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企业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企业风险

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一、风险管理系统模式的内涵

风险管理是指在意外损害发生后,能够使企业财务稳定、经营上正常的有效利用方法;是对威胁项目目标实现的一切因素予以确认、评价和经济控制的方法。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通过一定的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出影响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归类。风险识别的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初始清单法、经验数据法、风险调查法。

第二,风险评估。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控制、管理。要想进行管理,风险评估分析是必不可缺的工作。通过风险评估分析,找出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并分析任一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化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工程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或损失严重程度。

第三,风险分析。为了解风险的准确情况和确切的根源,尤其是I级风险,必需进行深刻的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管理者应辨证地看待风险分析的结果。

第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风险、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对于工程项目进行风险控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避免事故发生,最终减少或避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或者说是对风险的回应或分配。

二、我国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煤炭工程项目的特征

煤矿是一个高风险高危险的行业,属采掘业,以天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煤炭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有如下基本特征:

1、煤炭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一般的煤矿建设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投资额巨大,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2、煤炭工程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及其后果都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风险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发生后造成的后果怎样都是不确定的。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地下赋存的岩层和煤层是复杂的,因此随着采掘工作面向两翼、向深部移动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复杂情况,诸如岩层、煤层、顶底板、水、火、有害气体、煤尘、地压和地温的变化,对正常生产影响较大。但人们可以根据历史的记录和经验,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3、煤炭生产一般在地下进行作业,工作地点狭窄,准备与生产同时进行,且煤炭企业的生产是大量重物的转移,运输起来比较复杂,生产所需的资源消耗很大。

4、煤炭生产过程中主要物资材料的消耗不构成产品。煤炭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如木材、水泥、钢材等,只是一种耗费,不构成产品(煤炭)的实体,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管理。

(二)煤炭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

1、煤炭工程项目不可预见因素多。煤炭项目工程由于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更新快、参与人员多以及受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如项目在建过程中施工图纸修改频繁、周边环境、社会环境、气候因素等,都对项目能否按计划施工带来影响。

煤炭工程项目具有的复杂多变、安全环保问题突出和可预测难度较大的这些特点,使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煤炭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开采使用普遍具有涉及面广、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占用多、内容复杂等特点。一项煤炭工程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建设实施及移交运行各个阶段均可能遭受风险。

由于煤炭属不可再生性资源,煤炭资源所有权属国家。国家除对煤炭资源有严格的立法外,全面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设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对矿产资源税进行调整、建立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实施资源勘探和开采许可证制度,管理体系较为严格。因此煤炭项目风险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2、煤炭企业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工程风险与工程项目的投资施工和使用是相伴而生的。生产量越大,工艺越复杂,施工风险就越多。煤矿生产从投产到枯竭需要几十年,工程可能涉及建井、开拓、回采、通防、机电等多个工种以及不同专业的接口衔接,因而工程施工过程出现操作失误、工程缺陷、人员伤亡、设备材料坏损等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生命线。在煤炭项目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受地质状况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存在着发生水、火、瓦斯、顶板、煤尘和冲击地压等多种自然灾害和违规作业的可能性,并由此形成安全风险。

瓦斯浓度达到5%-15%时就会引起瓦斯爆炸,因此采掘空间内瓦斯浓度不允许超限(很多煤矿规定不超过1%)。引起瓦斯爆炸的原因很多,其中瓦斯突出是一个重要原因。瓦斯突出是指井下采掘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煤层所含瓦斯气体在瞬间涌出,甚至可以在1分钟内涌出上万吨煤或岩石,上百万立方米瓦斯,高浓度的瓦斯气体遇上高温热源时,就会形成瓦斯爆炸。

只要是在井巷掘进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含水断裂带、地表水体、溶洞、被淹巷道、陷落柱而突然产生的突水事故称矿井突水。

冲击地压是指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矿井及周边地壳发生变化、移动的现象。造成煤矿冲击地压的种类主要有顶板断裂冲击地压、断层冲击地压、煤体冲击地压等。矿工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违规作业也容易造成煤矿事故的发生。

3、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煤炭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管理体系,具有规范性、程序性、技术性和连续性的特质。煤炭企业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不够更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煤炭企业内的一些干部职工想问题、干工作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发展意识。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创新性。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长期处于国家的集中管理和控制,煤炭企业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致使创新意识弱化,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战略策略不能很好的把国家政策法规与企业现有的发展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落后。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实行粗放的管理模式,虽然近几年来对信息化的重视有所提高,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产品基本上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销售,因而煤炭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生存危机意识。

4、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获利能力。经营管理风险包括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管理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设备更新水平、固定资产增长率、产品集中程度等等。

(1)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稀缺的资源,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员工的能力、工作意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水平。

(2)煤炭公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以电厂为主,主要客户销售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市场的变化,重要客户的流失或需求变动将对未来销售产生较大影响,形成对主要客户依赖的风险。受价格利益的趋动,部分煤炭企业急功近利,盲目提升产量。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开发,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将逐步减缓,是今后煤炭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的问题。

(3)煤炭工程项目收入来源于煤炭销售收入,若煤炭市场发生重大波动,或由于替代能源研发导致煤炭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或产品升级,将直接影响项目收益状况。煤炭售价主要受煤质、市场供求、外部运输条件和服务态度影响。煤质不稳定,市场供过于求、运力不足、服务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售价下降。

(4)煤炭工程项目机械化程度较高,机电设备门类繁多,设备维护、更新对煤炭安全开采有着重要影响。

三、煤炭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避免产量风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首先成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聘请有资质的地质勘察队对煤层的走向、倾角、厚度、层数以及煤田范围内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查,探明煤的地质储量,并精确计算其可采储量,以避免资源储量不足风险。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设计几个可行的煤田开拓和工艺布置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出最优方案,并结合煤田可采储量、外部运输条件和市场供求情况确定矿井的设计年产量,以避免产量风险。

