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篇1

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局和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意见》,“从2008年至2012年,市教委继续深化实施‘人才强教’计划,加大对杰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资助力度,加强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力度”。2009年,北京市财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梁露教授申报的“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获批。作为同批次课题中唯一一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梁露教授带领她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队伍,对北京地区相关院校、企业等展开深入调研,到“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参观学习,了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我刊(省略)本期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希望对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启发。

梁露,教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告艺术学院院长。编辑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第2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上机指导教程(第2版)》《多媒体案例教程》《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多部教材。撰写发表《结合财贸特色培养广告设计人才》《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是教育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管理》等多篇论文。近3年来主要承担“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示范校建设方案”等课题。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0年获“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称号。

课题申报背景:外部机遇+个人准备

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局和财政局决定在“人才强教计划”基础上,实施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通过5年的重点建设,努力创造条件,引进、聘请150名杰出人才到北京市属高校工作;为50名高层次人才、150名创新人才和300个创新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1 0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提供国外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的机会;为20 000名左右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更新教育观念的机会。”在详细了解了该计划主要内容和各项要求后,北京财贸职业学校广告艺术学院院长梁露教授结合自己在学校网络中心工作时的切身体会,决定申报此课题。

梁教授在学校网络中心工作时经常做采购项目,她发现有些资金花得不够“精致”,虽然大部分资金用于教育设备配备与教学条件改善,但还存在小部分资金使用“不严谨”现象。例如在做计划时由于时间仓促,使得计划不够精准。“那时,我已经认识到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007年,担任艺术学院院长一职后,梁教授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而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实践教学环节。联想到在网络中心工作时的经历,梁教授开始思考将之前在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实践条件相结合,构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当机遇来临时,梁教授由于准备充分成功申报了该课题,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预期目标:构建科学的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

1.课题研究的三个依据

(1)首都北京的发展定位。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带动此领域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模式取决于培养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切合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工学结合”的途径,深化“工学结合”的层次,因而需要建设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3)高职教育管理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必要改革当前的管理体系,使高职教育更科学、更高效。“作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者,我们不能乱管、乱建、乱花钱,而应该将资金用在实处,使管理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梁教授这样告诉笔者。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情况;(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情况;(3)管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实际内容。梁教授希望通过三项研究解决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关键问题:(1)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作用有哪些?(2)一个标准的培养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哪些要素?(3)如何做到科学的管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效用?“这三个关键问题都是我比较关心的,解决这三个问题将解开我之前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3.预期目标成果

通过调查法与案例分析法,梁教授拟达到三个目标:(1)撰写一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调研报告;(2)完成一个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3)编写一套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制度。

广泛调研,为创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收集资料

目前,高职院校中有多个专业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如广告设计、动画制作、摄影摄像、印刷出版。考虑到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多样性,梁教授决定将课题放大,发动10名教师成立课题组,开展广泛调研,力争使最后的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通过调查,课题组了解到目前北京地区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职院校有25所,课题组分批次对这些学校进行了调查。“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12所学校的调查工作,问题涵盖学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水平、主要课程、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管理制度等。”据梁教授介绍,2012年,课题组除完成2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外,还将收集与整理北京地区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为构建突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脱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应当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学生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在对学校进行调查的同时,课题组还组织师生对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企业规模、主营业务以及员工来源和能力要求等。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北京市创建了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个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设施及配套服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调查,也成为梁教授20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缩短培养与使用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针对毕业生个人发展的案例研究。课题组不仅关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和需求,还跟踪研究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通过了解毕业生的薪金待遇、对某些能力的认同度、工作体会等,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模式。“调查研究不是目的,课题研究的所有工作最终要归结到人才培养中来,这既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目的。”

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尝试生产性实训

截至2012年3月底,课题组已完成50多个分析表,公开发表6篇(含本次专题中的5篇论文)学术论文。梁教授并不满足于这些阶段性成果,她领导的课题组正在着手实施一项大工程――将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引入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

