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训练

篇1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2

偏瘫是指舌肌下部、一侧上下肢或者面肌所存在的一种运动障碍,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在临床上又称之为半身不遂[1]。轻度偏瘫患者尽管还可活动,但是在走路时,其上肢常常屈曲,且下肢伸直,严重者还会卧床不起,失去生活能力,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2]。针对这一情况,为使致残率得到降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实施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训练在基层医院的实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2年-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0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5例患者为男性,1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通过头颅CT检查诊断,有18例患者为脑出血,22例患者为脑梗死。在训练之前,借助于MESSS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其得分情况如下:有16患者得分为0-15分,作为轻度组;有14例患者得分为16-30分,作为中度组;有10例患者得分为31-45分,作为重度组。

1.2方法:全部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和护理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其主要如下:1)加强护理训练工作人员和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患者构建信任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明白借助于康复训练可使症状得到减轻和好转,加快康复的速度。2 )在卧位护理中,当患者取健侧卧位时,应于其头部位置垫上枕头,将患者患肩前伸,使患侧指关节、肘以及腕伸展放于胸前枕头,且患膝和髋关节自然地屈曲向前放置在另一枕头上;当患者取平卧位时,于头部和患肩胛下分别垫一枕头,患髋关节下和患大腿、臀下分别垫一枕头,以防止下肢外旋;当患者取患侧卧位时,为防止患肩受压以及后缩,患者前壁应前伸,且前壁外旋,将手指张开,其掌心向上,同时患髋关节应稍微后伸,而膝关节则应微微屈曲,放置在舒适位。交替应用上述三种卧位方式,防止长期受压。3)当患者病情得到稳定以后,应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同时实施按摩,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便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在按摩时,动作应缓慢且轻柔,其中对于肌张力较高肌群予以安抚性质按摩;对于肌张力较低肌群则予以揉捏以及摩擦。4)在床上康复训练时,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动态桥式运动、单侧与双侧桥式运动,进行翻身动作的训练。同时还应实施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站起和站位平衡训练以及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此外,还应予以出院指导,使患者以及其家属自己可掌握相应的康复训练方式,嘱咐患者应坚持锻炼和训练,定期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观察患者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3]。

1.3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训练后患者MESSS评分明显优于训练前,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篇2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人们对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有了新的认识,持越来越积极的态度。护士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中掌握脑卒中康复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康复技能,充分发挥护士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就会提高脑卒中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1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残疾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重新建立起患者的身心平衡,最大限度的恢复其生活的勇气,使他们以自信的心态重返社会。

2 脑卒中康复的最佳时间

脑卒中康复应早期进行的时间越早,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主要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病后前3个月。但脑卒中半年后也不应该放弃,因为患者的功能恢复何时达到平台期,与患者的年龄、有无认知障碍与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在临床上,有些患者1年后仍有神经功能的继续改善。病程在7~36d内介入功能训练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早期功能训练的疗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对“早”的把握。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功能训练越早越多越好,这种强化治疗意识导致运动过度,不符合功能恢复规律的超前活动,反而不利于功能的恢复。功能锻炼时间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有利时机。

3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

从康复的角度划分。脑卒中可分为三期,即卧床期(急性期、早期)、离床期、步行期。这三个时期的康复内容是不同的,卧床期以交换、保持良好肢置、进行被动运动、床上运动为主要内容。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作业疗法也应于此期开始。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4 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法

现在临床上采用的康复治疗方法,都是以神经系统作为康复治疗的重点对象,将神经解剖学、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的方法始终贯穿整个康复过程。包括肢位良肢位置摆放、肢体功能康复、智能和语言的康复、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护理、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感染和压疮的预防。这些康复治疗护理方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治疗护理的主要方法。

