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

篇1

用岗位目标引领

如果教师不能把职业作为终身发展的事业追求,则难以开启教育教学的智慧和潜能。学校要为教师制订明确的、可操作的、具有导向性的岗位目标,引导教师在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发展。岗位目标的设置,要能真正带动教师的业务学习、教材研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作业设计、师生互动、教学反思、校本教研等细小环节,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行动,使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工作历程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积累智慧和开发潜能,使教师常规的教育教学和教研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过程。

岗位目标的确定,要立足于引导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自觉实施教学理论研修,主动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新思路,不断追求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岗位目标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既要体现整体的质量目标,又要渗透具体的过程要求,还要瞄淮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学校还应研究不同教师的个体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师个性特点和个体优势,为教师制订适合不同情况和不同阶段专业发展规划,为每个教师提供一套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目标相配套的教师个体发展指导意见。这个建议性规划要以教师长远目标为方向,阶段发展为主体,使二者在有机统一中引领其终身的事业发展。

在校本研修中驱动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主张教师直接面对自身真实的教学问题,开展思考、探索,并在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过程中优化教学活动。当教师想方设法设计解决问题时,便开始在自己的“行动”中进行“反思”,这样,也就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教研之路,这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贯穿始终,“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行动”的创造性执行,都有“反思”的介入与参与。而当教师真正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实践与他人的实践相互关照的时候,教师就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取得进步和提高。因此,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就是参与新课程实践的过程,教师将伴随着这一过程实现自主发展的新飞跃,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的转变。

强化备课过程的教研功能,发挥教学反思的促进作用。备课过程是一个学习、分析、构思和反思的过程,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思路与模式的预设、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反思是教学准备过程,是备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领和要求教师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备课过程上,用在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上,向扎实有效的准备过程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求创新、求突破、求质量。

在交流展示中生成

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基于教学规律的审视、体验和领悟中,才能被激活与“重塑”,才能真正发展并逐渐成为教学上有用的知识,才能成为一种可以超越技巧的实践智慧。在教师校本培养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说课、赛教、同课异构、教学故事介绍、教学案例交流等展示活动来驱动教师的教研,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体验相结合,为促进教师的智慧积累及专业提升搭建实践展示与交流平台。

说课活动不仅是教师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学理念的展示,也是教师群体学习、反思与积淀的过程。说课的准备、展示与反思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我校中青年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加快了中青年教师教学智慧的积累、教学理念的形成、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行为反思能力的提升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不断学习他人经验、接受他人理论、吸收他人成果的过程,还是不断进行实践体验的历练过程和不断进行观察、分析、修正的反思过程。教师的这种体验性和探索性实践,不仅要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来实现,还需要通过学校或专门机构组织的赛教活动、同课异构活动等多种人际互动的方式来吸取和借鉴他人经验,借助实践活动共同体来促进互相交流和专业引领,再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来实现自我的强化性提高。这个过程对中青年教师而言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智慧,不断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有组织的赛教展示活动,不仅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情境的内容,更是教师群体的一种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不论是从理念,还是从教学构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能促进人人充分准备,实现各展所长的目的。这是参赛教师理念、思想、技能的最佳水平展示,也是一个从个体实践到个体教学预想展示,再到群体教学经验交流与教学智慧生成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赛教活动既能使教师展示自己的教研实践成果,又能使教师在教研、实践、观摩、反思、总结中得到成长与提高。教学故事、教学案例的深度研讨与展示,不仅是一个历练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重要过程,而且还可以使教师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提升教师注重思考的职业品质,引领教师结合思考再进行新的实践与研讨。

篇2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指为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数值、文字、声音及图像信息所利用的计算机、手机、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技术方法。

 

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各个环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电视、服装、牙膏等,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他们称心如意的商品,水电费、手机电话费等通过电脑或手机可在网上交纳,此外,还可通过电脑在网上炒股,利用网络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两次职教攻坚后,建有普通微机实训室3个,网络实训室1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1个,校园网内有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200台、服务器2台,安装有中国电信光纤20兆带宽专线和中国移动光纤10兆带宽专线,并通过无线路由器让无线网络覆盖所有实训室,此外,每个实训室均安装多媒体系统。

 

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此谈一谈学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一、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室开展理论教学之后于实训实习场所进行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在教室的理论教学课上,教师专讲理论,即便是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也只是死板地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幕布上展现操作步骤,学生没有机会尝试操作或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实践教学课上,学生接受实践任务后,只能去翻阅理论学习笔记、参考案例,在痛苦地回忆好久前理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努力去完成实践学习任务。这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支撑,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降低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的效率与学习兴趣,浪费时间,事倍功半。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将用于上实践课的操作实训室与用于上理论课的教室整合在一起,教室即实践操作训练室、实践操作训练室即教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进行。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专业课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事半功倍。

 

二、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

 