第二,防微杜渐,预防工程安全风险。在项目的投产运行阶段,首先,保证环保、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派专人负责维修管理环保、安全设备。定期检测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发现超标,及时治理,切实保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应符合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尽可能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对地表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场区周围的绿化,预防环保、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加强井下瓦斯浓度的检测,当矿井或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和开采有煤或瓦斯突出危险煤层时,必须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再次,加强科研,对常见的矿难事故机理进行研究,找出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防范措施,并及时应用于实践。最后,加强安全培训,矿工每次下井前,要温习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安全意识。此外,通过购买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工程保险等转移风险。

四、结论

有位先哲曾经说过:“福兮祸所倚”。这句话辩证地揭示出“福与祸”,或“机遇与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煤炭工程项目中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可能给施工项目带来时间,资源和金钱方面的潜在损失,在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风险制度滞后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对施工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分析控制,无疑对施工项目合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效益是有益的,这也有利于

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高平,陈远祥,周直.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3).

2、任宇,任伟民.工程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04(4).

3、蒋晓静,黄金枝.层次分析法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5(2).

4、方俊.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5、马喜君,常志华,程建龙,陆兆华.阜新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分析[J].中国矿业,2006(8).

篇2

煤炭企业风险导向审计试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CPA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运用到煤炭企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账项导向审计是最初的审计方法关系,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适用于审计早期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制度基础导向审计主要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而后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进一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实施审计程序。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就可能错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不利于审计质量;也可能使审计风险失控。于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弥补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社会因素中应运而生。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1.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中心实现了由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

2.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运用分析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能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收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

位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的效率。

3.扩大审计证据的内涵,注重外部证据。审计证据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这些都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另外,审计人员期望管理层提供的证据来证明其舞弊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与企业的一般员工、供应商和销售商等方面的沟通所获得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的重要途径。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们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适应了公众对审计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满足公众的要求。

2.风险导向审计符合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3.风险导向审计是对原有的审计资源进行重新调配。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4.审计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会计准则及指南的实行等,构建了中国执业审计准则体系。

5.审计人力资源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正规院校审计专业学历教育,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制度等。这些措施都为我国审计职业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程序检测被审计对象,其基本方法 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对风险评估来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所在组织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

1.参与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2.促进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些目标也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标准。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企业治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3.促进煤炭企业治理。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本企业的具体岗位,比较熟悉企业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部门了解具体情况,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向管理层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治理。

(三)煤炭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运用

根据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煤炭营销领域开展重点审计。“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因此,各煤炭企业一定要加强价格研判和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通过不断的评审与信息反馈,对市场营销进行战略控制从而规避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层的诚信度等方面综合地分析、评价,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将审计风险降到组织可接受的水平。

四、做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篇3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账项导向审计是最初的审计方法关系,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适用于审计早期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制度基础导向审计主要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而后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进一步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实施审计程序。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就可能错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不利于审计质量;也可能使审计风险失控。于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弥补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社会因素中应运而生。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研究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因操作管理不符合某种法律规范,管控与预测能力缺乏,致使企业的运营结果在预先期待的结果之外,事与愿违,企业相应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当然这也伴随一定的企业损失,于是法律风险便产生了。由于煤炭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一旦企业不重视法律风险,意识不到其巨大危害,法律风险将有变为法律危机的可能,法律危机将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故建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势在必行。

1.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所谓煤炭企业法律风险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其行为和法律规定不符,且缺乏管理控制和预测意识,导致企业事前预测的结果远远偏离实际结果,最终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面临经济损失。但法律风险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大部分企业都不能认识法律风险带来的影响危害,进而放任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无限制的发展,从风险逐渐过渡到危机,一旦转换为法律危机,企业很难掌控其发展情况,严重破坏企业发展,甚至还会带来破产的风险。所以健全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能保证企业避免损失,另一方面能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企业依法经营、依法决策和维护自身权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企业建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也成为经营运营不可缺少的措施,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影响煤炭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制约性因素

影响煤炭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制约性因素有很多,如企业决策不当,违规运营与生产,法律意识淡薄、民事诉讼违约较多,维权意识弱、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健全性,法律管理体系不健全等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管理目标模糊,管理职能欠缺,管理方式不科学。首先是煤炭企业法律管理目标松散,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将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作为企业发展与管理的终极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压力与挑战时,片面追求企业销售成绩的提高,打破了企业销售额与风险体系的平衡状态,致使法律风险的产生,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受到了制约。其次,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职能缺乏,致使企业员工存在极大的懒散与惰性,工作效果严重滞后。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与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职能不健全,管理行为不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淡薄,管理职能的构建不能实现目标明确化、任务具体化,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管理空白的状况,这给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影响着企业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最后,企业风险管理方法不当,不能基于企业实情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与管理手段的陈旧,使企业风险管理实质性效率低下,于是一系列煤炭企业法律风险便浮现出来。

3.建立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可行性策略

(1)增强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

增强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是建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与前提,要做到这一点,企业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企业要做到事先有效预防、过程中加强控制,事后要科学补救。将法律防范与控制理念贯彻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方方面面,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正确认识市场的复杂性和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与突发性,一旦出现法律诉讼案件,全企业应齐心协力积极应对。二是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意识,一些企业的领导往往只注重追求企业经营的速度与效益,忽视了风险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致使企业经济损失严重。因此,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应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一定要广泛吸纳各方人士的意见,特别是专业法律人员,避免随意、盲目决策带来的法律风险。另外,企业要经常开展对员工的法律风险控制培训,不断增强企业所用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

