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配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学配音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自主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6-01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 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 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 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 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 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要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的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所以在音乐教育中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欣赏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于是"醒"、"动物世界"、"神奇的大森林"、"动物狂欢节"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醒"这个名字,学生解释是:各种动物睡醒后的叫声,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醒"。这个名字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想,且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想象、创新的火花。
3.发展情趣
篇2
一、 充足的读书时间,创设读赏平台
1.每天一诵:利用早读反复诵读古诗、课内外文章的精彩片段。
2.每天一记:记一首诗或一句名言警句。
3.每天一“小”读:利用中午1:15~1:30的时间自主读书,阅读的书籍包括科技、历史、名著、传记等方面,由语文教师进行读赏指导。
4.每周五一“大”读:每周五晚自习阅读各班图书角的书籍,或观看《弟子规》《论语》等百家讲坛节目。
5.每天一“小”写:用“我手写我感”写一写摘抄或读书心得,字数不在多少,重在真情流露。
6.每月一“大”写:写一个月的读书收获,形式不限:如读后感、人物评论、阅读心卡、手抄报……
7.每语文课一演 :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配音、唱诗、演讲等活动展示。
8.每周一“小”展。
9.每月一“大”展。
10.每假期一“共读”。
我们每个假期都开展“亲子共读,快乐成长”主题读书活动。这是我们2012年暑假设计的读书活动方案:
①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亲子共读,快乐成长”读书活动,要求读2~3本书,每天摘抄好词美句佳段,同时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名著写成读后感或书评,不少于800字。
②开学初学校拟进行:我读我诵:诗词、美文朗诵比赛;我读我记:读书笔记、卡片展评;我读我编:手抄报展评;我读我演:课本剧、童话剧展演活动。
二、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提升读赏能力
(一)课内的朗读赏析活动
课内的朗读赏析活动,我们常以比赛、表演等合作形式进行展示,既培养学生的读赏能力,又大大调动学生的热情。以下是3种课堂展示的方案:
1.配音表演:
通过“选、编、练、演、评”5步,我们成功地培养出一批小配音能手、小编剧。由班级实力派学生整理改编剧本,分配角色,潜能派成员可选择台词较简单的内容表演,能模仿原声,体现原作特点即可。实力派可在原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同时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内容:初一年级可以给小品、动画片配音;初二年级可以给新闻、动物世界配音;初三年级可以给天气预报、经典电影配音。学生尝试通过不同语气、语调、感情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体会文学艺术作品与新闻播报的差异,培养语感,提升表演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诗词我来唱
学生可自选诗词,自配曲调演唱。实力派学生可以选择稍长的诗词,并进行诗歌创编,通过歌声传达自己对诗词的独到见解。潜能派学生可选择绝句等短诗演唱,能体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
3.课前3分钟演讲
学生除了以教材必读书目为内容进行展示外,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专题演讲。初一学年可以以寓言、哲理故事、科普作品、感恩为内容展示;初二学年可以以自然、历史类作品为内容展示;初三学年可以以议论文、哲理散文为内容展示。在演讲接近尾声时,要有自己的感悟。
(二)课外的朗读赏析活动
为使各个学段的学生对朗读赏析产生浓厚兴趣,都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特色读书展示活动,具体分为三类、三阶段:
1.三类:
(1)宣传类:各学年按学期计划进行读书笔记、图书推荐卡、“快乐读书”手抄报展、读书方法放送、名著精彩片段播报、优秀读后感作品集展,由“冰凌花”小记者团对这些活动进行采访并。
(2)表演类:“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展演、讲故事比赛、情境表演、配音比赛、朗读比赛、导游员、解说员评选、人物评说、演讲等。
(3)综合类:包括:“走进传统节日”口才大赛、舞台剧表演赛、讲故事擂台赛、名著片段赏析交流会、师生诵诗会、“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读书节等。
2.三阶段:
我们将三类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一:以“推荐方法、快乐读书”为主题,结合具体作品教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摘录、批注、美读、默读、仿写、赏析等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推荐作品多以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生动、趣味性强为主,同时细化小组分工,包括组长、读赏指导员、活动策划员、笔记监督员,教师进行角色指导,培养学生读赏兴趣。
初二:以“我会读、我会演”为主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速读、精读、美读,同时以强组带弱组,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
初三:以“读书交流、综合展现”为主题,通过诵、写、评、演等方式综合展现读书成果,培养朗读、赏析表达、表演等方面的专长人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内涵得以提升。
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法引领与实用训练相结合,注重了朗读赏析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出由简到繁的过程,力求使学生的读赏能力由梯度式向纵深化发展。
结语:
篇3
一、 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在阅读教学的活动中,以阅读理解的检测及其结果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思维、词汇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 在课文(即阅读语篇)的教学中,忽视对阅读理解的过程、语篇结构及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和指导,侧重于对语篇中的语言知识点、词汇和结构的讲授;把阅读材料仅仅看作呈现词汇和新语言知识点的载体,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点的针对性操练依然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干。
3. 把背诵、记忆所阅读的内容作为巩固、复习、强化语言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提高英语成绩的主要方式。
4. 传统的阅读观念认为阅读是接受技能,阅读过程是被动的接收过程,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即“从文本到人脑”(from text to brain)的阅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阅读是从文本每一行的一边到另一边,从词语到句子,然后到段落、语篇,这种阅读观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影响。
二、 “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1. 什么是“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模式?
