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校充分考虑了评价对学生的公平性与激励性。
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舒服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学校注重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在初始,我们问计教师,让班级代课教师组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并进行评价,在运行中,教师提出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不是太长,并不能充分了解学生,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班级学习小组的小组长、班委会成员、学生家长、班级代课教师组、兴趣小组的负责教师、班主任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各负其责,严格按照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操作。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评价机制,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但在运行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长期加分学生会不会麻木不仁,会不会失去兴趣。家长的观念转变等,在家长会上我们要对全过程评价进行宣传,因为有一些家长还是滔滔不绝的大谈学习分数,不理解习惯的培养,采取一些非常强硬的手段逼孩子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
三、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
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说,不要吝啬表现,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而是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可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分,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既重视了课堂的评价,使学生总处于“我能行”的积极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喜悦的竞争状态中。
四、班级代课教师组充分利用德育栏实现了对学生评价的科学性。
新的《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等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如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在不断肯定中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
篇2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考〔2017〕1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2.坚持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3.坚持科学选才。注重人才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提高选拔水平,促进科学
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实施。4.坚持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稳妥进行、不断深化。(三)总体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的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科学选才、有序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1年左右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二、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1.考试科目。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达到合格要求,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操作(以下简称“理化生实验操作”)一并纳入考试范围。2.考试内容。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科目的考试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试卷,由我市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操作等5个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确定考试内容,并由市命题及组织实施。音乐、美术考试着重考查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信息技术考试着重考查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应充分发挥实验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操作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考试方式。各科考试结合学科特点,以笔试为主,探索现场测试、口试、实践考察、现场实验操作、计算机辅助测试等多种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采取笔试的考试方式,体育与健康主要采取现场测试的考试方式,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外语听说考试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考试方式,理化生实验操作采取现场实验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4.考试时间。各学科考试时间依据《课程方案》课时要求和“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其中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科目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确定,其他科目的考试时间按相对集中的原则由市中招办确定。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如下:地理、生物科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考试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两种方式呈现。计分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10科,考试成绩分别按不同的权重比例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成绩。物理、化学、生物等3科的考试成绩由笔试成绩及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合成,其中笔试成绩占9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10%。各科的卷面分值和权重比例如下表:
科目卷面分值(满分)权重比例备注语文1201 数学1201 外语1201含听说考试道德与法治1000.7 历史1000.5 地理1000.5 物理1000.8含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21分化学1000.8生物1000.5体育与健康1000.6 按权重比例折算后,总分为800分。等级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3科,不纳入计分科目,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等级划分及细化具体办法根据当年实际情况确定。
6.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办法。依据义务教育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列出的必做实验为考试内容。全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每年将提前在3月份公布当年的实验操作试题,同时公布当年考试所需的实验器材目录。考试安排在每年5月中下旬。考试时,每名考生随机抽取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科的一套试题进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所得的成绩即为理化生实验操作的总成绩(满分为21分)。考试过程中采用专门考试系统进行考务管理和全程摄像。
(二)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整体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客观记录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为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其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1.评价内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基于初中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按上述五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形成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式。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写实记录、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计分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写实记录指在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活动中收集的相关事实材料、成果证明。写实记录由学生登陆东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如实录入,班主任审核。记录采取“谁实施谁记录”的做法,由组织实施方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学生参与情况记入信息平台。记录要客观真实、有据可查。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评语等四部分内容,重点描述学生的基本素养、特长和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在综合素质评价五方面内容中,分别选取同样数量的基本适用于全体学生、较好反映学生成长变化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并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测量可评价的关键事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计分的重要观测点,按学期进行计分,反映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评价类别和对象。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学期评价每学期(共6个学期)进行一次,在学期结束前完成。学期评价综合考量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重点关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毕业评价在九年级毕业前完成。毕业评价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避免集中突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评价对象是初中阶段全体学生。
4.评价程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录入写实记录、审阅遴选、公示确认、提交评语、评定等级、形成档案等7个操作环节。
5.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综合性评语、评价等级两部分呈现。学期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写实记录、多元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得分等情况,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毕业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根据6个学期综合性评语撰写。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撰写、班级审查、年级审核,学校认定。
学期评价等级根据学生重要观测点得分及在年级排名情况,按比例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毕业评价等级根据学生6个学期的重要观测点得分按15%:15%:15%:15%:20%:20%的权重比例进行计算,得出的分数再按比例生成评价等级。
