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方法:结合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结果: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课程建设,注重师资建设,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结论:本研究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培养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63

随着国际间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和涉外医疗机构或综合性医院涉外门诊的不断开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各护理院校陆续通过加强与国外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师资与学生互换,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或者涉外护理方向班等多种形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关于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或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研究报道较少[1-2]。明确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法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临床实际需求,就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理论阐述,并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提供参考依据。

1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定义的界定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具备的才能。而核心能力(competence)则强调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特质和工作属性,它涵盖了满足岗位需求的个人特质,如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等[3]。护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护理职责基础之上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优势,是提供安全、优质、合乎伦理道德的护理服务上的反映[4]。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综合业务素质的反映。各专科护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体现专科特色。因此,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2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

2.1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专业能力关系到护士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关系到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关于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应包括日常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知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护理工作关键的条件,应包括护理评估技能、护理问题的确定及优先次序的排列、各项操作技能等;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同样关系到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2语言能力是桥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要掌握服务对象的病情及需求,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桥梁。因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员,掌握和灵活运用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不仅需要使用公共语言,更多的涉及专业术语,需要使用专业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应包括公共语言能力及专业语言能力。要求能听懂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并用相应的语言给予应答,可以读懂外文文献和病历,并可以正确书写外文病历。

2.3其他综合能力是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际化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作为补充,如遵循护理伦理与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护理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选择的权利;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因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需要具备极强的爱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尊重服务对象信仰与习俗,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日益更新,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服务。

3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于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种类及比重的设置。 首先在课程种类的设置上,应使课程种类与核心能力对接,使课程种类设置体现出对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如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设置语言课程,包括公共语言课程及专业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突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设置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等相关课程,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护理人文》、《伦理与法规》等;其次,在课程比重的设置上,应体现出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较重要的条目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轻。根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应体现涉外特色,侧重专业课程、兼顾语言课程、补充其他课程;加大实验课及实践课的比重,调低理论课比重,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部分相关理论知识。

3.2注重师资建设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师资,尤其是国际化护理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应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在政策上支持现有专业教师通过海外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或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3.3改革教学方法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语言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国人语言学习的普遍现状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时间,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可以设计案例场景让学生进行全英文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要讲”,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4小结

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明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首先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定义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并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为国际化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淑玲,闺秀静,刘莉. 构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和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917-920.

[2]余薇,陈文松. 涉外护理( 专科) 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84-786.

[3]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4]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篇2

关键词:素质要求;“T”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实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研究卫生发展趋势,明确市场、根据社会和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课程模式,引向纵深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

1. 现代护士素质要求

1.1 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1.2 护士的形象要求:护士要有端庄、稳重的仪容,训练有素的举止。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护士的完美形象不仅体现在护理操作中,而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角色中。

1.3 改善服务态度,创造温馨的沟通环境:护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在微笑中为患者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掌握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需求,给予对症施治。

1.4 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护士应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有较高的独立操作能力。护士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5 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要做到数据准确,资料真实客观,及时完整地记录患者的病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2. 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一方面护理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现有护理人才知识面不适应现代护理,同时,当前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1 我国护理人才紧缺,有待加速培育:有数据统计,我国护士严重紧缺,目前每千人口护士人数仅为一名,在全世界的排名为倒数第三,远远达不到每千人口两名护士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2.2传统的护理教育不适应现代需要,护理教育有待更新:过去人们总认为:护士不过是打针、发药、给医生当下手,这种看法既不科学又不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的现代人需要能呵护身心,象亲人般的关心、信赖,集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现代护士。因而,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必须产生。

3. 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概念:“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还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关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并联系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构建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课程体系优化最重要:要形成比例合理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就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有护理一线的高水平和护士长乃至护理专家参与。因为T型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他们能及时吸收护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4. “T”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4.1 现代护士必将是“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T”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就体现了这些内涵。“T”型中的横向拓展就是培养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水平;“T”型中的纵向深入就是培养其专业技能水准。所以,当代护士必将在“T”型模式下产生。

4.2 技能型紧缺人才离不开“T”型人才培养模式:“T”型模式可以尽快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同时,要培养出技能型紧缺人才就必须运用“T”型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就护理人才而言,既要与患者、患者亲友沟通,又要与医生配合,综合素质很重要,同时又要进行专业护理,业务能力显得更重要,二者都不可忽视,惟有运用“T”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造就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泓.护理面对WTO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2,16(12):713.

