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土地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庄土地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吐鲁番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为2912.3小时,年总日照时数最多达3126.3小时,最少2721.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9%。
风也是吐鲁番重要的自然特征之一,一年中大风发生的时间在3--10月,其中以3—6月最为强烈,特别是5月最多,风向主要是西北风。
降水量: 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15.6毫米,且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持续性降水少、多属于间歇性。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
蒸发: 吐鲁番气候干燥,蒸发能力强,年最大蒸发量为2828.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539.3毫米;蒸发量的变化特点为: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发量最为旺盛,4—9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5%以上。
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过地下粗砂砾层向盆地渗透过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间沟谷呈泉涌出地面,并汇成河流。
吐鲁番地区现状村庄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1、大部分村庄无建设规划,村庄建设随意性强,村庄用地布局不够合理,用地布置不够紧凑,现状宅基地布局混乱,沿乡村主干道居住区建筑密度大,用地不规整。
2、现状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大部分住宅未完成危旧房改造。
3、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商业网点分布较散,规模较小。村庄内部无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虽然结合公共建筑设有小型的公共活动场地,但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4、村庄无公共绿地,居住环境质量较差。
5、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1)道路交通
村庄内部分道路已硬化,但路面较窄,对行车辆错车较困难,但道路网主次干道不明确。
对外交通道路穿过村庄时,缺乏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缺少必要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隔离设施、路面缓冲设施,对村民的出行安全构成威胁。
(2)给水工程
现状生活给水采用无塔供水,基本保证了水量,但取水点的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给水管采用枝状,供水安全可靠性差。
(3)排水工程
村民点内生活污水部分采用渗坑;院内无渗坑的,便随意泼洒院内或院外道路两侧。
(4)供热工程
村庄内村民采暖自行解决,架设燃煤小火炉,对环境影响较大。
(5)电力、电信工程
现状电力电信管线已接到户,采用架空方式,影响村庄形象景观。
6、环境卫生
村庄还未完成改厕工作,均采用旱厕,而且建造较为随意、简陋,粪便堆积在院内开挖的粪坑内,影响环境卫生。
村庄内部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过大,不能定时定点收集,无法密闭储存、运输差。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提高与改善。村庄各种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有待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自治区到地区、县市都非常重视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年初制定了编制计划,目前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个人对以下几方面有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吐鲁番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原则:
一、承上启下、可持续发展原则
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各乡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村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规划不仅应满足现在需要,还要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留有余地。
二、经济、实用原则
科学利用土地,珍惜土地资源,根据现有经济、社会物质基础及村民的现有情况,妥善处理好居民点内环境质量、空间质量及规划区风貌三者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要想有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一个最自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的特征;地域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特点;地方的风土特色。也就是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地域性建筑的含意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为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1、从广义来讲,建筑首先受到地理气候、区域的影响。2、从狭义来讲,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条件和周围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建筑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
2、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
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
4、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
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在建筑的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功夫。就有可能创造出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建筑。
篇2
关键词:土地流转;“两规合一”;乡镇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以来,各地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都应当紧紧抓住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践行“两规合一”机制,从有效破解当前土地紧性约束问题。
由于原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乡镇村庄分布规划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区别,因此导致“两规”衔接难、执行难;同时,农村居住点相对比较分散,而且农民建房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土地利用呈现出粗放性特点,现已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桎梏。
