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活动目标:针对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低,遇事不敢做主,思前想后,没有主见,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需弱、害羞和畏惧,做事唯唯诺诺的自卑心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回自信。
活动准备:
1、准备蜗牛、黄鹂鸟头饰。准备录音机《蜗牛》与《黄鹂鸟》歌曲伴凑带一盘。
2、教师准备故事《走出自卑的阴影》。
3、学生搜集有关自信方面的名言。
4、准备录像光碟:(1)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片段。
(2)专家心理分析片段。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放录音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对唱。(两名学生戴上头饰台前对唱)
2、讨论:听到歌中蜗牛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是啊,只有相信能爬山,才能成为登山的英雄,只有相信能下水,才能成为游泳健将,所以在生活中你应该也坚持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信心是我们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优秀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充分估计。只要你能做到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这就是自信的重要性。自信心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找回自信心呢?
二、方法指导。
(一)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
1、找几名平时各方面感到自卑的学生到台前表演他们的强项。因为事先经过精心的准备,即使做不到成功,也会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同时知道取得成功是需要自身的努力加上信心得来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力量。
2、听小故事《走出自卑的阴影》,谈感受。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1:要相信自己,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生2: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生3 :要充分认识自己,永远对自己说:“我要自信……”不能因一点小挫折就放弃。
(二)不要怕出丑,你觉得自己行,你就行!放录像《士兵突击》片段,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许三多是怎样走出自卑的阴影的,让学生知道:
1、每做一件事时,暗暗告诉自己,我行!
在心里默默地想:“我不比别人差呀,其实我可以做好很多事情,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做好!
2、经常鼓励自己,成功了就说:“我真的可以做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卑是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于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很多人总误以为要想克服自卑就应该提高自尊,可实际上依我看,自卑的反义词并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着超出常人几倍的自尊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自尊心缺乏一个稳定的内核和坚固的外壳,因此一点点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伤害。如果自卑者原先不敢与异往或害怕交往,在这种情景下,你不太可能让其通过主动接触异性,大胆与名人交往等对其自尊心构成严重威胁的事来达到加强其自尊心的目的。
(三)看一看周围你钦佩的同学,看他们是怎样树立自信心,不断激励自己。
1、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学习好的同学应该保持自信,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力争上游?学习不好的同学应该怎样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
2、同学积极发言。
(四)学生发表自信名言。
生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生2: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徐特立
生3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 神奇。――萧伯纳
(五)看录像(心理专家为我们分析的自卑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抵制人的能力发展。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做到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自卑心理会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的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你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
篇2
〔关键词〕 团体辅导;高中生;希望特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9-03
一、引言
在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常遇到怀消极态度的学生,他们希望特质水平较低,面对挫折和不如意容易气馁,习惯性走向消极情绪和消极行为,对自己、对未来不抱很大希望,积极性和自信心不高,严重的甚至会选择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希望特质是基于将来的一种积极体验,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个别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来访者的辅导比较有针对性,就辅导效果来说,对学生当下问题的解决和心理情绪的调适有较好的短期效果,但从长远来说效果不持久,当学生再一次陷入问题困境时,其很难变通,可能会再一次前来咨询或者情况会显得更糟。此类个案在我所在学校的全部辅导个案中占一半左右,所以我会组织相关主题的活动课,活动课面向群体数量大,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试图从预防性角度来提高学生们的希望特质水平。但心理辅导课受课堂时间限制,时间通常为40分钟,比较短,学校的排课一般一周或两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大削弱了辅导的针对性和连续性。
在这种情况下,团体心理辅导从辅导人数、辅导时间和辅导形式上来看其针对性、连续性较好,是否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希望特质呢?
