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靠高素质的农民,职业院校是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试图分析职业院校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当前,培训内容、地点、时间、教学模式不当,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训不能明显和经济效益挂钩,培训工作也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够。需要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牧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特色经济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牧民能种养也能销售经营,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下。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点从城市办到了乡镇、苏木和嘎查,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各级科技部门、职业学校承担起了这个工作。
笔者所在的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近年来承担着各种农村牧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学点办在乡镇,老师们经常下乡讲课,农牧民学习越来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学费,但学习人员却是以政府官员、基层科技人员为主,一些地区报名人数不少,但农牧民出勤率也不稳定,以农牧民中专班为例,到位率最低时只有10%。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就近学习,不需要花学费就能学知识、拿学历,这样好的事,农牧民为什么不去参加学习或者阻挠呢?我们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确立了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锡勒乡两处调研地。调查对象120人,有两类人群,分别是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和没有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此次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6份。参加过培训的农牧民样本是察右后旗锡勒乡中专班的40名学员及察右中旗中专班的50名学员,其中男83人,女7人。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30人,调查中笔者还对相关人群进行了访谈。
通过研究,当前职业院校在农牧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内容、地点、时间的原因
农牧民对于培训内容的要求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种养技术,又有随时展而不断产生的新专业、新内容。而这些专业往往因师资缺乏、地点分散等原因无法组织教学,只好和其他大类专业合在一起,就达不到农民的需求。有的内容不适合农牧民,如对农牧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对于青年人还不错,可对于中老年人就不适合了。
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教学组织方和农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学组织总是希望能到比较方便的地点,而农牧民总是希望能到就近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点下移,虽然老师辛苦一些,但方便了农牧民。
有的培训时间不符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规律,比如中专班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走过弯路,2008级学员的组织中,为了便于记住学习时间,采取每月定期学习四天,农忙期这四天学习时间是不好保证的,所以就出现了出勤率很低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原因
事实上,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学校教学之嫌,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方案,而现在很多职业教学计划也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简缩版,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弱项,教学方法也大多是课堂教学,田间课堂还远没有全面实现[1]。问卷调查60人,71%的人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训的方式是现场示范和授课,不愿主动出去拜师求。
三、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水平差异大。
授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加之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尤其是既能讲课又懂实践、能帮扶农牧民生产致富的老师更少,难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对农业新技术熟悉,并能够很好的与农民沟通,能抓住农牧民的学习重点与兴趣,农牧民争相邀请到自家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师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显体现经济效益。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农牧民也要考虑培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增收,而不是负担。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如果离开农民的切身需求空谈,不能使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是不会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课的。
五、培训工作缺乏持续性,对农民产中、后的跟踪服务还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得到全程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工作一般是集中几天就完了,农牧民有什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结合调研,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面
除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部分农民(大多是新生代农民)还渴望学习果树栽培、缝纫、汽驾、机修、烹饪等专业。农民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如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2]。传统种养殖的教学地点要多在当地进行,并组织人员外出观摩交流。新兴的技术学习一定要外出参观。老师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清楚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能在政策、生产安排、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导。
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农民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农牧专业的学员希望老师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头现场指导;而有的专业如饭店管理、汽修、美发就希望能到城市学习,希望能模拟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体验。农民希望讲课的另外希望老师讲课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少用科技术语,多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
三、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要坚持产学结合,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必须到生产一线锻炼、提高,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兼职、挂职;组建一批常年在乡镇巡回讲课辅导的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要大力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作者单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标准化生产;成效;制约因素;对策;新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35-02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Urumqi
LI Yan-lin
(Urumqi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Testing Center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 Results of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Urumqi we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were pointed out,countermeasures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romoting new typ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capaci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type farmers and herdsmen;technology training;standardized production;result;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Xinjiang Urumqi
1 乌鲁木齐市开展新型农牧民科技宣传培训的成效
开展新型农牧民培训,提升其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三农”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多年以来,乌鲁木齐市高度重视“三农”及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每年安排“科技兴农”等宣传培训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村、乡镇、区县及市级四级农产品检(监)测、管理和农技推广及信息等管理网络体系,开展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培训活动。借助乡镇及村队的广播、晚报、电台、网站等媒介平台,开展有奖知识问答、系列专题宣传、信息公示、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农村悬挂宣传横幅、刷墙体标语及宣传画、设立宣传牌、质量公示栏、禁限用药物警示牌等;结合实际,利用农闲,开展了“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等“农安为民”为主题的“村村过”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及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深入农牧民家、种养基地、棚圈、池塘等,开展“手把手、面对面”地宣讲,指导标准化种养知识培训,印发各类宣传资料、通俗化种养标准生产手册、投入品使用等记录档案;派驻农技特派员,发放相关专家便民联系卡等,构建专家与农牧民间的长效联系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等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及标准化种养生产能力和水平的逐步提高,为推进乌鲁木齐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保障乌鲁木齐市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2 当前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落实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对农牧民科技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培训管理落实不到位;培训条件简陋,在科技宣传培训的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培训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投入不足。
2.2 农牧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较保守,传统小农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培训的观念薄弱,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市场竞争及信息意识不强,凡事“随大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差,对标准化生产认识不足,重产量、不重质量,对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疏于管理等。
2.3 农牧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
乌鲁木齐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203家,入社农户1.5万余户,虽然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组织化管理层次低,规模及覆盖面小,参社人员少,部分合作社急功近利,只为产品促销等目的,使得标准化种养培训等技术服务及产地管理等工作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2.4 组织培训亟需加强
由于农业种养生产种类较多,季节性强,农闲时间不一,劳动力流动性强,培训时间有限,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参加培训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使集中统一培训实施难、组织难;有的培训流于形式,只要求培训人数、次数和完成任务,存在“走过场现象”,不重视农牧民培训效果和能力提升;有的培训方法简单、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持续性培训;培训内容与农牧民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培训跟踪回访调研服务,培训的有效性不高;培训机构和机制不健全,培训体系多,农科教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横向统筹合力,造成多次重复培训、多头培训。
3 新形势下提升新型农牧民标准化生产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将新型农牧民培训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层层签责,落实到人。加大政策、资金、师资、标准建设等的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和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加大通俗版种养标准制定,以便实施推广。
3.2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培训
继续开展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各类宣传培训活动。从思想上加强教育,改变农牧民传统种养生产的观念,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以适应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和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深入开展农牧民培训前期的摸底普查,建立农牧民培训记录档案,开展按不同种养产品、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标准化、不同品牌化种养需求、不同培训时间、不同人等的归类,即按“类、层、需、时、人”施教培训,由浅入深,采取培训时间、形式、内容等的灵活多样,选择有利时机开展相应的培训。应建立健全培训回访调研长效机制,开展培训后的入户、田间地头等实地问卷调查,或电话回访等形式的跟踪调研服务,加强与农牧民的培训交流互动,了解民意实情,了解培训实效,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强化和完善系统培训,以增强培训实效性。建立多元化的培训融资渠道和途径,建立健全科教与农牧渔业等相结合的实验学习基地,开展以农业新技术成果、示范、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应坚持让农牧民实实在在参与,明明白白体会到培训的益处[1-2]。
3.3 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多项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业品牌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和聘请农业及农产品的品牌科技带头人,开展典型示范、实际传授经验等培训,弘扬宣传品牌生产者在守法学法用法、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维护、市场营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正面典型,以农牧民“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培训农牧民,增强培训、教育的说服力及标准化种养推广培训的实效[3-4]。
3.4 加强种养方式转型,强化组织化培训
加大扶持和引导,促进散而小的种养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加强对合作社、生产企业、种养能手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单位和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鼓励依托其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技术优势,强化对农牧民标准化种养生产的内部培训。
3.5 健全培训体系,强化培训效能
建立和完善当前农牧民宣传培训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宣传培训,培训师资等体系,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健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相关培训资源联合共享,统筹协调,以增强综合系统培训效果,防止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
3.6 加强标准化管理,强化督导培训
新形势下,加强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投入品使用监管、产地检疫、检测等工作,严格落实产地准出报检(检疫、检测),完善凭证准出、收储运及畜禽屠宰和凭证准入等制度,强化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加强乌鲁木齐市全程日常检测的实时预警和风险监测评估及可追溯等管理,以强化对农牧民等种养生产者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全程督导管理,以督导和促进农牧民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大问题产品追溯,加强查处及反面教育题材的宣传报道力度,以强化警示教育,防微杜渐,促进和规范农牧民标准化生产。
4 结语
通过一系列措施,正向宣传培训、规范引导,逆向警示督导,以增强农牧民学法守法、质量安全责任、标准化种养生产的意识,提高其标准化生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良性循环转变,全面提升新形势下新型农牧民种养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增效,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5,20.