每所学校获得A等级的学生人数比例不得超过本校毕业生数的30%,获得B等级的学生人数比例不得超过本校毕业生数的50%,获得D等级的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除仍有严重违纪并记大过处分未被撤销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外,一般不评定为D等级。
6.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一是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评价过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多样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在普通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普通高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为A、B、C等级的学生,各普通高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具体限定条件由各校自定;三是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各镇(街道、园区)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的分析应用,为区域教育发展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7.市外学生综合素质认定。在外市就读但回本市参加中考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或由外市转入本市就读,或市内转学、残疾学生、休复学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相关信息由所在镇(街道、园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小组组织认定。认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三)改革招生录取模式
逐步建立健全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等级科目结果、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综合录取办法。
1.改革招生录取办法。我市将继续实行特长生招生、自主招生、名额分配、划线录取等综合招生录取政策。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等级科目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及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从2021年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等级科目结果、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综合录取办法。录取时,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等级科目的合格科目数量需达到一定的基本条件(即资格条件),在达到基本条件的考生中再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择优录取。
2.健全招生录取机制。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均须由市教育局统筹,通过招生录取平台,按照考生网上自主填报志愿,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统一录取。高中阶段学校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制订本校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情况的招生标准和办法。相关标准和办法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后方可实施。
(四)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健全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管理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工作规范有序,确保考试安全和考试诚信。
1.切实做好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市教育局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根据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及区域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等原则科学核定招生计划并监督学校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将严格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明确招生条件与招生范围等基本要求,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我市将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自主权,增加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予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选拔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公办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10%以内。普通高中要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制订自主招生方案(含学校招生范围、计划、标准、办法和程序等),根据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方案须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报市教育局备案,招生录取的各环节和录取结果等须及时向社会公布。
3.完善名额分配办法。市教育局将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每所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
4.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及分值。严格按省的要求,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取消国家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群体等加分政策,严格限定加分范围,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规范资格审核程序,实行加分项目、分值、资格和名单公示制度。
5.加强招生信息监管。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招生条件、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等招生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等误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成绩,不得炒作考试“状元”和升学率等。严禁各初中学校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6.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建设,加大学校招生诚信机制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提高考试法治化水平。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监督检查、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按国家规定严肃查处、坚决打击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招生学校无计划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组织招生、利用中介机构非法招生、招生乱收费和有偿招生的行为。
7.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注册入学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办学情况、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职业乐趣,感受职业教育特色与魅力,增强招生吸引力。各初中学校要合理引导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我市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进一步扩大面向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含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试点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8.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升学的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
(五)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考试的新方式
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考试时,应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美育鉴赏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传统的笔试手段,形成新的应试模式,我市将积极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考试的新方式。同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提供事实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明确责任,扎实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改革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并成立东莞市教育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工作小组,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和组织改革工作的实施。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顾问团队和校长顾问团队。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和信息化科,负责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方案》,严格执行校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道德与法治、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命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考试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地进行。积极发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和诊断的功能,促进初中改进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强督导,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把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评估镇(街、园区)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学校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加强考试条件建设,开展标准化考点建设,维护平安考试的良好环境。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学校承担部分可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开支。加强考试机构及其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卷库建设,建立和完善命题组织保障和审查制度,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健康心理