二、高中生希望特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希望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其作为积极体验中的一种对于个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关于希望的研究发现,高希望水平的学生表示对取得的学业成就更满意,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比低希望水平的学生更好[1]。面对来自教师、父母和自己的压力时,在与同龄人做比较时,高希望水平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就,仅以分数和学习来评价学生,会使他们远离学习过程,掩盖了希望和学习的意义。希望与乐观也被认为与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相关[2]。充满希望、乐观的个体,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他们能够自发主动地面对和适应周围环境,进行自我完善,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实现自定的生活目标以及更容易自我接受。
高中生处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在此阶段,高中生能够拥有较高的希望特质水平,遇人遇事积极处理,自发主动地面对和适应周围环境,进行自我完善,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定的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这将有助于他们安然度过此发展阶段的角色混乱危机,获得更全面的人格发展。
三、Snyder的希望理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这个概念,并从不同角度给希望下了很多定义。本文立足于Snyder和他同事在1991年提出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聚焦于目标达成的人制动力理论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希望是基于一种交互作用得到的思维的积极动力状态,这种思维包括成功的动力和路径[3]。
Snyder的希望理论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目标,目标是我们心中想要的任何事物、经验或结果。这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希望的方向,又是希望的终点,在个体希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标主要有两种:趋向目标和阻碍目标。趋向目标是以个体想要获得的某个结果为目标,个体会积极地想要接近它;而阻碍目标是个体以阻碍或延迟其不想要的某个结果为目标,个体会因其消极而想逃避。目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目标设置的适宜程度决定着希望水平的高低,如果人们感知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不会付诸努力去实现它,也就不会出现希望。
二是路径思维,是一系列有效地达到个人所渴望的目标的方法、策略和有计划、组织的认知操作。负责启动和维持个人行动的动力思维和寻找最佳策略以及此路不通时能够及时变通的路径思维是希望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路径思维可以帮助个体通过目标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高希望的个体更善于创造具体的、思路清楚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这就是说希望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高希望水平,充满希望就可以,还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步骤,要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且能够想出更多灵活的、可供选择的实现途径。
三是动力思维,是指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能持续沿着既定的路径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这有点类似于动机。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就要去行动。行动的发起,以及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坚持不懈,这都需要一个系统来运作,这个就是动力思维。
根据上面Snyder等人对希望从结构上所作出的分析,从而为个体希望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四、以培养希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构思
从心理辅导的目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划分为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调适型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型团体心理辅导[4]。以希望培养为内容和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属于发展型团体辅导,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希望特质,迈向自我完善,这与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和主旨是吻合的。根据Snyder的希望理论,我们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三方面出发设计系列团体辅导方案来进行希望培养:一、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二、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三、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
团体辅导方案从时间顺序上分为三阶段:关系建立阶段、主题实施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希望特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主题实施阶段。
(一)关系建立阶段
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使成员在团体中拥有安全感、肯定感和归属感。在活动开始,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猜猜我是谁”“个性明星片”等将个人的资料做成名片展示并介绍,通过“串名字”“棒打乌龙”等游戏让成员们在短时间内加速彼此相识,消除沟通的障碍,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此阶段按照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来确定需要进行的辅导次数,一般控制在1~2次。
(二)主题实施阶段
主题实施阶段主要分为三个小阶段,分别为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每个小阶段安排2次辅导,共6次。
首先是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目标是希望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可安排2次团体心理辅导引导成员认识到目标树立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确立起合适的目标,即目标必须是有价值的,与我们的接近或者逃避本性相一致,在实现过程中有难度但也有实现的可能。此阶段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旨在引导成员们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并鼓励成员在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追求后畅想未来的自己,并设立一个目标。此阶段的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重点放在对目标的调整上,使得目标是合适的,能够激发希望产生的。
其次是帮助个体丰富途径策略。有了合适的目标,就要探索实现目标的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越多,个体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就越多,而且有效途径所得到的阶段性反馈会进一步强化实现希望的动机,人就会越感到有希望。此阶段的第一次辅导将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上,带领成员们在活动中、讨论中和分享中学习问题解决的策略,如算法、启发法等;学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如策略、知识、心理因素等,并结合实际生活实际例子进行深入探究和总结。此阶段的第二次辅导可将重点放在突破传统思维、激发创造性上,打破功能固着的思维,可创设模拟情景,引导成员们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者是帮助个体锻炼坚定的意志力。在我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有希望的目标面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误或是尚未找到的这段时间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如果此刻个体内心强大,有着坚定的意志力,希望就不会破灭;但是如果个体内心不堪一击,希望的小火苗就有可能被浇灭。在此阶段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放在感受积极体验上,设置情景或者电脑游戏,需要同学们进行目标确定,途径思考两个环节,在后续中,如果成员有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就会体验希望和成功,反之就会体验失望与失败。辅导员要在此过程中不断鼓励成员,尽可能地使成员们体验希望和成功,并进行成员们感受的分享。在此阶段的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赏析意志力坚强者的视频片段等方式,引导成员们进行自我发现、自我鼓励,形成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开发。
(三)团体结束阶段
经过多次的成功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感觉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辅导要提前几次预告团体活动的结束。要处理可能的分离焦虑,做好结束活动,这对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阶段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旨在使成员能逐步摆脱对团体的依赖,把团体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励团体成员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在必要时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长评价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的一个重要程序,让成员填写“成员评量表”,交流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
五、 结论
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基础,从希望特质结构的三部分出发,围绕“帮助个体确立合适的目标”“丰富途径策略”“锻炼坚定的意志力”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以培养高中生的希望特质,这一方案具有理论可行性。
参考文献
[1]Barlow P J. The measurement of optimism and hope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2003,63(8):39-69.
[2]Cicone C M. Hope and optimism:Impact on burnout,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sychotherapist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3,64(4):18-96.
