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电子专业技术应用专业现状教学流程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94-01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个。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质量检验、营销与采购、产品设计、技术主管等。中职学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一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而不是高级或高级以上专业人才,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定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更不是研究型人才,这是人才使用方向的定位。

二 我国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生源与教育体系现状

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情况是文化基础不好、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自信,最多也只有15%的学生是因为希望学习技能或是出于理性思考而选择上中职的;另一方面,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体系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职教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侧重理论,教学内容较陈旧;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以及忽略了需求与供给关系;等等。

三 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流程创新的建议

第一,利用学校宣传手段,在教室、实训室等室内外场所,统筹布置图文并茂的职业名人故事、职业追求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成为职业人的观念。

第二,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技能教学的比重,建起专业兴趣尽快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职业学生的转换。

第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层面上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流程模式,如项目式教学,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等工作任务,在真实情境下通过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流程的创新,要求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要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与操作、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对校园教学网的了解,以及与企业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等。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电工基础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电子和制冷等工科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以物理作为基础,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普遍的反应是难懂难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方面,一般是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段很长时间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然后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教学。因为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容易在前面较长的抽象理论知识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的不足之处 :

1、教学方法落后。普遍的教师把在《电工基础》定义为理论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便把该课程当作纯理论来讲,往往忽略了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实。所以教师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学生早就在抽象理论知识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理论与动手实操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教师先入为主,把在《电工基础》定义为理论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满堂灌”、重理论轻动手实操便司空见惯了,教学理论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采用死记硬背,动手实操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验证实验上,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难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3、学生掌握技能不高。中职机电、电子和制冷等工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更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电工基础》课程又是这些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所以该课程也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更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种种不足,使这一目标可望不可及。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结合本人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训动手操作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法,以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以下作用:

1、案例教学法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学生在学习案例后得到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简化,缩短了与生活情境的差距。

3、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

三、案例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一)精心选好案例,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案例的选择时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案例教学法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牢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教在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对案例教学法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

2、课前要精心准备教案,做到知己知彼。因为案例教学法是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对案例的选择就尤为的重要,选择案例时既要衡量自己的教学经验水平(知己),更要十分清楚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水平等具体情况(知彼)。课前要精心准备教案,做到知己知彼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堂上要明确师生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唱度体系的主角了而是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配角,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角,是主要参与者。

(二)适当改进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科学把握教学进度,精心实施案例教学,是达到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所以,在《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过于抽象的理论,适当删减,有些与现实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知识适当增加,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参与案例的观察和研究,从而达到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三)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协作的学习环境

情境创设应该把课本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和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例如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照明线路的这部分知识里,我们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商业套房需要安装室内照明电路,让学生扮演安装电工人员,为该商业套房的室内照明电路进行设计和安装。

协作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学生要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协作的能力。在《电工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分组方式,灵活地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的能力,为将来成为21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自动化电力拖动系统正向着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迈进。社会日新月异,技术更新步伐日益加快,《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教学法大势所趋。中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因为电工电子技术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培养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这就要求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教师能够进行积极地探索,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学习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在电工电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1]。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揣摩,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导向,使其能够逐渐形成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比较贴近的内容引入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束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出与电子电工实训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在常见的音乐门铃、调光台灯、稳压电源等进行设计与实施。这些部件基本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接触,对其特点比较了解,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其创作与创新的兴趣。教师可以予以一定的技术支持与鼓励,在保证安全条件下可以对该物品进行设计与改进。这样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有效的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开设适合学生的实训内容

在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设计与学生的实训情况相符的教学实训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能够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针对班级内的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2]。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中有维修电工电力拖动安装调试实训课程。在该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同样的电路图,让学生进行调试。通过观察,虽然教师给出同样的电路图,但是在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对电力线路进行布线时采取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其布线方式不合理,会导致导线交叉等问题出现,对该工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知识对其进行修改。在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能够在思考、修正与验证、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该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激发参与到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兴趣,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该过程中还要予以一定的指导与引导,并能够充分的挖掘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实训的内在潜力[3]。

三、合理应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通过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合作学习法,还能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往往是在思想与思想碰撞之间产生的,通过合作学习法,学生能够在互相参与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并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为电工电子实训专业的学生其能力存下一定的差异,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都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从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践的差异,在合作学习小组内由各种特点的学生组成,使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从而有效的提高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教学中有“报警器发音电路的制作与安装”教学实训中,教师就可以合作学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可以设置“设计师”、“工程师”、“记录员”等三个不同的角色,共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需要教师及时的对该任务进行点评,并表扬与鼓励任务完成比较优秀的合作小组。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互相结合的有效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训课程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在其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比较恰当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并能够不断完善其完成任务的手段与途径,更加优质的完成电工电子实训任务[4]。

结束语

电子电工实训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应用型实验课程,在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琳琳.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体验[J].新课程(下),2014,02:176.

[2]谢阳玉.改革《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7:84.

篇4

关键词:电工理论教学;问题驱动法;BOPPPS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210-03

一、电工理论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是面向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工程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一定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故本门课程对于非电类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重中之重的电工理论部分,目前的教学现状却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与当今的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目前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仍然以知识传播为主,仍然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方法呆板,课堂上很难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讲课过于追求系统性,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大家都追求完整,造成低水平的重复。”

2.教学内容与当今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有很大差距。“学的用上的不多,有用的没学多少”,主要原因是受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的约束太多,教学与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研究脱节。

3.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理论部分因为抽象,大多数情况下老师采用讲授法,很少结合实践或者应用案例讲授,故听起来也很枯燥,学生也只背背公式应付考试,对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却很茫然,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电工理论历来是这门课程中不被学生重视的环节,但是作为电工应用部分基础,电工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改变电工理论教学的现状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列举的教学现状1,本文拟应用新的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针对问题2和3提出以应用案例为基础的问题驱动法教学。问题驱动法融入BOPPPS教学模式即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二、问题驱动法与BOPPPS教学模型

问题驱动法和BOPPPS教学模式都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员自己。学员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借助学习资料,在教员指导和帮助下,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即“已知―未知―新的已知”的循环渐进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获取新知识。

1.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评价等。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的基础,问题设计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一般地说,问题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明确的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尽量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问题要明确。(2)循序渐进。在设计问题时,要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由易到难,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3)难度适当。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望而生畏。(4)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