1、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土地流转和利用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乡镇规划过程中依然存在中而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两规分离导致乡镇用地供需脱节
从理论上来讲,城市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均属于实施规划管理范畴,其中乡镇规划建设的重点集中中在镇区的规划与布局;而对周围村庄的规划建设,则仅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重点中心村、中心村以及基层村结构管理。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以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观念,在分配指标上强调的是城乡规划建设并重,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指标统一。在分开编制条件下,经常会出现土规有指标不顾及空间问题,而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有空间却不顾指标等现象,由此造成了乡镇、乡村以及指标联系非常的松散,而且乡镇用地指标出现了严重紧缺现象,以致于空心村现象非常普遍,供需严重脱节,这在很多村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过程中,均有明证,结果是实际需求指标仅为分配指标半数。在项目建设推动下,对挂钩村庄进行增减、旧村改造以及新项目选址依靠企业自觉,在该种情况下土地流转只是局限在个别的村庄,而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1.2 一套班子、两张图,管理难度非常的大
实践中可以看到,城乡规划、土地流转利用的统计分配与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规划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土地流转实际可操作性差。一般而言,城规中所确定的用地自下而上叠加偏大;然土规主要是对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其所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式的细化和分解。由此可见,两规划的分配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两规指标统计出入非常的大。由于城规、土规划分不同,因此土地流转用地空间很难保持一致。比如,靠近乡镇建成区域的公路两侧绿地建设过程中,在规划过程中纳入乡镇建设用地管理范畴。然而,土规中却无法实现,即便是数据上相同,空间边界上也无法做到统一。基于上述两规上的差异,“两规合一”管理制度下的乡镇用地管理过程中,城规、土规不相符现象非常的普遍。
2、土地流转“两规合一”背景下的乡镇规划策略
基于以上对传统的土地流转规划中的两规问题、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两规合一的背景下,要想做好乡镇规划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全面实现乡镇土地流转的全域规划
城规、土规的全域规划,实际上是以乡镇土地流转为技术支撑的,其中土规实现了全覆盖,而城规中只对乡镇建设用地给出了明确指标,在落实到村时只明确了相应的布点,空间落实难。城规与土规之间的对接,只是数据信息上的衔接而已,城规对土地空间的不落实,造成了两规之间的衔接没有基准底图,而且城规因缺乏土地利用数据而对拆村并点没有话语权,同时这也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城规缺位的主要成因。由此可见,对乡镇规划进行全域覆盖,可在两规合一基础上实现乡镇土地的有效流转;在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乡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乡镇、村庄发展规模和结构类型,将信息及时反馈到乡级土规管理部门,然后结合土规要求,确定乡镇、村庄的建设用地规模;在乡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及时补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并且落实好土规指标、确定村庄建设规模和扩展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划定村庄用地布局,从而实现乡镇规划数据、空间图纸之间的一致性。总之,只有实现乡镇总体规划建设的全覆盖,才能确保在土地流转利用的一盘棋,才能真正的做到乡镇土地规划建设用地数据与布局之间的完全一致性和无缝衔接。
2.2土规与城规之间的优化结合
在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其所需的流转土地指标是从市、区到县乡逐级分解的,对于到乡的指标再进行拆分,然后分配到镇区、村庄。在村庄用地规划过程中,因其关系到国家规定的耕地保护硬指标,所以土规重点在乡村。较之于金字塔顶的乡镇而言,乡村土规中有明确的量约束,就像是一个蛋糕,大小以及确定了,置于怎样拆分和分配,土规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城规却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利用城规可以实现对蛋糕的合理分配。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因过于重视对终极发展蓝图的追求,以致于对近期指导意义不大。土规指标的刚性特点,可促使城规的规划和布局,从而满足近期乡镇发展要求,使规划执行力增大,二者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其可控性,而且还具有了可调节性。实践证明,只有将重“乡”与重“城”的两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乡镇规划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3关于土地流转的“两规合一”的反思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规划理想与制度。在乡镇规划过程中,实现了两规的全域化规划,其中土规中的用地分配更为合理,而城规也实现了全域化规划。从理论上来讲,当前的形势下已趋于理想化状态。然而,从“两规合一”以后的乡镇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规划中充分征求了意见,但拆村的出发点仍是村庄建设节约用地,并以此来发展地方产业。在该种情况下建立的复垦型村庄,图纸上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实践中距真正的实施相差甚远。对于那些发展机遇比较好的村庄而言,可以在建设区迅速开建,复垦村并未及时变成基本耕地,加之增减挂钩未跟上,以致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增减挂钩项目一旦立项,就可以流转;将拆旧村与流转指标落地项目挂钩,这一次才能实现拆旧村、建新村以及增加耕地和乡镇开发用地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节约用地。
其次,进一步明晰两规对接层次。土规可直接指导用地审批,但是在乡镇用地上只能大致给出一点指导意见,不能指导乡镇建设用地性质审批。近年来,乡镇规划管理部门多次因扩建学校、市政道路建设以及新增沿街商业圈而要求城规更新和修改,对土地规划审批进行指导。在不断的解释过程中,凸显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城规、土规之间的对接出现了偏差。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明晰量规的对接层次,不能简单地将总规来批地,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应当坚持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净增流量,抓住“两规合一”的契机,努力破解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紧性约束”,以此来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顾秀丽.“两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初探[J]. 上海城市规划,2010(04):5-8.
