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课教学计划

篇1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篇2

关键词 艺术;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132-02

Art Information Technique Turns Reform in Education of Course//Liu Kuiran

Abstract Be the same as composing mankind’s social resource in the information-based ages, information, material and energy of three big pillar,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mankind life vitally related, information technique education emerge with the tid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quickly. But in actual teach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perplex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writer combines oneself some experiences within the process in the art teaching to discuss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present teaching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Key words ar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environment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和基本的学习技能,并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其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掌握几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一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掌握信息化学习的重要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艺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 从根本上解决艺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艺术信息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种模式

2.1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而信息化的环境,特别是网络则不同,网络的先进性、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加快了任务的驱动与学习动机的养成,为促进任务学习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大问题,而网络则可以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来实现有效的辅导、教学、咨询和批改,对于完成艺术专业的学习意义重大。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艺术专业教学,对于基础性好的或者基础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的起点一致,知识的总量一致,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同,就为普遍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艺术专业中的欣赏教学,就是典型的驱动式教学模式,艺术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将欣赏内容制作成光盘或者课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带着目的、要求和学习动机、任务去观看、去学习、去接受新知识,提高新能力,其效果会更加完美。

2.2 教材+光盘式教学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的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讨论,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

1)教学效果大大增强。现有的艺术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上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但如果认真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变观看为对比,变界面的学习为模仿学习,变模拟的操作为亲手操作,那么信息化的教学策略会表现得更加富有学习动感。

2)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得以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艺术专业教师可以事先将测试、考核和测定的试题做在光盘上,既节省时间又完善了考核模式。

2.3 网络模式

目前,由于受计算机科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影响与推动,网络环境下的艺术信息化课程教学已经基本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并通过网络、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动画、计算机信息化处理与计算机电脑艺术设计等方式、方法,实现计算机艺术信息化课程教学的。1)信息量大。信息化的最大特色是信息量大,而网络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这个特点,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容百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于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向人们展示它强大的量。2)传输速度快,交互的特色明显。网络不需要教师定时和定点操作,需要的是通过点对点或者点对群体的传播,这样巨大的传输速度就满足了教学的要求。3)面向全体学生,一机多用或者多人一机的网络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大体现,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最有力的体现之一。因此,网络的信息化极大地满足了艺术的专业教学要求,使艺术专业教学与知识体系、动手能力、技能提高和全面培养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教学群体,不断提高艺术信息化的教学质量。

2.4 艺术表现方法的再现

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艺术内涵、艺术知识、艺术才华与艺术技能的具体体现,是需要艺术专业教师精心设计并结合网络和信息化特点挖掘的。比如,世界上的著名诗画、国画和山水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网络再现一下,不仅是艺术的享受,重要的是欣赏到了艺术内在的美。

篇3

备课的艺术就在于它本身是一种创作。说它是一种创作,这决不夸张,也决不逊色于文学、戏剧的创作。作家的创作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的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的创作亦如此。在传统备课中,教师要深研教材,翻阅资料,从内容的取舍到叙述形式,从模型设计到方法选用,从命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破解,从讲授的神态到板书的安排••••••等等,都要经过深度思维组织,确立重点难点,推敲文字用词,凝炼经典语句,选用方法范例,融入个性特色,最后写成自己的教案,使备课的内容遵从大纲,体现科学,符合实际,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在当今网络发达,电脑普及,多媒体盛行的年代,备课环节,仍需要充分阅读对比名师名家的课件,优化选用适合自己的内容范例,融入自我个性特色。在此过程中,教师融合自己的特点把别人课件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特色,制作自己的课件。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写出好教案,讲出好内容,展现教师的个人讲学风格与艺术。编写出一部好的课件,呈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才有坚实的基础。备课创作应考虑如下内容:

(1)理清章节内容主线,联结知识群,构建讲授知识网络。例如:在沉淀生成与溶解章节中,应重点把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换算,二是溶度积常数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联系,三是综合平衡移动原理,即溶度积规则。