除积极派送专业课教师参加教师省级、国家级培训外,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应的大学、IT企业培训。在教师接受培训期间,学校对受训教师严管理、高要求,确保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课教学能力等得到提升,胜任专业实践课的教学。

 

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因特网上非常丰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如网络上现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各种学习软件、设备模拟仿真软件主动学习。利用网上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上互动交流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开展专业实践课教师校本培训,提升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利用非上课时段,尤其是暑假,安排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到一线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研修,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课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建立专业课学科QQ群,专业课学科教师将实践操作教学任务及有价值的相关视频、图片、文本发送至学科QQ群空间,鼓励学生带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到实训室上实践操作课。学生通过微机或手机终端,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师的协助下,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同时,学生可在QQ群空间里提问、答疑和讨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实践操作过程拍摄成视频或相片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或者将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或成果上传到学科QQ群空间,将实践操作训练过程或作品与成果分享给教师和同学,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有更多机会回味实践操作训练过程和欣赏实践操作训练课的作品与成果。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教学成果,而且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申请免费空间,通过学校服务器在网上展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课的作品或成果。像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应用等课程,将学生实践操作实训课的作品,不管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尽可能传送到学生申请的免费空间或放置到学校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展示出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及其朋友圈都能欣赏到学生的作品,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地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课的效率。

 

有目的地带学生到淘宝网逛一逛,买一个U盘或一条USB网卡,让学生体验网上购物的便捷和惬意;带学生到阿里妈妈网站看一看,让学生懂得通过网络推销商品也可以赚到钱;通过多媒体系统给学生演示网上缴纳手机费的流程,让学生体会网上交易是多么省事和高效。课堂内外全时段开放网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互联网的魅力和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剌激学生想要掌握电子商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实践技能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兴趣。四、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分值在学科总成绩中的比例,实践操作分占总成绩的80%,理论知识与平时出勤纪律考核分占总成绩的20%,保证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

 

传统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每次在实践操作课上的出勤、纪律表现、卫生情况以及学生呈现的操作实训报告独自完成评分的,难做到客观、公正,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体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为了克服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学校采取如下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推行教考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监考、评分;二是成立专业课学科出题、监考、评分小组,试题充分体现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仿真岗位工作场景,考生以成果或作品形式上交答卷,由3位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给考生上交的成果或作品评分,确保对学生实践操作考核的客观、公正,考核成绩如实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学校教务处更易于了解和掌握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保证学校对专业实践课教师的教学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

 

结合专业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本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丰富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的内容,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接地气。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可操作,而且易操作;不仅保持了先进性,而且具有强的实用性。

 

例如,将本校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具体的布线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工作细则、成功排除故障的实例,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布线工程设计及实施、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文件的书写,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室无线网络规划设计、安装、路由设置,以及校园服务器的配置等编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案例;将学校网站站点的建立操作实例、学校网站网页的设计操作实例、教师的优秀个人主页设计操作实例等编入网页设计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网页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将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成功排除软硬件故障的实例编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操作训练校本教材,从而将其引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教学案例。

 

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神速,正如摩尔定律揭示的,“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学校实践操作训练使用的电子设备,每隔一年半到两年,就会有一次显著的升级,实践操作训练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是落后的、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再就是像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类电子设备,由于厂商品牌的不同,配置操作差别很大,同一厂商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配置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不可能将所有厂商的所有品牌和所有不同型号全部买齐,供学生实践操作训练。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解决实践操作训练当中,所使用的电子设备永远跟不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设备厂商品牌型号不齐全两大难题。

 

例如,华为公司提供的eNSP,主要针对华为公司生产的各型号企业网络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模拟仿真;H3C公司提供的HCL,可以模拟仿真H3C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全部功能;Cisco公司提供的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仿真Cisco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所有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模拟仿真软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改进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结合校本教材将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相关项目引进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充和实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篇3

一、开展以学习型教研为基础的大教研系列活动

1.引领式教研

在校长的指导下,由学校教研室编写贴近教学实际的案例、专家评论及汇总学校层面的观点反思,起到学校层面应有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引领式教研活动。例如:在2013年下学期“第一周的教研活动安排”中,校长撰写了《课堂教学之魂》一文并进行宣讲,就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解剖,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在2013年下学期第十周教研活动安排中,学校教研室就“八年级英语词汇测试”这一案例进行剖析,引领老师们在阅读本教学案例时,以对比、反思的态度更好地改进教学。

2.分享式教研

根据不同话题,学科组开展讨论并派出代表参与大教研展示。通过交流、分享,达到同伴互助、自我培训的目的。

上学期,我校的主题大教研活动主要围绕改善、修正“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这个主题进行。在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全校教师在学习《课堂十种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之教的有效性》《教学需要返璞归真》《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等文章后,各教研组教师思考、整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易出现哪些不恰当言行”,经学校层面汇总出“教师不恰当言行56条”,供全体教师参考。通过系列“分享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在各种教研会议中,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在分享与争鸣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读书式教研