篇3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用地指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54-1
近年来,国家把“地根”和“银根”并列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非农业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逐年增加,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从目前各地解决用地难题的各种途径来看,无疑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十分有效的举措,但是按照“先垦后用”的城乡挂钩模式要求,地方每年仅有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解决重大工业项目用地都无法保证,如何解决城乡挂钩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用地指标不足问题,是关系到推进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
1 挂钩安置存在问题
因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用地计划指标严重不足,加上少数乡镇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绝大部分都是采取老村庄插建、扩建或在临近道路边新建的方式进行安置,没有考虑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样容易产生土地非法买卖和新的违法用地,导致老村庄未拆除,又出现新村庄,耕地总量随之减少,违背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本意和初衷,还容易发生不稳定因素。
2 具体做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在如何不占用新的用地计划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科学安置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主要是利用合法的已建、在建农民居住集中区或者老村庄,采取滚动拆建进行安置,限制户均占地面积,利用现有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土地规划指标和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依托已有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附近,把部分零散农户住宅拆除,将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安置拆迁农户建房,再将周边2-3公里左右范围的小村庄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拆旧区实施拆迁,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指标不足的问题。
2.1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
以乡镇为单位,应通盘考虑整个乡镇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的选择,要做到图、实地和台帐一致,并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计划周期为3-5年。
2.2 合理拆建
选择周边零散村庄多、户均占地面积较大的已建或在建的合法的农民居住集中区以及老村庄,统一施工图纸,采取代建和自建(可以利用拆迁旧的建筑材料,减轻农户负担)方式,合理拆建把拆迁农户安排在这些老村庄上,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没有用地指标的集中居住区,停止建设,以避免新的违法用地的产生。
2.3 费用问题
对在老村庄先行拆迁作为安置区的费用,可由地方政府拨付,经费来自经营性用地出让收益部分。对拆迁农户的建房、购房费用的不足问题,可协调金融机构,用农户土地证、房产证作抵押,给予贷款予以解决。
3 取得效益
(1)有效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规划指标和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2)在拆迁的老村庄地块安置拆迁农户,土地性质属于集体建设用地,地方政府可直接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书,避免繁琐的土地审批程序。
(3)可以直接避免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产生新的土地非法买卖和违法用地的问题。
(4)解决农民故土难离的问题。
(5)通过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合理布局,解决农民居住集中区小、乱、杂的状况。
(6)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持续开展的问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指标问题的解决,可以迅速推进城乡挂钩工作的开展,地方政府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安置区的层次,可与省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相结合,经过村民集中讨论,利用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完善居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还可与农村改厕相结合,搬迁出来的农户,建房时按照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要求建三格式厕所,经验收合格后予以适当补偿。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又能提高安置区层次,吸引农户居住。当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稳妥做好安全和应急预案,把问题考虑在前,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真正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做成民生工程和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篇4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尽可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一、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控制力有限
土地规划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土地市场,其控制力的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土地市场自身不完全,存在着许多漏洞。土地价格的不一致,从而使得土地规划在执行时,在占地补偿方面的问题变得难以操作;二是土地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动态性很强,使土地规划部门不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三是土地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市场信息不但瞬息万变还有真假难辨的特性,土地规划部门获取的市场信息有可能不真实,因此土地规划本身不可能对土地市场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2.规划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土地规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因为土地规划效应具有滞后性。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长期规划,从开始实施到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很多的不可控、不可预测因素会干扰土地规划的结果,而规划制定的各项内容和重要指标都是静态的。如此一来,动态性的经济发展和静态性的规划指标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误差。另外,由于土地规划目标和土地规划手段之间有时相互牵制,甚至产生冲突。
3.土地规划的实施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划工作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规划的制定实施经常出现脱节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花费了很大精力和人力编制出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未能严格按规划执行,从而使得土地规划处于有规划如同无规划的状态,造成了规划的不稳定性。
4.修改规划随意性
有些地方考虑到吸引外资企业或者内资企业到该地建立公司和厂房,往往会给对方开出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一般都超越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如果不按规划方案的要求来选址,不按照计划供地,很容易造成规划管理和计划管理上的混乱。从短期角度来看,地方为了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方案缺乏全局观念,对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指导性以及权威性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建设混乱,甚至影响到以后的投资环境,得不偿失。
二、完善土地规划的建议
1.加强法制化建设减少权力寻租
想要优化土地规划,必须从机制入手。减少权力寻租的现象,纠正和避免土地规划的失灵,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要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民主建设,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推进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另外还应该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危机意识等等,特别是要严查、严惩腐败现象,保证政令统一、建立一个精干、高效、廉洁、权威的行政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纠正和避免土地规划失灵提供组织保证。
