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的意义

篇1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如资源调查、国土管理、灾害预测、环境评估、城市管理和建设、邮电通讯、智能交通运输、军事、公安、公共设施管理、农业、森林、统计、商业、金融等。但是,我国的GIS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标准规范不齐全,GIS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数据标准化工作有待完善,导致数据不能很好地共享,数据更新慢;GIS应用的服务性企事业缺少,有效的GIS产业社会支撑体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IS软件品牌较少,国际竞争力不足,GIS行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薄弱等。其中,对GIS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GIS企业对GIS毕业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多数GIS企业缺少高水平的工程设计与管理人才,导致GIS项目不能成功实施。第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较少或内容设置不当,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很多毕业生编程能力较差,不能够规范使用对编程语言,工作初期独立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有难度,公司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培训。第三,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按照给定的任务一步步完成计划书的内容,无法自己去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另外,我国高校培养的GlS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将GIS企业做大做强的创新能力。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形势对我国GIS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GIS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和简单的GIS应用,而要为我国GIS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实践人才。

二、GIS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GIS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我国GIS专业的教育和企业的需求并没有实现很好的接轨,由此反映出我国高校的GIS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GIS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国内GIS专业设置一般较为单一,其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不同的工作目标和社会需求,如GIS开发、针对不同领域的GIS桌面平台应用、GIS制图、数据处理等,尤其缺乏既具有工程实践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扩大GIS专业招生规模,注重GIS人才的总量,但GIS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结构往往被忽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GIS专科、本科或研究生专业,但是不同院校的GIS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软硬件设施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很多院校培养的GIS人才能力欠缺。第三,对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时长相比理论课程较少,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和市场上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第四,本科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在我国各高校的GIS教育的培养方案中,通常都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规定。

三、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对GIS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化GIS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案中的实验、实习或课程设计环节、专业竞赛和各年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高校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剖析GIS专业现有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以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对GIS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就可以变为有目的的探索式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接触专业最前沿的内容,同时又能了解一个GlS项目从设计、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设计和研发时不仅仅单纯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考虑项目成本、软件销售、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第四,GIS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篇2

在我国,艺术教育专业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艺术课程标准》后诞生的新兴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师及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专业与传统美术、音乐、舞蹈等单一学科的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课程资源、培养方式上的区别。与以往传统艺术专业教育相比,这个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综合艺术能力,它的开设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是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与世界整体潮流相比较,我们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片面追求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我国当前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从中小学开始,直至高等院校,对艺术课程学习的要求都是一味提高技术技能的训练要求。这一点,从各类各级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火爆,即可见其一斑。这样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的培养,而最终使各种艺术教育被等同于技术训练,从而违背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因此,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里所说的艺术课程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在艺术课程中,要求教师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书法、篆刻、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创造具有强烈人文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的课程。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艺术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技艺传承,尤其在中小学阶段,更多的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其丰富的形式内容的感知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体验。通过对多门艺术学科的文化背景、风格流派、创作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理解,通过创意、设计、表演、评价、交流等多种方式,尽情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从而获得大量的艺术知识和人文信息,获得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可见,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

2 是培养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师资力量的需要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地位日渐提高,高素质艺术师资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艺术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十多年过去了,通过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现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艺术教育师资,许多地区还未进行改革,而处在实验阶段的一些学校,面对国家发行的艺术课程教材,许多中小学音乐、美术老师要么是无法实施,要么是两个老师共同讲授一本教材,音乐老师讲音乐部分的内容,美术老师讲美术部分的内容,缺少联系性。这样的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课教师对综合的内涵还没有真正理解,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艺术教学形式,或者说,还不具备综合教学的素养和能力。对基础教育的艺术教师而言,要适应新时期艺术学科的教学要求,必须要对现有师资进行教育培训。只有使其真正理解了综合的含义,具备了综合艺术教学的能力,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经过调查发现,几乎100%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都渴望有针对《艺术课程标准》的艺术教育培训和指导。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就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一方面,将合格的毕业生充实到基础教育艺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对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壮大产生重要影响。

3 是满足现代社会综合艺术素质要求的需要

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伟大智慧。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艺术逐渐走出传统的音乐厅、美术馆、剧场和戏院,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迅速普及,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不断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篇3

Abstract: The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can realize the "win-win-win" of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mechatronics specia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thought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tended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med the "win-win-wi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created a new pattern of opening education.

