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体系管理体系

篇1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了政府监管有力、国民能享受到安全、卫生的食品供应。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将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美国三部门权力相互分离与制约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联邦肉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以及《公共健康服务法》等。由美国众议院制定并公布的美国法典(US Code)共50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7卷(农业)和第21卷(食品与药品),其中第21卷第9章为《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FDCA)》,美国大部分食品法的精髓来自FDCA。美国联邦法典(CFR)是联邦政府的综合的永久性法规,分为50卷,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第7卷(农业)、第9卷(动物与动物产品)和第21卷(食品与药品)。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USDA),依据有关法规在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负责制定《食品法典》,以指导食品管理机构监控食品服务机构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零售业和疗养院等机构预防食物性疾病。约有100万家零售食品厂商在其运作中应用《食品法典》。

为确保食品安全,美国总统于1997年宣布并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美国食品行政部门要对总统、国会、法院及社会公众负责。美国建有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网。食品机构中资深的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互相合作,努力保证美国食品的安全性。协调机构定期地咨询政府以外的科学家,以获得科技方法、过程和分析方面更多的建议和最前沿的信息。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机构是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与检验服务部(APHIS)、人类健康事务部下属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以及环境保护署。其中,FSIS负责肉、禽、蛋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卫生,FDA负责FSIS负责范围之外的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联邦政府不依赖于各州政府,他们在全美国设立多个检验中心或实验室,并向全国各地派驻大量的调查员。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联邦政府与一些州政府签定协议,授权当地一些检验机构按照联邦政府的方法检验食品,并由联邦政府付费。联邦所有具有食品质量安全监督职能的机构都不具有促进贸易的职能,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免受地方和部门经济利益影响和干扰。美国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特征是:总统(政府)、国会、法院三个部门权力相互分离与制约、透明性、制订决议的科学性以及公众参与。这个体系遵循以下原则:只有安全卫生的食品才可以在市场上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协调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政府负有强制责任;要求厂商、销售商、进口商及其他人遵守;协调过程对公众是透明的并且是可以参与的。科学和风险分析是制订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令、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用了预防方法。

二、加拿大CFIA负责所有食品检验工作

加拿大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加拿大农产品法》、 《食品检验机构法》、 《食品与药品法》、《动物健康法》、《肉与肉制品检验法》、《植物保护法》、《种子法》以及《消费品包装及标签法》等。

1997年,加拿大政府将农产与农产食品部、卫生部、工业部、渔业与海洋部中与食品检验工作相关的部门合并,成立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负责该国所有的食品检验工作。CFIA将与食品、植物、动物有关的工作划分为十四个方面,并将全国18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查系统纳入单一的体制管理,与此同时,为了能运用于所有食品种类,加拿大还在研究一种综合检验体系,使不同的检验能在相同的准则和指导原则下运作。

三、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分两类

日本食品质量安全立法主要有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质量;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质量;动物防疫;植物保护。

日本《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将向日本出口偶蹄动物及其产品的国家分为四类。中国属二类国家,即不允许中国向日本出口偶蹄类动物的内脏、肉、火腿与烤肉,除非这些产品在日本农林水产省注册的工厂中生产。日本厚生省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农林水产省根据《农林物资标准化及质量标识管理法》开展工作。

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分两大类:一是食品质量标准,二是安全卫生标准,包括动植物疫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日本厚生省颁布了2 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 000多个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在日本,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已成为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并普遍为消费者所接受。日本对进口食品实行进口食品企业注册和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日本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中,尤其是检验检疫经费一律根据当年计划由财政部门足额予以解决。因此,日本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精度高、门类全、配备齐,适合大批量、多项目、高精度、高速度检验的需要。其检验人员也非常优秀,检验技术人员的开支也统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2001年,日本政府仅拨给农林水产消费技术中心的经费就达49亿日元(动植物防疫、植物病防治费用另有拨款)。

综上所述,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卫生,使食品企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政府监管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以及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较完备,食品质量安全政策制定与有关法律建设较为成熟。

(2)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对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

(3)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中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等,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和方法。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91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7

重庆市已经构建了2个部级农业环境以及农产品安全质量相关检测机构,11个市级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相关检测机构和9个区县级农产品相应质量安全检测站,可以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比较全面的数据资料,可是质量安全管理效率依然有待提升。

1 体系建设研究具体内容

站在系统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建设来说,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下列方面。

1.1 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理论

深入分析并且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管理系统的具体结构、主体和该系统运作所具有的复杂性,详细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所处研究背景、产生的意义以及价值。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管理体系的具体理论研究,重点是调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对象[1]。

1.2 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依据重庆市农产品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现状、产生的问题、问题出现根源和有效解决方法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并且提出合理处理问题的对策以及措施。尤其对于不法分子造成的投机取巧、产品弄虚作假、刻意哄抬价格以及鱼目混珠等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打击手段和相应制度性管理措施。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应措施