2.BOPPPS教学模式解析。BOPPPS模型是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推崇的一个教学模型,是根据教育学的认知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过程设计。

BOPPPS是该模型的6个阶段的缩写,其中B―Bridge

-in(导言),O―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assessment(前测),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学习),P―Post-assessment(后测),S―Summary(总结)。其具体内涵可用下表来表示。

BOPPPS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即能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并且能够相对有效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内涵涉及效果、效率和效益三个方面:有效果是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是指学生的收获与教师的教学投入成正比;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和特定的社会或个人教育期望相吻合。

在BOPPPS中的6个环节设计中,必须环环相扣,知识上有衔接,逻辑上有层次,持续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进入思考―学习―吸收―应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

3.问题驱动法与BOPPPS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问题驱动法与BOPPPS有共同的目标和要求。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过程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这就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

孔子《论语?雍也》上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活跃其思维,提高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BOPPPS模型从教学设计结构上,给出了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期间教师能获取反馈信息,然后根据反馈信息有效地组织与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难度。问题驱动法能在BOPPPS不同的环节贯穿其中,显示出两者优势互补,如图1所示。 第一步的导言中,提出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在工程应用的背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步:针对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第三步,围绕目标设计先测试题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以案例为载体分析问题;第四步:参与式学习,引导学生讨论,逐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实际就是在完成目标学习,此过程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是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式学习,这个过程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让学生习得了理论知识,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工程思维的学习过程;第五步后测,结合案例了解学生对目标的掌握情况;第六步:总结与评价,对学习目标的总结,对学生掌握以及解决问题的结果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第三步的先测部分给教师提供了即时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第五步的后测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可以提问的形式,或者测验的形式等。最后一步的总结部分语言上要简要,同时可以结合工程案例,给出下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下一个学习目标的期待与思考。

在这里问题驱动法所引用的工程案例,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相对单一的应用,也可以是多课程跨学科的综合应用系统,无论相对难易程度如何,包含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

三、教学案例设计

以电工理论教学部分的电路分析方法之一――节点电压法为例介绍基于问题驱动法的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

导言(Bridge-in)以应用案例形式给出:如图2所示是变电站的接地网,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保障运行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设施,但是埋入地下的接地网长期受土壤腐蚀作用,难免出现截面积变小、断点或连接不良等故障,降低其电气性能,成为设备和人身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对接地网进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故障必然要知道物理量在故障前后的差别,可测的物理量是电压或者电流,激励一定的情况下某一点或者多点发生故障,必然对此图的节点电位有影响,其电路模型如图3所示。在此提出问题:(1)接地网的各节点电位如何计算呢?(2)提出教学目标(Objective)。电路的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要求学生能根据电路的特点,即刻准确无误地列写出方程组并求解各节点电压或者各支路电流。(3)先测(Pre-assessment)。什么是节点?什么是支路?电压与电位的区别?什么是电导?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的分析过程?(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引导学生参分析与讨论,此电阻网络没有激励源,怎么有电位呢?对此电阻网络加上激励源,例如加在两节点之间,如何快速计算各支路的电流?抓住支路电流只与该支路的电压和电阻大小有关系这个特点,选择参考节点,剩下的节点为独立节点,以独立节点的电位为求解变量,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理和支路的欧姆定律,列写方程组,求出各独立节点的电位;再代入各支路中求得支路电压与电流。整理出节点电压法的公式与特点,引出自导与互导的概念,区分注入与流出节点的电流。(5)后测(Post-assessment)。①参考节点选择不同的位置,各节点电位和支路电流的变化情况?②激励源加在不同的位置,或者加多个激励源,如何直接用节点电压法计算各节点电位和各支路电流?③如果是在某一条支路串接一个电流源作为激励,结果又如何?(6)总结与评价。节点电压法的总结包括:评价学生对此方法的掌握情况;总结适用电路特点;分析步骤;方程组的特点;与支路电流法对比有什么优势?根据第五步的后测情况总结注意事项,比如与电流源串联的支路上的电阻要去掉等。

同时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只求某一支路的电流,或者某一条支路的电阻参数有变化,求这一条支路的电流,此时讨论用节点电压法的局限性,思考用什么方法更好呢?从而引出下一个学习目标,激起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每天面对各种诱惑,如何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光靠讲道理或者强制性的策略可能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科学地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是值得每个老师思考的问题。

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也有自己的缺陷,本文以案例为背景引入问题驱动法,结合BOPPPS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两者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参与式教学中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思维训练,逐步从应试思维向工程应用思维转变,提高了理论教学效率,这无疑对其他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建强.电工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唐庆玉.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彬.问题驱动式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280-280.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项目操作

1.引言

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色,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实验和实训教学,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研究背景、任务及目标

2.1 研究背景

电子技能实训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能离不开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电子技能水平的提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改进教学为中心,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我,促进教学改革”为目标创新教学方式,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力求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优势,探索加强实训环节教学的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促进我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项目研究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教材采用“模块-项目-任务”结构形式,促进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实施步骤配有大量实操图片,直观演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动手操作。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很快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本项目注重研究对学生爱岗敬业、沟通合作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每个实践项目中都以实训卡片的形式展现,包括仪器仪表、操作步骤、要点提示、数据记录和处理;每个课题中还都设置有操作注意事项等环节,以养成学习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练习拓展的内容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让学生很快胜任企业工作。

2.2 研究的任务及目标

1)结合电子技能课教学要求,通过对电子技能课项目教学法进行初步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项目教学考核体系,确立几个典型的模块项目,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上课、全体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组装与调试。

2)探索并完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教学组织和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总结理实一体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授课,落实实训课教学成果,探究适合中职电子专业学生电子技能的方法手段。通过教学项目承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实现了由“先理论后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变,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

4)开发电子实训教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电子实训教材。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以项目教学、练讲结合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中职生《电子技能与实训》工科教材编订适合中职生电子动力操作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用书。

5)编制生产性实训任务书。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增加了生产性实训和企业专项实训两大模块,以企业生产性任务作为学生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缩小企业与学校的差距。充分体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深入实训车间、企业、车间,以问卷调查、谈话、考察等方法研究用人单位对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的要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研究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行动研究法:从课题调研、设计开始,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反思和修正研究方案,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积极探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验证性研究。

