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现状

篇1

一、引言

会展产业在我国属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我国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它在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集聚性、扩散性。而在引导产业发展的、继而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城市形象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展产业具有高效益、无污染等独特优异的性能,被称为现代经济的“助推器”。成为被普遍看好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发展会展产业,例如在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会展产业发展迅猛,力求成为中国会展的榜样。

重庆的会展产业从场馆、硬件以及举办活动上来看,都可以位于我国会展产业的前几名,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特色。市场需求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因而近些年来很多高校、企业开展会展专业或进行专门的培训,但是经过培训的会展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求职中屡屡碰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主要的在于培养机构的原因。本文对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进行改善会展人才的培养,为更好的培养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在我国会展行业起步相比于其他国家较晚,真正懂得会展的人才较少,与外国相比无论从组织者、管理者等各个方面素质都与其他国家相差甚远,从整体上说来我国会展人才严重匮乏,在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职业化的观念,而且在我国会展从业的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且流动性大。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缺少高、精、专的人才,会展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对滞后,无法承担一些大型项目。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培养,缺少核心人才和辅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应先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

三、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养人才的需求缺乏认识、目标定位模糊

在我国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及专业程度,没有明确的数据,一般都是根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的结果为依据进行预测,得到我国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庞大,但这样的预测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与实际情况相差深远。这样必然会导致会展教育的“过热现象”。如若培养人才必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再而,面对现在不断细分的会展人才市场,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对于企业需要何种人才,应当具备那些素质、能力,都不是非常了解。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缺少针对性,这样会导致在人才培养上限制了会展的发展,也同时影响学生在日后就业的发展,进而影响重庆地区会展的发展。

(二)会展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及相关教材的不完善

在目前会展人才培养结构中,高等教育的培养仍占有巨大的比例,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组织、策划等高端人才,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大量需要运输、接待等实际型操作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多为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等,而这些培训机构在数量较少,这是会展人才培养就够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教材是学生汲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完善的教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会展人才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我国有关会展的材料、教材相对较少,彼此之间还存在这抄袭的现象,涵盖的内容比较片面,专业性薄弱,与会展专业结合不好等现象,这些都是造成我国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学历教育”时代,但是有关会展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表现的并不是很完善。首先由于教师的会展经验的不足,只是重视理论的教育,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讲课内容空洞,没有针对性。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会展实际应用脱节,毕业后不能有效的企业结合。其次会展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老师大多数为半路出家,都是从别的学科毕业的,对于会展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导致在会展方面知识匮乏。最后由于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不具备成套的会展学科知识体系,加上没有成型系统的教材,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会展教育及人才的培养。

四、重庆会展人才培养的建议及措施

(一)做好数据统计、科学规划人才建设目标体系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调研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重庆的会业展也要有第一手的数据统计,这也将是会展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数据去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依据性,所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是不科学、不准确。因此了解重庆会展人才的发展和需求,需要从数据上着手。要开展调研会,研究会展产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状况以及对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科学规划人才培养。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不能盲目进行,需要全面系统的考虑,人才分多个层梯度培养,将核心人才、辅助人才等分门别类,规范教育体系,形成一个规范的教育体制。

(二)关注会展稀缺人才的培养

在重视关注稀缺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思想,重庆的会展人才的培养政策要考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才的需求,要充分理解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三要素。创造一个适于人才发展培养的环境。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才发展观,思想是引领发展的先导,在人才培养时应到以人为根本,然后在树立人才工作现行的概念,人才的培养是决定行业张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先决条件,只有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才能维持行业的蓬勃发展。在人才的培养要把眼光长远,做到市场化国际化,竟可能从更大范围内聚集人才。

(三)精确定位培养,加强师资建设

会展行业在我国发展虽然是初步阶段,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因此重庆要吸取外国的精华,能做到精确讲培养人才定位,根据市场培养所需人才,在人才培养确定后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设置,为学生设定合理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培养。还要加强与重庆会展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性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再而要加强学校会展专业的师资建设,派遣优秀的教师去外国学习、考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大学校对会展的科研力度,在研究中多与学生讨论参与,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促进会展行业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来原地,因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好坏,决定这个行业的发展。要想这个行业有长远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做起。

五、结束语

篇2

>>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XX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 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 美容保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展望 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中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需求与对策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高职院校软件外包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等. 计算机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未. 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黄国兴.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09(16):68-69.