(2)建立和健全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责任体系是推动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有效建立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法律控制的高效性。当前,我国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的缺失造成,因此,建立健全法律风险责任体系不可或缺。法律管理责任体系的欠缺与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责模糊,不具体,管理协调统一性不强。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主要应坚持“管理协调化、职责明晰化、方式灵活化”的原则,并且注重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分层管理。将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构分为决策层、管理层与实施层,每一层都要恪守职责,严守法律规范,收集有效法律风险信息,尽可能杜绝法律风险。二是进行分类管理,就是将不同种类的法律风险进行总结归类,并下分到企业不同的部分与岗位,加强各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配合力度,弱化风险。

(3)推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多数企业对法律风险产生的因素不够了解,对其发生的征兆也不够清楚,这就导致其对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预警不够全面客观,对法律风险的片面认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法律风险源的识别与判定。因此,有必要推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首先,企业应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识与了解,明确法律风险识别主体与审核主体,加强预警意识,既能有效识别风险源,又能为解决风险提供可行性方案与措施。其次,企业各生产部门都应对该部门和自身岗位所涉及到的法律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常怀预警之心,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督促每一个部门建立法律风险控制网络,全面检测煤炭企业法律风险。

(4)注重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创新

注重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创新,是推动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的又一重要措施。创新法律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一是企业各部门法律风险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与积累。包括企业各部门财务、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类潜在性风险,企业要严格要求各部门遵循科学、有效的搜集方法,确保收集风险知识的可靠与实效性。二是做好对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的识别工作。在企业不同的责任阶层与管理阶层,都要严守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流程规范,对相关领域内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描述与分类,考虑到风险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对识别的法律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为应对风险奠定基础。三是采取积极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要适当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应对的范围内,根据评估和控制结果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解决措施。再者,基于风险环境的改变,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应对计划,做到监督与完善并举,提高风险解决效率。

(5)构建煤炭企业法律文化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首先企业应树立法律风险控制理念,提前做好预防和事后补救工作。所谓事先预防提前给企业注射免疫疫苗,使企业从高层领导以及下属员工都具备防范法律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在过程中做好控制,这也是企业实施法律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企业所有部门和岗位在运行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效控制法律风险。而控制法律风险的目的在于将威胁企业运行和发展的因素扼杀到摇篮里。但不可否认市场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并不能完全避免法律风险发生,所以事后补救成为企业面法律风险的最后一层堡垒。一旦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其内部法律人员就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应对措施,减少诉讼风险损失,总的来说,煤炭企业法律风险事先控制是基础,过程控制是关键,而事后补救十分重要。其次增强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当前多数企业高层都过于重视企业经济发展速度,甚至没有法律风险控制意识,也忽略了风险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高层在针对经营管理组做出重大决策时应实行民主决策,增加透明度,积极听取煤炭企业法律工作人员建议,避免因盲目决策而导致企业经济损失。此外岗位不同,诱发其发生法律风险的因素也自然不同,企业有必要定期组织员工接受法律风险培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风险报告制度,促使企业高层和员工能及时掌握相关法律风险信息,可以说只有提高企业高层管理法律风险控制意识,才能有效避免发生法律风险。第三强化守法行为意识;企业领导和员工应共同提高法律思想境界,尤其决策者在作出决定前应先咨询相关法律事项,保证经营不违法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才能更快提高管理水平,为法律风险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注重经济增长与销售效益的同时也要建立法律风险控制体系,强化法律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通过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注重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创新等方式推动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中强.浅析煤炭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J].东方企业文化,2013,24:213-215.

[2]冯耀华.论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东方企业文化,2007,07:8-9.

篇5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的市场收益与期望市场收益偏离的大小与程度。而风险分析是现代可行性研究的必然要求。根据统计分析,项目前期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费用只占总投资的2%左右,但对项目生命周期影响占到90%以上[1]。因此,不断提高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扎实地做好投资前期的研究论证工作十分必要。

然而,据统计,资源行业的企业在项目投资前期只对个别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的占40%,不进行风险分析的占20%。而每个项目都做风险评估的企业只占到10%[2]。以上数据表明,在资源行业,对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视度是明显不足的。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其生产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项目投资大,不可预知的因素多,风险损失一旦发生,就无法弥补[3]。因此矿业项目风险分析对煤炭企业是做好矿业项目投资的前提,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选取净现值评价指标,建立适合煤炭企业自身特点的投资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SPSS软件对投资风险因素做出统计分析。

1研究设计

1.1选取煤炭企业风险评估指标

在进行风险分析或经济评价时,需要通过选择一些指标作为目标函数,然后经过对函数的值域变化范围、期望的大小、方差或标准差大小来确定风险大小。通常选用的指标有投资收益率、等效最大投资周期、现值和净现值、折现现金流通收益率等,本文采用的净现值评价指标。

国内外关于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密歇尔的现金流量基础之上,净现值法是判别项目优劣的比较成熟和科学的方法[4],它克服了传统静态经济评价方法的不足,不仅考虑了开发煤炭资源的资金投入与产出,而且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在确定净现值的同时还可以作资金的内部收益率、回收周期、盈亏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因而广泛用于资产评估和矿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以来占据着风险项目投资决策的核心地位。

净现值(NPV)是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按照基准收益率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项目在寿命期内赢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根据情况不同有多种计算方式,若以每年年值相同的情况来表示,则计算式为:

(1)

式中CI―年现金流人量;

CO―年现金流出量;