3)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个案作为案例,加以解剖、研究分析、提炼,形成初步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自身培训学生提高技能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问卷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以行动研究推动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过程

4.1 论证准备阶段(2011.9-2011.10)

组建课题组,明确成员的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为了了解学校原有的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对学生、教师、企业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5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2012年9月,对我校机电部32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2012年10月,利用我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20家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三方面都对学校原有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表示不满意,都认为职业技能必须按实际工作环境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应该使技能教学体现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业特性,着眼于培养企业第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对我校中职生电子技能实训课做详细地分析,并且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结合老师培养需要选定课题。项目负责人在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包括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遴选、研究的实施、听课评课、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意见、组织后一阶段研究计划的实施、课题结题,最后制定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4.2 研究应用阶段(2011.11-2012.8)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分析讨论,确定模块内容,确定项目实施对象进行课题个案实验。根据个案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编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组织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检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扩大课题应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4.3 总结提高阶段(2012.09-2012.10)

认真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成确定下来,组织研究成果的的推广工作,通过课题组努力,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5.研究成果

5.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按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边研究边教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由此引发的变化很多。

首先,教师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所学知识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从创设问题中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2 项目课例分析

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电路模块,我们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年历电路”、“调频收音机、对讲机”、“抢答器电路”、“声光控节能开关”等的设计、组装、调试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这些实用产品带进课堂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岗位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下面以“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项目制作过程为例讲解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按任务结构形式完成。

项目三:迷你小音箱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任务1:识图

(1)认识各元器件及了解各元器件的作用。

(2)学习电路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电路在产品中的作用。

(3)识读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电路板图。

任务2:安装

(1)核对元器件。

(2)检测元器件。

(3)安装电路。

1)元器件的安装。

2)电路组装,按印刷电路板图插入元器件。

3)整机装配。

任务3:调试

(1)通电前对印制电路板进行安全检测。

(2)电路故障的检测与分析。

(3)示波器检测。

(4)万用表检测。

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只是解惑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5.3 主要成果

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法引领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方案和课件;成熟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以及用该教学模式讲授部分教学案例的影像资料;突出了以学习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步完成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市级精品课建设方案和《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校级示范课建设方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职业技能培训经验,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技能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产品和电子测量仪器操作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5.4 标志性成果

(1)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理论水平有了提升,大赛成绩也一年比一年突出,真正体现了竞赛与教学互相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2)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代表性项目组装与调试,展示学生部分工作成果。

1)迷你小音箱的组装与调试。

2)数字万年历电路组装与调试。

(3)根据教学案例实验成果,组织教学资源,整理出版了《电子产品调试工》(中级)、《电子测量仪器及应用》(中级)两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这两本书打破以往传统教材先理论后技能训练模式,将电子装配和电子测量仪表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机嵌入每个项目训练课题之中,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达到规定的目标。让学生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理论时毫无兴趣等现象。

(4)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走向行动导向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鉴定。组织完成校内和实训基地学生中级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操作训练项目和理论训练项目中采用了一些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题目,兼顾学生考工。

6.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在实训室完成,保障课堂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项目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技能训练专业化。

1)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模块化。把电子技能与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常用仪表的使用与操作模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模块、焊接工艺知识与焊接技能模块、电子整机装配工艺模块、电子整机调试技术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电子整机装配》每周六节课,三至五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

3)教材与资料一体化。结合教学实际,自编讲义,作暂用教材,然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4)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完成能够体现若干项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件,或调试、维修、故障诊断,同时解答与技能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5)定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评选设计制作小明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6)在校园和周边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务,为同学们和居民提供了方便,锻炼了自已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教学管理一体化。由专业教师兼管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学设施“零距离”接触,激发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方便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8)选取了有代表性几个模块项目完成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二学生学工电子制作培训,在学工教学中加以推广。

9)师生各类技能竞赛成绩较往年突出。近年来,学校参与各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工种较以前增加,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在电工电子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其中电子产品装配项目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

7.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技能实训课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资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

2)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

3)对教材的要求。目前符合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很少,需要组织人力、物力编制校本教材。

4)对教学进度的要求。“项目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进度往往很慢,难于控制。

5)对班级人数的要求。人数太多教师指导起来不方便,实验设备数量也要求多,资金和管理不太容易。

8.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教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总的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进,使电子技能实训课真正起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学生们能够学得自己想学的感兴趣的课程。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韦立.项目教学法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

篇6

关键词:Multisim10;教学;仿真;电路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64-03

一、电路基础课程的教与学现状分析

电路基础课程是我系电子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自己动手画电路原理图并搭接电路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反复调整参数、重新测量,直到电路参数达到预期效果为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仿真引入电路的学习和设计,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习和设计中加入仿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电路的动作,对电路的Y构和参数进行优化,对假设的实验方便地进行验证,对难以测量的电路参数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而减少了电路课程的学习时间,也避免了设计中出现的错误。

二、Multisim10简介

Multisim10是美国NI公司最新推出的仿真软件,它的界面直观、操作方便,为用户提供了创建电路所需要的元器件库及电路仿真需要的虚拟测试仪器仪表,可对各种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和设计,并且在操作中不消耗任何元器件,不受元器件种类和数量的限制。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不仅改进了电路的学习方法,降低了成本,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许多国内大学都将其作为电子类课程的辅助教学使用。

三、Multisim10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Multisim10是一款很强的实物模型仿真软件,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分析不断穿插对应的Multisim10仿真电路模型,实验教学前布置仿真任务,实验中加入电路的仿真环节,能建立起一种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空间实物电路的理解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详细介绍Multisim10仿真技术在叠加定理、网孔电流分析法、直流工作点分析和交流分析、功率因数及其提高方法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Multisim10验证叠加定理

叠加定理是电路基础中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其定义为:在任何含有多个独立的线性电路中,每一个支路中的电流值或电压值等于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值或电压值的代数和。以1.1所示电路图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利用Multisim10仿真来验证此定理求解电压源、电流源共同作用时通过电阻R3中的电流、电压及功率。

1.理论计算验证叠加定理。电流源Is开路,电压源Us单独作用时,求得:I″■=■I■=0.5(A);