[2] 马惠玲.浅议农民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4):8-10.
篇3
关键词: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新疆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创新不大
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是首要因素。由于观念创新不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没有摆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致使在用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现象,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却不知如何使用人才,在用人上存在填平补齐,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观念,还未形成按能、绩配备干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致使外地人才引不进来,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人才流动势头难以控制。
(二)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梯度推进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推进。与此相应,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而人力资源分布却恰好相反,出现人才东流现象,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河子垦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石河子垦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其获取掌握新型学科、边缘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较弱,致使人才队伍中以农、林、牧、种植、养殖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而具有开发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
二、新疆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中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一般说来,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目前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口在医疗水平、农村文化等方面相对较低。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以及教育费用上涨过快,加大了农牧民的负担,这些都导致了农牧区劳动力素质的偏低。农牧团场医疗水平偏低和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也阻碍了农牧民接受新知识,不利于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
再者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洗礼,农牧团场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农牧区仍占主流;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烈;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农牧团场的建设和发展,也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医疗条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乡村卫生所设备简陋、社会与工作环境不理想,难以留住人才,导致技术力量缺乏。县、乡两级疾控人员的学历均以中专为主,还有部分人员为高中或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人员微乎其微,素质有待提高。这种低素质状况使农民有病不敢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给生病农民家庭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太少。农牧民就医环境的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农牧民的身心健康以及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改善。
三、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构建
(一)动力机制――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起着决策、管理的重要角色,其机理是农牧团场人力资源需要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是以体能为基础,直接目标是增收,而增收的前提是充分就业,劳动者充分就业,个人增收,经济增长这个最终目标也就实现了。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配套协同发展,围绕着充分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这一主线建立的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供给机制――教育培训与文化建设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夯实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途径和基础。一是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制定激励政策,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在经济、政治上给予优待,形成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把城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先进办学理念向农村学校输入。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基地作用,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术培训和转岗技能培训;发挥好民办培训机构办学灵活的特点,拓宽培训领域,重点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明.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构建――以新疆为例[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02).
[2]刘林军,罗灿.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3]刘月兰,汪学华等.1954-2005年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08(01).
[4]Theodore W•Schultz,Talk about the capital investment of manpower,1972.493.
篇4
区工作会议有关区稳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关于“争取到年使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明显改善。结合我州实际,根据全会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总理在参加全国会议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经过5年的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年全国平均水平等精神。今后五年,州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实施以“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互补”战略,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健全完善畜牧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把打造成我国西北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重点发展牦牛、羊、乳制品和草产业。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年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畜牧业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劳务输转对农牧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8%以上,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立足我州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生产基础。坚持分类指导。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重点工作
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牦牛、羊是高海拔地区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有优势资源。人们崇尚自然生态、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把以牦牛、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我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农牧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围绕这一特色产业,要把专业化布局作为首要任务,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主要途径,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把技能化培训作为重要基础,加快推进“一特四化”着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着力推进专业化布局
一是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推进牦牛、羊的专业化养殖。压缩马类家畜。扩繁绵羊,大力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淘汰山羊。有效拓展牦牛羊发展空间。对能繁母畜、仔畜进行冬春季圈养补饲,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年,全州牦牛、羊能繁母畜分别达到92万头和160万只以上,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0%和70%以上。要以压缩马、发展牦牛羊为重点,调整畜种结构,逐步把牦牛繁育乡镇的羊调整到羊繁育乡镇,把羊繁育乡镇的牛调整到牦牛繁育乡镇,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牦牛、羊的集中连片专业化养殖;以提高能繁母畜比重为重点,调整畜群结构,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和老龄母畜,培育犊牛羔羊,及时补充后备母畜,优选后备种公畜,出栏其它幼龄牲畜。要把牦牛作为肉用牛来培育,推行少挤奶或者不挤奶,切实改变过渡挤奶造成幼畜发育不良的状况,确保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提高幼畜生长发育性能。半农半牧区、农区要以退粮还草、压杂扩专、淘汰山羊、压缩马类等低效畜种、开展育肥牛羊为重点,依托繁育产业带,发展规模育肥户和养殖小区,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牦牛羊反季节短期育肥,加快养殖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走农牧结合的路子,使牛羊育肥产业成为农牧户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把发展草产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中之重。使耕地、草场向种草养畜大户适度集中,要用足用活退牧还草、黄河水源补给项目等相关政策。大幅度压缩高山、半高山中低产田粮经作物播种面积。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种植的要求,坚持实施退粮还草,按每年10万亩以上的速度,发展70万亩集中连片的草产业带,走退粮还草、种草养畜的路子。要切实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治理沙化草场,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多渠道筹集、落实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赢。
三是加快实施牲畜良种工程。按照“牧户繁殖饲养、基地选购配送、三年定期交换、淘汰劣质种畜”要求。建立牦牛、羊优质种公畜配送、回收与交换使用的新机制。积极扶持农牧户规模经营种公畜,要以种公畜基地为依托。加大基地和牧户对种公畜的优选劣汰力度。进一步改制和完善现有的种公畜基地,加快牲畜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步伐。积极推广人工授配改良等先进技术,实现畜种改良的低成本、高效化,加速牲畜良种化步伐。要按照《种畜管理办法》加强特色优势畜种资源的保护管理,严格实行种质资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防止品种混杂和种质退化。
四是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确定各区域畜牧业发展重点,各县市要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构建我州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跨区域实行专业化布局。整村整乡推进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以纯牧区和牧业比重较大的牦牛(包括犏牛)羊主产乡镇为主,分别发展牦牛繁育产业带、羊繁育产业带;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乡镇为主,实行分散经营和集中连片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牦牛、羊反季节短期育肥产业带;依托牦牛(包括犏牛)繁育产业带,发展奶牛产业带;海拔3000米以下适合种植优质饲草料的乡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带,海拔3000米以上的乡村,充分利用圈滩种草、暖棚种草,培育半人工刈割草场贮备饲草料等作为补充,引导饲草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等产业服务体系向上述优势产区集中。