(2)精心设计讲授模型。讲授模型是思维模型,也是微观模型。微观模型抽象难懂,不易掌握,但一旦进入,就会茅塞顿开,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构建讲授模型需要深度的思维,高度的综合以及准确的抽象,从而凝练出若干个观点(概念)来支撑整个模型。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型进行课堂讲授,来讲清、讲透讲课内容,无论对授课老师,还是对听课的学生,都甚为重要。设计的讲授模型要清晰、简明、形象、易懂,讲课者讲授顺畅,言明意切;听课人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就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而言,每一种理论学说,每类微观状态体系,都蕴含一个微观模型。设计讲授模型时要注重研究下列问题。①微观模型宏观化。人们的思维习惯是宏观化的,对日常所见的宏观模型言到意明,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对于微观模型,则常常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例如,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是学生觉得最抽象,最难理解的。然而,通过设计宏观化的思维模型,将抽象难理解的微观模型与宏观思维链接起来,学生听课就觉得非常形象易懂。(3)精心选择人文教育内容,讲授时适时切入人文教育内容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精心选择、编排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内容,并在课堂讲授中适时切入,对激活教学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讲听效果有很好的作用。章节主旨人文内容力求少而精,恰到好处。人文内容的核心是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将它渗透到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启迪学生做人的准则,处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从而凝练出人生哲理和工作准则,同时又提升教师的讲授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收益。课堂讲授中切入人文教育内容时,切入点要准,内容要精僻吸引人,蕴含的哲理要耐人寻味,讲解时要见好就收,恰到好处,切忌“过”而“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演,不会句句打动学生的心灵,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语句不可能打动每一位学生,但教师的每一次课,凝练出的每一句人生格言,能打动一个学生的心灵、启迪一个学生的思维,激励一个学生积极上进就足矣。

2讲课的艺术

讲课是一门艺术。讲课的艺术根植于教师的本职,它汇集教师的知识、口才、经验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讲课的艺术体现在讲课的内容、讲授方式方法的灵活应用、对讲授内容的熟悉与精通、理论联系实际、人文教育渗透、演讲激情与语言幽默、教与学的互动等方面。讲课的艺术归结于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气氛,其最核心的就是教师的讲授学生愿意听、乐意听、想多听—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值得探讨。本节从讲好绪论课、讲授艺术探讨两方面加以讨论。

(1)讲好绪论课。绪论课是第一课。而第一课是印象课、兴趣课。因此,讲好绪论课,对展示教师的良好教学形象、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衔接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讲好绪论课。绪论课的内容要精心选材、用心编排,要考究讲法、注重效果,力求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知识兴趣并重。绪论课的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化学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贡献;二是身边的化学;三是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四是化学课的教与学。

(2)建立化学微观思维模型。化学微观思维模型是将化学问题(化学理论、化学定义、化学原理)设计成化学微观模型,通过对微观模型的化学思维,看清化学微观模型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化学行为,理解学会用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化学定律、化学公式)描述所发生的化学行为,从而掌握所研学的化学问题。而化学微观思维模型最根本的是化学思维。化学思维是抽象的微观思维,对微观模型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及发生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化学行为,只能通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在思维中“看见”微观模型中的化学成分及发生的化学行为。

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很多地区开始进行了教学改革,把工学一体化作为主要改革目标,并且不断在“双师型”教师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了学生们能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为实现工学一体化作出努力,不断对工学一体化的概念思考与筛选。

一、教学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教学一体化的概念

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中心,以提高其整体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找到自己特色教学方式作为承载体来传输知识,接到工作任务后通过自身的思考、研究进行设计课程的特色之处,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工作岗位涉及什么知识面来进行针对教学。现如今,这种工学一体化改革在很多学校改革只是停滞在初级阶段,但是我校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现在师生做到工学一体化对口上课,接到教学任务的老师针对性的对不同项目学生授课,把学生实训的各个环节分解、实习实践等和教师的课程任务对接起来,从而实现一体化。

(二)工学一体化的核心要点

工学一体化的核心就在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知识和企业所需对接、教师来自企业中的优秀人员,在实践中的任务和今后参与的生产活动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东西,在学校中拥有一定的经验后今后参与到企业工作中就会拥有一定的经验素质。教学模式要和企业整体管理一致,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技术水平,锻炼工作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实践和理论一定层面是不相关的,工学一体化把实践和理论接轨,教师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就要在其中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个方法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所授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易接受,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从传统教学到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意义

(一)实践理论相接轨

工学一体化使得实践和理论相接轨,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比较适合当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其中起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我们研究的主体——学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比传统模式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容易一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其团队合作精神,把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知识传输更易让人接受,从而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职业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学一体化有效解决了在传统模式中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将书上的文字和实训中的情况结合起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学习平台