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变革。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心理素质是初中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初中生正确交往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与健康心理呢?现我就近年来对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内涵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它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能用计算机排版、制网页、编辑等基本操作,还要激励学生运用学校有限资源如图书馆、微机室等查找资料。同时,教师应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听说读写贯穿在实践活动中,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2.倡导研究性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不是作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的简单加法运算,它是综合运用语文、艺术、科学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师生间语言的交流,共同拓宽语文学习范围,开阔视野,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言语实践。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来及时内化课堂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对策
有效的实施初中语文综合性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对于评价机制的引入要动态的,能够达到语文改革的良性循环目的的改革综合性活动的重点是能够令学习与考试分离开来,教学的目的在于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与现行考试不一致。现在的学校大多太过于追求升学率的发展,而语文综合性教育则强调学习与考试的分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可以往正常的轨道上前行,否则又将陷入到一场为了考试而读书的无聊学习中去。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展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思想越来越成为考试改革的重点,教育也逐步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并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从评价内容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是:(1).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在活动过程中的的合作态度;(2).学生能否积极的搜集、整理资料;(3).学生能否在活动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4).学生能否根据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观点;(5).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学生的成果展示和与人交际能力。其中,学生成果的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前面谈到的几点都是对学生表现得评价,这些表现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
2.体现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主,如果缺少学生的参与,学习就难以称其为学习,更谈不上综合性学习了。学习是一种靠天分,也是一种靠后天的习得,只要我们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学生还是非常热爱学习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行规划,不能太过于片面,否则将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从课程上得到启发的一些快乐和成果。因此,各科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生制宜。
3.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2.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有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的思考,进入接受知识的良好状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怎样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等情感,从而产生学科情感。
3.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中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有好表现,因此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的心理,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心理问题和后进生,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尊重、尽力等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充满快乐,自信的成长。
4.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篇4
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人才,渗透德育教育成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1年我国教育部出版修订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
3.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4.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决定
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德育结合的更为紧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特性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和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实、动人的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彻底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2.科学制定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德育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教师必须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去设计教育目标,突出和注重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3.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师角色
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四射、思维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活动过程。
4.深入学习,认真研究,透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几乎每课都配有一些德育内涵丰富的插图、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典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使得激励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到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评价功能。
6.结合时政教学,突出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结合时政进行教学,要把学习的范围延展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过程更加清新,方式更加鲜活。平时备课要注意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教学资料搜集整理积累起来,要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可以利用美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事实,来说明人类的和平事业依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7.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5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评价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终身教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观以及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基础上构建的。现代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局限于学生成绩的排名,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心放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素养和发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的调查,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在农村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掘学习的乐趣,正确积极地了解自己后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由评价理论基础、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原则、评价的主体与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的操作过程几方面组成。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2001年,新一轮课改正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说法,并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归类于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成为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备项目。综合性学习包括语文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书本理论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勤奋钻研,自主自助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团队中积极沟通交流表现自我的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出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不同,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过去相比有着更加新颖的学习要求:(1)改变学生原来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其他方面的综合学习的学习方法。(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中很多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知识来解决。(3)淡化学习达成目标,注重学习中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4)综合性学习的各项进度需要透明度,要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促进进步。
例如:农村某中学在学习“感受大自然”时,在书本知识基本结束后,带领学生走向庄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实际经验和课本知识,能够更加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以手抄报和作文投稿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趣味性,收获了课本上不能体会的经验与快乐。
二、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及其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前期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教学,我们都没有相对成熟的学习和评价体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在城市里逐步发展,但在农村却举步维艰。有份调查显示:农村初中老师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到35%,而学生真正参与并积极投入过活动的不到10%。在农村中学,大多数语文老师只是让学生们去学习理解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并没有安排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追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思想认识相对落后,把农村落后、缺少外界沟通和学习条件的教学环境当作借口,不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同时由于农村学校中考压力大,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声誉,采取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只从考试大纲的范围指导学生做题练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被应试教育所取代了。
