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疏导心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疏导心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麻醉/方法

关键词: 麻醉/方法;先心病;手术;拔管;婴儿

摘 要:目的 观察快通道麻醉方法在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60例(年龄1mo~1a)拟接受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患儿,均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观察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及麻醉用药情况,患者术毕苏醒及拔管时间,术后转归等. 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劈胸骨后、转机前、停机后、手术结束时、入ICU后均没有显著改变.60例患儿中有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3h,其ICU监护时间为(40±12)h;另有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3~18h之间,其ICU监护时间(69±36)h明显延长(与小于或等于3h组比较,P

Keywords:anesthesia-metho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operations;extubation;infant

Abstract:AIM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 applied to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cheduled corrective opera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METHODS 17patients scheduled for corrective operation of CHD under combined anesthesia with a small-dose-fen-tanyl and isoflurane were studied.Cardiovascular parame-ters,usage of anesthetics,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extu-bation time were observed.RESULTS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heart rate and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among postinduction,pre-operation,post-sternotomy,before extracorporal bypass,after extracorporal bypass,end of operation and after arriving ICU in all patients(P>0.05wh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Of60patients,there were16ones with extubation time≤3hours,whose stay in ICU was40±12hours;and30ones with extubation time>3hours but≤18hours,had longer ICU stay(69±36hours)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extubation time≤3hours(P18hours,had ICU stay of147±90hours,which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two groups(P

0 引言

传统的心血管手术麻醉主要依赖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但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慢、拔管晚,延长了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ICU监护时间,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这与当代麻醉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为此,人们探索出一种快通道(fast-track)心脏麻醉技术.近期,我院用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设计出快通道麻醉技术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儿60(男50,女10)例.年龄1mo~1a(平均8.6mo),体质量3.2~14(平均7.08)kg.心功能Ⅱ级49例,Ⅲ级11例.术前诊断:法乐四联症6例,法乐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法乐三联症3例,单纯室间隔缺损3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复杂先心3例.

1.2 方法 ①麻醉诱导:肌注氯胺酮4~8mg・kg-1 ,鲁米那钠0.01mg・kg-1 ;待患儿意识消失后,给予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和心电图监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静注芬太尼5μg・kg-1 ,哌库溴铵0.1mg・kg-1 ,或(和)安定0.2~0.4mg・kg-1 或咪唑安定0.1~0.2mg・kg1 或异丙酚1~2mg・kg-1 ;面罩紧闭加压通气,纯氧去氮后行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Vt:10~12mL・kg-1 ,f:30~40次・min-1 ,I∶E=1∶2).诱导插管完成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管.②麻醉维持:插管后即开始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直至体外循环前,切皮前静脉给予芬太尼5μg・kg-1 ;转机开始、主动脉阻闭后,静脉给予安定或咪唑安定0.1mg・kg-1 ,芬太尼5μg・kg-1 维持麻醉;主动脉阻闭开放后继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肌松药按需追加初次量的1/3~1/2;缝合皮下时停用异氟醚.③生命体征监测:使用惠普循环监护仪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监测鼻咽温.④体外循环:应用Minntech膜式氧合器、Medronic动脉过滤器,常温下全晶体预充灌注温度32℃~35℃;灌注流量2.4L・min-1 ・m-2 ,灌注压力6.6~10.6kPa;心肌保护常规用4℃晶体液灌注;肝素2.5mg・kg-1 ,使用前应用抑肽酶.停机后,以肝素:鱼精蛋白为1∶1.5中和.⑤观察指标:除记录上述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外,还记录麻醉用药处理情况、输液量及尿量、手术及体外循环情况,手术结束后苏醒及拔管时间,术后转归等.安全拔管标准:①患者意识清醒;②体温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③没有活动性出血;④自主呼吸功能已完全恢复[1] .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 ±s表示.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麻醉 所有患儿均以上述方案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48例患儿采用经鼻气管内插管,12例采用经口气管内插管.

2.2 手术情况 本组手术时间(163.9±70.0)min,转机时间(78.4±59.9)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32.0±12.6)min;术中出血量(97.0±54.5)mL,尿量(288.0±150.3)mL,输入乳酸林格液(291.1±138.7)mL,红细胞或(和)血浆(206.0±130.0)mL;术毕存液量(97.4±131.0)mL.

2.3 麻醉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体温变化 全麻诱导后,仅转机前、停机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较诱导前 稍有下降(P

表1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体温的变化 略

2.4 术毕苏醒、拔管、ICU监护及住院时间 60例患儿中有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3h,其ICU监护时间为(40±12)h;另有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3~18h之间,其ICU监护时间(69±36)h明显延长(与小于或等于3h组比较,P

表2 60例先心病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及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转归 略

2.6 转归 本组60例中无1例因麻醉或手术引起死亡.54例治愈出院,6例死于心肺功能衰竭(术后拔管时间均大于18h,Tab2).

