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是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妈妈”、“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篇2
关键词:留守及困境儿童;支教;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2-02
儿童是新生命的象征,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但同时他们又是脆弱的,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脱离家庭和父母的保护将无法生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同一片天空下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及困境儿童,相对于福利院的孤儿,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在政策上的尴尬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父母服刑或戒毒期间的儿童、贫困家庭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基本的温饱有时都是奢望。
据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总数为57万(不包括父母双重残儿童)。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0-18岁儿童总数约为3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2.5%,其中半数以上儿童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妇儿工委前几年的联合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生活在低保线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多万人。
尽管近年来这些儿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生存境遇有了一定改善,但他们在营养健康、疾病防控、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儿童的差距仍在扩大。儿童的命运既是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四千万贫困儿童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目前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严重匮乏。留守及困境儿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关注和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留守及困境儿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文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来分析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二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渐被运用进去,可以全面有力地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三是社会工作开始介入,有利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问题得到科学解决。但是对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也有些不足之处:一是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但力度和准确性值得商榷;二是案例方面的研究介入太少甚至没有,使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及支教问题,虽得到关注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鲁堡村有一个民间发起的社会困境儿童助养机构,太阳村。新乡太阳村建于2004年7月,太阳村的负责人是丁巧荣,太阳村的孩子们都称她为丁奶奶。11年前由丁奶奶创建了太阳村,并一直照顾着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这些儿童或是由于父母服刑而失去生活的依靠;或是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沿街乞讨;或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11年来,太阳村一共收养过80个这样家庭的孩子。困境儿童被送到太阳村后,在丁奶奶的细心呵护、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灵的压抑,茁壮成长。太阳村目前收养了30多个孩子,年龄大小不等。平时孩子们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等学校学习,晚上和节假日就回到这个大家庭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困境儿童基本的生活虽可以得到保障,但他们在学习上却存在着问题,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更是很少有人对他们加以指导。这让我们看到了对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和支教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以太阳村儿童为例,研究分析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个案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学习方面的具体指导,提升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学习状况。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2)根据一系列调查及分析寻找出可行的解决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3)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走出校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锻炼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二)研究意义
(1)初步了解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为他们送去温暖;(2)紧迫性。在农村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3)实践性与现实性。本研究将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在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过程
(1)坚持周末到太阳村支教,了解太阳村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存状况,关注留守及困境儿童,尽己所能募集善款,捐献物资;(2)社会实践以太阳村为基地,与当地留守及困境儿童生活在一起,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态,并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3)邀请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扩大积极影响,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帮扶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社会活动;(4)深入调查当地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研究儿童留守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生活困难。留守及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收入微薄,甚至大多靠政府机构救济,缺乏固定收入,只能满足日常温饱所需,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更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家庭困难,多数儿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大大减少了他们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其次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很大部分留守及困境儿童不仅物质生活匮乏,同时思想健康也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未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及困境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很多教师不堪重负。留守及困境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捣乱行为。
5.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留守及困境儿童安全难以保障。大多数留守及困境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这些儿童监护不力,安全教育不够,同时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留守及困境儿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的分类区别
根据对太阳村儿童的长期了解与研究,可将留守及困境儿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身心健康的留守及困境儿童。身心健康的留守儿童不用教师过多地操心,他们比享受着家庭温暖的孩子更能照顾好自己,学习态度积极。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身世,正视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欺负同学、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对于这些问题儿童的教育不是几次说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感化或硬性教育能解决的,而是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矫治。
(三)留守及困境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合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太阳村这一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解决应举全社会之力。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监护人缺失的特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主动承担起对这部分儿童的监护职责。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主要社会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管理工作,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转变教育方式,重视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于个别监护人缺失的留守和困境儿童,学校可让部分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临时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三,政府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教育公平,着力改善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条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看护中心以及寄宿制学校,解决不同收入阶层对基础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关爱、教育、管理留守及困境儿童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方法。
(四)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建议
针对留守和困境儿童的大学生支教活动,首先应对支教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考量,以确保他们能够为留守及困境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支教过程中,应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和专业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支教活动应致力于拓宽留守及困境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技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六、反思总结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收获颇多。对留守儿童教育及支教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项目组成员能力有限,在研究深度及广度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太阳村有一句温暖人心的标语“有爱就有温暖,有爱就有阳光”,意在提醒更多的人,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向这些留守及困境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刘志月.儿童全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逾58万 周洪宇代表呼吁立法破解儿童福利分散管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4-
03-12.