三、农村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需要共同维护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共同协助,积极参与,同时要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来配合,不能因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而放弃。学校间可以相互交流,汲取精华,去除糟粕,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
在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时,不要局限于形式主义,评价的方方法要多元化,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真实科学。评价的主体不能只有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参与进来的人员都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操作实施首先要动员全体人员,然后协商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工具,例如评价表,制作评价表一般多用表格和项目清单的形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形式开展评价工作。也可以开办公开课等形式,让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等参与进来。开展丰富的语文评价。这种多人参与的评价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可,进而促进农村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对于全面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要,它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能够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不会应付了事。为了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我们预期的良好效果,使其尽最大力量发挥应有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 国家教育部,2001.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旭远、柏云霞、熊梅.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纸质记录袋;电子记录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27-05
2002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高中应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一步提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直接挑战“单纯学科成绩评价”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广泛而迅速地得到落实。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新一轮国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学生在高中的表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参考”。随后,浙江、上海两地高考新方案都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明确的评价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话题。
一、纸质记录袋评价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以来,纸质记录袋评价法被广泛应用。从应用效果看,记录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有效方式,能达成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但纸质记录袋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由此也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正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
纸质记录袋评价带来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为:
(一)多主体评价难落实
纸质记录袋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既要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记录袋的设计和资料收集工作,又要协调各评价主体按要求开展工作,还要完成记录的筛选、评定和保存工作,评价工作任务很重,难免会造成评价与教学的冲突。部分教师被动应付,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比较理性和务实,在应试压力客观存在、学习负担普遍较重、学习的功利性仍然很强的情况下,普遍不愿在设计和完成记录袋上花时间。即使去做,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罢了,评价过程因此失去了其本质的功用。
记录袋评价应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除学生本人、同学和老师是评价主体外,学生家长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单位也是评价的主体。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家长疏于对记录袋的关注。倘若学校没有硬性要求,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做出过程性记录。记录袋中相关家长评价的材料大多是家长在学校要求或孩子逼迫下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孩子代替家长完成的。至于相关社会主体对孩子在社会上表现的记录,大多是学生或家长找上门请他们帮忙完成的。
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纸质记录袋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事实上是缺失的,多主体评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一些学校的实际操作情况看,高三结束后突击补充评价资料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图省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时难以全面调动各个评价主体所致。
(二)评价信度难保障
获得和报告能够如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评价结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是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前提。记录袋评价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如果按照其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和保障机制来做,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是能够保障的。可纸质记录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不规范操作提供了可能,直接导致评价的信度受到质疑。
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日常交往与学习活动中,并及时、真实地记录典型案例。也就是说,记录袋内评价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动态形成的,是不可逆的。事实上,一旦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过程性记录就变成了学期末、毕业时的突击恶补。但纸质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原始形成的,哪些是后来补充的,这就为突击补救提供了可能。
又如,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既与学校利益挂钩又与升学选拔挂钩的高利害性评价,尽管各省都要求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等,保障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但评价涉及学校利益和学生前途,即使主观不情愿、客观条件不充分,学校领导也会强行推进并设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完美,这直接导致了一些造假行为的产生,个别学校甚至出现学校主导下的各评价主体联合造假的现象,评价的信度荡然无存。但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这就为造假提供了可能。
(三)评价资料难处理
调查显示,运用纸质记录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普遍面临着记录信息难以有效处理、评价资料难以保管的问题。
纸质记录袋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在内容上也应呈现出个体差异。如何从收集到的庞杂的纸质材料中筛选并提取出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没有绝对化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操作起来很困难。有研究表明,纸质记录袋评价所得分数与同一领域其他评价所得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这与纸质信息难以处理不无关系。
纸质信息容量低、体积大。如果交由学生保管,无法保证记录内容不被随意增减,显然不符合管理要求。如果交由班主任保管,整个班级放到一起就是一大堆,保管起来很不方便。如果学校建立专门保管室,落实专人保管,所需耗费是可想而知的。一旦班级重新组合,资料的流转就更是困难重重了。
鉴于上述原因,一些实实在在运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在学生毕业时,要么将学生的成长记录不做任何处理地返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处理;要么在学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将成长记录当做废品处理。“虽然这有悖于评价初衷,但也是无奈之举。”一位校长如是说。
(四)评价价值难实现
高中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承担着“育人”和“选人”两大功能。纸质记录袋要发挥好这两种功能,并不容易。
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呈现评价要求、让学生在经常性对照中得到提醒和激励,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各评价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中、在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中,引导各评价主体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学生成长。事实上,纸质记录袋记录内容添加、保存、调取、查阅起来都很不方便,各评价主体间交互性的沟通交流很难进行,信息反馈也遇到不少困难,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限。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如果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不能用于预测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如果高中提供的是一个包罗万象、未经专业分类整理的记录袋,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显然是“不想用”也“无法用”的。据《北京日报》2009年报道:“为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三年来综合素质评价已至少“瘦身”三次,最终提交给高校的评价内容已减少大半。”2014年10月,《扬子晚报》以《江苏9成高考生综合素质得A 高校几乎不看》为题,对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被虚化现象做了报道。综合素质评价在目前高校招生中“选人功能”落空是不争的事实。