3 讨论

快通道(fast track)心脏麻醉技术是指利用小剂量阿片类药联合短效麻醉药和镇静药进行麻醉.这种技术有利于心脏外科手术后早拔管,也叫早拔管心脏麻醉[2] .Royston[1] 认为,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应包括3个方面:①尽早拔管(early fast-track extuba-tion):即术后拔管时间小于3h;②尽早脱离ICU监护:ICU监护时间小于18h;③尽早出院:住院时间小于5d.

经济是推动卫生保健改革的主要驱动力.费用和有效资源的利用使人们又重新回到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能否早拔管这个问题.以往研究认为,先心病患者术后保持气管插管进行较长时间机械呼吸(如23h),对于改善心肌供氧、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和稳定病情是有益的[3,4] .但也有研究主张早拔管:早期拔管镇静止痛药用量较小,对高血压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及患者应激性等均无影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气管内导管的存在可引起患者心理应激和交感神经紧张增高,不利于刚刚接受手术刺激的心血管系统的恢复;气管导管存留时间过长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不利于患者康复;苏醒及拔管延迟使患者用药量增加、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增加.近来大量文献认为,早拔管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6-8] .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60例在快通道麻醉下接受先心病矫治手术的婴儿(1mo~1a).结果表明,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能在围术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从而为心脏手术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芬太尼用量减少使术后早拔管成为可能.本组60例患儿中有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3h,达到早拔管的标准,其ICU监护时间为(40±12)h;另有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3~18h之间,其ICU监护时间(69±36)h明显延长(与小于或等于3h组比较,P

当然,术后能否早拔管不仅取决于快通道麻醉技术的实施,更取决于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成功与否及ICU的监护治疗方案.本组60例患儿年龄最 小的只有1mo,年龄最大的是1a,平均年龄为8.6mo,均属婴儿.小儿是生长发育的机体,婴儿越小,其生理特点就越明显,其病理反应的特殊性也就更不同于成人;婴儿心脏储备能力低,在前负荷和后负荷增加时易导致心室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血管结构畸形多有体循环的肺循环血流和血管阻力的异常,这些都会影响心脏的发育,降低心脏储备能力,而且容量和压力负荷过度导致的心肌纤维变性可使心脏储备能力进一步下降;同样,小儿的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其在应付额外负担时的储备能力较成人差,手术后易发生肺部并发症,易发生呼吸衰竭.这些特点使小儿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大大下降,术后恢复也较为缓慢,这可部分解释本组部分患儿术后拔管晚、ICU监护时间延长的原因.

本组中6例死亡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均大于18h(Tab2).其死亡原因主要是患儿病情严重所致,亦不能排除术后气管内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诱发肺部并发症所致.

我们认为,快通道麻醉可以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且能在麻醉手术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为术后患儿早拔管、早脱离ICU监护提供可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患儿在麻醉手术中的安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Royston D.Patient selection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 for ear-ly extubation and hospital discharge:CABG [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1998;12(6suppl2):11-19.

[2]Dowd NP,Cheng DC,Karshi JM,Wang DT,Munro JA,San-dler AN.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 [J].Anesthesiology,1998;89(5):1068-1073.

[3]Zeng XL,Wu BL,Zhang YM,Hu WN.Anesthesia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Shanxi Yixue Zazhi(Shanxi Med J),1994;23(7):415-418.

[4]Wang YJ,Liao DC.Anesthesia for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Zhonghua Mazuixue Zazhi(Chin J Anesthesiol),1994;14(3):236.

[5]Michalopoulos A,Nikolaides A,Antzaka C,Deliyanni M,Smirli A,Geroulanos S,Papadimitriou L.Change in anesthesia practice and postoperative sedation shortens ICU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Respir Med,1998;92(8):1066-1070.

[6]Hickey RF,Cason BA.Timing of extubation in adult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J].J Card Surg,1995;10(4Pt1):340-348.

篇2

【关键词】静脉输液;儿童;无痛技术;心理疏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painless technique combin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hildren undergoing infusion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six children undergoing infusion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68 pati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68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inless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behavior in the transfusion proces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vein puncture in two group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 the improvement in psychological fear and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were better with improvement of the initiative of infusion (P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children; painless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9-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治疗疾病、补充体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在儿童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的不配合,造成穿刺成功率低,这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而且使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护患矛盾。我院2011-01开始,对门诊输液儿童患者进行无痛技术联合心理疏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1-01~03在门诊输液患儿136例,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7.6±4.2);上肢静脉输液39例,下肢静脉输液18例,头皮静脉输液11例。对照组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7.5±3.8);上肢静脉输液39例,下肢静脉输液19例,头皮静脉输液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静脉条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观察组按输液操作规程操作的基础上,实施无痛技术联合心理疏导。具体措施:根据无痛据无痛静脉穿刺原理[1],穿刺前用蘸2%利多卡因的小棉签涂抹穿刺部位1min局部麻醉,然后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时动作轻柔,亲切称呼患儿的名字,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部,跟患儿讲些小孩感兴趣的话题,以表示关爱和分散患儿注意力等心理安慰方法进行无痛静脉穿刺。两组患儿均由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善于沟通的主管护师完成操作。