[3]任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吴武典. 团体辅导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技术人才的基础[2]。青春期的躁动、与同学关系紧张、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父母的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都是导致中职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卑和烦恼的关键因素。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2009年起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及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3]。
相对于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2)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容易让成员获得归属感。
5)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
6)团体心理辅导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2 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情况介绍
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结合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现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男女生间正常的同学关系;如何平稳地度过狂风骤雨般的叛逆期,与父母和平地相处;如何重新点燃学习的斗志,这些都将对他们的生活及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校固定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开展有关增进与改善人际关系和有关学习方法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学期开展有关正确面对情感困惑和有关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不同主题的辅导目标纳入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参与辅导的学生均为自愿参加,一期辅导为期四天,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的时间,约为两小时。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容忽视效果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评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4]。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通过一期以“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分享:“以前在日常学习中总是出现马虎、着急的问题,通过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要有意志力和耐心,每个人都会犯错,人无完人,但重要的是要用心不重复犯错。”在一期“建立纯洁友谊,绽放青春光彩”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说到:“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都希望被异性关注,成为受欢迎的人,但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要去完成,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刻苦学习,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期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的亲子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分享到:“以前总是不愿与父母多说话,感觉自己不能被理解,通过活动让我认识到父母对我的爱,以后要多与父母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
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3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在我校的实际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但都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包括:1)尝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使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深层和广泛的应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密感;2)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者,使更多学生受益。朋辈之间年龄相似、发展阶段相似、面临的心理问题也相似。对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介绍和团体心理辅导师的培训,由他们来执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缩短了学生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距离,缓冲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缺乏的不足,使更多学生受益;3)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使新生在最短时间内互相了解,建立互相信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缩短适应期;4)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5)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6)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就业问题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4 关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
4.1 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4.2 提高成员对活动的投入程度
首先,在目标的确定上:尽量使预期实现的辅导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方案的设计上:尽量使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做到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团体成员在参加后续活动时,切实感受到之前的辅导对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最后,辅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使学生在与其的互动和交流中,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感悟。
4.3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4.4 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个别辅导服务可以安排在团体心理辅导以外的时间进行,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相信在未来,团体心理辅导将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73-75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用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从小就逐渐形成并影响其终生的素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心理素质,另一个是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应激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潜能被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他们或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因同学之间的小纠葛,或因老师和父母的一句重话,便离家出走,恶意报复、甚至轻生等极端行为。有媒体曾报道了某省一学生因与同学之间的小纠葛而投毒报复,造成全班数十人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该事件在令教育界震惊的同时,也提醒着教育界人士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据国内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很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4.2%,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9%;高中生中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5%。
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矫治;心理品质不高、心理潜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引导和矫正。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肩负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包括: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讲授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小学为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之社会经验很少,因此这种口耳相传加文字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诸如感知、理解、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
2、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人们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在学习中眼、耳、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因此,这样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和增值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尚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这一空缺。
过去以个别教学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只能一比一的增值,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信息的增率增加到几十倍、上百倍,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可扩大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突破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这样一种授课方式,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模拟情景体验的授课方式。在突破的基础上,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以小学为例):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⑴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矫正其与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符的认知。