“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模式,即“自学——助学——导学——练习”的模式,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依据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设计各类问题或编写与阅读话题相关的预习题,让学生在阅读前自学。课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讨论,讲授疑点、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点评、拓展、提高。阅读课教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计划和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一名导演。练习含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是学生语言知识输出和运用的过程。
2.“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原则
① 以本为本
“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导学案编制必须以所学课本为基础,预习题的编制源于所学的reading材料,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都出自篇章,这种预习降低了难度,每位学生只要踮一下脚尖就能摘到桃子,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阅读课教学的成败。
② 以生为本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三学一练”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课前自学、课上助学在整节课当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 过程示例
(一)Learning objects
①学会使用正确的阅读技巧来理解文章大意。
②掌握并运用本课时与描述自然灾害相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③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并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二)Check the preview(说明:预习内容是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朗读背诵生词,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短语,并翻译成汉语,并用红笔圈出不会读的生词、不会翻译的短语)
A. 生词过关
要求:①课前组内试读、互相检查、纠正发音
②课上小组教读全班
③小组齐读展示。
B. 短语理解(英译汉)
要求:①课前完成英译汉,课上小组互对答案
②小组质疑
③小组展示
④一分钟速记,比一比谁最好
⑤教师释疑、检查短语过关(体现导学功能)
(三)Procedures
Lead-in
Read a poem:
I believe I can
I’m sure I can
I’m confident
I’m very confident
We’re sure we can
Confidence makes everything perfect.
通过诗歌的朗诵,激发学生全员参与朗读,增强自信心。
①Pre-reading: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②While-reading: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③Post-reading:通过讨论、设计问题采访、配音与表演等形式有效地巩固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Homework
1.《同步导学》P114-115
2. Retell the story
3. Make a story by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lesson
四、 反思与分析
1. 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对阅读教学的影响非常大。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困难和需求等,并能结合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调整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经验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动机。在Pre-reading中,课文的阅读教学通常应安排读前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激发阅读动机,引入阅读主题;激活已有知识,导入核心词汇;阅读标题插图,进行读前预测。
2. 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
在While-reading中Activity1、2、3都是从总体上把握篇章阅读,任务具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skimming阅读策略,体现了阅读过程的整体性。
Activity4采用scanning阅读策略来进行文章的细节阅读,其中细节阅读中分段阅读分别采用了阅读填表,阅读找主题句,阅读回答问题和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等方式,体现了阅读过程中由易到难的层次性。
篇4
关键词:口语能力;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1.“师者”水平低,“传道”效果差
(1)新课标下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要求更高,但是目前仍有一定比例的英语教师口语水平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使用英语,发音也不标准,这样学生在模仿发音时会偏离纯正的英语发音,造成听力偏差,理解障碍,从而影响正常交际和沟通。
(2)中学英语缺乏多样化教学,具体化的口语训练,教师很少为学生设置英语会话环节,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练习口语。加之课堂上应试压力较大,语法句型的讲解和练习占了课堂较多时间,而讲解理论知识时使用英语又不利于学生理解,中文的讲解虽然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但是却剥夺了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机会。
2.缺乏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启齿”
语言环境不足造成了“哑巴英语”症候群的出现。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每天说英语和每天说中文的学习效果肯定大相径庭。初中生未走出校园,年龄尚小,并不能接触一些外国朋友,仅凭一周几节“语法”英语课也不能巩固知识,练习口语。中国学生的个性本就内敛,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大家具有羞愧甚至自卑心理,在英语口语交际上不敢张嘴,口语水平停滞不前。
3.资源渠道单一,英文材料匮乏
初中英语学是给学生一种可有可无的轻松感,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度认知,还停留在“不出国就没什么用”的思想阶段。教学课堂的资源不足,学生光看课本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适当介绍外国文化,分享英文电影,小段翻译材料等,从剖析英语的重要性出发,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口语从“有用”到“有趣”。
二、量体裁衣,制定口语能力提高战略
1.教师以身作则,提高口语水平
目前初中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普遍需要加强。学校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相应的证件和学历,而且要增加口语面试。对于学历满足教师条件,但是口语能力较差的教师提供上岗前口语技能培训,在一定培训期间后进行验收,然后果断通过或裁决。有能力的学校尽量配备外教,让学生感受纯正的发音、地道的文化,与native-speaker对话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2.合理分配课时,将课堂分类
初中英语在一周最多5节左右的课时基础上,一定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语法词汇句型固然重要,但是一周最少要留出两节课作为口语训练课。一周先学习语法词汇,然后立刻通过口语运用,起到巩固知识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在口语交际课上,有外教的学校应安排外教教学,没有外教的学校应准备相应的情景会话,采取“对话”“表演”“观影”“配音”“学歌曲”等多种方式提高口语能力。
3.传输“泡脑子”思想
TED演讲中有一位美国人,精通八国语言,而且仅作为爱好,全通过自学。他分享的学习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泡脑子”,这是将自己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说法。初中生还很少有出国机会,对于在中文环境下学习英语,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泡”学生脑子,回家后传输给学生要“泡脑子”。
(1)课堂上教师最好使用英语教学,少量使用中文,使学生尽快适应英语环境。初中生适应能力较强,如果教师担心学生跟不上进度而使用中文教学,无疑是低估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学生可能在刚开始接受不了,但是这更会激发学生“想要听懂”的求知欲,听力提高了,口语教学也会进行得更加轻松。
(2)学生回家后,也要将自己沉浸在语言环境中。教师可以分配一些任务,如,利用”英语配音软件“,邮件传发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写,或者观看各类英语新闻、电视剧等相关视频,使脑子、耳朵沉浸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
(3)鼓励学生“说出来”。当时风靡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迫切鼓励大家张口说、大声说、跟自己说。这是一种疯狂的学习行为,而且较更好的英语学习方法而言,现在并不推崇这种“激情”学习行为。但是可以借鉴的一点是:说出来。口语提高的必要条件是“张嘴”。如果没有外国朋友,学生可以自言自语。教师可以每周制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英语即兴演讲,通过录音形式验收,为学生纠正错误,有发音问题的作业教师再次录音反馈给学生。在“说”的情况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也纠正了学生的语病和发音问题,值得教师借鉴使用。
4.丰富资源渠道,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1)初中英语学习材料不足,需要教师课外多加补充。教师可以利用配音软件,如“英语趣配音”“英语魔方秀”等验收学生发音。通过BBC News、美剧、雅思托福听力材料等进行教学。
篇5