1.3 评价方法 根据患儿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动态进行评定,分为四种状态。①配合:患儿神态轻松自然,主动配合输液,护士操作顺利。②较配合:患儿有哭闹现象,对输液被动配合,但穿刺时不敢乱动。③不配合:患儿大声哭闹,穿刺时躁动不安,护士不能独自操作,需要两名护士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操作。④极不配合:患儿肢体行为激烈,用力抗拒,需要强制约束才能进行穿刺。上述行为表现中,配合与较配合统计为配合,不配合与极不配合统计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配合程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近来非常受重视的临床体征。静脉输液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不能配合及反复穿刺,容易损伤血管和神经,增加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甚至会恶化护患关系。研究表明[2],焦虑、恐惧、不耐烦、失望等情绪可使痛域降低,而兴奋、愉快、有信心等良好的情绪可使痛域提高。对于儿童输液患者来说,取得患儿的配合是静脉穿刺成功首要条件。而取得患儿配合的关键是如何控制他们的疼痛和焦虑[3]。胡艳辉[4]的研究表明,静脉穿刺前用利多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可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本文结果显示,用利多卡因作表面麻醉,及针对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点,在静脉输液前进行有效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感,增加患者在静脉穿刺时的配合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因此,在输液护理过程中,注意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通过良好的态度、言语、表情和行为去影响患儿的认识、感受,将患儿接受治疗中被动心态和行为变为主动和积极行为,有利于消除其对输液的恐惧感等负性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郭玉凤,纪晓芳,蒋艳秋,等.静脉穿刺无痛技术[J].吉林医学,2006,27(2):224

[2] Weinstein P,Raadal M,Naidu S,et al. A videotaped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hild control and reduce anxiety of the pain ofdental injections[J]. Eur J Paediatr Pent,2003,4(4):181-185

[3] 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0):584-586

[4] 胡艳辉.无痛静脉穿刺在门诊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87-88

作者单位:533400 广西隆林县人民医院

篇3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我校社区环境差,生源差。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两次筛选后进入我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我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在中考成绩上能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这正是调查我校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3、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我校心育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校心理教育课题是《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的调查及其疏导》,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通过正确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要进行正确疏导,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其表现,分析其成因,才能据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疏导措施,因此,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正是我校心育研究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课题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初一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实施调查,目的是了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为以下两步:第一步,公开信调查和谈话式调查。2010年4月,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宣讲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们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涵、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发出公开信,由教师以书面形式提供可能属于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初三的一个班进行谈话式调查(话题是:三年来,你对教师或家长是否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你渲泄此种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并由学生写出自己渲泄反感情绪的表现形式。第二步,2010年5月,课题研究中心组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与潍坊学院前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8名大学生一起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一(7个班)3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10年4月,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年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二195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开信与谈话式调查结果:

60封公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

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人数

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

106人

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

45人

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

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57人

29%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

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

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

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篇4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

篇5

【关键词】

心理压力; 心理疏导; 家属; 患儿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癌症总发病率的5%,在全国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是5岁以上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

1 在白血病患儿诊断早期,几乎所有患儿家属均处于负面心理压力之中,交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1 交谈式 同患儿家属交谈,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亲属的文化程度,学习工作情况,患儿养育史,并做记录。

1.2 观察式 观察患儿亲属的面容、表情、语言、行为,并做记录。

1.3 问卷式 患儿出院当天对其家属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理反应及需求、健康治疗护理信息、生理与日常生活需要、照顾与支持需要。

2 白血病患儿亲属心理反应,在患儿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心理压力及身心需求

2.1 否认、焦虑 首次入院患儿的亲属及独生子女的父母,怀疑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或奔波于各家医院检查,同时对医护人员寄予极大的期望,身心处于最大需求期。

2.2 彷徨、依赖 患儿亲属广泛收集治疗健康信息,强烈求生欲促使其获得更多的治疗护理方法。

2.3 心理逆差 多见于患儿化疗骨髓抑制阶段或病情恶化,家属错误判断,治疗反而加重了患儿的病情,产生愤怒、敌对等不良心理反应。

2.4 悲伤、痛苦 患儿多次化疗住院,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亲属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影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白血病缓解期明显延长,部分患儿可长期无症状存活[2]。调查患儿亲属的心理压力及身心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儿家属疏导、帮助,在最佳治疗时机内,实施早期诱导缓解、巩固强化治疗,可提高患儿完全缓解率,有利于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3]。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 这要求护士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患儿,急家长所急,痛患儿所痛,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2 提供健康信息 采用多种形式提供关于疾病护理,白血病的控制与缓解,检查项目、方式、结果等相关资料[4];提供关于如何处理不适症状和治疗副作用的有关资料;语言通俗易懂、恰当形象的比喻、减少亲属由于缺少信息带来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压力。

3.3 满足支持和照顾需要 护士应帮助家属争取社区的支持,发挥社会体系等各方面的作用,给予家属较多的情感支持,开展惠民服务,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使其感到被尊重与关爱[5]。向家属介绍成功的病例,使其在交流中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信息。

3.4 应用正性心理防御机制 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患儿家属,指导患儿家属自我安慰。运用升华作用,使不良的心理压力得到宣泄,以泰然处置的态度面对现实[6]。

参 考 文 献

[1] 王君俏.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1:11.