篇3

【关键词】护理;管理;人才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49―02

护理管理人员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在护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方面, 很多单位缺乏长效的用人和培养机制,多是上级领导凭经验或主观感觉任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建立后备护士长人才库,做好护理管理者的储备和培养工作,是实行护理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1]。我院于2008年开始尝试建立护理管理人才库,经过几年的实践完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护理管理人才库建立方法

1.1 成立评估小组:由护理部和干部部门领导,以及医疗护理专家等人员组成。

1.2 入库基本标准

1.2.1 客观条件:大专以上学历, 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人员,特别优秀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1.2.2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在医学杂志发表护理论文;有临床带教经验等。

1.2.3综合素质:良好思想品质和医德医风,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管理能力。

1.3 选拔程序

1.3.1申报公示: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科室推荐, 符合竞聘基本条件的人员填报《竞聘申请表》,最后经资源库评估小组审核其申报条件及相关材料,符合条件者方可参加选拔,并公示参加竞聘人员名单及资料。

1.3.2 公开竞聘:召开护理人才竞聘会,竞聘程序包括竞聘演讲和才思展示。竞聘人员从任职经历、组织管理能力、对护士长的岗位认知及任职后的工作设想等方面进行演讲;才思展示以现场问答评委提问为主要形式,通过设置情景类试题,考察竞聘者处置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等;才艺展示环节能充分展现竞聘者的个人特长和人格魅力。

1.3.3 民主评议: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对竞聘人选进行民主评议,从德、能、勤、绩、体各方面综合评价。考核组与竞聘者本人谈话,直接考察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并通过与各方面人员谈话了解,听取包括上级领导、同事和疗养员对竞聘者的评价和看法,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估结果。

1.3.4 心理测评: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可测量出竞聘者的价值观、职业兴趣、人格特征等信息。对竞聘者进行专业心理测评,了解竞聘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个性是否适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为判断是否将其列入护理管理人才库提供参考。

1.3.5 确定人选:院领导根据评分情况,结合科室发展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优胜人选,将她们列入护理管理人才库。并由评估小组对外公示,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意见。

2 人才库管理办法

2.1 培训

2.1.1 岗前培训。包括各种短期培训班、研讨会、以及进修、参观见学、学历教育等。

2.1.2 科室轮转。拟提拔的护理骨干均需要到基层科室轮转,了解全院整体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科主要承担的护理工作任务。

2.1.3 护理部轮转。到护理部协助工作,参与全院护理工作的整体筹划,各类培训考核计划、护理活动的设计等,同时掌握护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学习处理各类护理问题。

2.2充实护士长岗位 拟上任的护士长,有半年的试用期,期间护理部、科室加强协助指导,帮助其尽快转换角色,管理科室护理工作。

3 结果

2008至今,我院已完成二十余位护理人才的培养,其中先后有8名护理干部走向护理管理岗位。院里每年组织对护士长测评,从管理能力、风险意识、组织观念、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6个方面(1-5分打分)进行测评,综合评价护士长工作能力。满分30分,26分以上为优秀。全院护士长优秀率2007年为14.3%,2009年为37.5%,2012年达到75%,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4 体会

4.1 人才库选拔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选拔方式,打破了提拔护理管理干部论资排辈、由领导说了算的局面,克服了临时提拔的盲目性,选拔出切实符合护理管理岗位要求的、有潜质的后备人才,为医院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护理管理后备军,使护理管理队伍的年龄、文化程度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了护士长队伍。

4.2 人才库能有计划地实现护理管理岗位人员间的平稳交接,有利于维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当院内的某个护理管理岗位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能接替这个位置。

4.3 护理人才库的培训计划,能够针对提高管理能力,为后备人才提供实际锻炼机会,为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基础。通过人才库的严格选拔及精心培养, 一旦需要她们走上护士长工作岗位, 她们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适应角色的转换等方面更得心应手,更利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人才培养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化的工程。实践证明,护理管理人才资源库的建立和培训机制, 能够为医院建设、护理发展提供更加合格的、高素质的护理管理人才。

篇4

【关键词】医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护理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中等护理教学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的研究,以期明确的中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中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医学专业护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等护理教学中,护理教学发展迟缓,护理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医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由于医学专业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护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三、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素质教育。进校后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请护理前辈现身说法,端正学习态度,达到学生热爱护理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如对子女,关心她们的思想、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方式,移情性理解,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学生信任老师、学习积极性提高的目标。

