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

篇1

教育心理学教学是一种具有应用性质的教学。它的主要仟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具有科学性知识的队伍。当前,教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此,我们要破旧迎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和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必须基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心理学教学中实行开放性教学,如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事实对故事进行编写、研究、讨论。通过故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反思范围,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将案例故事法引入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    

一、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学习的状态进行研究    

当下很多学生存在讨仄学习,感觉案例分析很枯燥,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不少学生由于不知怎么分析或者是盲目分析,从而导致一直在做无用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定一定的范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开创自由写作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通过对案例分析故事的编写,并让学生在空闲时间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疑问,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会有重点、有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从而可以真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得分式比赛,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案例分析编写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实践课,所以我们应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张弛有度,给每个学生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即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给予学生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成功的味道,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所在。在案例分析的作业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编写故事情景,并标注相对应的分析,改变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如教师可以学习积极性缺乏为案例故事让学生进行编写,并使学生对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编写效率,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编写过程中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情况m    

三、讨论心理案例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讨论是案例分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使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因此,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相应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勾问出重点疑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解决重点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探讨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原因,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米来的前途很迷茫,担心自己毕、!闪舌的厂作与薪水问题从而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则时常抱怨职业教育在社会中不被认可,从而产生仄学的想法,认为自己学而无用。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这都是从外在和内在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所以我们应根据诱因法则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分析。    

四、多听多看多写多讲案例故事    

只要是做学问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缺少一不可。而且,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组联系中多听一些同学的案例分析故事,吸取其中的长处,规避其中的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空闲时间应多写一些案例分析故事提高自己编写的手感。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写案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素材,这就需要多看一些案例事件,就需要利用书籍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在空闲时间多于同学、教师交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暗示中的激发动机包括激发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方面。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造各种外部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如奖赏、赞许等。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优化个人内部心理因素来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激起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自尊、自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机水平,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案例1:在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Section B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关于蒸汽机的发明的录像,运用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通过看录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再出示一个很有创意的钥匙扣,问学生它是什么及用途。因为东西新颖,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七嘴八舌地猜测之后,学习兴趣就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了。在学习Section B的3a部分时,让学生讨论问题:“Do you think tea is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the world? Why or why not?”讨论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使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拓展。期间教师给予学生的奖赏、赞许等激发了学生的外部动机。最后做练习题时,因为每组题目都标明了几星级,不同星级的题目所得的分数也不一样,很有挑战性。这些外部条件的创造,激发了外部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二、克服情感障碍,促成积极心态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情感具有激发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的作用。研究表明,情绪在情感的表现形成上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励性和短暂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克服和消除消极情绪。如果忽略了对学生情绪的把握、诱导和调控,教学效率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产生自信、自尊等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情绪、眼神、态度等都可以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刺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就有可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低起点、小坡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

案例2:在Go For It九年级Unit 13 Section B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百事可乐的广告导入,该广告内容生动、滑稽,学生非常感兴趣。欣赏完广告后,问学生该广告是关于什么的,学生答: “Cola.”教师补充: “Pepsi Cola.”再引入“What’s the slogan of Pepsi Cola?” 因为Ads和Advertising slogan 是本节课的重点。接着让学生说说其他的广告词。广告词简单生动,大多数学生课前都积极准备,就连平时英语基础不怎么好的学生说起来也朗朗上口。教师也及时给这些学生表扬和鼓励,在教师肯定的眼神中,学生也越来越活跃。因为这些广告都是关于商品广告,所以教师话锋一转:“大家知道许多商品广告词,你们还知道一些公益广告(Public Interest Ad )吗?”接着展示一些公益广告的图片让学生为其写广告词。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最后,让学生为即将进行的学校招生写广告词,平时根本不开口甚至连作业都不交的学生也踊跃参加。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大大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

三、挖掘学习潜能,拓展发展空间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创新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0-02

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2.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并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者,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下,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因此,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宏观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而通过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因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案例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讲得也很形象生动,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不能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离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3.传统的宏观案例教学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也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4.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开展宏观案例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1.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以培养优秀品德、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力争实现本土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3.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综合实验案例是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实验,目的在于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是基础实验案例的延伸,用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4.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完善案例教学技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学科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选择一些案例,而是首先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最后,教师还应摒弃“教师就是权威者”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例教学的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

