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项目式教学案例

篇1

实施过程

项目分为4个环节,分别是科学培训、野外考察、专题探究和手工制作。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各个环节又可以独立自成体系,不受场地、时间、参与学生等因素的局限,十分灵活。结合学校和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系列培训的形式系统学习,也可以独立开展单项活动。

科学培训

科学培训在科技馆是采取开展常规课程的形式,固定每周末上课,报名的同学可以提前预约课程。开展的课程系列有“认识叶片”、“小小显微镜”等。显微镜课堂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叶的横切面标本。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命的本性就是物质性;同时,也认识到可以借助观察工具和其他工具,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的怀抱,释放他们的天性。活动前教师会提前交代活动的目的,分发叶片考察报告。活动中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千姿百态的叶片,记录下植物的名称、分类和生长环境,并描绘出叶片的形状,完成完整的植物叶片考察报告。同时,告诉孩子们不要直接采摘树叶,只能通过捡拾新鲜的落叶,带回去以备手工制作之用;提醒他们不能随手丢弃垃圾,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专题探究

户外活动时,学生们往往会观察到一些细微而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叶片正反两面的颜色不一样,大多数落在地上的叶片是背面朝上等。孩子们认真地观察周边的世界,并提出了疑问。树叶为什么在秋天变黄了?哪些植物的叶是能吃的?植物的叶里面有哪些成分呢?植物的叶里面的水是怎么传输的?

教师则从中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主题。主题确定好之后,学生们按照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分享讨论的研究思路,合作开展探究实验。探究活动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当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们自己制订任务书,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

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较之结果,教师会更加关注过程,因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小组之间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教师不直接把正确的结果公布,而是组织学生们继续讨论思考,寻找原因,重新实验。

手工制作

这个环节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的,主要是学生们利用最常见的叶片开展创意制作。

拼贴画:完整的树叶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有椭圆形、扇形、掌形、心形等,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形状作为他们画面的元素,组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拼贴画。

拓印画:叶片形状不一,背面大多还有清晰的、纹理不一的叶脉凸起。几乎任何有凹凸表面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拓印在纸上留下它们的背影,所以,叶脉肯定也可以拓印下来。只要事先构思好画面主题,然后在叶的背面涂上颜色,通过拓印,就可以将叶脉的身影留在纸上,这样就能创造出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叶脉书签:为了让学生们直接观察到叶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叶脉分离出来。和叶肉组织相比,叶脉组织的质地十分坚韧。教师指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除去叶肉组织,只留下叶脉,这样就能直接观察到叶脉的形状和结构了。之后,学生们用颜料、水彩笔进一步美化叶脉,给叶脉过塑,这样就能制成极具创意的便于长久保存的叶脉书签标本。

项目评估方法

为了跟踪和评估活动过程,我们采取了一些简单又易行的方法。

学习单

在每一个项目开展之前,教师都会按照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情况制订一份适宜的学习单,督促学生养成时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习单的回收查看,及时掌握学生们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及项目仍有待改进的地方。

行为观察

在活动举行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小学生对大部分可动手操作的课程表现出极大热情。另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使用仪器和工具,还能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发挥了创意和想象,认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培育了他们正确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交流会

开展交流会,邀请参与的小朋友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并探讨收获,收集他们的建议。交流会使得学生能将自己在实验中的所想、所学、所得与其他同学分享,能提高学生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特点和创新性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

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所以项目选择了以植物的叶片为学习中心。孩子们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从而延展出不同层次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严谨的科学培训与活泼的野外考察相结合,既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又能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视情感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还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严谨的科学培训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野外考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馆校结合,内容延伸

项目选题紧扣学校教材,学生对主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他们熟悉的话题。该活动为学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校科学教师对项目可以很方便地给予支持,实施起来没有困难。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发挥了互动性、体验性的优势,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更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科技馆实验教育中心不仅有专业的科普教师和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还毗邻省植物园和省府文化公园,教学条件非常有优势。

项目成果

活动开展以来,共计接待小朋友8000余人次,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2013年“一叶一世界”项目在五一期间为雅安灾区的同胞们举办了专场义捐活动,活动通过义卖小朋友现场制作的叶脉书签,共募捐到4411元人民币,并将募捐得到的全部善款通过“壹基金”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的同胞。