五是积极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服务业;迭部、舟曲、临潭、卓尼等县市农区乡镇和部分林缘乡村。发展中药材、山野珍品等地方性特色产品,要依托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要求。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补充,增加农牧民收入。舟曲、临潭等县具备生猪养殖条件的乡村,开展生猪专业化养殖,形成地方性特色产业带,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一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原则。增强带动能力。重点扶持发展草产品、畜产品和畜副产品系列加工销售三类龙头企业。引导同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合作、租赁等方式联合,要把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大(规模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创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增值。以玛曲、夏河现有肉类加工企业为基础,组建牦牛羊肉食品加工企业集团,以合作市现有乳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建立乳品加工企业集团,将合作打造成高原“乳都”夏河、临潭、迭部各改制、培育一个规模化的草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皮、毛、绒、骨、血、脏器及熟食品等畜副产品进行规模加工、系列开发,形成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年,培育一批涵盖种、养、加、销各环节的省级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1家。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集团内各企业共同研发产品。统一标准,按照集团创品牌、企业增效益的思路。统一质量。共同打造品牌,共同开拓市场。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争取三年内对牦牛、欧拉羊等主要特色畜种及其产品尽快进行地理标志认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并进行有机食品认定;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争取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名优品牌序列和国内外高端市场。各县市要争取尽快完成国家对本县市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认证、有机畜产品生产认证和有机畜产品贸易认证,争创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县城或交通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全方位服务农牧业、农牧村、农牧民。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吞吐量大的要求。建立健全活畜及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酥油、曲拉、牛绒毛等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牧草种子、网围栏、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一处在甘、青、川具有重要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活畜交易市场,按照便捷、公平、合法的要求,改善交易基本条件,为客商提供储运、信息、安保、食宿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由州县畜牧局牵头,尽快建立“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中心”确定专人,建立网络,开展草畜产品方面的市场实时价格信息服务和市场动态咨询,促进产品网上交易,提高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期货交易和产销直挂、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发展草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草畜产品营销网络。
四是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一特四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一特四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提升州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延伸村级”思路,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从机构、设施、队伍建设三方面着手,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州、县、乡三级饲草料、畜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控、农技、农机推广等体系的改革与管理,切实加强业务人员的考核、培训,鼓励科技人员在原单位待遇不变的前提下,深入产业化经营各环节开展技术服务,另行取得服务报酬,调动科技人员的创业服务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机制,切实发挥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一特四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公益性的农牧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州、县、乡三级服务体系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手段落后等突出问题;安排专项资金切实解决村级防疫员报酬、乡站药械周转金、应急物资储备、农牧业科技人员培训不足等问题。支持供销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牧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以产业带建设为主,各乡镇普遍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总量由现在16个增加到80个以上,实现70%以上的农牧户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享”原则,支持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开展信贷、技术、信息、仓储、运销、培训等服务。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传递产业信息、推广技术、促进农牧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保障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牧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害农牧业、农牧民的行为。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突出特色。加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依托青高原纯天然、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完善牦牛、欧拉羊、河曲马等特色畜种和牦牛肉、羊肉、牦牛乳制品等特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全面推进特色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年,牦牛、羊和草产业带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把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积极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我州现有的13项畜牧业地方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尽快制定一批突出特色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年,制定、修订畜牧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60项以上,使我州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有章可循。从开展生态灭鼠、推广中药材、减少环境污染等细节入手,营造有机食品的草场、水源、空气等产地环境,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按照有机畜产品的标准,积极开展产地环境、畜牧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扶持和引导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户、专业化种草养畜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牦牛、羊等特色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知名度,努力打造有机畜产品基地。
二是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以州级为主、向县市延伸、以检测终端产品为主”原则。改善检测手段,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对州、县市检测机构的扶持力度。全面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开展例行检测工作,扩大鲜奶、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的检测品种和数量,并做好检测信息、法定检测报告的和检查,确保市场销售的活畜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
三是积极建立特色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牧户”示范模式。以标准体系、核心示范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畜牧业投入品管理和品牌培育为重点,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原则。以主导产业、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和生产条件为载体。进一步加大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力度。
四是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科学高效的兽医监管体系、动物防检疫队伍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动物免疫、检疫、监测、诊疗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业务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牲畜因病造成的损失,确保动物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注重从源头入手,加大产地环境、畜牧业投入品和生产加工过程的全程监管,积极推行养殖档案和标识制度,构建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鼓励发展“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冷鲜肉消费”等新的流通消费方式,逐步减少活畜外运数量,扩大就地加工,严厉打击病害肉、注水肉和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确保牦牛肉、羊肉等特色肉食品的质量。
四)扎实开展技能化培训
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牧民增收为核心。畜牧、农林、扶贫、科技等部门配合,以提高农牧民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由州、县市新农办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健全农牧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培训机制。依托州农牧民技术培训中心(州畜牧学校)州综专和各县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室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创造农牧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农牧民培训基地,以“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两后生技能培训”等为重点,因地制宜与企业联合开办订单式培训,加快构建州、县、乡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农牧民流动培训学校,开展上门培训。加快编制培训规划,储备师资力量,组织编写教材,制作声像资料,建立实训基地。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次开展培训。按照“实际、实用、效能”原则。主要围绕公路建设、建筑施工、机械维修、农畜产品经纪人、民族文艺表演、民族服装加工、民族用品加工、宾馆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开展,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创收能力。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偏低的农牧村劳动力,重点开展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牧民,重点开展交通运输、汽车维修、建筑业等技术工种培训,加快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初、中级技工;加强对民族文娱演职人员的创收培训指导,搭建演艺平台,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针对纯牧业县的牧民劳动力,加强暖棚养畜、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调制等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对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村劳动力,加强科学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饲草料种植加工、中药材栽培加工等实用技术的培训,要把取证率、就业率作为检验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化培训成果的重要指标,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职业资格认证。
三是加强转移就业指导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加快建设劳务输转基地。提高劳务输转的层次和水平。健全劳务供求和服务体系,扩大劳务规模。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坚持就地就业和外出输转并重,突出扩大州外劳务基地,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牧民自愿组织外出务工。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牧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四是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积极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要按照全会关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促进非农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牧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增收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农牧民积极发展加工、运输、商业、服务等家庭经营,促进农牧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强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引导更多农牧民进入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牧村劳动力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功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将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牧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推进农牧村人口离土离乡向城镇转移。依托城郊经济的培育发展,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发展农(牧)家乐、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牧业,开发农牧业的多种功能。
三、保障措施
实施“一特四化”不动摇,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不动摇的思想,切实把加快发展“一特四化”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工作部署、项目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使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发展“一特四化”,州委、州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特色畜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和省委(32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州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把以牦牛、羊为主的高原生态畜牧业培育成我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一)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减少中间环节。使农牧民直接受益。