[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9上海信息化年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Educated Talents in Domai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UANG Guo-x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篇3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来帮助自身实现经济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帮助自身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现状 研究

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对于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也借鉴欧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

国内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统一的专业教学措施,使得人才的培养出现大一统的状态,严重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高校更新教材的周期较长,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偏弱,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表现为实践能力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严重匮乏。另外,我国教育“严进宽出”的特点,导致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能力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造成难就业,不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

国外工商管理侧重于教学实践。大多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每位学生能够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个性。国外的先进教学方式包含三个主要环节:课内、课外与校外的实践。课内主要侧重拓展本科学生知识面,课外则侧重在学术研究,而校外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培养缺乏特色。众多高校有着相似的专业,相似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与相关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因此专业服务层面指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混淆与宽泛,缺乏自身专业特色,很难达到市场需要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

2.培养途径过分单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多采取学分制度,可是多数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缺乏经验,很少有学校开展选修课程方面的工作。此外,各学校不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

三、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来制定一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着该目标,具体设计安排专业课程,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目标制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缺乏基础管理型人才,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培养,进行更为专业的教学,通过这样,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用人,让学生毕业入职变得更为顺利。

2.找准自身定位,根据特色办学。为了突出工商管理的特色,学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各方面人才,重视基础,应用方面重视实践,科研则需要着眼于创新性这一个特点。

3.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仅学校存在自身理论较缺乏,学生自身也不能完全明白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学生就职于工商管理岗位,在实习过程中,着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检验自身不足,增长工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更适应于该岗位。在增长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实习中找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强化,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工商管理人才。

四、改革创新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走向

1.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的基础技能和培养出众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当然为了该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在学习与实践之后可以自主选择留下或回校。这个模式目前广泛运用在全国大多数高校,这样做好处是不仅解决企业招收员工困难,而且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法得到社会实践这一缺陷。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工作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企业工作。

2.“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习加拿大的高校以“围绕学生,课内外结合,科学与人结合,创新与教学研究结合”所形成的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这种协同式培养模式下融合,两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呼吁全民全方面的参与,它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相同,是以人为本,这种体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综上所述,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全国各高校该专业的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补充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弥补自身缺陷与不足,培养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认可,并因此促进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嘉豪.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市场管理,2011(2)

篇4

关键词: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1.前言

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也是我国高水平篮球竞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高校篮球运动和竞赛蓬勃发展,在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在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符合时展与社会需要的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效果,为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高校在开展篮球运动方面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篮球运动以它的对抗性、竞争性、集体性、趣味性、增智性与比赛结果悬念叠起的独有艺术魅力,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另外,目前国内很多重点高校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旨在建设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队伍建设多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还需要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不仅能提高学生体质,还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加大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当前高校篮球竞技人才培养中,大多是以教练作为主导,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与足够的重视。在高校篮球人才培养中,学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如果对不同学生都是一套相同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及特点,那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只能培养合格的运动员,而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创造性的篮球运动员。

2.2篮球教练员资源匮乏,执教水平不高

教练员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但教练员始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他们专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学生篮球技能提高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随着我国大学规模扩大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篮球竞技运动员也出现快速增长。因此,高校篮球师资的工作量也显著增加,造成他们工作负担过重,对他们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也容易造成工作倦怠。另外,在职称评定和工作待遇方面,按照当前的评价机制,篮球教练员由于学科的限制,往往不占优势,造成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从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另外,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校篮球教练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造成部分教练员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手段陈旧、方法落后,在实际训练中仅凭经验形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相关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主要来源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大都毕业于体育院系,具有比较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教练员未受过专业的篮球运动训练,也没有参与到各种大赛临场的经验,在对运动员指导中,不能高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2.3没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的篮球竞技人才往往需要包括体能在内的多项能力,比如竞技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因此对篮球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对学生的篮球综合素质进行训练。但在我国目前的篮球训练中,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体能训练模式,但是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优秀的篮球后备人才。