为了使该活动可以在科技馆和学校中广泛推广,科技馆还组织科技辅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项目图册、活动手册、小小科学家教材等资料。

篇2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4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型媒体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微信、微博、QQ以及博客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扩充,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能够让我国的高职思政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新媒体时代中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抵制力

相较于国际中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获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2 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与资讯的数量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需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在一个清醒的状态,在搜集网络信息的同时应具备质疑意识。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即为帮助学生准确的解读网络信息,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当中准确的判断其价值和作用,不仅不轻信、不散播未经查实的信息,同时还要杜绝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的侵扰。

3 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整合新媒体资源,尽快占领高职思政教育高地

在最近几年来,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促使着我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工作学习均出现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是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每天都要同知识与信息打交道,因此更加容易去接受或制造新鲜事物,在无形当中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传播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者,如果想要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与时俱进,优先针对网络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挑选出来,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来辅助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以及组建谈论组等形式来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3.2 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教案更新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着贴近生活实际的优势,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育者应当在课堂当中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教学案例,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针对案例中的事件与人物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挑选与深入分析教学案例的全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媒介素养训练活动。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运用PPT或讨论组等方式来将自己所寻找到的教学案例展示出来,同时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行开展案例搜集活动之前,教育者需要先对他们展开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指导,缩小学生的搜索范围。媒介素养的指导工作可以依靠校内电子图书馆的文献搜索引擎来开展,思政教育者根据课程内容来为学生介绍几个参考书目,同时向学生提供几个可以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站,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获取健康媒介信息的能力。

3.3 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摆脱掉了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也同样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搜索一些新的教学途径,努力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QQ群、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APP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健康完善的思政政治网络教学课堂。

思政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教育者可以编辑几个短小精悍但内容有趣的短句或短文来推送给学生,扩充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案例介绍。教学案例包括时下新闻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教育者将案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关联到一起,以此来吸引学生阅读;最后,职业素养。教育者要根据专业与学生的喜好来调整思政课程的教育重点。例如,商学专业的思政课程应当主要教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工学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重点教授忠诚与奋斗;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重点强调版权保护与脚踏实地等等。

参考文献

[1]安蓉泉,梁武梅.为思政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2]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3]刘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5(07):159.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雨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我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手段、方法的更新,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这个目标的设定,是通用目标,适用于任意专业,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需求为引领,但未结合不同的师范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未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距离不同专业的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大纲中,选取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技术概述、FTP服务设计与实施、学习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多媒体素材的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和思维导图的使用几大模块。但由于24课时的小容量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在内容上自由选取,无法做到将其全部传授给学生,经常会针对教师擅长的方面进行选择。同时,由于教师每次讲授专业不同,无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背景且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结合专业进行讲授,较少考虑学生学科专业间的差异,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教学方法的选取

通过访谈10位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师发现,老师目前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任务驱动为主,演示法为辅,引导学生完成教育技术各类软件的学习,学生的实验都是以模仿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甚至不能完成基本的验证类的实验,使学生只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没有体现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此外,由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不同,面对60人左右的大班授课,教师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只能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实施教学,造成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

4.评价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我校教育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主要通过作品考察的方式来完成。在结课的时候,学生制作一个课件或微课或其他相关作品,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并给出评分标准。这种评价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考核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但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水平,对学生课前课后的进步情况未综合到考核过程中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基于雨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的尝试

基于对我校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现状的分析,以普通师范专业数学教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为试点,尝试构建基于学科需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试点。在探究过程中,联合了三位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工,3位教师共同担任3个专业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

1.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总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数学教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植科)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对接,细化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构建

以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张凯老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任务驱动教程》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课程教学大纲,尝试构建基于雨课堂的资源系统,内容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库的多元立体化教学内容,并创新“专业+素养+实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相同的技能应用在数学、植科和小学教育不同的知识领域,并提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又不局限于大纲,丰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并将学生的作品也作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形成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教育技术课程内容。

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的构建

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的构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既是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也是为职前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分为3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了传统课堂的部分翻转。课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活动任务,进而制作课前预习的多媒体课件,并提供相应技术或理论学习的微视频资源,以及与学生专业匹配的教学案例,并通过雨课堂进行。学生通过预习教学课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资料整理的任务以及学习微视频资源,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带着疑问准备上课。课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围绕本专业某个知识点,结合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交流讨论并设计制作要展示的成果,基础操作部分可以由学生观看预习资源解决,对于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答疑。通过将学生作品在雨课堂端播放,学生可以参与弹幕互动或发表评价,进而评估学生的业绩。课后,学生可以依据课堂互动、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在雨课堂相关讨论区与其他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原有课堂中无法解决的不同层次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的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资源以及后续学生资源的上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的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篇4