篇3
一、让留守儿童尽量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
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二、学校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第一、加强管理,多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常常是疼爱有余而监管不足。他们娇惯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为加强留守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可将留守学生责任到人,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结队帮扶,经常挤出时间家访,电话联系其家长,与家长互换信息,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管理。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第二、倾注情感,多交流。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多数留守儿童并不是缺少生活来源,而是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他们的忧虑,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最大帮助与鼓励。让他们走出情感阴影,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第三、利用活动,多鼓励。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四、瞅准机会。留守学生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学生。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留守娃。部分留守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教师要珍视留守学生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一、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但更多的责任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村小建设。要拓展思路,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后劲。形成“乡一校一班”的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网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社会氛围。要依靠政府强有力部门整顿、清理学校社区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不健康的黑网吧、游戏厅。要建设和开放青少年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第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三、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创设良好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人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关爱留守儿童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很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篇5
摘 要: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多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近1/10。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本文着重分析了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 留守儿童;原因;对策
一、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背景与现状
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我校为例子,我校共有1998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0人,占学生总数的%左右。对学校100名后进生进行抽样调查,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召开班主任座谈会,发放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综合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孤僻、恐惧、傲视,在性格上任性、倔强、冷漠、缺乏热情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高、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差,缺乏上进心,文明礼貌不够好,较随便,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接受别人的安排和指导,常有违纪违规现象。为了找准问题的原因,我们通过班主任调查、走访、谈心等形式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后我们觉得原因有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因素。
1、家庭因素。
(1)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们由此缺乏一方爱的呵护,使之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不善言语,变得越来越孤独。据研究报道,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有38%情绪不稳定,40%性格内向、性情孤僻。
(2)隔代教育。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忙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远离孩子进城务工,就把孩子寄养于爷爷、奶奶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长辈身上。在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孩子常常因缺少管教和交流而造成心理闭塞。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管留守儿童教育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缺少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方法。情绪低落时,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爱护;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从内心产生一种阴影。
2、社会因素。
由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特殊,人们往往会对他们加以另眼相待,看不起他们,使他们有一种恐惧心理。虽然社会上一些有心人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但在支援、帮助的同时又不能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甚者,社会上有某些人不但不去同情、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反而对他们加以冷言冷语,将他们的不幸当作笑谈。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3、学校教育因素。
在学校教育当中,作为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大多因心理弱势而造成学习成绩低下,教师因怕在他们身上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见效小而易于将他们放弃,置之不理;其次是在为这些学生减免有关费用时,为了打造关爱弱势的声势,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张榜公示。这种做法无疑地会大大地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
三、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从当前教育现状看,只有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对于贫困地区 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的对策有:
1、建立管理机制,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学校建立“贫困留守儿童教育监控室”,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各年级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各班级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温馨小家”教育心理咨询室中,开设了知心小屋,选派了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基础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的教师,负责给这些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疏导。通过平时的教学,日常的接触,特别是通过知心小屋这块天地,教师们了解了一个个特殊的案例。通过潜心的研究,心与心的交流,帮助他们排除了心理障碍,从思想上、精神上有了根本的改变,用爱心来抚慰幼小的心灵。
3、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融洽相处,用友情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我们倡导“五个一”活动,老师们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评语,一次家访向这些留守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让他们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班级中与班上同学相沟通,让他们多交些同龄的好朋友,让他们在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中获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会了友善的对待别人,学会了替别人考虑。通过同学们一次次集体活动,一个个小小的帮助,培养了相互友爱的感情,使他们在家庭中不能感受到的爱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弥a。