2.土地规划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
土地规划对市场的干预,应当遵循适度和适当的原则。就是说土地规划有其特定的干预内容和范围,只解决仅凭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一般而言,土地规划限于公共领域,微观活动则由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土地规划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并不是限制、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在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土地规划在市场调控中的运行应当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凡是市场能够独立解决的尽可能由市场解决,同时国土管理规划部门应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提高各方面的运作效率。
3.改进规划方法
首先要将定性分析方法改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其次应改静态分析方法为动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根据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理性认识,对某一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这种判断既可以用语言的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许多数据进行表述,这两种表述方法都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以往人们常采用的规划方法虽然也采用了数据来说明问题,但其实质仍然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如果把对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做出的判断用数学关系式、数学模型等展现出来并进行推算分析,这样推理就更加有科学依据,从而变成了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方法是对某一事物在某一个时间点和某一空间位置上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规划的方法。然而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也应该是这种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因此,要想求得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必须采取动态规划方法。
4.完善内容
完善内容即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把农村聚居点布局调整和乡村道路网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中,使零散的村庄向小城镇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为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创造条件。规划的内容体系应该以指标控制体系为主向,进行宏观调控。
5.规划管理信息化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尽管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建设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规划的用地过多,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国家提倡有计划的对土地进行转让和使用,一时间掀起了土地转让的热潮,全国的土地使用面积大大提高,并出现了土地大面积开发的现象。一些商家从农民手中得到其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大量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农村风景区等,从中取得利润。甚至有些地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扩宽土地规划范围,不断规划商业用地,使得农村土地的发展陷入混乱的局面,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不够完善。
农村土地的规划一直以来主要着重于总体规划,而忽视了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也就是说,在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方面并没有完善且明确的行政命令,只是作为总体规划的补充而存在。这就使得农村的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农村土地的发展也没有战略性,因此,在整个农村土地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农村土地发展出现“偏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土地规划的难度。
1.3土地规划程序不够严谨。
我国相关的土地规划的条款有很多,土地的管理业都隶属于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规划上并没有统一性,在许多法律中都涉及到土地,都是属于土地规划,但类似于这样的规划,其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属于一个主体。土地规划权力的分散,很难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肯定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
1.4土地规划不实事求是。
随着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现,一些地区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土地规划也逐渐收到重视。然而,这种土地规划过于急功近利,是一种盲目的规划。一些地区规划处土地发展的蓝图,并将这种蓝图作为土地发展的计划,使得土地发展不符合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那么土地资源问题自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1.5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其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土地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等具体管理上有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知识,导致了规划的片面性。目前农村土地基本上没有规划,更谈不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大多数处于粗放开发状态。
2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原则
2.1优先进行农业耕作使用原则
农村土地的根本职能就是农业生产,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而农产品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所以,农村的土地规划工作务必要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2节约土地原则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其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无论是农民居住条件还是各类娱乐场所,都希望能够将活动场所的使用面积扩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农田基本建设实效性强,切勿刻意追求美观。而非农建设用地应尽量选取劣地或者荒山,进而有效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3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例如: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其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规划的方向以及深度。所以,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3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合理缩减规划用地,优化农村配套。
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相互平衡发展的体现。在满足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的利益。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要遵循规律性,合理的开拓规划用地,不能全盘开发。同时,在农村改造所接收的资金中,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出足够资金用于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3.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
