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国际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广西高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热门专业扫描: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河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概况 河北省对外投资研究 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质量之对策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潜分流教育模式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浅谈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报告[M].商务印书馆,2007.
[3] 董洪亮.全国285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招生1.5万人
[N].人民日报,2010-12-11.
[4] 国家汉办网站.汉语国际教育学位[EB/OL]..
[6] 焦亚葳,刘刚.关于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经济学
分析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47.
[7] 杨泉,朱瑞萍.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
析[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1):9.
[8] 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
业生就业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篇2
【关键词】中国结;对外汉语;教学;制作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而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中国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它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民间俗称为“绳结”。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手工编织艺术,它独特的神韵、丰富的变化、多彩的颜色无一不体现着我们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结的含义及寓意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结有深刻的了解。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结的含义与寓意
2.让学生学会制作中国结
二、教学课时
2课时
三、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部分,可以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中国结的形象。可以用PPT播放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结的“外形美”,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中国结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结的外形与色彩,还可以在课堂上现场编制简单的中国结,让学生看到一根线绳是如何变成中国结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讲解新课
1.它们为什么叫做“中国结”或者“绳结”
中国结,又叫做“绳结”。“绳”的发音和“神”相近,在中国古代,古人认为绳子可以帮助他们与神灵沟通。“结”有“团聚、结合、重聚”等含义,“结”与“吉”发音相近,有“吉祥、好运”之意。所以,绳结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美好祝福的东西。因为绳结是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国结”。
板书:
2.中国结的起源
教师提问:If you come back to the ancient, without telephone, computer, without paper and pen. And there are no wordage,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ant to record the events?
教师讲解:在古代,中国人“结绳记事”,大结就是大事,小结是小事。这就是“结”的起源。后来,到了唐朝,人们喜欢将玉佩戴在腰间。为了能让玉佩牢固地系在衣服上,而又不影响美观,人们就将绳子编出很多花样。后来,人们就开始给这些“结”命名,并赋予他们很多含义。便演变成了中国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不再只是用“结”去系东西,更多的是作为装饰品来用。
板书:
(板书可以利用PPT等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佩戴玉佩的图片)
3.中国结的含义
利用图片和实物,采用观察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一些基本结的含义。
板书:
盘长结 Pangchang knot
寓意:相依相随,永无终止
原因:主体部分线绳纵横交错,相互缠绕,互不分开。
蝴蝶结 Butterfly knot
寓意:福在眼前,富运迭至
原因:外形像一只蝴蝶,同时“蝴”与“福”发音相近,“蝶”与“迭”发音相近。
磬结 Qing kont
寓意:吉庆祥瑞
原因:“磬”与“庆”发音相同。“磬”也是一种乐器。
4.中国结制作
中国结的编制,有其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口诀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首先为留学生讲解走线图,利用PPT播放走线图相关图片,让学生学会并能够看懂走线图。让学生能够看懂走线图中,哪根绳是在下面,哪根绳在上面,该往哪个方向编制等。
口诀教学法:(以盘长结为例)
第一层:挑一压一挑一压一(重复两次)
第二层:压四挑四压四挑四(重复两次)
第三层:挑一压三挑二压一挑三压一挑一(重复两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压”什么是“挑”。可板书如下:
压:将要编制的线绳放在其他线绳上
挑:将要编制的线绳放在其他线绳下
学生了解了“压”和“挑”的动作后,就能够轻松的理解口诀的意义,按照走线图,编出中国结。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盘长结的制作,在下次课时,上交完整作品作为作业。
中国结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结的制作相对于其他的中国民间艺术制作方法来说,有其自己的特点并且较为复杂,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了解并掌握中国结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教学,让留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结,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论“中国结”――民族手工艺装饰[J].辽宁丝绸,2006(2).
[2]王晓丹.“情”系中国结[J].美与时代(上旬刊),2009(7).
[3]秦岭.“中国结”里的千年情结[J].华人时刊,2003(1).
[4]袁燕.浅谈中国结应用装饰及象征意义[J].郑州纺织工业学院学报,2001(6).
[5]刘可为,王金瑞.浅论中国结艺术与吉祥艺术[J].安徽文学,2006(9).