主要是通过一个实训任务来让学生更好把理论知识落实,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来让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传输,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电子技术来搜索知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好习惯。要把强制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状态,以小组为单位来一起进行实训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

三、探究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措施

(一)以电子产品为噱头引导学生对电子课程产生兴趣

用电子产品吸引学生习惯智能设施,引导他们对电子课程产生兴趣。比方说:修理一些电子小物件,整合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等,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以自己动手实践往往比理论的单方面传输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企业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教学中来

理论的持续传输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疲倦乏味,在没有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操作单一且枯燥很容易就丧失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就应该把企业中真实发生过的实际状况和理论知识对接起来,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实际操作远比训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一旦今后走入企业都会保证自身有一定的专业素质。

(三)通过竞赛,来提高自身的参与和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赛或者小组间的竞赛,一方面可以提高技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形成一种竞争突破的班级氛围,在加上教师的良好引导,可以一步步触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感,这样才能越越越有成就感,越愿意学习。

四、电子技术中工学一体化的实训

学习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都分不开,这种一体化教学是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板块作出探究的:

(一)基础知识要牢牢掌握

加大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像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基础仪器的使用方法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而电容、电阻、三极管、二极管等元器件必须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并读数。

(二)科学布置实训任务

合理布置一体化学习任务,合理协调理论知识教育与操作技能传授的比例,相互穿插,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放大电路这一内容的讲授时,先让学生自行进行组装配置以及测试,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探究摸索让仪器获取适当的读数,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操作能力又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综合专业知识技能又有所提高。

(三)多动手多钻研

在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加入一些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循序渐进,以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以及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得到锻炼为原则。从简到难,让学生收获成功的成就感的同时,又具备敢于挑战难题、钻研创新的勇气。

(四)积极鼓励

学生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及时的鼓励性的总结,在不伤害同学积极性的前提下指出相关的问题并拓展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视野。获取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会获得主动探索更高更深知识的兴趣。

(五)建立测评系统

改革传统的成绩评定手段,将平时分算入学生的成绩总评中。改变以试卷成绩以及实验报告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好坏的评定方法。将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手动操作的学习内容以平时分的形式按一定比例算进结业成绩中,让学生意识到手动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平时分这一模块中包括学生主动性、准确性、创造力能力的审核。于电子信息教育的核心内容便是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知识探索,让学生不仅仅善于考试,而是为日后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行业劳动者做准备。

五、结语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积极投入于一体化教育改革中,为中职电子信息教育的专业建设做出贡献,培养出基础知识过硬同时动手能力强、具备满足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高法.《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08:69-70.

[2]马荣辉.浅谈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7:228-229.

[3]陈晓红.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57-60.

篇5

一、“一体化”教学在高职电工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具有应用性强、涉及面广、理论知识较难理解等特点。该课程是建立在高等数学与物理学课程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及电工测量等,要想学习这些内容,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推导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而目前的高职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原有知识储备少,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再加上该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入学伊始,新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加重了他们的学习困难。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学效果就不甚理想。教师若能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要突出岗位的职业性与现场性,通过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完成常见电工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检测,让学生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内容,体验完成一项工作的愉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专业感情。

二、电工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电工技术》课程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要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尽量减少理论过程、删减公式推导、强化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工程实践应用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对理论性强、需要纯数学知识推导的问题,只需用一种数学思想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推导结果即可,不必进行大量推导,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含糊跳过,否则学生会产生疑惑,甚至出现畏难情绪。

1.了解需求、确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制定职业能力目标,并分解转换成一体化任务教学目标。理论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工技术基础的一些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分析方法,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等;技能目标主要包括电工元器件的识别与认知、读图能力、接线能力,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电气设备的焊接安装与调试,电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等职业能力。

2.整合内容、设计任务设计一体化教学任务要将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每一项任务既要涵盖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又要体现其工程实用性,便于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经过实际探索,我们将电工技术教学内容序化为5个典型的教学任务。