平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总体规划的同时又不忽视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明确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中的行政命令,建立农村土地发展的战略性。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监管制度,保证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断改进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效果,完善行政监管的方式来保证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实施。
3.3 将土地规划管理程序严谨化。
总结土地规划的条款,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权力集中,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隶属于一个主体,统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
3.4 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
这里的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国家要增强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关注度、重视度、投入度、支持度等等。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把握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总的方向,保证土地的发展不偏离发展轨道,真正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从环境保护出发,避免土地的开发偏重于功利性。
3.5其他对策。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综上所述,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人在最小的土地上生活,还有利于合理开发土地,促成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遵循着三个原则,不管是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用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共同面对并逐步解决这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杰.吉林省扶余县国土资源局.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政策严重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以城镇化建设用地短缺为特征的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瓶颈[1]。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进一步增多,农村剩余拉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使农村宅基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和突出,大量农村宅基地被闲置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其中,“小产权房”问题的出现,就是农村宅基地问题不能得到良好解决的一种不合法的做法[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非农收入比重大大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也在增加,一些农民已经在城市或城镇购买商品房,农民自身存在宅基地退出的意图。因此,引导农村居民实现宅基地的有序退出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也对于“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农村宅基地是使用效率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在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宅基地利用规模比较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低效利用、闲置浪费严重以及管理环节薄弱等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但是农村的宅基地面积却没有变化,形成了大量的宅基地闲置现象,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另外,我国农村人口每年都在减少,但是农村宅基地面积却是与日俱增,造成了“人走地不动”的现象,出现了类似于城市“鬼城”的“空心村”现象。最后,由于农村地区土地规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农村宅基地紧缺和宅基地闲置现象同时存在,宅基地供需不合理,使得农村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大。
1.2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量开发新的宅基地,但是旧有的房屋却仍然保留,宅基地粗放式利用。
大量开发新的宅基地建造新房,同时又不对旧房进行拆迁,造成了大量的空置房存在。有学者初步分析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中空置的闲置用地规模在185万公顷至285万公顷之间,相当于1/4到1/3的城镇用地。其次是宅基地和空置宅基地住宅用地浪费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空置住宅用地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农村宅基地的粗放式和随意式利用现象严重,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低下。农村居民建造房屋时未考虑到土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建造面积不合理并且实行分散型建设。“一户多宅”现象也比较严重。
1.3宅基地的选址没有统一和系统科学的土地规划。
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规划编制缺失。农民缺少对宅基地合理布局的观念,缺乏农村土地规划的指导,导致宅基地建设随意性强。同时,农村的村庄规划对于未来宅基地的变化缺少长远考虑和整体观念。部分村庄虽然编制了一些跟本村有关的农村宅基地的规划,但是规划的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缺乏实用性。有部分地区的农村编制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没有考虑到本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和地理位置,照搬照抄,导致编制的土地规划形同虚设,与政府编制的丞相总体规划不相符合,各类型土地利用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农户还会受到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习惯的影响,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却与农民生活风俗习惯脱节。
2.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的总结分析
随着土地利用价值的不断加大,各个地区都开展了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的有效探讨,在对浙江、重庆、贵州、上海等各省市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以下几个退出模式。
2.1重庆市实行的地票模式是重庆市对于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的重要探索。地票模式如下图所示[3]:
地票模式由农民自己提出,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模式,更加有效的促进了对耕地的保护,同时明确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充分的保障了农民各项权益。在明确了农民的权益之后,也促使了土地价值的体现,优化了城乡土地利用布局,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了城乡统筹,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促进集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按照市场机制基本原则,地票模式采用吸引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向城市中心聚集的方式,提升土地等资产的价值,在规模化的竞争中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优化布局的模式,从而避免了低成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产业扩张模式。地票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最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对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限制,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使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城市用地,解决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瓶颈问题,使得有限的城镇建设用地得到最高效率地利用,取得最大的效益[4]。
