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现状 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0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是早上八点的太阳,更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参照,他们的身心在不断的发展。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做出一些缺乏素质的事情,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反馈,也是向心理教育提出一个重大的挑战,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学校没有把心理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主观作用,导致他们心理扭曲。在当今这个纷杂的社会,如何能够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为了让学生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来加强儿童的心理教育。小学生的性格还处于发展中,应重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大多数小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并不熟悉,假若不加以引导,悲剧在所难免。究其原因在于许多的小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没有正确的处理方法。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容易出现叛逆期,思想出现较大的滑坡。因此,必须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国内加强了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做了较多的研究调查。调查显示:一方面,大多数小学生没有兄弟姐妹,单独相处得时间比较多,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只会让小孩更加孤僻;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把心理教育放在首要的发展位置,对学生总是一视同仁,没有重点挑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没有尽到辅导学生心理的职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小学生不能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对外界的诱惑抗拒力不强,容易对电子游戏等产生上瘾的情况,这类学生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2.2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
基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知识的普及。较多学校只顾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未认识到其重要性,致使教师没有把心理教育重视起来,或者是开设的心理教育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因素。
2.3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心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多数父母都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满足他们物质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却极大的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两大因素的结合:即生理和心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2.4缺乏职业化指导
现如今大多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这些指导教师没能正确地给予学生心理指导。
3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教师能做的就是改变原先的单一教学方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
3.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对于教育小学生需要耐心的,心理教育更是特殊的课程,要求每位教师具有极高的素养,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是难以胜任的。通过优化心理教育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因为教师是给小学生上课,很多学生都贪玩,o法正常交流。通过从内外部环境出发,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心理教育打下基础。
3.3引导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准确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多与他们真诚地沟通,才是作为教师应有的工作。如今许多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环境,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3.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如今的社会,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门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让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心理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利的保障。
3.5平等对待学生
面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教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教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拥有失落感,那些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来说是不好的,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全面的看待问题。
4结语
心理教育课程对于整个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确保心理教育的实效性,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升华自己的价值观,享受心理教育带来的馈赠。教师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还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心理真正得到提高,也能体现出人性化课堂的意义。因此,教师还应安排多种心理辅导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王君秋.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6(03):125.
篇2
我国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小学生拥有更加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精神,从现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与发展,标志着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交织作用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积极的、负面的、落后的亦或先进的思想,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育处于初期阶段,对于外界环节的抵抗能力弱,经不起花样繁多的诱惑,因此,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外打工,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缺少父母的教导与陪伴,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必然会存在孤独、偏激、消极等问题,再加之心理教育的缺乏,从而使得小学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城市里的小学生相比,一些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加强我国的小学心理教育力度,从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开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已经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义务。
二、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从出生开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长。因此家长要注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家庭里要做好表率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充满和谐与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这样就不至于使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有情感反差,而产生不适应的心理,让学生们个体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对生活、对社会充满自信和希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事物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积累老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去做一些公益性活动.加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对感恩思想的体会只有孩子们亲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并引导他们去学习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树立目标,去追求生活。
4、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教育制度
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篇4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篇5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教育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50-01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由于压力的排解不当,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性格的形成。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中生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保证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以后的人生路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来自于父母朋友的巨大压力像一座巍峨的泰山一般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肩头。过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同学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同学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是畏手畏脚、谨小慎微;有的同学盲目自大,不把任何事情、任何人放在眼里,缺乏对别人起码的尊重;有的同学碰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闭上眼睛,任由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问;有的同学焦虑抑郁,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等等。作为一名老师,每当看到这种现象,总会心痛。花一般的年纪,理应像花一般绽放。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问题
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者尚未完全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要求提高成绩,提高分数,提高名次,提高升学率,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关心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们的苦闷、难题无处去诉说,只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2.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
有的学校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阻碍。在实际行动方面受到阻碍,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例如: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当前的高中学校,基本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教授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生物教师、化学教师等等。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率较低,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只能干着急。此外,由于生活的压力,有些老师自身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不负责任等等,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是巨大的。对于身体、智力都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环境的好坏更加重要。高中生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毫不夸张的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一个干净、优雅、文明的校园能悄无声息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校园里,绿草如茵,生机盎然,便容易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心理良好的发展。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垃圾遍地,黄土飞扬,那么则容易滋生暴力,危害学生,危害校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
2.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匿名调查
自学生高一入学之际,学校就应不定时的组织学生的匿名心理调查,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行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信息不外漏,学校应在进行调查之前,对有关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向学生解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调查之后,学校应立刻召开集体会议,对所涉及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也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最后,针对这次调查会议写出具有一定建议的工作报告。
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者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含教师。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老师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自居,而应放低姿态,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以倾听的姿态出现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难题。当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时,他们便会喜欢听你上课,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关于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让老师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不是一直处于站在旁边干着急的状态。
4.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教育功能
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我把孩子交给你了,如何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其实不然,一个品格健全的孩子的成长,所依靠的远远不会只是学校的单方面教育,还需要学生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父母亲朋的影响。因此,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单单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只有当学校与家庭保持一种良好的交流沟通,共同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结束语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由于外界压力的增大,心理负担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院校仍没有对此有足够的意识,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这非常不利于高中生思想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匿名的调查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发挥教师与家庭的作用,帮助高中生排解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鹏.论心理辅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D].河南大学,2013.
