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跨界人才和创意人才日益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美术技巧的培养,难以满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增大,美术逐渐沦为副课,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空间日益变小,社会各界为保护与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强烈要求进行创意教学。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美术主要是临摹前人的绘画与书法,注重对绘画功底的训练,因此,幼儿的美术技巧通常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通常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到严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幼儿临摹得越接近对象本身,就越能体现绘画功底,然而一味地临摹对象造成幼儿的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
1.确定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意与跨界受到人们的欢迎。何谓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可以是跨文化,逾越两种或多种边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向创意与跨界方向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绘画边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感知性与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实现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日益提升。
2.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
幼儿在早期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的意欲与情感进行想象与发挥。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与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给予幼儿太多的限制与约束。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感知美的存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对画材、造型、色彩等进行严格规定,而是鼓励幼儿随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使其拥有更多的独特的构思与创造。
3.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组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集体互助创作或户外写生等,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此外,美术活动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前人绘画的临摹上,而是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发现自我。为了实现幼儿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如可以利用木棒、贝壳、小汽车、废弃卡纸等有趣的物品作为印刷图案。通过各种形状、色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或组合进行绘画。
三、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
1.利用瓶盖、纸板进行印画
瓶盖与纸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利用瓶盖与纸板进行作画,在印画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利用瓶盖进行印画的过程中,首先在瓶盖表面涂一层颜料,之后将瓶盖的颜料印到纸上,幼儿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印出如乌云、花朵、青蛙等各种图案。对颜料厚薄的控制和印画过程中的轻按与重按,从而造成不同的印画效果。幼儿在印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绘画,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纸板主要是利用瓦韧纸,将纸板折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状,在纸板一侧涂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一侧印到纸上,印出如雪花、树木、风车等多种图案,幼儿通过将纸板折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2.利用手作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利用手势造型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如拇指相连、双手张开是鸟儿的形状。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双手创造出各种轮廓,再加上绘画与上色,形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同样的轮廓,经过幼儿的想象,可以画成不同的动物,如同样是五指张开的形状,部分幼儿可以描绘成孔雀开屏,而部分幼儿则会把五指想象成大象的鼻子与四条腿。除手势之外,幼儿还可以利用手指作画,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脸或者动物的形状,幼儿的想象力在利用手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在幼儿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意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通过确定幼儿的美术教育方向,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瓶盖、纸板、手等工具进行作画,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幼儿创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4(2):253-254.
[2]马倍利.论创意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2,6(10):126.
篇2
关键词:水彩画;创意性学习;水彩教学
水彩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水彩画教学是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随着水彩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尝试,而不仅囿于传统水彩技法的沿袭,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在基础色彩训练中培养创意观念
在入校之前,学生们就有了色彩初级理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光色,进行光的分析,感受空间带来的冷暖对比,寻找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追求画面色彩的整体统一等等,这些成为评价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们依靠艺考培训以来的作画惯性画下来,进入到专业美术训练中,也仅仅是把作品尺幅增大,将表现对象复杂化,色调要求更整体而已,却忽略了在学习阶段应亟待建立的色彩创作观念以及表现方法。色彩理论不仅包括色彩基础知识,也应包括色彩的创作规律及好的色彩创意,即专业的色彩理论教学应将学生从写实色彩转到观念色彩上来,并贯穿于学生色彩学习的始终,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的进行。创意观念建立重要在于传统写生模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写生必须准确观察记录色彩、研究形体结构变化、营造立体空间气氛及提高画面意境美等视觉形式,追求画面与实体色彩高度统一,这样标准模式出来的学生因逐渐失去想象的经验而导致想象能力与创意的匮乏。在观念色彩中实体色仅仅是参照和感受的对象,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想象,如感觉上强化对比,可以鼓励学生拉大暗部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关系,以增强不调和感;或者围绕学生所臆想的情境而有意弱化对比,大胆用灰色,减弱甚至抛弃实体的固有色;抑或强调瞬间的感知而跳跃性排列纯色或不调和色,采用点彩法或色彩构成等等。在观念色彩创意性练习中,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但这不意味着丢掉色彩造型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而是教师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观念色彩课程,让学生逐渐锻炼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色彩创意观念。
二、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