[2] 孟馥,傅晓燕,李春波,等.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心理状况.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3] 蔡若吟,赵虎,黄建美,等.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心理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1.

[4] 马婉丽,黎程正家,林细吟,等.区晖 白血病患儿父母焦虑情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5.

篇6

【关 键 词】优势视角 孤儿 心理健康

孤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依然被各界公认为弱势群体,孤儿个体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困难,而且在社会融入、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孤儿心理问题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孤儿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对孤儿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途径的探究。从增权理论、社会工作介入等途径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和研究。基于这些专家学者对孤儿心理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研究,在对河南上蔡、洛宁两地区孤儿群体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利用优势理论对孤儿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挖掘孤儿群体存在的优势,将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地区孤儿心理问题

经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群体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主要体现出的特点如下:

1.特殊性。孤儿失去父母,造成家庭养成教育中断。家庭是儿童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孤儿在失去亲生父母后,家庭社会化被迫中断,孩子的心理、个人观念和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停止和倒退。

2.滞后性。孤儿早期家庭养成教育中断,靠后天学校生活得到养成教育。儿童期和青春期是社会化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人生方向。孤儿在经历了亲生父母的去世后,没有进行专门的社会化教育,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严重滞后。

3.困难性。因早年的无监管而养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行为偏差已经成型,而现在接受纠正,也很难改掉。如严重缺乏竞争观念,有的孩子持“你不好、我不好、他也别好”、“我不学习,你也不学习,谁也别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弱”的观念,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学习的进步。

4.多重性。孤儿在孤儿福利院和学校行政集中式管理与孩子亲戚宽容式管理中形成了独特的养成教育特点。集中式孤福利院管理模式是封闭的,上小学的孩子们在家园里就读,交往的群体亦是孤儿群体,不大与社会接触。

以上所述的家庭、社会化、同辈群体、教育等方面的状况导致孤儿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具体来讲其心理问题主要主要体现为:

(1)自卑心理。失去双亲,给孤儿心理蒙上阴影。他们感觉低人一等,生怕其他人看不起,无安全感,存在自卑心理。对现实退缩、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

(2)孤独心理。孤儿觉得内心情感不知向谁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孤独心理的行为表现是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和能力较差。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跟同类型的孩子交往,有同病相怜的倾向。

(3)逆反心理。因为孤儿对外界社会不信任,而产生对抗情绪。孤儿因失去双亲后,多方关怀使他们产生了“怀疑”感和逆反心理。如经常有好心人给孤儿送钱、寄物的,这使孤儿产生“你们喜欢我,还是可怜我”疑问,从而形成随心所欲去做事的习惯。

二、优势视角与孤儿心理问题疏导的关系

(一)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优势视角认为如果聚集于案主的病理和缺陷,同时也意味着在削弱或者阻碍个人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而优点视角寻求识别、利用、建立和强化人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力。对于跨越生命历程和贯穿助人过程的全部阶段——评估、干预和评价——优点视角都是有价值的。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兴趣、信仰、资源、成就和抱负”。

(二)优势视角理论与解决孤儿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1.价值理念契合了孤儿的心理需求。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对于儿童尤其是孤儿群体来说,给予他们与同辈群体相同的甚至更多一些的尊重将会是对其心理上的极大慰藉,会让其在接受社会和同辈群体的尊重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优势,较为平缓地疏导个体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2.优势视角对个人能力的认可,着眼于个体的自我认同。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且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re-silience),即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孤儿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潜力被掩埋了的弱势部分,在众多的一样眼光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其自身潜力被无形的封闭起来,优势视角从发现自身潜能,激励其运用潜力自觉地解决个体问题也是其能够有效疏导孤儿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孤儿群体的心理优势

优势视角通常认为儿童是生理、心理、社会的联合体,他们是情境之中的;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受到尊重都是独特的;都是有潜能的;是不断发展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也必须帮助别人。基于优点视角,可以发现孤儿在其心理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出这样的优势:

1.孤儿心理的特殊性对亲人的感情强烈“爱”的情感优势。孤儿因为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即家庭成长环境的断裂性,从完整的家庭单调的个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其对亲人和周围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正因为这种情感反应的存在,作为接入疏导因素就可以尽可能发现和利用其对周围人爱的情感诉求这一优势来疏导其因为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带来的心理创伤。