[关键词]国培计划;农远工程;培训;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9084-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落后,为此,国家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该工程通过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但由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培训工作不够到位,加上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使得资源现状、设备现状与教师需求、教学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农远工程”的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国家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开展,拓宽了教师视野,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受训教师也感到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教学技能培训明显感到不足。如果我们在“国培计划”中增加一些“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就能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不仅能为“农远工程”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能满足“国培计划”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二、“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1.对“国培计划”学员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就需要掌握教师培训须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部要求参加国家培训计划的项目学校,对本地区教师培训须求进行调查。2010年安庆师范学院对安徽省340所农村中小学的867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抽取了有关信息技术能力与培训需求方面的调查数据:

(1)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另外,“农远工程”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操作的教师只有4.6%,基本熟练的人有32.2%,不熟练的教师有51.7%,不会的教师有11.5%。上述数据统计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应对“农远工程”使用中所需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尚显不足。

(2)教师希望获得培训的类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表明,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普遍与时代的需要脱节,教师认为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换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教师感到教学技能不高,授课模式比较呆板,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以落实到位。教师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希望掌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参加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特别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41.2%的教师需要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76.9%的教师则希望能学习新课程基本理论,而63.1%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提高,67.1%的教师则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

2.对“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调查分析

笔者2010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为了了解“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应用与培训情况,项目组成员对安徽省安庆地区18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1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也对农村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与参加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

(1)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

“农远工程”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知识,“农远工程”的有效利用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特别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因此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不熟悉,对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知识熟练掌握的占4.2%,基本熟练20.5%,不熟练66.9%,不会的8.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远工程”的有效应用。

(2)“农远工程”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农远工程”应用能力,主要是相应的培训没能跟进,为了提高农村教师应用“农远工程”的能力,我国针对“农远工程”开展了各级培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培训。但普及面还不够,一般只有“农远管理员”及少数优秀教师才有机会参加培训。调查发现,只有13.3%的教师参加校外的农远培训,大多数教师只能参加校内的“农远工程”使用的研讨会,更多的教师则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目前只有34%的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这其中多数教师参加的是校本培训,57%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且希望参加培训,9%的教师未参加且不愿参加培训。教师最想接受的培训内容是先进行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使用技巧。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教师对“国培计划”与“农远工程”培训须求是一致的。“农远工程”是信息化时代下,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传递知识信息,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不够,造成国家投资100亿元的“农远工程”项目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国培计划”中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的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1.“农远工程”发展的现状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工程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110亿元资金,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育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光盘,为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为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配计算教室,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经过5年多的建设,工程已基本建成,工程的实施与完成改变了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提高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使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向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农远工程”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如运行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特别是教师培训问题,“农远工程”能否有效应用,重点是教师,教师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直接影响着“农远工程”作用的发挥。但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这就造成了“农远工程”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农远工程”的作用,就要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2.“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的融合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国培计划”项目之一,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5.5亿元,2010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名,“国培计划”主要是培养一批“种子教师”,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因此要求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以达到示范引邻,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国培计划”的开展给农村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在培训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国培计划”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领域的具体课程结构,目标和内容,均由各培训机构自主制定,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绝大多数培训机构设计了专家讲座,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但对“国培计划”实施的目标,任务,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缺少把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的培训。要想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培训作用,必须将提高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师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因为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农远工程”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投资100多亿的“农远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有效培训,造成应用效率低下。目前国家又在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不将培训与“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不仅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也将造成我国教育规划前后脱接,缺乏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国培计划”中增加针对“农远工程”应用的培训。

四、“农远工程”与“国培计划”融合的方式

1.“国培计划”培训引入“农远工程”应用培训内容

“农远工程”是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在“国培计划”中增加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培训目标应是: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将教育技术整合到学校教学活动中。根据此目标,有必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