组织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为学习型校本教研提供知识积淀。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涵养精神,提升品位。

我们将教研组读书活动纳入到“书香校园”建设中,通过好书推荐、摘抄笔记、心得交流、共读共赏、寒暑假集中读、学期中分散读、教研组共同读等形式,培养读书习惯、营造书香校园。

以2014年下学期为例,我校15个教研组根据《102中学教研组读书活动方案》选书、购书,从语文组的《致语文教师》到音美组的《最美艺术课》,各教研组齐头并进,教师们纷纷填报《102中学读书计划表》和《102中学读书活动汇报表》。全校一线教师140多人,全部参加了“教研式读书活动”,教师群体的业务素养和学术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开展以教学型教研为着眼点的研修活动

课例式教研:开设不同主题的“聚焦课堂”活动,使之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练兵场”。课例研讨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

说课式教研:各教研组每学期选取两三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思路进行说课,并通过评课,彰显各自的特色,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

每学期的“教学设计大赛”,是我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载体。通过开展“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活动,教师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的教学策略和讲授原则,厘清了“教”和“学”的关系。

会诊式教研:会诊式教研是基于某位教师的具体问题,然后运用集体的智慧,帮助其指出“病情”,分析“病因”,并开出“处方”的一种教研模式。

会诊式教研往往由学校自下而上进行摸排、搜索一些教育教学案例,通过会诊、研讨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工作的“专业思维”水准和智慧含量。

例如,从“一个上课看小说的学生”到“请不来的家长”,这些案例贴近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再加上学校搭建交流平台,老师们结合经历和体验都谈出了见解、提升了认识、生成了智慧。

篇4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我逐渐懂得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是大部分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克服以往教学中的惯性和弊端,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为了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学校规定了学习篇目,教师自由分散学习,记好学习笔记,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师边学习边实践,操作一段时间后,学校组织交流,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进行整改,获得理论提升后,又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再实践,再反思,学习中反思,反思中实践,逐步提高自己实际理论水平。在学校的引导与关注中,教师们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每位教师都记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并从中获益。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教师为了某个观点争论不休,争论中,教师们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过程,从中领会到教育专家教学思想的精髓。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培训、研究与培训有效结合,教师培训和研修经常化,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使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提高撰写案例和教育叙事的水平

样本培训前我对科研不太感兴趣,对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感到困惑,对如何反思小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感到很迷茫。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将每一课时都设计成教学叙事并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先进教学理念的差距,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实例和示范,使广大教师深受启发。

学校组织教师反思自己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实践后要及时进行反思的习惯。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我开始尝试写成篇的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基于这种认识,我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闪光点,写成教学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我积极探讨形成问题的原因,然后与同事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面对疑难问题和困惑,我有了学习、进修的动力,其他教师也是如此。几年下来,我校每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成长专辑,我的成长专辑的名字是《烛迹》,一页页文字,记录了我的不断进步。

三、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以前我是个“机盲”,每次查找资料或打字都要东求西求。经过学校微机教师多次手把手的培训,现在我可以熟练地使用学校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能够制作精美的课件,并顺利通过了学校教师计算机过关测试。在进行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务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融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利用课件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把“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不懈学习,将最好的方法铭记于心,并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四、我与青年教师共成长

篇5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教师是教授者,更是学习者,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不进则退,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学业务潜力,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县教育局、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

这些校本培训无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我们迅速地发展和进步。在这一学年的时光里,我认真进行着研修,从自我的教育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我的工作在今后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高度重视。

在校本研修期间,本人是以用心进取的精神去完成这次任务的,我相信任何的收获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校本研修是我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平台,也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平台,只有在校本研修中认真实践从培训院学到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进步才能与日俱增,我之所以去学习是因为我渴望进步,进步还需要在一步一步的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去实现。

我很珍惜校本研修的机会,即使会遇到困难,也在所不辞,即使很辛苦,也不埋怨,不退缩。为确保研修任务的顺利进行,我一开始

就制定了研修计划,在研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来实施,不管是个人的任务还是小组的任务,我都用心参与其中,尽最大的潜力去完成,从不因为私事而耽误研修的进展。

二、团队携手,共同进步。

校本研修是集群众和个人的智慧的修行之旅,要做到带动一方的教育,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到达必须的目的。我们的队伍不是很庞大,但大家是同心协力的,每次的群众活动都不可缺一,群众备课,群众评课中进行了智慧的碰撞,给我明亮的火花,这火花不能照亮天和地,但能照亮一间教室,一个课堂,也照亮我的心,能在这个群众中找到灵感,收集智慧,是我的幸运。