一、 教学环境――开放的前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中学生音乐兴趣的首要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广义上说,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而从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又可细分为: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1. 学校环境布置优雅、艺术化的教室及美的校园环境。如:座位可以摆成五个半圆型,每组地面上画“Do、Re、Mi、Sol、La”卡通画,成为“宫组、商组、角组、徵组、羽组”,利于民族音乐创作课;墙上悬挂音乐家画像;历次音乐比赛获奖的锦旗;在钢琴上摆束花;展板上有学生“《黄河大合唱》听后感”、“常用民族管弦乐队排列彩图”的作业展。最主要的是学生上下课的铃声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音响资料(日积月累,课间几分钟音乐聆听“潜效应”是久远的)。校园音乐生活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站等媒体播放音乐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的文化氛围。原来课间刺耳的铃声,早已用美妙的音乐替代,音乐已是学校一日生活的中轴线。
2.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它们对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及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影响很大。所以,为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统一的、互为补充的学校、家庭、社会音乐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当代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质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开放的环境。
二、 思维能力――开放的关键
有人说:“谁能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重视学生的探究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和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欧美教育非常重视强调学生“ have a try”。学生如果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能发挥其自主性,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点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自主获取了知识(结果并不重要),在“主动”中得到发展,开放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主、自信。例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面对同一音乐作品时,常会自主建构具有各种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评价上就该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三、 个性发展――开放的途径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1. “一堂课”的启示笔者在瑞士生活多年,听了许多课,的确感到欧美的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为电影画面配音乐》一课,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一个镜头是“打斗的场面”,几位学生为配何种音响争论不休,高大的瑞籍男老师,微笑着倾听学生的“辩论”,最后,一位黄头发的学生化解僵局,建议把每种音响都为画面试试,让实践去检验“视听结合”的艺术效果,教师这时给予了激励性的评价,“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诱导学生总结出“为电影镜头配音乐”的理论依据。倡导个性化教学,就应该从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这节课学生体验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既发现了自身的能力价值又激起了个性的形成、创造思维的发展,对学习也就更加充满自信。
2. 面向全体,关注个性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帮助学生能够动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合唱排练中,既要注意声音和谐美好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因为关注个性,可以激励全体,带动全体,其他的学生就会效仿和努力追求尖子生的那种演唱技巧和境界,即个性的发展带动了全体。
四、 实践活动――开放的重点
美国《零点计划》研究揭示: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的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等。这一发现表示,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或者“行动”来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1. 在“活动”中学习表现音乐是再创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笔者曾带“口琴乐团”学生去韩国参加“第三届亚太国际口琴大赛”,结果部分学生获“银奖、铜奖、优秀奖”,而未获奖的某生,饭都不吃,大哭一场……平静下来,他说:老师我现在懂了什么叫“艺高人胆大”,比赛让我学到外国同学的长处,明白了自己的不足……
2. 在“合作”中增长知识集体性音乐活动,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活动中不仅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还能获得知识,体会到合作的美妙,让学生能够有“我们”一起感受、表达和表现音乐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人,共同成长。如:近期学生“艺术团”慰问社区的演出,受到了社会各届的好评,音乐教育回归了本真;特长生有了“考级”之外展示的舞台;终身学习、可持续学习音乐,学生认知上有了一种渴求。“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像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社区需要学生的音乐,学生需要展示才艺的舞台,为什么我们不大力倡导这种开放的艺术实践活动呢?其实在国外学校的“艺术团”,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有,只不过他们还多了个家长自愿“捐款箱”,资金用于艺术团的再建设。
篇6
[内容]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学生知识结构
的完善、能力的训练、兴趣爱好的发展及个体特长的培养等方面就有所欠缺,妨碍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间周两课时《英语国家人文风情》
选修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在这门课的准备、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
讨,现将看法、体会提出,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阅读选修课的目标
中学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
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将“把知识转变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阅读选修课的目标之
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认知论认为,在外语阅读过程中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大
于语言知识的作用。因此我们阅读选修课的目标之二就是增加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
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常有这样的弊端,即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
学以灌输——接受型模式为主,由此产生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要改变
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在选修课中突
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二、阅读选修课的内容
内容的安排,一是要注意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凭借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
意志等阅读到阅读选修课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求知;又以阅读选修课中学到的知识、能力
去补充、强化课本知识。二是注意发挥阅读选修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优势,在充分
考虑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内容之间的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实践证明,选材内容的
多样性可以增加趣味性,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学习。三是注意发挥阅读选修课在培
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认识能力及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组织适于能力训练的材料,安排听、
说、读、写各方面的内容,以适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理想的发展。我
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是两类。一是着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和阅读技能的培养,包括《英语国家背
景》、《英国风情录》、《美国风情录》、《澳大利亚风情录》和《加拿大风情录》等。根据这些
教材内容特点,我们从中取材、整理为风俗习惯、国土与人口、体育运动、学校教育、历史
人物、文化与艺术、假日与旅游等10个专题。二是着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我们选用了英
音版《新概念英语》(二)和美语音像教材《走遍美国》,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纯正的,地道
的英语口语和使用情景。这些都展现了英语国家的习俗、人情和一般社会概况,因此我们将
它取名为《英语国家人文风情》。
三、阅读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摒弃了灌输——单纯接受型,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法,采用提问式、淡话
式、讨论式教学法。我们提前一周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
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有时教师使用提