[6]冉冉.论中国结的寓意美[J].美术大观,2009(6).
篇3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中国文化 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如何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来华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教师给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时,学生往往都会以自己本有的文化基础作为出发点而作出判断,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推广不当,往往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交际上的障碍,甚至形成文化对立态度。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借鉴同行经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四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因材施教法
在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知识,要区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零起点来华留学生来说,首要的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运用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倾向于让学生掌握语音、汉字结构、简单语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直观地将汉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内容复杂化。如果这时将中国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误解。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应慎之又慎,可以选一些神话、传说等易理解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题材进行讲解,但应该注意适量,控制篇幅与难度。对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通过多种途径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切不能操之过急、强行灌输,否则就会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应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欧美学生大都是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把学习汉字视为畏途,倾向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到一定阶段,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汉字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就会有所限制。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听说优势,由简到难,通过实际教学语境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日韩学生母语的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留学生来说,母语习得是他们出生不久之后就开始的,没有其他语言系统的干扰,一般人都可以顺利习得母语。而第二语言习得则要受母语系统的干扰,很难达到母语的程度。在留学生中提倡兴趣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有选择地进行文化引导,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对母语文化外的文化产生兴趣。比如对旅游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向其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地点,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影视、书籍的方法,提高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将授课方式由板书型改为“说书式”,配以图片,使内容简而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将学生单一的课堂听课,改为分组讨论和课堂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爱好。
3.文化对比法
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易于切入讨论的话题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或达成共识,或尊重差异,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途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对比,增强反差,更易于学生理解;在讲解中国传统乐器时,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们得到直观的感受,同时与西方乐曲进行对比欣赏,使他们意识到东西方乐器及音乐的异同;在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可以从制作方法和色、香、味等各方面与西餐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从未接触的文化;在介绍中国功夫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等进行影视化对比,以加深印象。
4.实物渲染法
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外部环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提高留学生对汉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兴趣,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因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师讲解的文化和他们看到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秦始皇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实地参观。许多留学生看到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身临其境,反响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作用。在无法进行实地、实物参观的情况下,我们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本身不可能脱离文化因素,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课堂讲解的技巧和方式。通过教师对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深入分析课堂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性教学,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讲解做到游刃有余,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第一版.
篇4
谈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认同的实现
越南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非华裔汉语教师语法教学观念分析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浅析
略论汉语志愿者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探讨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国际汉语教材的国别性与国别化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国际汉语师资培训路子的新思考基点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师资培训:现状与前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关于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专业信念研究
谈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孔子学院特色发展的解读与例证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马来汉语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
基于部件数据库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行动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的考察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举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母语留学生学习“V掉”动结式的偏误研究
赴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语音学基础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的纠错问题及纠错方法举隅
商务汉语教材开发模式探索——PACE
基于“泰国汉语教材语料库”的生词分析
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汉语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外汉语新进教师的培训目标及模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亮相首尔
关于《语言培训服务汉语培训基本要求》的思考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词义猜测的偏误与策略分析
中日词汇语义场对比研究与汉外基本词汇的教学
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就业调查 应用型人才 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开始关注中国,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也成为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对象。对外汉语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适应了当今“汉语热”的潮流,发展迅速。虽然对外汉语专业招生生源很好,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受到瓶颈制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低下。大量调查研究得出了较一致的认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严重低下。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最权威的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调研结果显示,该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流向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仅占10%左右,4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与专业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40%的学生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从事对外交流工作,或在企业、公司、银行等从事翻译、文秘等工作,还有10%的毕业生则选择出国。