三、刻苦钻研,激流勇进。

(一)听课评课

作为一项校本研修的基本要求,听课评课是我的研修中最平常,最频繁的一项工作。每周一至两节听评课记录,我都按时完成,整个研修阶段听课共20节。听评课除了在本校进行,还在校外进行,比如“名师大篷车”教学活动、校际赛教、交流学习。

另外还在组里的群众活动中听课,每一位主讲老师的课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我所缺少的淡定和从容。在听课

的过程中需要敏锐的眼光,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别人有的而自我没有的优点,也能够发现自我有的而别人没有的优点,便于课后相互交流,促使双方都得到进步。

(二)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我每上完一次课,都会静下心来对自我的课堂来一次深刻的反思,而且,平时的教学中就每一节课都会做不一样层次、不一样深度的反思,反思自我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调控,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去进行反思,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作为以后的教学经验来储存。

(三)网络远程研修

网络远程研修是最方便最快捷的研修学习方式,在一个平台上,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交流经验,获取知识,交流环境简单自在,我很喜欢这样的研修方式。在这一学年里我参加了四次网上在线研修学习: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陕西省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等。在这些校本培训与研修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总学习时光不少于200小时。

(2)完成两个学习回顾题。

(3)阅读所有简报。

(4)完成本研修总结;观看所有视频答疑。

四、收获与体会。

经过一年的研修学习,我深深感到自我在教学上有着很大的不足,也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教学设备的或缺,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的思想没有提升,是整个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教育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会一如继往地把自我的汗水洒在教育这片热土上。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集体研讨,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教师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作简单的总结。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我校所有领导和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理论的学习当中,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他们既是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因此,在课改实验中,他们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我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一轮校本研修的工作方案。

通过座谈,讨论,使全体教师明确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广大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教师的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校本研修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活动一次,把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教学案例的实效性,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各疑难题的解决办法、课堂教学改革内容进行研讨、交流,互说、互听、互帮,从而使教师树立积极参加教研的意识,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作用。

在研修方式上,形式多样。首先是行之有效的教研组活动,我校通过各教研组的活动,让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各位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定出每次教研活动的

内容,由教研组长负责,围绕每次活动主题开展活动。为了使研修更加生动,我们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专题培训、主题研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会诊等多种形式,务求取得实效。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为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一)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使校本研修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形成兄弟学校那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争取把我校的教师教育博客办成在当地有影响的博客群体。

总之,校本研修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通过校本研修,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师的教。

校本研修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校本研修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了改进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

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我校采取了集中研修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了校本研修活动,回顾一年来的研修活动,我觉得有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积极反思和发言。

积极参加学校的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必由之路,是未来教师职业的基本生活方式。为此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我认真聆听别人的观点,做好听课笔记,在交互中学习,在交互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吸取别人的优点和好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促使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勤学教学理论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观是“传道、授业与解惑”。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使学生丧失了创造力。

整个课堂沉闷压郁,使教走向其反面,最终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已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他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转变,只有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

篇6

一、概念的解读

校本教研是不是“以教师为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判定:其一,所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教师是不是直接参与研究;其三,研究是不是以改进教师的行为为中心。

视频案例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完整地记录下来,选择若干教学片断,汇集执教者、学生、同行、专家等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片断进行的多元观察与剖析,构建成丰富的资源库,供使用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

视频案例研究的本质是一种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师根据典型事件,批判性地考察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为教师的“实践+反思”提供多种机会,从而促使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提升和教学效能的提高。

二、视频案例研究的优势

视频案例研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其一,可以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它为参与者提供了直接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事件的机会,教师可以更好地介入课堂教学案例的内容。并且,活动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表面信度。特别对新教师来说,通过观察好的教学行为,有利于他们反思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其二,可以提供丰富的、真实的、分层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参与者在行动基础上的反思。数字视频技术可以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暂停某个画面,选择不同的脚本,留出反思的时间,回顾精彩的片断,使得研究评论言而有据。

其三,可以提供在行动中验证理论的机会。在一项涉及英语阅读的视频研究中发现:超媒体视频案例研究可以将理论以多种方式嵌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而并不一定要求参与者置身于真实的课堂。这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增进教师理论反思的深度。

三、视频案例研究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视频案例,为英语教师提供—个研修平台,它提供了情景化、程序化、开放化的多元指导模块。

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视频中的案例来自课堂,是真实发生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没有附加任何主观成分的实录。可以将课堂中的问题真实地展现出来。

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呈现。在教学中一些难以言表的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可以镶嵌在情景中,便于学习者理解。

有利于提供多重观点下的重复实践情景。视频可以按研究主题进行剪辑归类,主题片段可以定格、可以回放、可以重复播放。一个场景可以验证一个或多个教学理念,可以是观念冲突,可以是理念交融。

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如果把视频案例加入学生的评价,教师的反思和专家的点评,就成了一个超媒体视频案例,学习者在研究这样的视频的时候还可以获得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比照和自我矫正。