具备一定的色彩基本技能后,学生选择性进入到水彩画技法的学习,并开始利用西画语言独立表达艺术观念。水彩画的技法表现多种多样,如水彩画干湿画法所形成的喷洒法(撒盐、洒水、撒色)、拓印法、吸色法、刮画法等等。这些本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却常常因为枯燥的讲授和单调的训练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教学中创作作品与技法练习割裂开来,甚至在毕业创作时,学生们常有因大画难以控制而不敢在画面上进行技法表现的畏惧心理。在技法学习阶段就培养创意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水彩技法的探索与教师对水彩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只有经历对水彩技法进行反复琢磨、不断研究、倾注精力和感情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好的技法创意,才能够产生创作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产生成熟的创作作品来。对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主要包括材料的创意、水色的创意和光色的创意。
1.对水彩材料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特殊,比如水彩纸的厚度、承水性能以及着色程度高低,水彩笔的吸水性与弹性、深入笔触的能力,水彩颜料在干湿状态的变化大小、色彩的鲜明度与颜料溶于水后的颗粒沉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水彩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水彩画教学中,应该重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发挥水彩语言的优势,在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熟悉一切可能的材料,比如比较水彩纸表面肌理变化带来的画面效果,或者尝试玻璃卡纸、油画布、夹板等多种不同于画纸的材料,体会在不同画面环境下底板的粗与细、光与滑、吸水多与少等情况产生的水分与笔触变化。
2.对水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是其体现的特殊效果之一,运用水之无形产生色的渲染与层次,在透明的水中追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效果,这都需要娴熟的水色技艺。掌握水与色的变化,即是深入研究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形成水彩语言独立艺术个性的重要渠道。创意性的水色学习,应该先研究自然物象中色彩的虚实、远近、空间关系,将水中潮湿、变化、透明的效果融入到气氛的感受当中去,比如说研究雨景带来的趣味:小雨的朦胧、中雨的清净与大雨的弥漫;或是观察水面的浮波、水中的倒影;或是分析柔软的边界、天际的云霞。在有了自然真实的感受之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水彩意境,并反复训练技法语言以追求画面意境的实现,这才能形成具有个性语言的水彩画创作来。
3.对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对光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不同光源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倾向、不同时间中景物色彩的相应变化、婆娑树影下形成的大小光斑、透光大小影响到的画面氛围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真实记录光色变化的同时,扑捉寻找最能打动内心的光色瞬间,并利用技法语言尝试绘画表现,如光影中对光斑虚实、大小、疏密的安排,对色彩以及色调的把握,对干湿技法的控制等等。在完成技法训练后增加创意练习,如改变实景色调、抽象或夸大色彩关系、添加光色趣味等等。这些创意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水彩中光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对水彩技法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写生的创意性
面对水彩画的多种技法,传统水彩课程的开设相似于色彩基础粉画课程的训练,从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到风景写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生中度过了。虽然写生在水彩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无论从光的科学分析还是对于色的研究感受,写生都是认知自然和技法训练的直接途径。然而过于依赖写生或者机械的照搬自然,其结果只能导致水彩作品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写生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处理与感受都有差别,重点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画质感、画光线、画体块,或者画抽象、画水色等等,这些对形象的处理变化、构图的裁剪取舍、色调的设计与意境的传达,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所在,写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创意并提高水彩表现能力的过程,水彩画写生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和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创意性的写生作品。而并非像在传统的水彩写生教学中出现的那样,教师摆放静物或者模特,提出课程目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思考者和传达者。学生画教师的兴趣,追求教师的感受,甚至有的连表现形式和方法都雷同,教师教学仅致力独立的艺术研究,而使学生成为教师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翻版。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写生课程开设,直接影响着未来美术教育中学生色彩意象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教学应立足于大中专院校以及基础中高级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展开,注重色彩教学中色彩以及造型的创意,而不拘泥与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真实颜色,这为基础美术教学的创意性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前提。
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意性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水彩画教学方式也发展变化着。除了手绘示范以外,搜索网络图片和名家视频、制作PPT课件,或者查找水彩画印刷品、作品拍照、摄影等等各种先进的手段都可以辅助教学,学生们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在博物馆展览馆中鉴赏原作,甚至能够轻松查阅到国外水彩名家的作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在方式方法上应突出师范教学的特点,注重水彩在师范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学时和内容中对水彩课程的安排不与美院水彩专业教学相雷同,这在具体教学中体现为水彩画写生和创作课程开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设计类水彩课程,比如服装设计、室内及环艺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效果图的绘制,或者插图、装帧设计等应用型水彩画法训练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现语言,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优质的师范教师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
西画语言体系下的水彩画不追求用笔变化,在水彩表现过程中,即使有精彩的用笔也会随着逐渐深入的画面而被掩盖;除此之外,水彩画中水渍的晕染、色与水冲撞形成的巧妙效果以及画面东方审美下的传神意境等,这些水彩画命题在过去的西画正统教学中曾被忽视。“水彩的用笔和水色变化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有许多相通之处”1,作为本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传承者,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比如借用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变化,在水彩画中结合国画的色墨互撞创造性研究色与水变化;或者在意境以及用笔中追求中国画的神韵,创造疏朗隽逸的画面效果;或者在画面评价中借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注重画面的品格及精神境界的传达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对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这并非改变或者削弱了水彩画教学的西画特点,反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彰显水彩画种在西画体系中的表现优势。无论对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只有秉持中国独有的民族绘画语言,才能够破除艺术间的隔阂,增强绘画作品中的民族认同感,并将独有的东方绘画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注释:
篇3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创意;人格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用以表达其内心的振动、丰富的想象的第二语言方式,在学前儿童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绘画则给学前儿童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与拓展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酣畅淋漓地舒展。在学前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其艺术天赋和潜力在绘画中得以延续和闪耀。而学前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前儿童认知美术,如何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得以发挥,如何催生出学前儿童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性,这是学前美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性概念
对于0~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它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因而要体现出幼儿期行为主体的美术行为特征和绘画艺术作品特征,它与其他成人美术有极大的区别,它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幼儿,是基于年龄特点之上的美术教育认知概念。其次,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第二语言,具有表达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理解的功能,在学前儿童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内心感触的表达之时,绘画美术就成为学前儿童发自内心的知觉,通
过对现实自然中的物体、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的逐渐感知,学前儿童一般喜爱熟悉而欢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并且带有色彩鲜明、
对比突出的美术作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启蒙反思与优化创意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美术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把握儿童心理及美术特点的前提下,要对其教育进行反思,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进行优化创意下的学前美术教育
活动。
1.增强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知
美术教学者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宜性的辅导。在学前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思维的拓展之时,要观察和发掘学前儿童的“涂鸦之笔”,在其手、眼、脑的配合不够默契的思维上,要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在绘画中展现自我,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其特点,进行欣赏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选择形式层面、幼儿易接受和欣赏的作品,如《红、黄、蓝构图》《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等,这些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易于勾起幼儿的直觉,唤醒其对话本能。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可以将其对生活的理解迁移到写实绘画作品上来,如: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这些都是幼儿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更丰富的感情
世界。
2.以童心回归的理念引导个性差异化的幼儿绘画创意
在人类0~6岁的个体发展时期内,每一个幼儿都有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特殊的认知,美术教学者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回归童心的理念进行尝试性的引导,要渗透不同童心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刻意求造型或技巧,要引导幼儿培养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等,进行赏识性的美术教育,要理解不同幼儿、不同风格的幼儿作品,而不是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其作品的标准。
3.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与素养
早期的人格培养对于个体的知识构架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而早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在培养幼儿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其人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左右脑开发的双重角度入手,注重对幼儿右脑的开发和引导,训练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外形、结构、布局和颜色、质感等进行认知和抽象思维。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触摸、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记忆、对简单线条的奇异想象等,指导幼儿勇于实践,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并加以鼓励,有效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发展和智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在使幼儿掌握基本认知的同时,也使幼儿在绘画艺术中寻找到了自信。由于其在早期启蒙阶段即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助于幼儿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感知与情绪,并且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从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进行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并初步培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早期的艺术素养,促成其健全的人格品性。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调查分析表明:聋生有以目代耳的特点,他们观察敏锐、模仿能力强,美术是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直观的美术教学弥补了他们听力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的效果较好,可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再加上他们信息匮乏,对自然事物缺乏认识,一旦接触创作,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味地模仿别人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意,反映到日常教学中,就是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缺乏个性,模仿痕迹严重,创作的内容雷同。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长期的教育教学思维惯性在作怪,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放在首位,更多的时候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强调整齐划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时代里,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开展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教育,并进行探索与研究。那如何在聋校的美术创作中优化发展聋生的个性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不断地摸索与总结,现就以下几方面作管窥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聋生个性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对聋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凯勒之所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两个重要因素密不可分,一是虽然她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都被病魔夺去了,但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反而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她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去认识与感知这个世界。