⑵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能愉快地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⑶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⑷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标,并根据目标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⑸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⑹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手记,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媒介,又是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怎样让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它的辐射范围更广、使用效率更高呢?网络在传输、管理、共享心理教育资源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使资源优化的两个标准:一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相同主题类的活动方案、辅导个案、咨询手记、教学设计放置为一类;二是资源共享的优化,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在心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难题,能将自己所需的活动方案通过查找关键词快速调出来并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减少她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对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及推进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在班级内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咨询活动。采取这类途径来展开心理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不要避免地暴露出来,它的受益对象有限,这与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目标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⑴利用电视、广播等视听工具及时反馈学生或家长咨询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定期定时与学生见面,集中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人际交往的辅导。
⑵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要操作的渗透模式。
⑶建设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接听师生、家长的问题,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以适应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要求。
⑷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心理辅导。
4、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认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被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全部实现。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⑴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品质,也要发展形象思维品质,既要发展逻辑思维品质,也要发展非逻辑思维的品质。
⑵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数学学习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品质。
⑶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自然学科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⑷艺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艺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
⑸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体育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动作思维品质。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3]王斌,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孤独大学生;故事疗法;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故事疗法,它是使用生活中的故事或者书籍中的故事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可以间接反映被辅导者的心理问题、情绪态度、观念行为,还可以让被辅导者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角色扮演参与故事,促进其思考和领悟。更为重要的是故事疗法能帮助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快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解除阻抗,进行有效的心理重建。故事疗法外在形式表现为给学生讲故事,其核心是创设一个与学生对话的情境,改写他们原有的思考习惯,帮助他们获得对自身现状的不同理解。
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尝试用故事疗法对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目的在于推动孤独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探讨,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随机各选取两个班,文、理科各半。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该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850,显著性水平为.000。)施测后,按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选取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10人)。(实验组中的人选采取自愿原则)
2.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3.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2)自编团体咨询活动方案
4.干预方案的设计
以“阅读人生百味,反思提高自我”为主题的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由笔者担任辅导教师,每周围绕一个辅导目标和主题,每次1.5小时,为期8周。
故事疗法团体辅导方案的内容(见表1)依据前期的调查结果,参考国内外团体咨询的干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自尊、归因方式、人际信任、社交技能、应付方式、自我表露、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干预对象,活动分8次进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
5.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对实验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变化显著的高,控制组的变化显著的低。在对实验后测得到的孤独感分数进行检验后,得出结果如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后测时的孤独感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故事疗法团体辅导干预方法有显著性效果。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一般被认为是健康的。但是,骆光林等人所做的调查却显示:在991名被调查者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还是蛮广的。
长期处于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归属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我们所期待的自信的、和谐的、适应的人格特征,所以对这种负性的情绪情感状态的干预应该提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位置。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大多数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认识自己、智力训练、情绪认识、人际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心理调试等,主要是进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传授和训练,在这样的课程中,针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的效果是微小的,所以出现了团体咨询。但是现在学校中存在的针对特殊的团体进行训练也仅是针对一些问题行为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如攻击性大学生或者社会交往不良的大学生,对于孤独感这种内心体验进行针对性训练的心理健康课程很少,这可能是由于孤独大学生一般处于被老师和同学所忽视的社交地位和孤独体验的内在性所决定的。所以,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负性情绪情感体验应该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重视。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干预实验,大学生的孤独感得到了显著改善,认知偏差有了明显改变,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些结果说明故事疗法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孤独感是有效和可行的。故事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在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有其成功的必然因素。其一,故事在轻松愉悦中发挥它的作用,取代了直接说教(好言相劝或者粗暴相对)。其二,讲故事能快速架起专业助人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其三,故事具有典范作用,能展现心理冲突的情况,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在较长时间内发挥效用。其四,故事疗法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如多向沟通,资源多样化,情感上相互支持,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提高了该疗法的成效。
目前,故事疗法在孤独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随着今后对故事的不断积累和研究提炼,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光林.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2]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1(1):46-48.
