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

篇1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方法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 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 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 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国, 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 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 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戴清著.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16.

篇3

影视艺术是一个视听结合、蕴涵了丰富信息的活动影像艺术,可以制造出逼真的视觉奇观,其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全面直接的感染方式,能使观众得到更真实的感受和更强烈的影响,同其他艺术一样,影视艺术的作用主要是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娱乐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使读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理想和追求的变化。此外,枯燥的知识也可借助影视艺术提供的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掌握。特别是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影视作品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场景:神秘辽远的宇宙空间,幽远莫测的海底世界,以及复杂多样的微观世界等等。鲁迅曾经说过:“(我看电影)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通过观影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当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都开设有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常识等,但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实施教育的目的。而影视欣赏课由于利用逼真的影像画面,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蕴藏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爱和反思,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感人的道德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鉴于目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影视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多种多样的影片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人文素养的强化。

影视艺术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视艺术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也要考虑到国家对影视的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开设有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分析影视艺术作品,进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为今后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影视艺术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普及影视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组织课堂观摩、开展讨论会,撰写评论文章等。要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影视艺术本身来讲,我们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电影200多部,各省基本都有上星电视台,各种栏目争奇斗艳,花样翻新,其中不乏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如人物访谈类(《鲁豫有约》、《人物》等栏目)、学术讲座类(如《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和娱乐益智类(如《幸运52》、《开心词典》、《星光大道》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也必须有重点、有分析地进行。既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教育大学生,又要防止错误的观点误导他们。

从学生来讲,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常识,懂得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分成一系列的专题进行,如艺术审美教育专题、传统与文化教育专题、科技与社会教育专题、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专题、伦理道德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法律或经济基础知识教育专题等,分别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得到审美教育。从学校来讲,利用影视艺术营造适当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氛,通过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举办“影视艺术知识讲座”、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以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思想熏陶,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人文思想的熏陶要贯穿整个“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但它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还应当立足“影视艺术”,科学地整合影视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对影视艺术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影视艺术精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观赏和写作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人文精神内核。这就不能停留于看看影视剧,写写观后感,而是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语言和拍摄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等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而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兼顾影视艺术鉴赏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写作的机会,这样的影视艺术鉴赏才能在增强提高学生学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整合影视艺术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进行影视艺术授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影视艺术的语言、技巧,能够分析解剖每一部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课下观摩,因此课堂内容组织必须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影视课程当成一般的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教师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学生讨论有关的影视语言、技巧和作品主题、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般来说,“影视艺术”课时比较少,多是一个学期的设置,它不属于专业课,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的知识辐射性,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学有一个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

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施训练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相关影视资料;撰写评价文章(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画面、声响的评价解读);自己编写剧本,了解影视作品写作环节;自己动手实践拍摄DV了解拍摄技巧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总之,影视课程要将本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观看的一点一滴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保证,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等。

结论

篇4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影视鉴赏; 课程设置; 实践培养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即便没能引入课堂,大学生对电影也并不陌生。创办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门主打课程,不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使命,更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它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全方位的人才。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我来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针对授课内容和方式的几点做法

(一)影视内容要恰当选取

在以大学生观影频率为目的的调查中,54.8%的大学生不定期看电影。看来,大学文化和电影文化已经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可以参照他们自身感悟的过程,更多的是接受和认识。在影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以影片鉴赏为主要手段,做到电影知识教育与电影语言教育相结合,电影语言教育与影片鉴赏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作品较强的接受意识和分析理解意识,从总体上看待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从自身的感受去加以解释和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深入其中,被影片的节奏所牵引。我们的《影视鉴赏》课,不是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而是正确引导学生看最好的电影。因为好作品一定不是仅靠感官刺激来吸引人的作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引起观众共鸣、思考和交流的作品。通过观赏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影片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通过接触经典艺术,感悟影片体现的时代色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通过欣赏具有鲜明的主题内涵的思想性影片,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感的教育。熟读了《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大学生在欣赏由这些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容。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陶冶了人生境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

电影作品完美地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元素,还有科学技术的成果,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学生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必须耳目并用,调动各种感知能力,方能心领神会。奥斯卡金像奖作为全球电影的最高奖项,设立了最佳影片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等奖项。那么我们就选取获得各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来给学生欣赏,着眼于每部电影的成功点,有目的地传授。例如欣赏最佳音乐奖的影片时,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欣赏片中音乐上,因为片中的音乐无时不承载着影片的情感,音乐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通过欣赏音乐,不仅更易于理解影片内涵,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增进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对于大片中运用的蒙太奇、长镜头等制作手法,使影片内部的张力迅速扩大,将观众情绪推向,令观众受到震撼。电影内容有历史剧、音乐剧、人物剧等,通过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学生在老师每部电影的重点讲解中,从单纯的看电影提升到鉴赏电影的层次,从娱乐休闲到品味把玩,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使影视鉴赏进入到更大、更宽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讲授方式要丰富多样