5.案例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说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布置问题,指导学生去详细阅读资料。然后,学生应在课前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在选题范围内积极查找并阅读文献资料,接下来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要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小组的观点,并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最后,通过在课堂上的集体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完成案例个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提出案例,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通过案例给出的典型实例的确切条件和进程,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严格训练与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7.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颂.实践的教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8.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应用; 创新

作为企业党校,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针对能力培训已经成为短期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模块的设置,教学模式的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即着力培养实战思维、增强培训实效,实现教学互长,引导参训学员善于从案例教学和工作经验的具体“技”和“巧”中悟出宏观的“论”和“道”来,依靠这些优势和特色,党校不断创新对重要培训班次的中青年骨干和基层管理骨干的培训方式,提出了“2+1”互动式培训、问题式培训、案例式培训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充分实现企业干部队伍素质提升、领导干部管理思维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员智力,提高学员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具有高层次学历、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干部培训教学中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一定培训目的,把企业的真实事例、运营模式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程序,将有关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并得以在相关的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归纳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但是,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由于受训者的参与度对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党校干部培训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案例教学比重,2015年前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案例课程占能力培训课程的比例不低于30%,为企业党校创新案例教学提供了核心的保障。在具体运用上,案例教学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1.促进教师充分研读教案、了解学员,鼓励学员独立思考。传统的讲授教学是教师备课和教学资料、信息的单一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需要在教师充分的教案准备、案例选择思考、学员把握组织的前提下,要学员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通过每位学员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经验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形成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提高培训效果。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促进教师变被动讲解为主动设计。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者,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长期的管理实践经验,更清醒地认为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在培训期间,授课教师的教学资料、社会信息受到现代信息传播的广泛熟练运用,几乎变成讲你知的我比你掌握的更多,讲你不知的我比你更熟悉,严重挫伤教师的授课自信心,影响授课质量和效果,而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重视教师与学员双向交流实现教师与学员的教学互长互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清楚多少、听懂多少,都无法客观的考核依据,以科学完成讲授内容为终止授课,缺乏学员的主动感性。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和教学规划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需要授课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课前准备、课中互学、课后小结,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创新措施

1.积极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通过认真的课件准备、资料的提前发放,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音像、视频、网络链接的应用,生动具体对案例进行介绍和解读、直观易学。形成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辅之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员较快时间内对案例和分析、学习和理解。重点解决教师自身对案例讲解的单一、枯燥和案例分析角度的限制等。

篇5

一、校园心理剧的含义

心理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 J.L.Moreno)于20世纪 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早期的心理剧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目的,不是去分析、诠释人们带来的问题 ,而是提供一个场所和一种氛围,让人们从多重的角度,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小学校园情景心理剧,简称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应用于学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员把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范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从操作性角度来说,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去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从表现形式上说,校园心理剧吸纳了舞剧、音乐 、舞蹈、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的精髓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本土化的 “行为表达技术”。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促进当事人、参与者的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团体辅导办法,为生涯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情境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切实体会。

二、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拖延大作战》剧情介绍:

主角刘明天放学回到家,家中突然停电,他才想起妈妈之前多次嘱咐他去充电卡,妈妈训斥他时间观念差,拖延成性将导致一事无成。黑暗中,刘明天进入梦境,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因为没安排好时间而错过了一次重要主持,继而被开除,主持梦想破灭,深受打击。第二天,刘明天由于研学小组汇报准备不足,表现欠佳,令小组成绩落后,组员跟他大吵一架,纷纷指责他的拖延恶习。刘明天频频狡辩和否认,令组员气愤离开。此时,留在报告厅的刘明天刚好听到了优秀校友的讲座,让他有所触动,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明天终于意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在于缺乏时间观念和自制力。第二天,刘明天诚恳地向组员认错,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大家接受了他的道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帮助他作规划,监督他完成任务,一改之前拖延的面貌。最终在年级展示中,小组取得优异成绩,刘明天重新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对未来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一)剧本