一、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红河学院是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2005年获得批准招收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目前已经招生10届。在10年的专业办学中,对外汉语专业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开展人才培养。
从红河学院2009―2013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9―2013年5届毕业生就业类别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学生就业人数呈现企业事业单位高于党政机关单位,党政机关单位高于升学,升学高于灵活就业,灵活就业高于创业的趋势。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类别分析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9―2013年5届毕业生就业类别趋势类别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学生职业类别从业人数呈现教育类职业高于国外就业,国外就业高于外事管理类职业,外事管理类职业高于新闻类职业的趋势。
三、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2005年以来,对外汉语专业共制定和实施了2005版、2007版,2008版,2010版,2013版共5版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每一版都各有自特点,但遵循比较一致的思路和模式:对外汉语专业通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课程设置,以及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立体化途径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加强学生的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质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外汉语专业业务实践教学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按照“培养具备一定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施有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对对外汉语专业多次进行,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尝试。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和教学实践经验,及时对教学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整完善。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汉语国际化、汉语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培养适应世界发展需要的汉语国际化人才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汉语国际化人才指的是能在国内外从事跨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了解国内外两种文化、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能够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也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能够适应国际化环境而生存发展的汉语国际应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指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的,能在汉语国际推广进程中适应国际背景的汉语教学的人才。
从学生就业类别来看,5届毕业生最集中就业的是企事业单位,占毕业生人数的60%以上。从职业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类职业,每年毕业生就业中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次各届学生国外就业人数平均保持在20%左右,从事外事管理工作的学生人数10%左右,在新闻类单位工作的5%左右。这一情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吻合的,也体现了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合理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二型、三技能、国际化、立体化途径”的培养模式。二型,即复合型和应用型并举,复合型涵养学生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与汉文化知识的复合、汉语言文化知识与外国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本体理论知识与语言教学实践的复合等。应用型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职业业务能力。三技能,即突出中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汉语及汉语教学业务实践能力。国际化,指根据区域特点,具备境外工作的语言素养和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境内外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立体化途径,即突出立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课程实践、实践课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团学活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院社团活动、学院自愿者组织等八个层面统筹并有机地、协调地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内容等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与汉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教育需要相适配。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专业培养目标更接近,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力更强。2013届毕业生国外就业人数高达37.5%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一种反映。
(三)构建应用型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对外教学实践能力、涉外工作实践能力和对外交际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国内国外等教学及实践途径实现。具体由课程实践类、实践类课程、教学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专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构成。
四、结语
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相适应,与行业岗位相对应。毕业生就业什么单位,从事什么工作是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直接体现。基于就业调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将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面对东南亚巨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就业市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待我们实践、探索和开发。
参考文献:
[1]檀晶晶.基于就业现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探讨――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32-32.
[2]王妹妹,洪思思,何聪.浅谈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形势[J].理论观察,2010(4):133-134.
[3]洪波,赵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13(2):84-86.
篇6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篇7
关键词 汉语师资 普适性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5)03-0129-03
一、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崔希亮(2010)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中,“教师”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教师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教师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事实上,教师问题也一直是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只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如火如荼地展开,师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以至于它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此时汉语教师问题也就成为热点问题。
几年以前,我们还在用“对外汉语教师”来指称针对母语非汉语教学的师资,现在人们日渐趋向于用“国际汉语教师”来指称。在学界印象中,一般认为前者立足的是国内汉语教学,后者则是立足于国际视野,这样理解当然无可厚非。吴应辉(2010)提出要建设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但是将汉语国际传播与之区分开来,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包括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现在有一种或隐或显的意识,那就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只是针对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或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好像就是对此观点的佐证。
传统的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或适应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这是事实,但在师资培养问题上,如何理解汉语教学师资培养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对解决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操作上更具指导意义。
二、教师培养回顾
