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6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美术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方式;美术教育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美术这门学科在小学开设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美术教学如此滞后呢?使作为副科的美术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无论是“五育”并举的传统教育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对于美术的教育始终没有放弃,而是越来越被重视。本人自从教以来,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制约因素:

1.学校重视不够

每所学校都按照规定开足开全各门课,但在具体操作中,农村小学很少是上足美术课的,在广大师生的认识里,美术课就是机动课。特别是在期末阶段,为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惜牺牲大量的美术课。

2.师资力量不完善

农村学校,大多数老教师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队伍里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有些教师连美术的门类都无法区分。甚至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在观念里区分不清什么是美术,实际上是在曲解美术,又怎么谈得上是美术教育。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课堂教学类型单一,导致学生的重视不够、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对美术评价标准不清楚,处于自我探索与认知的状态,难免会出现走向误区或发展上的缓慢。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以应付作业而草草了事,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美的渴望与追求。

4.家长支持力度不够

家长对学生的支持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大多数学生的家长不愿拿钱去购买学习用具,就是有一些学生想买,而乡镇上也没有。在美术课上最常见的就是一个本子,或一支笔,或一盒水彩笔,其他作画工具就微乎其微。当学生有一个好的想法和绘画欲望时,手头没有实施的工具。久而久之,把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彻底抹杀了。

二、浅谈教学方法

美术这门学科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炫耀知识,而是与培养人的素质,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的学科。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的美术课?我总结了几点方法:

1.注重类似游戏过程的绘画教学

对于小学的绘画课来说,必须把喜爱放在第一位。而画得好与不好是次要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和眼去感受潜藏在事物背后的东西,是培养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爱与感觉。让学生感受造型美术的乐趣、喜悦才是小学绘画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就不能以似与不似、抽象与具体为标准去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创作的愉悦过程,要是能通过绘画释放心情、消除忧愁、调解情趣,那么,美术教育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2.改革旧式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某些课题在农村无法开展,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就会上出不一样的特色课来。我们可以弄些泥巴来,让学生制作自己熟悉的牛、羊、鸭子、碗、杯、长城,我就和他们一起玩泥,何乐不为呢?

3.创造性的工艺制作课的教学

在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可能不专业,也可能不会画画,但艺术不只是画画,有很多小学的教师可能还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如,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对根雕这门艺术深有研究;溪流四周的小

篇2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57-01

一、陶冶良好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幼儿期是人类艺术才能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操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所创作的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敏感,而有的则表现得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倾向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促使其个性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走进心灵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的强制性。首先,走进童心世界,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要使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观察并明了幼儿的所见所思所闻,让他们在头脑中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鲜明、清晰的形象,内心产生创作的欲望,并使之呼之欲出。如:小班的绘画“小脚丫”,通过了解小鸡的脚丫像青竹叶,小鸭的脚丫像芭蕉扇等形象的比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讨自已的脚丫像什么,使幼儿在欢快的议论中发挥想象力。其次,结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让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使其逐浙从感知美到理解美,从表象美过渡到内在美,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幼儿对艺术兴趣的浓厚,这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创作欲。可以将幼儿带入大自然,启发幼儿用眼睛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形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已的所见所想。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第三,寓教于乐,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来说,那些美的素材、剌激是幼儿满足安全、生理等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新需要,是激活思维的触点,是激发其造型操作、实际行为动机的主因。在幼儿心中,美术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所以,针对这种特点,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在玩中观察事物,在情境中产生对绘画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如:大班在美术活动中的“小老鼠上灯台”,可以先组织幼儿玩游戏,通过游戏知道小老鼠想偷吃油才上灯台,并观察周围环境,然后提出问题,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接着在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怎样上灯台,怎样偷油吃。最后让幼儿说说自已的作品并让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某些孩子的画面,方不方,圆不圆,非常乱,既和老师的不一样,也和小朋友的不一样。对这样的作品,许多老师会否定幼儿,认为其画的什么也不像。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成人要让幼儿学习范画,遵守常规,其实却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把幼儿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想象力否定于萌芽时期。把“苹果画成方的”、“把人画成三头六臂”,显然,幼儿的标新立异往往会脱离实际。假如成人不能认识到孩子这种独创性表现,而轻易地代替或剥夺孩子的这类机会,粗暴否定孩子的作品,会使幼儿备尝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变得循规蹈矩,懒于动脑,疏于尝试,从而泯灭创造潜能。因此,要承认幼儿的个性差异,相信幼儿的绘画潜能,允许幼儿按自已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要鼓励幼儿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首先,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是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主要手段。要让幼儿每天感受到一个新老师,教师的独特新颖会使幼儿感到好奇、兴奋,从而诱发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美感。因此,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每一次美术活动,让幼儿每天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新、巧、奇、趣、活,从而激发幼儿美术创新的热情。其次,丰富想象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对幼儿来说就是要“自已想,自已做”。每次上课时都象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不断为他们新奇、离奇、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自已的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而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可以,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安排好自已的思路,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篇3