校园心理剧的创造包括:主题的确立,素材的处理,形成剧本。

预防性、发展性是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功能,它面对全体学生,解决学生成长性过程中最渴望探索和解决的共性问题,因此所呈现的事件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所探讨的话题、故事灵活把握,使其素材、语言、行为表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拖延大作战》展现的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典型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欠缺、对追求梦想欠缺坚定信念这一普遍问题。该剧题材取自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记录,心理老师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代表性的心理话题带进生涯教育课堂,由学生分享自身在生活中的拖延表现和当时的心理冲突和体验,由老师展现这一问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生成克服拖延的方法。课堂中生成和搜集的资料,都成为校园心理剧剧本的素材。

师生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使得情节发展和场景变化具有内在逻辑,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的的舞台剧。最初形成的剧本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师生在排演过程中进行丰富和完善,融入生活细节,贴近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表达,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特色的校园心理剧。

(二)人物

校园心理剧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人物”――指导者、主角、配角、观众。

指导者一般是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从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具备心理剧操作技术的教师担任。《拖延大作战》的指导者由心理教师担任,全程参与表演人员的选择、剧前的创作、剧中的陪同、剧后的分享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指导演员明确主题,理解角色和作用;恰当运用心理剧技术组织安排情节;创设与维持真诚、信任、支持性气氛;把握场景的设置与自然转换;指导演员熟悉舞台空间和表演艺术;组织演出团队讨论分享;对许多未知的因素加强预测等。

主角是剧中的主体,是在舞台上呈现其内心事件的人。本剧主角刘明天正好是由有相应问题的学生出演,扮演者是一位形象气质俱佳,拥有艺术天分的高中生,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最初在参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多次迟到,遭到同伴的斥责。这样的设计,从表演上说,使得剧中类似情节发生的时候,演员们有更多的代入感,情感充沛,表演真实;从效果上说,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环境中,主角可以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在解决角色心理困惑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答疑解惑。

配角是主角的延伸,也是指导者的延伸。本剧中配角主要由同伴推荐,彼此之间互相了解,能够出演最合适的角色。剧中的每一个配角也都有不同的人物设定,有的作为一个伙伴来塑造主角世界中所需要的角色,有的作为一个指导者来引导主角发生改变,共同推进主线剧情的发展。

观众是心理〉募证人,也是心理剧的参与者。尤其是同龄观众,戏剧的形式可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使之从旁观者的角度解决自己类似的心理问题,达到同辈群体教育的目的。

(三)表演

校园心理剧的场景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让学生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场景的设置还必须紧密围绕主题,使问题得到典型的再现。《拖延大作战》的场景包含学校和家庭,由研究性学习汇报这一事件作为明线,暗线则是主角的拖延心理的变化,背景设置中包含大家都极其熟悉的校园铃声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表达。同时,动态背景的采用使得场景的切换更加流畅自然,观赏性更佳。

校园心理剧的排练包含暖身、表演、分享三个阶段。在暖身阶段,心理老师负责营造安全的氛围,调动参与人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回顾上次排演,理解与把握角色,激活角色心理状态;在表演阶段,演员按照剧本的框架进行演练,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艺术表现等进行指导,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事件及场景的安排是否恰当等,这一工作由心理老师和专业的戏剧老师共同指导完成;分享阶段则是在表演之后,心理教师把演员们组织起来,围绕角色感受和心理剧所要表达的心理问题相互交流,使参与人员更深入地把握角色,对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校园心理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由最初接受语言、动作指导,到表演连贯自然,再到揣摩角色心理特征,使得一个个角色更加立体化、更有人情味。

校园心理剧区别于一般舞台剧的重点还在于心理技术的应用,例如独白、替身、角色互换、生涯幻游等,这些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将心理问题外化,直观的表现问题发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例如,本剧中采用的替身技术,即是主角面向观众,替身背对观众,与主角并肩站立,一正一反,双方并无肢体动作的互动,主要使用言语上的交锋,驳斥主角观念中的错误,达到澄清观点,重建信念的作用。替身技术在本剧中承担突显心理矛盾,催化心理转变的重要作用,是剧中主角心理状态的重要转折点。