四、视频案例的制作和研究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如果是教师行为的研究,那么就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上课教师;如果是研究学生反应,就把镜头指向学生,和执教教师一起看,看教师所看到的和没看到的。然后进入课堂,可以就同一主题拍摄多个课堂片段,也可以是几个完整课堂实录的剪辑归类。

基于视频进行教研活动时,执教者要进行自我审视,教研组、备课组成员同时进行观察,就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策,寻求理论支撑。这是一个反思内化、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以一堂数学课上的情景为例,定格这样两个片段:教师在介绍paradlel displacement(平移)这个单词时,第一堂课用的是一艘在网格纸上移动的小船,彩色的,漂亮,但在第二堂经过修正的课上介绍这一单词时用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窗。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个内隐的知识就嵌入在情景中展现出来了。

如果研究的视频是外校教师的教学过程,那么侧重点是对内隐知识和教学理念的解读。教师要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观照,教师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基于视频进行校本教研时,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也就是说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五、研究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观察点的确定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应该是发现自己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自己学校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故视频案例的制作应该基于本校教师的课堂,研究的案例也应该来自本校课堂。校外课堂只是用作同一问题解决的参见或指引,模仿时也要结合本校实际。

判定问题的标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科学,科学的研究才能保证有科学的结果。发现问题、研究出对策之后要确保后续行动改变的跟进,也就是说对策只有落实到改变问题教学行为时,视频案例研究才真正有意义,这一点在其他校本教研的方式中也是非常关键的。在就某个问题初次研究之后,可以再次进入课堂持续制作该观察点的视频,看行为改变的真伪,进行二次观察和研究,直至课堂问题得到解决。

篇7

如我校虽是一所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20世纪初就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经过改扩建,教育装备达到了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建设标准,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仅仅是教育的“硬”环境,更是教育“软”实力。因此,无论将教育视作一种投资行为还是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建设教育品牌就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足教育的迫切要求。所以,学校必须优化教育品牌的塑造策略。

一、内化理念提炼品牌精髓

郑金洲教授认为,培育教育品牌“首先需要关注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文化管理中探索品牌的形成,在品牌的培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先进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学校整体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和丰厚内蕴。笔者认为,从文化之根生发出来的教育理念才会被全校师生所认同。因此,学校的品牌个性、办学思想的提炼必须与学校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不能“一拍脑袋”就定论,而应引领全校教师追溯历史,研习家谱,寻找办学以来的理论积淀并进行实践反思,既要用心诠释,更要创新实践。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办学思想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体现时代特征和具有独特凝聚力。我校在提炼办学理念过程中,通过“个人献策、征求意见、集体鉴评”等民主开放的形式,确立了“创造适合师生成长的生命乐园”的办学理念和“日新”校训,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和师生群体的精神归属。在诠释时,老师们赋予其生命发展的丰富内涵,即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校园的温馨、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要让每一位老师感受到耕耘的希望、收获的喜悦和奉献的价值。为更好地宣传办学思想,学校通过营造校园环境文化解读办学理念,达到内容与形式、主题与材料的高度统一。如走廊、墙报、橱窗、电子显示屏、温馨提示、人文设施等均围绕办学思想的精神而设计,体现办学思想的某一个侧面,使师生、家长看到的、读到的、摸到的、甚至感应到的,均是办学思想和校训精神的力量和光华。但办学理念切忌文本化、口号化、物表化。实践办学理念,更是积累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艰苦过程,学校领导应引领每一个成员倾情投入全面、全程、全向的教育活动,充分肯定每一位教师教改实践的新思路、新办法;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感悟,以促进学校的新发展。

如果师生们对办学思想有了认知度,就会产生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家长和社区也会将学校当作可托付的朋友,这无疑会广泛吸引社会的支持与参与,不断增强培育学校品牌的可信度和忠诚度。

二、实化师训熔炼品牌实力

品牌实质上是一种承诺,学校创建品牌的过程是全校教师孜孜不倦地实践共同承诺的过程。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品牌的文化策略。

品牌建设需要名师,名师从何而来?学校要引领老师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可以形成为品牌的“潜质”,并不断创新师训策略。在当下普遍提倡校本的时候,我校明晰了“校级启动、夯实基础、分层联动、提升档次”的教师培训思路,采用“专业引领、个别指导;建立机制、激活内驱;以校为本,研训结合”的师训方式,加强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横向沟通,形成研修协作体,以体现校本培训的合作性。为促进教师分层发展,我们在教师“人格”阶段,夯实青蓝工程;在教师“升格”阶段,设计达标工程;在教师“风格”阶段,实施名师工程,从而深化教师培训的层次性。中青年教师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中间开展“一学一写”和“二上三评”活动是校本师训的良策。“一学一写”是引导教师研读三类书:夯实精神底蕴书,提升教学理论书,课题引领专业书。做到读思结合,读研相融,联系实际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和反思。“二上三评”是上好家常课和教研课,开展评课堂教学设计、评教学案例反思和评教改科研成效活动。校本研修从“外饰”到“内蕴”的回归,为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自觉”。只有不断增强团队合作凝聚力,课题研究研发力,教改实践创新力,才能丰富学校品牌创建的人力资源。