比较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以及国外有效体系,找出我国具体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2]。结合重庆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构建实际情况,分析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 明确体系建设具体指导思想以及目标

通过过去的不断实践,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以及标准化体系具体框架已经基本上形成,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管理体系的体制建设带来了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可是依据实践效果可知,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运行管理比较落后、缺乏检测能力以及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等。

2.1 指导思想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来说,不仅应该保证生产质量,还需要严格的监管,检验检测方法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主要支撑[3]。针对农产品具体质检体系的构建以及管理,一定要遵循公益这一原则,采取依法推进以及规范建设手段提升体系运行管理实际水平,依据科学规划、有效布局、公正为民以及技术优先方针,显著提升这一质量监管体系所具有的服务能力。

2.2 构建目标

应该科学有效地推进农产品合理质检体系的构建,对运行保障、项目以及机构管理和团队建设进行不断的强化,增强技术能力,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为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安全提供服务,大力推行合法资质的有效认定,提高体系运行管理水平,构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具体市场准人体系、科学质量检测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体系等。

3 建议

3.1 建立差异化分层次具体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政策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体系慢慢产生了一种分层次发展趋势,对于基础性以及高端性农产品来说,其采取的生产方式、实际消费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均具有非常大的差别[4]。所以,需要依据其不同特征建立差异化具体支持政策。生产基础性农产品的时候,为了确保其质量安全,当地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建设支持无公害相应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且对农民合作社里面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合作社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发展保持一致,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以及农超对接。在生产相应高端性农产品的时候,当地政府要将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制定发展规划,奖励那些创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企业,并且提供一定投融资支持,比如财政投资参股、贷款担保以及J款贴息等。

3.2 制定可行性比较高的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规划

当地政府必须基于目前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衔接的条件下,结合本地土壤、水质以及空气环境条件与农产业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绿色无公害农业有效发展 [5]。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位置规划发展相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开展规划工作,大力扶持本地规划区里面的龙头企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正确引导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里面的农户把那些承包地利用租赁以及入股方式移交给龙头企业,从而有效提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所具有的规范化以及集约化程度。

3.3 建立农产品产业链具体整合机制

整合农产品整个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过程能够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起到有效控制作用。建立农户、农业合作社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个产业链具体整合机制,必须对合作社以及村级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大力支持以及鼓励跨区域、复合型以及多功能合作社的有效发展。针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可以将龙头企业当做主体,开展产业链整合工作[6]。主动引进实力比较强的龙头企业来有效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链,并且支持企业在农产品产业链前端有效控制品种,在其中端有效控制生产以及加工过程,在其后端有效控制产品销售市场,保证农产品从生产环节一直至销售环节都足够安全。

3.4 不断提高农产品相应质量安全技术

不断提升公益性农技具体推广服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具有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强度,构建专门满足生产者实际需求的合理农技服务机制。大力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对相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有效改造升级以及科研攻关工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及认证技术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更加细化,促进其和国际标准相符。

3.5 对管理体系构建中政府合理购买服务机制进行探索

应该选择达到标准要求的相应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并且签订农产品质量相应委托检验检测具体协议,委托其有效检测某一片区里面的农产品质量。当地政府应该提供检测需要的机器设备以及技术指标,严格监管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产生的行为,并且支持中介机构以及第3方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追溯系统进行研究。其中前期让当地政府出资委托相应企业追溯其中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到后期的时候就引导和别的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并提供有效质量追溯服务。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给人民健康带来保障,是使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以,我国各个地区应该结合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情况,构建可靠性比较强的管理以及检测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让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及认证技术规范,尽量和国际标准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冬青.RFID技术在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困境[J].学术交流,2011(5):130-132.

[2]王可山,李秉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问题与建议[J].调研世界,2010(6):7-9,13.

[3]周宁生,苏生平,冯咏芳,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创建之我见[J].上海蔬菜,2011(5):9-10.

[4]戴萍,卢伟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291-292.

[5]李晓峰,康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2,6(11):3-5.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内的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践增加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知识的讲解。

 

人类食物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工、消费方式的日新月异,储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以及食物种类、来源的多样化,使原始人类依赖的自然食物链,逐步演化为现在由自然链和人工链组成的复杂食品链网。从自然链来看,在种植业生产中有机肥的收集、堆置、施用过程中可能将多种侵害人类的病原菌、寄生虫引入农田环境、养殖场和水体,进而进入人类的食品链。滥用农药或将其他有害物质通过施肥、灌水或随意倾倒等途径带入农田,可使许多难于生物代谢的有毒化学成分在食品链中富集起来。由于忽视动物保健及对有害成分混入饲料的控制,可能导致真菌毒素、人畜共患病原菌、有害化学杂质等大量进入动物产品,为消费者带来致病风险。而滥用兽药、抗生素、生长激素等制品,可因畜产品中残留在消费者体内长期积累,产生不良副作用。从加工链来看,蔬菜、肉、奶等易腐败的食品,在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多个环节中如何确保不受危害因子侵袭,是经营者和管理者始终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食品加工、包装中滥用添加剂也是现代食品生产中不安全的因素。在餐饮业,清洗不充分、病原菌污染、过量使用调味品、高温煎炸烧烤等会使一些危害反复出现。食品安全危害可能产生于人类食品链的不同环节上。认识处在人类食品链不同环节的危害因子及其可能引发的食品风险,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