2.4生源渠道不畅,短期行为明显

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招生的生源主要拥有4个渠道:一是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二是部分体工队的在役运动员;三是退役运动员;四是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运动员。生源是高水平篮球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和研究,但当前我国高校篮球队的选材主要来自中学生篮球二级以上的运动员和体工队成员。其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占了大多数,整体竞技水平不高,能够算得上篮球人才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篮球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另外,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在招生方面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影响到了球队的发展。

2.5竞赛体系不健全,比赛次数少

提高竞技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竞赛,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和考察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参与竞赛能够调动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又能促进技能的提升、技战术的磨合、整体风格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培养。相关学者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篮球竞赛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比赛较少,缺乏完善的竞赛机制,学校对竞赛的投入不足,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只训练不比赛的情况,影响到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平均年参加比赛仅4.7场,然而美国大学生为43场,数据相差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水平的高低。

3.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3.1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对竞技篮球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强调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集体的荣誉和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训练中采取高压的方式让他们进行高负荷的训练,往往会对他们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另外,在当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中,采取的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运动员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高校篮球教练员和管理人员转变思路,使篮球运动员的学习方向从“要我学”、“要我练”转变我“我要学”、“我要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求多采取正面疏导的方式,注重运动员个人的需要和特点,因材施教。教练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训练中多采取诱导、启发、讨论的方法,做到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提高篮球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3.2重视基础训练环节

通过大学生联赛可以发现,当前的篮球运动员专业基础能力有待提高。基础能力是指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具备的篮球基本技能,是技战术得到发挥的基础。在比赛中,基础能力是运动员能够稳定发挥,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较好的基础能力,比如原地投篮、传接球、运球跑、滑步等比较基础的篮球运动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技术特点。这些基础能力或技能往往又需要长时间重复训练才能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篮球训练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某个或某些技能的提高,而要始终重视基础训练,在所有篮球相关的训练中始终融合基础训练。

3.3重视运动员实战技术的提升

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是以篮球竞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所以,关键之处在于提高他们的实战技术能力。在篮球运动员中,不但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还要求具备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实战的模拟,比如在训练投篮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模仿正式比赛的场景,比如在高速奔跑、有人干扰、甩掉防守等情况下进行投篮。对待罚球也是如此,在实际训练中往往发现运动员的命中率较高,在实战中罚球命中率降低,这跟在平时没有加强实战技能训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在比赛中,可以模拟比赛的情境,播放赛场音乐或者比赛中的一些噪声来使平时的训练的更加接近实战,从而提高运动员在实战中的表现。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也应该参考正式的比赛标准。

3.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搞好招生和选材工作

高校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套合理高效专业的管理班子,从而为高校篮球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理顺培养机制,协调、监督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外,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除了靠后期的训练,还需要靠前期的选材工作,招生与选材工作也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选材标准,避免短视和违规行为,提高选材的成功率。探索“一条龙”招生选材培养体系,使大中小学联挂一体,从选材、科研、科学训练等方面建立大中小学沟通交流合作机制,签订共进篮球队协议。定期组织青少年篮球活动,组织好中学生、大学生篮球联赛,在升学入队方面制定合适的准入制度,从而保证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顺利进入高校篮球队。

3.5协调理顺各种关系,建立合理的训练制度

对于高校篮球运动员来说,存在训练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冲突和矛盾。科学的训练体制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训练规律,并适应竞技项目的特点,注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文化知识的综合提高,妥善解决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首先需要协调理顺好各种关系,协调学生处、教务处、各系和体育部的关系,保证运动员、教练员、授课教师之间的协调统一,建立合理规范的大学生运动训练制度,合理安排好学生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确保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培养高水平的篮球竞技人才。

3.6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财政投入

篮球竞技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将会成为“纸上谈兵,海市蜃楼”。高校要加大重视,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培养竞技篮球人才。除了学校提供的资金之外,还可以广开门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或民间资本,比如通过寻求赞助,把体育经费来源由单一型变为多元型,多方面筹措资金。同时,还应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注意对高校资源的整合,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进行交叉科学的训练研究。提高训练的质量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保障训练物资的到位,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参考文献:

[1]向磊.湖南省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2]党剑,谢晨.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5):204-205.