U″■=I″■R■=20(V);P″■=I″■R■=10(W)

电压源Us短路,电流源Is单独作用时,计算得:I■=I′■+I″■=0.8(A);U■=U′■+U″■=32(V);P■=I■■R■=25.6(W);P■≠P′■+P″■

应用叠加定理,计算求出:I′■=■=0.3(A);U′■=I′■R■=12(V);P′■=I′■R■=3.6(W)

2.仿真软件验证叠加定理。①打开Multisim10,从Source库中选取电压源、电流源、接地端,从Basic元器件库中分别选取三个电阻R1、R2和R3,再从Indicators Components库中选取电压表、电流表、瓦特表并设置适当的参数,按图1.2所示连线电路。电压源US、电流源IS共同作用时,激活仿真软件后,电流表、电压表、瓦特表的读数分别是0.8A,32.000V,25.6W。②将电流源IS,电压源US单独作用时,运行仿真开关后,电流表、电压表、瓦特表的读数分别为1.3(a,b)图所示。

即叠加定理不能用于功率的计算,只能用来求解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讲授该定理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地应用该定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和利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来验证此定理。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创建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叠加定理,进而熟练应用该定理。

(二)网孔电流分析法仿真实验

仿真电路如图2.1所示。

理论计算

有网孔电流分析法,可列KVL方程:

80I1-20I2=40

-20I1+60I2-40I3=10

-40I2+80I3=40

联立上述方程,解得:

I1=0.786A,I2=1.143A,I3=1.071A

比较仿真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同。

(三)直流工作点分析和交流分析

直流工作点分析(DC)用于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确定,是其他分析方法的基础,在仿真分析中,交流电压源和电感被视为短路;交流电流源和电容被视为开路;交流(AC)电源输出为零,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利用Multisim10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的步骤:A.在电路工作窗口建立待分析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1所示电路。B.执行OptionSheet Properties命令,在Circuit选项卡下,选定Net Names中的Show All,把电路中的节点标志显示到电路图上。C.执行Simulate\Analysis\DC Operating Point命令,即打开直流工作点分析对话框,该对话框包括Output、Analysis Option及Summary共三个选项卡。在Output选项卡上,从左侧备选栏已罗列的电路结点和变量中,选择需要分析的结点或变量,通过“Add”按钮添加到右侧的分析栏中即可,当系统自动选中的电路变量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时,可通过“Output”选项卡中的其他选项添加或删除需要的变量。完成相关分析设置后,点击Simulate按钮即可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由图形窗口输出。如图3.2所示。

交流分析(AC)是一种频域分析,是对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进行分析。进行交流分析时程序自动将所有直流电源置零,交流信号源、电容及电感等元件用交流模型代替,非线性元器件使用交流小信号模型。无论用户在电路的输入端输入哪一种信号,交流分析时都将自动以正弦波替换,并且以设定的频率范围扫描。

建立如图3.3所示的RLC串联电路,执行Simulate/Analyses/AC Analysis命令,设置交流分析的初始频率、终止频率、扫描方式、采样数量、选择输出波形的纵坐标刻度,点击Reset to default 按钮,可把所有设置恢复为程序默认值,用户也可以自己重新设置。在Output输出窗口中,选择I(l1)为输出量,点击Simulate仿真按钮,可得到如图3.4所示的交流分析结果。

(四)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应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对日光灯电路进行测试。在电路窗口中放置万用表、瓦特表,并设置相应参数,执行仿真开关后测得该电路的电流为415.623mA,功率为34.563W,功率因数为0.378。如果想得到功率因数为0.82左右的日光灯电路,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可以得到并联电容值的大小。

C=■(tgφ-tgφ′)

=■■-■

=■×■-■

=4.04μF

为得到日光灯电路的功率因数为0.82,在Multisim10窗口中搭建图4.1所示的仿真实验连线图,执行仿真开关后,不断调节可变电容的容量,将功率表指示的功率因数值达到0.82左右,测得并联电容后,通过观察万用表、瓦特表的读数得到为190.806mA,功率为34.54W,功率因数为0.823,如图4.2所示,观察可变电阻的容量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一致。

四、结论

1.借助于Multisim10仿真软件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理解力,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Multisim10仿真软中拥有一个元器件齐全、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搭接各种电路,接上虚拟实验仪器和仪表,运行仿真就可以测试到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波形,使实验做得既快又准,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3.利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对电路课程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直接显示出来,具有形象又直观的特点,使学生直观感受、理解课程知识,并且操作中不消耗实际的元器件,所需元器件的种类和数量不受限制。

4.学生可以利用Multisim10仿真软件,课前先在计算机上做仿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电路原理课程。

5.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实验结合,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仿真软件借助计算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虽然电路仿真软件有它的种种优势,但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角度出发,仿真件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方法,应将仿真教学和传统的实验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的优势,让学生从中更多地受益。

参考文献:

[1]张腾予.基于Multisim仿真教学模式分析及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4,(6).

[2]王廷才.电工电子技术Multisim10仿真实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李若琼.Multisim在“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2011,(2):124-126.

[4]吴青萍.Multisim2001在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5]崔建明.电路与电子技术的Multisim10仿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牛百齐.电工技术基础与仿真Multisim1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Multisim10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ircuit Basis" Teaching and Practice

WU Ling-min,WANG Wei-na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Hetao College,Bayannur,Inner Mongolia 015000)

篇7

关键词:DSM;电能管理;中国电能服务网

作者简介:田会峰(1980-),男,安徽萧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周瑜(1984-),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江苏张家港2156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8-02

在当今能源相对紧缺、世界环境日益变差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节约了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文中按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能管理方向。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1998年,国家将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合并和压缩。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合并成电气信息类。原电工类的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气技术、电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是通用性很强的“宽口径大专业”。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确定了彼此不同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体现出各校的办学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校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从2000年开始招生,但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院创办的船舶电气控制专业,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开始招收船舶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经过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等发展到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培养以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其专业建设是依托船舶行业,依靠教学、科学与管理,将其建设成以船舶电气自动化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专业。[2]