三、电工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把课程计划、教学任务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在设计好工作任务之后,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以小组形式制定完成计划,确定步骤和程序,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完成工作任务。期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驱动学习、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同时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模拟符合任务活动的实际岗位情景,用感官事物的认知和具象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情感。1.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实施教学任务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性格、知识水平、自学能力、操作技能等作出较为全面的判断,依此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每个小组内分工又要尽量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掘其潜能。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首先分小组进行讨论、查阅资料,然后进行方法对比与论证,最后协作完成任务。这样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学习,又进行了能力目标的训练,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2.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组展示其成果,教师进行验收与评价。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及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陈述、展示与汇报。然后师生共同评判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总结和点评,总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所获得的一些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点评各个小组在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总结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程度和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变化。3.整理问题、归纳总结每一项工作任务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整理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将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对属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要在以后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深入浅出、各个击破;对属于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则要带领学生再一次熟悉工作任务、强化训练、直至掌握。深入反思教学任务设计的是否合理可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还需作何调整?如是,方可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力争达到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化学 课堂 语言 艺术 要求 培养

教学中,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感染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一、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要求

1.“简”。即简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简练应该表现为:讲究语法规则,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简练的语言应该突出主要、重点,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主要的内容。如:基础实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浓硫酸稀释操作要领“酸入水,沿内壁,及时搅拌。”简练的语言陈述操作要领,让学生更加明确浓硫酸稀释操作要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清”。即清楚。教师的课堂语言清楚表现为:吐字、表意清楚。让学生听清教师讲什么、听懂教师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如:教学中,教师讲解银氨溶液的配制时,“在氨水中滴加硝酸银,边滴边振荡,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消失为止。”清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配制银氨溶液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响”。即响亮。教师的课堂语言响亮表现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让班级全体学生听到,语言切勿像自言自语。特别是化学实验课,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没有响亮的语言,部分学生很难听到教师的语言。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组练习时,“每组由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练习,安排成员的分工;练习时,小组的同学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教师说的话,知道小组长的作用和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相互合作练习,知道评价方法,提高练习的效果。

4.“节”。即节奏。教师的课堂语言有节奏表现为:强弱分明、轻重缓急。教师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教师课堂要求。如:进行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时,教师讲解氯气的氧化性时,“氯气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具备较强的氧化性,而当氯气溶于水,氯水也具备强氧化性的原因会是什么呢?”在讲解时,教师当讲到“氯气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具备较强的氧化性”时,应该加重语气,语速慢下来,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

5.“启”。即启发。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启发性表现为:具有思想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适时运用启发教学,运用启发语言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氯水的成分教学中,教师启发到,“同学们,氯水作为混合物体系,所存在的成分从微粒角度来思考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教师适时地用适合学生经验的启发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对氯水成分的理解。

6.“情”。即感情和激情。教师在课堂运用富有情感和激情的表现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励人,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教师富有感情和激情的语言,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感染学生“入境”,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课堂语言艺术能力的培养

1.多学习。多学习表现为两个方面:学习书本知识和向优秀教师学习。要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能力,教师要多看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词语,提高词语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如:看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一些演讲类型的书籍,提高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专业书籍,提高自己专业语言能力。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己课堂洞察能力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学习发声的部位和发声的方法和技巧。

2.勤练习。勤练习表现为:掌握发声的部位和技巧,使口令可以振奋学生精神,具有指导性、提示性、激励性的作用。勤练习,掌握发声的部位、掌握音节和音量和节拍;有明显的节奏,即动令和预令发音轻重、长短快慢;注意音色,切记莽声粗气的吼叫。

3.善挖掘。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可教育的资源,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的亮点,巧妙的运用语言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以指导、激励学生学习,同时改变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

4.育情感。师生间有良好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语言才会富有真情感。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情感和激情,首先需要教师有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其次要维护学生的尊严,“走下讲台、俯下身”;再次,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在交流中培养师生感情。

篇7

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岗位的关键。在中职教育中,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从理论实践、教学实验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介绍了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策略;阐述了一体化教学及一体化实践对中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实践;能力

1引言

与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要求学生的技术水平过硬、实践能力较强,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有自身的角色定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能够达到公司的标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索并实践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较广、实践要求较强。[1]一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工技术的相关的理论及操作原理;二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及实践能力,因此,理论知识稳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对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职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还存在明显不足:第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行为。第二,教学实验陈旧。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而在进行这些实验时,很多中职院校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测试数据、验证定理的阶段,其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少积极主动的操作及实践能力。第三,师资培养欠缺。电子技术教学需不断地培养师资队伍的实验实训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但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许多院校缺乏对师资队伍的实验培训、对师资队伍的再教育培养,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一定的实训能力及教学措施,影响了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及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

