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阐述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地位,分析了拓宽农民素质培训的渠道,并对提升培训实效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做好社会主要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素质培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在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强调:“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一、高度重视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搞好农民素质培训的决定性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农民面临转型的迫切任务。据统计分析,2016年,我国5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的50%以上,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是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数据还显示,因为我国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2006年开始,农技部门就开始推广精量播种、中耕除草水稻牵绳定距调栽等农业新技术,但是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学习,也不想学习,致使农业新技术很难得到推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90%的农民没有经过现代农业培训,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投入大,产出小,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
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尽管对农民的培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实是,我国农民素质培训中却存在着农户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相较于种粮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比较高之外,大多数农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户普遍认为,种地不需要啥技巧,施肥、浇水、除草都不需要啥技术,会种地就行,对农业新技术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青年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是因为打工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不愿意放弃打工而参加培训。而种粮大户由于种植面积大,有对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因此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比较高,统计显示,85%的职业农民希望得到系统性知识培训。
造成农民参加培训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内容单调、不实用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对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培训内容单调,缺乏实用性。目前对农民的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复培训、低水平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民需求脱节等方面的问题。参加培训的农业、扶贫、劳动等部门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讲课能力差异很大,都影响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搞形式主义。许多地方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民培训指标,采取了硬性摊派的办法。有的地方通过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有的搞虚假培训,只要在“培训登记表”上添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参加了培训。还有的地方照本宣科,撒胡椒面,什么都涉及,什么都讲不透,农民也听不懂,使得培训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和应有的价值。
三是培训时间间隔周期过长而且时间过短。由于对农民的培训政出多门,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一般实用技术培训一年只搞两次,每次只有一天的时间,留给农民消化知识的时间很短,使得培训很难达到培训效果。
三、拓宽渠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效果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区域文化不同,农民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存在着巨大差异。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民素质培训。
一是发挥各级职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把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农民培训资金统一起来,由县级职教中心统一实用,由职教中心根据季节的变化,统一聘用专业教师对农民进行常态性培训,缩短培训间隔周期,增加每期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新技术,还包括文化素质培训,真正发挥好各级职教中心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发挥好各类文化馆(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面向包括青年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通过文化书屋、网上课堂、网上夜校、文化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开展移风易俗教育。
三是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他们开展包括政策、技术、经营、教育、文化、电商、金融在内的专业培训。每个乡镇应根据利用元宵节、庙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村一级可以通过修史、修志、修家谱,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开展新风尚教育。
四是建立培训评价制度。对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机构和个人,在广泛征求受培训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考核评价,实行末位淘汰,对评价较高的,政府给予必要资金支持。同时,设立农民提高素质奖由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农民学技能、学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郭鸿剑 单位:吉林大学
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是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七台河地区农业的主导产业以玉米加工、蔬菜储运为核心,虽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其现实开工率往往不能达到实际生产能力,且整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融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农民的整体组织化水平不高。尽管七台河市目前已经成立60余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是整体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真正能起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协调企业与农户关系作用的合作组织不多。因而多数情况下,仍是分散经营。三是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资金与规模的限制,生产基地的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与龙头企业对接的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四是区域品牌未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区域品牌效应来带动,但是目前七台河地区的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现代农业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缺乏七台河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在法律意识、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进行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民数量有限,与七台河地区现代大农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农技推广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技能人员缺乏,而且人员年龄、智能、知识、性别结构仍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同时,伴随城镇化以及机械化耕种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出现,对七台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供需失衡一是供给总量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了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七台河地区已经在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加大的成绩,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来水工程、通村公路、电信网络、燃气、通讯等还没有实现100%的农村需求。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子女教育、卫生环境、福利设施等方面仍滞后。农村医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医疗卫生资金投入远低于于GDP10%的增长速度。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土治理、生态保护、能源改造等设施建设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供需结构失衡。在七台河现展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历史欠账问题,以及七台河所辖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七台河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供需仍未均衡,特别在供需结构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内部组成结构不合理。多数地区以交通、水利、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为建设重心,忽视子女教育、卫生环保、燃气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管理人员倾向于见效快、政绩突出的设施建设,如可以量化的的通村公路设施等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建设,而对关系到整体农业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设施的建设,却一拖再拖。