二、以电子记录平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突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尤其是纸质记录袋评价中遇到的上述瓶颈,我校从2008年起,着手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和途径,尝试构建基于电子交互平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如今,学校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http://.cn/zhsz/)已经建成,在突破纸质记录袋评价瓶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赢得“赞”声一片。2014年4月,《江苏教育报》以《海安中学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为题做了报道。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运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至少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评价主体责任明确,评价过程有效展开
我校自主研发的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借助计算机存储器的记忆特性以及网络的动态性,实现了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为多主体、全过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创造了条件。
针对纸质记录袋评价中评价内容标准化程度低、评价主体权责不明等不足,我校在研发电子成长记录平台时,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建立了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的评价子系统,设置了与各个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各评价主体有对应的用户权限、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不用安装软件,只要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平台,进行评价操作。
在学生平台,我们设置了“学生基本信息”和“成长过程记录”两大栏目。“学生基本信息”栏由学生在入校时填写,系统长期保存。在“成长过程记录”栏目中,我们分学期设置“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学期评价、成长轨迹、成绩学分查询、我的评价表”六个菜单,其中“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由学生本人分学期填写。“成长体验”菜单中,又分设“活动的经历感悟、有意义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五个板块,要求学生除用文字描述活动情况外,必须用链接附件的方式,将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证明材料等能够真实有效展示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资料上传到平台上,经班主任老师审核后予以确认。“学期评价(包括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成长轨迹(包括各个评价主体记载的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等是在各个评价主体完成相关评价后,由平台后台处理系统把记录信息与评价指标比对,对信息进行格式化处理后生成。“成绩学分”由学校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统一上传,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无权更改。“学生学期评价表”是在汇集学生整个学期成长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的,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各方面对他的评价,学期末学校不另发《学生评价报告单》,学生及家长可以登录成长记录平台查看、下载打印,但不能修改。如学生发现信息有误,须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属实的,由学校安排平台管理员修改。
在教师平台,教师有浏览、审核、评价学生上传资料的权力,有记录学生日常表现、添加学生评语的权力,有处理各评价主体留言和给各评价主体留言、进行互动交流的权限。
在家长平台,家长有记录孩子日常表现、撰写家长期望或评语、浏览孩子综合素质评价表、给各评价主体留言的权力。
在管理员平台,管理员对各用户进行管理,处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维护,反馈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管理决策的评价建议等。
平台设公共通道。社会成员如需访问,可通过平台向系统管理员发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浏览平台记录内容,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相关情况,评价记录。
每个学期开始时,管理员锁定之前各个学期的“成长过程记录”,开启新学期的评价记录平台。之前学期记载和评价的内容可以查看,但不可写入和修改。此举有效督促各评价主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记录和评价,有效避免了平时不做工作、临时突击补救的做法,保证多主体、过程性评价的真正落实。
从几年运行情况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常有序展开,而且大大减轻了各评价主体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量。“以往,每个学期末,特别是学生高三毕业时,我们做班主任的都是最忙的。如今我们只要平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到时也能和其他老师一样从容了。”不少班主任老师如是说。
(二)监督保障机制跟进,评价信度有效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资料的有效支撑。除一些学校没有真正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形成有效资料的原因外,一些采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也因为收集到的资料无法有效归类、整理和保存,结果也难以有效对应支撑评价结果。采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后,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送等都变得十分便利。评价结果是平台对已记录的过程性资料综合分析处理后自动生成的,如果过程性资料缺少,平台将无法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同时,成长平台要求各评价主体在评价时必须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链接附件的形式上传。只有通过了验核的资料,才予以确认。验核中如发现证明材料不能佐证结论或存在造假行为的,则不予采纳。上述措施有效防止了突击拼凑和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学校一位体育教师这样说:“以前,有些班主任偏爱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评先评优时常常‘一俊遮百丑’,即使学生体育成绩差,也通过改分数让他们评上。现在体育成绩是直接上传到平台上去的,谁也改不了。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重视了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测试,学生体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综合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过程缺少真正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学校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依靠互联网的公开性、资源的互享性和评价环境的保密性,建立起了三大制约监督机制。一是公众监督机制。电子记录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评价系统,各评价主体甚至社会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处调阅每一个学生除隐私外的一切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众监督也就落到了实处。二是质疑复核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质疑绿色通道,参与者可在专门界面向管理员发出质询指令,管理员受理后,转发相关人员,启动复核机制,并及时反馈复核结果。复核中如发现弄虚作假,学校将对当事人提出批评。如是学生本人在评价中造假,情节严重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并记入个人成长记录。三是调控保证机制。评价过程完成情况动态反馈;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由系统自动生成,分学期锁定保存,未经学校授权同意不能修改;学生分班时,所有资料由学校管理员流转到新班级,保证前后的连续性;学生毕业时,高中阶段全部评价表格由平台系统汇总生成,一次性输出、加盖学校公章封存后,由学生带入高校。整个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大降低,平时认真做好每一次记录和评价才是根本。
(三)评价结果运用方便,评价价值有效提升
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不断修炼和外部有效引领相结合的过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一方面准确、方便地把以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以描述性语言呈现出来的评价结果记录、存储下来,全面、具体、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及时有效地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其他主体对自己的评价意见,随时对照培养要求查找自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知道自己与评价标准之间还有哪些差距、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进而有目的地调整、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能随时地从成长记录平台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记录平台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台,更是各方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促进台,学生自我修炼和外部引领两个方面得到有机整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引领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了。一位学生感慨说:“以前我只爱埋头于书本,几乎不参加社会实践。进入海中之后,成长记录‘逼’着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高中生活变得很丰富,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这是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
篇8
(崇阳县城关中学湖北崇阳437500)
【摘要】本文以基础教育为视角,就当前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考评体系、工作程序和信息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增强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德育;考评;公正;客观;有效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is virtuous to teach a problem and counterplan of investigate the evaluation
Liu Wang lin,Luo Ya xiong,Chen Yin bang
【Abstract】This text with foundation education is angle of view, current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be virtuous to teach to investigate evaluation medium existence of key problem, from examination system, work the procedure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etc.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 with period strengthe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be virtuous to teach to investigate evaluation work of usefulness.