(1)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传递能力、处理能力、认知能力、决策和施用能力,具体则是要求人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而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资源学习的搜集方法,懂得常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是现代人们获取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重要工具,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各种教学应用软件种类繁多,教师要在很短的“国培计划”中得到充分培训是不可能的。不过计算机与网络是人们实现“自主与探索”性学习的有力工具,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人们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农远工程”使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重点是培训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然后学会如何利用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只有掌握了自主性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才能得到专业知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识策略。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换代,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信息技术时应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重点培训获取、处理、认知信息技术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信息技术具体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最优化。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方式培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是以“启发,引导,协助”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意义的知识建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农远工程”三种教学模式都是用现代教育媒体传授教学知识,它是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模式和多样的策略,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环境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须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学会全面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成为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与学的主要的基本方法。“农远工程”教育资源中有各种学科不同年级课程的教案,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案例,因此在培训时重点是选取一些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点评。通过对“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分析,让教师了解“农远工程”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因为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只有掌握“三种模式”设备的特点和教学功能,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用最佳教学方案,达到教学最优化,如果教师通过“农远工程”三种模式教学案例学习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从而满足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等方面知识的需求。

2.利用“顶岗置换”发挥大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农远工程”的应用

篇5

一、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技术学院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为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学校能够担当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将来不仅能胜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能够胜任学校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项管理、研究、实践等工作,能够整体部署、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二、培养措施

1.制订面向校园信息化的课程计划。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学院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了专门修订,开设了一系列面向信息化实践的课程,加大了综合实践运用类课程的比重。在原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还增设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技能实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概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讲坛》及《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应用》等,新的课程计划为达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动将教育技术学科理念和学科手段运用在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有效方法: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发数字资源,建设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精品课程,推行课程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活动导向多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模式,通过在传统教学中整合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中整合数字平台与数字资源,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3.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中心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和建设教学实验中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仿真实验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验室等,形成完备的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完善专业课程实验,规范课程试验内容;依托面向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立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的有效机制;建设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实验、导师制指导实训、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

学院还积极拓展建设面对免费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基地。2009年暑假,学院的首届免费师范生深入到农村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以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教育技术烛光西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不仅走访了当地的教育团体,而且为当地的农村教师带去了先进的网络资源搜索、教学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培训。

4.依托研究项目,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入实验室锻炼。结合学院深入中小学校研究项目多的特点,学院为免费师范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学课件开发、教学案例制作等研究工作,使他们通过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目前,2007级免费师范生中有50%左右的同学进入了各个实验室;2008级免费师范生中有70%的同学参加了实验室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研究团队就接受了多名免费师范生参与其主持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同学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里的应用方式与应用潜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5.建设免费师范生职后支持服务体系。学院还针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发展做了规划,建立起一套信息化的服务体系:组织建设基于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系列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咨询、指导知识库,建设基于网络的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各类面向校园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院将利用信息化的方法与手段,为他们的职后专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服务,使得免费师范生可以继续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持续开展学习;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母校无私的帮助。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教学途径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潜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要进行主要学习的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化教学是指针对小学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开放式教学的内容是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因此,在进行综合化的数学教学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发现问题并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只有将生活运用到教学中,学生才会真正对学科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西师版的小学教材中,依据生活进行选材。例如:教学设计中的植树活动和环保的宣传,组织学生集体出游,参观滨江路等。这些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并且条件较简单,因此在教师的组织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增加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科教学专业化的过分强调,使得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对于其它学科的综合运用。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于其他学科也要进行学习,补充自身的只是能量,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在西师版的教材中,设立实践活动将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科学、劳动课程、语文课程等内容。例如: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章节中,有“学做小买卖”、“参观养殖场”的实践活动,在统计与概率中,“做一个家庭年历”“看看家乡新面貌”的任务设计等,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二、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采用综合化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得以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小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其中,在任职的过程中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也能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先进行观察,然后再对观察对象形成一定的认知,此时的认知是感性认识,在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后,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学生的概念就会形成。针对于此,教材中的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如在课程内容中采用合资进行计算进位加法。直观的画面是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进位加法的方法。

在西师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对有余除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糖果作为道具,然后作出假设,分给每人三颗,那么会有多少同学得到糖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进行计算。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保证教学效果。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综合化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互动的全新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并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1)在西师板的教材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进行总结,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的体验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材中,将教学情境设置在以社会为背景的环境中,在环境中进行教学任务。例如在对圆的认识一章中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圆进行了解,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到关于圆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关于圆的项目进行了解,引出祖冲之的圆周率和计算方法。然后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奥妙之处。由于各个学生的资质条件不同,智力和思维能力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实施教学,是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综合化教学,要求与生活相联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使数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数学进行综合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浅述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J].商情,2011(15)