一是建立地方财政扶持机制。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州县市用于“一特四化”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从年起州县市都要设立“一特四化”专项资金。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现有80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惠农补贴和资金的同时。连续五年。增加1200万元)玛曲、碌曲、夏河、临潭、舟曲、合作六县市每年不低于800万元,卓尼、迭部两县每年不低于600万元。全州扶贫资金的80%以上要投入到一特四化”专项资金由州、县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捆绑使用,重点用于服务体系建设、规模化养殖、畜种改良、疫病防治、退粮还草、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农牧民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和奖励。各县市要足额落实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和各类涉农项目的配套资金,确保各类资金发挥效益。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中心任务。
二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中央和省级安排的农牧业技术推广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等性质相近、使用范围一致的各项支农资金。形成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原则。按照产业规划布局进行整合。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实行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鼓励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来资本投资“一特四化”除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还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农牧村领域,不断增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后劲。
三是建立农牧村现代金融制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一特四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涉牧业务范围。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鼓励发展适合农牧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牧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农牧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牧村信贷担保机制。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牧村改革发展。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四是坚持完善农牧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牧村土地(草场)承包关系。健全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按照党的全会精神。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草场)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草场)流转新模式,鼓励土地(草场)向种草养畜专业户集中,积极推动种草养畜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扎实搞好项目建设
抓紧完善本区域发展规划。形成一批前期工作到位并能支撑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把抓项目作为大力推进一特四化”重中之重。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
一是创新项目工作推进机制。按照“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要求。项目工作上取得新突破。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申报。狠抓一批生产性、基础性、控制性项目和成长型、税源型、增收型项目。要建立动态的项目库,按照“收集市场信息、包装好项目、敲定市场准入条件、推向市场招商”思路,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以项目吸引民间投资。
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多渠道融资。继续争取国家对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型商品基地、农村“六小”工程方面的投入。支持“一特四化”龙头企业步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省外、国外客商投资畜产品加工业。鼓励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等投入到畜产品开发建设。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三是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在全州上下形成谋项目、抓项目、促项目落实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项目建设是推进“一特四化”重要支撑。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围绕具体的项目抓协调、抓服务、抓落实。认真做好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要素供给。加强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项目协调,科学规划,紧密围绕“一特四化”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确保项目质量。
四是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围绕特色产业,抓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试点先行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树立新的抓项目理念,把每个典型和试点作为一个项目来抓,努力抓好典型示范的培育和建设,至少要抓23个好的典型,主要在养殖小区、反季节短期育肥、退粮还草、良种工程、龙头企业、市场建设方面选点示范,加快推动“一特四化”全面实施。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切实增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把推进“一特四化”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推进“一特四化”上。按照产业布局配置各种资源,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一特四化”工作。强化综合协调和管理职能。合力解决“一特四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各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州县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围绕“一特四化”建立和完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长效机制。州、县、市新农办要发挥科学统筹、督促检查验收的职能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督查考核;畜牧部门要发挥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好产业管理和项目规划,具体论证实施推进“一特四化”各类建设项目,搞好技术服务与指导;发改、财政、扶贫、经贸、商务、招商、科技、乡企等作为产业促进部门,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一特四化”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督促项目实施,落实项目资金,加大项目建设投入;规划、土地、交通、水电、劳动保障和金融保险等作为产业支持部门,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放宽限制条件,支持“一特四化”发展;工商、税务、质检、卫生、审计、纪检等作为产业规范管理部门,要规范“一特四化”相关经营行为,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州县市都要成立专门的一特四化”宣讲培训小组。抓好宣讲人员的培训,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我州“一特四化”政策宣传。制订详细科学的宣讲培训计划。编写、制作汉两文、通俗易懂、符合生产实际的宣传资料。要将专门办班集中培训宣讲和流动宣讲相结合,政策宣讲和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师的宣讲与教师同农牧民之间的互动相结合,使“一特四化”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篇5
一、主要做法整合资源,大规模培训干部
1、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力争实现全覆盖。
采取干部分层级培训,全面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积极选派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组织了党的十精精神轮训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合理安排时间参加自主选学,在培训内容上增设作风建设方面的内容,拓宽干部视野。提高了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强化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选派干部上挂锻炼,提升干部驾驭全局和宏观观决策能力。选派3名干部到州住建局挂职锻炼。通过参与案件、接待上访群众等现实体验,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疾苦,增强了忧患意识和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拓展形式丰富载体,干部在下基层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一是增设活动形式,驻乡包村,实现下基层干部全覆盖。推进我县“精准扶贫工作,阿称贡村的脱贫问题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措施,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农牧民通过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增收信息、技术,对子女就学困难家庭结对助学,切实提高了群众脱贫的能力,受到了农牧民的高度评价。
2、强化管理考核,实行全程记实制。为加强对下基层工作的管理考核精心制作了“一册式”管理。对评定为不合格的下基层干部将实行“召回”。个别干部做群众工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目前机关干部大多对群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了解的不够,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见到群众不会说、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下基层身入心不入等等。
二、下一步的对策
1、多方联动,统筹安排,增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效性。组织干部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选择适合地区实际、紧跟形势发展的教学内容,增强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篇6
一、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太仆寺旗自2007年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以来,合作社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全旗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87家,入社农牧户9700户、农牧民33900人,覆盖全旗全部6个苏木乡镇、140个嘎查村,约占太旗行政村总数的80%。
从从事行业上来看,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为主要经营范围,其中种植合作社178家,占合作社总数30.3%,养殖合作社229家,占合作社总数39%,;农机服务合作社89家,占合作社总数15.2%,;其他类型合作社91家,占合作社总数15.5%。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牧业机械化进程,推动订单式销售模式,提高太旗农产品市场销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已开发水浇地2.7万余亩,建设现代化马铃薯种植园区11个、7300亩,时针式喷灌圈19个,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2个,现代化肉牛繁育、育肥基地7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流转整理土地达2.81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较传统经营方式实现亩均增产610公斤,亩均增收415元。共有15家合作社实现了订单式销售模式,2011年订单合同达630余万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动力拖拉机34辆,联合收割机41辆,各类配套农机具380台(套),2011年完成作业面积102.4万亩,实现作业收入121.2万元。
2012年已经营、且已盈利的合作社共有195家,实现利润3700余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实现净利润18.9万余元,入社农牧户依靠合作社实现收入户均10115元,人均收入2981元,合作社在农村牧区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一)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太仆寺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合作社建设发展也较好。东部骆驼山镇、千斤沟镇以及宝昌镇三个经济较发达乡镇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无论是数量、效益、规范程度以及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在全旗处于领先水平;而西部红旗镇、幸福乡在合作社建设上就相对滞后一些。在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要搞指令计划,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