如涉及到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农村义务教育设施,经常以经费等借口不予建设。结合阶段性的发展思路,有目的地重点发展某些农业设施是可以的,但不能损害了农民的核心利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协调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有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但因为基层政府官员过多的关注其政绩,加之干部任期的制约,经济增长指标的要求,使得部分官员一味强调GDP增长,忽略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短期行为,重视见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开长远的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忽视农民急需的、现代农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技推广、教育培训、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政策运行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一是政策制定环节的信息管理、预测、科学决策等。二是政策执行环节的政策执行力不强。由于没有对执行客体的主观意愿进行充分的调查,发挥政策执行客体———农民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加之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执行手段简单、被动,产生了不必要的阻碍,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策的预定目标。三是政策的反馈环节政策体系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的基本目标是清晰而坚定的。但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政策支持体系,其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措施的出台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运作方式,应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于是,这一不协调的矛盾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加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多,机制不健全,整体实力较弱,规模较小,不能真正起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协调企业与农户关系作用的重要作用,带头能力强的合作组织不多。因而多数情况下,仍是分散经营。(三)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现代大农业需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及技术人员与之相适应,而高素质的农民是在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才能出现的,当前的农民技能培训的方式过于单一,而且没有完善的机制和体系,很难适应农民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高素质农民的整体需求,因而,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矛盾使农民素质无法较快的提高,整体素质偏低。(四)现代农业资金投入及利用效率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实施的供需均衡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较高资金利用效率。目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需求失衡的原因就在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不足,而且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浪费以及效率低下的状况。在资金的拨付上,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资金的利用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资金的监管上,存在不足与漏洞。这些造成资金的利用效率低,难以形成均衡的基础设施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篇3
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施工行业也一跃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施工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需求非常大;而相应农村耕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不可否认农民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也不得不正视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无法满足施工企业的要求。因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从事工程施工行业的农民工的素质展开讨论。
关键词: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
一、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现状
(一)文化程度低
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而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越来越体现出知识化、技术化的特点,但是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其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市场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这对于农民工而言这意味着除了使其无法和谐的融入城市生活外,甚至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尖锐对立。
(二)精神生活空虚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或者文化观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很少有深入交往。而农民工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精神世界也比较空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之余,他们的生活就只剩下吃饭和睡觉,最不济的也就是逛逛陈列着他们买不起的商品的商场,看看临街电视等等。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很容易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从而表现出行为失范、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于社会安定来说是一大隐患。
(三)心理素质较差
尽管农民工也认识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城市就业,以期能慢慢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边缘人”的身份后,就会激发其消极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缺乏爱心,不服从管理及逃避管理等,有些极端的会产生反城市倾向,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二、提升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管理体制问题
现在我国财政体制是“各级分灶”的形式,因此一些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政府及部门,对于为外地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作法不太认同,认为地方财政支出要用于解决当地的问题;此外,负责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的部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及农业部,而学校职业教育又属教育部,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教育培训资源问题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但是极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又非常分散,因此在发挥其资源效益方面就大打折扣。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其次,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教育培训体系在城乡的发展严重失衡;第三,企业组织有严重的角色缺位;第四,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三)教育培训资金问题
资金是保证农民工受培训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作支撑,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比例非常少,远远无法满足当前2亿农民的发展需要;并且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要针对员工开展必要的职业培训,但是多数建筑企业出于成本考量都没有履行该法定义务。
(四)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制约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自身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纠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民工的观念相对陈旧,受自然经济思想及小农意识的束缚,大多数农民工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受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其次,经济拮据,没有接受培训的支出,因为他们长年靠出卖体力维持基本的温饱生活,无法拿出多余的来接受教育培训;第三,超时工作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参加培训,现在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时间均不符合劳动法的要求;第四,行业限制,施工企业的职位工作相对简单,使得农民工认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因素打消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工程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的策略
(一)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基金