(四)效果评价

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预见到生涯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在心理剧排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见贤思齐,老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将角色融入自身,将剧情与个人生活进行对照,在剧中和生活中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对于演员来说,参与校园心理剧的过程是一个情绪释放、情感体验、认知冲突的过程,这之后的整理调适才是心理剧的关键,因此分享阶段是心理剧功能得以实现的必备环节。《拖延大作战》的表演者分享的内容不是脱离自己去评价别人,而是把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渴望自己在生活中也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和持续的改变。心理教师则负责把握好分享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把体验感悟应用于实际生活。

校园心理剧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合还有心理课、班会、家长会等场合, 观众的感悟和分享也是效果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一场心理剧演出都会引发观众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讨论分享则促使演员和观众共同澄清认知,释放情感,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三、校园心理剧在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校园心理剧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涯教育模式

中学生富于幻想,善于创造,乐于通过角色扮演、未来投射等演绎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演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舞台剧的形式,结合了上述所有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能借用角色传达自己的困惑和迷茫,通过角色的觉醒和行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真实问题编排,贯穿和复现生活中的问题,挖掘问题本质,探讨解决方法,积极采取行动,提高自我效能等完整的生涯教育过程。

(二)校园心理剧有助于培养生涯规划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校园心理剧的大量素材,需要学生们主动在反思自我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进行素材的收集,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接受新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达到行为调整。校园心理剧的顺利演出,编剧、导演、排练、演出、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大家团结协作,交流沟通,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团结的品质非常好的时机,是心理互助的过程。

(三)校园心理剧有助于改变师生、亲子交流模式

校园心理剧再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经由角色表现出他们眼中的家长和老师形象,更加容易打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灵, 促使他们了解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四、校园心理剧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做好心理课、专题讲座、班团活动和各学科渗透教学与心理剧的结合。一方面,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是校园心理剧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剧可以作为心理课、班会等的重要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节策略。

第二,要注意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不仅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还包括考试焦虑、交往困惑、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也可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

第三,要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学生、家长及教师观看和讨论,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为学生心理小组活动的载体,能够促进同伴心理互助,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互助与自助。同时,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校园心理剧开展的条件、形式以及效果,探索校园心理剧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艳.心理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6.

[2]周国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49-50.

[3]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10):44-45.

[4]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Z1):140-142.

[5]秦娟.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5):9-12.

[6]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39-41.

[7]周韬.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再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9(06):60-61.

[8]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9]张卫宇.心理剧在高职院校团体生涯辅导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07.

[10]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26-01

多年来,教学评价的方式虽然经过无数次修改和完善,但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始终无法做到多元化和民主性,“唯分数论”一直在教学评价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得到质的飞跃。到目前,经过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复探索,研究出多种新型的评价体系,旨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做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档案袋评定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程度来讲,它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上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激励效果。

一、什么是档案袋评定

最初,档案袋体系是艺术家和摄影家使用的优秀作品的档案袋,它的最初设计意图是把一些典型的作品集中起来以展示给别人,后来应用于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档案袋评定就是一种用档案袋保存纪录文件的新方式,也是目前国内应用十分广泛的新兴评价方式。运用于学生评价方面,即可简单定义为:通过学生自行收集材料,以个人成果展览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的一种学习评价方式。

档案袋评定工作虽然对于教师、家长和学生来说,工作量比较大,但因为充分实现了自主性与直观性的结合,在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方面有极强的成效性,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优点大于弊端。从学生角度而言,档案袋内自我成果资料的逐渐完善、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都能促使他们认清自我,并及时反思,对自身进行纵向比较,从而取长补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教师而言,评价体系不再单一、主观,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价规则这一举措,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家长而言,档案袋中能体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以及同伴、老师的过程性评价,都可以帮助他们更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改善了多年来简单粗暴的“唯分数论”的评价途径,使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多层面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虽然档案袋评定带来了评价体系改革的新局面,但是档案袋设计并非是一个随意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严格论证并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

二、语文学习档案的具体实施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量化评价不应该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激励作用。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档案袋评定运用于语文教学自然也算是“应运而生,如鱼得水”了。