3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一体化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桎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环环相扣,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促进一体化教学实践的主要策略有[2]:

3.1确定一体化教学的工作任务

首先,分析社会岗位对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调查已工作学生的电工技术能力及职业适用能力,从职业岗位要求及已毕业的学生中分析教学的重点及不足,从而确立下一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了解学生的基本电工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从学生对安全用电及相关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使用电工仪器及电子仪表等器材的熟练程度中,确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重点。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体系,进而确定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

3.2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

第一,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情况,设定真实教学情景,将社会岗位的电子工作环境及企业部门对电工专业的相关要求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解决课堂任务的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职业问题,促进学生的电工技术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第二,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可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实践、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动性。第三,教师要根据设定的教学情景及布置的课外任务,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考核体系

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3]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单一地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及考试成绩进行考核是不太严谨的。电子技术的教学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①考核学生对电工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实验成果及考试成绩;②考核学生的实践态度及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评定学生的操作结果及创新、适应能力,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

4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不仅促进了中职教育素质与技能的双核心体系建设,还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性培养。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中,确定一体化教学的工作任务、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韬 单位:南平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子剑,张红涛《.电工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29,131.

篇8

提升实际训练的兴趣和具体动手能力,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累为学生今后毕业分配工作、发展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今后走向自动化程度高、要求标准高的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到学生对于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变频器毫无感性认识,很难接受这个新兴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感觉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具体的实物、形象的语言、视频、演示、多媒体等方式,详细介绍变频器的历史由来、在自动化设备上的作用、工作原理、如何应用等问题,启迪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变频器的作用时,教师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变频器与电动机的实际接线后,进行实际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过程,并且打开变频器的外盖对各个部位进行详细说明,增强学生对变频器的兴趣。在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光是简单实际操作教学,还要开展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相关设备的广泛了解,提高学生对企业自动化设备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进行变频器的面板电动机调速控制学习任务时,首先让学生分析变频器面板的结构特点,熟知面板上各个按键的基本作用及基本操作,告诉学生变频器面板控制是变频器应用的基础训练,如果对面板上的按键不熟悉,后续操作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在领悟了它的重要性后,就会在任务执行前,首先对面板按键进行集中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训练。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的入门教学,后面一些更复杂的教学任务课题训练也可以依据这种方法进行,再加进去自己的一些创新教法,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变频器的应用。从教学结果分析,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很好,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就是学生未来职业的榜样,无形中带给他们很深的影响力。

2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验教师注重实际训练,但在操作前还是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能做到理论与实操互补。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新兴学科,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标准人才。

3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

变频技术是以自动化专业为主的新课程,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交叉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变频技术课程综合多门学科,因此,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较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有限课时内完全掌握。而对于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容量大、课前需要做相当充分的准备,一是要准备大量案例,二是要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尤其是一些新的概念、思想和技术。因为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具有一定难度。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中从教材定位、教师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尝试进行改革。

3.1教材的定位

现有的变频技术课程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动手实操训练,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希望动手,不喜欢理论。多数落后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差,变频器自动化程度高,理解相对困难。为此教师必须下大力气,给他们更多的辅导与帮助,在鼓足他们勇气的同时,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条件。调动一切有效手段,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开发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工作页等,变化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讲解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2教师要求

通过调查,一些学生反映,部分教师课上教授的变频技术只讲授原理、公式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爱听,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多数学生却只希望动手实践操作,不喜欢烦琐的公式理论,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先进的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完成任务,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充电”,因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

3.3教学方法

在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在授课中,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随学生的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班级中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我们在实施中设计的起点高一些,问题难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对于班里中等学生,则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达到相应要求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适用于班里大部分学生学习。对于班里较差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除了在课堂上完成理论教学外,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辅助教学,采用开放式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变频机电产品的调研任务,这样既可以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堂外,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弥补课时的限制,保证后续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让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变频技术的认识程度,要求学生以常见变频产品设备为例,让学生参与讲课,然后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变频机电产品,例如:变频空调、变频洗衣机、变频冰箱等,通过讨论,发现学生对变频技术原理、接线、设计、产品可靠性、安全性都具有了一定认识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善意见。实践表明: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讲课,分组进行讨论这种体验型互动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教学过程安排