5 脑卒中的训练方法

脑卒中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①脑卒中早期正确摆放良肢位置可以防止或对抗肢体痉挛,所以患者肢体功能位置的正确摆放、保护关节功能的重要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与交换也要同时进行,每隔2h变换1次,夜间可适当延长,但决不能超过3h。②卧床期的训练:双手握力、翻身、上肢被动训练,穿衣服先穿患肢,脱衣服先脱健肢,可用握力器、拉力器等辅助工具锻炼。③离床期的训练:床上坐起、床上移动,练习下床、上床,扶床边移动,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保护,防止摔伤。逐步练习上、下轮椅。④步行期的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反复练习伸髋、屈膝、踝背屈。站立训练在患侧下肢负重下,健肢下肢作向前后的小幅度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⑤训练并布置好室内环境,室内地面平坦不滑。患者近距离没有木制品、铁制品、玻璃器皿,以防摔倒碰伤。训练者或陪护者站在患者的患侧,给予必要的扶持指导,消除患者害怕摔倒的心理,主动配合行走训练。在功能锻炼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刺激,如按摩、针灸,都可以进一步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篇3

【关键词】脑卒中 肢体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63-02

脑卒中即是西医中的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等严重脑血管病变,是当前世界上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由于现代医学水平迅速提高,该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而致残率明显增高,偏瘫后遗症最多。因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肌肉萎缩、肌力下低、关节强直、静脉炎等伴发症,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康复,我科自2008年以来对脑卒中患者配以整套的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方案。取得很好疗效。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康复科治疗脑卒中患者62例,经头部CT检查均为脑卒中患者,且均伴有肢体运动能障碍,我们这些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4例,对照组34例,男40例,女24例。并按轻中重型无明显差异对组对比。

1.2 方法

1.2.1 两组均采用我科常规治疗,整套功能训练方法及护理。对照组未进行康复锻炼。康复组接受我科康复部练套餐,第一段即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关节活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偏瘫肢体随意运动及特殊功能练习,翻身及坐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此阶段争取患者独立完成。第二阶段为站立及行走训练及上肢功能训练,针对患者足内翻畸形,尖足步态时关节强直,腕关节挛缩,应早期使用下肢矫型器协助步行及上肢功能训练。第三阶段功能训练为主,康复组3-4周,护理人员协功能训练,并采用我套餐,推拿、针灸、理疗等肢体功能训练,每重复训练1-2次。

1.3 康复护理

1.3.1 急性期的复康护理 以治疗为主,护理主要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1.3.1.1 预防褥疮 每两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一次,每月用温水擦洗皮肤两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床铺保持清洁干净无渣屑,骨突部垫棉垫,防止受压。

1.3.1.2 防止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患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方法:注意保暖,病房保持一定的温度,辅助排痰,每2小时翻身扣背1次,扣背时用空心拳由肺部向上,由外至内做扣击动作。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给予雾化吸入。

1.3.1.3 床上翻身训练 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患侧上肢要垫枕,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由臀下至小腿放一个平软枕,腿微曲,防止小腿内收。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应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屈膝、踝中立位,经常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1.3.2 恢复期的护理 此期主要是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1.3.2.1 运用我科肢体功能康复套餐,保持肢体功能训练,采用推拿按摩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每日2次,患肢电针穴位针灸每日1次。

1.3.2.2 肢体运动 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腕、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及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撑。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主动运动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开始床上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医师指导下,床上握手,五指分开,伸直时关节,手上举可保持10分钟,臀部抬离床面往上移,做床上移动。

1.3.2.3 日常生活训练 包括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练习洗脸、刷牙、穿脱衣服,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给予合理饮食,宜进低热量,低蛋白、低脂防、清淡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1.3.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生活前途失去信心,做好心理护理,开导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懂得做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 项指标有改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早期康复套餐训练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积分

3 结论 脑卒中的病人致偏瘫后遗症最为多见,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方法所致,因此,我科及时制定一套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即康复套餐,并加以实施,有效地防止肢体功能障碍,此项计划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重要环节,越早越好。在全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王喜会.张京.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中华康复医学杂志. 1998.13(1)28-29.