我国自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身影就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屡屡出现,每年派往海外担任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汉硕是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个问题是多年以来关于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汉硕是不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以往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概括为“意识说”、“素质说”、“能力(知识)说”、“技能说”几种观点。各种观点说法不一,多因为视角或立足点不同,但各种说法却又大同小异,如从业的个人基础就被描述为“专业意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不同说法,内容实质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落脚点不一样,如“意识”、“素质”、“能力”属于个人内涵,而技能则是体现在行为上的素质。张和生多年来关注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张和生、鲁俐,2006),在论述汉语教师素质培养时就认为汉语教师基本素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汉语本体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技巧,这实际上又是从素质角度打通了上述几个层面。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上述各种说法的集大成,它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有素质,涵盖了上面各种说法。《标准》的“前言”明确说,《标准》就是“针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
无论是各种说法还是《标准》的描述,对汉语教师的业务要求实际上可以用“体”与“用”两个方面来概括:专业知识(能力)是“体”,教学技能乃至跨文化交际、对外交往与协调等是“用”。汉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体”的功底,又要掌握灵活可行的“用”的技能,才是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也是有效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关键。“体”、“用”兼备的汉语教师,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我们认为这就是国际汉语教师的普适性。所谓各种环境,不仅从大的方面指国内、国际的环境,也指某些具体的环境,如学习者母语背景环境、不同教学类型环境等等。
目前国内汉语教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方向),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前者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现在一般印象都认为前者是立足国内,后者针对的是国外。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失之偏颇的:两者的不同是学位性质不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后者是专业学位,目前也只有硕士层次。然而,二者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出口”。可能的话,毕业以后他们都要从事汉语教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又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培养中重“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重“用”。如果单从教学上看,只有“体”不会“用”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同样,“体”不强又何以“用”呢?在此情形下,要培养出优秀国际汉语师资只能是空谈。所以,当前汉语师资培养的症结是没有培养出“体”、“用”兼备的普适性师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因师设课,培养方案普遍缺乏实践环节,所以不能满足需求。而专业硕士在培养中大量课程是实践性的,而且有一年时间的实践要求,但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或功底不扎实,光有技能也不能满足高端需求,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李晓琪(2011)在考察了英美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后发现,这“普通语言学与英语语言学”等“体”类的课程也占有相当比例(约占20.17%),由此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提供了参照,认为“语言学”类课程的地位是基础必修课,因为语言学和汉语的知识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综上,无论什么途径,都应该培养出既具备“体”的能力又掌握“用”的技能的普适性汉语教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无论母语是汉语背景教师还是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否则就有违设置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汉语教学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媒介语、本土教材、特殊教学对象与环境乃至特殊国情与文化等等,教师根据普适性教学原则、方法、手段,并调整自身教学经验,以适应特殊情况,却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满足专门需求而对教师进行“体”与“用”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汉语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就应该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通过上文我们对汉语教师普适性的讨论,现在可以明确,以往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与汉语同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并不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也不是针对性不强导致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梳理清楚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这对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普适性是第一性的,针对性是第二性的:普适性属于基础层面,针对性属于提高层面;普适性要满足普遍要求,针对性是满足特殊要求。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培养汉语师资中才能处理好从培养理念到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纠结于学科概念与范畴等形而上的观念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第二语言教师,除了要具备语言教学的“体”与“用”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还应树立现代语言教学理念、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并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所以,汉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就要基于这样的普遍认知,培养出来教师就是要放之四海皆可用,而不是只能用于某种特别环境与适用某种特别对象。过去“对外汉语”方向的培养主要是立足国内,今天全世界有3千万人在学汉语,国内最多只占其中1%,汉语国际教育大视野是必须树立的,这也更突出了普适性的重要性,不能再区分出着眼国内和立足国际,只有拥有了大批合格的普适性教师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所以,普适性在汉语教师培养中是第一性的,针对性作为对特殊情况需求只能是第二性的。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2.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效而言,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现代技术教育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与调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应用的现实意义不凸显等问题还是很突出。[1]本文便针对现在对外汉语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角度予以分析,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作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优势;趋势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更加直观地呈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教师在现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课件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将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体现着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多元化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深化了对外汉语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记忆与更深刻地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汉语教学中为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成就感中由“被动”变得“主动”,自己去“吸取”知识的目的。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数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直接讲词汇与学生直接背汉语词汇。如果有了成就感这一思维支配的前提,就会对对外汉语知识主动有兴趣去追求,即使是对外汉语成绩不好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他感受到成功的一面,并且加以奖赏,便是对某个对外汉语知识获得满意解答的关键情感因素。。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具有着明显优势,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进而推动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可以为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把握好创设情境教学这样的核心与主线,从而也能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学生有更大的兴趣与热情去探索对外汉语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知识教学的始终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并能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原则指导下去学习对外汉语知识,这样在学好对外汉语知识的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凸显是巨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也就能真正的实现。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育中能够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来提高汉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育中,可以利用动画、视频使学生学习的激情增加,学习会变得积极而主动,这对对外汉语的词汇的理解与枯燥的学习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把握好直观性的第一兴奋中枢,编排系统的变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所学的知识,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就很重视情感的教学,例如,图文并茂,增加直观感.[1]用问答的编排设计去激发同学的思考,每一章节会设计一个小问题,这样学习会自掘地带着问题去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知识的渴求,然后一章节的知识都是验证这个问题,从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在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