一、美术教育的作用

1.独特作用

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培养情感、创造力、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等诸多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各方面都离不开美术教育的参与,通过它特有的艺术训练过程,使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和思维力以及个性,都在反复锻炼中发展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美术感性知识,让学生学会初步的审美和分析美。美术课选有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色彩构成、动手制作等。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美术评议系统。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眼、脑、手的配合与协调,也促进了学生对形象事物概括、综合的表现能力,从而加速了美术个性化的形成。其次,美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对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都有突出的作用。

2.目标明确

美术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前提是要传授给学生美术理论知识,以此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思维。一是基本概念、原理等美术知识。这是提高学生绘画水平的理论基础;二是审美文化知识。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美术特有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理想的现代人。另外,弘扬民族美术也是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有利于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

3.方向明显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美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各科学习和从事各项工作。在我国初、中等学校中,美术都是一门基础课,它和其他学科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目前就是在大学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许多理工、医农、文史类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美术选修课和美术基础知识讲座。美术正在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智能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多的青年也把掌握美术技能作为一种新的谋生手段。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术教育也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向。

二、美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养完美人格品质

美术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涵的思想政治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能使学生在提高美术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充分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作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美术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还要让学生通过了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历史、文化、经济等信息开阔视野,全面了解美术与人类的生活、情感、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加深对作品涵义的理解,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和人格教育的实现。

2.注重美术教师榜样作用

篇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在尽力解决美术教学师资问题,设置专职美术教师,确保美术教育顺利进行。然而各种客观的原因如农村与城镇存在地区的差别,交通不便,经济建设较落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慢,生活水平不高;以及主观的原因如自我提升再学习不自觉,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观点,看问题较片面等。造成了美术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完成,美术教师得不到重视,或者与其他学科老师地位不平等,致使美术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恶性循环。

当时代的步伐跨进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也应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美术教育并没完全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和指导方针下蓬勃发展,美术教师受到的重视还不够。不说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无法保障,就连地处县城的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也不可能照足法律法规切实执行,造成美术教育不能正常进行。按说,县城地区,科技、信息发达,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先进,更有远见,对新事物、新观念更容易接受,各种教学活动更易开展。可是却与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1 教学内容量大,配套教辅资源缺乏多年来,农村美术教育一直受冷遇,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少得可怜,颜色没用过,明暗调子不清楚,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他们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一些很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却感觉茫然,无从下手,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似乎美术创作不是自己所能为的事,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巧媳难为无米之饮!老师上课只有一本教科书,但备课却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还要准备很多教具、挂图、范画等,这需要很多的时间,最后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学校的美术教学设施不达标,没有美术室,只有在课室里上课。很多制作课没法练习,由于学习美术涉及的面较广,(如泥塑、版画、中国画、剪贴、水墨书法等)如果没有一个专门教室,不但在课室没法上好,还会影响到其他课的正常进行。教师教学用具不足,教师只能说教、没法示范,学生只是聆听,没有实践,这从哪来感受“美”呢?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泯灭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天性,给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罩上美术神秘的面纱。