[2]赵艳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改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231-234.
篇6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档案;家校联合;人才成长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生成才教育的一部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下面就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点滴经验做一些交流。
1996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1999年起进入规范化阶段。心理咨询室和卫生室组成健康中心,政教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具体实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辅导中心有严格的咨询、预约制度及工作人员行为守则,“真诚、友善、亲切、帮助”是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提高心理教师专业水平
目前,我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两名,都已得到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格认定。我们定期派心理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及地、市教育局主办的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新生力量,心理委员上任之前都经过心理老师的培训,他们既是班级心理监督员,又是班级心理咨询师。
二、开设心理活动课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系统地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同龄的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环境,在同样的学习任务下,他们往往产生类似的心理困惑。班级集体辅导既营造了一个引起共鸣的环境,又兼顾了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需求,服务了广大同学,事半而功倍。例如,针对高一新生刚进入新环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心理辅导课就主要进行适应性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的同学与老师;高二学生主要进行交友辅导,包括同性之间与异性之间;高三主要进行考试辅导,每年高考前夕或举办班级集体辅导,或举行大型讲座辅导。
三、建立心理档案
2004年,我们投资引进一套由心理专家郝若平教授开发的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软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在应用方面,我们要求班主任与心理老师以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档案内容只能作为参考,不根据测评结果随便给学生贴标签。
四、个别辅导
近年来,我们建成了较为完备、规范的心理辅导硬件设施。2010年底搬入综合楼,目前正新建2个个体辅导室、1个心理放松室、1个团体活动室、1个心理教师办公室。为了保证咨询过程科学规范,在咨询过程中,实行预约制度,对典型案例进行记录、整理、存档,严格做好保密工作。
五、家校联合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功能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教育变成了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尤其在中小学中表现更为突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在每年举行的全校学生家长会上,心理教师都要做专题报告,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了解父母角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家长专题心理辅导,比如太原师范学院教授郝若平来学校给家长做了题为“家庭教育――孩子成功的第一向”讲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六、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
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业型向专家型发展,2004年6月,组织申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生学习潜能开发与情绪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果发现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受情绪的影响较大,高三年级较小。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摆脱情绪的影响,相对来说他们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的职责,更注重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具体策略。该课题2010年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已达省内领先水平,是省内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高中学校。
七、成立心理学会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整体心理水平,提供一线教师与心理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经校委会研究决定,2006年5月18日,介休一中心理学会成立。83位一线教师主动报名参与心理学会,壮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八、开设健康专栏
校园心理环境指一切影响校园师生现实心理活动的各种因素,校园心理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和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彰显校园心理环境的功能,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提高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的心理水平。
从2000年起,心理辅导中心在校刊《昕报》中开辟“心理导航”栏目,由专人负责组稿及策划工作,由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答复,同时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同学交流经验及教训,并为学生介绍积极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2006年推出“介休一中健康通讯”,该通讯面向全体老师与同学,在不同季节、学期不同阶段为全体师生提供健康指导。比如,3月8日期间的“女性专刊”,4 月 30 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的“安全专刊”,5月高考前夕的“高考专刊”,9月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指导,假期前夕的假期健康常识。另外,为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善待心理,由心理辅导中心组织策划,成功举办数届“校园文化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九、启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实施系统”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80-0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观念的转变,人们思想的开放,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轻视,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三到六岁的学前儿童进行的关于他们心理不成熟幼稚,自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不足等个方面进行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度。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注意力不集中