2.孤儿心理的滞后性接受新事物和价值观更加容易的优势。孤儿因为自小受到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使其在接受新事物的层次性来说出现了断裂,但是正是因为在早期没有过接受完整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其思维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的灌输和引导将会具有更强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3.孤儿心理的多重性个性发展的完整性优势。因为孤儿在不同阶段接受了不一样的教育和养成模式,因此他们在个性发展方面是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的过程,与正常儿童的单一完整的教育管理生活模式相比,他们的多重性带来的个性发展的多角度性更具有优势,通过这一角度的鼓励和引导,能够更好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基于优势视角,孤儿心理疏导途径的探究

优势视角下,对于解决孤儿心理问题所要达到的程度和层面,应该是家庭或社会在充分相信孤儿具有改变自己行为意识的能力,以及每个人都具有价值和尊严的基础上,努力发掘有心理问题孤儿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潜能,运用赋权理念,帮助孤儿整合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从而达到帮助孤儿健康成长、发展能力的目标。

(一)充分发掘与利用内部环境的优势与资源

1.帮助孤儿对自身能力建立理性认识。家庭或社会在此方面扮演的角色应当是辅导者、促进者、提供意见者和教育者。培养孤儿的心理自主性与主体发展性。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行为意识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生活心理人格。

2.激发孤儿的主观意识,增强对消极影响的抗逆力,形成克服悲观的主观愿望。抗逆力是指个人面临挫折时的回弹、恢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是一种个人面对磨难和挫折而抗争的能力。优势视角是要相信所有孤儿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即一些品质,如能够勇敢面对挫折、失败,不怕困难的品质,以及一些人格特征,如脾气、自尊、友好、良好的认知能力、具有好奇心和热情、乐于合作等。

3.培养孤儿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孤儿关注社会问题。儿童一般都有活力,有热情,有潜能,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正确教导他们解决好角色冲突问题,引导他们培养社会责任感,遵循正确的社会角色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的目的,热心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问题,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对于克服心理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二)整合资源、利用外部环境的优势

外部环境的优势与资源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

1.家长对子女出自本能的关心和关爱,是儿童在外部环境中最大的优势。孤儿的家庭问题,往往是造成孤儿内心缺乏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不良的重要原因。“类家庭”模式的推广,模拟家庭系统功能的恢复与改善,改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及角色的重新确认上给予孤儿以支持。社会各界也应当尽可能帮助这些“类家庭”,给予正面的倡导与鼓励,提供适当的帮助,避免各方推卸责任,为孤儿营造轻松、愉快、安全、民主的成长环境。

2.学校是第二个影响儿童进行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孤儿而言,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在于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支持,而不是漠不关心。老师的关心、班级群体和睦的气氛、同学之间健康而纯洁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孤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自信,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协助孤儿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与潜力,最终远离心理问题。

3.社区与社会的优势与资源,主要体现在辅助环境的支持与优化,社会各界对孤儿的期望与关怀,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的不断完善等方面。通过宣传、倡导和加强管理,目前我国的社会支持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种针对特殊脆弱儿童问题的服务机构及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推出。从国家政府到基层社区,对儿童问题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儿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改善。

从以上内外环境资源两个层面,可以看出优势视角在对待孤儿心理问题上,其终极目标在于优势与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为有心理问题问题的儿童构建一个合理的、紧密的、有效的内外部资源系统才是工作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史柏年.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谭松贤.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6).

篇7

关键词:暴力倾向; 学校; 家庭;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10-001

我发现我校近几年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发生率在上升,询问兄弟学校,得知这俨然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学校必须了解引发暴力倾向的主要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了解引发暴力倾向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1.人格发展不健全。10多年的德育教育经验告诉我,如果个体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愤怒或受到挑衅时会毫不犹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让对方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痛而一泄心中不快。

2.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部分学生个体受挫折后,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么内心将保留遗留的挫折,并时刻有一种准备发泄或攻击的状态,此后,随着挫折的不断积累,达到某一饱和点后,会激发更剧烈的反应。

3.对挑衅缺乏理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挑衅时会表现为克制怒气,以后找机会再向对方说清楚,但是少数学生则会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观点。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及人格特征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内化的方式成为儿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维定势。如果家庭对儿童过分溺爱,对其行为放任不管,则致使儿童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欠缺,是非不分,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做事一意孤行,为所欲为,社会适应困难,在此环境下长大的个体往往和同学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家庭冲突和暴力。如果个体从小生长在充满暴力攻击和冲突的家庭中,通过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及后果而潜移默化为自己遇挫后的首选策略。

(三)社会因素

经常观看暴力性影视节目,极有可能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和日常交往方式。当暴力影视节目中的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个体就会无意识的沉醉于剧情中并模仿剧中人物,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增加或发生。

(四)学校因素

对学生平时发生的人际矛盾和心理摩擦不能及时发现或进行疏导化解;对具有暴力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风等特性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开展心理教育;对校园周边环境不能及时进行整治和管理;忽视中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祸根。