2 人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主科,轻视美术科,副作用是美术教师的地位也比主科老师的低。这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产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是愿意花更多财力物力把主科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完善、更新,把任科的老师送去进修。而术科和术科的老师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他(它)们的存在有点无足轻重。首先,美术教师的地位低,学科的地位低。我曾为自己是学艺术的感到无比自豪,为能够与学生一起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无比高兴。可我的同事不这么认为。记得有一个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当学校分配了各位老师的教学工作之后,有位同事走过来对一位美术教师说:“恭喜你,你终于升级做主科老师了。”因为他在任美术课之外还有政治。在平时的美术课上,通常也会有三五七个学生不来上课,问为何,得到的回答通常也是:“老师留下来,他们的作业没做完。”或者是:“老师留下来了帮他们补习。”美术课成了其他主科老师的辅导课,学生可来可不来。你若跟这位老师论理,他会说:美术课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上美术课是白浪费时间,何必这么认真呢……美术教师就这样在没有理解和认同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无法全心全意把自己的所长传授给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美术课程课时的安排也无法保证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尽管上面一再强调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人是很深谙此道的。课程表上的课程安排只是课程表,它的作用在上级要来检查时才真正发生。具体操作还是按需要执行。当某一天某主科的教学课时不够,或教学内容没完成时,美术课就成了好帮手,它会用美术课时补回来。当因节假日影响主科的教学进度时,学校会安排语数英全包,其他术科就让一让吧。可见课程表的安排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用。久而久之,连学生也认为美术课不重要了,上不上无所谓。致使美术教学工作不能正常、顺利进行。在人们的眼里,似乎任何老师都可以上美术课,只要拿着课本走进教室,要求学生对着书本画就可以了。所以,有时往往一个学校有几个美术教师,他们是担任主科而课时又不够的,用美术课时去凑数。如果你有幸是一位专职的美术教师,你可是学校的能人。因为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得负责繁重的其他工作,如辅导兴趣小组,校园的宣传工作,班级的板报,写标语,帮其他老师准备公开课、研讨课的准备工作,甚至学校以外的工作。曾有一位班主任对我说:“你们美术老师真闲,应该你们把班主任当上,我们只代课”,在他们看来美术教师就是学校的杂工。而这些工作又是吃力不讨好的,看不到实效。同事只会认为这些工作理所当然是你做的,比起他们要负起升学率要轻松不知几倍了。这种搭称式的工作方式或者杂工式

教育者,又如何能把美术教育质量提上去,如何能发挥教者的专才专用?

3 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材是离不开三方面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育机体。其中以学校教育为最基础,最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证和延伸。学校教育的力量、力度本身就有限,如果缺少社会、家庭的支持,单单是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遇,有些家长日夜忙于做生意,根本就没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日常生活,更不用说会与孩子沟通,与学校、老师沟通。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以为一切事儿可以由老师搞掂,不需操心。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也不过问。对一些要检测要升学的科目,家长尚且不关心,就更不会关心美术这些课程了。我就曾问一位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太多的时间学画画,家里有意见吗。他说他妈妈叫他不要学了,因为学美术没什么前途。而学生就由于在没有正确指引的环境影响下,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美术这一门课了。所以很多时候上美术课,学生不带工具,不完成作业,甚至不上课,已经习以为常了。就算向班主任反映,向家长反映,下一次也不会好很多。所以说,家庭、社会对教育的不支持、不配合就难以确保教育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升学的问题上,其他专业高考录取分数在450分以上,而美术专业只需300分左右,两者的差距会让人认为只有成绩不理想的人才读艺术。这也是让人漠视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益智思维情感能力培养

孔子说:“绘事后素。”由此可见,美术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再将关注点放在追求单纯的目标上,而是转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更重视以学生为本,表现在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爱,包括对文化取向、心理素质的培养,将过去对技艺的强调转为对“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教育中得到升华,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摒弃以往对技艺的过分追求,注重在素质教育中强化人的身、心或知觉、情感、潜能等的发展。因此,探索美术教育中的益智性价值显得尤为必要。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专业性学习,学习美术领域内的知识与技法,如美术中的造型表现与色彩表现技法等;第二模块为益智性学习,主要让学生获得美术领域外的收获,并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如科普相关科学知识、了解相应的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益于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创造性思维等。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益智作用在观察分析、形象思维、情绪情感、创造表现、思想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所展现,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观察分析训练

美术教育在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日常观察的分析性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将看到的客观对象经过记忆与想象,在思维中进行转化,最终通过绘画的图像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四个阶段:由观察到感知,再到思维与创作。观察作为第一阶段,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对于学生捕捉能力的考验,主要分为有意行为与无意行为,以是否有明确目的进行区分。在专业美术教育的熏陶下对比两位学生,一位学生长期接受美术教育,另一位学生忽视此类培养,他们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得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如,一辆轿车行驶于眼前,经常接触美术的学生会及时观察、捕捉到车的颜色、造型、车内人员等众多信息,而另一位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观察与联想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进行非机械性复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形象思维开发