授课时间上的安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知识了解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教师把变频技术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技能训练阶段,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把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与课题任务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操作时,教师加以指导和深入的讲解纠正,并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检查学生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加以评价,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5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的手段,通常都采用闭卷或开卷的考试形式。但由于该课程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及系统设计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如采用常规考试方法,一是受时间限制,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难以对系统的设计给出完善的解答。二难以体现出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变频技术一体化课程特点,采取闭卷和开卷的形式都不是很适合,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依据平时课后作业和最后综合典型课题任务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帮助学生树立课题概念、设计思维、流程导向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显感觉到平时学习的知识学有所用,也是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进行一个探索。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实践练习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一,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一课程大多采用“理论讲授+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理论讲授在前,时间贯穿一个学期,60课时左右,实践在理论讲授之后单独用2~4周的时间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知识顺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职业学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学校广大教师都尝试着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也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也组织制定了各个层面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虽然液压与气动技术现有的课程教学计划设置已经有了改动,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重视了技能的培养,但这些改变并不彻底,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具体表现在:(1)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模式结构总体上还没

有跳出先理论课后实习的框架结构;(2)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

节,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安排,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这样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求。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本来底子就不尽如人意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既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参与讲授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五年来在我校做了一些探索,在机电专业部分班级实施在液压与气动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教学不摒弃传统理论的讲授,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交叉进行,对现有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结合我校的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开发了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项目,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目的。

以下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项目组成及基本的内容,通过项目的完成实施,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相关的知识、原理,掌握各种液压气压方向阀、控制阀、压力阀及流量阀的结构、作用和各种阀在液压(气压)回路中的正确使用,通过一体化的教学,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有目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专业素养,逐步建立个人的核心能力。

液压传动部分:

项目一 1.液压传动基本知识讲授。2.液压系统的基本构成讲授。

项目二 双作用液压缸手动直接控制操作(涉及液压系统的构成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

项目三 1.双作用液压缸直接控制操作(涉及手动换向阀的作用演示)。2.方向阀结构及作用知识讲解。3.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四 1.双作用液压缸往返运动控制操作(涉及单向阀、手动单向阀、换向阀的作用演示)。2.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五 1.双作用液压缸―往返运动控制(非接触传感器控制)操作演示。2.电路控制液压回路与液压方向阀共同控制液压缸操作演示。3.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六 1.减压阀减压回路―控制操作(减压阀作用)演示。2.顺序阀的顺序动作回路控制操作(顺序阀的作用)演示。3.压力控制阀的基本知识讲授。4.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七 1.节流阀的节流调速回路控制操作演示。2.调速阀的调速回路控制操作演示。3.节流阀、调速阀结构原理讲授。4.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八 液压传动综合回路实践练习(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实践)

项目九 液压传动综合回路实践练习(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实践)

气压传动部分(共四组项目):

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内容相差不大,具体项目名称及内容

相似。

以上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液压与气压传动部分共十三个项

目,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共五周的时间连续进行,或者十三个项目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教学项目中小项目为引领,精心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完成液压油路的设计制作任务。实验班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设计制作完成了教学项目。在实验教学中同学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在分组设计制作过程中,在教师的管理和协调下,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分工合作进行设计、安装、制作、调试,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相互评价。实验班的同学们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改革,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有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探奇过程,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而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既培养了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张扬了每个人的个性,并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很多同学都愿意在教师的安排下再次以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篇10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体化出现的问题

1.基础课整合不完善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如何完美地整合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方法的欠缺,教师往往找不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给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以及教学一体化带来了许多问题。

2.教材体系与高职院校的要求脱节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然而许多教材内容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

3.缺少实践课堂的安排

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和就业。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实习机会,缺乏足够的操作能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4.理论教学内容脱离了实践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生来说,学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没有一定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还需要学习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更严重的是,由于学生对实践内容的比较生疏,丧失了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体化的措施

1.整合素描、色彩等基础课堂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素描、色彩和结构是三大重要的基础课,如何将这三个课程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素描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系列的色彩和结构知识,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知识的涉猎,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2.编制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

由于受教材的影响,学生无法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为学校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基础教材,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艺术设计教学课堂的水平。

3.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众所周知,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学校应该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接触到足够的设备,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空闲时间带学生参观一些美术设计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影响着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自身的操作能力,教师只有有效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高效的学习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些与实践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体化进程中,学校应该按照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