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21: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企业科普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局高度重视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成立了市农牧局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确定专门处室牵头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大力开展认证工作
“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优质品牌,在推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基地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保护农产品知识产权的重要举措。年以来,我局科教处先后办理或协助办理了4个无公害畜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工作。
通过努力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无公害畜产品从年初的2个已经发展到今年底的12个;芒果已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枇杷、红格脐橙已在农业部网站公示,明年初可能拿到地理标志。石榴的材料已完成初稿,正在进一步修订当中。
目前我市有无公害农产品38个,有机食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三、加强涉农知识产权的宣传
按照全市关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市农牧局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利用会议、网络、广播、电视、科普画廊和工作简报等工作平台,对与农牧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宣传。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活动,征订法制报“《食品安全法》普法知识竞赛”试卷100份;二是是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的宣传工作,三是积极开展“3.15”、“送放心农资下乡”等活动,继续加强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今年“3.15”期间全市共印发各类资料11160份(其中市局印发资料1000余份);
今年3月和11月举办的全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中,农业知识产权所涵盖的“三品一标”申报、农业品种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等内容均纳入了培训中,给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就农业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四、严格执法,大力保护知识产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我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农牧局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出动农资打假执法人员617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1259家次,市场291个次,查处违法经营活动52起,查获违法农资566.5公斤,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96万份。通过全市农牧系统的共同努力和严密监管,全市近2年未发生一起假冒伪劣农资的大案、要案,确保了农资市场的稳定健康。
为维护“三品一标”认证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切实保障其知识产权,及时发现并消除“三品一标”质量安全隐患,我局今年着重对我市“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点检查,分别对认证管理的有效性、生产经营规范性、产品质量安全性及包装标识合法性进行了检查,派出了种植、畜牧及水产业的专家深入到供深基地进行了实地检查,市科教处还组织县(区)对我市多家超市经营的“三品”蔬菜进行了现场监督抽检。经检查,我市的“三品”生产经营企业都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组织生产,超市经营的产品能按规定进行了标识。农业厅绿办有关领导年8月在我市开展绿色、有机食品复查换证工作时对我市有机、绿色食品工作进行了检查,对我市有关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配合全市知识产权执法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市农牧局于11月专门组织了相关人员对我市最大的镇川云路农资市场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检查,此次检查了经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化肥等农资的经营户27家,商品260多件,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经营户台账不规范、检索信息不对称、新品种保护和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意见及整改措施,此次检查不仅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而且通过对经营者的宣传,增强了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五、着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完善
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保障农产品规范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农业知识产权的创新。年市农牧局组织修订了年的《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和2003年制定的7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标准》。现全市已建立起涵盖市、县(区)级、企业三级的农业标准体系,截止目前共有10个农业标准体系671个标准,其中市级农业地方标准体系2个,共154个标准,县(区)级(西区、区、盐边县)农业地方标准体系6个、共416个标准,农业企业标准体系2个,共1个标准。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市的农产品生产更加规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标语、横幅等宣传工具,开展各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增强农业系统职工及农业企业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篇2
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为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一)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禁止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二)加强非法添加行为监督查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网格化监管,明确责任,分片包干,消除监管死角。督促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依法落实查验、记录制度,并作为日常监管检查的重点。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检验制度,加密自检频次。完善监督抽检制度,强化不定期抽检和随机性抽检,特别要针对生鲜乳收购、活畜贩运、屠宰等重点环节和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薄弱部位,加大巡查和抽检力度,提高抽检频次,扩大抽检范围。推广应用快检筛查技术,提高抽检效率。
(三)依法从重惩处非法添加行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对不按规定落实记录、查验制度,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其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因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而销售、使用含非法添加物食品的,责令停产、停业;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对上述行为,同时依法追究其他相关责任。对生产贩卖非法添加物的地下工厂主和主要非法销售人员,以及集中使用非法添加物生产食品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一律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在法定幅度内从重从快惩处。有关部门要制定依法严惩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具体办法。
(四)完善非法添加行为案件查办机制。要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相关监管部门发现非法添加线索要立即向公安等部门通报,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对涉嫌犯罪的,公安部门要及早介入,及时立案侦查,对影响重大或者跨份的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证,提供相关证据资料和检验鉴定证明,确保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五)加强非法添加行为源头治理。对国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及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工业和信息化、农业、质检、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印“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并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加强对化工厂、兽药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监督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要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销售食品非法添加物行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县域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各地要组织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彻底清剿违法制造存储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二、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
(一)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质检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从严惩处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的企业;加强原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等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要求。规范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工商部门要监督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严厉查处制售使用标签标识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行为,督促企业将标签标识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厂和进货查验的重要内容,不得出厂、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
(二)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各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超范围、超限量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尽快制定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明确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指导餐饮服务单位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得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食品药品监管局要重点加强对提供火锅、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等服务的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三)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卫生部要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2011年年底前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对暂无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有关企业或行业组织可以依据有关规定提出参照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的申请,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快食品添加剂标准指定。卫生部、质检总局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措施,做好标准指定完成前的生产许可和监管衔接工作。质检总局要及时审查公布获得进口许可的无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名单,拟生产同一品种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可以按相关规定提出制定标准立项建议,在卫生部制定并公布该标准后,按有关规定申请生产许可。
三、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强化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监测,及时开展安全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监管中发现新的可疑非法添加物或易滥用的添加剂,要立即通报卫生部。卫生部应及时组织研究更新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二)强化协调联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强化联合执法,规范信息。发现违法制售使用非法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要及时将信息通报给相关地区和部门。相关地区和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立即依法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行为。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完善规范信息通报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三)强化诚信自律。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管理,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在食品行业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安全发展、诚信经营的理念。2011年年底前,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行业组织要切实负起行业自律责任,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和内部监督,加强行业监督和培训,及时发现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报告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的要通报批评。
(四)强化社会监督。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员、协防员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员、协防员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认真追查媒体披露的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公开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同时,要打击虚假新闻,对造成社会恐慌的假新闻制造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强化科普宣教。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各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及其危害以及严厉惩处的措施,要宣传至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以及从业人员,做到家喻户晓、应知尽知。各地要特别针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进行集中宣教培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使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四、严格落实各方责任
(一)企业要切实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责任,严格执行查证验货、购销台账、过程控制、产品召回等各项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杜绝使用非法添加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隐患。要建立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并分别签订责任书;对第一责任人所在单位发生违法添加行为、直接责任人发现单位购入或使用非法添加物未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大型食品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所属公司产品出现问题的,要暂停本企业所有同类产品的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二)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将其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