张家港校区因为远离校本部,又是异地新建校区,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张家港校区自2005年开始招生,其专业方向表面上沿袭镇江校区的“船舶电气自动化”方向,但培养方案实际上与船舶相关的课程基本没有涉及,比如:本部开设的“船舶概论”“船舶电站自动化”“船舶机舱自动化”等课程。[3]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作为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目前是以船舶电气自动化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混合体,专业方向不明确,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

为此,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服务经济,培养社会急缺的电能管理人才,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并从20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设置电能管理方向。

二、电能管理方向建设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是对负荷控制和管理,以及远程抄表和计费自动化。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因此,电能管理方向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特色是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不合理或浪费用电的装备和线路,对其进行整改,优化电力用户的内部电网,以达到降低电能的目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加强理论、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4]由于“电能管理”是新建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大的改变,目前只在第7学期增加了电能管理方面的两门方向选修课:“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优化技术”,下一步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继续增加电力系统方面的两门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课程组,有利于相关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具体分为5个课程组: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CPLD及FPGA设计”等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组: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控制与检测技术课程组: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原理”、“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检测与仪表”、“MATLAB语言与科学计算”等课程;电机与电气技术课程组: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与PLC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能与电力技术课程组: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能需求侧管理”、“电能优化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课程。

三、电能管理方向建设实践

为了加强电能管理方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将企业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始终,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校任教,同时,学校派青年教师下到企业学习至少1年时间。见图1。

1.教材建设

“电能优化技术”被校区列为重点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讲义,进一步编写教材,努力将“电能优化技术”打造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能质量:电压、谐波、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源优化;配网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能轨迹优化;电能检测技术等。

“电能需求侧管理”已经编写成讲义,并投入教学使用,主要内容涉及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供电技术、需求侧管理、DSM平台使用、电能系统构建等。

2.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中国电能服务网(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清华大学韩英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1年,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这样教师有了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程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听课才会感兴趣,不会显得课程枯燥无味。

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电能管理实验室建设

为了实现工程教育,必须将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由于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背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区与太谷电力共同建设“电能管理实验室”,使用“中国电能服务网”平台。该平台功能包括以下5个模块:电能在线模块、用电分析模块、辅助决策模块、有序用电模块和系统工具箱模块。

为了能采集电能数据,通过电能监测仪、电流互感器、服务器等器件,利用RS48总线和以太网,可以采集和监测的数据包括:监测电力指标,包括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电量指标,包括有功电量、有功电度、无功电量、无功电度等;质量指标,包括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零线电流等。同时,还能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壳体的温度。

通过此DSM平台,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

4.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本专业目前共有6门课程,包括“电路”、“数电”、“电力电子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技术”等课程实现网络教学,网络学堂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教学案例、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教学资料丰富。

5.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校和企业各有强项,优势互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教材的建设等。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由太谷电力有限公司挑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兼任“电能管理”专业方向工程实践培养指导教师,每周安排2学时,总计32学时的工程实践课程。

另外在第8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并将在今后逐渐扩至1年,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现场安装与调试,并参与企业应用设计。

通过实习,学生对工程项目比较熟悉,将在企业里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6.联合培训“电能管理师”

目前,社会上急缺电能管理师,每年的用电高峰期,政府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都要求企业“拉闸限电”,对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企业内部的电工紧紧是会用电,但是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优化企业内部电网,降低电能。因此,校区教师和太谷电力合作共同培训“电能管理师”。

四、结束语

目前,全国大约200多所院校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甚至一些以文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也在办此专业。[5]对于本科院校异地新建校区,如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样宽口径的电类大专业,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很难与其他老牌院校的此专业相比,这样不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生就业等。

因此,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5-6.

[2]姜文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电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1,(21).

[3]刘维亭,王德明,朱志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篇8

关键词:单片机;项目驱动;自主探究;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陈梅(1979-),女,重庆人,乌鲁木齐市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自臣(1979-),男,四川广汉人,乌鲁木齐市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公司周报模式教学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3XJG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34-02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高职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单片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各种设备仪器中,[1]本文在分析“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项目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共60学时,4学分。本课程是学生先修完“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C语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之后,学生对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及如何将C语言和单片机结合起来进行电子终端设备的控制有了初步认识。课程学习中学生要了解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方法,熟悉C语言的应用,理解常用单片机系统设计的控制方式、特点,具备单片机系统设计、安装和调试的初步能力。其后续课程“嵌入式系统开发”、“传感器技术”及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中都以它为基础。

由于单片机微电子化的工作过程,使得“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抽象,不易理解。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讲授方式,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该课程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主要以知识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提高学生运用单片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平时成绩(考勤20%+作业20%=40%)+期末试卷考试(60%)=总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为主,突出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但在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忽视了对理论基础进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目前项目驱动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大项目+小任务”,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资源和企业真实项目开发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未能深入细致地结合自身课程特色和企业需求,完成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团队合作、创新研究方面的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探究的习惯也就无法养成。

第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进行了分组学习,但小组成员中主要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以独立完成为主,缺乏团队合作与交流,完成的创新质量也不高,主要是仿照网络、参考书,或者将任务到一些专业论坛中请他人完成等。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理论

项目驱动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2]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展现,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3]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探究者,其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提供项目驱动指导,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学习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学习自主性。

三、项目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与行业、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相结合,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参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内容依照难易程度并结合企业产品设计模式修订为八个项目进行教学(见表1)。项目设定的难度由易到难,每一个项目都对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进行训练,更贴近由新手到职业人的提升过程。

2.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设计

每个教学项目的实施流程都以下列的工厂产品设计模式(见表2)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本专业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要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以构建不同控制要求的单片机系统为目标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知识与技能的重组。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探究性学习、协同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法、讨论等多种方式;实训环节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演示、行为引导、小组协作、项目总结等形式,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实施环节以工厂产品设计为主线,项目实施的前期以基础理论为主,按照“教师导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知识拓展”的教学流程实施。中后期依据“理实—体化”的教学特点,按照“项目任务—小组探究—任务创新拓展—完成评价”的流程实施。

3.课程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资源包建设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平台的搭建是实施项目驱动与自主探究模式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以校园精品课程网站和课程qq群空间为平台,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支持学生作业与项目成果的与交流机制,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课程资源包依托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课件资源、每个项目的基础案例演示视频、keil仿真软件、C语言学习包、工具软件包、开发板说明书等资源,课程qq群空间和课程资源包在教学实践中随着课程的进展、学生成果的与交流而不断完善。