针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可以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而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落实专款专用。基于施工企业农民工的需求量、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而言,加强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实行统筹安排、专项管理,带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使得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得到可靠的资金保证。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培训的质量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及计划进行审核与指导,对其培训质量、培训内容做定期的评估与考核,以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质量,使其健康发展。各培训机构针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要不断的完善,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细分培训任务,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模型,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及相应的考核制度等等,从而为施工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劳务人员。
篇4
[论文关键词]农村人才 职业教育 人才需求 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农村人才。农村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建设等密切相关,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关键作用,为有效实施“新农村”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人才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人才开发步伐加快,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其中有些行业、学科的专门人才缺乏程度更为突出,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并且农村人才质量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统计,我国有579.1万农村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农村各类人才总量占农村人口总量的比例小。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且多数是通过自学成才,接受正规的培训少,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工作中凭经验多,靠科学知识少,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这些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荷兰农民90%以上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农民70%以上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另外,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农民,他们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果断作出决策,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产业化农业、都市农业等都需要创新型农村人才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而我国农村创新型人力资源占总数不足1%,这反映了我国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匮乏程度。
我国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较突出,因此,构建合理的农村人才结构是保障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类农村人才,包括实用人才、专业人才等,实用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人才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进行了农村人才现状调查发现,种植、养殖人才所占比重较大,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较小。从事加工方面人才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农村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领域,缺乏环境保护、规划、法律方面的人才。我国农村人才结构的不科学与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与培养是现在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些重要论述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也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1 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人才。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各类农村人才,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各类农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农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求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执业资格。这与我国农村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形成对比。面对农村人才的缺乏,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就需要向农村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向农村延伸,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0笔者调查发现,农民急需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的科学指导,同时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并服务农村这个大市场,为农村培养大量的各领域的人才,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质量较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缺乏对农民实施系统的教育与培训是其主要原因。日本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做振兴农村和农业、扭转农业地位下降的根本措施;丹麦建立了面向千家万户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可以为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近年来,农业部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旨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科学种养水平。截止到2009年底,中央财政对于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农民累计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1.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247万人,已形成专业农民、产业工人、创业农民和科学素质提升相互补充、四位一体的培训格局。
三、基于农村人才开发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 强化面向农村的服务意识。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而要将面向“三农”落到实处,化作农村职业教育自觉的行为,就必须不断强化面向农村的服务意识。职业教育必须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种类、高层次农村人才,也要为农村人才的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灵活多样,服务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加强,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要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注重实效。培养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农业中专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加自主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搞好科技下乡与支教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制度,形成激励与制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和优势,将办学的重心下移到广大农村,启动“大学生村官”等培训工程,与农村生产一线部门联合办学,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人才。同时围绕农村各项事业,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各种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的需求,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注重提高学生各项素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技能型农村人才。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对此,职业教育应该走出应试教育和盲目就业的误区,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忽视基本农村实用技能的教学;一方面忽视基本的专业教学,缩短学制,盲目就业,使得职校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对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既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又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切忌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其次,根据农村人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为新农村服务,如何设置适合农村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设置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分析当地的农村人才需求的种类、数量、结构特征等,灵活设置专业。
笔者调查发现,黑龙江省依安县农村人才需求总量较大,特别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另外,对于教育、法律、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当地的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这种需求结构灵活设置相关专业。因此,职业教育应积极走出校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劳动就业市场进行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受教育者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当向非农产业延伸,适当地增加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培养能生产、会经营、善组织、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设备教学硬件建设,真正让学生在所学专业中业有所专。再次,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能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应全面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形成制度,强化“双师”素质,且具备更强、更高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农村实用技能的提高。积极与农村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农村各项实践活动,切实掌握农村实用技能,使其成为真正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篇5