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是脑损伤所致的常见问题,临床表现有面部肌肉左右不对称,口腔内储留食物,处理分泌物困难,唇闭合差,食物从鼻腔反流,咀嚼食物时间延长,进食后食物改变,无原因持续性高热,吸入性肺炎等[1],有鉴于此,我科在对中风病人进行功能性康复的同时,也及及其重视对吞咽障碍的康复评价,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年龄22~85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4例,合并认知障碍11例,语言障碍9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1.2吞咽障碍程度评判标准

参照洼田饮水试验[1] 评价:患者坐位,饮温水30ml,观察经过,记录时间,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5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Ⅰ级,1次5s以上饮完,或2次以上饮完;Ⅱ级,1次5s以上饮完,有呛咳;Ⅲ级,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Ⅳ级,多次呛咳,不能饮完。

1.3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吞咽障碍常规治疗及保健知识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3.1 我们对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间接训练(基础训练),有针对性开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训练。主要包括:①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②咽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空吞咽训练:让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块及果冻训练,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复。④呼吸功能训练等。

1.3.2 对轻度吞咽障碍采用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以摄食和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主要方法有:①取利于进食的:常用有2种,半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患肩用枕垫起,这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试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③强调食物的性质: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温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强化意念运动训练:引导患者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

2结果

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吞咽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训练能

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些甚至可以恢复正常。

3讨论

3.1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因为患者的积极主动意识不仅对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动是良性刺激,同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是良性刺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2进行吞咽训练越早越好

只要病情允许,康复护理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并针对吞咽障碍的不同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每次训练前患者至少要休息30min使其做好准备,如排便、洗手、漱口等,并选取舒适。

3.3在进行吞咽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按有目的有顺序地训练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训练,使有关肌肉运动逐渐到位,能够有效防止误咽及呛咳。如出现误吸,应及时用吸引器将口内及咽部食物吸出。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虑拔除鼻饲管,增加进食量和种类。

3.4做好出院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方法、注意事项,要求家属持之以恒的协助患者进行吞咽训练。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10-02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51%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和运动前区,一侧受损后,另一侧可以代偿,这使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笔者2007年4月~2009年12月对30例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了以吞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脑卒中患者全部诊断明确,无明显口腔或咽部异常史,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脑梗死3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脑出血19例,7例有肢体瘫痪,年龄为48~76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3]。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并发症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

患者入院24 h内未进食水前由专人依据疗效评判标准[4]进行吞咽障碍评定。效果评判标准,基本痊愈≥9分;显效:提高6~8分;有效:提高3~5分;无效:1~2分。见表1。

1.3 训练方法

1.3.1 鼻饲者的护理

鼻饲量每次200~300 ml,每日5~6次,每次推注时间为15~20 min。鼻饲流质饮食多样化,鼻饲时尽量取30°~40°卧位,鼻饲后保持这种30~60 min,防止胃、食管反流,口腔护理每日2次,胃管7~14 d更换1次。

1.3.2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百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通经活络、升窍启闭,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1.3.3 心理护理

患者从发病到恢复大致要经历如下几个心理反应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预防措施。震惊期,允许其采用适当的发泄方式;否定期,注意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不要急于揭穿其防御机制;抑郁反应期,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要加强防范措施,给患者以温暖;对抗独立期,鼓励其发挥独立的人格特征,克服依赖性;承认适应期,分析患者的优势和特长,寻找其广泛的支持资源。

1.3.4 摄食前的训练

1.3.4.1 局部肌肉运动控制训练颊部、喉部内收肌训练,让患者张口吸一大口空气后闭嘴,做反复鼓腮和吹气动作,增强颊肌收缩力;舌肌、咀嚼肌的主被动训练,患者不能主动伸舌时,可帮助其被动地进行舌的上、下、左、右、外伸及舔舐等动作;能自行伸舌的,可以让患者夸张的做下列动作:发笑、嗑齿、磨牙,同时可帮助其进行下颌的全方位运动。上述训练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兴趣,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4]。