[3]王素芬.大学生对孤独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05(1):50-51.
[4]曹桂芳.用阅读治疗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108-110.
[5]汪国琴.故事疗法在新生适应性辅导中的运用.思想理论教育,2009(22):64-67.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团体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针对相对封闭的团体—班级的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授之以鱼,而且是授之以渔”。说“授之以鱼”,是因为班级氛围和同学关系的改善,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之面对成长困惑时有外在的“缓冲带”和“支持系统”。说“授之以渔”,是因为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班级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行为、调整新认知,从而自我成长。
(2)扩大心理辅导的受众面。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很有效,但是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同班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相同的班级氛围、相似的发展挑战使其发展问题有相似性。例如:冷漠的班风对全体成员的负面影响、大一阶段的“适应”问题、大二阶段的“个人成长”问题、大三阶段的“发展选择”问题、大四阶段的“就业困惑”问题……
(3)完善建立健康教育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常是“校—系—班”三级体系,前两级系统中的队伍素质和工作实效性正在逐年提高,而班级层面的基层工作虽重要却薄弱。专兼职心理老师直接深入班级,或有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辅导员,以全班同学作为辅导对象进行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给心理委员和班干部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直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成长意识、促进和谐班风的形成、提高成员的互助效果。
(4)完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支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而班级是其大学四年最重要、最稳定又最难回避的环境。积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心灵家园”,让成长的烦恼烟消云散。茫然时有人探讨,困难时有人扶持,愉悦时有人分享……而消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污染源”,让原本艰难的成长之旅雪上加霜。漠不关心让人没有归宿感,恶性竞争让人惶恐不安……
2 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的形式可行。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以“全班成员”作为工作对象,以“全班成员”的共同发展需求作为辅导目标,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心理辅导。所以,团体辅导形式不变,只需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调整相应的辅导目标和活动方案即可。
(2)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辅导对象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使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一是更好安排团体辅导的时间;二是人员更固定,助于提高安全感;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力量,使其成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得力助手和行为榜样。
3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1 有利于心理辅导作用的长期发挥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谓“一期辅导、长期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干预、团体辅导在辅导结束后,就需要当事人(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1页)自己消化、自己成长。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全班整体性的氛围改变、心理素质提高和关系的改善,为个体的心理成长长期提供良好的环境。
3.2 理论分析
一是成员进人团体后会发觉其他人也具有相同的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这种观念的改变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二是在团体中,成员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感情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显然要比只有主持者一个人时太得多,有力得多。三是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他对自己有一个薪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四是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在其中成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可以等新行为已经成功时再将其应用于社会中,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在社会中锻炼新行为易受到的打击。
3.3 主观评价
3.3.1 学生主评价
主观评估表明,8次团体心理辅导后,成员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开放程度、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口头表达、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成员在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在作业中写道“总的感觉是舒畅”,“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好”,“家人反映我自信了”,“我敢大胆的发言了”,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互助行为常有发生,成员间联系很频繁。
3.3.2 班干部观察
通信0902班班长邓xx同学说:“通过这门团体辅导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无形中逐渐形成。这些‘形散神不散’活动的效果胜过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动员。大家彼此更关心,更踊跃地参加各类班级活动,我们组织班级活动容易多了。当然我们班干部通过团体辅导课程也领悟到,对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的熟悉、尊重、欣赏与支持会让大家的心更近。”
3.3.3 辅导员观察
辅导员李贝老师反馈:“我明显感觉没上这门课的班级还是老样子,上了这门课的班级现在大家‘玩成一片、学成一片、干成一片’,真让我高兴、真让我放心!”