【关键词】农民工 城市化 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
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受自身或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城市来说要慢一些,所以这就加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物质和经济差距。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为了赚取额外的收入,不远万里来到城市,加入建设发展城市的队伍中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规模很大,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据不完全统计,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数量可以用亿来计量。在这种情况发展下,如何使农民工更科学合理的融入城市,国家必须制定出有效的公共策略来适应这种农民工城市化发展。而国家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影响因素成为前我们各界人士非常关注的话题。
一、有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城市化
(一)经济因素
1.农民工在城市中发展需要很高的成本。在现在的国家机制中,关于农民工的城市发展体制不够完善。如,因为户口在外地农村,农民工城市中生活的各项活动都存在着变相收费,在工作过程中,有些农民工甚至需要向工作单位缴纳押金,在城里居住的各项费用的增加和子女上学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工,使他们的生活特别艰难,只是勉强能否生存。
2.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的工资并不是很高。我们将都在城市工作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行比较,城市居民的各种待遇都要优于农民工,并且,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远远不能和城市居民相比较。甚至,还有一些黑心企业竟然拖欠农民工工资,使农民工的收入无法得到保障。这样农民工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不可能发展农民工的城市化。
(二)教育因素
农民工城市化要想科学健康的发展,那么这个发展的主题,农民工本身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它们的知识和思想等基本素质做进一步强化和提高。由相关单位的调查表明,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民工获得一份好工作的概率比素质地下的农民工高的多,并且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的发展中。但是,在进入城市前,农民工很少能够接受到培训,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难、压力大。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需要的是更高素质的工人,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有利于农民工的城市化发展。所以对农民工的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民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三)心理和社会因素
1.现阶段,农民工普遍被城市居民瞧不起,这就造成了它们的心理阴影,从农民工自己的心理就感觉低人一等。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消极工作,容易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对城市发展不利。相反,如果我们给与农民工足够的信任,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他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更快的被城市居民所接受,更健康的发展农民工城市化。
2.虽然国家早就颁布了相关政策,对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要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异,现在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还需要缴纳许多借读费等额外费用。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差异对待,导致他们的心理时刻存在负面情绪,对发展农民工城市化造成障碍。
二、促进农民工城市化的相关公共政策
(一)调整农业户口相关政策
农民工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问题,在现在这个时代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农民工城市化就是要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政策服务,需颁布一些政策使户口不能左右人的地位,要城市户口和农业户口平起平坐。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费用。另外,要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进行疏通,更好的使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工作。再有,就是关于农村的土地制度也需要加快变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城市能更放心更安心的发展。
(二)调整农业户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政策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也需要社会保障,来增加他们工作的安全性,建立相关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他们也提供五险一金等,时他们拥有和城市人民一样的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也可以退休领取退休金。让农民工从心里爱上城市,更好的服务城市。
(三)合理制定关于城市中的农民工教育政策
首先,对农民工本身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素质应该加强培训,各方面建立对其教育的平台,并加强农村的职业培训。使一些中学毕业就走向社会,在城市发展的农民工拥有生存技能。把农民工培养成为一群具有高素质、高手艺的技术人才。其次,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应调整相应公共政策,教育资源不分彼此,教育人员没有界限,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教育才能使农民从根本上脱离农村,走向城市化。农民工城市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公民共消除各种障碍,真正实现城市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对农民工城市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讨论,从政府的角度,随后又提出来一些可能对这种现象有利的公共政策。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里,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会受到教育、户口、住房等很多因素的困惑,使得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及其恶劣,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和人格尊严也得不到较好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长久后,会使他们对政府没有信任感,甚至有些叛逆心理强大的农民工会做出反抗社会的举动。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政府部门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科学的公正政策来缓解,使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如意,收入顺心,使农民工的城市化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
篇6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9-2
0 前言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既需要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引领,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村人才来实施。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战略的背景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尤为重要。
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状况
黑龙江省全省常住总人口3 823.0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 777.70万人,占总人口的46.50%。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079.3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6.3%。其中,男劳动力561.7万人,占52%;女劳动力517.6万人,占48%。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户籍在本村为922.8万人,占94.2%。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1.2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科技文化素质状况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特别是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尤为突出。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992.0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高达96.6%(详见表1);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079.0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也高达93.3%(详见表2)。
表1 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情况
人口数量(万人) 所占比例(%)
合计 992.0 100
文盲 29.76 3.0
小学文化程度 387.872 39.1
初中文化程度 540.64 54.5
高中文化程度 31.744 3.2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 1.984 0.2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6)
2 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黑龙江省农村教育比较落后
黑龙江省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3%。多数农民对标准化种养技术的应用能力低,很多农民缺乏非农产业技能。