4、针对不同类别的留守儿童,掌握不同的教育良策,对症下药。对于因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按耐住自己的脾气,给与更多的尊重,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求;对于行为、习惯不太好,上进心不强,时常犯错的同学,教师可适当采取“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的方法,淡化错误;对于因家庭原因而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自卑感的留守学生,教师采用“赏识教育法”,适时旁敲侧击地表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于家庭贫困的留守学生,严格落实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并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这些留守学生而不伤害他们。
5、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一,优化课堂氛围,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留守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留守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第二,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留守学生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创设学生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的目标和效果;第三,利用教材因素,使各学科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
篇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便出现了。据全国妇联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这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能否兴旺发达、我们的四化大业能否顺利实现。虽然我国多数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正常的,但调查还显示“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社会的有效监护下,造成他们在社会化过程扭曲。普遍存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从而使他们学业容易受阻,行为容易越轨,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这批孩子必将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是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共同责任。
1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1.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造成重养轻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然而有近90%的留守儿童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抚养,祖孙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祖辈们为了填补这巨大的代沟,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缺乏与孩子沟通,即使打电话,也只是问问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或学习成绩,很少关心也无法真实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在校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家庭的缺失,更不可能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1.2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错位: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学校教育现实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之间是矛盾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往往只有智育教师,德育、美育工作靠智育教师身兼数职来完成,因此只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以悉心关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老师的青睐,而学习差的学生受老师的冷落。据调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差生中占有相当的比率。而有些老师对“留守儿童”中的双差生更是另眼相待,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于是,厌学、辍学现象增加,使这些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力量。
1.3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好坏不分,良莠不识,极易沾染社会恶习。一是非法网吧的诱惑,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导致性情暴躁,甚至引发个人和家庭悲剧,从而陷入泥潭。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产生错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该时期其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其阅历浅、生理、心理正在趋于成熟或刚刚趋于成熟,很多方面还带着幼年的稚气,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奉为人生信条,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行乐时且行乐,从而走向犯罪道路。三是校外不良少年的影响。留守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行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的问题少年年龄和他们相仿,很容易伙到一起,时间一久,开始小偷小摸,寻衅滋事。
2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犯罪是由于其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的缺乏有效的监管,以及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社会的不良风气,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走向犯罪道路的。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应当从家庭和学校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共同入手,使“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2.1家长要树立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全面呵护的理念。父母与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父母在预防“留守儿童”犯罪的过程中所起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理查德·史密斯和詹姆斯·瓦特曾指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子女与父母缺乏温和、互爱、支持的关系;父母和孩子极少接触,以及出生于破碎家庭中的青少年”。 因此,一是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儿童”所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了解对“留守儿童”加紧行为规范的约束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二是要丰富“义务教育”的内涵,落实父母的监管义务。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期间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从而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倡导快乐教育理念,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成长;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幸福成长;创办寄宿制学校,发挥寄宿制学校特有功用,让“留守儿童”把寄宿制学校当作自己的家,避免“留守儿童”同外界不良行为接触,在学习方面,设立专门的辅导老师,给“留守儿童”开设晚自习,以使“留守儿童”能够认真地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在生活方面,可以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留守儿童”生活起居,使他们感受到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是老师的关心同样很温暖。
2.3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监督力: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探讨; 研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 55 万,占农村儿童37. 70%,占全国儿童21. 88%。与2005 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1. 1 亲情教育缺位,感情荒芜据调查显示, 46. 74%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 67%; 有10. 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同时,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 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 7 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长。父母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完全不能扮演亲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而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完全不能得到未成年孩子该有的关爱,一种社会的抛弃感在他们心底滋生,在此类思想出现时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纠正和引导,孩子逐渐开始学会自我封闭,衍生出自卑、孤僻、冷漠、散漫等不良性格。