 

随着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以终产品为核心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方法得到了建立与不断完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导致了食物供给与需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也使食品生产、贮藏、运输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化和发展对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种食品安全现代控制体系应运而生,而且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一、建立和完善确保食品安全性的社会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性问题。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控制,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民族健康的保证。历史的经验和国内外的发展形势都说明,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食品生产和供应系统所用的各种添加剂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

 

随着农业和食品行业的发展,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用量及使用范围急速增长,药物管理急待加强。加强药物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化学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评估一般包括危害物确认、剂量-反应评估、暴露量评估、风险评定几个不同的步骤。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取得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的相应数据,需要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入,培养或引进相应的人才。

 

2. 对食品安全风险实行环境全过程控制。

 

环境全过程控制是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的核心,即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达到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控制。为此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并要确定这一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即找出对最终产品的安全性有影响的关键环节,改善操作管理,加强预防性措施,确保生产出的食品安全可靠。

 

3. 采用绿色的或可持续的生产技术生产安全食品。

 

过度依赖化学品支持的农业与畜牧业,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消费者安全意识提高的情况下,面临着改变经营策略和生产技术的挑战。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或绿色生产技术的实施可为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4. 制定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法律法规。

 

一个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水平决定了该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的高低。我国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整顿和规范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食品的从业人员、消费者等对这些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政府和企业的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大学里的食品相关专业应开设讲授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课程。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5. 建立健全市场食品安全的检验制度,加强执法。

 

在市售食品多渠道来源及食品中可能的危害因子随时间地点而不同的条件下,仅通过生产、加工等过程的监测与管理还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可靠。加强食品市场管理,建立食品市场检验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的另一项保护消费者的重要措施。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以及相应的食品标准制定,已成当务之急。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种类数量的日益增多,相应的进出口食品检验问题也突出起来。

 

二、 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要取得公众信任就必须有公众认可的管理模式及值得相信的证明材料,这就产生了各种认证;在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体系中,实现精确管理,实现零缺陷产品,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很多国际组织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国际公认的质量控制体系。

 

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简称。ISO9000系列标准是把组织和企业作为全球经济活动基本单位来定位的。这套标准的,使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在经贸往来与质量管理方面有了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标准重点关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要满足顾客需求,要持续改进,围绕这些重点,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同时第三方也以该标准来给企业打分,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事实上ISO9000目前已经成为衡量组织或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国际统一标准,通过了ISO9000认证,说明企业质量管理达到了基本要求,该企业产品有可信度。

 

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继ISO9000系列标准后推出的一套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用于规范各类组织的环境管理行为。该标准的核心就是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和持续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3.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

 

GMP是以企业本身为核心来考虑问题的,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GMP所规定的内容,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条件。

 

4.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OP)

 

企业为了使其所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的作业指导文件,把每一种卫生操作具体化、程序化,对某人执行的任务提供足够详细的规范,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记录,实施不力要及时纠正。

 

5.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

 

HACCP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其宗旨是减少或消除食品安全问题。该体系强调在食品加工的全过程中,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然后识别关键控制点,进而确定监控和纠正方案,是目前食品行业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管理方案。

 

6.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链内的各类组织,从饲料生产者、初级生产者,经由食品制造商、运输和仓储经营者,直至零售分包商和餐饮经营者,以及与其关联的组织,如设备、包装材料、清洁剂、添加剂和辅料的生产者。ISO 22000是在广泛吸收了ISO9001的基本原则和过程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丰富和完善了HACCP,是HACCP在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上由原理向体系标准的升级。ISO 22000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可作为认证和注册的审核标准,同时也是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实施HACCP的一种工具。ISO 22000的应用和推广将更有利于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进行管理。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用系统的方法分层次、分区域、分品种建立我国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要加强对院校专业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意识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总体提高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

篇4

【关键字】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作为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日常的餐饮服务,因此,加强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较为重要。做好高校食堂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认识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