幼儿因为对很多事物的不了解,也因此对各种事物与现象充满了好奇,由此造成,幼儿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吃饭的时候容易被身边的其他事物吸引而走神不认真吃饭等,这些现象据可以归结为幼儿有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心理问题。
(二)不稳重
主要表现为幼儿的好动行为,总是喜欢乱跑乱跳,不能安稳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总是喜欢抓抓别的小朋友等。
(三)攻击行为较为严重
在幼儿的交际圈里经常会见到一个小朋友把拎一个小朋友打哭的现象。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玩的挺愉快,下一秒就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玩具,一个零食等发生口角,而产生攻击性的行为。这项问题对于哟而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有效提高幼儿心理教育的意义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幼儿期之后的时间学到的知识是幼儿期的百分之一。由此可见,幼儿期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是人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处事态度,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将会对孩子们的感情,个性,社会适应力,处事能力与交际能力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家长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表明了幼儿期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也体现了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另外,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它符合了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目前,国际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由于幼儿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无知,也因此周围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应该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在幼儿园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室内环境也可布置一些温室植物,这样清新自然的氛围,可以让幼儿远离焦虑,产生愉快的情绪。其次,幼儿的嬉戏玩耍环境也可以适当的与心理教育结合,为其提供宽敞的游戏氛围,能够放松心理的娱乐游戏,让幼儿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玩耍学习与发现。社区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心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可以在社区小孩子聚众玩耍的地方贴上关于互相谦让,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的条幅,这些善意的道德行为一旦在幼儿心里扎根就很难动摇。
(二)融入渗透教育
渗透教育是指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其他的事情中,例如,可以在幼儿的汉语教学中,通过某个字的学习联想到某位名人或古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此来引导幼儿的心理问题,如邯郸学步,告诉幼儿要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此外还可以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游戏环节,这里主要可以让幼儿懂得要分享,以及游戏比赛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别人的示例进行随机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扮演着育人影响学生行为的角色。幼儿的学习能力极强,老师的每个行为都会被不同的幼儿看在眼里,对他们的价值观与判断能力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做起,起好带头作用,用自己的健康人格来教育幼儿,以免使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
(四)做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家是幼儿成长的起点,也是孩子的避风港湾,父母的教育对于幼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校,家园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主要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校园展览会等,让家长参与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理念与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等活动参与幼儿的家庭教育,两者有机结合,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努力与进步。
(五)进行个别教育
在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事物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很有可能会因此产生分歧,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会做到符合每个幼儿的要求,众口难调,这就要求老师改变教育模式,采取单独辅导的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旨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以及对待事物的心态,让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对某些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希望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媛媛.社会性发展视角下的幼儿问题和对策心理健康[J].淄博师专学报,2011,23(1):98.
[2]沈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1):124.