4.建立课程项目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网络qq群平台或者校园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等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把项目实训报告、小组讨论、项目设计成果、项目答辩表现、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因素纳入多元评价体系中。多元化课程评价与考核包括:每个项目评价(百分制)=不同环节每个小组成员完成的任务50%+小组合作20%+其他小组互评10%+教师点评20%,最终将每个学生各个项目评价成绩求平均即为该课程的评定成绩。教师在单个项目中主要进行亮点点评和激励、表扬或启发引导为主。该评价体系确保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公平,杜绝了浑水摸鱼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案例

下面以本课程中项目1舞台灯(见表1)为例,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1)本课程实训所需要的硬件平台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从厂家购买),厂家已经将所需要的硬件元器件焊接在开发板上,但是都是独立的元件,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线路连接的。

(2)参照表1和表2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做好项目任务书、项目过程报告文档模板、本项目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学习资源包,包括学习视频、keil软件、C语言中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位操作函数等。

(3)将班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3~4人一组(成员甲、乙、丙、丁),其中必须有男女生组合,便于优势互补。兼顾以宿舍为单位,便于讨论与合作完成项目的综合任务。

2.项目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1课时):教师为主导,介绍项目1舞台灯的应用背景,以点亮一个led灯为实现目标,由教师按照表2项目任务分解表六大步骤的顺序去演示如何完成相应环节需要做的工作(文档的填写、学习资源的获取、编写程序、硬件调试等)。

第二阶段(2课时):学生为主体,根据前面教师示范的过程,完成点亮一个灯的项目实施六大步工作,这个过程大致需要1课时,此后教师展示由点亮一个灯到点亮八个灯、一个闪烁灯、两排双闪交替灯、走马灯的系统运行效果演示(代码的调整不能提前提供给学生)。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学生进行知识扩展和创新,此时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教师只是提出项目功能的差异,主要难点在哪里,并提示学生在学习资源包中哪里能进行编程难点知识查阅。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借机分配具体的项目任务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第三阶段(2课时):学生领取到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听取每个小组成员甲对实现思路的描述,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建议学生将功能实现得更好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提前设想出很多本项目中可以实施的不同创新思路。每个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乙可以对项目过程文档报告进行记录填写,同时成员丙进行编程和仿真。

第四阶段(2课时):本阶段主要是在课外进行,学生需要将在上一环节没有完成的软件编程调试、文档填写任务、硬件设备连线和综合调试继续完成。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及时记录,通过qq群可以咨询教师、其他同学等。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描述,提示学生到哪里去找答案,硬件中哪里可能出现连接问题。

第五阶段(1课时):在本阶段,由成员乙上台讲授,交流小组完成项目的情况,成员丙进行系统运行演示,成员甲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交流和教师点评控制在5分钟内完成,课程最后留下10分钟进行自评和互评环节。

3.注意事项

(1)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2)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急于求成。

(3)在实训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安全教育。

(4)为调动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的工作角色或创新点将在项目答辩交流中进行考评。

五、结语

通过基于项目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能力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得到加强,教师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本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单片机应用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单片机应用人才。随着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兴起,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单片机技术也将不断应用与发展,笔者会将“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持续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冠玲,冯占英,李战.“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105-107.

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学习产出

1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在一所具有65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我院的前身———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的电工电子专业(专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04年开始本科生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本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本专业是2009年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专业群核心专业之一,2012年获得宁波市特色专业。目前本专业已累计培养1600余名本科人才[4]。但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在电气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和行业脱轨严重、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差、就业压力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OBE教育模式的要求出发,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学生要学什么”,说到底就是“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原先企业中技术落后、的生产设备已在逐步淘汰,取为代之的是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企业,这就需要专业来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先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2]。

2)课程设置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要做到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在一些基础核心课程中开展了“项目化”、“做中学、学中做”、“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些教学成果。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在教学改革上比较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师无法深入有效地展开教学,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统筹能力弱化,往往只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课程知识、应付考试,导致理论很难与实践结合;第二目前不同模块方向的设置,只考虑到了不同的就业方向,而并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没有进行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索,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优秀学生又“吃不饱”的矛盾现象存在。另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具体的教师进行实施,而师资队伍与行业实际情况的脱节,也导致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导致因人设课现象严重,不是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来配备教师,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甚至出现课程内容上的重复。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开展“项目化”的课程,其评价方式相对多样化一些,比如本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及实践”课程将课程内容融入到4个项目中,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给出项目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核再占一部分成绩。没有开展“项目化”的课程,其评价方式则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考核。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考核方式漏掉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对学生平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综上所述,虽然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电气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急需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只有紧紧抓住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和电气行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发展基于OBE思想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思索“学生需要学什么”、“如何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取得学习成果”等核心问题,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电气行业的市场发展、岗位实际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转化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2主要改革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针对当前社会新经济、新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梳理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人才培养计划等内容,使之更契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体系

基于本专业取得的教学改革基础,在“项目化”、“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法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将课程知识点和企业项目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引入分层分类教学思想,模块课程中设置竞赛模块,培养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课赛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双师型”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只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新教师,出台政策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

4)学习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价体系

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除了正常的督导听课制度,建立专业内部听课等制度,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平时课堂考核和期中、期末多次考核功能的考核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考核,在本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并推广。

3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要坚持以OBE的三个核心问题为导向。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改革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专业改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调研浙江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邀请省内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以及本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负责人,对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总体上分三个阶段展开实施。1)实施阶段一:首先要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才能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掌握什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为目前急需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4.0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在地区经济驱动下,将呈现更深层次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因此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活动,本部分的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与座谈、个案分析与比较等方法。2)实施阶段二:以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每门课程对应具体的学生学习成果,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之对应。①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关系应清晰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使大纲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契约性文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小型研讨会等方法,邀请专业社会服务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参加,同时积极吸纳产业界的各种校外机构和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②在新增模块课程中,除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坚持产教融合、坚持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外,模块学生的挑选可以尝试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竞赛学生挑选方法,可以从对大一学生的宣传、大二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参加各种竞赛进行选拔,这个选拔过程在本专业已经执行多年,从学生获得的各种竞赛奖项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③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保证学生取得有效学习成果的关键,这个可以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通过电气系向学院提出引进新的人才,另外一方面,以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电气系以及二级学院的共同协商,在系里进行试行。3)实施阶段三:专业改革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是重点要求。在前两个实施阶段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在电气系教师内部听课制度,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和对课程成绩的质量评价来实现教学活动、课程大纲、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等的持续改善,该机制的主要任务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另一方面将改进目前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平时课堂考核和期中、期末多次考核功能的考核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考核,在本专业课程进行试点并推广。以教学监控和考核结果反馈为依据,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内容进行持续改进。

