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分析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信息分析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信息分析学

篇1

大部分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推广理论、推广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推广方法和推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通过教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措施。但是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大幅度减少,因此提高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成为各高等农业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学本身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当前农业推广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农业推广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四个关键教学理念

《农业推广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教学理念。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针对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他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解答的思想问题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二)要树立“互动式、民主型”的教学理念

创造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它促进教学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由单向传输的被动接受向双向交流的主动接受方面转变,由单一知识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并进而带动了信息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心灵互动的新局面,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三)要树立“课内外结合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课内外结合开放式,即是在教学及课外过程中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实践空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四是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五是要打开学校大门,实施高等农业院校之间教师互聘、课程互听、学分互认、资料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确立教学过程开放式的理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可靠保证。

(四)要树立“信息多媒体化”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是了解一些概念,掌握几种套路,重要的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并能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获得知识。

三、《农业推广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教学内容陈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推广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目前出版的众多教材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农业推广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果和新发现,每个研究领域又不断纵向深入推进。比如对农业推广的过程分析,推广方式方法的认识也都是停留在以前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推广模式及时完整地体现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中,缺乏一些对实际问题的实际分析。因此,教学内容若完全按照书本来讲解,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二)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农业推广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与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技术相结合,单纯地叙述原理没有任何意义和说服力。只有把实际情况和采用的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实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目前多数农科院校对农业推广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认识不清,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农业推广学实践教学的安排未摆在应有位置上。

(三)教学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的评价往往以就业率的高低为标准,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奖惩教师的标准,这是一个误区。目前,我国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针对农业推广学教学尚未专门建立一套完善而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要将农业推广学教学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之中去深入反思、科学考量,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才能推动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还不充分

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让我们去描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能根据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的实际情况,并注意哪些策略和原则更有利于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带来的不单单是技术和工具的更新,它引起的是使用方式、交流方式、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的更新。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注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苗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也以是否使用课件或网上资源的多少来评价课的好坏。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多媒体技术表演秀是不可取的,学生并没有在课堂获得有效的知识建构,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农业推广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农业推广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其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教学评价改革

观念不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没有了方向和基础。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学评价作相应的改变,从而确保教育方式变革的成果。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其成绩的评价用一种灵活的标准来进行,大胆实施教学评价改革,从而加快学生的发展。

(二)建立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能动和创造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学方式是否成功也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这种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从而实现学生潜能的发挥,独特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加强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

农业推广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环节中缺乏稳定有效的社会实践,严重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要努力将农业推广学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理论知识同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切身利益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联系实际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要做到自然贴切、合情合理,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感到信服和有所收益,提高其应用理论的能力。

(四)举办农业推广学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兴趣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课程教材与其他学科存在一些交叉重叠,所以农业推广学教学应适当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为学生开办专题讲座释疑解惑。此外,还可邀请农业推广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举行专题报告,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教育形式,是改革传统农业推广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在农业推广学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的优化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大有益处。同时还可利用校园网的技术条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主动开展网上农业推广学教育工作。

篇2

关键词:西部农村; 职业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地位的提升,由于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缺乏,上大学的学费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是农村家长担忧的主要问题,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就是职业中专学校,农村大部分是中考后半段考分学生,他们是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问题生,同时也是心理上的问题生。笔者发现,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较普遍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心理问题

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生在初中阶段就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低下等问题,在家长和初中老师劝说下进入农村职业学校后,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明显,部分同学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则动力不再存在,接着出现一种学习的焦虑现象: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从而导致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个性情感心理问题

农村学生中“落水者”、“失败者”、“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学生在矛盾心理作用下会出现诸多的个性情感心理问题,诸如: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整天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或者逃避于现实,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或者对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一旦遇到挫折,轻则退缩,重则怀有戒心和敌意。因此,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心理性格,这些学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

三、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中部分人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所以自卑自贱心理严重。

四、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就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多了解性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的显象。对于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现象,他们缺乏科学的认识,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虚不安等心理反应。同时他们对性生理上的变化,又存在着“青春期骚动”,产生早恋现象也就不足为怪。这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发生早恋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

针对上述几方面问题,笔者在长达十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热爱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观。当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才会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我经常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消除了厌学情绪,学得更主动了。

2.疏通个性情感,消除自卑自贱心理,倡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真正在集体中享受民主、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才能真正唤起和激发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担任成功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激发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同时,提倡合作和适度竞争,和谐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关心别人。

3.及时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及时汇报学生在校进步和退步的情况,让家长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打破学生认为“找家长就是犯错误“的思维定势,同时我还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方法,强调对待孩子要“严格”而不是“凶狠”,因为在“凶狠”的管制下只会使孩子暂时地被动服从,而不是长久地主动改错。让家长夸夸自己的孩子,让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介绍经验,提倡家长间合作,交流教育方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