P―期初投资额;

n―寿命期;

i―社会折现率或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

1.2建立煤炭企业风险分析模型

根据投入、产出关系,煤炭企业项目的特有的技术经济因素,以及根据成本管理中的净现金流的计算,将NCF值经过贴现率折现计算,得到矿产项目投资净现值函数为:

(2)

(3)

n=12Z/(K?A) (4)

(5)

式中:

Q―月产煤数量;P一煤炭单位价格;

C―月产煤成本;F折旧一折旧费用;

a―所得税率;P一期初总投资;

n―矿井服务期限;Z―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K―储量备用系数;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i―社会折现率或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

2煤炭企业投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案例

2.1案例概况

选取陕西某集团某煤矿投资项目的数据。该矿期初投资额898,718,700元,矿井预计服务年限为76.6年(919.20个月),矿井可采储量为4,286,900吨,储量备用系数为1.4,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0,000吨/年,每月折旧费用平均3,174,673.44元,所得税率按33%,社会折现率取10%。

2.2风险因素的选择

考虑到煤炭投资项目中,各风险因素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本文确定煤炭产品的产量(Q)、单位售价(P)及矿井生产成本(C)这三个重要变量作为随机输入变量,进而模拟确定目标变量的指标值。因为无论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生产风险,还是环境保护风险、金融风险等,都会对煤炭产品的产量、售价、成本产生影响。

2.3对月产量、售价、月成本三个风险变量进行分析

本文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已有30余年的成长历史。在国际学术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凡是用SPSS软件完成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可以不必说明算法,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和信誉之高。

图1 月产量直方图

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检测数据。本文通过对产量、售价、成本三个风险因素的历史值分别做描述性统计、Q-Q图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检测出其风险变量服从的分布特征。

2.3.1 绘制月产量直方图

采用SPSS软件中分析模块,对月产量历史数据做描述统计。绘制月产量直方图,描述其分布特征,如图1所示。

由月产量直方图图形特征判断,月产量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则假设月产量服从正态分布,对其做进一步正态分布检验。

2.3.2 对月产量进行正态分布Q-Q图检验

由上述直方图图形特征,已作出月产量服从正态分布假设。在SPSS分析模块中,继续做月产量的描述统计正态Q-Q图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月产量的正态Q-Q图

从图中可得,月产量的各个散点基本分布在累积概率线上,即符合正态分布。

2.3.3 对月产量做K-S检验

为使分析更加精确,本文对月产量数据进一步做非参数检验(K-S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K-S检验结果

从结果上看,渐近双侧的显著性达到了0.359,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原假设成立,认为该项目月产量分布与理论正态分布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月产量数据在0.05水平的显著性下通过了正态性检验。

2.3.4 结论

检验结果表明,月产量Q服从N(292578.088,118121.585)的正态分布。同理对煤炭售价、月生产成本做相关分析,得售价P符合N(366.908,36.189)的正态分布;月成本C符合N(21321842.06,9467248.6)的正态分布。

3结语

篇6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一、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二是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但也要采用有代表性的指标,避免主次不分。三是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的指标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延续性。四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该指标体系不能全是定性指标或定量指标,这样都不能够客观评价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而应该两者相结合起来。

笔者基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2010年煤炭行业风险评估报告》、2008年9月21日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山东威海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煤炭行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煤炭行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AHP法风险评估指标的评估方法

本文对于定性指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实证分析的对象,根据其相应高管对此问卷的回答来确定相应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于定量指标,本论文采用沃尔评分法,结合风险评估的相关计算及综合评估来衡量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中三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企业加权平均风险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内部控制风险因素三级指标加权平均风险值=∑(风险子因素各项分数×各对应子因素权重) 公式1

内部控制风险因素二级指标加权平均风险值=∑(风险母因素各项分数×各对应的母因素权重)公式2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综合风险值=∑(风险类别各项分数×各对应的风险类别权重)公式3

用AHP法对指标进行量化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递阶层次结构图)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矩阵,直到最下层。

其中,元素满足:

bij>0(i,j=1,2,…,n);bii=1(i=1,2,…n);bji=1/bij(i≠j;i,j=1,2,…,n)

(二)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

目前,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和积法和方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而求出相应层次的排序权重。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判断矩阵可以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A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进行一致性检验是很有必要的。

三、实证分析

以某煤炭集团为例,对其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文中对该公司内控风险的定性指标结果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即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表,汇总专家打分的结果所获得。对财务风险中各指标权重通过AHP方法计算得出;然后通过沃尔评分法计算相应指标的标准评分。根据表1指标体系,该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综合测算如表2所示。

经过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后,该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程度值是1.69,属于低度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占综合风险值的15%,内部风险为85%,说明随着煤炭行业的逐步市场化,该公司的内部风险增大,值得企业关注。其中这九个风险中宏观经济风险占外部风险值(1.97)的47%,行业政策风险占外部风险的32%,市场风险为17%,自然灾害风险为4%,人力资源风险占内部风险值(1.66)的10%、安全生产风险为57%、财务风险为3%、研发风险为18%、营销风险为12%。图1反映了二级指标风险因素占相应一级指标因素的综合风险比例。

通过上述内控风险评估结果,笔者分析到该公司存在如下需要控制的风险:

一是该公司宏观经济风险占外部风险值(1.97)的47%。目前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重构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公司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关键控制点加以管理。二是该公司的行业政策风险表现得比较突出,此风险占其相应一级指标综合风险值的比例为32%,其中资源整合风险71.5%,资源税改革风险19%,环境保护政策风险6.3%,煤炭出口政策3.2%。因此,该集团领导层要高度重视行业政策风险,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三是该公司安全生产风险中人员的安全意识权重高达61.4%,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安全意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安全信息化水平权重26.8%,这意味着在人员安全意识加强的前提下,该集团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信息化水平。四是在内部风险中,该公司研发风险占其相应的一级指标综合风险值的比例为18%,其中研发经费的合理规划对此数值的影响程度为7.8%,研发人员专业胜任力为47.5%,研发设备匹配度为12.6%,研发信息的及时性为32.1%。五是该公司市场风险占综合风险值的比例为17%,其中海外煤炭生产商加入对此数值的影响程度为2.8%,煤炭运输风险为9.8%,煤炭资源风险为63.6%,下游行业需煤波动风险为23.8%。六是在内部风险中,虽然财务风险(公司2010年的年报还没有披露,所以以上数据都来源于2009年的年报)比重较小(3%),但其中也有值得该公司关注的风险,盈利能力为对此数值的影响程度竟达到78.2%,经营增长状况为5.2%,收益分配风险为1.1%,债务偿还能力为11.2%,筹资风险为4.3%,该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其盈利能力,把握住公司的资本运作,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从而更加完善公司的财务控制。

此外,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因素中人才聘、解机制因素对此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为38.6%;其次是激励与约束机制为33.8%,该公司应及时关注这两大因素。

结 语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首先需要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采用AHP方法构建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进行分析。煤炭企业可依据此分析判断其自身面临的重大风险,从而针对相应的重大风险建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修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核心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18

[中图分类号]F275;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国内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以及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另外,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风险关注程度不够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受投资需求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影响,作为传统能源行业――煤炭行业中的企业面临着种种运营困难。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行业经过2002-2011年的“黄金十年”发展之后,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煤炭消费增速放缓而产生产能过剩的现象,且受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进入发展的“寒冬期”。近年来我国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款拖欠现象严重、煤炭企业库存持续增加,这导致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面临较大困难,在此环境下我国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1 我国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治理结构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风险,一般通过财务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些异常与公司的治理有较大关系,因为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内部环境。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煤炭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处于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但是大型煤炭企业国有控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超过总股本的50%,虽然体现出国家控制煤炭市场的宏观调控,但是国有煤炭企业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职能结构未发挥应有作用,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由内部人控制,监事会起到的作用不大,股东大会的召开仅限于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等问题。

公司缺乏完善的权利制衡机制,大型煤炭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或者原国有企业改制的,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的任命多是上层领导委派,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并且企业经理会成员往往是董事会成员兼任,这种人员重叠使得公司的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企业经理层和监事会受董事局的控制导致监督难以实现。

1.2 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煤炭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因为煤炭企业的不景气,促使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煤炭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比较欠缺,财务人员忙于完成份内工作,对整个企业或者分公司的财务状况难以全面把握。煤炭企业因其行业特殊性,企业下属各级公司较多,财务管理层级多。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在财务工作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使公司受到外部处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1.3 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不善主要是煤炭企业为保证持续发展导致的债务结构不合理、资产负载率过高,经过对煤炭企业近几年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煤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型煤炭企业的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高,而与此相对应的流动资产的比重却较小,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短期偿债问题。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变为现金并保有购买力的能力,而财务风险与资产流动息相关。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很多煤炭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并且账龄延长。煤炭货币资金缺少、存货积压、债务多等问题都是资产流动性不强的表现,也是引起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内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是直接、全面、有效的自我监控手段,但也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是成立时间较长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人事关系复杂,在利益分配中涉及的人员较多,且现有公司管理层次较多,限制及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从而导致管理活动较为被动,在此基础上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相关政策对企业长久发展尤为重要。但一般煤炭企业未建立起贯穿整个公司的财务监控机制,存在财务监管力度不足、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具体体现在监控部门的权威低;内部审计作用不大、主要依靠外部审计成果;内部监控人员兼职财务工作、造成监控机制不健全;在实施监控中方法落后、效率低下,增加了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1.5 多元投资成本高、效益低

煤炭企业多元投资是常态,并且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的下跌,企业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往往采用多元投资的方式。但是很多煤炭企业的多元投资成本较高,而取得的收益较低,以兖矿集团为例,在2000年到2013年间,兖矿在国内和国外不断进行多元化布局,在国内形成煤业、煤化、东华、物业、电铝为产业布局的五大板块,但是在2013年各板块亏损严重,仅煤化亏损就达13亿元。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投资失误或者效益低下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缺少专门的环境和技术研究团队与机构;第二,审批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性;第三,项目多由下属单位提出,申报单位可能隐瞒数据或者虚报数据;第四,企业对于重大项目的决策链条比较长,影响了决策效率。

2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2.1 加强公司治理

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应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并且要考虑小股东的利益,以保证股东之间的平等,而董事应对全体股东负责,要对公司的各项重大投资方案进行审议。在审议公司重大决策时应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层次讨论和审议,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书面文件,以此作为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的依据。煤炭企业经理层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成果,还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完善经理人的奖惩制度,以公司效益的增加来确定经理人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刺激和鼓励经理人更好地服务于公司。

2.2 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信息;利润表能够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信息;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现金流入、流出量的增减变动情况。作为财务人员在进行常规管理过程中,需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从公司管理角度分析各项数据,发现财务数据背后的风险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内在支撑力,实现有效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不仅形成相关制度,还需要培育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并融入企业文化中。首先加强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同,需要将风险管理的认识、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全体员工,并得以认同;其次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共同的认识和自觉行为,而不是风险管理仅仅是管理层、财务部门的工作。