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人的左脑侧重语言、符号等抽象思维的表现,右脑则注重图像、记忆、音乐等形象思维的控制。大多数时候,人们习惯于训练左脑而忽视了右脑功能的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表示:“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使用活动的跳跃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化成语言。”对于右脑形象思维的培养实则非常重要。形象思维能够加工头脑感知记忆中的碎片化信息,找寻信息中的关联性,而非创造信息。美术教育在形象联想训练法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符号,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符号像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再加深难度给出一个具体图案,引导学生表现出与此有承接关联的新图案;接着,教师再给出一个与上一个图案相关的新图案;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起始图案相同,但每个人接出来的最终图案都不一样。这种发散性的思考的形式可经常用于学生的绘画过程,以此加强学生的右脑思维活跃度,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有着深远影响。

三、情绪情感表达

美术教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美术是一种创造艺术,也是一种欣赏艺术,更是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艺术。绘画可以带给人们内心的和谐,怡情养性,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抒发内心的波澜与美好,在自我陶醉中进行艺术表现。由此,绘画成为了一种表达情绪的载体,能够让学生在快节奏的今天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绘画还是一种天性使然,爱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对于美的感悟是每一位学生的本能。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感知美好,开阔眼界,最终表现美好,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肯定自身的价值,让学生主动发现美、认识美,在美术学习中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并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美术成为情感表达的中转站。

四、创造表现挖掘

美术教育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每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但如何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则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引导与启发。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学生一开始可能只是对某一事物有好奇心,而当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后,其会逐渐对类似的事物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与启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假设,最终完成创作。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上,绘画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在创作中,学生会养成创新习惯与创新自信。如,在美术教学“拼贴故事”中,教师可以将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组织在同一画面中,让学生进行新的串联。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新编的画面完全是其想象力的结晶。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突破界限,推崇新形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其能够充分表达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思维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的思想与能力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家长、教师与同伴的影响,其想法多类似于身边的人,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美术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画者的思想内涵,并激励他们动手创作,运用画笔表达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亦是如此,如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非常重要,而美术课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的上述潜能。如,在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的小吃》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家乡小吃店的老板,需要运用绘画与手工的方式推出一款本店特色小吃菜单,最后再推选出班级内最优秀的小吃店老板。在这节课上,学生发挥创意,动手绘画与制作了各色小吃,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推广小吃店各类小吃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美术的益智作用得到了发挥。

篇6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0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美术课不失特色?在农村,没有城市的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一些高雅艺术展览,学生准备美术学习用具困难,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上好美术课,除了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加强教学设施的投资,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家庭艺术教育资源等艺术课程资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处的粤西地区的特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画廊等,但它有着纯朴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是非常特殊的美术教材,越是贴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生活材料来创造,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

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手工课上,让学生就地取材,课前带来家里最土、最普通的红豆、绿豆、黄豆、瓜子、蛋壳……将这些材料拿到美术课上来,不仅能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而且能使他们重新去寻找和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丽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运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知识将这些特殊材料制作出的拼贴画、手工制品等是那么的精致、漂亮。课外,组织学生搞小展览,相互交流。学生们都兴奋不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1. 民间艺术有利于形成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同时,优秀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又面临着损毁、灭绝,如何使这些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色的地方美术得以流传和发扬,还需借助我们的美术课程去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的文化特色,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挖掘和加工,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2. 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

南江两岸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才辈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的历史建筑经历过悠长岁月的洗礼,至今仍然散发出古香古色的人文风采。古建筑上的装饰件件琳琅满目,工艺精湛,具有岭南风格特色,历经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鲜艳夺目,堪称一绝。

在当地,每年的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日的艺术节期间,有民间文艺表演、舞狮、舞龙、指画工艺、杂技、烟花以及古老的民间舞蹈禾楼舞等民间艺术连续上演,丰盛的文艺大餐让享有“中国民间艺术节之乡”的粤西人民及周边四乡民众目不暇接,艺术大巡游更是把整个民间艺术节推向了。身在农村的学生,怎能不被这里的艺术环境所熏陶呢?