(二)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目前强于养殖业合作社。太仆寺旗目前以园区形式组建的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已达34家,由于这类合作社社员基本上是以土地入社,因此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紧密,带动作用较强;而绝大部分养殖业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发展规模、程度等多方面原因所限,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今后,如何通过增强养殖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发展太仆寺旗养殖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于牧区合作社。太仆寺旗农区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方式多样、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发展速度较快;而牧区由于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受牧民们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合作社发展速度、数量、规范程度等暂时落后于农区。今后应当借鉴其他牧区旗县的发展经验,加快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日趋多元化。太仆寺旗合作社组建形式从2008年的主要由村干部牵头组建,逐步变成农民自发组建、返乡青年带动组建。很多其他行业人员看好农牧业发展潜力,投资到马铃薯种植园区、肉牛育肥基地、奶站,兴办农牧业合作社。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为有志于发展农牧业经营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成本低廉的法人主体地位,为他们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五)合作社建设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发展。从2008年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发展之初,绝大部分合作社都围绕着太仆寺旗“薯、蔬、乳、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种养经营,进入2009年,特别是2010年以来,太仆寺旗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合作社日益增多,各个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为今后太仆寺旗合作社打开各类市场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经营层次低,效益不高。一是合作社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从事种植、养殖的合作社占有较大比重,约占69.3%,而加工、仓储、农机等合作社发展较为滞后,仅占30.7%,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合作社目前尚没建立,行业间发展很不平衡。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将严重影响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种养业离不开技术服务、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的支持,多行业协调发展,才能使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是合作社规模小,经营广度不深。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生产技术服务层次偏低,大多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效益不显著。专业合作社的主导产品虽在当地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弱,深加工滞后,品牌效应不足,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牧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价格的低向性和不稳定性现象时有出现,市场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还不显著。
(二)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合作社普遍缺乏财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技术、信息层面低,很难捕捉当今国内外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来,人才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业务技术不高、信息不灵、市场竞争力不强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合作社重创造,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规范。不少合作社有章程、有制度,但只写在纸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不按章程办事。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问题还是少数人说了算,社员主体地位尚未体现。
二是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从合作社发展现状看,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受到重视,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会计人员素质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没有接受过会计专业培训。
三是没有形成利益分配机制。有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社员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行情差依赖合作。
(四)入社动机不纯,合作意识不强。入社成员动机不纯,抱着“搭便车”,想得到政府资金、贷款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缺乏合作意识和长远打算。
(五)审批不严格,监管不到位。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过问不多,只管审批建立,不管发展,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统计上来的专业合作社数量越来越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有的少部分虽已挂牌,但并没有运行起来,成立的合作社是空招牌,缺乏实质内容。
四、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重视人才培训,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帮助选好合作社带头人,造就一批有合作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组织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挖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是制订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做兼职社员,增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
三是制定科学培训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培训制度。在合作理念、发展思路、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业务培训力度,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牧民参加并办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四是要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增强其市场知识,培养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
(二)改善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合作社要严格遵守《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利益。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力,完善内部决策机制,保证合作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及现代先进管理经验的应用,使合作社真正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二是要健全财务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帐目。并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此固定双方的责权利,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做到联办、联心、联利,既保护农牧民利益,又能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合作组织成员真正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是规范监督机制。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采取社务公开、帐务公开等方式,监督合作组织干部及各工作人员的行为。
(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合作社创办
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原则,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广泛推进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逐步实现合作社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农牧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一,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多形式、多模式发展。
一是在实践中大胆创新,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允许农牧民以“合作社有限公司”及其他产权清晰、合法有效的形式组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从太仆寺旗优势比较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入手,支持农村牧区各类生产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农牧业技术人员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技术的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要围绕支柱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以点带面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部门配合,沟通行业信息。各级职能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确保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积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和项目等方面服务,搞好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和宣传。
(四)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与项目倾斜。发改局、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整合各类涉农涉牧项目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在农机作业中发现作业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1.存在问题
1.1 农牧民对农业作业质量认识不到位。
广大农牧民自觉监督意识差,只想把种子播下去就行了,对农机作业质量好不好,播行直不直不太关心。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机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另外,既使有些农牧民重视农机作业质量,但是不了解农机田问作业质量标准,不掌握检查方法,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1.2 农机手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农机具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大量新机手,一些机手不掌握农机田间作业技能,造成作业质量差;另外,一些农机手缺乏责任感,没有严格按照《农机田间作业系列标准》作业。
1.3 农机作业市场不规范
部分农机户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机车能动就不修,凑合使用,从而造成动力不足,功率下降,直接影响作业质量。
1.4 农机部门对农机作业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农机管理执法人员少,每个乡农机管理站从事农机工作的只有1--2人,在编不在岗,有人在册无人干活,甚至有的乡站出现空壳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县、乡领导不重视农机工作;二是长期以来乡站建设缺乏投入;三是基层农机人员待遇较低,留不住人。
1.5 农机部门对机手培训、考试、考核不到位
多年来,农机管理部门只重视新机手考照培训;未能做到严格的田间作业技术培训,只重视对上路机手的法律法规宣传,对参加田间作业机手的宣传不到位、不全面;对新机手理论考试缺少田间作业操作知识测试,更没有机具安装调试、田间实地作业等内容;培训出的新机手只会开车,不会精耕细作。
2.应对措施
2.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水平的关键。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把作业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农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健全农机化作业质量工作机制,解决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保障农机化作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经费,确保作业质量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机化作业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机化作业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2.2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是农机作业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尽快健全农机作业质量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争取参与农机作业质量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法,对农机作业从业人员,宣讲农机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增强从业人员的法规意识,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2.3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的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因此,建议各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难题。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重要意义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典型,加强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为实现人机(具)完美结合,达成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最佳配套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农机作业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结合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送教下乡、技能竞赛等形式,推进农机化质量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农机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作业从业人员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熟悉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果。
2.5 高度重视投诉监督