1、食品安全管理在高校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某些高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深深地在告诉我们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然,作为当代的高校学生,我们也知道,许多卫生部门也对其当地的高校进行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明察暗访,也相应地发现许多高校食堂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有部分高校食堂条件差,对食堂的管理不重视,还有些食品不卫生;还有些高校餐厅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或者食堂的严格管理制度如同虚设;当然对于学校承包给私人经营的食堂来说,这些私人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拿学生的安全问题开玩笑,在食材上做不当的手脚等。这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在无形中侵蚀着师生的身体,威胁着他们的健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师生对食堂食品的满意程度,都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工作能否有效进行和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问题是我们生活的重大问题,因此,做好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是食品健康,还是一个深刻影响到高校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2、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高校食堂都有着一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将学校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者,由于这些高校食堂的大部分私营者为了追求自己的更大利益,当自身利益和食堂食品安全产生矛盾时,这些私人经营者一般都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在高校食堂承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竞价承包的现象,一些承包经营者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通常会采购一些价钱较为便宜、质量比较低劣的食材,这样就导致了食品安全隐患的产生。此外,有些食堂私营承包者为了降低自身的用人成本,会选择直接从学校外面招聘一些临时工来参与食堂的工作,由于有些临时工厨艺不够高、不具备专业的烹饪知识以及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甚至有少数临时工素质不够高,年龄结构稍微偏大,这种种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3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解决对策

为了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高校不仅仅要保证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健康问题,还要积极预防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各大高校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对于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学校领导不仅要全面了解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还要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带领学校食品安全负责人对食堂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

3、1明确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各大高校必须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分到每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身上,明确指出每个负责人的具体职责,尽量做到责任到人,出现问题有人承担、负责,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应当和当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签订相关的《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规定食堂负责人的安全监管职责以及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从而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推脱责任的情况。

3、2实施集中采购制度

第一,高校食堂应该将主要的食材,例如大米、肉类、油、蔬菜、调味料等,统一由独立的高校食堂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集中采购。第二,高校食堂采购负责人员应积极地寻找食材采购的新市场和不同的采购渠道,保障食品质量,谨慎的选择质量好、价格适当的食材,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一些好的大商家签一些合同,进行生意上的良好买卖。

3、3食材的贮存和加工管理

为了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应加强食堂内食材的贮存以及加工质量管理。第一,对于食材的存放必须分类、堆放整齐、保证储存室的清洁、温度适宜等条件,应定期进行检查,保证食材新鲜,对于过期的食材要进行及时处置。第二,在食材的加工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并严格确保操作用具的清洁和分类使用,对于一些直接人口的食材在加工之前要对加工设备进行消毒与清洁,对于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材,必须经过评估并确定其安全之后才能进行使用。第三,食堂应该为食材贮存和加工房间配备进行必要的消毒设施。综上可知,高校食品的安全与师生的健康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的稳定。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高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不断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康的高校食品管制度。

3、4高校食堂的日行检查工作

3、41食品操作时间的卫生标准要求

关于食品的存放问题需要注意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并且在切配的时候要使用不同的菜刀、抹布、砧板以及其它厨具,对于食堂内部的卫生要做到:食堂大厅内地面无杂物、无积水、不油腻、 墙壁无污渍; 食堂操作间必须无苍蝇、无蟑螂、无老鼠及其它微生物;对于盛放食品的容器要保持清洁卫生。

3、42对食品所需添加剂的相关要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需要,也是为了让食品看起来更加的美味。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质。食堂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里的明确规定: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

用、专人登记以及专柜保存,切勿滥用和超标使用。

3、43食品餐具的相关要求

高校食堂里的餐具如果是一次性餐具,用过一次之后就不能就再次使用,如果不是一次性餐具在使用之前或者是使用之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目前一般都采用物理消毒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沸水煮或者蒸气蒸,保持100℃的高温,沸水煮和蒸汽蒸的时间至少要超过十分钟。对于消毒之后的餐具必须存放在专用的保洁柜里。

结语:高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师生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件需高度重视的工作。对于当代的高校,应对各校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管理,严格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共同建造稳定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塑化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权力分散

一、扇形式蔓延的塑化剂风波

自2011年5月23日下午4时,食品药物管理局召开记者会说明昱伸香料公司,负责人赖俊杰贩售搀有DEHP的起云剂,危害下游各级食品加工业后,塑化剂风波便一发不可收拾。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有毒起云剂,至2011年6月7日,不仅影响下游食品,还波及到饭店甚至医院等诸多行业领域,蔓延趋势呈现出由点及面的扇形状。单单由一家企业生产的有毒起云剂,竟然能够在整个食品产业链条中,突破重重所谓的“制度关卡”,将其黑手伸向各行各业,影响数量如此巨大的消费者,在体系健全的情况下实属难事。如果从时间上来说塑化剂在台湾潜伏了30年之久反映出的是监管和检验指标的落后,那么从截面上来说,塑化剂风波暴露出台湾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系统性缺陷。

二、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概览

从食品生产到流通和出口环节,四个部门分别为:

1.“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负责监管食品原料生产,“主管全台湾的农、林、渔、牧及粮食行政事务,对于各级政府执行农业相关事务,有指示、监督之责。”

2.“行政院卫生署”:负责监管食品市场准入和流通以及部分检验指标制定。

3.“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负责原料生产,流通所涉及的环境标准的制定、。主要由其下属的“环境保护局”实行。

4.“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受“卫生署”的委托,主要负责口岸输入食品的管制“查验”,以及依据《商品检验法》受理输出食品厂商的委托检验。标检局是经济部下属单位,但却受卫生署委托实行职责。

三、根源在于缺乏统一协调,过于分权的监管体系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所采用的是一种分工联合的管理形式。部门间权力平行,缺乏统筹领导。这是最为重要的缺陷所在,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在生产到流通的各环节分别分属3个不同的部门(农委会,卫生署,标检局),并涉及环保署。其中农委会,卫生署以及环保署之间权力相互平行,各环节监管内容有一定相似性。鉴于其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将各环节内的监管业务视为体系中的不同职能截面,从而类比传统组织结构理论中的职能式组织结构。事实上我们发现,二者十分相似,特别是组织内部没有进行的跨越职能部门的协调的激励。另一方面,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职能式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由决策部门所领导,而前者却是为一部法律所统领(食品卫生管理法)。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事实上也是如此),故事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

1.导致各部门职能重复,在逆向选择的影响下造成管理空白。据台湾食品产业发展协会介绍,台湾虽有完善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但在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却是不同部门在负责,“大家都在管,很容易大家都不管”。

2.对于监管体系的运作本身缺乏监察机制,这是非常直接的一个结果,因为各部门问谁都没有制衡权力,更缺乏统一部门的领导。这次塑化剂风波披露出来的另一焦点,就是环保署规定塑化剂属于第三类毒物,采用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使得事实上塑化剂成为无人监管的物质流毒于产业链中。这是环保署自身的失误,但也暴露出了体系本身缺乏监察机制的缺陷。

篇6

一、对现行监管体制的评价应当符合历史唯物观

从历史唯物观出发,只有对现行监管体制进行历史考察才能得出公允的结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按照监管权力主体为标准,可大致分为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化管理为主(1949-1982)、以卫生行政部门单一管理为主(1982-2004)和多部门分段专业化管理为主(2004-今)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监管体制建设都与当时的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监管主体也经历了从多元到一元再到多元的辩证否定之路。如今的多元化监管是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下,行政管理部门间基于专业分工优势和监管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与建国初期的多元监管不可同日而语。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三个阶段的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当上个世纪50年代卫生部门介入食品卫生工作后,数十年管理工作积累的各种资源,使得该部门不断自我强化,进而成为无可争议的食品卫生或食品安全的核心监管部门。尽管借鉴美国FDA经验,曾经赋予食药监局组织协调职能,但随后很快暴露出其资格、能力和经验上的力不从心,短短几年后的正式法律制度不得不将协调职能交还给卫生行政部门,数十年前的选择依然对后续的监管体制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变迁遵循着改革成本最小化的路径。迄今为止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施的改革,除了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另一方面还尽可能地选择改革成本最小的方案。这种选择的优点是减小了旧体制中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但改革者往往忽视新体制高昂的运行成本。从当前体制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来看,旧体制变革和新体制运行合计的社会总成本未必最低。

因此,我们应从建国后数十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迁的过程来思考未来的体制改革。对那些认为只要采取单一部门监管模式就可以消除当前体制弊端的观点,曾经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一元化监管体制被多部门分段监管主导取代的历史事实足以表明,单一部门监管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模式应当顺应宏观经济体制转变的节奏,与食品工业科技的发展俱进,兼顾旧体制变革和新体制运行的总成本与收益。

二、食品环节的人为划分是产生弊端的根源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每个环节是人为划分建构的,而现实中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流动链条是市场自然演进形成的,自然演进的规律与建构主义的认识不尽相符,加之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因争夺权力或规避责任而出现的矛盾,使得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为横向和纵向的权力协调与配置失衡,并由此衍生出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1.与食品有关的某个环节难以确定时,可能出现监管真空。

当按照食品产出的不同环节分配监管责任时,如果现实中某个环节无法和制度设定的环节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很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的局面,典型例子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负责收购鲜奶的奶站。类似的情况又如沈阳发生的“毒豆芽”事件,以至于《人民日报》以“四个大盖帽,管不了一棵豆芽菜”为题给予了辛辣的讽刺。[1]

2.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的行为由同一主体实施时,可能出现监管真空或监管重叠。