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引导他们整理、加工、
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师
在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
学生内部动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
信心和自觉性,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对听、说能力予以了重视,但为了增强学生听、说能力,注意授课内容和
形式的多样性,始终保持和发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首先运用投影仪
解决听音内容中的词汇问题,价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听音、模仿、观有声录像、提供文
字材料、看无声录像、给人物配音等。先分组训练,后全班示范,就视听内容进行讨论。课
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全员参与,踊跃发言,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阅读选修课的测试
选修课是一严肃的实践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定了适
当的测试方法。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选修课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提,因此我们不将词汇作为测
试内容。测试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测试题有以下
三种形式:第一、是非判断题,第二、多项选择题,第三、听短文录音,做选择题,再问答
一个问题。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与教师讨论。第一、二项着重考查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
和对英美人思维方式的了解,第三项则着重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五、阅读选修课需处理处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和构思工具,同时又是思维得以发展媒介,语言能
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辨证统一的。由于我们着重选取英语国
家文化背景及社会风貌方面的材料,这就将学生带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学生接受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
2、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
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
美情趣等;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究真穷理,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
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
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减轻学生负担
任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选材时,
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难易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对不能猜测的生词,我们一般加以
汉语释义,使学生自学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再者,由于注意选材
的趣味性、多样性,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授课时的设疑、
答疑、讨论做好准备。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篇7
教学是一种长期进行的活动,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研究――体现为教材的内容
我们对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改革,是基于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工科其他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研究,对社会人才需求的研究、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
例如针对程序设计零起点的学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可行性的根据是什么呢。首先,从面向对象的思想本身来讲,它与面向过程的思想相比,更接近人类自然的思维方式,应该更容易接受。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来讲,习惯了一种思维方式,要改变的时候,往往其难度大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因此向零起点的学生讲授面向对象的C++语言,是可行的、符合科学本身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我们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将先进性与基础性统一,深入性与广泛性结合。
①以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为起点和主线。面向对象方法的出现,既是程序设计方法的一大飞跃,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人类几千年文明所形成的思维方法正是面向对象的方法。本课程以此作为学习程序设计的起点和贯穿整门课程的主线,同时有机地融合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结构科学、逻辑清晰、学习路径简捷自然,因而学生欢迎。
②引入UML语言表示类的结构。UML语言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功能最为强大的建模语言,采用UML语言表示类的结构,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熟悉科学、严谨的表示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介绍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介绍泛型程序设计和“C++标准模板库”。泛型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两者相得益彰。C++的独到之处在于不仅支持面向对象的方法,也很好地支持泛型程序设计方法。巧妙地将两者结合,便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本课程介绍了泛型程序设计和STL的基本概念,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内容都体现在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中。
二、学生心理和教学模式研究――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崇尚个性与创造,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也是多样化的。这是教学研究中必须研究的,也是教学模式设计中必须考虑的。
例如对于几百人的大课,多数学生是习惯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每学期都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大课。这样的学生主要分三类。
一是学习吃力的学生,跟不上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速度,成了大课的掉队者,逐渐地听课成了听“天书”,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二是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不能忍受连续两个学时听讲而不动手尝试,在课堂上总显得跃跃欲试,有些躁动。但是百人以上的大课,让学生动手尝试的机会总归比较少。
三是学习能力较强、理解问题较快的学生,没有耐心按部就班听课,愿意自己安排学习进度。
针对上述几种偏爱个性化学习的学生,我们与面授同步,开设了网络班,用多媒体视频课件实现网上授课,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都可以自由控制。没有看懂的部分可以反复看,已经会的可以迅速浏览,还可以在听讲过程中随时停下来动手实践。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认知规律,在教学模式设计中兼顾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实验课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基本的实践能力。
(2)课程作业与项目训练相结合
以课程作业进行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以项目训练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3)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以常规教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网络课程作为补充,以适合不同的学习习惯,并鼓励自主学习。
(4)通过网络平台让师生交流、学生协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让师生的交互、学生的协作更为方便,也更利于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地探索知识。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我们制作了出版配音网络课件、视频网络课件,供学生上网学习。还将讲课录音制作成MP3文件,将PPT讲稿给学生下载,这样不愿意上网的学习学生,在自习教室也可以边听MP3,边看讲稿学习。
对于学生的所有学习模式,我们都提供网上答疑、讨论,方便学生随时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三、教材体系研究――整套教材及教学资源的作用与配合
主教材是整套教材和课程的灵魂,体现了主要的教学思想和内容。其他配套教材从多种不同侧面给教师、学生以特殊帮助,采用多种媒体形式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教学环境。学生用书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和实验,教师用书和电子教案向教师提供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和经验。多媒体课件可以用于自学和开设网络课程。教师、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能从本套教材获得充分的支持。
(1)主教材
主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主要体现者,是系列教材的核心和灵魂,涵盖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技术、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泛型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等。