[3]臧卫国.对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篇5

1.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切实际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从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而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从业者要想成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从基层做起,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管理只能是

空谈。

2.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多数教师是由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的,对于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授课时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校门里走进来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授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切合市场需要。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学生实践内容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多数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等部门的实习机会则较少,这对于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通过实习这一渠道得到提升。

5.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现象较为突出

旅游教材的编写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虽强,但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进行细分,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运作管理、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重视教材的开发

篇6

1人才培养现状

1.1学生现状

(1)生源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招收五年制大专以及三年制大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五年制大专学生多数初中毕业,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差。三年制大专学生高中毕业,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动手能力较差,开始学习实践性较强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时有些吃力。

(2)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专业认可度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接受容易专业知识,有利于职业发展。专业认可度低,学生学习兴趣低,接受专业知识吃力,影响职业发展。本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普遍较低。部分学生想学习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考取口腔医师资格证,从事口腔临床工作,但在填报志愿时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部分学生是专业调剂后学习的本专业。学生整体专业认同度低。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着该专业的远期发展。

1.2师资状况

师资力量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任教老师专业多为口腔医学。导致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状况存在问题,包括年龄不合理,“双师教师”少,兼职教师配备不合理。

(1)年龄结构。

大部分学校是学科带头人年纪偏长,大多数老师均为青年教师,缺乏中坚教学力量,年龄结构不合理。

(2)“双师教师”。

95%专职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证又具备口腔修复工证书,但具备口腔技师的老师较少。专职教师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工作模块不熟悉,需要长时间再学习、练习后才能熟练。96%专职教师不在义齿加工厂兼职,所以大部分教师修复体制作能力不能达到义齿加工厂的要求,影响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

(3)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多数来自口腔临床,这部分教师授课时偏口腔临床知识较多,影响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来自加工厂的口腔技师制作义齿精美,但部分老师学历较低,影响授课质量。

1.3课程设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口腔技工有较高的美学素养以及与医生、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然而在课程设置环节,多数学校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开设了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临床实践模块,忽略了美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口腔技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1.4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章节授课,讲授基础知识再到实训室练习。实际生产工序的内容涉及多本书,传统章节授课将实际生产工序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1.5实训基地

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只是作为学生的技能操作练习场所不能与企业生产保持同步性。以至于学生在上学阶段不能了解真实的义齿操作流程,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

1.6就业环境

义齿加工厂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很大,然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一年内、两年内离职率分别高达20%、10%。一方面由于而国家对本行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的义齿加工企业进入市场,企业间不良竞争多。技术熟练的老员工多数是通过短期培训或通过“师传身授”的方式学习,文化程度低,技术上“传、帮、带”效果差。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初级员工待遇差,工作时间长,工作性质单一,发展空间小,再加上口腔技工人才流动性大,使得义齿加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少,造成恶性循环。

2人才培养对策

2.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专业认同度

首先高考招生宣传工作要做好,要从源头抓起,切实做好高考招生工作,让学生明明白白入学。其次,大学阶段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国外及国内发展前景及工作性质,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学生在学校阶段能认认真真学习,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

2.2培训再学习,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本专业专职教师所学专业基本是口腔医学,对义齿制作流程不熟悉,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完成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讲课流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这将对学生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入职后应接受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系统培训、再学习,到正规义齿加工厂学习义齿制作的各个流程,利用课余时间到加工厂挂职上班。每位老师既能在课堂出色完成授课任务又能在加工厂制作出精美义齿。学校应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使得每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老师都能接受系统培训,迅速适应教学岗位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从老师的工作中能看出本专业的性质及特点,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2.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开设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临床实践模块外,应加设人文模块,如美学基础课、基础雕塑课,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为以后制作出精美修复体打下基础。还应加设职业素养模块,如职业道德方面、言语交流技术方面。一方面本专业学生多为中专生、大专生,毕业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多,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义齿制作是流水线工作,要求团队合作。另一方面,口腔技工与口腔医师交流沟通至关重要,否则影响义齿制作的质量,导致物力、人力浪费,还影响患者满意度。所以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非常重要。