2.2浙江省在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和改革中,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对城市和农村的着力点的不同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了有效探索。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浙江省采取了拆除旧危房,并重新规划,建造新的住宅,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针对欠发达和交通不发达的山区,鼓励农民下山居住,在异地建造新宅,并对整村下山搬迁的村庄,分别给予各项补助费和安置费。针对较发达地区的宅基地退出改革,政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引导农民进城购新房,将原来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同时,农民将承包地退还村集体换取社保。对于在城市里购买新房的农民,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奖励[5]。
浙江省政府在实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改革中,充分的考虑了不同地区农民意愿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让农民更加有选择权,有效保护了农民权益;同时,政府也制定了总体的规划和计划,整体推进,严格控制,有效监管,促进了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有效施行。
2.3贵州省农村地区分别采取了农户异地建新后自发退出并复垦老宅基地模式、农户自愿退出废弃或闲置宅基地政府无偿实施复垦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引导农户集中居住腾退老宅基地模式、农村危旧房改造限额用地腾退多余宅基地模式、生态移民搬迁腾退老宅基地模式[6]对本省农村地区宅基地退出进行了探索,并因地制宜的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引导农户集中居住腾退老宅基地模式和生态移民搬迁腾退老宅基地模式这两种作为主要推广的宅基地推出模式。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引导农户集中居住腾退老宅基地模式是政府统一引导、统一规划实施,可以提高农户的退出积极性,退出的面积较大,取得的效益较高[6];对于生态移民搬迁腾退老宅基地模式,则可以使得农户在退出宅基地之后可以留下大片成片的土地,进行土地复耕或者进行其他建设比较方便,退出效果比较明显,收益较大。这两种方式由于其实行方式符合贵州地区欠发达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符合贵州地区地形地貌,具有比较大的推广意义。在解决了由于贵州地区地形地貌的限制和农民生活习俗的问题之后,改善了贵州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城乡人地矛盾。
2.4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也存在着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影响上海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因素是农民、集体组织和政府。促进上海市农村宅基地合理退出,首先应建立“政府投资、村组实施、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鼓励“一户多宅”或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城、进村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还农村宅基地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有偿有序退出宅基地[7]。上海市在遵循此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内各地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将分散村落合并,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模式和在政府主导下,农村居民按照规定置换标准,换取城镇内商品房,搬入小城镇居住的模式。并已经开始在上海市进行实施。
3.结论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合理建立也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地区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都是立足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又能够很好的反映农户的意愿和需求,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和期望的补偿意愿,促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合理建立,从而能够在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中顺利实现农村宅基地退出。(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庆,张军连,张凤荣,等.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问题-北京农村宅基地存在问题透视[J].国土资源,2004,(1):31-33.
[2]张长春,高泽崇,李昕,等.河北省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类型划分与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393-394
[3]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渝府发[2008]127号)[Z].2008-12.
[4]黄晶晶.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1-23
[5]卢艳霞,胡银根,林继红,等.浙江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调研与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3-7
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互动关系;战略强化
1 两个规划模块的矛盾及原因
(1)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不断深入,城乡规划模块及土地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这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城乡二元格局的打破,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规划覆盖率,进行城乡空间布局的协调,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性控制,优化建设用电空间管制方案,实现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协调,整合、优化建筑用地的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主要指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统一性编制,进行全国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各个区域的土地规划工作均受到当地政府组织的编制,城市的用地规模策略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受到实际工作场景的影响,上位规划约束了土地规划模块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建筑用地总量问题上,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
(2)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全国土地规划需要进行各个省份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各个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与所管辖地建筑用地需求密切相关,每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体现了对自上而下控制思路的应用。
(3)在土地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两者均重视土地资源集约模式的利用,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实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发展引导,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想,通过对中心城镇及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有效性利用,实现城乡规划的集中化布局,分散性的布局体现了对不同类型利益主体客观需求的反映。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比较中,城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明显大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对新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规划管理及其城乡规划的协调,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确定工作,进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的有效性划定,这需要在规划边界外进行扩展边界的划定,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化设计。
(4)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过程中,进行边界扩展及边界规模的引入是必要的,从而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做好限建区内建设用地的安排工作,一般来说,被划入禁限建区的土地大多是城市山水资源保护区及农用地。
2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规划管理方法