三、强化质量冶炼品牌根基

教育质量是品牌学校的根基,教学品质是维系品牌学校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陈小娅指出:要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学校和教师。品牌学校不仅把“学业优秀”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师生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那就算不上“品牌学校”。我校持续多年进行“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与产出比”的教改实验,在教案、教法、学法、作业设计四个层面的研究中,着力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提升课堂空间的高度、增大课堂空间的密度、强化课堂空间自由度,努力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各科教师努力做到备课关注学情,课堂关注主体,作业关注差异,辅导激励自信,考核改进评价,活动强化实践。只有通过有效教学的探索实践,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以前曾被分数排名遮蔽的“人的价值”,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做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乐学、善学”的优良学风,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亮化特色锤炼品牌形象

找准位置、凸现个性、亮化特色是普通学校成长为名校的三部曲。学校最终靠什么来打动家长、吸引学生?学校的核心价值怎样体现?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教育资源、竞争态势、发展空间进行综合分析,找准创建特色教育的切入点。

篇8

 

一、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应用的关系的再思考

 

1.知识向能力转化需要较长的过程

 

学习维度论认为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技能不是相互割裂和线性作用的,而是一个互动循环、彼此影响的过程。即人的认知学习不是单向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从获取与整合知识到扩展与精炼知识,再到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循环互动过程。在这个循环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储备、理解、运用及内化,个体处理问题的经验不断积累,知识结构得以优化,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速度与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情感态度、习惯及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受制于外部环境、行为的干预程度和节奏。

 

2.经验的二重性决定了外力干预至关重要

 

在职后教师培训中,教师经验经常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与来源。为了提高培训成效,我们经常依据教师的现有水平、教学经验和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成人经验对培训内容的正面回应和快速吸收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成人经验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抵制作用,即当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培训理念与做法,尝试性地打破原有教学思想与习惯时,若不断地遭受失败,但又无从得以回应时,“教学的风险意识”会潜意识地提醒了老师保留原有的教学思想和习惯。由此导致“培训时很激动、想起来很感动、做起来没发动”的培训现象频频发生。

 

由此可见,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会在较长的实践过程中对培训中学习的内容加以评判,并促使个体思考是纳人还是丢弃新内容。此时,假若有一定的、良好的外部干预,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打破常规,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效,那么经验的负面的抵制作用将会逐渐减弱,新思想和新内容的吸纳将会持续进行,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也才会产生。当然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的现象必然持续存在,因此外部干预的时间与节奏还需取决于教师自我实践的意志力与决心。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念走向教学现实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空间

 

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习惯了单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习惯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结果性评价,习惯了“书本+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而在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中,除了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之外,还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中观教学设计,在教学环境上强调全空间学习环境设计,在学习评价上则强调多元化评价。

 

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主张的“中观教学设计和多元学习评价”等,隐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能力发展,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解和立场,从“按教材教”向“用教材教”改变,从“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改变。对于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来说,在培训过程中理解这些教学思想和方法,相对来讲是较为容易的,但要在教学实践中快速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是较为困难的。从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提交的“教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点。例如主题单元设计上,教师们都能按照培训的考核要求完成,但从实践层面考量,还是存在较多问题,如主题的选题、专题间的逻辑关系等。因此培训后,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们去实践、体验、反思,而这当中也迫切需要外部的评估指导和良好的应用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应用并不是培训后的必然产物,它需要教师自我求变的内力驱动,也需要设计良好的外部应用环境和外力的牵引、助推。如果不去关心主讲教师队伍的指导能力,不着力于通往课堂应用的设计的推动等,课堂应用(尤其是整体应用)不会自动出现。

 

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研修环境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知识的理解、运用、内化的过程,和职后教师培训的一般特点,我们将教师培训后的应用发展理解为三个周期:尝试运用的冲动期、常规应用的实践期和点上深人的探索期。这三个阶段教师的应用态度、兴趣和能力均各有特点,因此要求我们在应用设计与指导阶段,应结合这些变化设计不同的学习支架推动应用的持续深人与发展。

 

因此在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结合三个阶段的特点和需要,着力创设项目应用“情境”,设计实践应用的支架,帮助教师逐步从培训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在初步尝试——努力实践——深人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1.组织“实践取向”的教学研修让“走向教学实践”更为可行

 