二是她有一位受益终身的人生导师——安妮·沙莉文,她能够从凯勒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天性,从而为她量身订定各种课程,最终把凯勒培养成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只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负责的行为。
聋生由于耳朵先天失聪,导致入学前主要生活在家庭这一狭小甚至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由于有的父母存在怨天尤命和消极对待的思想,所以生活中只解决他们饥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注重家庭教育,还有一部分父母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孩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也有一些父母考虑到孩子由于身体存在缺陷,于是就过分溺爱,以至于他们形成的不是“个性”而是“劣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展很多聋生在入学前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一点儿组织性、纪律性,就像一匹没有经过训练的“小野马”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以上原因,入学以后,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大环境,以利于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得到优化发展。
二、聋生“个性优化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
首先,转变家长的观念,告诉他们不要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想法,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他们讲述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让他们树立起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信心,聋生经过培养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用之才的。其次,家长要学会简单的手语,以利于和聋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是聋生家庭教育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聋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最后,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尽量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读画报,一起涂涂画画,一方面增强亲子间的亲密度,一方面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形成聋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教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和“读画能力”。我们对阿恩海姆说的“观察能力使之具有视觉性的判断”“视觉是积极的探索”要有深入的认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聋生在看事物时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形成具有“观察”行为的能力。“读画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用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中来,对于在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研讨,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聋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2.教育过程的操作原则。注重层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接受知识时,所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意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个性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开放性。
美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创作人用自己的想象与思维去填满它,而聋生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要从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美术创作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发挥自主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挥美术方面的天赋与才能,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适当地开设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聋生的美术创作。在聋生的美术创作过程中需要一段不受他人评价的时期,这样,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受到阻碍,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美术创作了。如作品火柴贴画《游泳》,学生的想法很有创造性,她刚开始时制作时,人的胳膊比腿长,我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她说明原因,她说:“这是一群肢残人在游泳比赛呢。”可见,给学生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是至关重要的。
美术创作要与语文、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或造型游戏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与惊喜,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4.培养创作能力。聋生“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依赖性较强,易于附和他人”。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自信,我们应该帮助聋生树立信心,将美术创作从神坛上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们认识到创作可大可小,人人都有创作潜能。创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多动手动脑,就能成为创作的主人。
如美工第八册《石头画》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教师是领路人。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讲授新课时以多媒体播放儿歌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总结石头画的制作步骤。当然学生在尝试完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都是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要把握好时机,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多向性的回答;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学生多元性的艺术创作。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创作,又引发教师的思考,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被动、消极的学习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完善。
总之,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发挥每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采取各种创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从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美术教育这种形式,拓宽聋生的视野,让他们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与认识世界,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思维动力。