(1)土地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在计划指标的具体控制方面,受到计划指标紧约束的影响,开发园区项目、储备用地、地市级中心城区需要进行新增计划的使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县级项目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实现土地规划模块、城乡规划模块、城市规划模块、村镇规划模块等的协调,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益。
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推动了农村居民点拆并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从而导致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状况,目前来说,县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远远小于现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2)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增减挂钩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盘活,实现城乡用地布局及结构的优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化的平衡,实现对城镇建设用地计划紧张压力的有效性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某些区域依旧存在着片面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出现了一系列的强拆强建问题,这不利于进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地方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镇村体系及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针对示范村、试点村等展开规划设计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村、镇的规划覆盖率,在这一模块中,空间布局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要求。
目前来说,村镇规划虽然包括了配套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村庄集并等模式,但这些工作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得到落实,在地方政府工作中,通过对支农渠道的利用,实现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性改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有效性整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口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没有出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状况,存在一系列的未按规划实施的现象。在现阶段农村建设模块中,需要进行农村经济机制的健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落后局面的改变,满足现阶段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
(3)现阶段村镇规划的重点如下,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调查工作,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工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模块、非农产业预留地模块的优化工作,实现这些模块的合理性规划,进行城镇规划模块的优化,实现集镇建设区农田整治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投资资金的浪费。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城镇扩张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模式的优化,进行新区扩张及旧城改造模式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工作,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及利用,进行城市建设体系的优化,实现旧城改造模块及新区扩张模块的协调。
在部门职责上,国土机构主要进行管辖区内土地规划环节、保护及利用环节的管理,受到规划分设问题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重点是城市,土地规划的工作重点是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能,通过对新建建设用地计划的管理,可以进行新建建设用地审批量的有效性控制。在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进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工作,避免城镇出现无序扩张状况。
(4)在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分析,进行计划结构及布局的强化,做好基础设施用地的产业集中导向工作。这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优化,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与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结合性使用,实现重点发展区域用地计划方案的优化,各个区域需要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增加模块的应用,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要求,满足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
为了应对现阶段土地规划管理及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进行城市化及工业化的推进是必要的,确保新城规模的有效性开发,积极发挥旧城的优势地位,为了满足现阶段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关城市及政府必须要进行三旧改造模式及新城建设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做好新城建设的推动工作,满足旧城改造工作的要求,提升土地规划系统及城乡规划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整体来看,我国土地储备欠缺整体性、统筹性、科学性战略,在实践过程中,仅仅重视经营性地块储备工作的开展,导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后期改造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散储备问题的出现,导致城市功能区建设工作的停滞,不利于满足现阶段环境改造工程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工作要求,导致增值收益的不断流失,不利于城市划的有效性开展。为了实现土地储备作用的发挥,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提升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做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行一整套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实现规划环节、计划环节、政策应用环节等的协调。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与城乡规划体系的适应,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平.建立程序机制:城乡规划法制化的必然选择[J].规划师,2003(12).
篇8
关键词:MapGIS,县级规划,数据建库
Abstract: this paper stated the MapGIS at county level planning data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library research; Analysis the contents of database and the county planning principl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at the county level of overall planning data structure; Analyzed data at the county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specific planning proces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data database building process in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ving measures.
Keywords: MapGIS, the coun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data
中图分类号:C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国土资源部于2007年与2010年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版)》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以上要求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和本地土地资源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规模,协调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进行生态保护用地、城镇建设用地、重点项目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划分土地用途区并制订相应的管制规则,将规划的主要指标分解到乡镇,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全面的用地保障[1-2]。