1. 2 社会教育氛围稀薄,教育质量低下据相关报告指出,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 2 岁, 56%的年龄在60 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 ~ 59 岁。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硬性教育处于最底线。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只有2%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 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占到了88%。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 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教育成果让人不忍直视。与此同时,农村的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泛滥,而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思维价值体系尚未成型,错误的引导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1. 3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弱势群体地位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此外,在监护人中,隔代监护占据绝对比例,老年人的监护意识又十分薄弱,山间地头等农村环境又处处隐藏着危险,留守儿童缺乏周全的看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某地区三兄妹的溺水身亡也再次为留守儿童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来自于某些犯罪分子的威胁也时刻危及着留守儿童的安全。在此类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保障体系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其弱势群体地位令人堪忧。
1. 4 人生价值观不明确,犯罪趋势明显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 人以上的团伙犯罪,而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尤为突出,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点特征是: 突发性、贪利性、同伙性。留守儿童犯罪趋势日益明显,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未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渐渐养成为所欲为、自私自利的习惯。据大量的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作案并非事先谋划好,只是一时冲动且动机也较为单纯清晰,他们只是想满足自己一些欲望就突发犯罪想法,且往往是几个同龄人聚合在一起,同伙纠结性质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暴力家庭、残缺家庭、困难家庭、问题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特殊功能受到削弱,易使子女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人格,成为促成团伙犯罪的基本条件。
2 农村关于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
2. 1 抱养情况在城市抱养制度逐渐完善的同时,农村抱养则仍旧呈现的是“轻规则,乱抱养”的情况。农村经济落后,甚至一些普通的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但是由于在部分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且计划生育监管力度并非很强,导致多胎超生情况的发生。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地区抱养亲戚小孩的占据较大比例,此外,拐卖以及偷抱等问题也间接地导致了留守儿童比例的增加。在抚养过程中,这一类留守儿童比较特殊,常常会有虐待或者溺爱的情况发生,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存在较大难度。
2. 2 孩子先天性缺陷问题由于优生优育的现念在农村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条件较为简单,医疗物质匮乏,致使残疾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占据一个较大的比例。本来应该是获得更多关爱的时期,这一类残疾儿童却承受着亲情缺失的精神痛苦,双重夹击之下其境况可想而知。此外,由于身体上的残缺,部分儿童往往无法得到较好的待遇,其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如何保证这一类残疾留守儿童的基本利益也成为了社会思考的一个重点。
2. 3 农村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平等的理念广为传播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维持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示出淡漠的态度,其鼓励孩子接受教育的动力并非很足够。相关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 12%; 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 13% 和3. 11%。正是由于农村充斥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极大的影响了祖国后代的文化素质提高。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学校要积极承担其教育者的角色,在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的相关信息做好备案,加强管理,与家长、妇联以及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积极做出动态调节。开设家长课程,对监护人定时的进行学生方面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情况妥善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提醒,积极帮助发挥监护人第一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开设学生心理课程,根据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出预防以及疏导工作。妇联、团委、村委会等组织要加强联系和管理,齐抓共管,加大留守儿童管理力度。
3. 2 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加强学生寄宿管理政府应积极开展学生寄宿条件整改工作,尽可能早地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巢。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团体生活的开展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将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感受到关怀从而能够及早的排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困扰。与此同时,学校寄宿管理的加强对于学生的安全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保证。
3. 3 投资兴建农民工子女学校,确保亲情关爱能够到位政府相关单位应加大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兴建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降低学校借读等费用门槛,提高农民工子女核准要求,真正保障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的起学,上好学。此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大规模兴建将切实保障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身边,真正担当起亲子教育阵地的第一线。
3. 4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劳动力区域性就业积极开展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促进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促进劳动力密集型就业。通过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机会,紧紧抓住本地区农民工的务工动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参考文献。
[1]李振刚,杨继仁。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69 -70.
[2]贺超,王华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学习,2011(4):35 -37.
篇8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8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3[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不可避免的造就了这样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是时代的孤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几乎是2006年的三倍,超过5800万,而14岁以下的儿童就超过4000万。父母及大部分亲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教育、情感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0年6月,调研小组赴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就“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随机抽取了某小学的三个班级和某中学的三个班级,调查人数为325人,其中“留守儿童”233人(71.7%)。在“留守儿童”中,男孩184人(56.6%),女孩141人(43.4%)。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座谈调研等方式进行。通过此次实地调查,对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活等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切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