3. 在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把当地的文化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内容当中,让它们相互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禾楼舞表演的脸谱制作方法、艺术节游行用的纸扎灯笼等,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三、开展主题性的美术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1. 利用当地美术资源根据农村地方资源设立主题

在美术主题性课外活动的教程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本土资源,弘扬地方特色,根据本乡土特有的资源,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以本土资源特色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性美术课外活动:有以赞美西江、民间风俗为内容的书法对联;以描绘南江文化为内容的水墨画创作;以本土特产(如种子、秸秆等)为主的手工制作;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版画创作内容;以古建筑群的艺术特色创作的泥塑;学生们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亦乐乎。

2. 指导学生开展美术课外活动

美术课堂上展示当地景观图片和艺术节精彩表演图片,让学生们感受本土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间艺术,珍惜、爱护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情感。

课外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组织部分学生到附近景点参观,让他们到实地考察,感受本土的历史文化艺术。学生可以用拍照的形式进行记录,也可以用速写的形式和文字形式进行记录。

参观回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件与当地历史文化有关的美术作品,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泥塑,总之随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作品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把学生们的作品在校内展出并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令学生印象深刻,还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

四、结束语

篇7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过于严苛,或是过于放纵,没有树立科学开放、以人为本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个别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耐心、拈轻怕重或是只求速成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造成教育责任缺失。

在日常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影响适度调整教育方法,以致于将传统的用于普通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课堂中,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更是如此,个别家长由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缺陷,错误地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课堂游戏”,不予重视、不予理解,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易,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探索,我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善。

一.积极转变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特殊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多给予肯定,让他们喜欢美术,让他们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逐渐树立自信,而非机械化地评审他们的美术作品。在我看来,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往往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会“看”特殊儿童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听”懂他们的美术作品,实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二.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培养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或许只有亲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特殊儿童,特别是智障特殊儿童,对于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美术技能,传授给他们时,却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因此,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更为需要的是一颗以仁爱施教的心和良好的教育品德。

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都比较多,然而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却不一样,因为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不一样,哪怕同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未必相同,这便造成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困难,我们在采用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施教。例如,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是近年来比较常见且合理的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但是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是否适用,如果适用,要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又要选择什么类别的教学游戏、要做到何种程度才比较适宜,这就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不能一概而论,全套照搬。简而言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尽可能地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宣传,进一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力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但是,仅仅有国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是不够的,一个完善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体系,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宣传和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相互配合,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篇8

关键词 幼儿 美术 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111-02

一、独特性

美术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体现美术学科在教育领域所独特的教育功能,应突出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美术形式为载体、以美术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为隐线的操作要领,从而凸显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美术课上充分展示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美术形式所独具的魅力,所有的活动:听、看、说、想、唱、画、舞蹈、律动、创造、游戏、包括评价都应该围绕着美术展开,而衡量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始终以美术作为所有活动的载体,有没有偏离美术的轨道,真正体现美术学科的独特性。美术老师担任的教学任务一般都是以一份教案在多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如何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创造出不同的、新的班级氛围,创设出特殊的教学情境,努力设计出适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并逐步掌握运用美术手段表达美的技能技巧,这应该成为美术教师在每一堂课都必须要追求的一种理想。

二、不确定性

美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应该是不完全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表示我们不要“教学目标”了,而是在教学中应该多产生一些即时生成的“火花”,体现由学科知识、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取向的设立上,使我们的美术课教学不再以单纯的技能表现和掌握为目标;使美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与资料成为教师发挥释放能量的空间和平台,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来补充教材的内容,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应该成为此次改革突出的亮点,当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转变自己观念的焦点;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教师有了比较大的自由,能够灵活地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支配的因素越来越多。这种不确定性还表现在:从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转变为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文化环境等综合因素的整合上来。这样,新的美术课程始终是在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之中,多种因素的动态情境在交互过程不断地有新的“增长点”。因此,教师创造新的教学形式、组合新的内容空间就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新的美术课改革中,每一堂课都是对教师“教”的素质最大的挑战和考验。这样的挑战表现在教师必须对自己“知识更新”和“文化背景”以极大的关注,新课程改革和美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改变了每个教师原有的教学生活。如果教师对美术教材的这种“不确定性”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他们将能体验到一种创造性冲动带来的喜悦,又将感受着自己理性释放后心理上的愉悦。在每一个新的、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出现的一般性和偶然性联系,会使美术教师不断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社会化