(2)学生用书
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所需要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习者自己,旁人是无法代劳的,也不能期望有什么一蹴而就的捷径。但是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随时随地得到指导,因此花费时间较多,总感觉程序设计课作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花四五个小时调不通一个简单的程序而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用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多些成功的乐趣。学生用书的开始,首先给出一个简要的“学习指南”,其余章节与主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相对应,每章内容分为三部分:“要点导读”、“实验指导”、“习题解答”。其中的实验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和“答案与提示”,实验的完整参考程序可从网上下载。习题解答和实验内容,不仅可以指导读者上机练习,也可以由教师选为例题在课上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全部习题和实验,将题解作为例题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3)案例教程
主教材重点在于系统地讲解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对于许多语法细节、编写C++程序的技巧等不能详细讲解,由于其入门教材的定位,对于许多问题不宜阐述过深,对于学生的许多疑问、困惑不能一一解答。因此一些学生和自学读者,感觉缺少深入、细致的案例教材。这本案例教程,就是应这样的需求而诞生的,可以配合主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以独立使用,开设案例课程。
(4)教师用书
教材是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经验传播的载体。我们为《C++语言程序设计》(第3版)教材编写了教师用书,除提供PowerPoint文稿外,为每一章编写详细的“教学要点”及学时建议。为每一张投影片,编写讲解要点。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不便在主教材中增加很多例题和习题,所以我们在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批补充习题以及考试样题。这些都是为了将教学思想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高,同时也便于交流与推广。
(5)多媒体课件
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教材配套,还开发了音频课件、视频课件,在清华大学课堂实时录制,让学生自学时也仿佛亲临课堂,为学生提供最灵活的学习方式、最大的方便,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6)教学网站
网站对全球开放,有“在线讲堂”、“答疑教室”、“师生讨论”等栏目,在线演播配音课件,提供教学资源下载,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支持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学习。
四、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篇8
1开发生理学实验微课的目的
生理学实验操作性和理论性均较强,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验验证理论。传统的生理学实验课堂为:教师通过PPT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小结(讲解实验现象的产生机制或者布置作业)。对于教师来说,重复工作很多,而且教师一再强调,学生在操作时该犯的错误照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主动性,上实验课目的性不强,对实验项目(即做什么)、实验操作流程(即怎么做)、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即为什么)不清楚,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为了操作而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弥补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的缺陷,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激发他们对生理学实验的兴趣和对生理学知识的求知欲,我们决定开发生理学实验微课。
2开发生理学实验微课的方法
2.1准备
制作微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题、教学文本设计和脚本编写三个方面。选题主要从实用性出发,选取我校生理学常规开展的实验项目,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编排,包括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家兔的耳缘静脉麻醉法等22个微课作品组成生理学实验微课系列。教学设计是微课的重点与难点,与教师专业知识与素养的积累与沉淀直接相关。实验微课并不是实验操作的简单实录,教师在设计微课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设计合理的流程、课后思考和反馈。每个微课约5-10分钟,为避免内容单调、枯燥,采用案例引导式、问题启发式、循序渐进式等多种方式,适当增加趣味性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微课中由一段繁忙的街头影像引出现代生活节奏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提出问题“你会测量血压吗”,继而引出该如何正确测量血压。根据以往实验带教的经验,视频中插入学生在实验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操作方法。脚本编写要求严格,讲究逻辑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拟好初稿的基础上,由教研室多名教师反复讨论,形成定稿。在后期的编辑和制作中还需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2拍摄
为节约成本以及更好地把握视频进度和效果,微课的实验操作部分全部由教师使用智能手机、选取1-2个机位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结合操作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特写镜头,以突显该部分的重要性。
2.3PPT制作与录屏
制作与实验操作相对应的PPT课件,背景、字体、字号和颜色要搭配合适,简洁明了为宜。生理学实验常规使用到的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操作则采用屏幕录像专家进行录屏。该实验系统的操作是学生刚接触生理学实验的一个学习难点,录屏时注意把握好操作的顺序、进度、速度,以方便学生理解。
采用Camtasia2和会声会影进行编辑。结合动静态效果,在视频中穿插PPT、图片、文字,强调的部分用放大特写、加圈等形式突出,正确与错误进行对比显示。每个视频后面精心设计了思考题,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学习,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微课内容的覆盖面。视频编辑好后要配音,配音可分段进行,感觉效果不好的部分可删除重配。配音时尽量用标准普通话,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讲解通俗易懂,有趣味性。为了使实验微课适用于更多的学生,便于学生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在视频中添加了中英文字幕。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中国学生可以学习英文,外国留学生也可以学习中文,可谓一箭双雕。为了增加听觉效果,实验微课还添加了背景音乐,以调节整体节奏,营造更好的学习气氛。最后加入片头和片尾,合成输出,将微课作品链接到学校网站上。片头显示标题和单位,片尾则显示参与录制人员、警语和相关的实验图片或短视频(例如,“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后面是实验后动物处理的短视频)。
3生理学实验微课的应用及其效果
生理学实验微课系列完成时,适逢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和口腔医学本科开展生理学实验课,于是我们在这两个专业开展教学改革:①学生课前在网上预习相关实验微课并复习理论知识,通过自学与思考,提出问题;②在课上进行小组测验(内容涵盖实验操作部分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教师立即反馈测验结果和相关知识点;③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疑;④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⑤教师小结,归纳总体情况、布置作业,或请学生讲解实验现象的产生机制,教师更正、补充。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应用效果主要从学生动手操作及实验结果、课堂测验结果、学生反馈三个方面考量。第一,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较令人满意。与往届学生相比,由于课前预习实验微课,2014级临床和口腔本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目的性,做事认真、条理、规范,遇到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形成了很好的实验课堂氛围,并能较好、较快完成实验项目,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第二,实验课堂测验能很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观看实验微课和复习理论知识)。从学生答题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观看实验微课时很细致,重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或操作细节,而且能做到边观看边思考,结合理论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的产生机制等。第三,课后开展问卷调查(参与学生共494名)。结果显示学生对新的实验授课形式评价较好,99%的学生认为实验微课对操作有帮助。认为课前用实验微课预习+课堂小组测验的授课形式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帮助的占92%,认为对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有帮助的学生分为占93.3%、92.9%、97.6%、96.6%。至于“课前预习效率如何?”43.7%的学生认为“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收获也大”,12.8%认为“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收获不大”,25.7%认为“时间花得较少,但收获大”,17.8%认为“时间花得较少,但收获也不大”。
4反思