任何教育都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目的不是培养艺术专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因此不应强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能灌输专业知识和单一的技术训练,而要强调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准方面入手,在恰当的情境营造下,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等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电影的声音、色彩加上演员的表演都使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会让学生体味到心灵的震撼,学生是电影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决定了《影视鉴赏》的教师应该在充满自由平等气氛下,启发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体验,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审美接受状态。因为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思维观念、性格特征等种种差异,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摒弃被动听课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形成生态式互动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审美灵感,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感染力也更大,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身心放松,容易发挥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影是一门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近几年,技术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卖点之一,高科技的运用因此成为今天的电影人极为看重的元素。在影视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对一部影片简单的观摩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要让学生对电影获得深切的感性认知,就要从影视艺术的独特之处出发。例如,可以成立电影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自己拍摄小的影视作品,通过参与剧本创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表演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会从中获得一生受用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影视制作、影视表演的每一个步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突破了其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限制,并且他们在实践中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接触,往往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耀农、贺利则提出了要利用影视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文化教育。毕义星、杨万江等学者则重视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格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全国已有597所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艺术类院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课。

电影艺术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规范影视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兴趣

高师普通影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材为了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将影视史学、影视美学、影视技巧、影视批评等知识全部纳入课堂中讲解,内容虽然面面俱到了,却因为忽视了影视艺术课程性质的规定性,也忽视了选修课时有限性,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有些高校影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加之许多普通高校影视艺术学科建设长期不受重视,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的课程设置,应该予以规范。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设置课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大多数学生影视艺术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

从事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自然、社会、人类、各门类艺术等的初步知识,这是进行电影艺术教育的最根本的艺术储备。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影视欣赏的教师大部分由音乐或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大学生的电影艺术潜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阻碍。另外,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所以,教师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规范教材,适应社会需求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实施,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是教育实践的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搞笑的教材更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其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电影艺术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和教育性,导致学生概念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于电影艺术教育观念的深刻裂变,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密切关联,电影所涉及的社会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高科技等都应纳入到电影教学的内容中。因而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规范并修订与之相适应的影视教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影视资源

《影视鉴赏》课,是视听的过程,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电影画面讲解影视知识,边看边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少不了的。目前,各高校VCD、投影仪、多媒体器材等设施还基本齐全,这为电影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电影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摄像机、对编机等专业电影制作设备,增加大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激起他们对电影艺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将成为新的趋势,各高校应该搜集、购置各经典影片的录像带、VCD、DVD,在网络上建立共享的“电影库”,建立电影资料馆,供全校师生在线观看或进行网络下载,为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的教学实践证明,电影艺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鉴赏》课逐步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在普通高等院校已是必开的课程。《影视鉴赏》课是对高校大学生实施美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定要抓住我国重视素质教育这个新时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电影艺术教育,使《影视鉴赏》课程健康、蓬勃、快速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3] 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郭培筠.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04).

[6] 聂海斌,湖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5(06).

篇5

[关键词]《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 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为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地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等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了。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作曲家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美好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作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一)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宏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 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浆》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的情感自觉的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为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二)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篇6

一 中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开设美育课,学生漠视美育课

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大学美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更是医学生医德积淀的内在要求。美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和审美情趣的低下,有的学生专业本领很过硬,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2013年4月复旦医学院的投毒案,说明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这背后与长期以来社会上只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有关。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在学校层面重视人文素养,尤其是要加强美育教育。此外,学生也要摈除以往人们固有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二)高素质美育教师的短缺是美育教育的瓶颈

高素质美育人才的短缺造成美育教育教材等不能满足高校美育课的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审美应该贯穿于医学,医学也应渗透着审美,在特色中医院校更需建立适合中医学生学习的美育教育教材体系,高素质的美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丰富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心灵得到净化,对生命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至善方能至美”,这也是积极构建“和谐医患”的基本要求。