2.4引进“工序化”教学模式

传统章节授课将实际生产工序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学习整个义齿制作流程。将实际生产工序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在学习每个工序时,挑选与此工序相应的知识点学习,这样既节省时间、强化技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达到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一致。

2.5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以校内师资技能为依托,以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为基础创办企业,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来经营管理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发挥了专业教师的特长,更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重要的是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2.6政府主导,改善就业环境

篇7

一、XBRL应用现状

中国证监会从2002年5月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该标准最终确定采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技术规范。2003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地将XBRL标准应用到上市公布2003年年报摘要和2004年一季度报告,中报摘要,年报摘要和年报全文披露,在国内率先实现XBRL标准的初步应用。2004年7月,深交所启动基于XBRL的信息披露全程电子化实施项目。2005年1月,深交所“XBRL应用示范”,实现了在网站上展示“深证成分股指数”样本公司的年报实例文件。虽然XBRL已经在我国证券行业有所发展,但是它的应用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分类标准不完善、不统一,难以确认[2]

在XBRL财务报告中分类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要求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企业财务信息的标签进行统一定义;企业的经济信息尽可能细化;并要求每个项目的标签必须唯一。但是,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在会计数据处理上存在诸多不同,从而导致我国存在企业财务数据多标准、处理多方法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分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以上交所和深交所为例,二者仅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分类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全局考虑,在分类标准具体要素的提炼、命名规则、分类标准的命名空间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既不便于国内XBRL的推广应用,也不便于分类标准与国际趋同。另外,在证监会上报国家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中,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财务报表科目,对金融、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分类标准。

(二)在XBRL相关软件的研制和开发方面,我国软件公司参与程度有限

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通过各自下属的计算机公司进行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并未与国内外资深的软件公司合作,并且所提供的软件在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国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3] ,软件的应用范围和推广程度十分有限。

(三)从软件质量来看,存在着数据转换机制不完善的现象[4]。

XBRL 技术的使用避免了信息传递时手工重复录入数据、重复转换数据的弊端,提高了数据利用的效率,但仍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数据提供者(企业)需进行自身数据转换。当前财务软件所使用的数据库多为 Oracle、SQL Server、Access等关系数据库,而XBRL语言是基于XML数据库的一种商业报告语言, 因此,企业需要将保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日常数据转换成为适用于XML数据库的数据后方可利用XBRL技术进行网络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呈报。二是数据使用者需进行数据再转换。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XBRL网络财务报告数据,但在分析和利用数据时,需将其转换成数据使用者自身软件能识别的数据类型,如税务分析软件数据库类型、Excel等,这将影响数据传递的速度和数据的时效性。

二、XBRL应用对策研究

如前所述,实践研究应结合我国XBRL应用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展开,目前XBRL应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分类标准的制定、软件开发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

(一)加大对XBRL的实践研究,为分类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提供保障

推行XBRL最困难的部分应该是把XBRL分类标准定义出来,要制定出一套电脑看得懂的统一标准,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实务需要的分类标准,需要集合行业专家以及学术界共同来制定[5]。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积极地在做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美国现在多所大学正由教授带领研究生并与实务界配合,积极地制定各行业的XBRL分类标准,已经取得部分成效。我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就必须要尽快地制定各行业的XBRL分类标准,加大对XBRL的实践研究、强化对XBRL的宣传。如成立XBRL专家小组、设立XBRL 推广委员会等。应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与参与XBRL的国际交流,学习经验,宣传成果,持续拓展XBRL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精通计算机相关知识、熟悉会计准则与实务、掌握外语并能直接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技术团队,全方位地介入XBRL国际组织有关标准制定和项目管理工作。