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教师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生理学实验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微课开发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微课制作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发展规律,对教学流程、课后思考与反馈等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微课制作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熟悉计算机技术,才能制作出形式新颖、画面精美清晰、具有吸引力的微课作品。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和信息传播技术等能力。其次,微课开发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团队力量。微课,特别是系列微课,从设计到制作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充分调动团队力量,要注重微课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3]。第三是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能较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微课中设置思考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衍生出新问题,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利用实验微课预习+课堂小组测验,用成绩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最后是要重视学生反馈,以进一步完善微课作品,改进不足。在课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花了较多时间,但收获不大”,这可能主要与由于微课的网络版本大小受到限制,导致上传的视频不够清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有关;还有就是我们提供的配套资源尚不够丰富,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
作者:辛敏 王勇 郭艳红 谭洁 黄文君 单位:桂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222(10):61-65.
篇9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 独立学院 实践
一、引言
教师站在讲台上卖力地讲解词汇运用和语法规则;学生坐在下面,要么认真听课、勤奋记笔记,要么左耳进,右耳出,甚至昏昏欲睡――这便是中国传统英语课的经典场景。学生学习英语的任务就是记忆重点词汇和语法,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学校没有什么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学生很难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交际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英语语法、词汇知识有余,而交际能力严重不足。
作为北京市的独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生源半数来自北京,这些学生有其显著的特点: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兴趣不高,但又有提高英语水平的迫切需要;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显,倾向于学有所得、学有所值、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富裕,依赖性比较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但交际能力和表现欲较强。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解决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病,笔者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大量地运用交际教学法,采取丰富、新颖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运用能力;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际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以海姆斯交际能力学说为基础,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海姆斯(Hymes 1972年)的交际能力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要获得交际能力就必须获得与下列有关的语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形式的可能性,语言运用手段的可行性,语言的得体性,语言行为的实践性及其后效性。基于海氏理论,克耐尔(Canale)和斯维恩(Swain 1980年)提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层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贾德霖(1989)认为,“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
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基本教学原则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以任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实践,要求根据现实生活中对英语的实际需要,模拟各种生活语境、情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
第二,它注重的不仅仅是语言在形式,语法上的准确性,更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可行性、交际技巧性,以及训练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建构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建魅力英语课堂
教师贯彻交际原则,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大量实践交际教学法,采取丰富、新颖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和运用能力。在结合独立学院的现实的基础上,笔者在本校2010级实验4班和财务管理2班中,实施面向任务的英语交际教学法,以期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建魅力英语课堂。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坚持课前的presentation(3~5分钟)
由教师制定8个专题的任务(包括英文绕口令、诗歌、谚语、演讲、新闻播报、戏剧表演、歌曲欣赏、名人逸事介绍)。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自选其它感兴趣的和英语相关的题目,其内容和形式可灵活多样。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团结协作,合理分工。在课下进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展示之后要求该组学生和全班同学进行互动,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小组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无论英语基础好坏,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获益匪浅。
2.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设置真实的交际情境
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支撑下,课堂上交际情景将变得更为真实,交际内容将变得更为丰富。在实践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选取丰富多样的资源,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以启发学生,引起交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择与课堂任务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丰富的视频,音频和图像资料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强烈冲击,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交际。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六单元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时,在课文引入阶段,笔者在网上找了一段再现当时跳水情景的真实视频,并随之提出问题:What is going on in this video? Who is the diver? 学生很快对问题做出响应,并开始积极的讨论,最终引出本单元的课文。相比课文中的记叙,该视频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故事的真实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和视频的交际,学生与教师的交际活动就显得更为自然。
(2)充分开展英文电影教学,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英美文化。通过影视进行英语教学,能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方法、情感因素等融为一体,教学过程综合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一种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学习资源。
在实践教学中,配合《新视野》每一单元的题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英文电影,要求他们在课下观看,并采用观后笔记、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如在学习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时,为了使学生深刻感受西方文化中的代沟现象,笔者给学生推荐了3部反映不同年龄层之间产生代沟,但经过沟通最后互相理解的电影:《怪诞星期五》(Freaky Friday)《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和《优势合作》(In Good Company),并在之后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代沟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感受电影中代沟的同时,要求学生向彼此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代沟的故事,以达到真实的交际目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插入一些相关的电影片段,以引发学生思考和交际。如在讲解第四单元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的目光交流这一部分时,笔者选取了电影《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中的相关片段,讲述了一对新人由于目光交流中断,导致有结婚恐惧症的新娘在婚礼上再次逃跑的故事。这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目光交流的重要性,更成功地引发了之后的课堂交际。