(三)中医药类院校学生接受美育情况分析

中医药类院校中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对美育课反响较好,理科学生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等课程不太重视。“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理科学生上课时表现得过于沉闷,多数学生关注的是专业的学习,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沟通较少。文科学生相对来说在公共艺术课程上与教师互动较为积极,而且很容易与教师寻找到艺术的共鸣点,美育课程开展效果比理科班显著。这一点也凸显出美育教育在初高中阶段的匮乏,以及文理分科以后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产生的影响。其次,学生盲目学习美育课。重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视鉴赏课程,轻视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美术、书法等鉴赏课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呈现出一股浮躁之气,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上影视鉴赏课,仅仅停留在眩人耳目的影视作品上,不愿意更多地去深思艺术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单纯从外在的感官选择审美的对象,表现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学生在选课时多数会选择影视鉴赏课,在影视鉴赏课上只追求播放更多的影视作品,不愿意去深入鉴赏,深层次去分析解读作品,流于表面化。另外,高年级的多数医学生处于“满眼都是药,缺乏色彩与音乐”的状态。美育的培养和潜移默化也就逐渐成为空谈。

二 中医药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的融通

中医药大学必然与综合性大学有所区别。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在中医院校中开展美育教育,要切合实际情况将艺术与医术、医道与艺道巧妙地融合汇通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美育的学习中感受到医道的博大精深。学生更愿意听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博学多识的艺术家医学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程,要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美育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与中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曾有听音乐、观绘画治疗疾病的案例,同时又有兼具书法绘画与医术的医学艺术家,譬如傅山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巨大成就,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都有很高的技术,尤其以妇科为最。其著名的代表作有《傅青主女科》《傅氏幼科》等。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画的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画征录》评价道:“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可,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渗透了自己孤傲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颇具特色。医学与艺术有着相同之处,流芳千古的艺术家和医学家多数是具有深厚学养。在中医院校开展美育课,美育课教师需要寻找到与学生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与医学文化的契合,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到艺术本领。

因此,在高等中医药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课程,加强中医传统医德教育,增强中医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中医药类院校品牌形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引导为主,学生活动为辅

美育教育的实施要以美育课程为主体渠道。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有着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教学是美育的主渠道[2]。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美育课提到与思政课、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中医院校美育的课程建设,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美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组成部分。

加大美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京剧等艺术类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多方位立体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切身感受到美育的力量。比如,书法绘画的实践练习在中医类院校当中意义颇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感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对于理解中医文化有着促进作用。中医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与中国书画有着内在的联系。“美术可以表见文化,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3]。所以,在中医类院校开展美育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和内容,使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体悟到中医的智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三)立足通识文化教育,依靠专业知识教育

医学院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美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公共艺术课上,其他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美的意蕴。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多的从美的角度来设计课程,如课件的精美制作、板书的工整书写等,将美育教学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学习中受到美的沁染。

加强美育建设既要依靠专业教育同时更要立足通识教育。公共通识课与美育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思政课教师、公共艺术教师及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正如所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学生在通识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与其他专业教育有所不同,但可以渗透到各个专业教育当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合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四)从社团活动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美育教育

中医药类院校的社团有自身的特色和文化优势,主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医传统为主,同时有丰富的文艺团体,大学生杏林文学社、书画社、舞蹈社、动漫社、摄影协会等。大学生要通过文艺活动的参与,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天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只有亲身参与、体验,才能真正领略到美的内涵。

美育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体。目前多数高校团委都有学生社团活动,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除了美育课之外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加入社团基本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美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依靠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艺术特长得到发挥,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丰富多采的审美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完善品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G]//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行教育法规汇编2002-2007:下卷[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8:595-596.

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创新思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也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中应体现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高中音乐课程教育的审美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生的智力与审美能力均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其创造力也随之增强,并陶冶了情操,有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所以,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通过创新与变革,发挥其更好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原则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些必须遵循的原则,阐述如下: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音乐课堂上,只有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均与学生的具体特征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兴趣触发,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培养音乐兴趣,增强艺术素养。

2.强调艺术的创新性

音乐是神奇的艺术,正是由于音乐作品中的个性表达,才使其具有十足的魅力。在音乐课堂引入创新元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其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意识。

3.强调艺术的审美性

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审美特征,引领学生去体会和把握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音乐课堂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4.授课内容的综合性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戏剧影视等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媒体的展现,使学生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思路

本文以人教版的高中音乐教材为例,从4个方面阐述教学的创新思路。

1.充分发动学生

高中生个性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容易调动其积极性,因此教师不应将课堂看做自己的“一言堂”,而应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进程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增强其对作品的理解,也增加其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举例来讲,笔者在讲授“非洲歌舞”课程的时候,充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非洲鼓,并引入大量的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充分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表现力和地位,随后请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鼓来演奏不同节奏的非洲音乐,并邀请学生给非洲作品“达姆・达姆”的鼓点做出伴奏,效果很好。