(二)分阶段进行会计软件的改造

目前,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财务软件的种类繁多,企业选择余地较大。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对财务软件的应用仅集中在在账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四大模块,这与我国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高效的企业内部网有很大关系。在软件改造的初期,企业应以目前通用报表、会计科目的分类标准为依据,为现有的财务软件添加XBRL转换器,完善数据转换机制,使财务软件的内部数据传递及报表输出可以以XBRL格式实现,从而发挥XBRL技术的优势。

当会计电算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在事件会计理论成熟、相关分类标准已逐步建立,同时企业已由分散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为由Internet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时,会计电算化就进入到事件驱动会计阶段,在这个阶段,现有的会计工作流程将被彻底打破,填制凭证和账簿登记在新的IT环境下将销声匿迹,基于Internet 的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的应用结构,为事件信息的实时记录、收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会计软件也将彻底抛弃具体的核算,而是以事项信息收集、事项信息简单汇总、事项汇总信息、不同类型报告加工(按报告类型规则)、实时报告(对内对外)为主要功能的信息系统。系统以REAL模型存储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为运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方位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服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提高。这一过程是渐变的过程,它应该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建立的。这应是我国目前财务软件努力的方向。

(三)从XBRL发展的视角,重新定位高校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1、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式相同,根据XBRL发展的要求,可以将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三个层次[6]:

初级:财务分析师,了解XBRL的基本知识, 能够利用基于XBRL的软件工具从证券交易所或相关网站提取XBRL格式的实例文档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中级:XBRL信息报告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人员,需要对XBRL的分类标准、技术规范、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以及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控制环节很熟悉, 掌握基于XBRL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高级:XBRL套装软件的研发者,需要对XBRL的知识有较深入的掌握,同时具备计算机的编程能力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等多学科知识的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进行会计软件的分析和设计。

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XBRL人才的选拔。

篇8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0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2013年教育部高教司研究制定了“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会计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会计人才的新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新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就当前现实来看,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因此,在国际化浪潮中,培养一批职业道德良好、会计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国际视野宽广、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的卓越会计人才是当前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化会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界定

卓越,就是杰出,超出一般,卓尔不群。王庆石等(2013)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程安林(2013)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卓越会计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会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李定清等(2014)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会计专业及相关理论功底扎实、会计职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会计国际化视野宽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会计人才。上述文献基本都突出了卓越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本文结合上述文献以及教育部“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具有渊博的会计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客观上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会计人才,这对当前本科院校培养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但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完全符合各自需求的人才。人才市场上大约10%的求职者都是会计人员,而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会计人员又不多,其中主要原因便是高校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市场需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国际化大企业来说,其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高,一般还需要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我国有326所高校都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人才供给充足,但毕业生就业岗位逐步下滑。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分布于不同层次,包括本科一本、二本、三本,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而相当多的院校没有过硬的软硬件配置,如培养模式传统、培养目标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缺乏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至于会计教学质量达不到社会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卓越会计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能供给普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一供求矛盾促使高校要不断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国内企业需要大量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市场上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必然要求高校设定差异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目标制订方面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从而出现了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的困境。例如,对于制定“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树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导向,要根据国际需求的卓越会计人才特性来设定,以提升会计人才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熟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同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或会计实务操作,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会计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注重突出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

随着“会计工厂”的出现,大量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过剩,但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却在扩大。经济发展使得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导致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如中央财经大学刘俊勇教授和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研究指出:未来十年,管理会计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人才结构将会发生很大转变,管理会计师等高端人才将逐渐取代传统会计人员。一方面,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一般都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未来势必出现就业难题,而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缺口。与美国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滞后,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较少,美国管理会计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的比例是9:1,而我国目前两者比例却正好相反。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财务职能转型。楼继伟部长指出,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要途径,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培养出六百万管理会计师,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忽视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加快培育我国卓越会计人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高校在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探索培养模式过程中要突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改革方向。