现实中存在大量由同一主体实施两个甚至更多环节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如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同时销售自制或非自制食品。这在小摊贩、小作坊尤其常见,给消费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不同环节在同一主体上的重叠给现行分环节监管的实施带来了难题。由于现行体制把每一个环节都明确分配给了不同的监管者,因此当多个环节的行为出现在同一主体身上时,必然造成监管权的横向重叠。这种权力重叠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看到困难和风险相互推诿,造成监管真空;二是看到利益和政绩相互争抢,造成监管重叠。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产生监管低效甚至无效的后果。

3.监管权力配置与环节特征不吻合,导致监管难以到位。

现行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各监管部门对本环节问题全面负责,承担几乎全部监管职责的模式,这种体制并不一定适合食品安全监管每项具体事务的特点。一般而言,流通环节比生产环节更适合发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个环节检查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明显差异。譬如在理论上,流通环节行动一次几乎可以对某一市场上所有的食品开展检查,监管成本相对较低,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隐蔽,从而克服生产环节开展执法检查的“逻辑矛盾”。[2]所谓生产环节开展执法检查的“逻辑矛盾”是指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通常只能对企业存放于成品仓库的产品才可以进行检查,但许多故意违法的企业不会老老实实地把违法产品放在成品仓库中等待执法者检查。如果违法者把不合格或不安全的食品放在成品库之外而被检查者发现时,可能以本来就要丢弃、尚未盖上合格标志等理由辩解,逃避监管处罚,造成生产环节的监管难以真正到位。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监管失效和监管体制显然是有一定关系的。

4.协调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协调的权威、公平和有效。

协调组织对多部门监管体制十分重要。依据法律、国务院和中央编办的文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各地也随之成立了地方政府的对应机构。虽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属于有战略意义的高端协调,但在规则层面并没有明晰其与《食品安全法》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权之间的界限差异,以至于许多地方为了节约机构运行成本,干脆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处(科),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未能真正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职能,反而带来现实中对该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威性和公平性的质疑。在处理和监管责任分配等可能导致行政问责的重大问题时,被协调部门如果坚持自己的意见,拒不接受协调,由于和其他被协调的行政部门平级,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做出有效的协调决定,损害了协调的权威性。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自身也是体制内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担负着对食药监部门的行政领导职责,在协调自己和其他部门或者食药监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矛盾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地位,容易招致对其协调公平性的质疑。

5.同一类型的食品在环节监管和品种监管之间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双重甚至多重监管冲突。

在现行以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中,人们往往注意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监管冲突。实际上这种冲突在环节监管和品种监管之间同样存在,尤其是某种食品的监管有较大的潜在收益时,监管部门都希望依据不同的规则和标准行使监管权,结果导致监管重叠。以酒类商品管理为例:商务部制定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由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法规定酒类安全管理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即由质监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生产许可、流通许可管理。法律本应优先于规章,然而实践中有些地方反而将商务主管部门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到生产环节,如《重庆市酒类商品管理条例》要求在区县以上的商务管理部门内设酒类管理局(正处级),负责本区域的酒类商品的生产许可、流通许可、备案登记和溯源管理。

三、围绕优化协调主题改革现行监管体制

1.取消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职能。

建议修改现行法律规定,明确取消卫生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把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职能完整、统一地归属到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实体化设置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或至少设置在同级政府办公厅(室)内,使其能够独立于其他监管部门,重塑协调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公信力,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环节之间、品种与环节之间发生监管冲突时,由食品安全委员会依据一定的原则或规则指定监管部门,配置监管职责。

2.确定监管权归属的实质性改变原则,让不同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划分可以借鉴原产地规则中的实质性改变原则。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实质性改变原则是指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的应当是对造成食品不安全或不合格的实质性改变行为所处环节负有法定监管责任的部门。例如,当工商部门在超市发现不安全或不合格的食品后,如果查明是生产企业的行为所致,那么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的应当是质监部门。[1]工商部门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监管权的质监部门,由该部门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理。

3.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建立跨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触角的延伸,食品市场不断向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延伸,一些食品的销售和消费早已不再局限于生产企业所在的城市,相应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呈现出跨区域的特性,进而要求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建立起协调跨地区监管的责任机制。

篇7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篇8

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时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是以联邦和各州法律及行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法定职责为基础的,联邦和各州法律的共同特点就是严格,灵活和以科学为基础。通过联邦政府授权机构的通力合作,各州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形成一个护卫补充,相互独立,复杂,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法令的有效实施使美国食品安全具有很高的公众信任度。甚至还存在检察官“蹲点”食品厂,从加工厂出去的产品都有检察官驻扎检查后贴上合格证才可投入市场。

2、德国作为世界上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执法监督,研究鉴定实行权限分立,职权分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由联邦议会和国会颁布。联邦各州是食品安全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主体。食品安全的问题评估和科学监督的主体是负责医疗卫生的消费者保护和兽医的联邦机构,它还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和《HACCP-方案》的使用咨询等。德国在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设中构架了四大支柱,他们互相补充,构成了范围广泛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它们分别是德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条例》,《HACCP-方案》和食品卫生正确操作的《指导性政策》。在这四大基础支柱上,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综合上述,德国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最需要借鉴的一点就是管理体系的完备,强调食品安全要贯穿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链当中,从原料的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这就需要成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和一个标准的法律体系作后盾,这也是我国需要学习的主要方面之一。