二、学校如何教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1.学校要努力提升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如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总是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就会导致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相反就会卑躬屈膝、畏畏缩缩、自愧不如。因此具有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的中学生个体,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至文化学习、业余爱好等方面,并不断深刻剖析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满足自尊。

2.学校应加强学生之间友谊交流教育。在校中学生发生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同学交往能力,良好的同学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免遭对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击行为的伤害。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具有高攻击倾向的中学生个体进行同学交往能力训练,让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3.学校要丰富法制教育课堂内容,强化中学生法制意识。如果学校仅仅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丰富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对于“问题学生”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等活动,使中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4.学校要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春激扬、激流勇进、勇于拼搏等是他们此阶段的特点,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当理想与现实交叉闪光时,无疑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为实现理想人生而努力学习。因此学校应定期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为主题的讲座来激励中学生;开展“路在脚下”为主题的才艺表演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学校应使用有效心理疏导方法,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是通过环境、说服、解释、启发、教育等手段,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引导方法。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内部,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对具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鲁莽行事之前先设想后果,从而促使自己内心醒悟,自觉消解怨恨,恰当的处理同学间矛盾,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6.学校应及时、适度惩罚校园暴力事件的肇事者。学校对于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学生个体要悬崖勒马,以此为戒,从而起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的作用,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7.努力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及时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双方做好沟通并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使其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从而避免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8.学校呼吁社会关注,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新闻特报、网络游戏、网络博客等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中学生在视线范围内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人间美德,从而净化心灵,从思想上驱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人格品质。

总之,学校教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需要与家庭、社会及其个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只有各环节齐心协力、相辅相成,才能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11月份到2015年3月份急诊收治的39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3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4.5岁。其中有10例患者为上肢骨折,6例患者为骨盆骨折,3例患者为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患者13例,其余7例患者为合并对处骨折。

1.2 方法

对39例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对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

2.结果

2.1 不同年龄急诊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特点

儿童患者多表现为紧张和恐惧,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紧张、恐惧以及焦虑,而老年患者不仅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还有大多患者伴有依赖性。具体情况见表1.

2.2 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心理特点分析

骨科创伤患者心理表现主要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悲观,通过询问、调查、观察等方法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统计发现,创伤初期表现为紧张的患者占94.9%,恐惧心理患者占82.1%,绝望和依赖心理特点所占比例较小。中期患者紧张情绪有所下降,焦虑和抑郁有所上上,创伤后期患者已经适应因此紧张和恐惧心理会下降,但多以依赖和焦虑为主。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3.1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心理状态

急诊创伤患者因各种急性创伤到医院急诊,缺乏一定的心理适应,会出现紧张的情况,在创伤初期多数患者迫切希望得到治疗,其对治疗的需求较甚,因此初期的紧张的心理情况严重[2]。加上因突发事故导致,很多患者在急诊中还处于未摆脱事故的状态,加上伤口严重、出血不止等都会使得患者出现恐惧。

患者在治疗中除有病情损伤疼痛导致的紧张和恐惧外,还有一个主要的表现为焦虑。患者焦虑主要是害怕创伤影响自己后期活动,对骨科创伤是否会影响身体功能,落下残疾等存有担忧。

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还有个别患者会出现自杀行为,这些患者多是因为长期处于心理压抑和悲观的情绪而导致行为偏激。患者在中后期治疗中易出现。

3.2 护理方法

3.2.1 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心理护理

创伤初期患者中紧张和恐惧人数较多,护理人员在接诊的过程中应热情,让患者得到爱护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创伤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紧张和恐惧,因此在进行护理时应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向说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让患者认识到手术安全性情况下消除患者恐惧感,以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从结果中可知,患者创伤后期的心理情况较为复杂。以焦虑突出,伴有依赖。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与精神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问题。同一些患者进行疏导和安慰,让患者能够适当的进行心理宣泄。另外,安排患者家属同患者多沟通,患者患者焦虑情绪。

3.2.2 不同年龄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

儿童创伤骨科患者多以紧张和恐惧突出,因儿童年龄小,对护理的依赖也较大。护理人员对儿童患者应耐心细致,多同儿童沟通,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提高彼此间的信赖。在鼓励儿童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多使用一些赞扬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儿童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

篇9

社会化是自闭症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在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化的康复训练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的训练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训练机构的数量少,资源匮乏,同时在自闭症康复训练时,老师、家长都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和技能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同时在社会工作的研究中,自闭症儿童属于其研究对象之一。因此,社会工作方法来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研究中成为了必然。

一、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现状研究

(一)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定义及特点

1、自闭症儿童的概念及特点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目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终身性残疾病症,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anner)明确提出了“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他报道了其从精神症的角度观察到的11名儿童所具有的异常的特点是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着相当或极端的固定的要求。他把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交往的孤独症障碍”及“婴儿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又称孤独症儿童,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特殊群体。其特点是个体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以及沟通模式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固定模式行为的保持、活动的自发性与控制能力、视线的接触。