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具体设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方法等层面具体展开设计。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对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指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和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ICMA)等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会计人才。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构建,合理配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建设资源,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加强基础、拓展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理念。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精用课内学时,避免内容重复。统筹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并且,中国的会计行业已经趋于国际化,企业需要新型的与国际接轨的卓越会计人才,因此,高校还要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学习和报考ACCA、ICMA等,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第三,创新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会计学本科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和实习式等教学方法,大量引入案例对知识点展开讲解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强化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例如,在讲解会计四大假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市公司年报,引导学生讨论财务报表的列报在哪些方面隐含了四大假设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关键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要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立以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为主要负责人、以中青年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团队为建设目标,通过进修、引进等手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能兼备的高端人才。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建立优秀的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是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第二,建立“教师―注册会计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多数教师都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这与会计学科性质不相符合,因此,高校要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会计实务经历,鼓励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制定“卓越计划”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以建设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契机,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教学改革,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小班授课,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行政、校、企三方对卓越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应大力推行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同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达到共同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政、校、企共同致力于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和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这无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保障与硬件支持。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按照“人员互派、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设施互通共用、教学科研互帮共进”的原则,一方面,高校师生既可以接受政府部门专业人员的综合培训,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动态,特别是财政部修订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以利于相应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卓越会计人才理性需求并参与企业提供的实践活动,达到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拓宽学生的实践与就业渠道以及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效果。政、校、企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行:第一,高校可与政府、企业建立起合作育人机制。邀请政府、企业会计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参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实践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务讲座、案例教学、讲授实务课程、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教学。第二,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锻炼,既保证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又对教师有很大帮助,使这些从名校出来的博士在上讲台前先了解熟悉会计实践,带着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三,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会计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高校转变会计教育理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实务的训练,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高校培养卓越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威.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5(8).

[2]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结构性缺失

一、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解析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1.社会需求量大,服装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随着我国服装行业向“自主品牌”的转变,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服装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的数量超过5万多家,2009年,招聘服装人才的用人单位总共有6185家,提供的岗位数量总多达56455个,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强劲,急需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以及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使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增大。据服装行业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服装产业急需懂得经营设计的复合型服装设计师,此类人才缺口高达15万。(数据来源:)。这一人才培养现状使服装行业的发展陷入了人才困境。

2.课程设置落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模糊

随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服装行业的“结构性岗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据中国服装网数据分析显示,2011年5月,有数百家用人单位总共了7614个职位,而较为活跃的求职人数就高达6万左右(数据来源:),单就数字上来看,这一人才供应量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问题在于用人单位提供的热门职位,人才的求职意向偏低,服装企业用人需求不大的职位,人才简投反而比较集中,导致服装企业用人的“结构性岗缺”问题突出。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服装人才培养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人才培养通常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模式呆板,没有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虽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并非为服装企业所需的“合适人才”。加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相对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错位,而且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与招聘需求不对接,适岗人才严重缺乏。

(二)学生兴趣较低,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

据调查显示,当前,多数服装专业毕业生由于工作不对口、待遇差、升迁机会少等各种因素,导致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偏低。多数毕业生反应,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稍显欠缺。这一问题同时也反应出了高职院校在服装教学与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的结合力度还不够,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服装专业学习感到枯燥,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综合能力偏低,无法满足社会对服装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服装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设置

1.以社需求为指导,合理进行人才定位

面对着持续增长的服装专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既满足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量,也要满足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管理、制作、制版以及服装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良好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服装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要职业需求的为基础,并以服装专业人才素质养成的目标,在发展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服装企业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作、设计以及制版技能等,若在三年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面使各方面技能都要掌握,只会使学生学无所精,造成与市场的服装人才需求不符的问题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定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与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职”的特征,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岗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建设”这一中心,创新课程设置,在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服装市场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全面地了解,并根据服装市场发展走势,对未来服装职业需求的进行科学预测,强化对服装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而设置利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岗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为全面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服装款式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往往都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进行基础课程《色彩构成》、《设计素描》等的教学,之后再进行《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一组织体系非常容易与实际的工作脱节,不利于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对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据调查,服装板型、款式以及工艺设计在服装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中具有一体性与连贯性特征。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这一特点,在做好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将这三大服装专业职业技能设计为一个连贯的工作流程,并将其贯穿至服装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与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以设计的服装工作流程为学习内容,将服装的“工艺、款式以及结构”等职业知识技能渗透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中。此外,课程教学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岗位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同时在“项目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