梁教授介绍,可以将生产性实训理解为另一类“工学结合”,它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事不同的工种,例如同一个班的学生在企业中有的负责营销,有的负责策划,有的负责设计,等等。在传统的“工学结合”教学中,校企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校企之间将成为一个经济实体,双方将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企业经营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比‘工’和‘学’的问题复杂得多。如果顺利,到2012年年底,我们就可以使广告公司开起来,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将生产性实训引入高职教育体系,“完成了从一般的课堂教学到实训室实训再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三个阶段,学生的能力相比只在机房模拟训练将有很大提高。”

篇2

>> “卓越计划”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 高职加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思考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高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人才招聘的关键问题研究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准职业人目标的高职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关键问题探索 中西部地方工科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探析 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初探 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http:///view/7388748.htm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http:// baike.baidu.corn/view/5273763.htm.

[4] 教育部, 财政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EB/ OL].http:///view/7263799.htm?fromId=7044945

[5] 崔刚,陆勇.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之架构[J]. 教学研究, 2012, (5): 97-98.

篇3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00

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进社会不断发展,但国内高等教育体制还处于计划教育环境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式上都呈现传统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日趋综合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需求的复杂化,人为划分学科边界,形成学科壁垒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本课题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培养体系由跨学科专业申请和管理委员会的组成、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三方面构成。

1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专业申请及管理委员会的组成11高校跨学科专业的申请

跨学科本科专业既培养跨学科人才,又开展跨学科研究,跨学科专业申请要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跨学科意向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并考察在省内院校中申请该领域的跨学科的数量及申办情况,在可行研究基础上提出跨学科专业申请。跨学科专业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要依托在某一个院系中,向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提供一份建立跨学科专业的申报材料。具体内容包括:所建跨学科专业的目标,专业的价值及成立可行性分析,实证分析为什么这些价值与可行性是校内现存的专业所不能达成的;核心成员在近五年内跨学科合作研究中的经验;专业申请后第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今后五年的专业培养计划;专业第一年招生运行的预算经费以及今后的可能的经费来源;打算参与所要创建专业所需要的教师签名名单;师资管理范围内的学生数量来源、人数和可行性分析;对校内学生跨学科专业的需求情况、调查情况;对跨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实验室等设备的预算;陈述说明所创建专业将可能对该领域带来的贡献。

12跨学科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

管理委员会主要是由主管校长、统管学校跨学科专业主管主任、各跨学科专业负责人、不同背景的学科教师、专业研究领域的成员组成。主管主任全面管理跨学科专业各项工作,分管校长和主任负责起草委员会的责任与功能、成员、报告制度,积极参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及项目与科研活动的计划与评价。主管主任需要对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与管理,加强不同大学组织之间的协调,制订跨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育政策和执行计划,在委员会评价结果基础上确定新的措施与方向。

2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1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前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跨学科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拓宽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B成一体化的学习习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培养出跨学科专业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需求、政治、经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等视角,掌握跨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所选的跨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让学生通过学习所选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具备整合多学科的理论、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其跨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提高跨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课程设置及培养途径

221跨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跨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课程的安排学期、学年顺序和学时分配,并明确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要坚持文、理、工科相互渗透的原则,通过合理组织各类课程的安排、融合,实现文理渗透、专博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弱化专业界限的原则,增强课程横向融合,以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2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培养方案是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订出来的,能够清楚体现课程的开课学期,相互之间的衔接,并按大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按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灵活多样,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紧密衔接,能体现出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就进入实践学习环节。

第一,为了使跨学科课程体系更加清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跨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基础课程)、跨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突出跨专业特色)、跨学科综合能力选修课程模块。将跨学科选修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

第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确立跨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程度;将非主干课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按学科相近的原则,把选修课按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列入课程设置中,注重文理渗透和理工结合,强调综合性和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将跨校和校企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融入专业课程中。

第三,开设研讨课。跨学科本科专业要求学生至少必修一门方法论课程或研讨课,使学生掌握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223培养途径

跨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融合后掌握基本技能,提升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整个跨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思想意识、知识、技能。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和进修,并将跨学科进修纳入教师的考核制度中,以此来激励教师去学习和进步。