投诉监督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各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各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做好全省农机作业质量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机作业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机作业质量投诉受理、质量原因分析、质量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发挥对农机主管部门的技术和信息支持作用。
2.6 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加大农机监管力度
篇8
㈠基本情况:全市牧业村队57个,牧业总户数5861户,牧业人口27483人(纯放牧户2737户,纯放牧人口14198人),20__年年末,牧区牲畜存栏615312头。目前, 2737户纯放牧牧民定居率达100%。定居修住房21万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架牧业用高压线631.06公里,定居点通电2322户,通电率100%;修建草料地引水渠761.25公里,牧民定居点通水2740户,通水率100%;历年暖圈保有量2792座,修建永久性产羔圈2491座;修建牛配种站83座、羊配种站45座、剪毛站29座;修牧道1763.5公里,通路率100%;累计打牧业用井241眼,修建牧区蓄水池54.6公里,修建牧区桥梁411座,修建药裕池72座。分给定居户草料地319966亩,户均660.2亩;已开发种植面积16.652万亩,户均60.95亩;草料地通水率50%。定居配套累计投入6581.8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53.6万元,集体投入1333.9万元,个人投入3194.39万元)。
㈡存在的问题:
⑴草原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草原超载过牧,草场退化,生态恶化。二是牧民定居点及草料基地配套建设不完善,已划给牧民定居的草料地仅开发50%,尚有15.1万亩草料基地未开发,牲畜越冬渡春的草料不足,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抗灾能力弱。三是牧区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少,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大;四是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途径、来源少,后劲不足。
⑵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者和劳动生产者科技素质还比较低,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不能完全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相适应。
⑶畜牧业产品缺少竞争力。产业化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畜牧业生产缺少名优品牌的带动;龙头企业没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畜牧业市场机制不协调不完善。
⑷畜牧业科技含量不高。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普及程度不高,畜牧业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畜禽品种良种率较低,个体单产低。特别是随着奶牛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提高奶牛养殖水平,增加奶牛养殖效益。
二、在改善牧民民生问题、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情况
--以牧民定居工程为抓手,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自1986年以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北疆片牧民定居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积极采取加强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加大牧民定居工作力度,狠抓定居配套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市牧民定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在20__年成为全疆第一个基本实现牧民定居的地市。牧民定居的发展,较大地改善了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畜牧业生产力,一是牲畜越冬渡春储备材料逐年增加,牧区牲畜冬季畜均备草已从十几年前不足5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以上,备料从畜均5公斤左右增加到25公斤以上。二是塑棚暖圈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暖圈顶半饱,使牲畜安全越冬有了保证。三是牧区推广使用多功能铡草粉碎机等机械,有力促进了饲草料加工和饲喂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全市牧区定居点长草短喂率100%。四是牧区冬羔生产逐年增加,冬羔成活率99%以上。由于冬季牲畜体能消耗减少,细毛羊的羊毛平均单产也有较大提高,一般增加毛产量0.5—1公斤。牧业经济得到了提升,牧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以品种改良工作为重点,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坚持以牛品种改良为重点不放松。采取县市、乡镇、改良技术员层层签定改良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冷配员“分片服务,跨区竞争;合同管理,公开价格;随叫随到,包配包怀;成本自理,收入归己;建档立卡,跟踪管理;大力宣传,奖励优秀”的工作机制。实行政府投入,增设改良点,扩大改良覆盖面,目前全市改良点84个。实行政府补助等措施,在牛改良冷配设备、牧区种公牛和种公羊引进等方面鼓励农牧民,尤其是自20__起,对优质冻精进行补贴,切实提高了农牧民改良积极性,促进了黄牛改良工作。自20__年以来,累计改良牛10万头次以上,引进种公牛300余头。坚持抓好细毛羊核心群和绒山羊的改良工作。依托品种改良示范建设项目和世行贷款畜牧业项目资金,引进优质美利努、陶赛特、巴斯拜等种公羊,促进自治市养羊业的发展。抓好种公牛管理。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积极做好对公牛和鉴定,对合格公牛颁发《种公牛合格证》,对不合格公牛进行去势或淘汰处理。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每年都由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冷配改良黄牛300头以上、受胎率在85%以上的黄牛改良技术人员进行了表彰,有力推动了黄牛改良工作。
--以疫病防控为保障,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市关于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有关文件要求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置”的方针,群防群控。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先后实行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由政府承担;坚持强制免疫和自主免疫相结合,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全市每年春秋两次牲畜口蹄疫、禽流感集中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常规免疫率90%以上;加强了疫情监测,对免疫畜禽进行了免疫效果监测,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75%以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70%以上的标准。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逐步形成,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高,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连续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自20__年以来,通过自筹和争取上级资金,完成了乡镇站建设6个;新建、扩建畜禽定点屠宰场7座;新建和完善活畜交易市场8座。20__年将继续完成10个乡镇站建设;新建3个乡级活畜交
易市场,新建4个牛羊定点屠宰场。
稳步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市畜牧局更名为市畜牧兽医局,设立了总畜牧师、首席兽医官职位,内部设立兽医科;撤消了自治市畜牧兽医站,新组建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站,将自治市蝗虫鼠害防治测报站合并充实到了自治市草原工作站,并在阿拉山口设立了畜牧兽医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保留了自治市草原监理所。各县市畜牧局已正式更名挂牌为畜牧兽医局,内部增设了兽医股。完善基层站“三权归县”的管理工作机制,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力争完成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设置和培训工作,逐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监督网络体系。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稳步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抓好草原畜牧业。不断完善了草原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应急机制,推广先进的治虫灭鼠技术,采取化防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不断提高草原虫鼠害防治水平,每年虫鼠害防效率在95%以上。积极开展草场资源调查工作。20__年下半年至20__年上半年,为进一步摸清我市草场资源情况,做好草畜平衡基础工作,开展了草地资源普查工作。坚持草地动态监测制度,完善草地植物标本台帐档案。采集植物标本达20__多份,鉴定并上台纸1000余份,为今后更加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加强草原监理和草原防火工作。加大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农牧民群众、县(市)、乡镇场及牧业村(队)领导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加大草原监理工作执法力度,坚决查处顶风违纪违法开垦草场、肆意采矿破坏草场的案件,及时处理各类草场纠纷,认真做好草原使用证换发工作,积极防范矛盾激化造成群体上访;目前全市草原使用证发放率达100%,签定草场承包合同书2918份、发放草原使用证2918本,发证面积1866万亩。草场承包合同书由村民委员会作为发包方与牧户签订,并向县草原监理所备案。对甘草、麻黄草等草原野生药用植物进行全面封育,严厉打击各种乱采滥挖行为;进一步规范征占用、临时使用草原管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程序和权限办理各类征用、使用草原手续,妥善安置牧民生产生活。20__年对全市草场开发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掌握了全市近20年来草场开发使用情况,健全了草场开发使用的资料档案。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火监测防控水平,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草原火灾。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立足于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我市积极采取抓项目、夯基础的措施,进一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市畜牧业项目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20__年实施的畜牧项目总投资14812.785万元,实施的项目主要有牧区生态建设、冷链建设、退牧还草工程、无鼠害示范区建设、品种改良示范县、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草原防火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草场得到了改良,畜牧业发展得到了促进。在项目实施中,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项目技术指导,使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同时,做好项目库储备工作,还在积极争取申报的项目有:自治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__x市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博乐市黄牛改良示范项目、博乐市草地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博乐市牧道改造工程、博乐市天然草原飞播项目、精河县“三电合一”建设项目(电话语音服务、电脑网络服务、电视节目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计划总投资11734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7157万元。这些项目都已上报自治区正在申报中,其中,__x市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博乐市天然草原飞播项目等3个项目已上报国家计委和农业部。
--以科技培训为手段,为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内在动力。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发挥自治市畜牧行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把畜牧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常规工作来抓,采取课堂集中授课、实验室实习、生产实践、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分层次分批次举办畜牧系统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在职技术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各类养殖户、兽药饲料经营人员、牲畜改良员。先后举办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牧行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班。发挥县市作用,举办各种类型畜牧科技培训班,培训养殖专业户。积极开展畜牧技术讲座和巡回宣讲活动,设立畜牧专家电话,为农牧民服务。五年来,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培训农牧民养殖户6000余人次。积极编印《__x市牛羊猪鸡草料配方手册》、《养牛学及疫病防治》、《畜禽免疫手册》、《青黄贮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等四种语言文字的技术手册各5万册,免费发放农牧民,激发农牧民科学养畜积极性。结合科技之冬等活动,市县乡开大力展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20__年以来,先后组织有关领导、养殖大户、龙头企业领导、农牧民经纪人等赴内地考察学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到外地参观学习。
--以产业化进程拉动畜牧业发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五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开展了助企增效活动,派驻畜牧部门干部蹲点“三乐”企业协助开展工作;政府投入,为良种奶牛养殖大户配备挤奶器、储藏罐等设备。以新疆绿牧源肉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以哈日布呼、小营盘镇为中心的牛羊肉生产基地,通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带动辐射全市牛羊育肥业。以新疆三乐乳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奶牛养殖区,积极引导奶牛养殖户建立奶业协会,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和大力推行优质优价措施,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奶牛业效益。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创树牛羊肉、禽蛋无公害产品,多途径提升畜产品效益。20__年配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博乐市制定了《无公害蛋(肉)鸡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以及种鸡人工授精、雏鸡孵化、鸡场防疫、商品蛋(肉)鸡生产等10个无公害技术标准;积极协助温泉县博格达尔镇完成《温泉孟克牧场无公害农产品——“阿尔祥”牦牛肉》的申报材料,已通过自治区产地认证,并申报国家农业部产品认证验收。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类养殖协会,大力开展生产示范。加强培训,增强农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禽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管理上新台阶。