篇10

【关键词】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4037--06

一 引言

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我国对教师的要求是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所以,通用技术专业教师应是具有较高师德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具有较高技术素养,既能熟练掌握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通识性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设计的技能,同时掌握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的合格教师。但是,从通用技术教师现状和课程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让我们明显看到了现有教师教育与高中课程改革的不一致或相对滞后,导致专业通用技术教师的大量匮乏,亟待解决培养大批通用技术专业教师,以适应通用技术专业化教学的需要。并且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通用技术专业或课程。从长远考虑,这对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和培养学生技术素养方面都十分不利。如果要在师范院校的专业结构或课程结构中设置通用技术专业或相应课程,那么必须先构建通用技术职前教师的培养体系,为开设通用技术专业或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二 通用技术教师现状

1 通用技术教师来源复杂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缺乏专门的通用技术专业教师。大部分学校基本是从其他学科上抽调教师来建设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比如说教不好物理的来教通用技术;甚至很多学校采取教师身兼多职的做法,这些教师通常是电教中心或实验室的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有时教师兼职兼的太多,不能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通用技术教师同时拥有多项任务,其中通用技术教学任务则是最不重要的一项。这种现象不仅直接或者间接说明教师的通用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欠缺,甚至有很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通用技术怎么教,还说明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占的比重很小,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性和专职性亟待解决。

2 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不一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颠覆。该学科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通识,还要注重对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进行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还是对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由于现在并没有专门的通用技术专业教师,教师基本都是从各个学科调过来的,自身的知识理论都比较偏重于原有学科知识,这势必会对通用技术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教师本身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通用技术教师教学现状

由于缺乏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现有教师来源复杂,并且全国范围内缺乏实用有效的通用技术资源,没有形成一套可供参考的具有价值性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导致各地区教师只能就地取材,依据自身理解进行教学设计,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培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课标不相符的纰漏,导致各地区教学差异性很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因为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不足以应付教学及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反应消极,把通用技术课当作了自习课。

4 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现状

经过网上资料和实地访谈考证,全国范围内尚未有专门的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地方组织培训,其科学性有待考证,这对完善和提高现有通用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十分不利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师范院校的专业结构或课程结构中设置通用技术专业或相应课程,完善通用技术职前教师的培养体系,是一个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培养体系的策略探究

在师范院校中,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主要从3+X模块课程培养、7种能力培养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从而高效的培养通用技术职前教师,为师范院校开设通用技术这一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课程培养方面

(1)课程设置依据――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需要通用技术教师具有较为综合的学科知识素养。但学科知识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要求教师形成对其教学实用和对其未来学习更具支持作用的综合性技术知识结构。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时,应依据课标和一线需求建构科学合理的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体系,然后进行课程设置,科学的进行教学。

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笔者在老师及团队的帮助下,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访谈及借助2011年高中通用技术探讨会总结规律得出,在建构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主要包括3类通识必修模块(基础教育理论知识模块、通用技术学科知识模块和技术与实践知识模块)和x类限定选修模块(通用技术学科拓展模块,限选至少1个学科领域方向),简称3+X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教育理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过程性评价。这些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和身心健康。教师的基础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整体知识素养的底蕴和潜力。教师的教育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培养的学生是书呆子,还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就可以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育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宽厚。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科领域的要求,通用技术教师要自觉扩充基础文化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例如培养自身的人文艺术素养,了解与通用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物理、机械、制图、自动控制等科学知识,了解经济学、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了解如何进行有效地关注与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奠定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一定的教学境界,使学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积累与进步,还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通用技术学科知识

通用技术学科知识是在通用技术学科领域内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过程、技术实践等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当包括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通用技术学科知识是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事实表明,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科知识后才能轻松驾驭书本知识,只有知识掌握得越深厚,才越能在相当的高度来理解和分析基础知识;只有专深的学科知识,才能洞察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并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最新信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

3)技术与实践知识

通用技术课程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课程理念新颖,教师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就必须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加工、管理、表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标中指出“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该目标突出了学生对技术实践知识的学习,也给通用技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技术实践基础知识。

4)通用技术学科领域扩展知识

通用技术在学科内容上涉及机器人、设计、电子、服装、农业、汽车、家政等众多知识领域,作为一名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在大学这么短时间内要掌握上述全部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培养体系中只作为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限定选修模块,只要求师范生掌握了一门专业领域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知识,有能力的师范生,可以多学几门。这对构建新的教师知识结构和进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知识的迁移的角度来说,一门学科总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教师可以以一门专业知识为核心,向其他知识领域迁移,以扩大知识的获取范围。

(2)开设的课程模块

1)通识必修模块

①基础教育理论知识

a基础文化课程: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材料化学、基础生物学、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建构主义等。

b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伦理学等。

②通用技术学科知识

a学科基础课程:通用技术导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论、通用技术课标研读等。

b课堂教学课程:通用技术教与学的基本方法、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通用技术教学设计等。   ③技术与实践知识

a基础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与设计等。

b技术实践课程:通用技术实验室操作、通用技术学科技术(如:木工技术、钳工技术、金工技术等)。

2)限定选修模块

技术领域:(电子技术、机器人、建筑设计、农业技术、汽车维修、服装设计、家政)至少选择1个方向。

(3)课程设置特点

综合性:通用技术专业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符合技术素养培养的要求,有别于高职和理工科。

实践性:通用技术不仅以科学为基础,还包含着对独特技艺、知识及技能的应用。因此,在进行通用技术授课时,实验课应在课程中占到很大的比重,通过访谈、研讨会分析得知至少应占到40%以上。