(1)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建立。当所在班级有很多学生的时候,档案袋的建立无疑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因此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少儿体育学校,班级学生比较少,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相差大,因此采取档案袋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建立过程中,笔者统一发给学生每人一个文件袋以作为档案袋,向学生和家长说明档案袋的目的、用途和要求,让学生和家长知道保存这样一份档案袋的必要性。同时,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档案袋设计命名,如:“语文学习成长袋”、“成长之梯”、“我的语文我做主”等,并和学生、家长共同拟定评价内容、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合适的位置保存这些档案袋。通过为档案袋命名、设计封面一系列活动,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迈出了发展性的第一步。

(2)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内容选择。档案袋的内容选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所收集的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画以及录音、录像资料。首先是“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册”(包含课堂表现评分表和单元测验成绩登记表两大类),主要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评价。其次是作品集。主要有学生每单元的代表性作业、优秀作文、读书心得和日记等。再者是学生的反思(包含单元测验之后的阶段性反思和期末总结性反思两大类)。除此之外,就是学生被报刊采用的作文、诗歌和参加班级、学校或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的获奖证书。

(3)语文学习档案袋的提交和评定。有了确定的收集内容之后,笔者一方面及时地督促学生将每项活动的设计参与过程及活动成果都放入档案袋,并对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及时撰写反思。另一方面,定期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好档案袋的整理工作,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和选择,并且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分享彼此的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及时地肯定性评价,努力做到教师评定和学生自我评定相结合,教师评定时力争做到客观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成长状况,在学生自我评定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例:沙一凡同学在她的档案袋里提交了这样几条日记:

之一,今天的语文课,王老师又让我们到讲台前谈谈最近的读书体会,我在台下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敢上去。我的同桌夏胜杰很勇敢地上去了,虽然他说的内容不是很长,但讲得很生动、真实。我要向他学习,希望下次我能打败内心胆怯的自己,大胆地站到大家面前!

之二,明天语文课,又要进行即兴演讲了,我很想给同学们谈谈我的读书体会。晚上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只要大胆地站到讲台前就是成功的开始。”真的吗?对了,我把《鲁滨逊漂流记》的读书体会再练习着朗诵几遍,明天我可不能成为胆小鬼,一定要成功哦!加油!

之三,我成功了。OK!语文课上,我给大家讲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同学和老师都为我鼓掌,我高兴极了。下课后,老师给了我一张“读书小明星”的奖状,还送给我三句话:“你终于战胜了自己,老师祝贺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继续努力,成功就会永远属于你!”我把奖状放进档案袋里,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从这三篇日记中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都充分展示了该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上的变化。作为评价者之一的教师,笔者通过档案袋适时地了解到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并给予恰如其分的正面激励,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了。

三、建立语文学习档案的意义

篇7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篇8

1.教材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师范类专业几乎都是以本科为起点,专门为本科学生所编制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这类教材内容并不十分适合高职学生。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太难,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衍生的受挫和失望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考试组织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也曾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选择之一,只是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烙印和弊端再次清晰呈现。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并考取相应级别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从事幼儿教育,包括担任幼儿园老师或者培训(早教)机构的儿童教师。然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尝试单独使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2.教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心理学在改革前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记忆而轻实践整合能力等现象。教学模式依旧以课堂讲解、传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们沿用高中时代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虽然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这种电子版信息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有的老师试图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教师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合作学习变成了让几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项目、论文,学生往往是一抄了事;探究学习也只是让学生去查找材料。类似的教学改革不但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学生的敷衍甚至反感。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1)多样化,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得心理学课程异彩纷呈;(2)生活化,心理学从枯燥的科学理论走到了大学师生生活中。在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出现了比如《网络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课程。例如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教育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联系生活实际、面向未来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教育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丰硕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揭开人类心理的奥秘。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现象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星座和性格、暗示和催眠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必要用科学的论据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澄清。第二,生活性原则,作为高职学院课程,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教育心理学观念,才能为高职学生指明解决学习、就业、生活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并使学生逐渐增强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主体性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播放由学生扮演的心理短片展示教育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课后将短片和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心理学名著、浏览心理网、电子邮件、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互动探讨。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感知觉和意识、认知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人的毕生发展、情绪与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认知模块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由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的心理短片展示。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涉及生活中的现象或观念、科学而严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可以尝试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方法三个层面,都力求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经典著作和研究背景,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演与师生讨论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适用于情绪与健康模块,课后提交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建设丰富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链接,设立班级网络空间学习群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4.改革教学评价指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30分)、课程考试(30分)、论文撰写(40分),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面两方面内容。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论文字数要求不高,1500字,鼓励原创。