培训刚结束后不久,因受到培训期间的新思想、新方法或新工具的冲击,老师们有种较为强烈的应用冲动,迫切地想借助新学到的内容解决原来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解决或为之困惑的问题。我们将该阶段理解为“尝试应用的冲动期”,该阶段教师应用新工具或方法的兴奋点、动机都很强;但因初步尝试,没有使用经验、也没掌握恰当的使用方法,易导致应用成效不髙,有挫折感。若得不到指导或持续尝试的动力,则会浅尝即止。

 

为此,我们根据培训中的应用难点和教师实践需求,如主题单元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和评价量规的设计等,组织了“实践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研修,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作为学习支架,帮助教师由培训走向教学实践。

 

活动一:帮助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主题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开展面对面的“教学作品”研讨,讨论每个作品中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的可能性,并据此进行修改、完善,直至能进入课堂加以实践。通过帮教、一对一指导,努力帮助教师改善原来设计的“培训作品”,鼓励并指导教师从“培训作品设计”走向“课堂教学实践设计”。

 

活动二:指导教师选择1-2个专题进行教学实践。

 

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主选择1-2个专题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期间,要求学校安排进行课堂教学录像,同时要求指导“作品设计”的专家也要走进教学现场。课后,组织上课教师和指导教师面对面研讨,并利用课堂录像一起进行教学分析、指导,并据此进行教学改进、再实践。通过教学跟踪、指导,提升教师教学实践的信心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走向“课堂教学实施”。

 

活动三:组织主题式教学研讨。

 

针对教学实践的情况,组织指导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形成一些可行的教学实施指导意见。随后,组织主题式教学研讨,邀请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教师参与,以专家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共同讨论并形成一些可借鉴的教学实践策略和办法。通过专家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碰撞,梳理、提炼教学应用经验与规范,帮助教师构建“走向课堂教学实施”的实践策略与办法。

 

例如,我们在2009年暑期项目主讲教师培训基础上,于2010年上半年组织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研修班,通过市级指导教师的精心推荐,有20多个“优秀培训作品”入选教学研修。历经几个月的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设计研讨、课例分析、研讨交流、教学改进及教学再实践,我们对主题单元设计、多元学习评价有了更深的教学实践价值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案例,为大规模培训进一步积累了教学指导经验和有价值的应用案例。

 

2.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评选活动让“走向教学实践”更有动力

 

当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尝试着利用新方法或新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得到较好的效果或积极回应后,教学尝试会得以持续,并逐渐进人常规课堂教学。我们将该阶段理解为“常规应用的实践期”,该阶段以教师的自主实践、探索为主,经过尝试教师积累了一些应用体验和应用心得,应用状态相对较为平稳,但随着应用增多,遇到的问题、困惑也将越多。此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可以进行交流、展示,在分享成功应用的喜悦、展示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希望能藉此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于是,我们组织了信息化教学应用评选活动,如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成果评选、多媒体教育软件赛等,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应用实践,在应用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内化。在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尽可能地考虑培训内容和教学应用现状,最大化促进培训理念和成果在教学中有效实现。例如:在活动内容上,强调多样化的实践,如单节教学课和主题单元教学课都可参加;在作品评价上,强调多元化的指标,如整体应用效果和点上应用成效都纳人考量范围。在活动组织上,强调多主体的参与,如强化“面上”组织和开展教学应用指导等。

 

强化“面上”组织:在常规应用推进过程中,“区校组织力量”至关重要,他们是常规应用的重要的指导力量,也是常规应用的重大助推力。为此,我们在组织评选活动时,除鼓励区校积极参与外,也希望他们据此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励教师的主动实践,从而形成“主动利用,积极而为”的良好氛围。

 

开展教学应用指导: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为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对活动的理解和参与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在活动前期专门组织评选活动的专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讲座等,向教师们介绍在前期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的教学实践办法,如怎样选择好的主题、如何创设情境等,帮助教师们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教学对比与分析。

 

三、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推进的成效

 

在“培训与应用一盘棋”的项目推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采取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边推进的策略,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自项目实施以来,各种有益的实践探索逐渐起步、发展,课堂教学也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1.形成了一些“先行先试”的应用案例和指导力量

 

在教学研修和教学应用成果评选的推动下,已有一部分教师先行从培训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在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先行先试”的示范。例如,在2009年和2011年的全国教育技术应用成果评选中,经市级选拨、推荐的30多个教学实践作品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在后续的应用推进中,这些教学实践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对比分析与研究的应用案例,这些教师也构成了应用指导的有生力量,发挥着应用示范、引领的排头兵作用。

 

2.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应用推进方法和途径

 

在培训后的应用推进中,区、校都围绕培训理念的落实、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在学科团队建设、应用案例建设、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好的做法与经验,例如徐汇区以教研员为主体的主讲教师队伍建设和以学科核心小组为主的教学应用团队建设、闵行区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评比推进应用、浦东新区部分学校利用校本研修制度推进的“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篇9

一、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要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

第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要在反思中对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进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学反思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第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当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第四,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也是指向团体的。通过多种经验的对比,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