4.开设性心理健康讲座,疏导学生心理困惑。不少职校生出现的不良品德或行为问题,追根溯源都与自身性生理、性心理或性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所以我校历年来一直注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生理知识辅导,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让同学们感到“性”不再神秘,也不必“谈性色变”。指导学生如何将生理冲动转向身体锻炼、学习,使其顺利渡过心理生理矛盾阶段,疏导了学生的心理困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教师专业性发展”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师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大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必然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意识不强,教师专业知识贫乏,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中经验主义的盛行。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与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时代的要求及教育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要求是研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们开始有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学生的许多问题常常会让老师感到措手不及,因此他们都能认识到在学生面前当个好老师,也要求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初中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专业知识、相关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等方面。其具体要求为: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表达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正确,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能熟练地组织课堂教学;具有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活动、制作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具有能歌善舞、能写善画的艺术才能;性格活泼,有创新意识。

总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初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多元化,技术迅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他们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 :课改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学历与知识含量不相匹配。据调查,新化初中教师全部具备了专科以上的合格学历,但主要是通过自考、函授等途径取得。虽然他们的学历达标了,但与初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相比,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如下问题: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书写不规范,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达到专业大学的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贫乏,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据调查显示,80%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6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模式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其精神实质。教学的内容方面过多强调活动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过多地设计了一般性游戏,而忽视了竞争合作性游戏。教学理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3)教学能力不强,照本宣科者多,创新探索者少。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参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无需教师本人再做过多的思考,教师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根本无意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尝试创新。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接受新的信息少,教学中往往墨守成规,刻板陈旧。

(4)教学负担过重,教研意识薄弱。工作量大、课时过多、负担过重,致使他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顾不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更谈不上从事教研活动了。在科研方面,在地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仅占5%;绝大多数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工作。以上的分析表明,目前农村教师显然距离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目前我县全面实施初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严把教师素质关。我们应尽量把那些师范院校专业素质好、喜欢教学的年轻人才吸收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也可以鼓励、招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认定,合格者方能担任教师教学工作,严把初中教师入口关。

(2)开展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自从2001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的教师培训体系已逐步建立,参与部门多,初中教师接受培训的面比较广,从调查来看已有80%的教师接受过省、市、县等某一级别的培训。从各调查结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特别是提高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的基本理念,完善、提高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有些学校已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说明各学校的教学研究正在做着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调整。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县仍有不少的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中教师的科研成果只占12.3%,同时初中教师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不够强也有关系。

(4)设立督学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督学的任务是深入课堂,随时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技能、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实施督导检查,并对检查的情况做出评价和记录。对在职教师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凡通过由各市、县统一组织进行的初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考核的水平测试,成绩合格者方可任教。

(5)充分发挥业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骨干教师要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他教师开示范课,供全校的教师观摩、学习、探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加速新教师的成长;鼓励名优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地方开示范课,传经送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思、自我 发展 ,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6)强化校本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新技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与学的质量。通过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以专题讲座、观摩教学、案例教学、说课评课和参与式培训等为辅的校本培训,同时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任务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化县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并分析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我们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度的重视。我们呼吁:娄底市教育局、新化县教育局务必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支语言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交际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专家型、研究型的专业教师。同时,农村教师也应该着眼于未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农村药学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焦虑退缩 就业观

[作者简介]安益强(1982- ),男,河南开封人,徐州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昌莉丽(1982- ),女,河南信阳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网络平台下的校际‘学生1+1希望工程’协作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BFDY067,项目主持人:安益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01-02

药学行业曾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但近十几年来,各高校大力兴办药学及相关专业,扩大招生,使得药学类人才的就业形势逐渐不容乐观。2007年后,药学大学生的就业层次降低、收入减少、职位升迁越来越慢,农村药学大学生也从此步入了“大学生农民工”的群体。就业压力大成为农村药学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解析,并提出解决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此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学生就业指导借鉴。

一、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1.心理落差大。首先,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药学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支付了比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学生高的费用,毕业后必然期望得到相对优厚的回报。其次,我国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要经历“十年寒窗”,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在各种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在面临就业时,不只是单纯地要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是要找到一份回报高、环境好的工作以回馈自己多年的苦读。再次,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村家庭如果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学费相对较高的药学大学生,最后几乎都是负债累累,家人殷切地希望他们的就业能迅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来自家庭的压力必然促使农村药学大学生希望得到高收入的工作。最后,近年来一路飙升的城市住房价格也导致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综上所述,农村药学大学生满怀希望地离开农村进入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走出了校门却进不了城市,父母的期望难以实现,家庭的责任也无法承担,难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