2.3 加强内部财务活动管理

煤炭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整体资金供需平衡,首先,应做到集中资金管理、统一调度、强化监管、统一过程控制,通过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保证资金合理利用。所有资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内部财务报告制度,统一掌握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其次,要统一重大资金调度权,日常资金管理权限予以下放,而对重大项目资金和物资采购,由企业进行集中对外支付,以保证结算资金的内部控制。

企业长久发展需要资金保证,为保证在现有经济环境下的良性运行,企业需慎重考虑资金来源和结构。可合理规划资本结构,优化债务比例,利用债务杠杆,选择风险较低的融资方式,这不仅可以降低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财务成本。另外要合理规划债务期限,减少企业财务因集中支付利息而造成资金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减弱。为提高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需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管理,并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增加企业的风险自担能力。按时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提取比例。

2.4 建立独立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机制

一般将内部审计称为财务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适当的审计,不仅可以加强财务的控制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独立性和权威性则是其发挥作用的保证,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监事会下,这可以有效保证不受管理层和被审计部门的制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能为监事会获得监督资源。

企业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首先要明确概念,内部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计划和经营计划的一致性,要对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整个审计工作以风险管理原则为保障。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为关键流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转向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而不再将测试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因此,建立风险导向型审计就应以风险为起点,逐步建立通过确证和咨询活动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反馈的机制,而且反馈控制要从事后反馈逐渐向事前控制和事中反馈延伸。

2.5 保持核心竞争力,完善投资决策管理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发展的中心,进行多元化发展有助于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可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一般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是煤炭的开采、矿井建设、煤炭销售等。但是,在多元化发展中,因资源限制,在选择新的业务和市场前需要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保证新的业务与核心业务在资源和管理上合理融合。如在煤炭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可以发展煤电业务,利用自身煤炭产量优势进行发电,发电的余热可以进行供暖,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外,进一步健全投资决策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界定。对决策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首先,要在企业现行的投资决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有效的责任机制,使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得以明确;其次对投资决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风险估计和分析,以明确投资决策是否可行。在对某一项目确定是否投资前,需全面掌握该项目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影响收益的水平加以量化,为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建立战略与技术研究院,负责投资项目外部环境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审核。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维洋.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4(25).

[2]李根旺.中冶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4(28).

[3]屠红卫.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探究[J].财会通讯,2014(10).

[4]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6]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科[J].会计之友,2013(8).

[7]王福成.浅析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13(12).

篇8

一、法律风险概述

企业法律风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至今尚无一个为各界所公认的权威定义。一般定义为:由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不是一种孤立的企业风险,它融通于企业的各种风险中,组成很复杂,根据法律风险的成因,通常可以将法律风险分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环境法律风险。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外部环境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引发因素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够控制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引发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控的。所以笔者重点就企业内部法律风险进行陈述。

二、内部法律风险主要存在的方面

(一)诉讼风险

诉讼风险,是指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争议事实以外的因素,影响案件审理和执行,致使其合法权益无法实现的风险。主要风险是:

1、诉讼时效风险。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久远,往往当我们想到用法律途径解决时,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经办案件时,主要考虑如何接接续诉讼时效,择机的防范措施,充分发挥法律事务部门的积极作用,规避诉讼时效带来的法律风险。否则,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举证责任风险。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和环境污染案件不断上升。特别是涉及环境污染、劳动争议,这类案件最大的风险所在是举证责任倒置。对于此类案件,应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措施:在遭到有可能承担责任时,与对方达成诉讼外调解,或劝其撤诉,以节省诉讼费用;在对方诉讼请求无法律依据时,挖掘抗辩理由,积极应诉,力争让法官接受我方的理由重新分配举证责任。

3、行业风险。如塌陷地赔偿案件,这类案件是困扰煤炭行业的一大难题,这种行业风险引发的诉讼历年不断,而且标的额很高。对于这类法律风险应审时度势,尽可能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风险,在发生纠纷诉诸司法救济时,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认真分析诉讼的利弊得失,制定确实可行的诉讼方案,或者通过协调解决,尽可能把诉讼风险降到最小。

(二)投资、合作风险

1、投资项目缺乏足够的事前法律论证是造成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投资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不是靠日后修修补补能够解决的。如果在初期就能走上正轨,比日后碰到法律问题再来考虑如何解决和纠正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投资项目缺乏足够的事前法律论证,对严重的法律问题就不会有清醒的认识,所选择的商业模式有可能违反了国家法律。这种违法行为无论后期的运作如何规范,如何细致都不可能降低法律风险。一旦法律风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法律障碍,企业将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2、项目合作中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合作各方站在不同的角度,所持的心理不一样,造成一方掌握信息,不愿意让对方了解,特别是可能影响价格的信息。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无法弄清真实债务和财产状况,合作后可能会出现大量债务,收购方刚一进入就要替被收购方还债。在投资、合作中,要防范法律风险,就需要法律专业人员进行审慎调查,进行事前法律论证。尽可能多地掌握真实信息,谨慎操作,不要盲目相信对方,对合作的全盘情况了然于胸。

(三)公司方面风险

1、设立不规范的法律风险。企业在设立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往往会为企业健康运行埋下隐患,并导致公司成立后内部纠纷频频,甚至有的在公司成立过程中就产生了纠纷乃至公司无法成立。如发起人出资不足、发起人违反出资义务,出资权利瑕疵等引发的纠纷,在公司解散过程中,涉及公司清算、债务承担等也会引发大量纠纷。

2、公司法人治理制度不完善的风险。公司决策必须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做出。有些公司负责人对自己公司的章程根本没有详细看过,譬如有些合同或者决策必须经过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同意,否则就是无效合同或者是无效的决议。