1.3.4.2 吸吮训练和喉抬高训练将筷子或勺子等洗干净后,让患者吸吮,将患者的手指放在护士的甲状软骨上缘,感觉吞咽时喉部的运动形式,然后在自己身上体会,模仿吞咽动作。上述训练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只有这两个动作协调一致,才会产生吞咽动作。

1.3.4.3 咽部冷刺激咽部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反射敏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将长柄金属勺子置于冰水中10 s,取出后迅速放置于前咽门,诱发咽反射,引导患者吞咽。

1.3.4.4 屏气-发声训练如:吸气-屏住-张口发“a、k”音,吸气-屏住-撅嘴发“u、 ”音,吸气-屏住-收唇发“i、y”音等。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经过上述训练,达到安全吞咽标准的患者,可进行摄食训练。

1.3.5 摄食训练

1.3.5.1 选择只要病情许可,最好取坐位,头部前屈或身体倾向健侧45°;如不能坐起,可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部前屈[5]。

1.3.5.2 食物选择开始用营养米糊等流质饮食,可以良好耐受后,可增加食物难度,如肉泥、菜泥、果泥等,患者能安全吞咽后,再作进一步的调整,如面包等软饭,最后过渡到普通饮食。

1.3.5.3 环境选择要充分考虑患者5种基本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除了食物的色香味之外,要营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围,使患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食。

1.3.5.4 吞咽法的选择空吞咽与食物吞咽交替进行;侧方吞咽,可防止食物残留在一侧的梨状隐窝内;点头样吞咽,可防止误吸[6]。

1.4 统计推断方法

康复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均采用计数资料表示,效果比较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行×列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3~4周进行效果评判,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康复组经系统的评定及康复训练后康复疗效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30例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86.67%,有53%的患者基本痊愈。其中4例康复无效患者均为脑干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因患者机体状况较差,整体治疗效果欠佳,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67.86%,只有25%的患者基本痊愈。

本实验充分说明康复训练措施对吞咽障碍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子善,张清丽.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2]夏文广,郑婵娟,华强,等.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17-818.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7-379.

[4]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4.

[5]张盘德,姚红,周慧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篇6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用生物相容、机械性能好的假体,置换因疾病或创伤而被破坏的关节面的一种关节成形术。该手术已越来越成熟,主要适用于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共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岁;病程3~18年。单侧面17例,双侧16例。股骨颈骨折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骨性关节病4例,风湿、类风湿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3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实施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单侧置换术16例,双侧置换9例,同期双侧置换6例,分期双侧置换2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2.1.1 了解患者既往身心健康情况 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血栓及骨质疏松患者要格外注意。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耐心劝其戒除烟酒,以利于术后恢复。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风险高,费用多,故患者及家属顾虑较多,担心手术失败及预后不良。因此护士应及时深入病房,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一般过程、术后的注意事项、预后情况,让患者对手术的必要性、优点、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特点及术后功能恢复的程度有充分了解,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给患者介绍康复病例,请治愈者谈切身体会。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减少患者的顾虑,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轻松接受手术。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充分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对于患者不现实的期望或者过高的期望,要适度地给予降温使其能够对手术有一个适度的期望值。

2.1.2 调节患者的生理状态 老年患者的生理节律常常紊乱,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二便情况,尽量调节到正常状态,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等。同时为了能让患者适应术后的状态,术前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患者习惯卧床排便。还要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2.1.3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对于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术前告之患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床上锻炼和下地锻炼的内容。并让家属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如矫正鞋、拐杖等。

2.1.4 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完善理化检查,做好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水。确定手术部位,严格备皮范围。对于术前晚间睡眠困难者,可给予镇静剂。认真监测生命体征。

2.2 常规准备 术前摄胸片及髋部X线片,检查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做出凝血时间、血型等检测。纠正营养失衡和低蛋白血症。术前2~3天给予抗生素。对于术前晚间睡眠困难者,可给予镇静剂。认真测量生命体征。