表2 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受教育情况
人口数量(万人) 所占比例(%)
合计 1079.0 100
文盲 31.291 2.9
小学文化程度 378.729 35.1
初中文化程度 596.687 55.3
高中文化程度 62.582 5.8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 10.79 1.0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6)
2.2 农民培训工作相当薄弱
黑龙江省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农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是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二是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直接影响农民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效应。农业推广、科研及教学等部门没有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
2.3 农村人力资源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截至2008年1月,黑龙江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口1312.34万,参合率达92.12%。政府投资占筹资总额的2/3,农民投入仅占1/3,并以保大病为主,同时兼顾小额医疗费用补助,全省农村现有卫生院882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有79所,达标率9%,村卫生所9722所,达标的有680所,达标率7%。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能解决一部分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但这个体系还很脆弱,亟待发展和完善。
2.4 农村人力资源思想素质不容乐观
黑龙江省农民由于加之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农民群众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一些农民科学意识还比较淡薄。三是部分农民集体观念还不强,一些农民对集体事务和公共事务缺乏热情。四是一些农民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5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不强
2008年黑龙江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8.4%,高层次文化水平劳动力相对缺乏。另外,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仍不高,小城镇数量少、人口规模小,而且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对农民的吸纳力不够。全省绝大多数劳务中介组织由于受人员、资金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的作用不够明显。
3 加快黑龙江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3.1.1 要加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建设 首先需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在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基础上,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观念,增加农村教师数量,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1.2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 采取多种方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更好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例如:“高校政府”模式,“高校协会农户”模式,“高校企业农户”模式。
3.1.3 要积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首先,大力推进成人民办学校的建设,实行多样化办学,多元化投资主体,拓宽受教育对象,注重实践环节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科技素质教育;其次,逐步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成人教育层次体系,扩大成人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最后,授课的内容、层次、规模及质量必须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1.4 要逐步推进网络远程教育 应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扩大广播电台和电视人口在全省的覆盖率,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普及农村互联网,让更多的农民都能成为“网民”,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培训。
3.2 创新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
3.2.1 建立科学的培训组织体系 按照“规模办学、分层布局、区域集中”的原则,采取“同类合并、优势互补”的办法,逐步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教育培训任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3.2.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业职业培训 首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系统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教育,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其次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设置专业,根据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3.2.3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要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的办学培训机制,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3.2.4 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 应逐步扩展资金筹措渠道,增加政府专项培训经费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来能够办学,形成分级培训网络。
3.2.5 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畅通 可以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区域性合作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全面准确、迅速地收集全国各地区劳动力需求信息。实现区域之间劳务输出与输入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供求信息的对称。
3.3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
3.3.1 逐年增加农村卫生保健的投入 首先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另外,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别。
3.3.2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首先,要增强政府支持力度,适时调整原有补助方式;其次,因时因地确定缴费水平,完善补偿机制;最后,加强与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制度衔接,提高运行效率。
3.3.3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加快发展高等医学及加强医院管理教育,同时要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为农村医疗救助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3.4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农村人力资源道德状况
3.4.1 加强道德精神及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 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其主旋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3.4.2 加强社会公德与文明教育 在农村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会空间更为广阔,必须结合发展经济不失时机地做好公德与文明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4.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农民已从“社员”这一单一的社会角色,转换或分化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等多种角色。农民从业多样化的客观现实,要求加强对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3.5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1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应切实取消对农民工的市场准入歧视,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规划,从制度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歧视和限制;其次,应加快就业信息流动,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机会,减少进城农民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就业的搜寻成本。
3.5.2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之与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同时要构建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降低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 陶佩君主编.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3] 任丽君.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 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7
1 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和贷款支持;第三种类型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2 合作社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规定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税收优惠大部分难以落实到位。有的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由于资金缺乏,工商登记后,成员则将股本又重新分退,专业合作社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完全背离了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初衷。