第二,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首先,注重制度保障。高校应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注重教育设施的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实验室、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等。加强校企、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试验基地。最后,完善跨学科教师的培养机制,调动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

第三,学生导师制。跨学科专业的学生需要安排指导教师,成立跨学科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选修跨学科课程前,须在导师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拟订一份跨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计划,以便更好地建构跨学科知识体系。并提交跨学科专业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选修该专业。

第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导,开展问题研究,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和趣味性学习。地方高校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理兼备的知识体系,对管理机制、培养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3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

由于跨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任务、作用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根据跨学科课程自身的规律开展培养体系评价。跨学科体系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包括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课程方案、任课教师的选派、指导教师的遴选、课程设计、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学习成效、跨学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所涉及校企业联合教育的学校、学院、企业各管理部门、各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到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管理工作中,以保证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放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68-76

[2]缪鹏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28-30

[3]潘琰,郭飞君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B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 50-51

篇4

一、深入展开研讨,广泛凝聚共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中国社会和高校都在思考和研究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一年多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同志的讲话,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工作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回归大学本位的第一步,是中国人民大学实现“十年腾飞”的五大重点战略之首;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更需要创造“厚重”的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应该率先作出有益的探索。为此,学校决定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领导,成立跨部门、跨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工作小组。该小组历时16个月,学校召开21次多个层面、多种类型的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梳理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经验,认真研究国内外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实践,先后起草15稿,最终经学校党政联系会议集体研究和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路线图框架。2013年4月22日,学校召开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实施动员大会,正式决定自2013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

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突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三方面内涵:(1)回归大学本位,坚守大学精神。大学本位就是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终极目标都在于培养人才,都应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培养人才也正是进一步坚守探究知识、追寻真理、教学相长的大学固有之精神。(2)注重品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新的路线图进一步坚持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倡导“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使命意识,激励学生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若干年来,人格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学校忽视,乃至有学者批评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已明显偏离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3)注重自主学习,加强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我们将以上三个方面浓缩为16个字: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

三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达成共识。新的路线图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继续强调“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四项原则;继续做好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等重点工作,继续致力于不断完善课程、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建设。

二、突出研究型大学特点,构建研究型

学习制度

新的路线图力求发挥我校在学科地位、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促进研究型教学和学习,努力创造符合一流研究型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树立研究型学习理念。推动一系列重要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为中心到探究问题为中心,从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从讲义、教材为中心到更密切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过于单一的专业学习到培育厚重的复合性知识基础,从国内学习到扩展国际视野、跟踪学术前沿,从知识、能力教育到全面的人格养成。

二是确立8项研究型学习制度。新的路线图从兴趣培育、目标管理、主要路径、条件支持、价值引导等五大方面,系统设计了精实课程、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其中“精实课程制度”(Rigorous courses)的核心目标是“少而精、重实效”,倡导深度教学,强化基本训练,确保有效学习;“国际研学制度”(Exchanges abroad)的核心目标是扩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名师沙龙制度”(Salons with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是为了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培养纯正的学术趣味,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拓展支持制度”(Expanding student support)旨在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校支持,在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导师制度”(All-round academic advising)重在密切师生关系,特别落实一年级的新生教育和四年级的分类指导,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培养目标;“研究实践制度”(Research practice)将为学生创造更多调查研究机会,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选认证制度”(Certified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是要使跨学科学习得到制度性的保障,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公益服务制度”(Honoring public service)则是加强研究型学习的价值引导,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推动16个人才培养项目。即: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教育课程建设、读史读经典、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国际学习与交流、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学生发展分类指导、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此外,学校还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协调。委员会的主任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成人员包括了相关分管副书记、副校长,各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专家和校友。继续发挥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养成的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格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德高望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组织开展新生党员“红船领航”和“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和领导力训练、大力倡导公益服务,进一步改进人格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推进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强化跨