【Key words】Virtuous teach;Examination;Fair;Objective;Valid
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学生德育进行考核评价,构建融导向、激励、约束和监督于一体的德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在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健康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实现有效管理,可以了解出学生的行为状态和思想状态,所获取的信息可为“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一、当前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目前所提供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日益显得滞后,难以适应日益突出学生德育评价个性的要求。
一是考核评价内容不科学。对全校运用一个体系、一个标准、一套办法来考核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指标下面没有细分支撑性指标,没有形成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不足,考评主观随意性大,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的评价容易停留在感性层面。
二是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每学期考核一般由班主任负责或独自完成,仅凭班主任一人对班级每个学生的了解程度或主观印象,给每个学生作出“优、良、中、差”的评判或认定,这就难免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和主观性。从操作上来讲比较简单,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有走过堂之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德育考核评价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客观性。
三是考核评价主体不明确。在目前的学生德育考评体系中,对学生自控能力的高低没有明显区分,经常会出现自评、互评、认定不一致的情况,如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某项具体项目,特别是强调自学性的项目自评中为“良”或“合格”,而在互评、认定、总评上却常见“优”,其原因在于这位学生确实做得很好,但可能是在他控比如老师、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替代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地位。
四是考核评价结果不透明。每学期对学生的德育考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反馈,也没有运用,考与不考对学生个人影响不大,甚至毫无影响。一方面没有开展反馈,参与考评工作的师生、家长也不知道结果;另一方面在结果运用上雷声大雨点小,重考评过程,轻结果运用。
二、改进考核评价工作的具体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可见,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学生的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个体能够自动去遵守社会公德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倾向性活动。因此只有突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减少考核评价的随意性、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克服知与行、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才能产生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也应随之转变,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公平,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德育考评体系。一要内容全面,体现综合性。德育考评必须准确地反映出考评对象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全面素质,所以考评内容要涉及到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意志的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德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要选择哪些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指标,既要让班主任易于管理,又要让学生易于记识。二要实用可行,具有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做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使考评指标达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为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提供客观依据。三要科学分配权重,注重合理性。紧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和“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个方面进行百分制评比操作,按照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顺序排列,其分值比例依次为60:20:20,共计100分。与此同时,必须科学地确定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考评各有侧重,只有总体上把握各项指标,形成立体交叉,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考评学生的品德。
第二,制订考核评价的工作程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激励性,是衡量评价思想是否正确的最后分野。因而务必加强考评程序的规定性。一是落实载体。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学生成长档案袋》,一周为评价单位,一学期评价为阶段,一学年评价为总结,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是档案袋中评定的主要材料。考评工作由学校政教处监督落实,使其真正起到总结成绩、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和促进发展的目的。二是扩大民主。德育考评应重在落实民主参与,坚持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总评等环节,并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范围作适度的规定。同时在总评时,应与上一学期或学年的考评情况进行比较,然后给予肯定或否定,以便制定改进措施。三是综合考评。要公正、客观考评学生的德育素质,避免公式化和走过堂,关键在于坚持三个原则,即以自我评价为主,做到民主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励评价为主,做到客观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发展评价为主,做到个性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综合评定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简洁、直观的线性分析图表,便于考评工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强大功能。
第三,制定完善考核的反馈机制。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完善反馈制度。学生德育考评不是学生个人的事,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考评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增强考评工作的透明度,以便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二是加强结果运用。对学生德育考评工作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结果的运用上,结果运用好了,就会提供正能量。对在考评中德育显著的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授予“行为规范标兵”称号,并吸纳到学生会和班、团干部中,使其得到重用、受到鼓励;对在考评中德育不及格的学生,通过师生家长会、举办学习班和家访等多种形式加以帮助和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三是发挥时政教育功能。在校园内设置书报阅读栏,在班级设置图书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报或收看新闻,利用班、团课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分析识别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考评是一项动态性的复杂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他评与自评、矫正与激励、客观与公正等关系,就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信心,从而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宗旨,充分发挥德育考核评价所具有的发展性功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伟.立体激励促成长[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3.4:54-55;
[2]檀传宝. 立德树人实践应有三大坚守[J].人民教育.2013.21:17-20;
[3]陈玉妹.养成教育—小处着眼,细节抓起[J]教育艺术.2013.10:33;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现状 改革策略