[2]刘素銮.小学数学实施综合化教学的探索[J].数学周刊, 2012(1)

篇7

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实践性。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在授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在课中教师的指导下研讨并实现真实的网络数据库开发项目,这将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无缝的实现工科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数据库方向人才的目标。

一 翻转课堂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需在课前自行下载并观看该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并提交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从而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部分文献[2]又将该教学模式称为“颠倒课堂”。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到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安排在课堂中完成。[3]

翻转课堂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且为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导师、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会因为缺席而导致知识点遗漏、教学资源及知识点永久保留、学生全部参与教学且可获得活动个性化训练等主要特点[4]。

2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Aaron Sams和Jon Bergmann提出[5]并应用的,随后他们发现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很多。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在美国甚至各发达国家的教育界中流行起来,并于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杂志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6]。

目前,我国教育界学者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12年杨刚等人详细阐述了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7];张金磊等人在研究国外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型[8];曾贞等人讨论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给出了个别教学成功的典型案例[9];马秀麟等人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该教学模式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确有帮助的结论[10];2014年周霞、金鑫、申华等人[11-13]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各自院校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初步完成了教学案例和架构的设计工作,但他们仍存在翻转课堂进一步应用和教学案例不够细化等具体问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总之,从目前的文献表明,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工科院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具体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成果较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补充。

二 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方式的问题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编程人员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各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均普遍开设了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14]。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2)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够生动、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学实践和实验学时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4)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彻底,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应用到教学中来。

2 学生学习的特点

由于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通常为大二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谈话等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时存在如下特点[15]。

(1)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差异巨大。大二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总体上还存在技能水平的巨大差异。少数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网络环境甚至进行软件开发;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只局限于网络操作,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软件开发;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等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少或从未操作过计算机。

(2)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参差不齐。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学习兴趣差异较为明显。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对他们的专业、生活和未来的就业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他们具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且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 翻转课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1 模型设计

当前,支持翻转课堂的模型众多,笔者根据文献[15]所提供的模型并结合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门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3.tif>

图1 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图1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师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负责归纳教学资料,重点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学生则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并自学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汇总问题,及时与教师在线交流,消化理解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课中,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具体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的创建过程,为每个学生确定具体问题并创建独立探究、交流学习和程序展示的机会,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课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成对学生的评价点拨,学生则及时给出意见反馈,教师进一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2 网络平台构建

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是一个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着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中功能层是由教师功能界面和学生功能界面组成,是教学平台的核心,也是翻转课堂得以成功实施的技术保障,用于完成师生信息传递的功能;数据层为功能层服务,是存放翻转课堂所用到各类教学资源的所在地,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记录、师生在线交流记录、教学资源视频信息和习题答案等;表示层则是师生登录教学平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WEB浏览器进行登录。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4.tif>

图2 网络教学平台结构

3 教学过程设计

从图1可知,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过程设计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1)课前设计。课前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保障,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前预备。教师应提前归纳下次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提供一些视频资料、PPT课件、知识点明细表和必要的参考书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并给出必要的自学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一般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基础类级别和扩展类级别,以满足不同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上传的教学资料中,视频资料为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制定1至3个视频资料,每个视频资料介绍一个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的知识点或介绍一个数据库开发案例,并配置一个关键点说明文档,以方便学生自学。笔者使用的视频资料制作软件为“屏幕录制专家”,因为该软件具有免费、制作简单、录制的图像声音清晰等优点。当教学资源上传完毕后,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通知,让他们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自学。学生根据视频资料所配置的关键点说明文档,结合教师的其它辅助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自学记录及时汇总至小组长。小组长于开课前一天将这些记录反馈给教师,接受教师的考核和分析,以便确定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和重点。

(2)课中设计。课中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要求学生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思想。因此,该阶段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本文假设每次课程进行90分钟。