2.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音乐对于听者的力量是惊人的,音乐中暗含的情感能够对听者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笔者结合音乐作品的实际情感风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去发现与体会日常忽略的音乐魅力,增强课堂趣味。举例来讲,在“影视音乐”的讲授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体会到音乐对于影片的气氛烘托和情感唤起的巨大作用,笔者首先放映了一个被抽走音乐的影片片段,随后重新将音乐元素加入进来,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音乐对于影片本身的巨大作用。

3.引导学生领悟

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承载着深刻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激发,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韵味,实现教学效果的升华。此处以欧洲古典音乐的教学过程为例,因为不少学生对于古典欧洲背景是比较生疏的,而其音乐作品的复杂技巧也使入门者感觉到许多疑惑,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欧洲古典作品的魅力,是笔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例如在讲授莫扎特的时候,笔者摒弃了不少传统教学对其“神童”的关注,首先为学生提供给若干的音符片段,这些片段就来自莫扎特,待学生跟着哼唱起这些熟悉音符的时候,笔者自然地说:“这个就是莫扎特的作品。”接着笔者开始介绍莫扎特的性格中纯真的一面,并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感受其作品,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将其音乐的内涵传递给学生。

4.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了解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作品,能够初步了解音乐的年代与流派,并能够对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鉴赏。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使其能够初步建立起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为其终身的艺术素养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对于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而言,其审美的特征超越了专业的特征。其主要目标应该定位于弘扬我国的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结合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持续的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9.7

[2]吴洪成主编.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6

篇8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

3.1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的需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有助于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人类全面危机和异化爆势下,提供给人类消除危机和异化的精神武器,抵制现代文明和工具理性的侵害。

篇9

关键词:高中 音乐 教学

前言: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耳朵不懂音乐,那么再华美的乐章也会失去它的颜色。”可见,拥有欣赏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一纸乐章中所要表现的意境在听者耳中是美轮美奂还是牛嚼牡丹,都完全取决于听者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如果学生缺少最基本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就无法感受到音乐的美,更遑论借助音乐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德的目的。

一、音乐欣赏课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

现如今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都相当大,不仅学生和家长,甚至学校领导与老师都把绝大多数的经历放在考试科目上,音乐课程往往被彻底忽视。然而,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提高学生对艺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学校领导和音乐老师应该意识到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缓解学业上的疲劳,还可以在学生多项素质教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

最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教学观念更要与时俱进,要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

传统音乐教学呆板无趣,主要是由教师先讲授要学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该作品对音乐发展史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等,“填鸭式”的讲授之后再播放作品以印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聆听作品,而不是讲作品作者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轻松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举例来说,高中学生大多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类严肃音乐缺乏兴趣,因为严肃音乐的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没有歌词的指引,虽然更能突出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对于高中生来说,难以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聆听作品之前,将乐曲创作的感情基调做适当的铺垫,之后在听作品、做讨论,以便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作品的创作情感与艺术氛围。相对的,高中生比较偏爱的对流行音乐的欣赏,高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体会到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比如周杰伦的《迷迭香》就是一首既流行又不失古典魅力的歌曲,在西洋乐曲中加入中国古典的琴与笛,来表达乐曲的感情基调。将此类歌曲引入课堂必将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音乐之间是相通的,古与今,雅与俗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教师可以在严肃音乐的授课过程中,穿插流行音乐与其相似的部分,横向加以联系,讲流行音乐的时候亦然,这样既可以打破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的矛盾,又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想要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便要自己先掌握知识,才能将方法教授给学生。高中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歌唱、舞蹈等本专业的技能技巧,还要对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中外主要音乐作品以及有影响力的作家等音乐理论知识广泛涉猎,甚至对文学、史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与教育有关的科学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音乐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博学创新,才能在教学时有自己独到的想法,真正做到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不停的提高自身素质,方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工作[2]。

四、让多媒体成为音乐课堂主要教学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出现在高中各科的课堂上,音乐教学尤其应该广泛应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信息量大、资源共享、互动性强,可以极大的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和趣味性,拓展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手上的教学资源[3]。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灵活多变,便于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音乐教学的艺术氛围,通过图像、声音等传播手段,使声图结合,加之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与图片资料,更易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在音乐教学中,涉及到音乐与影视或是舞蹈的课程时,如果单纯使用音乐教材中配套的音频教学工具,其能达到的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远远没有多媒体教学中图像、视频和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好。如果无法让学生看到画面,那么讲授影视音乐中“音画同步”的概念时,教师讲授的就会很吃力,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音乐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使声、像、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将艺术之美更充分的展现在学生眼中,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良好,教学效率提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结论: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永远是其灵魂所在,学生所扮演的是音乐主体的角色,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的职责则是在这两者中间建造一座桥梁,让音乐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展示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意,才能通过音乐艺术欣赏课程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品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科综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20):96-98.