(二)有机结合市场动向,开展实战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服装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状,在服装教学中,要将市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例如,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可从服装零售着手,使学生对服装产业有一个综合认识,同时在设计教学项目时,将市场需求及其动向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加强学生对商业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真正的懂经营设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研究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模拟性”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可将实训室打造成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场,并结合服装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制衣车间、设计室、展示室以及剪裁区等,将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全面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面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在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加强服装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以及岗位需求分析,合理进行人才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英波,邓鹏举,祖秀霞等.“三堂统合”服装专业课程实训改革的探索[J].家教世界,2012,(7):48.

[2] 于鸿.对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建设的构想[J].青春岁月,2010,(16):54-55.

[3] 郎华梅.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2,(5):294.

[4] 李琳琳.浅析高职服装专业教育如何校企结合[J].科教导刊,2009,(3):38.

篇10

1.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而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方案,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一直充分重视此项工作,教务处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的基本流程:每年10月初教务处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和要求,系(部)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及论证专业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专业核心技能,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系(部)组织专业教研室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后于12月初报教务处、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主管副校长审批,下发执行。一年一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成为经济贸易系的常规工作。近年来,经济贸易系五个专业(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能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办学理念,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在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实训时间,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办学模式、符合经济贸易系办学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显示出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2.存在的问题

多年的实践表明,经济贸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也并非完美无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1)专业建设思路有些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办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压缩型,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致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例如:没有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有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专业开发建设思路。专业开发不能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缺乏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但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他学校具有同质化的趋向。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模块、专业模块、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四个模块组成,总学时1830,其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占40%,理论教学占60%,专业和专业素质拓展两个模块设置了21门专业理论课程,大而全,没有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不明晰,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之间有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失去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学生分不清职业方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校企合作不深入,职业岗位调研不充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专科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已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也是浅层次的,合作不深入。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程序。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未能及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听取由企业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未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创新性开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专业负责人及有关专业老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外出机会和时间少,未能充分开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上缺乏统筹安排,临时抱佛脚,没有更多的精力开展规划论证,虽然形成了系、教研室负责人的审核制度,但是由于受专业素质、精力以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修订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误差,以致修订的方案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够严肃,有一定随意性,“以人设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现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其结果是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

的质量。

(4)师资力量较薄弱。目前,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困难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专业专业任课老师只有五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专业学物流的年轻教师,其余都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或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转型过来,边教边学,缺乏实际技能操作的经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5)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相对不足,软硬件投入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条件达不到培养要求成了特别突出的问题,很多专业实训难以有效实现。校外实践安排也主要是以见习参观为主,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学条件达不到培养合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打了折扣。

二、优化与改革设想

1.找准专业定位,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定位直接关系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直接关系着专业定位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高职高专教育旨在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2.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成立专门机构,优化课程体系

今年9月份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地完善经济贸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从学期初就着手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准备,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门机构。深入社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搜集大量的市场人才需求资料。专门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进行市场调研,提出专业改造方案,专门机构要由本专业理论水平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实践经验的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双师型专职教师组成,还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经验的现场专家研讨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如何设置课程等内容,不受教研室专业局限性和部门利益限制,真正做到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来设置相应课程,避免因人设课。在课程体系中,要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设计,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相对薄弱,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已经考虑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管理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积极鼓励老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打算引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又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4.推进“2+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多证书

在经济贸易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总是将学生在校的时间设置为两年半,因为总担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太短,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但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应届毕业生从大三上学期一开学就忙着为求职做准备,开始忙着做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找工作、实习。进入11月份后,求职进入了高峰期,有时课堂上会唱起“空城计”。如果通过某单位的面试,与该单位达成协议,单位要求先实习,学生不愿失去来之不易的机会,可放弃校内课程学习又很矛盾,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不少冲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无论是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还是学生都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目前已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尝试“2+1”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学校已经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这种模式。尝试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加强岗前就业综合训练,全面推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目前在证书推行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考取更多资格证的机会,例如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采购员、报关员等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技能竞赛,让学生成为技能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