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课程和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改革和建设,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一是推进课程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一是: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练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学习评估,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多种类型、多种方式、安排合理的课程教学中训练研究型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为此,学校系统地调整和加强了以下18个方面的具体制度:(1)减少毕业要求总学分,特别是课程学学分和总门数,平均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2)合理规划学程安排,充分利用4年学制和每年夏天的国际小学期,尊重学习规律安排课程,同时避免不同学期学习安排畸轻畸重;(3)聘任新生导师,面向全体新生,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启发研究型学习兴趣;(4)调整基础技能课程设置,强化外语应用能力训练;(5)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线和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避免课程过度集中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6)调整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加强跨文化沟通课程和自选讲座建设;(7)重视原典研读课程建设和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全面推动对和东西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培育厚重素养;(8)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方法和历史类课程建设,适当增加学分和教学要求,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9)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要求跨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10)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11)改进学生发展分类指导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指导需求;(12)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规范,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确保必要教学环节得以执行,落实课后学习要求,提高课后学习质量;(13)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4)改进课程助教制度,增加课程助教数量,提高助教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助教在课程改革中的支持作用;(15)全面调整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式,注重能力考核,细化考核要求,增加平时考核环节和内容,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16)加强课程的配套教材建设,精练教材内容,提升教材的质量和国际性;(17)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延伸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8)增加课外教育机会,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是推进专业建设。新的路线图最为突出的改革方向之二是:通过适度开放所有专业,创造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更加现实地谋求专业设置与自主选择、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再平衡,既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又对学生加强引导促进理性学习,努力实现复合知识结构、培育创新潜质、强化就业优势三重专业改革目标。为此,学校进一步推进了以下9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建设:(1)要求全校所有专业对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跨专业学习;(2)要求所有课程依据一定的程序和修课学生比例对所有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注册学习;(3)取消原有的副修审批制度,并减少副修专业和学位的学分要求,学生可自主决定副修专业和学位;(4)实行毕业前副修专业和学位审核认证制度,学生只要达到副修要求,即可获得相应副修证书;(5)学生按照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习的跨专业课程,符合副修要求的可以冲抵相关课程学分;(6)学校在国际小学期期间组织开设各专业副修课程,方便学生注册学习,避免主修课程与副修课程的时间冲突;(7)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先实现所有专业副修计划课程的信息化,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8)针对学生注册学习集中的专业和课程,学校利用节假日单独组班授课,方便学生学习;(9)学校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对专业课程开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5

【关键词】 本科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素质;教育理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过程中,因受环境影响,加之相关概念和目的不明确,在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环境分析入手,探讨了会计人才素质的三要素以及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一、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伴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竞争日趋激烈残酷,部分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出现使会计职业界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度降低。此外,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影响,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加速,我国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教育环境方面,会计专业教育面对的是经过十余年基础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环境始终得不到改善,应试教育的氛围依然浓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差。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众多的现实带来的就业压力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得他们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资格考试,由此形成了轻视素质培养、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另外,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和学校都被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考核所束缚,加之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匮乏,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素质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表现有: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来构架,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展开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局限于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二、需要认识的会计人才素质观

对会计人才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是导致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现状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明确会计人才素质这一概念,必须从素质、人才素质进行分析。

关于素质与人才素质,1998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召开的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已进行了讨论。各素质教育试点高校对素质概念达成的共识是:素质是人们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如何做人,表现为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等(罗嵘2004)。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罗洪铁2002)。可见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的人即为人才。而要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这些必备的内在素质即为人才素质。具体分析,人才素质包括不同的具体要素。如,钟志贤(2004)指出,知识时代在不忽视人才的基本素养(读写算能力)的前提下,比较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九大能力。

由人才素质的含义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是指能够在会计领域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相关的机构和学者对会计人才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很多研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准则第9号》中,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类。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沟通技能、交流技能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质。

有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职业界、会计教育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总结归纳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林志军(2008)通过因素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多项不同素质中总结出几点最重要的要素,分别是商业/管理技能、商业/管理知识、核心会计知识、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基础知识和技能(general knowledge and basic techniques)。

根据人才素质的定义,总结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多个具体要素,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要素不尽相同。

可以认为,会计人才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加强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项目。特别指出会计人员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应当指出,会计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提供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判断和服务。