3、设立教学督导组。内、外科护理学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门课程的整体计划,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定期召开小组成员讨论会,相互交流经验,达到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学具有连贯性的目标。同时督导组长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讨论会,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重视语言、非语言行为的教学中的效应。教师着装整洁、庄重、化淡妆、面带微笑、举止大方、动作自如,声音 清脆洪亮且普通话标准。

5、批评学生讲究方式,不能讥讽、嘲笑、轻视学生。如有一个班课堂纪律一向不好,特别是上课时有人随意地进出教室后门,通过观察发现总是有一个同学首先这样做了,随后就有几个陆续跟随;老师上课时用眼睛多次注视她,告诉她这样不好,后来老师边讲课边走到她跟前在课桌上轻轻敲了一下书本(未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结果再也没有这种事情出现。

6、变革教学方法:①“问题式”教学,每堂课首先提出这节课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最后由学生回答,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互动式”教学,每篇章学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上讲台来总结这篇章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③“人文式”教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接受他们具有个体差异,让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习效率低的个别辅导。④电化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兴趣。⑤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循环式”实践教学,理论讲授D录象演示或模拟实习D临床实习问题反馈D讲解见习体会或书写护理病历D复习理论。⑥个别咨询,每位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分配咨询内容,达到学生可咨询生活、心理、学习等多方面知识。⑦活跃课堂气氛,讲授10~15min后让学生深呼吸、伸展双手、扮个酷脸,或教师讲一句经典的笑话、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超过2min,以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⑧提高教师素质,采用自培自学、相互听课、专家指点,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篇5

【关键词】 实训教学;实和型人才;途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80-01

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能力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护理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或技能,并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反复进行训练的教学活动。加强护理技术训练,突出以职业为本的教育原则,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1 从实训教师做起,让实训教学严格、规范、灵活

实训教学是现场面对面地进行,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典范,教师操作的规范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我校实训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操作技术,做到每个动作要领表达准确、规范,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案。中专生自律能力较差,故实训课严明纪律,确保教学严格、规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2 改善教学条件,强化操作训练

护理技术是护士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强化基本训练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员才的根本。由于操作训练与设备、设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护理教学条件的改善。投资百余万元购买设备,目前学校有实验室28个,护理床位增加至40张,并且配备了先进的医疗器械,开设模拟手术室和模拟病房。条件的改善,为强化护理操作训练造创了有利的条件,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护理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护理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反复进行训练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操作能力,其关键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示教过程中因操作范围小,加之学生所处位置、学生人数多等因素,导致学生不能清晰、全面地观看操作步骤,有时需要教师反复示教,学生练习时间相应缩短、动手机会减少。多媒体是一种集图像、声音、影像以及三维效果为一体的先进手段。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一目了然,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与教师交流,调动了学生强烈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师从繁重的讲授和演示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学生练习时间相应增多。

其次,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验,促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查阅资料,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实训教学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实训教研室从医德、医风、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等方面,对每个操作项目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学生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次实训课,课前让学生预习,课堂上指导学生反复强化练习,下课前都要进行考核,操作与理论回答相结合,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主动练习。

5 利用模拟病房、示教,培养实用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

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

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

[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

[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护理杂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

篇7

一、 培训目的

1.规范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操作技能。

2.熟悉各专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专科业务能力。

3.掌握院感基本知识,提高人际沟通、护理教学、护理科研能力。

4.帮助新护士迅速适应医院环境,投入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安全。

5.培养专科护士,强化主管护师业务能力,提高护士长管理素质。

二、 培训规划

培训分为五个方面: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专科业务能力培训、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综合能力培训、重点护理人才培养。

三、 培训对象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助理护士、护士、新入职人员。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专科护理人员。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新入职护理人员。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全院护理人员。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理骨干。

四、 实施方案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护理部组织,24项基础护理操作按每月培训两项逐步完成,每月培训分为四个流程:(1)第一周观看操作碟片,观摩操作示范;(2)第二、三周指导操作练习;(3)第四周实际操作考核。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科室组织,护士每季度一次考核一次,护师、主管护师每半年考核一次,护理部定期指导,年底根据综合考试成绩评选优良、合格等级。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实行院科二级培训,护理部组织岗前培训,各专科负责专科培训。新毕业护士采用轮科方式进行培训,各轮转科室制定培训计划,依照计划对轮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其他人员由各专科培训。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护理部制定计划,主要以每月组织一次全院业务学习的形式开展,并举行市级学术讲座,开办专题培训班。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积极选派护理骨干去省级大医院进修学习,举行护士长经验交流会,安排护士长及专科护士参加护理管理及专科知识学习班,落实主管护师ICU轮转制度。