1.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进行反思

反思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2.反思体现有效教学实践过程

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思教学实践。一思亮点,亮点指课堂具有的教学特色,给人别样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二思精彩的教学片段,如激趣导入、成功的难点突破、巧妙的学法指导、精彩的诱导点拨等。三思“所得”,“所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收获,主要说明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教学机智的发挥情况等。四思“缺失”,教学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处理不当之处、交流不充分等。五思“成效”,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课堂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反思态度

课堂设计中的“教后反思”栏目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

第一,记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一个巧妙的设问、一次教学引导的不当,乃至整个教学中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第二,做好案例分析。教师要及时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内在规律,对比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观摩他人教学。教师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第四,多与同事、家长、学校交流和沟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交流和沟通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的进步。第五,请同行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与听课教师交流,尤其是自己尚未发现的不足。第六,网络论坛交流。网络论坛正在普及,教师要经常在网络论坛中与同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困惑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共同进步。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新课程培训,参加校本研究和网上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敞开胸怀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思,在反思中把握理论的本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四、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带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篇10

一、指导思想

针对初中新课改的逐步展开,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立足课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教科研带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落实、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课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索出适合我校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学校教科研工作也将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为指导,为学校做好服务和引领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⒈更新转变教育观念,立足校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深化、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认真组织好暑期骨干教师“参与式”研修培训。扎实抓好新课程实验的教学教研工作。切实加强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益。推进评价改革,探索导向机制。组织参加新课程专题成果及教学成果表彰大会,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全体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科室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开展专题讨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⒊键全、规范常规教研制度,提高常规教研活动层次和水平。要进一步扎实抓好常规教研工作,健全、规范常规教研制度,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以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注重通过说课、听课评议、个案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的教研,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提高课堂分钟的教学效益,杜绝把教研等同于集体备课。通过抓常规教研,提高教研活动层次,夯实教科研基础。

4、加强课题研究工作,争创本校教育科研品牌,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本学年将认真做好三个威海市级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鼓励教师撰写优秀论文、教学案例,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编写两科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创人人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新局面。

5、抓好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建立骨干教师成长档案,继续深入扎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规范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提高使用率。

6、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教育报刊和教育网络资源库的作用,及时获取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最新信息,组织教师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机会,本学年内我校将争取邀请市教研中心专家讲座两次以上,学校组织讲座8次以上,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继续深化“构建阅读生态,营造书香校园”,强调教师每年必须读好一、二本教育名著,加强督促检查,使学习落到实处,克服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浅尝辄止的毛病。

7、认真组织开展“第十届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并组织好管理干部赛课和评课竞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8、继续深化专家治校和名师执教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追求事业成功、教育教学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加大“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培养力度,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典型,及时进行推介,发挥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

9、各处室组织开展好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提高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市运会和市艺术节和科技节,市运会。

10配政教处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三、工作要点

本学期教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识再提高、制度更完善、队伍再培养、研究更实际”。

1、发挥好教研组长的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校与教师之间教科研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及时把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带给老师,让广大教师能及时了解到新的教科研信息。经常向镇教研室和区教科室汇报学校的教科研开展情况,对一些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问题或热点问题,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讲座或咨询。

2、抓好教师专业培训

教研组长应认真组织组内成员开展教研、备课等活动,学校将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搭建各类教师成长成功的平台。

3、立足课堂,搞好教研工作

为全面落实教研工作,从本学期开始,各教研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将开展“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和“构建阅读生态,营造书香校园”两个威海市级规划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将大阅读教学确定为一个专题开展教学研究。专题研究必须做到:将专题“立足点”与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同步;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切入点”放在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上。

重视过程的管理,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主要内容为:专题研究计划;专题研究过程的记录,专题研究成果(组员的教学案例等)。

采用“自评互评组长总评”的三级评价方式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估,不仅关注组员参与研究的过程,关注参与的量,还要关注教师参与专题研究的质,对专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制度与机构建设

(1)以制度建设促进教科研发展。本学期要以现有的学校教科研规章为依据,加大执行力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以队伍建设推进科研繁荣。本学期要健全“教务处学科教研组长课题组组长课题组研究员”四组合型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层面的科研骨干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5、规范课题研究,做好“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

我校申报了十一五课题研究中的理想课堂的课题,为使今后的课题研究更加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将认真做好各课题的开题及研究的准备工作。

(1)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

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确定本学期研究要点,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本学期的论文撰写的方向;三是对本学期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做好理论学习、研究课及论文撰写情况的汇报;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一学期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2)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

在学校对教务处与教科室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我们将课题研究分工到各课题组组长,由各课题组组长具体予以指导和管理。教务处主要工作是提供服务、给予指导、加强管理。本学期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2007年2月份各课题组召开一次本课题组研究人员课题研究的汇报交流会,研究解决各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卓有成效地搞好各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

6、鼓励广大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