2、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内容

俞国良在《社会心理学》(第2版 P91-98)一书中指出:“生活技能社会化包括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在儿童时期,个体缺乏必要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社会化的内容首先是教他们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知识。

(二)改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1、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自身表现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自身表现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偏差;社会规范、角色认同感的缺失,情绪行为,如:自我伤害、攻击他人、哭闹、喊叫等行为;颜色偏好;判断能力的缺失。

2、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训练方法探究

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是指通过其心理干预、感统训练、语言训练提高自闭症儿童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其更好的适应环境,进而达到其计划中的要求,最终实现正常的自主生活与人际交往。

心理干预,即通过儿童在群体和个体的活动中,表现的知觉、需要、思维、情绪等行为意识,运用康复训练的干预自闭症儿童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

感统训练,全称为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中运用活动的器材,让儿童完成限定的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肢体表现,进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肢体的活动能力、触觉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三)自闭症儿童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化意义

自闭症儿童是由于发育障碍导致在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同时多数的自闭症儿童会伴随着相应的智障问题。由此,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方面是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二、星星孤独症机构改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的现状调查

(一)星星孤独症机构中学员的基本情况

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机构,是西安市一家普通的残疾人症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机构主要帮助儿童恢复至正常的状态。

1、星星残疾人机构中学员的基本状态

当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时,每个孩子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与外界有着隔层的状态。即使他们已经在一起上课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他们完全不会与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玩耍和沟通,如同不认识一样,即使活动的空间很小,他们也尽量不去触碰其他的人,均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有的特殊案例,自伤或者他伤的自闭症孩子,总是在老师不注意时,或者有非常的时机时去重度伤害他人。当老师不能顾及到所有人,很多孩子便逐渐的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刻板行为表现明显,自我不控制的行为逐渐出现。

2、星星残疾人机构中学员的家庭境况

据机构中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所展示的境况,有七分之四的家庭不能够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及社会化的环境,这些家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庭单亲化比例大。其中多数是家庭中的爸爸受到精神和心理压力过于严重导致无法承受选择放弃了家庭,孩子仅仅由母亲照顾或者祖父母照顾。

第二,家庭矛盾凸现。父母持放弃但又不舍的状态,同时母亲则陷入极度自责的状态,而这种心理情绪则宣泄在孩子身上,导致家庭暴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康复训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星星孤独症机构中学员在生活技能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1、福利机构条件的限制

随着我国的深度化改革,我国的对福利机构的支持加大,但是早期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是很完善,导致福利机构教育设施不完备。首先是人们的对孤独症儿童的认识薄弱,致使现在其康复自闭症的公共及民营机构少,专业化不强。

在室内的四类教室中的相应的训练设备是不健全的,学校是租赁的一层楼。

学校地址设置在小区内,没有户外活动场地,这给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带来了严重的缺陷。他们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部分真切场景。由于人数增多,班级少,场地的限制,分班的制度不仅仅是靠孩子的个人情况进行设定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也会进入技能高的班级。

2、生活技能训练的水平不足

依据目前儿童自闭症的人数和其增长率来看,民营福利机构的师资力量非常的匮乏。仅仅依靠公办福利机构来康复儿童的生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的福利机构来辅助公办福利机构,但是现有的民营福利机构存在三种现象:

一是男女教师分配不均,多数为女老师,只有个别的男老师;二是人员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相应的福利保障不完善,是致使人员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三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3、在生活技能社会化过程中亲子系统支持功能的紊乱

(1)观念落后导致家长的支持功能缺失。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相应特征不理解,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时期。在与自闭症儿童家长沟通时,家长采取逃避的态度,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在内心不能接受他们的状态,促使孩子没有正常的交际范围,严重缺少正常的社会化机会。对于孩子的行为不理解,盲目的训斥、攀比心理,让家长处于对孩子反感、厌恶又疼爱的矛盾状态。多数家庭受到经济情况的影响,父亲没有时间来陪孩子,在父亲方面的教育缺失,在儿童的模仿期得不到更好的正强化的影响。

(2)知识储备匮乏导致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缺失。在学习康复训练技能上不能够跟上老师和机构的训练步伐,或者运用错误的方法进行训练。甚至有的家长始终认为训练孩子是老师的事,在家里完全可以放松的状态,不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够与训练机构共同协作,使儿童在家中的生活技能方面得不到更好的实际性的锻炼与提高。

三、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机构背景下的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