教师先用15分钟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自学情况的考核分进行通报,展示评分细则,布置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给出案例实现的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好的案例任务,预计需要50分钟。期间,学生可向教师提出某些数据库开发的具体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程序作品,预计需要15分钟。由学生主讲,全面展示其开发的程序作品,介绍关键命令或技术的实现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和讨论相关技术,确定作品是否可进行优化以及如何优化等问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和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课下加以完善。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开展情况,预计需要1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升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对怠课学生进行批评,给出本次课程的考核结果和下次课程的时间规划。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阶段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相关技术后的一个固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该阶段的设计主要分为意见反馈、评价点拨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

意见反馈。由学生完成对本次课程的意见评价,给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将这些意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汇总后进行分析,完成对今后课程开展的优化工作。

评价点拨。学生将课中未完成或需优化的程序作品课下完成,上传至网络环境中。教师下载点评,将评价上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点。

巩固练习。由教师上传本次课程全部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下载练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所理解的知识点。

四 教学模型实施效果分析

1 实验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采用传统班和实验班同步进行的授课方式,其对象是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每班学生人数为30人。在授课前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统计表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5.tif>

表1的内容显示,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水平方面基本相同,几乎都刚刚接触网络数据库。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传统班采用“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则采用本文所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自身感受等方面显示,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2 成绩对比分析

将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由高至低进行比较,得出成绩对比图如图3所示。经计算,传统班的平均成绩为71.6,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75.23。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传统班的平均成绩高出3.63分。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6.tif>

图3 传统班与实验班成绩对比图

若将传统班与实验班学生期末成绩按分数段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对比,则其对比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传统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0%、36.67%、23.33%、30%、10%;实验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33.33%、36.67%、10%、10%。实验班的优秀率高于传统班10%,良好率几乎相当,中等率高于传统班13.34%,而及格率降低20%,实验班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班。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7.tif>

图4 成绩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对比图

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水平。

3 问卷调查分析

期末考试结束后,笔者分别向传统班和实验班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通过汇总调查表,发现传统班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而实验班的学生则几乎完全认可了这种授课方式。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学到了许多网络数据库开发的实用技术,增强了开发程序的信心,体会到了技术交流的快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也对“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是希望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能更早的安排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其二是希望教师延长学生程序作品的展示时间,增加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多给予学生程序作品正面的点评和鼓励。其三是进一步改进网络教学平台,增大其带宽,减少网络延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I.].[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

t20120330_760603_3.shtml.

[2]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94-198.

[3]朱敏.教师教育“翻转”模式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03-209.

[5][6][1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杨刚,杨文正,陈立. 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2-14.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9]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10]马秀麟,赵国庆,邬彤. 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11]周霞.《数据库技术》翻转课堂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9):6642-6643.

[12]金鑫.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8-99.

[13]申华.翻转课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为例[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197-199.

篇8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使用不熟悉的仪器和试剂之前,一定不要随意操作,以免破坏实验仪器,浪费试剂,发生意外事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室教学工作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实验室教学工作心得体会一

星期一晚上老师发了一张学案,是用来规范实验步骤的,第二天上课,老师只是将学案讲了讲实验过程,真不知老师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星期三,课代表说,今天化学课在实验室中上,顿时一片欢呼。到了实验室中,老师又讲了一些要求,开始做。

我们先做第三个实验,先称盐,我拿着天平,左调调,右调调,怎么都调不平衡,张一翀那3ml的水快量完了,我连天平还没弄好,就当我为此十分发愁时,看见游码正在3克上,我差点昏过去。把盐弄好后,加水,搅拌,没化开,我往烧杯中加了许多水,化开了。现象,变浑浊,变咸。

实验四,将2~3块石灰石放进试管中,放到第二块时,卡住了,我喊道,张一翀,拿砝码来,我要把它砸开。张一翀无语了,他拿着镊子给我加了两三块小的,到稀盐酸,我手里拿着试管,我让他帮我点燃火柴,他连道不行,我把试管交给他,点燃一支火柴,放到瓶口,没灭,快烧到我手了,我把火柴往里一丢,灭了。

后两个实验都是关于酒精灯加热,第一个实验我有些不太熟悉预热,,后来张家豪告诉我预热一次就可以了。液体被逐渐加热,变成了深绿色,不对,书上说是蓝色,有问题,就当我想放弃时,液体出现了一点蓝色,接着,越来越蓝。嗯,行了。