4 将“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是还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有的学生还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机不强。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可能行为退缩、应付或封闭自我。
当然针对这类学生,更需要领导者通过持续的接纳、支持,充分的热身,从而对他们感染情绪、打消顾虑、融入集体,进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篇9
一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1教学对象具有一致性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团体咨询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与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方面。故而“成长性团体辅导”比较适合于学生,他们文化程度相同、年龄相近、生活环境相似又面临同样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中的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等等,这种“同质性”的团体成员相互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辅导的目的。可见,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知识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其教育对象的指向却是相同的。因此,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是可行的。
2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成员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认识、了解和接纳自我;学习沟通交流的社交技巧以及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责任感,关心、敏锐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解决生活中矛盾和抉择的能力,更有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帮助成员澄清个人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阐发范畴与观点,但二者的教学目标却有着较多的相融之处,特别是在“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澄清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为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提供了前提条件。
3教学作用机制具有契合性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这四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参与”是团体辅导的基础,只有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热情,才能使他们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互动”是团体辅导的关键,只有通过充分互动,才能使各种观点碰撞,促使成员反思和自省;“体验”是团体辅导的深化,只有让体验者直接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才会有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反思”是团体辅导的升华,也是团体辅导追求的最高境界。“参与”、“互动”、“体验”最终都是为“反思”服务的。学校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共同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
1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说教、学生强制性接受为基础,这种方式对于思想极为活跃的学生而言往往效果适得其反,他们作为被管理、被说教的对象,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通过心理游戏、情景设计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伴也同样存在,这就为每个成员减轻了心理负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伴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给大家带去一种鼓励,增强了成员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了成员的潜能。
2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团体探讨、学习、交流、模仿、评价、反馈等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自我观念和表现,学习良好的行为方式;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1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周密安排各个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当好“导演”,做好教学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心理体验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光线柔和、相对比较安静的教室;检查准备好活动中所使用的各项设备、道具;使参加体验活动的人数保持在40~50人之间(刚好是一个自然班),以此保证活动质量。
2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团体心理辅导必须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反思四个环节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成长各阶段的需要、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打动、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情景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其次,应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案例内容最好取材于学生的日常事、身边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事例的参与者,把自己真正地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来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恰当运用,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真心、真诚去打动每一位学生,引导大家进入到情景当中,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从而形成激励与鼓舞,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具体的行动。
3适当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团体讨论法,是团体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就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进问题的解决,以修正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专题讨论、辩论、脑力激荡等形式。角色扮演,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由团体成员扮演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训练技术。常见的有哑剧表演、独白法、比较法、创意情景法等。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在学校教育中,行为训练也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行为训练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辅导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应以开发、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潜能和技能为核心目标,同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目标,体现出培养合作能力、和谐人际、心理防卫能力,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并善于合作的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单元培训目标。
2把握学生情况
教师在课前需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学科专业、职位、身体素质和个性特点等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内容选择的活动方案。
3活动结果评价
活动结束时,学生自我的心理评估是团体的成长评价,也是“成长性团体辅导”的重要过程,因此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生应结合活动内容,及时完成作业或进行拓展活动。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共情、同感等理念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真实,行为的改变也更为持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42.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6) .
[4]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 27.