--加大
财政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自20__年以来,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每年都专门列出畜牧业发展资金,在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奶牛业贷款贴息、草地虫鼠害防治、科技培训、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大型农牧业机械等方面进行财政补助。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1237.04万元。
三、有关项目建设计划情况
㈠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
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完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使牧民定居工程发挥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冷季牲畜的补饲和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牧民定居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牧民生活质量。配套完善现已开发的15.2 万亩牧民草料基地,同时新开发15.1万亩草料基地,使全市划分给牧民的30.3万亩草料基地全部得到开发利用,保障牧区越冬牲畜畜均0.5亩草料地。计划总投资88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60万元,地方配套2640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㈡退化草地综合治理
通过加大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应用山地自压喷灌、围栏、引用农闲春洪水浇灌、人工补播、施肥等技术,把退化草地的综合治理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治理重点是退化严重的阿拉套山南坡和科古尔琴山北坡的春秋草场。共分三大区域,即:温泉县扎勒木特乡莫阿提——查干屯格乡库斯台、温泉县哈日布呼镇阿尔夏提——博乐市小营盘镇新布呼——青得里乡保尔德——达勒特镇阔衣塔什、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库色木切克——精河中游区春秋草场。治理面积为 250 万亩,其中,人工补播牧草 100 万亩;围栏草场 100 万米(100 万亩);建山地喷灌站100 座,喷灌面积30 万亩。通过治理,使项目区植被盖度由目前的18——30%增加到90%以上,牧草生物产量增加50%以上。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500万元,地方配套7500万元。建设期20__-2017年。
在继续实施精河县、温泉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同时,争取把博乐市也列入到退牧还草项目县中立项实施。博乐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总面积110万亩,其中禁牧60万亩、休牧4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人工草料地2.06万亩、改良草地10万亩、棚圈建设2.5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50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2万元,地方配套500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㈢优质牛、羊产生基地建设
通过应用冷配改良、胚胎移植、经济杂交、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的奶产量和肉产量。农区以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为主,全市建立20个千头牛养殖专业示范村(其中,奶牛养殖专业村8个)和标准化家庭养牛场300座(育肥牛20头以上,奶牛5头以上);建立良种牛繁育基地和牛胚胎移植中心。改造建设标准化棚圈8000座;完善建设冷配改良服务站(点)150座;每年进行短期培训养殖户1000户,5年累计培训5000户;每年下派专家技术人员下乡巡回宣讲培训,培训人员10000人次,5年累计达到5万人次。推广小型家庭用饲草料加工机械20__0套,大型自走式青贮收割机20台;推广家庭挤奶设备3000套,建立标准化挤奶站60座。以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肉毛兼用羊生产基地。并以温泉县昆得仑牧场、塔秀乡、扎勒木特乡、博乐市为重点,将人工授精、羊毛生产科学化管理、塑棚暖圈、冬羔生产、羔羊早期补饲百日出栏、两年三胎、绵羊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建立多胎商品肉用羊生产体系,大力提高肉毛单产,提高养羊效益。同时,建设超细型细毛羊示范基地。组建超细型(毛细度70支以上)细毛羊核心群10群2500只,通过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措施,使核心群内个体单产细羊毛由现在的4公斤提高到4.5公斤,平均净毛率由58%提高到62%,66支以上的细毛占细羊毛比例由40%提高到90%,并繁育生产优质种公羊,促进全市细毛羊的发展。
㈣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根据行政区划、牲畜放牧习惯和__x市独特的自然屏障,建立自治市无规定疫病保障区,为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打基础,以此推进自治市畜牧业的发展。主要进行实验室建设、配置设备仪器和疫情监测车、培训技术人员、设置固定动物防疫检疫场所、监测站等。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440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84万元,地方配套1321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㈤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重点改善基层畜牧三站办公设施建设。修缮房屋,更新设施,增加实验室设备,配备专用交通工具,配套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市县乡畜牧业信息联网,对牲畜存栏、改良、防疫、出售等情况逐步实现微机管理。“十一五”内分期完成建设,22个乡镇站(包括阿拉山口站)。计划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70万元,地方配套330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㈥牧草种子基地建设
与生态建设和退牧还草项目相配套,引进、繁育生产适合本地的优良牧草品种,为天然草原补播牧草提供良种草籽。以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以节水型喷、滴灌网为主体,开发建设400亩种子基地,打机电井4眼,架输电线路7公里,配套播种机、运输车、收获机各一台,建库房一座2800平方米,引进优良牧草种籽600吨。计划总投资10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40万元,地方配套320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㈦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根据__x市实际,研究制订奶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猪禽等畜禽的产业化生产标准,并在全市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基本统一的模式,增加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0万元,地方配套90万元。建设期20__-20__年。
篇9
一、塔城农业贷款发展现状
(一)农业贷款呈逐年上涨趋势,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在营销农业贷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支农支牧工作的中心,实行开门放贷,上门放贷,合理简化贷款程序。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末塔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逐年增加,为农牧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表1)
(二)塔城农业贷款主要采取五户联保方式。因为部分农牧民生活较为贫困,基本没有抵押物,且部分地区信用培植度低,导致本息回收率低。根据实际经验,采取五户联保方式,使农牧民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引导、督促农牧民积极生产、按时还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借贷双方良性循环。
(三)农业贷款覆盖面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农牧民满意程度提高。信用社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开门放贷,上门放贷。在塔城凡是符合贷款条件且提出贷款申请的农牧民,都可以及时获得贷款。据调查,农牧民对信用社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比较满意,普遍认为到信用社贷款方便、快捷。从农业贷款数额的逐年上升中可看出农牧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表2)
(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数额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36.07%上升为2006年末的48.22%,增幅达到12.15%,过高的不良贷款占比,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运转。
(五)塔城信用社农业贷款利率政策及资金来源。塔城农业贷款没有任何利率优惠政策,利率执行标准按基准利率进行高档上套浮动,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了10.22%,农牧民借款成本高,风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贷款回收率较低。塔城农村信用社目前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另一部分来自信用社自有资金,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二、塔城农业贷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贷款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传统福利性的运行模式与信用社自身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悖,导致农业贷款发展乏力。我国农业贷款一直被某些政府干部和相关机构当作一种扶贫方式看待,部分借款人也将信用社提供的贷款视同财政政策性资金而忽视其偿还性,使得金融机构应获得的补偿迟迟不能到位,贷款收回率低、历史包袱沉重。塔城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社会组织发育水平较低,金融机构承办农业贷款的成本较发达地区高的多,而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补偿,使信用社经营困难。
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生存的必由之路,而农业贷款却带有扶贫性。让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承担政策性很强的农业贷款业务,显然与金融企业盈利性目标相悖。农业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大,难以对承办银行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二)信贷产品单一,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制约了农业贷款的深层次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发放,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贷款的范围。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生产和经营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农业贷款办法已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塔城农信社农业贷款针对广大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种养业)贷款而设计的,贷款金额限定三万元以下,贷款周期限制在1年以内,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这种贷款方式存在两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第一,贷款的金额偏低;第二,贷款期限偏短。如塔城阿西尔乡,每户种植面积都是上百亩至近千亩,三万元的贷款上限显然过低,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资金不足部分农民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又如塔城二工镇园艺场建蔬菜大棚,每棚投资约2.1万元,农户贷款建棚,贷款周期限定在一年以内,而蔬菜大棚盈利至两万元一般需要1.5~2年。农户不能如期还贷,要受罚息,这样既降低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
(三)外部环境差,地方干预大。一些基层组织过多干预农民及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一些农民由于市场意识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受政府强制命令,有“一哄而上”的现象。如2002年塔城二工镇政府在园艺场建蔬菜基地,鼓励农户贷款建温室大棚,但前期市场考查不周全,且种植期间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户种植蔬菜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农户大面积亏损,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至今无法归还。既增加农户负担,又使信用社出现新的资金沉淀。
(四)整体经济水平落后,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发展程度和信用环境从不同途径影响着金融运行的成本和效率,进而影响着金融资产的质量、增量和规模。塔城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运行质量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些贷款者借款后没有主动还款的意愿,不讲信用的行为常年累积造成了不良信用环境,使社会诚信日益缺失。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塔城农业贷款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诚信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获得持续、稳定资金支持的保证。一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放贷的同时向农民宣传农业贷款的政策,让贷款者意识到贷款必需有偿使用,按期归还。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协调和沟通,把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主要工作来做,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债权,增强广大农民的还贷意识,使农村社会信用基础在法律的维护下不断加强。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资金均衡机制,维持农村信贷资金的动态均衡。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建立农村资金均衡机制。一是市场均衡。一方面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信贷投入的自然风险。目前,主要是解决好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险种少、费用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充分利用资金价格杠杆来维持农村资金的均衡,但要处理好提高利率与降低农民负担的关系。二是政策性均衡。保证财政性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是农村资金均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完善和加强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真正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农村资金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农业资金的流动在利益补偿和再分配过程中均衡。