(二)知识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一般性知识包括数学、语言等基础知识,是进行思考、交流、逻辑思维、判断、分析、决策的必备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是指有关企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性质和运作的知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使用、管理、评价、设计信息系统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指会计学科体系内的具体知识,是直接指导具体会计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规范。如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调查发现,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知识要素。会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应具备知识素质可以有一定的差别。

(三)能力素质

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中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规定的标准承担某一工作角色的能力。从事不同层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三、需要确立的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理念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基础教育在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以及会计人才素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要确立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人本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必须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判断,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人本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也即人的应有地位、作用和尊严,需要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这种理念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会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趣味。同时,在学生个性被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依据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为:

(一)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教育环境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素质要素可以偏重于高层次经济管理知识、数量分析知识、研究能力以及思维决策能力等。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目前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财经类公共课程、会计专业课程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会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应该是相互交融与促进的,需要从会计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具体方面进行整合。其中会计知识掌握主要以“会计学原理”课为起点,从各门会计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会计诚信品格塑造以属本科公共课程的“伦理道德”课、属会计专业课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课为主线,并融合在“会计学原理”以及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形成则应从“会计学原理”课着手,融合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

(三)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是体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关键。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及生源情况进行具体设计。1.创新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即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2.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通过网络系统可实现与国家教育网络乃至国外教育网络的链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拓展、创新精神的形成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应围绕会计人才素质构成要素设立具体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别化的设置。

五、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因素,同时环境的特点也为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本科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经济环境、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会计人才素质的具体要素,依据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理念,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嵘. 论国民道德素质及其特征.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11 (2):98-100.

[2] 罗洪铁. 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 中国人才,2002,(3): 23-24.

[3]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篇6

>> 药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专升本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定位分析与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林业发展背景下林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完全学分制下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都市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衔接研究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高校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高职土建类BIM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问题研究 电气工程专升本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中高职紧密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文化课程建设问题的探究 应用型本科中职本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EB/OL].http://.cn/.

[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S].2010.3.

[4]龙华科技大学.102学年度管理学院日间大学部四年制财务金融系课程配当表[S].

[5]任平,代晓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3):10-14.

[6]吴跃平.两岸高职教育主要特色分析及其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83-91.

[7]来萍.台湾职业教育鉴析[J].青海教育,2011(4):16-18.

[8]黄力行.启智学校高职部职业教育群集课程整合之研究――以清洁服务类为例[D].国立东华大学,2011:14-23.

[9]陈繁兴.台湾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现况与展望[Z].台湾宜兰:第九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佛光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整体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00303

作者简介:湖北工业大学教研基金项目(2011010)

作者简介:陈艳林(1970-),女,湖北孝感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王新年(1969-),男,湖北孝感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走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进入“卓越计划”第一批试点有61所高校,其中湖北工业大学在2011年4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以及专家指导组,明确了“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通过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同事遴选了一批湖北高校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优势专业、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作为相关“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方案中还明确指出学校将对各试点专业在招生、经费、场地及学业各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并分为5个阶段来实施“卓越计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本校的优势专业,已进入学校“卓越计划”试点范围,通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基础良好,实践强,同时在实验建设以及对外实践单位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专业实践导师队伍搭配合理,为卓越计划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需要从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进行修正,首先,教学大纲要体现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CDIO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以一个项目在课程群中进行教学,如材料工艺与设备、热工基础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充分体现出CDIO思想;其次,在实践环节中必须与实际课题挂钩而不是简单的实验师模拟或者所谓的课程设计;最后,关键是要与企业结合,构建一个实践教学团队,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一线的工作经验,提出在学生学习主要课程的同时,从大二开始,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并行采用公司级管理体制下的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项目经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学习做人的社会知识,利用项目驱动,像“滚雪球”一样,将4年来的知识学习形成一个整体。

目前,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也称项目BUS培养模式)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率先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该模式进一步进行拓展应用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

1整体项目驱动模式的急迫性和先进性

1.1实施整体项目驱动培养模式具有急迫性

从大环境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走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需要。但是从小环境看,工科专业的学生有部分同学不适应社会、动手能力差,被用人单位否定,同时培训周期比较长,让用人单位感觉到高校培养的学生还不如职业学校的学生,导致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的不信赖感,进一步导致了社会上弥漫的“读书无用论”现象,有损高校形象。