2.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一方面,农村药学大学生都曾是农村老家的“天之骄子”,他们“成绩优异”“高人一等”,临毕业时,也往往会踌躇满志,想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他们在找工作时,由于对自身评价过高,对工作岗位也期望过高,这就形成了自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出身农村,总是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贫穷的自己,总是觉得己不如人,虽然成绩优异却由于自卑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不愿意与陌生人沟通,总是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小圈子里,拘谨、优柔寡断、自怨自艾,白白丧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盲目从众。学成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担负起家庭责任,改善家庭成员生活质量,是每一个农村药学大学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缺少自我抉择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他们在观点和行为上不自主地趋向于多数人,盲目“随大流”。近几年来,国际医药巨头,如美国辉瑞、英国阿斯利康等企业在国内扩大了市场,外企的工作岗位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短期内获得高收入职员的案例后,很多农村药学大学生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选择了去外企做业务员,将自己置身于狭窄的求职道路上,从而错失了很多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岗位。

4.焦虑退缩心理。农村药学大学生刚开始满怀激情地参与就业,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不断受挫,导致学生悲观失望,焦虑难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求职者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就业成功率,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农村药学学生逐渐开始退缩,产生抵制情绪,形成焦虑退缩心理。焦虑退缩心理使很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会产生退学、以后不再从事药学行业的想法,这无疑对国家的医药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的双重身份。农村药学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大学生,具有城镇非农业户口,生活在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出生于农村,在农村接受的基础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农村教育的特征。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第一,农村药学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低。农村药学大学生因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多就读于非重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而重点高校和经济发达省份高校中农村药学大学生的比例较低。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由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科研水平差别,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有较大差别。第二,农村药学大学生家庭环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遇低。医疗机构、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生产销售科研单位等多在城市,城市是药学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地区。但是,城市中几乎每一名药学大学生背后都有亲友团关系网,他们获得较好工作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农村药学大学生。第三,农村药学大学生城市生活压力大。由于近年来城市房价、物价不断上涨,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药学大学生刚工作时可以和自己家人吃住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很多支出;而农村药学大学生吃住都得靠自己,其生活成本要远高于城市药学大学生,很多农村药学大学生都是“月光族”,某种意义上讲,“蚁族”“蜗居族”等名称是他们最贴切的称谓。农村药学大学生受到教育经历、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

2.药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公平就业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药学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公平就业的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随着高等药学教育机构的不断扩招,近年来,药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导致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环境差距较大,多数药学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再次,药学大学生大都希望去条件较好的“三甲”医院,虽然我国就业制度已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逢招必考”的政策,但由于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上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在招考笔试、面试等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最后,一些招录单位不根据“岗职匹配”的原则招录,依然存在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人为设置招聘门槛,如要求“211”“985”高校毕业生,要求男生,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这对多就读于非重点高校的农村药学大学生而言更是巨大的打击。

3.医药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医药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逐渐和国际接轨,他们在选用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药学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农村药学大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基础教育,在其人格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不如城市药学大学生,使得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从而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三、农村药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相对于城市药学大学生,农村药学大学生自身有很多优点,他们更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等;另外,他们从小经历了农村生活,更加理解农村的艰苦,从而更愿意去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就业。高校一方面要及早地让在校农村药学大学生了解学长、学姐的事业成长历程,提前让他们明白毕业后的“农民工”生活是人生历练的一个过程,从而减小农村药学大学生对于梦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农村药学大学生对药学专业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农村药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好自己的就业观念,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2.实施药学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农村药学大学生相关能力培训。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农村药学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想,形成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理念;指导农村药学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放眼长远,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择业依据;举办“药学之路”创业创意职业规划大赛,提高药学农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不同药学岗位,了解各职位工作中需要的辅助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Office办公软件培训、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培训、实验技能培训、销售技巧培训、沟通交往能力培训等,以提高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增强农村药学大学生的就业实力。

3.健全“实习―就业”体系,努力做到“人职匹配”。高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要和农村药学大学生充分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职业理想和就业愿望等,再结合实习单位提供的实际岗位的内容性质来安排学生实习,尽量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

4.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培养模式。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药学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根据药学类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在探索农村药学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班级导师+个人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关注农村药学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此外,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从2012年起,以2009级药学学生为样本开展了“校企联合定向培养药学人才”模式,按照双向选择的办法定向开展了首期“医药销售”方向工作岗位班。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该班农村药学大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又及早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岗位,企业也获得了稳定的药学专业人才,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罗建远.大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及价值转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3]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4]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5]任燕.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