(三)创新农业贷款发放方式。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划分不同的贷款额度标准。如对从事简单和小规模种养业的农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3万元以内;对农村规模生产经营大户和民营经济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5万元以内;特别是对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相对较高的林果业、经济作物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信用贷款,期限可放宽到2年以上。
篇10
科学谋划 夯实民生之基
践行科学发展观,鄂尔多斯市本着“发展经济从民生出发、经济成果为民共享”的理念,对地区发展提出了“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他们采取强有力的举措“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固定资产投资大量投向农牧业、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产和三产投资增速达260.7%和94.2%,分别是二产的18.4倍和6.6倍;全市确定的100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中,单纯资源开发项目所占投资额不到7%,工业项目更多地向产业延伸和产业多元领域集中,化工和装备制造项目的投资额占工业项目的60%;在建和已经形成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能力过千万吨,产业延伸有了新突破,资源深度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转型升级的现实支撑力。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61亿元,增长23%,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地级市前30位;地方财政总收入365.8亿元,增长38%,财政收入总量、增量、增幅均居全区首位,一般预算收入进入全国地级市前20
创造出这样的财政收人,在人们的眼里,鄂尔多斯市可谓“富得流油”。
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鄂托克前旗,伴随着鄂尔多斯市的全面崛起,在市委“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全力实施“跨越式发展”这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正逐步从一个贫困落后旗向现代化旗县嬗变,实现了后发赶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稳居全市第一,实现了财政收入翻一番、增速居全市第一、工业用电量、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三个超亿”。他们实施的“生态立旗”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了生态恢复区建设任务。上海庙镇,在不毛之地上构筑了时代气息与民族特色相融、生态魅力与草原特色相映的现代城镇框架;自治区新牧区建设试点昂素镇昂素嘎查培育出一大批以武金山、杨巴特尔为代表的农牧业庄园示范户,新牧区示范户人均纯收入2009年提高到15000元。
与此同时,鄂托克前旗全面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组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会,扶持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化产业,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以文化产业园为依托,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品牌,以文化旅游和其他文化产业为主体的鄂托克前旗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马文化保护基地”和“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
牧民变“市民”在鄂尔多斯市已经不再是梦想。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东胜区全面打造自治区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着力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他们树立“转移农民就是致富农民”的观念,加快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的转移步伐。做到了三个实施:实施农村人口安居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22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解决8000户转移农民住房问题,并同步规划建设了食品加工园区、制药园区、绒纺产业园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区多个轻工业产业园区,以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实施“生态绿区”战略。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72.1万亩,城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始建于1990年的薛家湾镇,地处呼、包、鄂黄金三角地带,是准格尔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薛家湾镇市政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48.96万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达14.3%,镇区道路已形成“四横二纵一环”的城市网络。先后被命名为全市经济十强苏木乡镇、文化示范镇,全区科普示范镇、十佳文明示范城关镇,并被建设部、民政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均衡普惠 提升幸福指数
鄂尔多斯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出实招、见实效,发展的成果已经真正惠及广大民众。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万元,增长10.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803元,增长10.6%。“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五有”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各级财政投入124亿元用于“五有”,占财政支出的54%。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7.9万人,参保率达79%;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月248元提高到310元,农牧民由每年1300元提高到1750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平均提高到130元以上,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制定出台促进农畜产品销售等政策措施,农牧民人均增加政策性收入12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建成经济适用房135.6万平方米、农牧民转移安居房160万平方米。
以准格尔旗为例,他们在着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这个旗,率先在全区实行农牧业税费免征政策、城镇无业居民合作医疗政策,首批开展十二年免费教育。针对各类弱势群体,这个旗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学生资助奖励、大病慢性病医疗救助、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制度;建立了原国有集体转制下岗失业人员代缴养老保险、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制度等。2009年全旗用于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达36亿元。这些政策覆盖了老百姓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63岁的薛家湾镇大塔村农民白二先乐呵呵地逢人就讲,我患肾病,每年都需要万数多元的医药费。现在党的政策真好,旗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我解了大难。从2008年投入1500万元为全旗15万35周岁以上成年人和所有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体检,到2010年为全旗医疗卫生机构补助1500万元,实施药物“零差价”,全国百强县(旗)准格尔旗惠民利民一步步迈得多么坚实有力。据了解,准格尔旗是目前全区首个实现看病吃药“零差价”的旗县。常到卫生院买药的秦三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药品“零差价”带来的实惠。她患有高血压,需要常年吃药,以前她买的“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每瓶22元,现在这种药降为每瓶15元。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巴音门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房里,各种药品的销售标价签被粘在药架上。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看病吃药“零差价”带来的实惠。
在鄂尔多斯市,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构
建民生财政,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不再为自己生活不好而发愁,不再为子女上不了学而担心,不再为有病就不起医而为难。鄂尔多斯市的惠民政策收到了均衡普惠的成效,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在节节攀升。
打造社区 满足民生之需
在鄂尔多斯市,倾力打造新型特色社区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名词,而是与生产发展、普惠民生有机结合的系统概念。一个个社区,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硕果满枝头、普惠绿草原的故事。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西部投资环境最佳区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东胜区,坚持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社区功能和城市管理同步加强、社区服务和人民生活同步改善、社区活力和基层民主同步提高,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其特色一是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配齐配全各项软硬件设施,形成完备的社区服务网络。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社区服务覆盖到居民群众衣食住行,实施了“党员关爱进社区”、“关心下一代进社区”、“教育进社区”等活动。三是提升服务层次,满足多样需求。除了发挥好社区的生活服务、文化教育、治安卫生等职能外,还主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根据各社区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的不同,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初步实现了“一居一品”“一社一特”创建目标。如铁西社区针对辖区居民为中高收入阶层的特点,打造“服务型”社区,拓展了托管、花卉养护、交通旅游等一系列服务。育才社区结合辖区企业较多的特点,创建“亲企型”社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大桥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型”社区。伊煤社区创建“关爱型”社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将辖区残疾人纳入低保,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巴音门克街道办事处新园社区建设“党员阳光服务驿站”,构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新载体。东胜区的“松龄老年活动中心”常年免费开放,让老年人亲身感受到东胜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丰硕成果。
造福百姓 牢记民生之本
关注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如今,这一执政理念已在鄂尔多斯市各级党员干部心中牢固树立,鄂尔多斯市呈现出了谋发展、解民忧、惠民生、促和谐的良好态势。
其一,从2010年开始,鄂尔多斯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每名鄂尔多斯籍退役士兵提供8000元培训费。全市2009年退役的420名士兵,将按照自愿、自选专业的原则,被安排为期两年半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后颁发学历和技术资格证书,并由劳动部门介绍就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由市财政承担学杂费、食宿费等相关费用。鄂尔多斯市率先举办城乡一体化学历教育培训,在全区创造了两个第一:以往各地开展的都是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而实施学历教育,这是第一次;以往各地都是针对城镇安置对象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而对城乡退役士兵统一进行教育培训,这也是第一次。
其二,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鄂尔多斯市享受着与本市孩子同等待遇:“两免一补”。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6.24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7万人,占学生总数10.52%。从2010年9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将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免除全市近4万名高中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全面推行12年免费教育。对蒙古族学生考取专科、普通本科和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的,每人每年分别补助3000元、5000元和7000元。据了解,该市今年推行12年免费教育大约投入1.8亿元资金。同时还计划投入26.9亿元,全面优化基础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2010年准格尔旗将建起城乡统一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上学资助和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更快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共有共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