一些工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就被亮起了红灯,就业率不高。培养出“学生”产品难以卖出去,很多高校内心都很着急,这就是因为传统的高校教学体制导致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专业体系人为被割裂,因此,亟需进行教学改革,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

整体项目驱动培养模式由此被笔者所提出来,并在实际教学中开始运用。

1.2实施整体项目驱动培养模式具有先进性

目前传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都采用了项目教学的方式,一种是基于课程内容进行的课程设计,第二种是工厂实习的方式,第三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这三种模式,都是理论上的一种学习模式,而不是真正的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整体项目驱动模式是以实践为目的的项目实训,且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具有先进性,其特点是:

(1)时间跨度长。横穿整个大学阶段,从大二开始到大四结束,时间跨度达到三年。由于大一时间基础课程多,所以,从大二开始逐步进入项目阶段,学生可以从实践到理论,然后从理论到实践,在长达三年的项目实践中,有效地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①项目具有真实性:项目来源于社会、科研课题,因此项目具有真实性;②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专人进行管理,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培训制度、考勤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③有固定的场地:类似于公司、工厂,有固定的场地,作为学生“上班”的地方。当学生没有课的时候,可以来“公司”上班;④薪酬制:因为项目都来源于社会、科研课题,学生是承接方,根据课题的大小和做出的贡献,给予学生一定的费用。

通过整体项目驱动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其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加快适应社会的人才,毕业后就能成为企业的实用或骨干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弥补了人才培养制度的不足,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更加完善。

(3)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缺陷。学生上课并不能学习到如何做人,只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说教,学生没有切实的亲身体会,但是在项目管理制度中,做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4)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项目过程中,会感觉知识不够用,或者对以前的知识理解肤浅,通过项目制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学习更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5)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发现薄弱环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整合院校资源,让学生能充分消化吸收已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项目实施过程

2.1教学大纲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在遵循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和实习层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毕业设计等四个模块,3+1的教学体系就是将实习、毕业设计模块用实训项目代替,分别体现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典型的层次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层次教学体系的特点一是重基础、重理论;二是先理论后实践,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抹杀了工程专业的特征;三是实践时间太短,而且因为考研、找工作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大多数学生流于形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其特殊性,既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性,工程性;工程实践能力是考核本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结合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遵循整体项目模式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整个模块分为公共通识课程、课程设计与工厂实习、项目BUS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传统的实训、毕业设计模块可以取消。

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公共通识课程是每所高校必修的知识,项目BUS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支撑模块,项目BUS在专业基础课开始之前就可以进行,也就是首先进行项目实践,并贯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图1传统层次型教学体系结构图2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体系结构

2.2教学教法

确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①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际项目工作经验;②要求教师在任课中充分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理解理论内容;③要求教师在实验课上将学生的项目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选定了不同的项目,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项目实验内容进行批改,该工作量往往十分巨大;④要求教师有规范项目流程和规范项目文档格式的意识,让学生得到正规的项目实践训练。

3机制保障

整体项目模式下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有项目实践经验,能将理论和项目结合起来),对学生也存在一种压力(时间和项目内容学习方面),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机制上的保障。

(1)经费保障。学院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给予了专业建设经费,引导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2)教师培训和顶岗制度。本专业教师每年可以进行一次培训和顶岗,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技术发展和与社会需求同步。必须结合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改进教学内容、项目流程和项目操作技术与方法 。

(3)给予纳入项目BUS的教师一定工作量倾斜。对于《项目辅导》课程、纳入项目BUS的课程实验要给予工作量的倾斜。

(4)建立整体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整体项目模式既有其自身内存的规律性,又有很高的参与自主性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用实践的完成性代表项目的目的性。因此,对于整体项目教学的各要素,应根据其完成的实践过程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际程度,进行分类系统评价。