(一)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际上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影响程度不同,但是,其中与父母的影响关系最为密切。而亲子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社会支持性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务工,留守儿童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对学校调查可知,大部分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较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联系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足20%。
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重要时期的青少年,漫漫留守岁月中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倾向。
根据调查报告总结得出:18.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3.2%觉得自己受歧视,11.4%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二)教育之缺
1.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度需要完善的。
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
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资金十分紧张,学校无力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实验设施、体育设施等缺乏,影响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农村学校更是匮乏。
种种原因,使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
2.家庭教育缺失
家是孩子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对儿童的照顾远不及亲子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
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社会关爱不足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出入,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染上了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措施、没有资金、没有机构、没有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生活压力
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得到,56.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3.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80.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2.6%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同时,溺爱也比较严重。
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但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另外在饮食等方面,“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孩子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条件及能力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治疗,或者干脆硬“抗”。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四、对策
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上的差异和城乡分割的心理定势的影响,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老师。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得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程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改革户籍制度,并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而且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受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从根本上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陈丽娜,张明.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3]陈亮,沈杰,张丽锦.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篇9
留守儿童数量较多
《中国青年报》2013年3月24日发表了《全国妇联统计显示:内地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的文章称,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多万人,而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失去父母的庇护,他们的身心成长、学习生活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
中国网2013年3月8日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刻不容缓》文章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人民网2013年5月10日《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川豫皖粤湘5省逾全国4成》的文章说,2013年5月10日上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5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报告中显示,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生活状况 令人担忧
寄宿问题
《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14日发表的题为《吃住行仍存难——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需求调查》的文章指出,在重庆市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每天往返3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回家。由于寄宿制学校项目少、缺资金,不少学校只能用教室改建成简陋宿舍,更多的学生仍不得不起早摸黑。
南川区古花镇中心校有240多名留守儿童。校长韦在新介绍,中心校有由教室改建的宿舍,4年级以上可寄宿,能容纳300人,已住179人。十几个孩子住一间,只有公共厕所,不能洗澡和洗衣服。木瓜村小和天水村小更加偏远,有4名小学生因家太远破例住在中心校。天水小学3年级学生简世生说,每天上下学都要翻大山,冬天更麻烦,现在住宿舍,虽然条件不好,但还是很高兴不用翻山。
吃饭问题
《信息日报》2013年1月16日发表的文章《几勺腌菜下饭,一小碗面当午餐——袁州区部分留守儿童午餐难吃饱》称,在距宜春市袁州区约30公里的洪塘镇中心小学,记者了解到,1至6年级共有1200余名学生。中午下课后,不少学生捧着饭盒快速来到食堂的大饭桶前,将饭从桶内舀到饭盒里,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该校2年级学生小玲却羞涩地站在一边。记者让她打开手中的饭盒,发现里面只有3小勺黑黑的腌菜。“这就是你每天午餐的配菜吗?”记者问。“大多是吃腌菜,奶奶都是把昨天吃剩的腌菜装在饭盒里让我带来。”小玲回答说。之后,记者又查看了多名学生的饭盒,发现几乎都是少许单一的白菜、萝卜干、腌菜之类的头天剩菜。近20名孩子中,只有一个饭盒里装着几块煎得黄黄的豆腐,里面有几条肉丝。记者随后又查看了其他班级,发现情况都差不多。
而在西村中心小学,记者看到在该校的食堂内,只有少数几名学生会花上3-5元钱,在食堂炒个菜吃中餐,而大多数学生则聚集在学校对面的小吃摊前,花上2元钱,买一小碗方便面吃。西村中心小学工会的王主席表示,因为学校没有经费贴补,所以530多名留守学生不可能全都在学校吃午餐。对此,袁州区文教局的曾部长表示,有一些偏远贫穷地区已经发起了“爱心午餐”活动,但袁州区目前还不能算贫穷地区,所以“爱心午餐”的政策还未实施。
安全问题
《江西日报》2013年1月15日发表的题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状况堪忧,无人管束易出意外》的文章指出,2013年1月14日一大早,重度烧伤的吉安3岁留守女童邓芯怡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抵达北京接受治疗。去年12月29日,邓芯怡被家中老人放在火炉旁睡觉时,不幸被烧成重伤。
类似邓芯怡这样的悲剧不时上演。去年5月20日,万年县一城中村的住房起火,一对5岁和3岁的留守小兄妹不幸遇难;在这起悲剧发生前14天,即5月6日,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塘溪村璜溪村民小组一家6名留守儿童在水塘洗澡,5人溺亡。出事时,村里竟找不到一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
此外,留守儿童成了人贩子瞄准的目标。去年2月1日,丰城市荣塘镇2岁的幼儿陈嘉豪失踪,2月9日下午,陈嘉豪在一个亲戚家门口被发现。公安部门表示,可能是嫌犯慑于公安机关追捕压力,将陈嘉豪送回到案发地附近丢弃。
有太多让人无法承受的伤痛:2011年全国数十起重大校车事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外出打工人群密集的县乡,而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2011年,公安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受伤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全国妇联的一份报告显示,仅2008年,全国就有2万名青少年死于意外事故,其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
失学问题