此外,电影配音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配音活动,不仅能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集中强化学生们的听说基本技能,更能锻炼他们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配音活动中,教师要在语言的流畅性、同步性、情感的贴切和团队配合方面给学生以指导。笔者曾经实践过的配音活动有两种: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在简短的电影片段或者视频展示讨论之后,要求学生2~3人为一组即兴的配音。另外,是在学期末举办了一次班级内部的配音比赛。要求每个小组都参加,由教师和学生代表根据选手表现情况,打分并颁发小礼物。二者效果都不错。
3.采用全方位、多样化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互动是交际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教师主要通过提问来启动交际过程。教师的提问给学生创造了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使用语言的过程。教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连串的对话和讨论,同时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理解情况和困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并注意涉及多样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除了教师学生互动,教师还应多多设计、组织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来实现交际。交际的范围可以多样化,可在双人、小组、全班等不同范围内进行。交际所用的语料也可以多样化,如以课文为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或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多样的交际形式和教学材料将使学生对每天的英语课堂都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组织以下几种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形式:
(1)同桌互动,即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就某一语言难点或理解性问题让学生与同桌进行即时讨论,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
(2)小组讨论。上课时,教师让学生们按照小组就坐(4~6人为1组)。小组讨论可在课前进行,为课文学习进行热身和铺垫,也可在学习课文之后进行,作为对所学语言的复习、巩固和提高。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练习口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景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或表演等。它可以让学生模仿真实社交情景中的角色,以便在真实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使用学过的词汇,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如课本第二单元的Deep Concern 和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 都是生动的记叙文,笔者都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辅以惟妙惟肖的表演,烘托出了热烈生动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4)专题辩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对于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提供学生陈述独立见解与展露个性的机会。如在学习第六单元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时,我就组织学生以“Athletes with AIDS should/should not be given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Olympics”为题进行讨论,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为正方和反方,要求在一周的时间内进行准备和组织。最后,这两组选取代表面对全班同学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裁定胜负,给予小结与评估。这种辩论不仅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还能将全班融成一个整体,营造出一种既团结又竞争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英语校园交际
交际教学法认为,实践是语言学习的不二方法。但由于课时和环境的限制,课堂实践毕竟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两方面都很有限,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均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原动力难以开发,因此迫切需要课堂外一种学习模态来补充,语言学习的第二课堂环境便应运而生。
成功建设语言学习第二课堂环境是对有限课时的补充,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途径。第二课堂减少了第一课堂中的情感忧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从中获得一种为交际目的而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自由感,并在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中下意识地获得语言。
为了推广课堂交际,促进整个学院的英语校园交际,一年来,我院公外教师进行了贯彻交际教学法,建设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多方面尝试和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竞赛类活动(英语词汇竞赛,歌唱比赛,电影配音大赛和配合外研社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和北京市的大学生英语竞赛);社团类活动(英语社、演讲社、翻译社、英语角等);讲座类活动;实践类活动(英语模拟面试、各类志愿服务,如培训学生做花博会志愿者和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英语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校园调频广播,校园英语资源网和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
事实证明,我院这种将传统和基于网络技术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传统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操练、交际平台。基于网络技术的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环境在模拟、仿真、交互、情景创设方面更高一筹,凭借其信息的多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最大可能地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遇到的困难和思考
一年多来,我院积极探索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方面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1.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训练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英语分数普遍不高,他们多数喜欢交际教学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学习方法很难一时改变,加上词汇量小,基本技能不过关,语法错误过多,与别人交流时就无法正确表达出真实想法,从而给交流带来了障碍。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既能强化英语基础知识,又能极大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水平。
2.独立学院软硬件设施和经费的限制。交际法的实践特别是基于网络的交际环境建设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随之而来的设备投资较大,相关的设备维护费用较高。另外,第二课堂环境虽以学习者自学为主要形式,但它渗透着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引导,在这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独立学院大都没有专门的教育拨款,需要自负盈亏,办学经费有限,所以难免存在硬件和师资方面暂时跟不上的情况。
3.交际教学法评价体系的欠缺。中国多年以来一直采用以语法为导向的考试制度,尽管我院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方面都尝试采用了交际教学法,但旧的考试体系却没有改变,分数仍是考察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们仍然不得不为每学期的期中、期末、CET考试而整日忙着记忆语法和词汇,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能覆盖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以交际为目的的评价体系,以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教师也必须正确分配时间,以保证在教学中既能够应用以备考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兼顾到以实际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六、结语
交际教学法的融入,为我院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际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不断探求最合理的交际法程序和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Is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ractical for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Pros and Cons [J]. System,1993,21 (4):471- 480.