4存在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目前,项目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有抵触的情绪,比如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时间以及暑期打工时间,这需要引导和激励措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成功是逼出来的”,“年轻无极限”,并多次召开动员会议。

(2)如何调动学院的师资力量。专门靠项目研究者一人之力,目前是难以胜任的。

(3)项目实践场地问题。项目驱动必须得到公司有效的管理,并且和社会对接,就需要专门的场地要求。

(4)项目来源问题。如何让有项目的教师拿出自己项目,公司如何接纳学生,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整体项目驱动模式是促进学生加强“滚雪球”式学习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做出了具体的职业规划生涯,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2011.2

[2]顾佩华,陆小华.基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EB/OL].省略/jxyj_10154/20100706/t20100706_493393.shtml,2010.

[3]BOB HUGHES,MIKE COTTERELL.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M].The McGrawHill Co.,Inc,2006.

[4]王新年.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3).

[5]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1).

[6]迪•芬克,李康.大学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续)[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Study of the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the Integral Project Mode

篇8

关键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核特色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l6-19.

篇9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统计等方法,围绕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远小于需求规模,社会需求仍将呈增加趋势;人才培养的质量尚好;总体看,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等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内设置了体育经济本科专业的9所高等学校及其体育经济专业专任教师和高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相关社会用人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统计等方法,主要围绕本专业人才质量、宏观管理以及社会需求预期等3个方面展开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1专业设置、培养规模与专业布局

表1显示,从2001年到2007年共有9所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体育经济本科专业,其中8所为普通本科院校,占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1.080x,1所为独立学院;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有出人,部分院校招生计划每年亦有所调整,但基本上反映出招生规模相对偏小。随着专业点的持续增加,本专业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从专业布局看,目前在体育经济本科专业点中,体育类院校占55 . 56 0,6 ,财经类院校占33 . 33 96,师范类院校占11.1196;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占22. 22 0},地方主管的高等学校占77. 78。专业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

2.1.2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9所院校均认为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同时86. 49%的专任教师、79.14%的学生和94.44%的用人单位也比较集中地认同,本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经济本科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然而,培养目标的“趋同化现象”较为突出,各院校未能很好地根据各自的力、学条件、特点以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从分类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进行科学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其他较成熟的专业而言,体育经济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同时,我国高校设置体育经济专业的时间较短,多数专任教师从事体育经济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时间不长,专任教师中既通晓体育又精通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尚显不足。调查还显示,本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2.1.4专任教师及学生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子的认同

综合专任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看法,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注重加强的几个方面。调查显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专任教师认为最值得重视的5个质量因素;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学生认为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2.1.5专任教师及学生认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所列出的问题选项中,专任教师和学生选出认为目前体育经济本科专业教育中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虽然教师和学生评估的角度和标准有差异,但总体上反映出教育中巫待加强的几个重要方面。表2显示,专任教师和学生认为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教学经费投人不足,忽视个性培养和缺乏案例教学。

2.1.6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

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就近几年的人学分数及有关招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比较,9所院校均实行全国统一招生,按文理类录取,考生只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文化课考试,不参加体育术科加试。另外,在按上述方式进行招生的同时,中央财经大学还招收部分符合国家免试推荐人学政策的国家优秀退役运动员;广州体育学院还面向本省招收部分该专业的体育类考生,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文化课考试和省招办组织的体育术科加试。本专业新生的人学分数较高,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为全国重点高校,近几年两所院校本专业新生人学平均分与两所院校的新生人学平均分相当;其他院校新生人学分数高于当地录取控制分数线几分到数十分不等。

对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评价的调查显示,78.38%的专任教师和89.93%的学生对本校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持肯定性评价,认为很高、较高或一般。同时,对衡量培养质量的6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即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调查,结果与整体性评价基本吻合,75.68%的专任教师和91.37%的学生对本校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持肯定性评价,认为很好、较好或一般。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不尽相同。

2.2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期

2.2.1用人单位需求意愿

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较强,85. 19%的被调查单位表示今后将会有招聘体育经济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意愿,94.44 %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被调查单位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院校类别看,有需求意愿的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毕业生,选择体育类和师范类毕业生的次之,同时重点院校毕业生最受青睐。