3 宣传力度不到位。目前,合作社的发展仅引起了部分村(居)以及专业大户的重视,广大农民对合作社普遍存在模糊认识,不少干部、群众对合作社缺乏了解,对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较缓慢,规模总体偏小,发展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合作社管理机构不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基本上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内部制度执行有欠缺,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
5 财务制度不严。合作社财务制度试行出台后,各合作社由于业务素质低,由于工作经费缺乏和有效的培训,是合作社财务人员有名无实,财务管理处于空缺状态。
6 品牌意识不强。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产品注册商标;合作社还没有自己的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合作社还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这方面的认识。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得不到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力很难增强。
三、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解决农村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开辟“强农、惠农、富农”的新途径。针对我县存在的情况和问题,农业局和工商局要求各合作社限期规范运行,逾期不规范的,工商局将吊销其营业执照。引导和扶持我县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完善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理》的宣传。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既懂合作组织知识,又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队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加强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涉农金融部门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合作社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流通环节资金的不足;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扩大合作社规模。以现有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为载体,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和土地整合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创办龙头型专业合作社。
3 推动品牌建设。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准入,商标管理等方面职能,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增量提质。一是进一步简化登记手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营项目,只要国家没有明文禁止,均允许合作社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照提供专门通道,快速办理。二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和管理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鼓励农民以农产品为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申报注册商标,逐步增强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意识。
篇8
摘 要:现阶段我国愈发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著成果。但受到部分因素影响,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推广效果。有鉴于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推广经验,分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给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35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些年国家更是不断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基于此本文展开相关论述。
1 乡镇农技推广现状概述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要得到经费支持,实际中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基础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工作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造成技术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员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中高级人员仅占极少的一部分,制约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加上推广人员年龄偏大,总体素质不能满足实现需求。推广工作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的点。此外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偏少,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无法推进推广工作持续进步;缺乏有效的农技推广手段,很多时候推广人员仅依靠自身经验与知识展开工作,容易陷入误区,直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阻碍。
2 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优化措施
2.1 提高推广宣传力度
虽说近2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信息传达速度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还存在泥路情况,造成当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科技认知精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满足于传统耕作方式。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农民了解新技术、新设备,拓宽其视野,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观念,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理念。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趁着农闲时间,开展一些农技培训的课堂,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2.2 完善信息服务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因此农技推广必须充分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想要快速准确提取农技推广信息,必须构建完善的农技信息方面的信息网,实现全国农业技术知识相联,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详细准确的农技信息,为基农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全方位发展,给农民提供优良服务。如果农民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农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按时提取农业新技术与产品。借助这种信息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拓宽眼界,还可以让农户主动运用农业新技术。
2.3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整个生产要素中最灵活的就是人力资源,也是决定相关事业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农技推广水平的提高。农技推广效果直接受到推广人员素质的影响,现代化农技推广人员以专业技术为基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提高技推人员应对各种突况的措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除此之外,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推广团队必须坚持细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业务水平与整体素养相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专业、专心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同时,站在农业推广角度上,应该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前熟悉新技术运用标准和新的生产原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便于后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可以做到详细讲解,并为农民做好现场示范。在空余时间,推广人员还应该加强学习农业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能更好的与农民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2.4 搭建农技展示场地
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就是将推广人员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给农民看,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新途径。相较于传统的推广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农业科技场地展示,直观的给农民看到科技农业的成果,增加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信任,加深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认知。这样就能号召到更多的农民,在推广人员的帮助下,将高新技术,快速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达到科技种植。除此之外,构建农业科技展示场地的推广方式,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技推广工作所需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加上企业投资支持。
3 结语
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保障就是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推广体系,但实际推广中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技术推广效果。国家应该继续增加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培养相关人才、创新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崔大禹.刍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完善路径[J].科技风,2016(22):23-25.