(一)介入的目标

一是介入教师群体,调节教师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

二是介入家长群体,引导家长观念,增强家长信心。

三是帮助科学完善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技能社会化相关课程。

(二)介入的方法

1、提升专业技能,建立建全疏导机制

(1)观摩与培训结合。目前来说机构是自闭症儿童提高生活技能进而回归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家长寻求技术支持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机构中的师资体系却是阻碍提高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的主要因素。教师不能够掌握科学、规范、有效的训练方法,导致个人的工作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儿童生活技能的提高。由此应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减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教师的专业水平问题成为民营机构发展的重要问题,怎样提高教师的水平是当下机构最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向有关的机构建议,建立民营机构的加强师资队伍的体系。系统了解机构中教师的水平,针对教师的水平,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案。针对相对不完善,水平较差的老师向公立的、体系完善的机构进行观察,学习专业的训练和教学方法、模式。

(2)心理疏导机制。目前民营机构均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导致每位教师每天的课程排的非常的满,基本没有课余休息和时间。由此让许多老师过早进入了倦怠期,在心理上的压力积压过多,身体也非常的劳累,在正常的上课时间的精神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时间较为紧迫,老师们关于课程方面的讨论机会与时间不足,由此对于老师在专业技能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受到了限制,须提高教师的技能专业化水平,进而减少心理压力。

2、家庭系统的建设

(1)家庭系统建设分析。部分家庭因为现有的自闭症儿童导致出现了各类的家庭问题,如:教育分歧、亲子关系疏远、夫妻关系破裂、沟通模式病态等等。但是由于机构的涉及范围和机构的能力限制,家庭的问题一直被忽视。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为其提高生活技能的重要的支持系统。所以解决各类的家庭问题是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必要途径。

当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后,要充分利用小组的方法让家长学习到其他家长的正确训练和教育方法,用镜子理论的来反射出自身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即家庭治疗的方法介入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缓解家庭矛盾、理念冲突的状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家庭系统建设具体方式。根据现有的绝大多数家庭,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处与教育方式不能够对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首先机构内所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以及家长的情况进行系统的了解,并记录。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不认可和无信心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接纳孩子,不在因为他们是自闭症孩子而选择逃避,可以让自闭症孩子进入正常的社交网络,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社会生活。

让家长自行组织经验交流会,家长之间的沟通会更畅通,让专业化水平高的家长引导、带动那些水平一般的家长,让他们之间抒发内心的想法,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学习进而更快的发现自身的问题,更好的调整家庭系统的状态。

3、机构与高校合作

孤独症机构与高校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机构为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操机会,增长了他们个人的实战经验,促进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高校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是带着学习的理论问题去实践,将会更容易发现机构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篇10

我院在2010~2011年度的手足口患者病房,对家长实施疾病知识宣教、心理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操作流程:①对陪房的家长,有专职护士进行手足口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流程及疾病发展转轨,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对于比较焦虑的家长,会给予单独心理疏导,使其有足够的耐心和平静养护孩子。②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40分钟的患儿家长防病、治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防治网络视频、七步洗手法视频、手足口病现场专家讲、心理治疗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亲子游戏设计等不同内容滚动进行。③出院随访:对于出院的患儿、定期随访,出院的第1周保证每个患儿随访1~2次,了解患儿健康状况,给予院外预防重复感染指导。

讨 论

本组患儿中,年龄2个月~8岁,平均2.8岁;平均住院天数6天,治愈率为99.99%,复发率为0.003%。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治疗和相应的扩大范围的心理疏导,家长消除了对手足口病的恐惧心理,让家长能安心科学的护理孩子,使孩子在家长稳定祥和的情绪中获得安全与愉悦。对疾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负性的情绪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正性的积极的情绪也会感染人,让人愉悦积极。特别是孩子,自我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够,但是他会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来确定某个事情是否安全,如果看到父母表情凝重,情绪低落,动辄发脾气,孩子会恐惧不安,加上疾病本身的痛苦,孩子会哭闹,不安,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如果孩子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能更大程度的减轻对疾病痛苦本身的关注,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玩乐等事情上,不知不觉中疾病在愈合。

目前,在临床上会对成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保持愉悦、减少恐惧,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在儿科的护士也在不断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患儿有良好的沟通。然而,目前现实的条件是90%以上的儿童病区都要留陪护,护士在孩子面前的时间必定有限,患儿与护理人员的熟悉也需要过程。在第一时间消除家长的恐惧心理,与家长建立信任与合作,是促进儿童康复的关键。本研究中运用的心理辅导模式在普通儿科病房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患者髋关节的活动度明显改善。术前就能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及功能锻炼方法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配合功能锻炼,更好地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度,对早期下床活动做好准备,对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THR手术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病变后所采取的一种最有效的常用手术方式,长期卧床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患者对康复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并在治疗中得到最大的益处,尽可能各种损害发生的可能性,促进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实施有效的术前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能减缓因手术不正确的活动给患者所带来的疼痛,使患者能早期迅速的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对康复计划有效地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

骨科疾病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健康教育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在髋关节活动度及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术前健康教育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提高疾病相关认识、形成科学的功能训练方法、建立积极自信的正性心理具有明显的作用。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从而使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好,住院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

1 裴福兴,邱贵兴,戴戒.关节外科聚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