篇10

【基金项目】 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早已成为现代人接触媒介的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播更是备受学生的青睐。与影视相关的话题也是高校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谈资。面对如此重要的学科,大多数非专业的学生对它却知之甚少,有些同学还只是停留在消遣娱乐的层面。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各大高校先后引入影视课程,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都开设了影视相关的课程,但如何更好地普及影视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依然是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关于影视课程教材及影视专业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已经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影视课程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建立专业方向与影视美学相结合的教学观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13号)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中《影视鉴赏》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列。”[1]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的总体要求,各校都先后开设了影视艺术相关课程,有些是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在系内开设,有些则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影视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固定,即“观摩+讲解”,教材不统一等问题。又因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或是公选课,被许多学生看作是凑学分或是放松娱乐的最佳课程。授课老师往往也以观摩影片为主,影视鉴赏课程几乎等同于“佳片有约”或是“名家名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甚至成为游离于高校主流课程之外的鸡肋。笔者从个人多年的从教经验出发,认为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拓展专业学术性,充分展示影视艺术美学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优秀影片的同时,从中得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延伸知识,起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首先,作为文科学生开设的系内选修课,影视鉴赏课可以直接与各学科挂钩,贴近学生专业方向,起到对专业课程的补充作用。各系部可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影视课程。例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影视社会学》,课程内容可多结合电视节目及电视剧探讨社会问题,比如婚恋节目和心理访谈类节目的社会原因,大众的观赏心理等等。列举电视剧的各种类型,比较并通过介绍电视剧类型的发展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大众心理和社会成因。这样不仅可以介绍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电视的真人秀节目,是最新且最真实的社会学研究实例,可以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分析对象。哲学系则可以开设《电影哲学》,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还可以探究部分优秀电影作品对于观众世界观的改变和引导作用等等。英语系的学生可开设《电影文化学》,课程中可偏重于英美电影,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观摩电影练习英语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影片内容介绍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现象,例如学生可通过观赏好莱坞的婚礼电影直接了解美国的婚礼习俗,这不正是《英美概况》课程最好的补充吗?美术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和借鉴影视作品中的造型方法和色彩及构图的运用,甚至可以再进一步扩展到现代派电影对美术的影响等等更加深入的内容。那么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文学》,通过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编排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优秀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读经典,深入文学的其它领域。传播学的学生可以结合媒介知识来欣赏电影,历史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发展史来纵观世界文化史。总而言之,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图书馆”,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

・影视教育杨柳: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其次,作为理科学生的选修课,影视课程的内容可以引入电影的技术发展史,侧重影视技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贴合理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理科学生普通逻辑思维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在讲授影视课程时可沿着电影史的发展脉络进行重点的梳理。大部分理科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不强,一定要注意影视作品的选择,过于艺术化和较晦涩难懂的影视作品不易推荐给理科学生进行鉴赏观摩。同时,在讲授电影的发展时,可以从电影和电视的不同播放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在整个课程的讲解中,可偏重于电影和电视的技术内容,例如,电影声音和色彩的出现对于电影发展的推动。电影3D技术的原理等都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在选择影视作品时以人物传记和技术手段精良的作品为主,比如:《美丽心灵》、《阿甘正传》等经典老片。电视方面可以选择理科生比较喜欢的如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等等,国外优秀的科幻影片或电视剧集也不失为最佳选择。总之,从理科学生的整体特点出发,结合各专业方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和相关影视作品才是影视课程的重中之重。力争做到将艺术熏陶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许多院校的影视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这种情况对于影视课程教师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是一个挑战。鉴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系,专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在讲授影视课程时,根据大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爱好选择影视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在讲解基础理论及电影的拍摄内容时,可结合影视产业实际,影视文化相关内容等学生平时都有了解,但并不熟悉的知识展开。比如电影分工部分,可着重讲解演员及导演的工作,在影视技术部分可重点讲解3D技术及相关影片的拍摄背景和幕后工作等。高校大学生一定对3D电影不陌生,但具体如何拍摄,制作过程与普通电影有哪些不同,甚至许多幕后工作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电影发展历史时,可从世界历史背景及电影史上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历史及文化作为开展影视课程的导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出发,学习影视艺术。如能在讲解电影及电视历史时,结合一定影片中的内容,则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影视艺术能够博览众家之长,可以与各门类很好的结合,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影视艺术这个艺术殿堂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兴趣又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设计好课程的内容。与此同时,尽量做到能为专业所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更是影视课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影视艺术在现今的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边缘学科,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影视课程的教师必须尽一己之力从各方面改善影视课程的劣势,全面提高影视课程的教学质量,普及影视艺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二、利用“影视语言”指导学生实践