3、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最严厉的国家之一,它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可追溯管理模式和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在1947年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规施行令》等法律法规,又于2003年在此基础上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

从上可以看出,西方的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立法都较早,也更为的成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个是执法,立法,司法机构的权利分开,也就是权限的分立。这样有利于确保决策的透明性,科学性和公众参与性。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统一。明确各部门的权力责任,有助于对本国食品的食品安全纠纷做出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法律对消费者的保障措施。完善对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能更好的约束生产厂家,从产品生产链的源头上就遏制住不好的影响。四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二、健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针对食品安全法律规定前置性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在食品领域还缺乏统一规范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必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从业人员及企业资格的认定纳入统一规范的法制轨道。制定“从农田到餐桌”的纵向法律法规,将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完整的法律链条中。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05-02

在全球都在聚焦食品安全问题,谈“食”色变,需要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卫士保护餐桌安全,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背景下,2007年,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并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一门名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理念和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的同时,了解各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并掌握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技能。但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为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推行团队式案例教学

1.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系列专题演讲主题。《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按“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重实践”的渐进学习过程,对教学任务按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和分层设计,第一阶段,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基本掌握;第二阶段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第一阶段的理论来思考、分析和讨论问题;在第三阶段,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些既有学术争议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演讲。例如,“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微信营销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海外代购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等等。

2.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学生自由组合案例团队。教师采用团队专题演讲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团队,从学习小组中选出学习队长,并拟定体现团队竞争精神的团队队名以及口号等。为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分数的评定也是根据团队在案例演讲内容、PPT制作、演讲方式、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小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在“重实践”这阶段强调学生的理解、思考、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教师把专题演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习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自由发言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由学习团队全体组员按各自特长分角色向全班同学阐述其团队的观点,使各学习团队都能够得到启发。

分角色是让学生根据专题案例设计一定的演讲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以扮演专家进行专访的方式进行演讲;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二、以知识点为重点,开拓新型教学资源,架设微课平台

移动学习要求课程持续时间短、形式多样,具备灵活性,以便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种需求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型课程,即微课。

1.围绕重要知识点设计微课主题。“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例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微课”设计中,为使学生对什么是食品追溯制度这一概念有深刻、清晰、准确的认识,笔者以“食品追溯制度概念”这一知识点为重点,展开“食品追溯制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的主题设计制作,在介绍概念之后,采用学生讨论,让他们辨析在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社会各界的不同认识。把这一主题内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突出教学重点。

2.以短小精炼的典型案例模拟真实情景。“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15分钟左右,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中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调研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重要的知识点,笔者让学生编写5分钟的微视频案例。例如,针对“黄浦江死猪事件”,让学生亲自深入农贸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猪肉的全程追溯制度,并摄制录像,再结合网上一些评论,编制歌谣,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深思我国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的种种问题。这样通过“微课”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能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试项目,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在教学中很注重渗透职业岗位技能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拓宽及适应就业奠定基础。

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都是高度重视,大多数企业都建立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都有相应的内审员。笔者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在教学中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职业资格考核项目。课程内容形成了食品安全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管理体系的审核、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5个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新课程内容结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先由笔者在课堂上讲授理论部分,再通过外聘职业培训师进行实战的短期强化培训,90%以上的学生分别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评价的比例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平时成绩考核比例的加重

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多样化,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述客观性题目占40%,综合分析、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60%,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多地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平时成绩比例的提升,对于改进课堂学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二)新型考核方式与比例的确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由课堂抢答、小组讲演和课后作业三部分组成

1.课堂抢答为20分,1分/次,共分为10次课进行考核。按累计积分计算,学期末则将前10次的得分累计为本组课堂抢答项目的总分。小组的得分即为每位组员这项的得分(组长和优秀组员在本小组得分基础上加5,总分不超过20分,以示对其工作的鼓励)。由于小组之间实行抢答,每次发言由本小组组长记录本小组回答问题正确的次数,每次课结束后进行排名,前2组作为优胜组,得2分;其他发言组得1分,不发言组为0分。

2.小组讲演为20分,笔者会根据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10~15个专题供小组讨论与讲演,主题一般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难度及深度,同时,考虑学生异质性知识和能力结构,按每组6~7人自由进行分组,每小组推选2~3名同学进行团体演讲,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做汇报,演讲完后,演讲小组还要现场答辩,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教师现场点评,并给出成绩,小组的成绩即为本小组的基础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其演讲的同学与本组组长会在小组基础成绩上加5分(总分不超过10分),以奖励小组组长和优秀组员,激发他们在小组演讲中的。