美术课程的教学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之下,在一种复杂的、多样的师生交融、合作、沟通中实现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着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美术、文化历史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人的认知过程和对美术的感悟,就是在大文化背景条件下、在相互促进中发生的。美术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就是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种种能力。“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美术学科领域的文化内涵与学生固有生活经验之间的对话、融合,学生、教师、家长及所在社区的文化资源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是基础的美术教育及一切教育所必须注重的问题。学生是在社会交往中、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之中生存、发展。人类美术、文化、历史的经验与价值,美术和文化所带来的人的审美认知的成果,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学生达成一种沟通与交融。况且,在每个学生受到规范的美术教育之前,他就已经开始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接受着文化。从美术课程设计所提倡的多美术领域的融合与沟通这一要求,从美术教材编写所遵循的原则出发,美术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性的学习,多门类、多学科的融合,美术作品的经典性和精品性等诸方面原则都确定了对话和沟通是新的美术课程教学的核心。美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是一种“交互性主体学习能力”的体现,这种“双主体”互动性是实现美术文化的传递过程。美术课程教学再也不能将某种美术学科领域知识的概念与技能方法,按照成人美术教育中学科逻辑的顺序硬塞给孩子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包括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那么多的美感,而要感悟这些美、表达这些美,美术课程的教学空间是最大的,因为它联系着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它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学都要有优势。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多设立情境性的游戏活动,将已经概括化的社会经验、不同美术学科领域的知识点,通过一种文化的感召,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美的向往的情结,逐步培育他们的美术感觉和美术素养。

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批评 艺术现象

一、美术教育的创立

1928年4月,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开始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践。80多年来,有关艺术学院究竟如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中建构其知识学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如何协调美术批评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美术批评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美术批评的作用

1、美术批评的定义

美术评论又称美术批评,一般来说美术评论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所以说美术批评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美术批评确立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为艺术提供理论基础,具有可操作过程的分解性,使其理论思维的结果享有独立的主体空间。美术,作为大学的一门学科,有它独立的完整体系。过去只是单一地把美术锁定在培养艺术家的目的上,其实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质对象,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不能体现出美术的全部。美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称为美术文化,当人们用思维的模式去思考、去感觉经验创作时,就出现了欣赏美术的美术批评。美术批评具有导向作用,通过结合美术原理进行理性的分析,能使美术不断地呈现出文化品格,从而丰富美术文化、推进人类文化进程。

2、美术批评的作用

(1)与公众的关系来说,它担负着把视觉语言转化为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文字,并体现着艺术家的艺术精神。

这里批评家又担负着两项职能:一是社会与观众对艺术家的解读,二是艺术家的形式与观众的沟通。批评家要尽可能让二者达到共鸣。

(2)从媒体上来说,批评家要把大量的图像语言转化成文化信息,参与社会的文化交流,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真正文化价值。因此,美术批评是把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推向市场的重要环节。虽然美术批评的重要性要从扎实的理论去深化问题,但是,艺术作品纷繁复杂,学术性的目的远远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样乐观。

(3)美术批评与美术教育的关系。9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批评在美术领域一直处于陪衬地位。到现代来讲,它已经开始逐渐完善,美术批评的话语方式,在80年代中期以后有了很大变化,引进了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不过,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体系结构。198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使用本教材时,应围绕美术的产生和社会作用、美术的特征、美术的种类、美术作品、美术创作、美术的产生风格与流派、美术的继承和创新,以及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等展开教学。”这个理论在艺术教学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可见,美术和其它的艺术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联系,形成了单一的学科模式。

三、美术批评与艺术现象的误区

艺术批评并非只是评价一件艺术品的高低成败,而是通过批评话语在不断创立或赋予艺术以价值。如果说创作更多地像艺术家的自言自说的话,而批评家则是社会的代言人。如果批评家也是自言自说,那么他与普通观众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种职责需要批评保持它的独立性,不受市场的干扰,需要当代艺术批评家把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市场看成两个问题,即:一是不把市场上成功的当代艺术当作合理的价值取向,二是不以市场是否认可来衡量自身艺术判断的正确与否。

篇10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沟通 积蓄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利用美术课堂与传授内容作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思想、政治、美感、劳动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渗透与课堂之中,帮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良好积极的社会体验。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美术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一、投入真情,沟通心灵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营造氛围,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畅所欲言,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我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