在影视艺术课程中,影视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专业的学生,影视语言的学习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也是一直需要不断精进的专业技能。不过,对于仅仅是一个学期的非专业的影视课程,如何讲好影视语言确实是个难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影视语言的内容与观摩影片相结合,边看边讲,力图以此来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做自然有它的好处,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也可以在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对影视语言一目了然。不过,在笔者看来,由于不同作品的风格及拍摄年代迥然相异,影视语言的特征也必定千差万别,尽管直观易懂,但缺乏系统性。教师和学生只能跟着作品走,而影视作品又是“千片千面”,不同导演对于影视语言的表达往往各不相同,更不要说不同时代下,影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影视语言的变化了。因此,笔者认为将影视语言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讲解,然后通过实例,结合学生即将观摩的作品具体证明反而更具系统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语言的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可以省略。比如,构图是影视语言很重要的内容,而影视构图是动态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花很多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作为非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构图的知识一定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教师应先从静态的构图手法,基本的构图原则入手,特别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影视语言中构图的禁忌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拍照时的禁忌,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拍摄经历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拿出自己拍摄较好的照片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同时,还能增加课堂互动。一张照片不仅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线索,也是教师开展影视语言知识传授的起点。

三、通过“任务+项目”调动学生

积极性 理论课堂最大的弊病即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占主导,学生成为“填鸭”的对象。有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毫无回应。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成了现代普通高校教学法的共同难题。理论的讲授是所有科目的必然要求,先理论后实际是大部分的理工科目的教学定式。而对于文科则几乎是全部课程唯一的教学方法。自然科学的许多科目都要结合实验或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增加了趣味性,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大大改善了在教室中的被动局面。而对于文科的许多课程,走出课堂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教师们的头等大事。笔者提出“任务+项目”的方法并非首创,它是现在许多教师采用的“分组讨论”法的延伸。而分组讨论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可通过“任务+项目”的方式进行改良。具体实践操作中,首先,对学生进行自由或是定向分组,为了避免学生在分组之后会出现的组内成员相互依赖心理,例如:组长成了所有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唯一的完成者,而最后的成绩却是大家的。这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一组即一人”的情况可以通过分组之后,设定每位同学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具体实践中可由学生在组内拟定任务书,也可以由老师拟定,由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在最后的考察阶段教师即可根据每位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分别打分,而不是一组一个分数。这就如同修建明长城时的责任制,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任务负有责任,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设定任务的同时,还要安排项目,每一组学生作为一个项目的主要成员,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得出项目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集体完成项目,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在各小组完成项目之后,需在统一时间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不作为主要的评判人,要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让同学作为评判人,教师则扮演监督者的身份,完全让学生掌控课堂。当然,教师要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最后的评定结果给予说明和指导。这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课堂上可能会由于没有唯一的掌控者而出现各种情况,同时,如何对于各组学生所做项目给出专业的指导和意见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量。

以上方法具有普遍性,在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选择地尝试。例如,不少影视鉴赏教材中有按地区分别介绍优秀影片的章节。教师可结合地区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参照教材内容实施“任务+项目”的安排。也可打破地区限制,按照电影或电视节目的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分配任务,整个小组要统一完成项目。实践操作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比较重要,可结合课程内容和课时来灵活调整。相信只要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一定能够将这一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教师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总而言之,作为普及影视知识,提高美学素养,传播媒介文化的影视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对于现代媒介认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将会更多的接触影视文化。正如香港电影学院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所言:“以现代人接触影视媒体的时间,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一般观众如果没有影视文化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影视传媒的讯息,几乎可以说是被影视媒体日日洗脑,更不用说用活动影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文盲。”[3]影视课程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艺术早已超出了公共课程的范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影视课程的教师更应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从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开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EB/OL].(2014-07-02)[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