师范性:本专业是为培养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设置的,具有一般师范教育的特点。

(4)基础课教材建设

在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开设通用技术专业的同时,笔者认为应该结合通用技术课标和一线对通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要求进行基础课教材编写和教材的二次开发,例如:通用技术导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论、通用技术教与学的基本方法、通用技术教学设计等等,且可以当地一些优秀学校进行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因地制宜,在能满足课标和大纲要求下进行教材本土化及延伸。

(5)课程教授方式

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课程教授方式主要分为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实验室教学和一线教师互动四个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主要通过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的教育技术应用平台(m.jishujiaoyu.eom)进行网络平台教学;实验室教学主要进行通用技术实验课程的教授,一线教师互动主要包括观摩学习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授课和一线教师经验交谈。四方面结合从而快速提高职前教师通用技术学科知识掌握能力。

2 能力培养方面

(1)教学能力

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特别是对通用技术教师而言,根据课标要求,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在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这就要求其一定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培养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2)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对于一名合格的通用技术教师而言,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板画。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要注意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做到通俗易懂,要科学用语,要简练,忌废话。同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板书、板画、体态语言与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达上有时比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的板书、板画,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能产生美感,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

(2)学习能力

这是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交叉范围很广,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如果不努力学习跟进,那就无法跟上通用技术新型教师的要求。所以说没有学习能力,就没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也就不会是一个能不断适应职业新要求的称职的教师。这就要求通用技术职前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自觉加强学习通用技术学科知识。

(3)教育研究能力

这是对通用技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增强自身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动态,借助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结合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不断研究身边日常的教育现象,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还要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育问题、思想和方法,反思工作的成败、得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这就要求通用技术职前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

(4)教育管理能力

教师既是一个职业工作者,也是一个管理者、组织者,他们的管理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效果,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高中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已,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通用技术教师而言,则更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这就要求通用技术教师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在处理学生身心问题时能够冷静有效地解决。

(5)技术能力

在通用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涉及许多与木工、钳工、金工等有关的技术,而在各个拓展领域当中都会设计到各自领域的技术,这就要求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在培养时一定要注重技术能力的锻炼。

(6)评价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中的特点、已有成绩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在培养通用技术职前教师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加强其正确科学的评价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全面评价与单向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7)创业能力

根据通用技术课标要求学生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具有敬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以及主动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这是为职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部分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提供了另外一条可以自由发挥的道路。所以这就要求在对通用技术职前教师进行培养时要注意这方面意识的加强。

由于通用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只有具备了以上的能力结构,通用技术教师才可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高尚的品德、富有时代特征和科学特征的教育理念、具有多层结构的知识体系、具有复合的能力结构是通用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是其适应职业要求的必备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就需要在大学阶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其独有的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

3 教育实践方面

如果一提到职前教师的专业培养,就以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教师教授知识和领域新概念及理念等,那么培养出来的通用技术职前教师一定是不合格的。教师个人获得教育实践知识的途径是个人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处理,只靠被动的理论学习是难以奏效的。特别是对通用技术教师而言,简单或深奥的理论学习,而没有通过教育实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内容,那么课标上要求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也将成为一纸空谈,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再次成为了新一批的“书呆子”。

在通用技术职前教师的专业培养过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是培养合格通用技术教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囊括了科学、技术、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多项内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不断增长中得到提高。教学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理论知识相比,它是一种贴近事实、灵活多变的知识:第二,它是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第三,它是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第四,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日常课堂模拟教学、观摩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由此,通用技术职前教师知识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不断的转化及平衡,达到知识不断重组构建的有效循环系统(如图3所示)。

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在进行教育实践中,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主要从模拟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教育实习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模拟课堂教学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性,自行设计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方案,并模拟其中一个教学方案,在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是将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特殊课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在深化师范生对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师范生综合通用技术教育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模拟课堂上,作为施教者扮演的是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角色,而其他同学既是高中生的扮演者,又是课堂教学的观摩者、评价者。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师范生提供了体验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活动和训练教学技能的平台,从而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师范生的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课件运用等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训练。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为例,在进行完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后可以发现,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通用技术教学能力的形成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模拟课堂教学虽然同实际的通用技术课堂有一定的差距,但能加强学生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这一角色的认识,对通用技术教学理论的运用多了一分体验,对数学教学活动多了一分理解,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是课堂讲授无法达到的。

(2)实验室实践

通用技术学科要求师范院校在培养通用技术职前教师时一定要注重其技术能力的培养,通用技术是一门贴常生活、技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用技术职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在实验室当中进行技术实践,才能理解透课程的本质,把握教学的内在规律,胜任通用技术这一门学科的教学。职前教师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领悟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还能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技术的人文因素。

通用技术学科要求职前教师在实验室中要掌握熟悉木工、钳工、电工、金工等等基础的技术,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设计的一般过程,以制作一张简单实用的儿童小椅子为例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了详解,并把设计的过程理念在试验中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而不是简单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前,自己对木工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试验都能通过实际实践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虚拟平台技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例如运用Moodle平台上虚拟情景模块进行虚拟试验即可,简单方便,还能节省耗材。

通用技术学科要求职前教师在限定选修模块中的学科领域技术也要至少掌握一门,这就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而掌握该门学科技术。例如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易机器人制作》为例,如果学校使用的教学用具为Lego机器人,其要求教师对Lego机器人的配套教学型号、机器人搭建、NXT编程掌握到一定的程度,能辅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甚至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

(3)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培养通用技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教育实习对全面培养职前教师工作实践能力和科学系统有序地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将起到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基本要求是根据新课标和一线需求对职前教师进行科学素质检验和锻炼,完成职业化的预备教育,通过实践教育进一步培养职前教师职业兴趣,了解职业全过程,完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达到个人需要、社会准备、职业需求和学术补充等综合目的。

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使职前教师初步掌握高中学校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下面几个要求:

1)要充分锻炼提高自己,向实习指导老师要求多上课,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授新课,多上重复课,不断修正授课知识点和提高授课能力,达到教学实习的目的。

2)教学实习时认真钻研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3)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集体讨论备课,写出详细教案。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并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4)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样是教通用技术学科的实习生,必须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5)认真做好批改作业的工作,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

6)撰写教学反思,几节课下来,认真总结,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