目前,我国学校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如何适应21世纪的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就必须逐步深化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下面针对当前初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都比较过于陈旧。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中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阻碍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对体育缺乏浓厚的兴趣,制约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综合效果的发挥。只有体育教师重视体育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得到培养。
(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体育教学
众所周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学教育以片面追求高质量水平的升学率为教学宗旨。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随意缩减体育课时,体育课程完全得不到保证,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定,但是学校在执行力度上不够,没能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在中学院校较为突出。一些学校毕业年级甚至没有体育课,体育课被更改为其他学科教学课程,学生根本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
(二)体育教学设备欠缺,器材运用率低
第一,体育器材欠缺,长久以来,由于传统体育观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备缺少维修。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而学校实际投入体育教学器材上的资金幅度却很小,体育器材设施落后。
第二,由于体育设备管理不到位,体育器材缺少维修,很多器材残缺不全,球场和跑道坑洼不平。名贵稀有的器械充当摆设品,器材闲置着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阻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初中体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1.体育教材形式过于单一
在中学教学中, 初中体育方面的教材接触到的大多数来源于教科书,关于学生是否喜欢,例如在音像、网络多媒体教材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喜欢,少部分学生选择无所谓,只有个别的学生选择不喜欢。
2.中考考核标准缺乏平衡性
针对中考考核标准的问题,学校对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中得出结论:认为体育课考核能否全面反映本人真实能力的回答中,认为能真实反映的学生占40.6%,6.2%的学生不确定,其中53.2%的学生认为不能真实反映。
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体育课考核基本上都是按照本校制定的标准进行,在体育考核内容方面,不仅包括技术考核和理论考核及相关体育课外锻炼等,特别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幅度的评价方面甚少,仅仅采用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多样性评价。
二、充分改善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使中学体育教学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发展,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打破原有旧观念的束缚,寻求教学新思路和方法,针对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课程设置等进行综合性调整,促使多方面能够协调性发展,才能使体育专业的教学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改变体育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以“健康第一”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浅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重视学生接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练而有趣;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现代体育教育理论、新世纪教育技术及新时代体育健身方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加强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培养体育专业强素质高的教师
积极鼓励一些中学生积极报考专业的体育院校,从而提高体育教学队伍,为后备积蓄强大的体育教学力量。加强体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教学待遇,努力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熟练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有必要性从各门学科体系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会贯通到体育工作中去,促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全面发展。
(三)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大多数中学体育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性,枯燥性。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也仅局限于基本体育技能项目的锻炼,而体育教学不仅包括体育竞技项目,还包括其他层面的知识,必须加强提高中学生对于体育的整体认知能力。只有充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的趣味性,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中来,提高体育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学生为主动自觉学习,只有学生自身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的实效。
因具备健康的体魄是中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振兴我国中华民族的体现,必须树立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正常顺利开展,使学生充分掌握体育的基本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坚持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构建有科学性的中学体育教学为指导思想,促使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从而作为加强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篇10
九五期间,我校在“教必务实,学必求是,言必达理,行必规范”的校训和“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科研”的办学策略导行下,启动实施了以“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为目标的“金钥匙工程”,拉开了以校本科研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的序幕,开展了以科研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实践创新,使学校纳入“科研兴校,科研强教”的发展之路。
学校依托著名教育家吕型伟领衔的教育部重点项目《二十一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研究》,确立了学校《综合性专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于1998年开始,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发展形势背景下,以学生熟悉的、与社会生活贴近的题材入手,开展了以“衣、食、住、行和环境”为载体,融各育各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专题活动,为师生创设了“社会调查、教学渗透和活动展示”三板块实践平台,开始了初中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的构建和探索。这一项以“发展学生综合性学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主旨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历经五年,阶段性成果硕果累累,学校的教改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主体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激发,使东方校园呈现了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显端倪,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跨入新世纪大门的东方中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在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积极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为契机,将综合性专题活动与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实施融合贯通,着力进行学校综合课程的建设,使综合性专题活动纳入课程化轨道,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了学校综合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实践层面,着力于学校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由各备课组、学科组及教师个人自行开发学科类、艺体类、社会生活类拓展型校本课程35门,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小课题130余个,每学期常规安排兴趣小组20余个,开设兴趣讲座12课时,学生文艺文学社团4个,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中学特点的综合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盛的课程“大餐”,构筑师生生命表达、才华展示的大舞台。