三、反思和建议

篇9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学校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指导学科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及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如何看待、分析及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这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及实现程度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了解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及个性的心理规律;理解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以及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读懂和该学科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简单的有关内容的研究。

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心理规律及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真正把学到的这些理论用到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中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学生继续学习进行更多的实操练习。这就体现出了实践场所的重要性,只是目前,很多大学里这种随时可实践的场所太少了。所以学生们学完这个学科后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可能并没有变成可操作性的知识。

另外,学完这个课后,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相关的现象感兴趣,并且在主动自己尝试研究,这方面达到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三、对课程内容的处理及教材利用情况

本课程内容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结合教育实际案例集体分析讨论。本课程所订的教材《当代教育心理学》结构很好,将该学科的内容分为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五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两部分,所讲内容的顺序和结构基本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的。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其中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与教育统计是教育心理学的前继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和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这些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又要保持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和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这些课程内容的重复。

四、该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形式和结合案例集体讨论的形式。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言语解释理论的同时配有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视频,使学生们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理论。同时在介绍理论的应用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教育现象、教学现场的小视频或漫画形式的案例,这样避免内容呈现形式的单一造成学生的视、听觉疲劳。比如,在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时,每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是用客体永久性、思维集中化、不可逆这些简单的词描述,学生们可能不太明白,这时配有相关的实验视频,能量守恒实验、三山实验等,学生们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很清楚。

介绍完理论本身及其应用后给出案例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理论分析此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回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案例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学生们在分析案例时虽然有时候思路比较乱,分析不够透彻,但是经过讨论这个过程,他们有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知道了如何把理论用到实践中;虽然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时比较激烈,课堂偶尔会暂时失控,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观点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比如,在讲完学习动机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谈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很多学生说了自己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虽然有些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但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统一了并且各自意识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心的学生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改变。

有些章节的内容在前继课程中接触过,只是在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这些理论本身比较熟悉,只是应用方面不同,所以针对这些内容直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同时教师对部分难理解的内容给以解释或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练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该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导入,有效的、有趣的课程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或者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兴趣或者认知冲突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地坚持学习该章内容。比如,在讲授品德一章时,用当时的新闻“小悦悦车祸事件”作为课程导入,引出道德及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学生们从情感上被打动,同时也认识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一起学习如何培养良好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学生们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知识,授课效果非常好。所以整个一学期,教师在课程导入上花费了很大心思,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学心理”这块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先介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加以分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部分学到的内容设计一堂课,课程内容自选,要求体现出这部分所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空间的安排,课堂管理等。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设置及实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加深,同时体验了课堂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索

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学生们在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可是一下课,学生把教材一扔,整个一周都不看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他们预习复习,真正完成的没有几个学生,所以每次上完课,下次上课前进行课前回忆时,大家把上次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想了很多方法,课前回忆提问,并且把课前回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虽然有一定作用,效果都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很多教师讨论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激励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继续寻找合适的激励办法。

六、课程内容的拓展

在授课的过程中,讲到相应章节内容时教师都会给学生补充一些有趣的最新的相关研究,同时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去尝试。一学期的课上下来,师生合作共同在做三个课题,其中一个课题被定为我校学生重点课题。学生科研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和鼓励。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情感教育;高等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行塑造。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其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现象与自身行为进行定位,并且通过思想的感知与重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分为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两个部分。静态教育中,将思想的正确性与指导性作为核心。学生通过对静态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思想内涵与思维方式,才能对自身的认知空间造成影响,并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优化提供基础动力。[1]这种静态的思想理论学习,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是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关键。动态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对于学生实践行动的指导,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总结,有针对性地归纳出具体的实践目标与措施,以此保证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统一,真正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避免“喊口号”等形式主义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