2.3 皮肤准备 并发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最严重的并发症。如有皮肤病、皮疹、手足癣等,治愈后可再行手术。术前3天要洗澡、备皮,反复刷洗清洁。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布包扎,术前12 h再消毒无菌包扎。

2.4 增强肌力训练 制定合理训练计划,以增加患者手术耐受力。也提前让患者熟悉术后应进行的训练,了解训练过程,以免术后因疼痛和紧张而拒绝训练,影响手术的成功。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 h。对于全麻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术区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保持术区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48 h后如引流量

3.2 术后止痛 可放置止痛泵,如无止痛泵,可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止痛剂。

3.3 注意患者饮食卫生习惯,保证术后的营养和代谢 麻醉术后6 h禁食,之后给予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胶原、粗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以促进切口愈合及机体康复。对骨质疏松者,给予高钙食物,重者给予钙剂。

3.4 预防并发症

3.4.1 感染 感染是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和褥疮、泌尿系感染。所以除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外,术后应做到:(1)严密观察患者全身及伤口情况。如敷料有渗血及时更换,注意无菌操作。应充分术区引流,避免血液淤滞引起感染。(2)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可给予沐舒坦行雾化,并2 h叩背1次。(3)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注意会清洁,每日2次尿道口护理,嘱多饮水,每日饮水2 500~3 000 ml以上,以达到内洁作用。禁止尿袋高于膀胱水平,以防尿液倒流。(4)褥疮预防: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皱折,每2 h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注意排便后保持会清洁。经济条件好者可以使用防褥疮气垫床,按摩受压部位及骨突处。

3.4.2 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之继发的肺栓塞更危及患者宝贵的生命。注意观察下肢血运及皮温、色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术后出现肢体疼痛、冰冷苍白、发绀、脉弱、感觉异常、水肿、一侧或双侧下肢毛细血管充盈缓慢或消失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按摩患肢,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也可预防下肢深静血栓发生。术前健康宣教,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和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主要的预防方法。本组1例患者烟龄40余年,术后怕疼痛不配合,手术后第7天出现患肢肿痛,皮肤青紫,皮温增高,浅静脉怒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后确诊,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注意保暖,使用下肢功能锻炼仪。做好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肺栓塞。1周后患者病情缓解,康复出院。

3.4.3 便秘 长期卧床,床上解便腹压减小及抗生素的应用都是引起便秘的因素,我们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果多饮水,顺时针按摩腹部,适当床上活动预防便秘的发生。本组患者未发生便秘。

3.5 专科护理 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适当牵引固定,以防髋脱位。或用一个三角形垫放在两腿之间。搬动患者时可将髋关节及整个患肢抬起,亦可指导患者利用牵引架上拉手抬起臀部。注意不要盘腿、患侧卧位、内收、外旋而致髋脱位。

3.6 功能锻炼康复指导 早期恰当的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手术效果,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臀肌、足跖屈、背屈等锻炼以加强髋周肌力,固定股骨头,并防止未累及关节强直。本院还采用CPM每日进行患肢被动活动2次,以协助患肢功能恢复,术后1周指导患者利用助行器练习行走,练习时须有旁人保护,以免摔倒。2周后,可下地行走,应扶拐负重。正确指导髋活动范围,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

4 随访结果

对于3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进行2~3年随访,均无关节脱位、大腿疼痛、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其髋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已恢复工作和生活自理。

5 护理体会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和正确康复功能训练,可预防并发症,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保证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篇7

【关键词】 康复训练;小儿脑瘫;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85

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1], 患儿伴有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姿势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癫痫等症状, 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2, 3]。本研究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 并观察其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2例脑瘫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1例。观察组中男50例, 女51例, 年龄0.3~3.6岁, 平均年龄(1.83±0.36)岁;对照组中男51例, 女50例, 年龄0.3~3.8岁, 平均年龄(1.88±0.4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如服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注意事项讲解等。