篇6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呢?任何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就存在的,都是需要在实际的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历练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学习、多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所鉴别,才可能综合学习各流派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视野。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它们、欣赏它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益于身心健康。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学习欣赏方面的知识,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应注重在教育中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与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刻认识社会生活。可以通过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再现生活。艺术素养得以提升,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体现艺术的认识价值,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体验生活,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五、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大影响,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可以陶冶情操,艺术可以提升人的修养,陶冶情操这一境界就要求主体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能够领悟期间的美感。不论是艺术领域的美术,还是音乐戏剧等,均需能感受艺术的本体与潜质。
艺术本身就是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的认识都不一样,但艺术的前生是创造,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来创造的,要提高思维,就要开阔视野,厚积薄发。解决思维的局限性才是提高艺术创造性的关键,如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1、为了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艺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即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如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考试方式与内容尽可能灵活等;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其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多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并树立榜样,重视非逻辑思维形式;
篇7
[关键词]发挥想象 个性张扬 审美体验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学生的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眼里,一幅画的“好”与“坏”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像”还是“不像”。他们只习惯于“照葫芦画瓢”,根本没有“用心”参与。结果导致学生的作品缺乏个性,更谈不上有所创造了。因此,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既能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创造。
一、让想象成为创造的基础
美术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去观察事物,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创新教育。但是,往往都是喊的过响做的过少。而事实上,若要真正地发挥出美术课的“创造”功能来,首先应从“想象力”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感觉器官来感受事物的形态,进而在头脑中转化成一种思维的能力。只有让他们通过想象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热爱生活。以后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例如。我们指导学生画不相同的图形时,可以分小组来进行。让他们轮流作画、随意添加,这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最后点评,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装饰画教学时,我们可利用图形和色彩来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我们不妨变换一下我们教学方法。借助一些外来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通过声音和图片信息,与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进行交流,让学生把作品与名人名家的作品相比较,以找到共同点和共鸣感,促进思维的发展;或者就某一题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等等。
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小学美术课的灵魂。只有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才能促使学生画出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来。
二、让个性在和谐氛围中得以张扬
美术创作讲究个人风格。任何一幅作品都有他不同的艺术特色。而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如要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就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这对他们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大,而这些应该源自于和谐的氛围。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是要注意因势利导创设和谐、积极的艺术氛围。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致使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离开了老师,去画一个新东西时,自己就不会动笔了,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艺术创作个性的缺失。我们以画花为例,如果学生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去画,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复制品,尽管学生学会了技能,但不懂得去创造。反之,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去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姿多彩的。美术创作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就好像在不同的孩子眼里,有的看到的是森林,有的看到的则是树。而这一点点差异,恰恰给了我们启迪,那就是我们必须要从其中洞见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
众所周知,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孩子进行绘画的氛围,是搞好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或者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他们选则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比如,利用游戏教学法从感觉和思想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造型、绘画以及手工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其中,并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完成作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学会独立观察与思考,有效地将技能学习和培养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同时要尊重学生们的意愿,鼓励他们发挥,让他们放飞思维。大胆创造。
三、在审美体验中学会创造
美术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欣赏,尽管小学生欣赏的水平和审美角度尚处在不成熟阶段。但是,每一次欣赏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体验。
