,或者去借书,于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无形中加大了很多。其次,老师只是帮助学生建立图书角,在管理方面,要让学生自己负责。比如鼓励学生用民主的方式选择图书管理员,由小组图书管理员决定并实施适用的管理制度,把借书、还书、图书保护这一系列的程序规范起来。通过这样的管理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还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同学之间相互比赛,争取多读多看的竞争意识。
(四)老师要科学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表扬
1、开展手抄报活动。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老师可以利用手抄报的特性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展示学生优秀的课外阅读成果,例如,举行手抄报大赛,选出优胜者,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学生进一步课外读书,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效果。
2、开展读书、写作竞赛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朗读比赛,也可以组织正文比赛,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巩固学到的各种知识。
3、鼓励学生投稿。教师要促进学生把吸收的课外阅读知识展现出来,鼓励学生向文学杂志投稿,当学生的习作变成一个个铅字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最高奖励。还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乐此不疲。
三 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 老师要起到垂范带头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自然不可言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语文老师本身就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好读书、读好书,并且积极的和学生沟通读书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好作风, 这样,孩子对书籍的渴望和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试想,如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都不爱读书,那怎么能说服引导学生喜爱读书呢。
(二) 老师要学会把课外阅读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老师成功的把课外阅读和语文课堂实践承接起来,而不单单是和课内内容简单的相加组合。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作文等综合性学习都可以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创新出课外阅读灵活的一面。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课外阅读知识对于口才文笔有强大助力时,就会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进一步的课外阅读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趣味积极选择图书,形成更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储备。
(三) 老师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授之以渔”,例如教会学生掌握中心句,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等。长此以往,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就会下意识地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渐渐培养成熟。另外,老师要给学生养成读书的时候随时记笔记写心得的习惯,在看到优美的语句时可以摘抄下来,看到有哲理的文章要自己体会,写下心得,如此,课外阅读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读书的效率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环,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语文修养,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思想及教师的指导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指导语文教师今后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对孩子读书的支持意识、建议学校转变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本次调查的对象
(三)本次调查的方式
采取全体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调查法。
(四)本次调查的预期成果
1.了解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2.摸清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五)本次调查的时间
年8月30日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一)本次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与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比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述种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表明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局限在语文课堂内,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九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而对现阶段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内工人家庭子女、政府及事业单位干部家庭子女、教师子女和农村农民家庭子女在课外阅读方面的表现差别很大。
(2)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方面,农村农民家长不如镇内工人及机关干部家长。调查统计显示,有86%以上的工人及干部身份的学生家长表示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农村农民家长中只有8%表示支持孩子做课外阅读,而这8%的人中,绝大多数还是认为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才表示支持的。
(3)课外阅读的方式上,农村农民家庭学生不如镇内工人及干部家庭学生。农村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只能是有限的几本课外书,想向同村人借都没有,除此之外,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只有电视了,而学生看电视只注重动画片或武打片中刺激的场面或是新奇的画面,并不关注电视作品中的语文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然而镇内学生课外阅读方式要多的多,除了父母给买书或电子出版物外,可以向镇内的老师、同学借书,有的家长其工作单位有图书室也可以利用,条件好的同学在家中可以上网读书,还有的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在旅游中增加阅历。这也正是农村学生无法企及的。
2.农村学校图书室在建设、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欠缺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读物的来源98%为家庭,2%是向他人借来的。学校提供的课外读物为零。而且具笔者掌握的材料表明,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现在仍坚持向学生开放的微乎其微。即使开放也是在上级督导检查来之前,做一做样子,向学生开放一下,让学生在借书卡上留下一点痕迹而已。而很多学校早已不再向学生开放了。在学校的图书室读书对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在电子阅览室里阅读更是办不到的。
3.学生课外读物的总量严重不足。
⑵学生拥有的课外读物品种单一,以唐诗居多,小说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居多,童话、神话、寓言、诗歌、散文较少,外国作品更少。
正是因为学生课外读物的总量不足,品种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
4.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做课外阅读只凭兴趣或是老师的要求,不能自觉主动阅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了解中外名著的途径是看影视剧,而通过阅读了解中外名著的学生很少。学生看课外书要么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为了提高语文分数,只挑选与语文考试有关的内容来读,要么是出于消遣,闲之无聊,走马观花看上一阵打发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有人做阅读笔记,更不知道做读书笔记有何用,怎样做读书笔记。
三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
1.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目前我市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近年来学生学习费用的支出不断加大,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又有所抬头,农村家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已不容易,更别说为学生买课外读物了。
2.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学生的课外阅读。
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大多数都受到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的程度越高,也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反,受教育程度低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家长,在他们看来,学生学好课本以内的知识就足够了,还做什么课外阅读呢?
3.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很多年了,但是由于政府学校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侧重在升学率上,因此,学校的办学思想并没有真正地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
加上各农村中学经费的不足,钱都花在了追求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改进上,求洋,求新,求大,而忽略了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虽身在读书的学校,却没有好的课外来读。另外,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建设的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基础好,学习气氛浓,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一个学校里能进实验班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分在了普通班里,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3.缺少教师的指导是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狭窄,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还是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出发点,让学生积累词汇、模仿造句、体会写法,为学生写作而读书,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不再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繁重的作业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课外阅读。
四针对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就业观。现在全社会都应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唯升学论、唯学历论的旧观念,尤其是新闻媒体应更多的宣传那些勤奋上进多才多艺的普通学生,而不能过分宣传那些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从而在群众心里树立学习优异者是人才,多才多艺者更是人才的观念。这样才能使全社会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2.坚决取消重点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应形成制度。让每个学生家长在与学校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的条件和氛围。
4.学校的图书室建设与管理应落到实处。图书室的建设与学校其他建设比起来,事虽小但意义不同,各学校只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去做,一定会把图书室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筹建电子阅览室。
5.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可以为学生列出书目,提出要求,教给方法,并组织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篇10
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的书籍……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这里所说的“精读”指课内阅读,“略读”指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只重课内阅读教学,把注意力全部贯注在课本上,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课外功夫”,包括课外阅读。魏书生、徐振维等行家的教改实践,把课外阅读摆在一个与课堂教学并重的位置上,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课外阅读与课内“精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只有益处,绝无损害。真正的语文能力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这一应用环节才能获取。未见只靠课内阅读而语文能力很高的学生,也未见勤于课外阅读而语文能力很低的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此言不虚!在此,我想就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网络上,也不喜欢多读书。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二、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健康阅读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学生在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就应做到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就应做到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中生,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然后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注意选择读物深浅的适度性。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会课外阅读方法。使其善于阅读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四、多背诵。多抄写
学生喜欢某作品,肯定是作品说出了他们想说而又不能恰当表达出来的感受,引起了他心中的共鸣。所以应当让他们把这些句段抄下来并背诵。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才出口成章的。新大纲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而且规定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不仅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断都应该鼓励学生背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所以在这段时期,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多多背诵记忆。囫囵吞枣也罢,生吞活剥也好,只要吞下去就行。吞得多了,慢慢反刍消化,文化底蕴也就深厚了,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
五、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造成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 上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