1. 2. 2 观察组 给予患儿康复训练, 并加强护理干预。康复训练方法:①局部按摩:给予患儿身体局部部位按摩, 采用旋转按摩或加压按摩, 15 min/次, 1次/d, 若患儿表现为运动迟缓, 再给予经脉腧穴循经按摩, 30 min/次, 1次/d;②穿衣脱衣训练:以温和的言语指导患儿区分衣服正面与反面, 并讲解穿衣步骤, 待患儿完成部分或全部动作后, 给予鼓励或奖励;③梳洗训练:晨起后, 鼓励患儿独立完成洗脸和洗手动作, 给予患儿充分的时间, 耐心讲解, 并于恰当时机对患儿进行鼓励;④如厕训练:指导患儿如厕、冲洗等;⑤运动功能训练:对患儿进行步行、站立、坐位、爬行训练;⑥语言功能训练:采用一对一并结合集中训练方式, 与患儿进行目光、肢体、简单语言交流, 鼓励患儿讲话。护理干预方法:①心理护理:通过游戏、玩具、童话故事等方式, 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 讲解英雄故事树立患儿的信心, 若家长情绪不佳, 应及时给予疏导, 加强家长对疾病的了解, 当患儿表现较好时及时分享给家长,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治疗信心;②卫生护理:在确保温暖的缓解下, 定期为患儿擦洗, 并更换衣物;③饮食护理:与家长一起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以高蛋白、易咀嚼、易消化等为标准, 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1. 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格赛尔婴幼儿发育检查表(Gesell)[4]对患儿不同时期发育情况进行评价, 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等四方面, 综合分析所有资料, 评估患儿的智能发展商数(DQ), 若DQ>85%为正常;若7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致病原因较多, 父母酗酒、吸毒、前置胎盘、宫内感染、宫内窘迫、多胎、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母亲精神病等均可引发小儿脑瘫, 药物、中医、运动及康复疗法是临床治疗小儿脑瘫常用的方法[5-7]。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儿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情况,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锦华. 4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临床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7):1664-1665.

[2] 李志琼, 张海英, 何亚娟, 等.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1):103-104.

[3] 石娜娜.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瘫康复的临床作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2):192-193.

[4] 柴红.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9):157-158.

[5] 陶志雁, 李琴, 张智香, 等.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26):152-153.

[6] 姜长彬, 吕明亮, 刘红静, 等.隐性护理知识在脑瘫康复护理临床教学的运用.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5):117-118.

[7] 袁焕侠, 杨忠秀, 史德利, 等.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6):410-412.

篇8

【关键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神经功能;早期康复训练

高血压脑出血为较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本病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高血压脑出血诱发的偏瘫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本研究选取58例本院(科)接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予手术治疗),(术后)予以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科)受指派进行接诊(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共58例,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14:15,年龄41-78岁,平均(54.28±4.73)岁;对照组男女比15:14,年龄42-79岁,平均(55.31±3.8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患者送入医院后依据病情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传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性格特点并从心理上疏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和康复训练观。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⑴肢体锻炼:在患者的身体进入康复期后,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卧位的常规活动训练;⑵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发生偏瘫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发生偏瘫的范围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并针对偏瘫肢体和肌肉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其中包括关节与肌肉训练、运动疗法、转移训练和翻身与起坐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0-6分为轻度损伤,7-22分为中度损伤,22分以上为严重损伤。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能力:0-40分为重度依赖,表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看护;41-59分为中度依赖,大部分生活行为不能自理,需专门看护;60-99为轻度依赖,部分活动需他人看护;100分为完全自理。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情况(x±s,分)

组别

例数(n)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29

22.37±7.68

12.17±7.42

对照组

29

29.64±9.04

22.94±8.68

注:与干预前相比#P

2.2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评分情况

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干预前为(29.38±10.92)分,干预后为(79.64±19.56),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瘫、痴呆和失语等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而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的整个康复期具有重要的作用[2-3]。由此本院(科)对选取的58例(术后)患者分组予以护理及护理、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本研究可得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干预前后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情况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可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者偏瘫且状态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在于,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行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还可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状态[4]。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通过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基本资料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不仅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和康复训练观,还可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偏瘫状况。此外,本研究针对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予以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有效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进而唤醒患者神经功能;患者的意识清醒后予以自主功能恢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从简单的翻身起坐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行走以及移动等床下训练活动;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情况[5]。进一步分析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评分,可得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干预前,提示予以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应用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杰,杨相凤.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19-421.