2.2.2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毕业生相关因素

表3显示,在26个调查选项中,用人单位认为在招聘体育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生时最应重视的5项因素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敬业精神,选择5项因素的频数分别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70 . 37 % , 59 . 26 % ,42 .59% ,38.89%和35 .19%。

2.2.3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主观判断

81.48%的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今后体育经济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将呈增加趋势,12.96%的用人单位认为需求将持平,5.56%的用人单位认为需求将减少。但不同地区用人单位的判断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认为需求将呈增加趋势的比例较大。

2.2.4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看法与建议

社会用人单位比较集中地认为,与用人单位缺乏联系和交流、对实际前沿问题关注较少、教学实践环节欠缺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_[作中的主要问题。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本科人才最需加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3对策与建议

(1)体育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未来。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体育经济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比例应相对增加,一些具备条件的综合、财经、师范和体育类高校可开设体育经济本科专业,并根据社会的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同时,从宏观发展角度考虑问题,优化专业布局,协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避免“趋同化现象”,努力办出特色。

(3)体育经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水平的提高。此外,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Q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兴了多媒体技术,并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涉及了高新技术的每一个热点,是具有交互特性的传媒展示综合技术。随着多媒体市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专业。但是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办好多媒体技术专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应用型层次的、切实可行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学科和媒体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 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石家庄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确定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在新闻媒体、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传媒、网络传媒、教育与培训机构等数字内容相关行业,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团结协作的精神及一定的人文审美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1.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2.掌握游戏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发游戏软件的能力;

3.掌握虚拟现实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能运用相关软件制作三维模型的能力,具备开发虚拟现实项目的能力;

4.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技巧创作数字影视作品;

5.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6.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数字媒体项目的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9.具有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我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加大了专业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25.7%),实践环节课程提高到总学分数的21.1%。如下表1:

表1 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 修习类型 学分数 学分比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计算机等 公共必修 39 22.3%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18

26 10.3%

14.9%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课

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方向课 专业必修 35 20.0%

提高、拓宽课 专业选修 10 5.7%

公共选修课程 素质教育课 专业选修 10 5.7%

实践环节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必修 37 21.1%

课外学分 课外学分等

合计 175 100%

2.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目标,突出应用型院校特色

为突出应用型院校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多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认真调研,研计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遴选出本专业核心课程,并围绕着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专业骨干课程的重要性和在专业的地位。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游戏策划与运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毕业后能胜任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进行研究

1.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我系教师不仅仅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外还组织了很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是由学生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旨在能够进一步的学习。课外小组的指导教师由我系多媒体教研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这些课外兴趣小组内容多样,比如摄影兴趣小组、FLASH动画创作兴趣小组等、影视后期创作与制作兴趣小组、三维建模兴趣小组、二维转三维兴趣小组等等。这些兴趣以提高学生创作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利用课余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我系多媒体专业学生在省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信息技术大赛中荣获了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省三等奖。

2.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培养教学骨干

信息时代对多媒体专业的专职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更新较快;如果不与时俱进,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无法胜任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因此,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从三方面提高专任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培养成为专业教学骨干;使提高高质量教学和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成为可能。

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或服务外包的方式,即将优秀企业精英或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设立学术讲座,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道路;还能通过与专任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提高教师本身业务素养。

3.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我系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安排有素描、色彩实践、构成实践、数字摄影实践、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实践、动画设计制作实践、三维数字建模实践、数字影视节目包装实践、游戏设计制作实践、网站规划与建设实践、科研论文写作实践、电视节目制作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它们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我系多媒体实验室的设备均为具备图形图像处理的电脑,为实施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系还积极与校企合作和进行服务外包,目前与企业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和2项服务外包,为学习实习与实训提供了机会和保障。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多媒体技术专业之一,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石家庄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但是,与其他高等院校同一专业相比,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的比例应占多少,培养方案应如何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还应该根据企业对多媒体人才的需求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符蕴芳,徐军.地方高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3431-3432

[2]韩凤英.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职业时空,2010(3):63-64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