(一)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不同于语文学科,对外汉语学科强调的是教好外国学生汉语的词汇与不同文化语言的把握,但是无论哪种教学内容的呈现于知识点的掌握,都要有实用性为原则,应当以提升学生的汉语素养为出发点与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而且因为实用性较强,实用的运用去验证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期间就要增强学生对对外汉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对外汉语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自觉的追求知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学的课件中直观与精美的呈现知识,对于学生的掌握与理解知识帮助是及其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与优美,突出重点与难点,知识虽然充满了枯燥与乏味,但是成功的喜悦会将所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避免过分追求华丽性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句话正是对于对外汉语知识学习实用性的最为真实所在。
(二)科学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因学科本身课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探究方法与态度的科学性、难度性很大,大多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产生为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学科的教学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把握不够,包括对于了解学习对外汉语知识的科学态度、遵循的科学性原则把握不够,自主探究的兴趣等,教师只是侧重对于对外汉语知识的教学,现在的对外汉语知识教学,脱离了情感教学的把握,对于学生,本来就对对外汉语的兴趣不强,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一定的认知,思维上也没有一定形成如何去学习。都是学习对外汉语学科中与教学目标质量要求下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与否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及其教学复杂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原则有必要有很大提升,在掌握汉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汉语国际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数学的教学,一定要有所创新以及有所改革,并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关系对外汉语生是否能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的关键之所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将现代教育技范给对外汉语学生,将现代教育技术原则渗透到学科的始终,并发挥最好的作用,引导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直观形象地学好对外汉语教育这门学科,在教学课堂上创建教学的情境,让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能得到最好的展示,增加教学探究性以及优化,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内容示范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范丹丹.关于教育技术在汉语课堂中的运用情况的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2009(04)55-56.
[2]刁静,何伟.我国教育技术在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概况[J]现代技术教育,1983(04)42-44.
篇10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汉语热”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做好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大量的网络互动式资源
在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平面展示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互动的资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活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汉语教学网络课程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网络课程是一个综合体,不仅需要一个资源完善的学习系统,还需要包括灵活多样的人机互动练习和丰富的反馈信息,但是许多网络课程以填空、判断对错的平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降低汉语国际教学质量。
2.缺乏针对性
“为谁而做”是开发者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但是,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往往忽视受教者的地位,使得网络资源缺乏针对性,削弱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时,根据汉语教材的分类,汉语学习资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不同教学时间、不同要素等问题。在网络上的汉语学习资源主要针对非学历生、低水平等学生,而且,很多汉语网络课程,主要针对固定教材的使用者,无法为国外学生提供有用的教材,进而给国外使用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
3.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繁杂,缺乏系统性。虽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个主题,就会出现许多相关条目,但是,很少能直接用于教学、学生和教师。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许多汉语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在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有汉语学习资源、教学共用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内容,但是,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主要以中国的物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民俗为主,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艺术等,很少涉及中国深层的传统思想精髓、制度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另外,很多文化网站都是国学网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但是缺乏操作性,无法广泛地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增加了国外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国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降低了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引导网络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汉语国际的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汉语的影响力。国家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者主动开发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有规模的中介语语料库,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网站,开发、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合理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网站,集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网站的影响力,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学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分布零散地区,在一个中心教学点,设立孔子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让志愿者利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开展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扩大汉语影响力,提高汉语影响力。
4.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应该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质性的网站,大力研发汉语教学教材,积极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打造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考试和教学方法品牌;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扩大汉语的影响。另外,要加强汉语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汉语资源库,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5.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大力培养汉语教师,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明确限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育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和教育知识等。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派遣工作,明确国际汉语公派教师的基本条件,开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6.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材,出版通用性和专科辅导性的教材,利用英文、德文、泰文等多种语言注释,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需要[5]。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结合时展形势,合理选择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构建汉语教材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供应系统,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赖宁超.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