3.课后作业总分为10分,为了学生能熟练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的理论知识,并顺利通过审核员的考试,本课程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主要练习模拟题。

参考文献:

[1]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2]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3]范福兰,张屹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篇10

从最初悉闻GFSI,到通过几次采访对其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时至今日GFSI在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前行,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领域已小有成就。此次“活动日”期间,“推动中国食品安全进步,共建全球食品安全文化”的活动主题让本刊记者再次走近GFSI,再次关注GFSI在中国的推广举措和发展动向。

感谢全球食品安全倡议董事会主席暨达能集团质量总经理奕傅睿先生、中粮集团副总裁万早田先生,以及华润万家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陈硕先生接受本刊采访。

记者:据了解,自2011年11月7日,GFSI与国家认监委首次签署食品安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后,一直与中国政府部门就食品标准的基准评估工作保持深入合作。目前的合作进程如何,能够带来哪些影响?

现在,GFSI已经和中国认监委关于HACCP体系的标准评估签署了合作,下一步工作主要是就GFSI第六版指导手册的内容进行对标。这是对中国HACCP体系使用认可的一个过程,使其能够与GFSI接轨。如果中国HACCP体系使用被GFSI认可,就会与全球范围内被GFSI认可的体系标准具有等同的效益。这可以使中国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程序更加简单和便捷,同时也可以使国内相关企业因避免重复认证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积极支持和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在中国积极传播食品安全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为提升中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增进世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为中国吸收借鉴食品安全的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契机。

记者:中粮集团和华润万家是目前仅有的两个GFSI中国董事会成员。这两者,一个是生产商,一个是零售商,请简单的谈一下加入GFSI的初衷?

中粮集团2011年加入GFSI董事会。GFSI在IFS、ISO等的基础上提出GFSI标准,通过推行其认证标准体系,得到了消费品论坛成员的认可,这一标准将会成为食品安全认证的主流体系,会对未来国际食品安全体系带来巨大影响。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国有企业,中粮集团一直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管理,而GFSI的理念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通过标准比对和标准的互认,实现“一处认证,处处认可”,最终实现处处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愿景。

华润万家于2011年加入GFSI董事会,其作为一家央企,一直致力于改变大众生活,强调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在各个环节都实施了严格控制。践行GFSI食品安全标准,华润万家希望给消费者奉献更多、更好、更放心的产品。

中粮集团、华润万家作为GFSI在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名董事会成员,其代表的是中国零售商和生产商。目前,国际食品相关领域来自于中国的声音很弱小,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世界知道中国食品行业在做什么,这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中粮集团、华润万家这两家国内名企也肩负着将国际上主流的标准体系引入国内,积极改善国内食品安全环境的责任。

记者:中粮集团如何践行GFSI食品安全标准?

目前,中粮集团正在积极参与和推进与GFSI的交流和合作,正在考虑将中粮工厂质量安全认证工作逐步集中到GFSI认可的审核公司,一方面提高对工厂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应对今后零售商可能要求供应商具备其认可的食品安全审核公司证明做好先行准备。

食品安全是粮油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最低控制线和突出特征,奉献营养健康的食品是中粮所承担的首要使命。通过打造“全产业链”战略,中粮构建了各类产品全过程控制体系,控制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风险。具体来说,中粮集团正在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加强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严格进行检验检测、大力构建可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等工作全面强化食品安全管理。随着与GFSI的深入合作,中粮集团将进一步提升集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充分接轨。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GFSI在中国市场推广的情况及其长远意义。

首先,目前GFSI的几大认证体系与中国的标准不一样,但相信在技术环节上的一些认证会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而加大需求,所以对于中国相关企业来说,对GFSI进行认知是很有必要的。其次,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加入GFSI具有重要的市场战略意义,从生产商和零售商的角度看,生产商最重要的是找市场,零售商必须找合适的供应商。而GFSI在国外发展10多年,欧美国家对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好,全球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650余家成员,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打开国际市场,提升中国食品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形象,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加入GFSI是一个有效的选择。特别是中粮集团和华润万家成为GFSI董事会成员后能够增加中国企业与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促进相互了解。

记者:中国食品行业受国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其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那么如何使GFSI的相关标准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每个国家都有特定的食品安全文化,要科学和客观地来认识和了解食品安全,引入GFSI的相关标准要符合我国国情,实现本土化,就要用中国的形式去推广。GFSI在美洲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推广的很好,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因此对于中国市场,很多东西必须要本土化,如语言的表达方式,现在GFSI也推出了中文版指导手册(第六版),之前都是英文版。除此之外,GFSI也加强了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充分考虑到中国食品行业的现状特点,积极向适合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方向努力。而且,食品安全体系在中国的实践是公开和透明的,期待国内更多企业参与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