篇9
信息技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若将农业信息与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可以形成“低耗高效”型农业,增加收入。因此,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还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据调查,我国现有98%的地市和83%的县级农业部门全部覆盖信息化管理、服务场所,实现了向25万农民同时传递农业新资讯的目标,从政府到群众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开始出初具规模。此外,截止到2010年为止,全国已有90%的地市和50%的县级农业部门覆盖局域网络,有85%的乡镇服务机构覆盖互联网络。
2.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方面: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定位模糊;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不足;农民对信息化意识淡薄。社会方面: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从社会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
2.3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3.1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化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上。同时,政府也应拓宽资金和资源的融通渠道,吸引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上的辅导和支持,吸引有实力的通信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
2.3.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常常出现家里有电脑完全成为摆设的状况,农业信息不能有效利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宣传来改变农民目前这种对信息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使他们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由当前的“信息淡漠”转变为“信息饥渴”。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远程教育平台来实现对农民的培训。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篇10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肩负着屯垦戍边特殊使命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兵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文章分析了兵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 :兵团人力资源 管理问题 对策
一、兵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教育水平低,整体素质下降。兵团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兵团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只关注人力资源的利用,还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在广招人才的基础上,兵团奠定了大发展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教育水平低、整体素质下降已经成为制约兵团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兵团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1/5,但是内部教育机构数量不足新疆的1/10;兵团内部基础教育具有教学质量低下、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上,则存在教育机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兵团内部人员及其发展的实际需要;兵团地处新疆,生产生活条件艰辛,教师短缺,师资队伍不但稳定性差,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人员素质来看,随着老一代兵团职工返乡或退休等因素,一线在岗职工数量不断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缺陷,兵团大量招募知识水平和生产素质不高的农民工,这部分“新职工”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兵团生产和管理方式,但是与此有关的培训又跟不上,这就使得兵团人力资源问题愈加明显。
2.高素质人才缺乏,整体老龄化严重。兵团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内,然而,当前兵团内部高等教育具有教育机构数量短缺(2010年兵团仅有5所高校)、人力资源培养力量不足等特点,也就决定了兵团高层次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兵团2010年高校博士生人数不足50人,研究生人数不到600人,且将近75%的高素质人才都选择了兵团外就业。受此影响,兵团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育单位的技术骨干、高层次人才数量逐渐呈现出“有减无增”的局面,而且管理阶层年龄结构日趋老龄化。这就需要兵团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以弥补管理人员不足带来的缺陷。
二、兵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1.留住现有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兵团现有人才是兵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对象,也是兵团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这些人大都在兵团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多对当地生产、生活、组织情况都非常了解。其存在和引领作用,对兵团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让他们在兵团安心工作,兵团一方面要尽可能完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现有人才的待遇和福利,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进修、工作和结合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改变旧的那种单纯的以行政手段来控制和挽留人才的做法,用事业、感情和待遇去挽留人才,实施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短缺的岗位上管理和工作,在重要岗位、关键部门实行选举制、岗位轮换等制度,为内部人才留在兵团和新疆提供有利条件。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培养。要想改变兵团内部人才短缺的现状,兵团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变过去那种依靠国家投资、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思想,将官方投资与民间投资结合起来,创办各类职业学校,开展针对兵团基层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为兵团经济重心转移提供大量实用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招生规模,吸引优秀教师到兵团工作,实施基础教育工程,夯实兵团高等教育基础;在高等教育上,推行“选派生”制度,通过委培的方式委托地方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人才定点定向培养,也可以与内地学者、学府联合培养高等人才,还可以以挂职锻炼的形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干部队伍,为优秀人才锻炼提供条件;在加强高素质人才培训的同时,开展以内地农民工为主的岗前培训,培养实用型人才。
3.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是影响兵团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缓解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压力,兵团首先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机,以党的十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推进兵团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兵团要打破以往严格的区域和户籍限制,允许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在人才选拔上实施民主推荐、自荐和竞争上岗等形式的人事选拔制度,为年轻人才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道路,积极构建年轻的管理干部队伍;制定人才需求长远规划,建立健全人事激励和考核机制,对优秀人才给予特殊照顾,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其次,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这需要加快推进兵团“三化”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兵团综合实力,推进民生改善,增强兵团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建立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用人关系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薪酬架构;在高素质人才群体内部形成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构筑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永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J];职业;2012-09-01
[2]张毅;何秉宇;;新疆兵团人力资源特点与对策[J];西北人口;2000-10-25
[3]杨建刚;李玲;;浅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2-08-20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10月
- 上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
- 下一篇:课外阅读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