(四)日常经营管理方面风险

1、合同法律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会依法行使《合同法》规定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履行抗辩权和合同的解除权,致使从主动方成为被动方。

2、工商管理缺失的法律风险。煤炭行业近几年重组改制、破产改制、收购重组等日益增多,企业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工商管理事务也随之增多。对有些分支机构缺乏监管,由此形成债务而连带集团公司。

三、笔者认为虽然上述法律风险成因各异,表现形式不一,但其深层次的成因在于

(一)法律风险意识不强

一是对投资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是对改革改制中面临的新模式、新风险,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中,思想上准备不足。三是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导致决策的法律风险不断。四是缺乏完善的工作体系。

(二)法律机构不健全

随着法律风险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大。如不设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或配备专业化的法律人员,法律服务人员难以介入合同审查、合同谈判、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经营活动,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审查环节,埋下许多经济隐患和经营风险。

(三)法律人员素质不高

法律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在当前民事、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诉讼纠纷,往往是小事拖成大事,好成坏事。

(四)对法律事务工作还不够重视

法律事务工作在各个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如,有的单位在对外投资中,没有让法律事务部门全过程参与,不进行法律论证。当省国资委要求提供该项目的法律意见书时,又要让法律事务部门在没有参与项目调查论证的情况下马上出具法律意见书,造成工作很被动。

(五)依法维权力度不大

有的经营人员权利意识不强,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外欠款项难以收回,形成呆帐、坏帐,积累了较大数额的不良资产。有时会因忽视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造成被动局面,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四、构建国有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如上所述,法律风险存在于公司经营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风险即有规避、控制风险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及方面着手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树立二个理念,完善三项制度,优化两个体系。

(一)树立二个理念

1、树立事前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因此要树立事前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把法律咨询论证、审核把关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法务工作由救济型向预防型转变,由参与型向管理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增强企业防范、控制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

2、树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融入理念。法律风险防范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其他大多数的管理一样,是在以往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总结并加以改进。法律风险防范功能必须有机地融入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体系内,才能发挥其预防、控制的功效。这也是将法律事务工作重心前移,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保证。把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形成法律风险防范的新思维,并贯穿在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中,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工作中。

(二)完善三项制度

1、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一是坚持把总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企业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质法律顾问队伍。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顾问队伍是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律事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最终成效。三是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构建法务工作保障机制。四是加强机构建设,构筑法务工作体系。

2、完善法人治理制度。首先,严格依据章程办事,以公司章程为行为准则。其次,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对企业的战略控制。再次,所有经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的议案、决议等法律文件,在提交前,都要经过法律部门审查把关。

3、完善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保证法律事务部门全过程参与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充分论证各项决策的合法性和法律上的可行性,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能够经常处于有利的法律地位,实现法律事务工作由传统的事务向管理型与参谋型并重的转变,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决策和管理的参谋助手。

(三)优化两个体系

1.优化合同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选商、谈判、审查、订立、履行等交易环节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明确合同管理职责、权限、流程等内容,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的制度覆盖,加强对合同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二是加强合同法律审查制度。严格对合同的审查、把关,使合同条款更加严密、规范、完备、合法、有效。执行合同会审会签制度,对不经会审会签的合同或协议,不得报送领导签字和加盖印章。三是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在合同谈判、审查、签订、履行等环节中的职责分工。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合同的管理,重点管好合同的谈判、起草、审查、签订、盖章、执行、结算、反馈八个环节。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 并购重组 风险防范

一、煤炭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背景现状

近年来,为了提高煤炭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国家积极鼓励国有煤矿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成大型煤炭集团。自2009年以来,政府通过控制采矿许可证的方式,逐步关停、整合了一批产能较低且分散、技术装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够完善的小型煤矿企业,这对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而言是一个实现低成本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的良好发展机遇,其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就目前来看,作为并购方的许多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并购整合区域性小型煤矿企业的过程中,由于煤炭价格逐年走高,煤炭资源增值较快,采矿权价款较高,并购成本也随之大大增加,高昂的并购成本极大的延缓了并购方的并购步伐,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由于作为被并购方的小型煤矿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装备落后,并购方为此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因此也极大的增加了并购方的整体风险,为此必须予以特别的注意。

二、煤炭企业并购重组中所存在的风险

所谓并购风险,即是指企业由于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以及由此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并购风险主要是由并购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组成的,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并购方收益下降、产生负收益,严重时甚至诱发财务危机。在现形势下,煤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存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决策风险、融资风险和协同风险。

(一)决策风险

从理论上说,并购风险的首要表现形式即为决策风险,这是由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选择、估价、动机等不合理造成的,而被并购方的刻意隐瞒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这种风险的诱发因素。从历史上看,在许多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失败的案例中,由于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了并购失败的第一要因,而煤炭企业在此次并购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这种情况。

为了获得更多的并购收益,大多数小型煤矿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夸大自身资产价值和收益,故意隐瞒损失信息的情况。由于这些小型煤矿企业自身财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内控制度不很健全,提供虚假账套、粉饰财务报表等财务舞弊行为是很容易被完成,从而造成了并购方对其潜在风险估计不足,对被并购方资产价值和并购后整体获利能力出现高估,进而在日后实际经营中遭遇各种危机,致使其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之中。

(二)融资风险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在并购前期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之外,并购方在进入至实际并购操作阶段也会遭遇各种风险,这其中就以融资风险为最主要风险。由于每一项并购活动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并购方很难完全凭借自有资金来独立完成该并购过程,因此事先必须进行必要的融资;而在并购完成后,并购方再通过增加的现金流入用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相应的融资成本。