篇8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的探索,从三点论证心理教育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以此来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进行一个理论性的阐述,阐明心理教育在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程发展发展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体育心理
一、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
(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与心理教育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压力的逐步增大,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人们的身心都备受煎熬。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成为了热门话题,各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出台,人们却忘记了如何防御心理疾病,好像患上心理疾病是里所以当的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物质的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严重威胁,心理疾病已不是少数人认为的不是“病”的“病”了,它依然成为当今社会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精神疾病。
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事实上位居第三的体育教育却有重大问题,抛开反复、重复教育不说,就体育课本身而言,喜欢、重视这门课程的人占少数。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在单一身体锻炼上了,肢体活动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认为现代体育教育应在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上。这个教育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心理障碍;二是,对学习、生活压力的缓解。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对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人在承受某种压力,或是过盛精力没有发泄渠道时产生的。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某种固定、单一工作,不爱与人沟通,没有其余爱好的人,绝大多数都患有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一旦发作,不仅会伤害到自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而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或是过剩精力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性,其二便是运动。
运动是缓解压力,平和心态的最佳疗法。例如:我们可以制定一套利于身体健康的有氧运动操,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锻炼方式,也适当的让学生发泄了内心不稳定情绪。让学生意识到这就是一种心理发泄方式,从而学会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采用其他极端方式,在发泄的同时又增强了个人体质。
(三)体育课本身的心理而难题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体育课本身对教师的新要求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便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师德修养心和心理修养是一名健康的体育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同时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个健康的、友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便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既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亦是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这是体育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建立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学中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这样的积极关系带来的融洽情感,练好的教学氛围,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成绩和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这样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比其它课堂教学所占的整体比重大的多。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是选取教材的基础,扩大选取范围,多加入一些专项课、选项课、开放式教学课。游戏可说是体育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通过游戏可促进学生意志、思想、体力、智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选择教法。
(1)营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形成集体意识,教师应着重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重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学习互助的习惯。
(2)体育具有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懂得、具备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则表现为运用集体性项目,使学生能够为共同的目标团结一体,勇于进取。
三、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9
一 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这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学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 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开设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想品德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人物作为楷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教师以身示范,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通过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 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篇10
情感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异常波动状态。情感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凡是与人的需要相符合,能使人得到满足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积极的态度,因而相应地产生肯定积极的情感。如满意、喜爱、愉快等等;反之,就无动于衷或产生否定消极的情感。从9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发展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说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他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的方法得法,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一定能取得好成效.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各科教学都要强调情感的培养,而地理教学的情感培养有其独特性。地理教材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和平,与各国各地区人民友好的情感;形成学生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珍惜地球的资源、能源、粮食等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国家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认识,可以实现爱国情感具体化,是指对我国的地理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自然和环境,逐步去了解它,关心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获得自身的爱国情感体验。
2、增强全球意识
现在由于人类的活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步加大,气候问题是全球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酸雨、臭氧层空洞等,这不仅仅需要某一国家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整个地球人的努力,相互之间进行协商共同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也至关重要,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3、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在社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重要的任务,因而,每个公民如果具备环境意识,我国的环境将大为改观。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学科渗透的方式,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修建水库就有许多不好的方面和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在于控制了洪水,可以灌溉农业,以及可以发电等。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使下游的土地的营养降低,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因而,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的生存的危害,自身的心灵会受到启发,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在考虑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例如:在家庭购买冰箱时,孩子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丢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他们会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二、提高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1、教师自身情感的提高
教师本身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进而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下努力学习。例如在介绍我国地理环境时,可以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景秀丽等,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自豪之感。我国是寒潮、台风、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古人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战胜自然灾害的本领;从我国是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量不足的国情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节约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与珍惜和爱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关系,增强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情感。
2、所有的学生平等对待
教师不要因为好学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这样造成差生与教师的感情不融合,学习上也会出现厌学情况,最后导致差生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因而,要实现差生学习上有所进步,就要求教师用真心的情感对待学生,差生出现错误不要一味批评,而是耐心进行教导,使其明白错误的根源,进而改正。一旦差生认识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其自身行为和心理都有所感化,对学习充满信心,进而会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3、提高教师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的工作是教课,而课堂上语言表达是关键,如果说教师的语言表达不清晰、呆板等,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较大打击,因而语言表达是其关键所在。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性、科学性,而且要生动、形象、趣味化。必要的手势也应该加入,进而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掌握情感这一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激感的方法,对学生“动之以情”,这样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极为有益的。
4.面对面的谈话式沟通
虽然这是最直接、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可以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进行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这种沟通方式有以下几种:师坐生站、师站生坐、师生共站、师生共坐等。在现实的情况分析,前两种均不太好,因为我们在师生沟通时应尽量注意师生的平等,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师生共站,在室内最好是师生共同坐下沟通较好,即使这样还有许多位置关系,如是面对面还是并排坐,师生保持多远的距离等都有讲究,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5.作业沟通
任课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不应该仅仅对于作业本身的对和错,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可在作业本上写道:“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可不要再这样粗心了”“努力啊,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也许会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