在理论层面,学校实现了教育科研主课题的延拓和转换,积极参与了由顾泠源、吕达领衔的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的研究》,确定了我校子课题《素质教育视野中课程校本统整的研究》,在学校主课题统领下,全校各教研组开展了课程校本统整的实践探索。80%的教师投入到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开设了数以百计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精品示范课,多次在区层面进行了展示辐射。综合教育特色活动的版面展示千姿百态、绚丽夺目,成为东方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校本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实现镶嵌和统整,构建各育各科相容并蓄的综合教育课程框架,逐步将实践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校本性课程资源,创设知识转型中课程校本统整的范型,使学校综合教育办学特色,在统整中不断创新、优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确立特色学校创建目标
以综合教育特色建设为主题,先后制定多项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如97年制定《东方中学改革发展补充意见(1997—2001)》,98年制定的《课题性综合活动对促进初中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实践和研究》实施计划,2001年制定《东方中学三年办学规划(2001—2004)》,2002年制定《夯实基础求发展,创建特色求品牌——东方中学“十五”发展计划(2001—2006)》,2004年制定《东方中学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2005年制定《优化内涵要素,构建绿色教育——东方中学“十一五”发展计划(2006—2010)。这些发展计划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鲜明地提出了创建学校特色的目标和措施。在每个学年度工作计划中都明确提出实施方案的阶段性任务和具体要求。
2、理念导行,专家引领
学校从98年至今先后聘请教育专家吕型伟、顾泠源、郭景阳、徐方瞿、顾传忠、梅仲生、金钟鸣、吴圣苓等来校讲学指导,外请名师黄静华、刘京海及本区施家琦、郑少鸣、吴甫光、查舜明等来校传经送宝,聘请郭德峰为学校教育科研顾问。专家名师的指点引领,为我校创建特色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3、开展综合教育办学特色专题的校本培训
从98年起,每学期全校集中培训一次(约2课时),带教后备干部、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和实践操作(约20课时),由学校主要领导鲍凯歌校长、周静漪书记、贾放副校长主讲,开设了《中学生综合性学力的培养途径》、《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构建与思考》、《综合性专题活动的教育功能》、《综合性专题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办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等专题科目,使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间,由鲍凯歌校长和程玲玲书记亲自主持的“探究型、拓展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为专题的培训每学期1—2次,使学校特色创建保持强劲势头,在传承中不断优化发展。
4、综合教育特色的展示和辐射
1998年—2001年学校的综合性专题活动实践成果展示,在区层面每学年举办一次,共接待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约500多人;2002年—2005年学校以拓展型、探究型综合课程为主题,成果展示或经验交流,在区层面举办三次;由教育局主办,我校承办的推进二期课改现场会三次。这些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为我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改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在我区教育界及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初步达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争创效果显著,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社区、师生、家长认可”的目标。
5、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
学校在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相关报刊或专著中发表文章十几篇,在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由学校自己出资出版《探索新世纪的综合教育》等汇编集四本,提升了学校综合教育范式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品质。
6、师生主体在综合教育特色创建过程中得到发展
学校综合教育特色创建,全体师生既是生力军又是发展主体。在八年综合教育的创建历程中,学生品行和学业有了长足进步,大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综合性学力得到发展,一大批个性特长鲜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后续发展势头良好。广大教师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教育智慧被激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开展综合性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中闪烁出可圈可点的亮色: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动人场景,颇具特色的育人文化,别开生面的班级管理,标新立异的活动形式,精彩纷呈的课程载体……充斥着东方校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可谓:特色教育培育了特色学生,特色建设造就了特色教师。
7、特色建设的校本管理
我们将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管理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开创初就成立了由鲍凯歌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和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小组。十五期间领导小组又增添了若干名青年干部和骨干教师,建立并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机制。负责规划目标的确定和每一阶段行动计划的拟定,承担并履行宣传发动、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校本培训和总结评价等职责,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使经费、人员、外交联络、设施场所得到保证。
8、将特色建设融入“三个争创”活动之中
学校十五期间提出了争创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三个争创”目标。特色学校建设是三个争创目标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办学特色的创建活动融合到三争创活动之中,丰富了三个争创的内涵,同时也为特色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使两者相辅而成、相得益彰。
9、与创造教育基地建设相整合
我校于2001学年被批准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属的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校。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开展创造教育的宣传和实践研讨,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逐步形成实施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形成创造型人格奠定基础。其宗旨与我校综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不谋而合。于是我校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活动设计、新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凸现综合性、创新性两方面因素,在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进行两种思维方式训练,注重学生综合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使综合教育和创造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的两翼,并发挥各自的功能。2004年学校被评为“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丰富和提升了我校素质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使综合教育特色增添了“创造”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