比如,在泥塑与剪纸工艺课中,我有目的地渗透雕塑、剪纸艺术优秀传统的教育和劳动人民生活的美德熏陶;在雕塑中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工具,在剪纸中让学生自找各类材料,以此促使学生动脑。手脑都得到锻炼,促进劳动观念的形成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课后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我欣赏。对于偏颇之处,我作以点评,对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热情都高度地进行赞扬,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根据美术教材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讲。在讲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都是直接命题让学生进行作画,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不但会阻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会恶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这样个性化的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
二、自主体验,引导想象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着课堂的主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效率较低。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权利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中国画是一个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蘸墨,用毛笔蘸墨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在宣纸上进行涂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画一些事物,一直到蘸的墨水用完。通过这样的绘画让学生感受毛笔绘画过程中的干、枯、涩等中国画的特点。在此之后,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在倒取的墨水中掺入一些清水,然后将淡淡的墨水在刚刚画出图的宣纸上泼洒,通过泼洒发现墨呈现不一样的形态,有干的、湿的、浓的、淡的等,让学生认识到宣纸遇上水呈现出来的不同变化。这时候学生一定非常好奇,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学生渴望继续学习美术知识得到想要的答案。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为学生打下创新的基础。教师可以以游戏开始着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涂画呈现出来的画面进行想象。例如使用干笔绘画出来的线条可以想象成为一个枯树的树干,想象成干枯的头发等;浓淡墨水相结合的地方想象为一些乌云、浩瀚的大海等。通过这样的想象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水墨画的技巧,还能够将中国画的神秘感彰显出来,让学生爱上水墨画。
三、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鼓励和评价是一种最有效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可以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堂上,如果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绘画,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例如“你这个地方画得漂亮极了。”“你的构图真丰富!”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等表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构建一个高效的美术课堂。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过于表面,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纳入评价的范围,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创新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整齐划一和模仿得像不像作为美术学习衡量标准,这样的教学不但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失去美术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摆脱统一标准化的评价,改变答案的唯一性,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春天》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春天的样子和特点画出来。有一个学生举手向我说某同学在画板上随便乱画。那位学生的画板上画的是一堆各种各样颜色的线条。这时候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问学生:“你画的春天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学生说:“我感觉很多种颜色缠绕在一起非常漂亮,让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像春天给我的感觉一样。”听完后我说:“画得非常棒,画风非常奇特,继续努力。如果你再好好勾勒一下,形成一条彩带,仿佛是仙女下凡的彩带一样婀娜多姿,这样不是更加漂亮吗?”这样的鼓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意见之后能够虚心接受并积极改正。有一些学生面对教师的建议可能并没有认真修改,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进行完善,这样能够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完善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美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任务。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创新教育的开拓中更是责无旁贷,高校美术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并创新发展,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科学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中普遍开设艺术院系,可见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具有美术创作能力和从事美术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实施培养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本质决定的,与其它教育有着明显的共性。然而,它又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大体上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能够通过作用于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感知发展、素质培养、情感塑造得到充分的实现;第二,能够作为一种纽带,使个体与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达到完美的统一;第三,能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所有教育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但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是其它教育学科无法代替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美术教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形象思维的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逻辑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以忽视甚至抑制形象思维为代价的。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意、审美、伦理等的发展。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的关注点是学生而不是书本。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日常生活中构建知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引导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更多的不是设计教师如何教,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学,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美术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实行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美术的教学是探究性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应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要努力突破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形成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四、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教育同时又是整体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每位教师应该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思路、方法、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对知识资源的使用,对学生思想空间的关注。