[2]张宪军,慕会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8-19.

[3]冯红梅.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14-115.

篇9

摘 要: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体会。方法:选取60例中风偏瘫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中风偏瘫患者,经过积极药物治疗,早期康复及中西医护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出现大幅提高。结论: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中西医;护理

    中风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86.

篇10

【摘要】目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对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设理疗组进行对照。结果经过康复训练优达到77.5%,良达到15%,总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较理疗效果稳定,能阻断或延缓膝骨关节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病程长期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老年人下肢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常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目前对治疗该病症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急性期的治疗。由于这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常使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我院在超短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症状较稳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3-2008年76例膝关节骨关节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逢单号为康复训练组,双号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组40例,对照组36例。男30例,女46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29.48±5.17)个月,入院患者的主要症状有:①膝关节疼痛;②膝关节压痛;③上下楼梯关节痛;④关节肿胀;⑤关节活动障碍;⑥X线检查有关节退行性病变;⑦排除风湿、类风湿及痛风等病变。符合上述①⑥⑦三项及②-⑤中两项以上者为观察对象。

1.2 心理护理:在康复训练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是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用安慰、体贴的话语,亲切热情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要善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如:要尊重患者,细心倾听患者陈述,征求他们的意见,告诉患者如何对待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心理护理虽然时间短暂,但效果明显,往往简单的几句话,说服劝慰就能改善患者的心态和心境,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康复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以能耐受为限,疼痛的护理等等。减少伤残程度,便于早日康复。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上海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200W,波长7.37m,频率40.68WHz,电容电极板13cm×20cm两块,分别置于膝关节的上下两侧,间隙3-4cm,无热量,20分钟/次,1次/日,15天为1个疗程。康复训练组除上述治疗外,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主要以锻炼股四头肌为主的等长性练习。方法有:①病人仰卧,膝下放一毛巾卷,踝背屈做膝关节下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向心滑动;②病人仰卧,踝上置1-2kg沙袋,踝背屈、下肢伸直至离床面30°;③病人坐位,交替抬下肢,使髋关节90°,膝关节0°,踝背屈;④大腿外侧肌的训练,病人侧卧,下侧腿屈曲,上侧腿抬高30°;⑤大腿内收肌的锻炼,病人仰卧,将皮球或枕头放在两大腿之间做夹腿训练;⑥肌力Ⅲ级以上病人的训练,双脚合拢,双手交叉放在劲后,膝关节在0°-40°,做蹲起训练。以上训练 ①-③ 肌肉等长收缩时间为5-10秒,放松7-10秒,每次10-30次,1-2次/日,④-⑥训练后以第2天无肌肉酸痛为量。

1.4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根据关节疼痛(休息痛及运动痛)、压痛、肿胀、活动度等行走情况综合评分[1],每项4级评分,正常:0分;优:1-2分;良:3-5分;可:6-10分;差;>10分。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查,见表1。

2结果见表2。

3讨论

骨关节炎康复治疗的目标:缓解关节疼痛,消炎退肿,减轻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和肢体活动功能,增强患肢肌肉力量,预防和治疗肌软弱和肌萎缩,增强关节稳定性,保护关节,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超短波治疗有消炎、消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局部的肌肉放松,起到舒筋活络和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及僵硬感,但其不能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不能阻断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恶性循环;肌力训练能减轻或消除炎症、水肿所导致的关节源性肌肉抑制,从而达到肌力增长;并能促进关节滑液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强化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阻断或延缓膝关节炎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注重个体化的适度。对高龄患者尤其是妇女更应注意,因较大的强度或过渡的训练会造成骨关节的损害,加重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