从理论上说,融资规模的大小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着融资风险的高低。以负债融资为例,若并购后的实际经营利润率小于并购时产生的负债利息率时,并购方就有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而就股权融资而言,倘若为实现并购所发行的普通股数量较多,将会影响到原有股东的自身利益,增加了并购方的控制或操纵风险。此外,由于小型煤矿企业原先的收益率就较低,并购方在接收时还需负责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或升级,其在并购完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应有的收益以抵付融资成本,而对此部分大型煤炭企业可能估计不足。

(三)协同风险

无论作为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都是其最终追求,而并购方为此必须首先要使并购后企业实现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煤炭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后的早期,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不可能得到立即的整合,其在管理活动中应具有的协调性、一致性不足,从而极大阻碍了并购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不确定性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的管理风险。

再者,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的另一目的是实现规模化效应,而为了实现这种效应,达到经济上的互补,在并购后的煤炭企业必须着手改进经营方式、提升技术层次、更新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否则便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实现并购双方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有效结合,也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管理经验的共享补充,从而会使并购收益远低于预期,产生极大的经营风险。

三、煤炭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提高并购决策力度

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并购风险、降低并购成本,并购方在实施并购前应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财务审查及评价,以获取与目标企业相关的更多信息。为此,并购方首先应对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查,了解目标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控制状况、所占股本比例、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等等。其次,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进行分析,通过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了解其实际经营、财务状况,并且对该类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公允性做出理性判断。最后,对目标企业隐藏信息所产生的潜在风险做出估测,通过应用谨慎性原则对此次并购活动所产生的并购损益进行合理计量,以形成对并购决策可行性的最佳估测。

(二)合理规划融资方式

为了尽可能减少并购活动所产生的融资成本,降低其融资风险,并购方首先应通过自有资金的合理利用来减少融资压力,虽然作为自有资金的留存收益账面余额受到数量和时间的严格限制,但若提高预测规划的准确性,便可以对其进行合理、有计划的利用,这可以极大的优化并购方的融资结构,降低其融资压力。其次,合力推算并购后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负债融资风险的临界规模;为保持负债融资的合理性,需将并购后企业的负债规模控制在其偿债能力以内。最后,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三)控制并购后期风险

除了在并购过程中需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策略之外,并购方在并购完成后也需对并购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进行整合,以防范并购所产生的新风险。例如煤炭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其核心生产能力必须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相适应,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其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步保持协调一致,以取得规模化效益,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在并购完成后,并购方还需客观的对并购后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评价,以尽快建立起最新的资源管理系统,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此外,并购方还需建立新的人员数据库,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并对绩效激励机制进行适当改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过程中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风险,且这些风险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若处理不当会最终影响到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运行,阻碍其规模化效应的实现,与国家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煤炭企业在并购时应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理性对待并购中所存在的细节问题,力求多思而善断,严格控制并购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最终实现成功并购以及并购后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桑雯雯,煤炭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J]. 财经界,2010(01)

[2]闫凌云.王瑞华,煤炭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探析及防范 .[J]. 煤,2009(02)

[3]王博,煤炭企业重组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 .[J]. 商业经济,2009(14)

篇10

(一)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已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但事实上并未付诸实践,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再加上管理者并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导致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健全,不具备基本的实操性,完全形同虚设,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2.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地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政府各部门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导致监督不力和监督困难。我国煤炭企业虽然正在从国有企业到法人方向进行转变,但目前仍以国有控股居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负责选派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进行选派,这样就很难形成相互制约和平衡的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缺乏独立性,很难发挥作用,权责不明。

3.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有三个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首先是信息化处理技术的运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给企业内部会计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其工作效率,但在会计人员将数据信息输入到软件或者网络上时,会发生软件失灵或网络故障的现象,从而使得会计数据信息失真甚至丢失,并且这是很难察觉的。其次是人为因素。管理者、会计人员等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操作,有接触内部会计数据的机会,他们一旦不认真地履行职责,就会增加了篡改、虚构、隐瞒以及询私舞弊的可能性,进一步导致信息失真。最后是费用支出过多。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批准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其适用范围和具体额度没有明确限制和监督,导致资金利用率低下,浪费普遍,企业财产流失严重。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煤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操作性,监督基本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操作信息的现象极其普遍。另外,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容易受到利益驱动,而做出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信息失真严重。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增加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完善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对会计事项的办理人员、审批人员、财务保管人员及登记账款人员的权利、义务及责任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因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加强企业人员培训,调动会计人员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掌握更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知识,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将知识灵活运用与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定期披露,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增加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进行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在信息化环境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引导和控制企业资金的利用,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明确严明财务预算管理责任,规范财务预算程序,确保财务预算的执行。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从利润和销量上进行成本预算,并在实际工作中分步落实,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避免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三)进行成本管理,较少企业成本

加强成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对实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将企业年度总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并将细化后的分成本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使每个部门清楚各自的成本管理责任,从而更好地执行相应的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其次,对比以往完成成本目标的情况,分析目前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好坏,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奖惩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化,接着考核各个职能部门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管理责任的落实以及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第三,检查单位和部门设备和材料,统计利用率和损坏率,鼓励员工利用设备,避免重购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从总体上降低企业成本。

(四)加强财务监督

当前,煤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提高财务监督能力迫在眉睫。加强财务的日常监督力度,第一时间为财务监管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了提高基层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可以深入基层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对比核查。除此之外,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也不能忽视,认真落实和贯彻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对子公司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凡是有纪律不严、数据不实、信息造假等问题,一经查实,一律严惩,有力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适当情况下加大惩处力度,有效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最后,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了解资金的安全状态,并加强重视资金的安全监督。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