中国青年网2013年3月6日的文章《贵州留守儿童116万,辍学儿童23.7万》指出,因为贵州省现有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能够提供的就业较少,所以贵州省有630万名农民工在省外打工,而这一现象导致贵州省留守儿童达到116万。谈到贵州省的失学儿童,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2012年,贵州省的义务教育辍学儿童已达23.7万人,高中阶段的失学人数达到11.6万人,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12万未满18周岁的少年既不能就业,也没有进入校园,在社会上游荡。
心理问题
《工人日报》2012年9月4日发表的题为《调查称中国14.7%留守儿童感觉自己“被遗弃”》的文章说,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通常回家的机会很少,平均需要1.6年才能回家1次,其中,省外打工往往需要2-3年才能回家1次,省内打工的每年也只能回家1-2次。父母不在身边,弱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留守儿童又容易把自己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较,就会产生“没人管”“被抛弃”的心理感受。
《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18日的题为《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文章提到,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3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爱心传递 共同守护
《人民日报》2013年1月11日发表的文章《我国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优先保障吃住行》称,2013年1月10日,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和中国关工委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力争做到“三优先”,优先照顾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有学校寄宿、吃好饭、上下学方便。
《意见》指出,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要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为留守儿童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
《意见》还提出要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及时更新;认真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照料留守儿童。《意见》指出,将建立16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新华网2012年12月27日的题为《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文章指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无论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该更好地守护留守儿童:前者可通过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等方式,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后者应通过建设公租房、农民工公寓,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在城市栖身。当然,如今最紧迫的还是要完善学校配套设施,至少要彻底打击和杜绝黑校车。城乡均衡教育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更应得到政策的倾斜,包括加大财政补贴、强化硬件设施、配置优质师资,还有提高安全保卫级别。
凤凰网2013年2月18日的《留守儿童的中国式别离》指出,从长远看,只有创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学、升学的环境,才能缓解这种中国式别离,而在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的现实无法短期改变的情形之下,全社会应该向这个群体伸出援手,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才是关注中国式别离的价值所在。
新华网2013年1月1日的文章《江西广昌:党员“家长”,逾四千留守儿童获温暖》提到,新年来临之际,江西省广昌县吁江镇下湖村村支书揭友毅又一次来到下湖村小学,了解他结对的留守儿童小涛的学习情况。由于小涛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作为小涛的“家长”,揭友毅经常要到小涛家里和学校走访,让小涛“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篇10
一、案例介绍
我班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小龙,他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平时无暇顾及他的学习生活,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小龙身上集中出现以下问题。
1.产生厌学心理。由于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因此没有能力辅导他学习,重养轻教,致使他学习得不到有效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不健全。小龙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出现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上网逐渐成瘾。由于隔代抚养,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小龙已经有半年多的网龄,并且很快成瘾。
二、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小龙及其家人,我发现小龙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
1.典型的“爱无能”。监护人对小龙过于溺爱、事事迁就,缺少严格的监督,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
2.补偿式的父爱和母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经商,小龙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父母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孩子。
3.内心深处的自卑。由于小龙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得小龙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与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缩在角落里。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小龙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溺爱、迁就、监管不到位及其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小龙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教育策略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小龙多次交谈,并通过电话与小龙的父母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及其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是在害孩子,会让孩子滋生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恶习。同时我对小龙家长提出如下建议:(1)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尤其上网玩游戏一定要坚决制止。(2)不要把孩子困在自己身边,让他到小伙伴中,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
2.呵护留守孩子的心灵,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诱导及正面强化。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情绪行为。为了让小龙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各种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信心,我采取以下措施。
(1)巧用契机,树立信心。由于小龙封闭了内心,身上缺点多多,一时半会找不到闪光点,我就利用他对网络非常熟悉的特点,让他在网上开个博客,写写日志,记录成长中的点滴。他把自己的博客装扮得漂漂亮亮的,文章写得不错,常有同学点击,在老师和同学肯定的目光中,我在他脸上看到从未有过的自信笑容。
(2)创造机会,融入集体。在小龙从我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中对自己充满自信后,他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兴奋性,我立即抓住时机让他加入班级宣传小组,担任黑板报的美工工作。一是让他以进一步成功的“可能”引导发掘自己的潜能;二是让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三是让他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强信心。
(3)种植习惯,完善自我。小龙取得了不少进步,但经常出现反复现象。为此,我采用“加加、减减”的方法促使他良好习惯的养成。如针对他作业按时完成等好现象,我先用“加法”,重重表扬他,让好习惯越来越多;而对他有时因为上网太迟睡觉而影响睡眠等坏现象,我用“减法”,或大事化小,或轻描淡写,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修改过来。随着好习惯的增多,坏习惯的减少,小龙的性格、表现等各方面不断完善,越来越优秀。
四、案例反思
小龙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小龙家长的转变及其所做的一切,让我联想到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1.对留守孩子多一些呵护。留守孩子远离父母的荫护,远离亲情的滋润,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教师要力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用爱心、耐心、细心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
2.给留守孩子多一次机会。由于缺少父母有效的管束,隔代的老人经常溺爱,往往造就一个个心理有问题、有不良习惯的“问题学生”。老师要多给这些孩子一次、两次……机会,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多一些修正的机会,多一些成长的喜悦。
- 上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 下一篇: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