最后一个实验要用到铁架台,把试管夹上,不稳,再调,还是不行,老师来帮忙,过了五分钟才弄好的,加热,有冷凝水出现,张家豪在一旁叫道:冷凝水,有冷凝水,啊!要炸了!快跑啊!Help!SOS!我真想把酒精灯扔到他身上。渐渐地,分么变成了白色,成功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要谨慎,细心,还要有耐心,一步一步的做,才能干好任何事。

实验室教学工作心得体会二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任务是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分析化学实验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其次,分析化学实验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最后,实验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大一暑期实践期间,我曾随学院学生科协进行了北京市城区饮用水水质调查。那次活动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作分析化学实验,以下借用几段我对于那次活动的总结。

活动的目的除了在于培养科协成员的分析化学试验能力外,还使成员体验了比较正规的科研项目的步骤——讨论、立题、取样、分析……通过这次活动,科协成员面对涉及外专业或目前学术水平难以达到的课题时,将更有能力与信心运筹帷幄。调查是学生科协的传统活动——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拓展。化学实验技能有机的溶于调查的水硬测量阶段,使单纯的实验提升到科研的高度。

从调查的取样阶段开始,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到活动当中。取样的范围是北京市城八区居民的饮用水。原则上每个城区两个水样。我被分配采集一个朝阳区的水样。朝阳区是北京的大区,我选取的社区是位于西大望路19号的新近开发的楼盘——金港国际。该地点处于泛CBD,也是近期入市的热门地点,我选取的社区定位是白领公寓,室内除有自来水外还有纯净水的管道以及完备的终水系统。我分别采集了该社区纯净水及自来水的水样各一份,以便比较。

实验阶段中,未学过分析化学的成员得以提前接触到一些高精密仪器,如分析天平。这为大一的同学今后的学习有较大的积极影响。虽然因实验仪器使用的不熟练使得失误的频繁发生,但由于活动参与者的认真态度,我们最终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我采集的两份水样中此社区的自来水水样的水硬水平于其它城区的自来水水样水硬平均水平相近。纯净水的水硬几乎是自来水的3倍,且PH呈弱酸性,证明该室供纯净水水样中含有较多的离子。由于实验条件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无法将该水样中所含离子一一检验出来,但足以证明所谓的纯净水的水样并非如我们通常理解的纯净。由于水样的采集是入户进行,我们没能得到此纯净水水源处的水样。考虑到新房的管道可能还未经使用,水样受管道材质影响较大,此次采集到的不良水样并不能断定此纯净水水源的不纯净。

自第一次接触分析化学实验到现在,已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我发现做好分析化学实验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要做好预习工作。实验前应认真阅读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需的基本操作技术,明确实验目的,原理,任务,主要的操作步骤及有关事项,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实验过程中认真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作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实验中随时将实验测量的各种原始数据真实,准确,清晰,的记录在原始实验记录纸上,并让老师审阅。

第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使用不熟悉的仪器和试剂之前,一定不要随意操作,以免破坏实验仪器,浪费试剂,发生意外事故。

第四,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注意电源,电炉,水阀等。实验后及时洗涤清理仪器。

第五,实验后根据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总结实验的经验,误差分析思考题等。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拓宽知识面,培养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验室教学工作心得体会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 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 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 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装置将实验改进。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等老师教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学生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实验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实验室教学工作心得体会四

xx月xx日下午到达xx省电化教育馆报到参加20xx年初中化学实验管理操作培训学习,对于本次培训学习我充满了期待!

20xx年xx月xx日上午8:30培训学习正式开始,首先由xx馆长出席培训开幕式并致辞,同时提出具体的培训要求及强调完成相关的学业。授课由xx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的xx副院长和史君雄副教授共同完成。

20xx年xx月xx日上午9:0——11:30由史君雄副教授上课,首先主讲化学绪论。任何一门课程第一节课上的一般都是绪论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的必要性,并且设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激发其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和欲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要重视绪论课。史君雄副教授所讲的化学绪论课的教法新颖实效,他阐述了绪论课教学在化学整体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讲好化学绪论课的具体措施,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知识框架结构,讲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在现代科技成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具体的问题和实例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初中的化学教学,这对今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20xx年xx月xx日下午3:00——5:10由xx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的xx副院长上课,主要讲授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内容详细准确,讲解清晰透彻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管理。

20xx年8月2日上午8:45——9:45由xx副教授上课,主讲内容《新课程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xx副教授结合大量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进行剖析,让我再次重新认识新课程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这对今后的教学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0xx年xx月xx日上午9:55——11:30和下午2:30——4:00由xx副教授上课,主讲《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其内容有:科学探究概述;实验探究教学的主要模式;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还有《化学教师课堂板书常见错误分类例释》内容。史君雄副教授结合大量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进行生动的剖析,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科学探究不但需要科学的方法,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地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搭建研究的平台,成为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实践能力,真正发挥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作用。聆听了史君雄副教授的讲授,更好地启发引领我今后的教学,受益匪浅!