[2]Canale M,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1).Reading[C].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89.
[3]Harvey P. A lesson to be learned: Chines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J].ELT Jour2nal, 1985,(39):7-9.
[4] Hymes 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Pride JB,Holmes J. Socia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 [C].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1972.89.
[5]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2):25-29.
[6]潘文晗.英语交际教学法模式构建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74-82.
[7]赵有斌.基于网络的英语学习第二课堂环境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8,(12):88-90.
篇10
——— 一节篮球课的感想
赵福新
“上体育课太累了,真没劲,”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怨言,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反感,从而导致学生体育各项能力的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厌学障碍。
体育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教改偏差,导致了学生厌学的现象。随着课改进程的发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及学生的需要,然后从学生需要出发,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从而实现成功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开始上篮球课过程中, 有90%男生表现积极向上,而70%女生却退而远之,使我很奇怪,于是我调查了解了大部分学生,有的学生说和老师的距离太远;有的学生说怕完不成动作或是难以完成动作,就不愿意去学习、练习;有的学生说要是能和大家一样完成动作那该多好啊,我们心理也需要成功体验,也需要学好体育知识、技能以便将来能够展示自己。多么朴实的话呀,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内心活动,怎么会对症下药呢?
于是,我在篮球课中,从运用多媒体教学上下功夫,搜集了篮球基本知识(篮球的起源、发展、场地)、篮球规则、裁判法及NBA美国职篮比赛欣赏、扣篮大赛欣赏等资料,并对部分资料进行了配音解说。
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课堂,紧接着就是扣篮大赛欣赏,那精彩的不同扣篮画面,使有的学生不由得说出声来:“真过瘾,太精彩了”;一阵扣篮之后,逐渐使学生对篮球产生浓厚兴趣。接下来播放了篮球运动起源,学生边看边画面边听老师形象生动的配音解说,几乎都不敢相信;在播放篮球规则手势时,大部分学生看着屏幕上做出的手势,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并且嘴里说出了犯规动作名称,这是连老师一眼也不看了,神情专注,俨然进入了角色。我也无法控制学生这种自学的热情了,只能够点鼠标,将内容继续播放下去......。同学们在欣赏NBA篮球比赛时,当看到精彩的场面,不自觉地鼓起掌来,我也抓住比赛时的时机解说传接球、持球突破、防守、小战术配合机上篮等动作。同学们边欣赏边品味,脸上都表现出了满足感、兴奋感、成功感,他(她)们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成功体验。
课堂目标检测中,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自愿到讲台进行表演犯规手势,几乎全体学生都举了手,我随即叫了两组女生进行表演,第一组学生做手势,第二组学生说出名称;第二组学生说名称,第一组学生作出相应的手势。我又对不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进行了检测,目标检测结果:合格率达百分之百。这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对这堂篮球课评价是这样的:希望老师今后多运用多媒体,对其它项目也要这样教学,我们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共同进步,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课堂小结我这样对学生评价说:“虽然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自身都有很大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点、特长,我们要树立第一心理素质 ——自信心,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意志力,这是我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无数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经过坎坷才达到成功的顶点的。我相信每名同学都会经过自身刻苦努力,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室外的篮球课还没有开始,部分学生就急不可耐地找到我,“老师,今天是不是让我们在篮球课上露几手,让我们当当裁判过过瘾。”我对他们说:“可以,同学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我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口哨,在集中练习手势时,我对同学们说:“大家虽然球打得非常好,但没有执法裁判、规则后果将会是什么样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后果一定是没有章法很乱,会出现很多争议,没有裁判不可以,我们要向老师好好学习,学会裁判规则手势、裁判法,将来必有很多用途。”学习裁判手势时,体育委员与教师配合做示范,再看同学们学做手势动作,正确无误,整齐一致,这都是多媒体教学的结果。看着他们学习得这样快,我内心感到非常欣慰。在小组比赛中,脖子上挂着裁判哨的同学,特别专业,眼睛都睁大了,清脆的哨声不时地响起,同时标准漂亮的手势动作也打了出来,比赛的同学听到哨声,特别尊重裁判,主动服从裁判的裁决。我对有的组比赛进行了录像,有时会出现一些裁判争执,但通过老师及观看录像一目了然,这场争执也就结束了。室内课同学们观看自己的录像,多特别认真,尤其看到自己的表现更加激动,都有点成功的感觉。
我所带的部分学生,被学校聘请为篮球业余小裁判。在学校组织的班级、年级的篮球比赛中,严格执法,判断清楚准确,受到了年级师生和校领导的好评。升入高中和中专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篮球规则裁判法为所在学校服务,学校也非常任可他们为业余小裁判的资格。他们表现非常好,我感到非常高兴,这说明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