由于时代不同,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主题已经转变,要经常更新教材,从教学传统化、考试统一化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行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兼顾好选修课的学习,并不断深化、完善学习理念和方法。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现代的艺术教育教法已扩展到氛围教育、情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教育模式,这对创新教育重视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基于艺术院校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它的弊端日趋明显。笔者认为,当前美术基础教学出现上述不足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根源:
(一)造成艺术院校学生进校的美术基础差的主要根源,还是在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上。首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了衡量一个中学办学的好坏主要还是看他的升学率。中学为了自己的业绩和名声以及办学条件的升级等等,都会把高三的学生作为重点看护的对象。成绩好的学生不用说,学校自然也会鼓励他(她)们考取普通高校中的文化类专业学科,而成绩差的学生,中学为了升学率就会让他们去选择一些艺术类的院校,其中又有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而选择的,甚至很多学生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美术方面的培养就直接从高二或高三才开始进行美术基础的集训,所以最终导致了高校入学的艺术类学生大多数美术基础都不过硬。其次,现在的社会环境和风气都不太良性,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和亲朋好友以及街坊邻居等,对娃娃的教育和培养过于单一,每天只知道学习,根本没有去发现或者挖掘一下娃娃们的兴趣特长,每一种特长不是说学过一两年就可以有成就的,就那美术来说,如果没有过三五年的坚持训练和学习,根本就不可能有说的上对美术有一定认识。大多学生都是眼看靠文化成绩考不上大学了,才开始转行学习美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观念都没有摆对,如何学有所成。
(二)导致现在全国艺术类院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还是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当然笔者相信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必然过程。高校不断的在扩招,考入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火爆,以及各学科专业现在划分的越来越细,各个高校都在争先开设艺术类学科。学生是有了,老师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把前几年才毕业的艺术类学生留校任教,或者是在外面相应的公司里面请一些技术型人才到学校任教等等,但是专业性质过硬又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是少的可怜。
(三)造成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随着改革的潮流,现在也有一些改进,如绘画专业在素描上更加强调体积表现,黑白灰的概括控制能力,在色彩上更强调环境及色彩的空间变化,设计专业则强调结构素描,速写以及三大构成的练习等等。但这都还只是些表面上的调整。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美术基础课教学基本上都是由搞纯艺术专业的教师担任,这就难免将美术基础课上成绘画课,他们对于广告、景观、动漫等设计类的专业了解并不多,且美术基础课教师又基本上不和其它设计类专业课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偏离了各专业对美术基础技能及艺术修养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较少。美术基础课聘请的老师大多都是比较有名的画家、学者、教授之类的老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对新事物特别是新技术掌握不多,这就导致美术基础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少,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进行现场范画演示,虽说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因上课的老师较为固定,也容易把学生培养成风格单一,缺乏个性的发挥。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
二、艺术院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改进方案
针对美术基础教学出现的各种弊端,我认为艺术院校的美术基础教学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一)打破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特珠规律。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西方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而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其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既然艺术本身是不可固定的,那么艺术教育更应该生动、活泼、有趣,特别是美术基础课教学,它只是以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的表现为载体或手段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触发学生的艺术冲动,激活学生的创作神经,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传统的基础教学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花大量时间在传统写实训练或三大构成上纠缠不休。艺术教育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故可以采取更多的方法,如以生动、通俗地讲述一些名家名作的典故或古今各个专业的艺术家成长的故事,以及成功的商业设计案例使学生对艺术家、对美术基础、对相关设计知识的深入研习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性与浓厚的兴趣,从被动接受教育转换到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关于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知识点衔接不上,各自为阵,严重脱节。因为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要求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最好的处理就是从美术基础课程开始就由各个艺术类学科和设计方向的专业教师任教,或者是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任教,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动漫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主要就侧重在造型、构图和色彩上,另外一个就是动画速写,主要是以短时间、小开本画面练习为主,以夸张的画面世界和思维能力去创作作品;平面设计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侧重在构图、色彩以及三大构成上,多以辩证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画面和建设都离不开设计,就看是否有能力去提炼出来;景观设计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侧重在造型细节的刻画和空间透视变化上;而绘画方面的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造型和构图,以及材料运用上,可多练习长期创作的作品和人体结构练习,多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感悟事物的变化,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阿恩海姆说:“艺术设计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而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果还停留在仅仅追求表现真实的层面上,就会造成与专业衔接不紧甚至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