20xx年xx月xx日上午9:00——9:30由xx副院长主讲《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上午9:30——11:30由xx副院长主讲《中学化学实验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xx副院长准确分析了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让我全面了解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内容,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对实验教师的能力及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化学实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有义务推广现代实验技术,这样才能加快化学实验技术的推广步伐,促进人类的进步。化学实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乐于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实验教学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0xx年xx月xx日下午2:40——4:20由xx副院长上课,主讲《中学教学仪器设备及管理》,20xx年xx月xx日下午4:30——5:30和20xx年xx月xx日上午9:00—9:50由xx副院长上课,主讲《中学教学中学实验室常规管理规范》,20xx年8月4日上午10:00—11:00由xx副院长上课,主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xx副院长对《中学教学仪器设备及管理》和《中学教学中学实验室常规管理规范》进行了很详细的分析,以实际的例子引领我们规范的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学习中让我更明确了管理维护仪器设备和中学实验室常规管理规范的重要性,深知实验教学功能在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因此要重视规范管理维护仪器,做好实验室的常规管理。管理出效益,今后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使实验教学及其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一天进行培训结业考试。

篇9

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处于重大的转型阶段,使两者关系由隔离、分化和冲突走向了整合、共建和协同,从原先的相离相弃走向了当前的相依相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两者的协同应从理念协同、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和师资协同入手,探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协同发展

“教学服务”是要将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部事务中,做到“教学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协同创新,关键在“协同”,主旨在“创新”。简单地说,协同创新就是各协同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整合各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对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而言,就是要在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校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发展共同体,确立共同目标,致力于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样的共同目标指导下,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共生共长的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产出丰硕的、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及任务,提出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根本,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应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即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协同,探索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以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增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辐射效应。实验区既是集团内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研究基地、服务基地,又可以成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真正实现高校与高校、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大学与基层教育、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互动,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以与高校所在地政府签订基础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持续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高校、地方政府、中小高师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与理论优势,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与管理优势,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实践基地优势,整合各部分的优势资源,旨在培养师德师风高尚、教育信念坚定、文化底蕴丰厚、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实践反思敏锐、专业发展自主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师人才。以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和以人育人的理念,深入推进以“师生关系为媒介的教学”,推动师生积极互动,在对话中促进理解,在对话中深化合作,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发展。积极推行平等式教育和交互性学习改革,深入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主动求教意识,督导师生积极联系与深入接触。

二、目标协同,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与地方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相协同,培养方案按需定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与高校教务处和各专业负责人联合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遵照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及时修订或部分调整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高师院校本着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师德教育为先,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通相补,成人教育与成材教育相辅相成,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相通,学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促相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连相助的基本理念。加强教师教育专业职业品格培养类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间的渗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各类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的互动。2011年,教育部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措施,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对教师培养、准入、培训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进行规范,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掀起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高师院校应合理设置各模块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实效性。依托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育实习、见习时间,设置“教师职业体验———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和知识领域。打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开设多个系列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与推动学生开展项目推进性学习、产品研发性学习和自主创新性学习,鼓励和督促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等实习和实践基地,促进与推动学生开展学科交叉实践、探究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

三、资源协同,提升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与地方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协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的纵横拓展。充分利用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地方政府及地区中小学应积极参与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行地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制度,建立“师徒制”,对高师院校的实习生进行全程指导和实践考核。高师院校应与地区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研制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高师院校管理案例、名师教学实录,各种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竞赛课等的实录。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平台,有效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从师任教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大创计划”项目为抓手,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遵循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培养,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倡开展“服务性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区,通过为基层社会提供支援和服务,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坚持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一体化建设,发挥基地的创业培训功能。加强基地管理,通过规范运行、年度评审、定期回访,使基地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为学校开放办学和与就业单位联系的有益纽带。

四、师资协同,拓展教师教育服务空间

篇10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