1 规划内容与编制原则
1.1 规划内容
县级土地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研究规划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出未来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明确土地利用的重点和方针;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订全县各类用地控制的具体指标;
规划生态保护和重点城镇建设用地;
安排交通、水利及能源等重点项目用地;
划定土地用途区,并制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将全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
制定近期规划;
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2 编制原则
编制县级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用途管制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3-4]:
(1)依法编制。县级土地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统筹兼顾。县级规划要统筹兼顾耕地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土地利用保障。
(3)相互协调。县级土地规划编制应与相关规划搞好在发展目标、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和管制规则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等规划应与县级土地规划相衔接。
(4)因地制宜。县级土地规划编制应正确判断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本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制订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实施措施,突出解决规划期内本县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5)注重实施。县级土地规划编制应切实可行,明确规划实施所必须的条件,充分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建库结构图
基于MapGIS的县级规划数据建库的总体结构设计图如下:
图1 县级规划数据建库的总体结构设计图
3 建库流程
3.1 规划基期数据制作
现状数据准备
一般来说,规划建库需要准备的数据有:基础地理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照规划数据库标准,以下图层需准备好:接合图表(JHTB)、行政区(XZQ)、坡度图(PDT)、数据字典(CODE)、现状地类图斑(XZTB)、现状线状地物(XZXW)、现状零星地物(XZLW)、现状基本农田图斑(JBNTTB)等。这些数据的来源可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也可以是更新调查数据;数据格式可能为MapGIS数据、ArcGIS数据、VCT数据或者其他格式。
原始资料中的现状数据最好是通过国家质量软件检查,没有拓扑错误。之后再利用修编工具进行布局的过程中,系统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拓扑正确性。
补齐线状地物扣除方式
导入的现状线状地物一般没有扣除方式字段或者扣除方式字段值全部为0.0(如果原数据没有扣除方式字段,仅通过数据结构升级工具增加了这个字段,那么它默认全部是0.0)。
一般情况下,即使没有扣除方式字段,我们也可以根据二调线状地物的一些属性字段值来判断它是扣在左边图斑还是右边图斑内,如结合扣除图斑编号1、2属性值与线状地物两边的图斑编号的对应关系,就能辨别出该线所属的扣除方式。
获得基期数据
利用MapGIS规划数据建库软件中【工具箱】-【规划基期转换】功能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分类与土地利用规划地类分类的转换。在转换前,可根据实际数据情况编辑地类映射关系。
获取规划期信息
数据转换
若现有的规划图件是其它格式的,比如SHAPE格式,可使用规划辅助编制系统带的平台将其逐一转换为MAPGIS格式。菜单功能为【图形处理】-【文件转换】-【输入】-【装入巨型SHAPE】-【保存区】,将转换完的文件在平台中进行拓扑错误检查,有必要时进行拓扑重建。若现有的规划图件是MapGIS格式,不需要进行转换。
数据处理
现有规划期信息数据若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需处理:
(1) 各图层中如果有代码字段,一定要将代码属性值手工填写完整,比如说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管制区类型代码。
篇9
归根结底,农民养老水平的提高还是要靠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出路是将农民引入现代分工系统,让兼业小农转变为专业农户。为此,要逐步将现有农民引入城市经济部门,提高城镇化率。专业农民的收入达到城市平均水平后,其养老水平才可能与城市居民看齐。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大部分既难转变为农场主、又不能被城市接纳的兼业小农,仍将面临养老的窘迫。这部分农民的养老将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
如果换个角度看,上述这部分农民也不是没有其他养老资源。如果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将给这部分农民增添养老财力。按地理学家的意见,我国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农业条件较好的土地在60亿亩左右。这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约4.3亿亩。在4.3亿亩的各类建设用地中,农民掌握的集体建设用地近3亿亩,去掉农庄占地及复垦与废弃的村庄占地,保守说,将来会有1亿亩农村建设用地可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按照市场化国家土地价值的一般情形推算,1亿亩建设用地的市值约为240万亿。若这个价值的一半在未来30年里陆续变现作为养老基金使用,也是一个庞大的资源。
要大胆解放思想,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应加快修订相关法律,完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具体政策,依法确立农民的永久性土地财产权。土地确权时应以家庭为单位,将土地登记在家庭长辈名下,保护他们的土地遗赠权利,提高他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征收价格,使农村宅基地真正体现农民的财产特性,以提升农村老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价值。
篇10
2、做好经营性用地地块挂牌上市的前期准备及挂牌地案的组织报批工作和工业用地招、拍、挂、报呈批工作(包括600亩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其中200亩为中低档商品房,400亩为商住用地)。
3、做好建设用地跟踪管理数据录入、地案巡查工作、完善省厅备案系统的相关程序,按照苏国土资发[20*]300号“关于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加强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完成地案信息填报工作。
4、搞好土地供应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监察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开发区用地供地率。
5、认真做好土地一、二级市场的日常工作。
耕地保护
1、根据高新区发展和年度征地计划,实施盘城工业园启动区600亩,龙王山以西地块1500亩,样板地1500亩(宁淮高速公路以西、规划永新路以北地块)计3600亩,土地实施工作(预计拆迁共##户##平方米)
2、认真组织实施征地房屋拆迁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被征地农民劳力安置保障工作(预计2009年劳力安置3800人)。
3、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系统功能,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人信息网络,完成2009年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签订工作,做好保护块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地籍管理
1、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将地籍管理中土地登记的功能逐步过渡到电子政务系统中来。
2、继续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和第二次权属调查工作。
3、认真做好农民建房和土地纠纷调处工作。
4、加强土地管理,真正做到以图管地,全面对辖区内乡镇企业建设用地进行调查工作。
土地规划
1、做好土地规划、计划服务工作,认真做好2009年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修改工作,确定用地布置调整方向,适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认真做好用地需求分析,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2、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方式,做好城乡建设用地调整工作。
执法监察
1、建立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开发完善违法用地巡查制度,形成国土所、分局、市局三级联网的执法监察,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信息员管理制度。
2、开发违法用地查处后续跟踪管理系统,掌握违法用地查处后的动态信息。
1、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杜绝集体访和越级访,降低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