[5]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存在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理论。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强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由于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存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生存压力和物欲的大潮中,很容易遗忘存在的意义。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空虚感、意义丧失感(弗兰克林存在神经症)。他们一般很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作业会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中等。他们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参加活动,但是要求必须参加的活动会参加。这样一类学生的表现很中规中矩,在过去一直不是心理辅导的重点对象,但是这类学生特别多(大约占了50—60%)。他们的心理测验一般都是正常的,却普遍存在一种无聊感和空虚感,无能感和孤独寂寞感,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参加活动。生活基本上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有什么大的波动,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成就。下面举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典型案例(背景)
李某,男,19岁,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没有挂科,没有受过处分。因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前途渺茫,不知道如何过下去,前来咨询。
主诉: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吃饭、上课、吃饭、睡觉,每天过得都一模一样。我不想这样过日子,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每天都觉得特别的郁闷,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有的时候想要做点成就来,可是我就是打不起精神,刚一开始就泄气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我经常在想大学是否还值得继续奋斗,甚至想是否还值得继续活下去,经常想我奋斗有什么价值,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的生活就像一片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落,没有终点。
症状:无意义感,虚无感,是现代生活中主要的存在神经症。
心理测验:SCL-90,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得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这类学生特别多,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工作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多,许多问题能够得到更高效率的解决,同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反馈。在面l临无意义这一共同问题时,团体成员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有这种无意义感,并不是只有自己在烦恼和忧虑。彼此之间的同病相怜可以消除无助和孤独的感觉,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团体中每个团体成员可被别人接受与关心,共同面对问题而感到放心,同体的这种认同感能够促进团体成员产生摆脱困境或解决问题的信心,对未来产生希望。
(一)团体方案名称
生活的意义
(二)团体规模
由15人组成。
(三)参加对象
存在空虚感、意义丧失感,(弗兰克林存在神经症)的大二学生。
(四)团体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3个小时,共五次。
活动地点:安静的、有活动桌椅的宽敞教室。
(五)团体整体目标
存在主义团体主要有以下四大主题:(1)不可避免的死亡;(2)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3)我们需要的自由与责任;(4)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与意义的需要。最终的目标是学习发现生活意义,建构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
(六)团体活动方案
第一个环节:
目标:
1、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形成团队
2、活跃氛围,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自我,促进对自我状态的了解
活动方法:
1、我爱我家,相亲相爱
2、动物星球
3、交流分享
第二个环节:
目标:认识意义
活动方法:
1、领导者给成员讲述弗兰克林在纳粹集中营的苦难经历和创造意义疗法的故事,让团体成员了解什么叫做意义疗法和追寻意义在构建健康人格中的重要性。
2、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谈谈自己熟悉的人从事的某项创造性工作的故事及其体验到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谈谈自己的学习,参加的某项活动的经历及体验到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个环节:
目标:学习发现意义
活动方法:
1、作品欣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舍的《小病》。
2、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评价作品中的人面对死亡、疾病、失败和挫折时的故事和体验,学习发现意义的方法。
3、请团体成员谈一谈自己的愉悦体验,哪怕是一瞬间的体验。
第四个环节:
目标:认识死亡
活动方法:
1、表演《死亡》的心理剧。
2、从心理剧进行分析,让每一个团体成员谈谈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3、领导者揭示死亡事实:死亡是人的最终存在状态,它促使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反思,是揭示生活意义和目的的工具。让每一个团体成员意识到死亡的真正价值,从而接受死亡。
4、团体成员回答问题:“假如你的生命历程只剩下三天时间,你想做什么事?”在这种紧迫感中促使团体成员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五个环节:
目标:经验统整
认识到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态度,我们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认识过去的方式和能力,我们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不是外界给予的。
活动方法:
1、积极赋义:每人发一张白纸,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活动写下来,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鼓励团体成员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2、心理剧《命不好》。由团体成员表演,主角是一个经常抱怨自己“命不好”面对任何的机会都不采取行动。在慨叹命不好时常说:“我天生就这样,我只能这样做”,“我天生就这样”。
经由心理剧,让团体成员分析主角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经由这种分析让团体成员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动,对自己不采取行动的决定,都负有责任。
指导者通过心理剧的分析帮助团体成员发现他们是怎么逃避责任,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存在和选择负责。
3、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考试失败,接受一项新任务等),鼓励团体成员采取一种负责人的方式采取行动,在采取行动后有什么体验。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 上一篇: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案例
- 下一篇:企业文化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