五、 培训内容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注射法、鼻饲法、洗胃法、灌肠术等24项基础护理操作。

2.专科业务能力培养:各专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等。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核心制度、医德医风教育、护理服务礼仪、医疗法律法规、各专科护理知识等。

篇8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篇9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篇10

关键词:南疆 护理 人才需求

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护士条例》等指导性文件的精神,结合护理专业特点,通过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就业情况和职业能力的调查,为我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报告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1. 调研对象

医院(企业):护理管理人员(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我校护理专业工作3年以内的毕业生。

2. 调研方法

(1)查阅文献法

对卫生部网站、新华网、护理专业相关网站、万方数据库的查阅。

(2)问卷调查法

在巴州和南疆地区共39家医院和乡村卫生院发放《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护士职业能力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表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南疆地区护理专业人力资源现状

(1) 目前护士队伍结构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巴州地区医院护士床护比例平均为1:0.35,在编在岗护士占52.8%,存在床护比例和岗位明显缺编问题。[1]

(2)护士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医院护理人员中虽然已经有本科、大专,但是各医院仍以中专生为主,占60.1%,大专只占到31.26%,护士的整体素质偏低。

(3) 护士年龄结构

南疆地区医院护士的年龄结构显示,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其中30岁以下的护士达60.2%。医院如果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相对较少,不利于护士的可持续发展。[2]

(4)护士的职称结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南疆地区医院护理人员主任护师和副主任护师只占到4.4%,主管护师12.5%,护师15.6%,护士67.3%。这说明医院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护理队伍中不仅高级、副高职称人员比例较少,而且临床中作中高级、副高职称年龄偏大,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5) 医院对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要求

对采访的39家医院,均要求不管是在编护士还是合同护士一定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目前护理执业资格证书为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2.医院对毕业生质量评价

(1)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

我校2011-13届护理专业共有毕业生2584人,就业形势显示,近三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至2013年达97.15%。

(2)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时间

调查数据显示:护理专业毕业生基本上一半以上都能在3个月胜任工作岗位。

(3)毕业生流动性大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前三位的是学生缺乏责任心、想追求更高收益的工作和缺乏挫折承受力。

3. 医院对护士职业能力的需求

将《护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发放给临床带教老师,进行护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调查。其中护理基本技术、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变化、急重症鉴别和抢救配合护理知识、在伦理和法律范围内的良好自我保护能力、传染病预警能力、与患者和同时的沟通能力超过了80%是非常需要和需要。[3]

三、结论

1. 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大

(1) 医院床护比例不协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三级医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综合医院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2]。目前新疆南疆地区医院护士床护比例平均为1:0.35。显然医院在编护士床护比例远未达标,护士配置仍然不足。

(2)护士年龄及职称结构失调

由结果得知,护理人才队伍职称和年龄结构普遍偏低,尤其是中高职称比例比较低,与卫生部颁布的护师职称比例1:3:5:7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比例差距较大[3],这严重影响了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阻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4]

(3)中职护士还有存在的必要性

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层次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学历结构。根据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已经达到了51% [4]。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年轻的护理专业队伍具有一定的活力,易接受新鲜事物,家庭琐事较少;还有些医院所在地区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医院难以招到高学历护士。

(4)人才变动偏高

调查结果显示:①护士自然流失。在此次调查的39家单位里,50岁以上的护士达3%,40岁以上的护士达16%,这就表明,在近十年内,至少有16%的护士会离退休;②转换岗位或离职。护士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琐事和社会对劳动价值缺乏重视,使护士队伍中相当一些护士频频换岗,比如护理部、医教科、院感办等岗位;此外护士岗位缺编及现在年轻护士较多,工作不安心、缺乏挫折承受力,导致护士离职比较多。

2. 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2008年《护士条例》的颁布,护理教育工作有必要探索中职护理教育改革,以适应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次调查显示:所有的医疗机构都需要护士执业资格证;护士职业能力的需求显示医疗单位对护理基本技术、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变化、急重症鉴别和抢救配合护理知识、对患者的评估能力、在伦理和法律范围内的良好自我保护能力等的要求较高。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据此适当调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庆铃,戴鸿英,巫向前,等.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上海护理.2011,11(5):35-38.

[2] 医政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EB/OL] http:///mohyzs/s3593/201201/53897.shtml.

[3] 姜梅.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3): 359-361.

[4] 中新网. 中国注册护士已达218万 逾半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EB/OL] http:///jk/jk-hyxw/news/2010/05-10/2271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