关键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Key words: order-based;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81-02

0 引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学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两者共同负责招生、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最大的好处是: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订单”合作,使得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等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则解决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时间过长、上手慢等弊端,招到了“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

1.1 “订单班”的组建

1.1.1 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伴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大量采用,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0年初,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接触与协商达成协议,该企业每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选拔学生组建“富顶班”,由机械工程系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

1.1.2 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十分重视。在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机械工程系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并对报名资料进行统计、核对,最终组建“订单班”。

1.1.3 配合做好宣传工作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机械工程系首先在学生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宣传发动;企业则安排人力资源部人员在学生中召开专场宣讲会,对企业及其人事政策进行详细介绍,对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同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报名加入“订单班”。

1.1.4 成立相应组织结构 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有关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办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则指派专人负责处理相关事宜。通过双方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1.2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

1.2.1 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企业特色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机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机械工程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如针对企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在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适时调整;针对企业具体的生产岗位设置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企业特色课(如数字CMOS激光传感器、数字测微计、数字位移感测器、KV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定位运动控制系统等),由企业选派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或双休日,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2 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机械工程系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要求“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制图员”、“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并且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按照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积极配合企业在暑假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企业则负责提供住宿,并支付实习学生一定的生活津贴。

1.2.3 引入企业文化,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熏陶 在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将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1.2.4 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 按照协议要求,学院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一名兼职辅导员,共同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企业则根据其经济环境、目标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表现提供适量的奖学金;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缩短或免除毕业后的试用期等。

1.2.5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双方互惠双赢 近几年,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安排了60名左右的学生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验

2.1 “订单班”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是“订单式”培养的落脚点 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是“订单式”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订单式”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起点。

2.2 “订单班”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是“订单式”培养的关键 要想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关键。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做到“课程建设合作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2.3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前提条件。

3 “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订单式”人才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等难题,故校方的态度肯定是积极、诚恳的!但部分企业受经济效益至上思维定势的影响,过于看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凸显,故大多企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合作培养人才不是很感兴趣或消极观望。

目前来讲,政府可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①增加投入为“订单”实施奠定物质基础。如根据“订单”的数量与质量,按培养的人数给予定额的所得税减免,为共建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支出可在税前扣除,通过间接财政补助的办法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②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校企交互兼职年限条件。为了加强校企专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从政策上规定参加评定职称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年限的职业院校的教龄与企业的工龄,从制度上促使双方主动联姻。此举不但为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而且可促使知识与技术的有机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以利于地方经济发展。③制定企业计提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的法定文件。为保证经费有固定来源,国家可硬性将现行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提高,所增部分作为支付职业院校进行“订单”培养的专用经费,并且允许企业从税前扣除。④建立资助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国家可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对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捐赠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为“订单”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将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激发企业重教、支教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之,“订单式”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订单式”培养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行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导和指导作用,为“订单式”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4

论文关键词:专业型社团 创新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在这方面专业型社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专业性社团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型社团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现专业特色?在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方面,专业型社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专业型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是以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深入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具有鲜明的与专业结合的学术研究特色。专业型社团将专业教学和社团建设结合起来,使社团服务于实践教学,又使实践教学反过来促进社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都得到提升,既是实践教学的特色,又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

二、专业型社团的主要特点

1、指导教师是专业教师。学生专业社团由于其以一定的"专业"为基础,因此,决定了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

2、会员人少精干。专业社团不会象一些普及性的学生社团那样人数较多,它的规模少到几个人,大到十几个人,但都是精英。

3、专业社团的活动单一,是纯学术性活动:学生主要是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科技创新实践等。

三、专业型社团在实践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1、专业型社团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专业上

专业型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专业型社团的成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各种比赛为载体,加强以创新为主体的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专业型社团。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进行社团的事务性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设专业教师对社团的具体活动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

在社团的成长发展中,党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团作为一种自发的学生民间团体,常常因为缺乏宏观的引导,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这就必须要发挥党团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对社团的活动严格把关,加强政治指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专业型社团要培育的不仅是大学生在社团管理及运营过程中的主体能力,更多的是培育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扩展性研究及实际操作的主体创新性意识。因此,专业型社团应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如文化型、服务型、娱乐型等社团相区分,努力培养独特的与专业结合、培养专业能力方面的特性。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专业型社团的活动,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上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热爱专业的良好氛围,对于开展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实践技能培养的演兵场,同时又是个人素质提高的平台

专业型社团是知识和技能转化的新舞台。组织参加各种大赛是学校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专业型社团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对同学们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检验,将有力的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院校、同兄弟院校作横向比较、打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都有积极意义。

在专业型社团的管理中,如果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运作机制,在社团中总是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学生,兼之有各种大赛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有的放矢,课余时间从事产品的制作研发,可以为参加各种大赛作提供后备力量。实际上学生在社团中的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既积累技能和知识,又积累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学校拟组队参加各种大赛的时候,只需要由社团来组织参赛人选进行准备,由于这些学生个个都具备参加大赛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所以应对大赛的能力要好于临时组织起来进行培训的效果。另为考虑到社团的活动应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社团可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顾问,或不定期来校搞讲座,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专业化指导。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以本人从教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应电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学生中成立“电子科技创新社团”,吸引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且专业出类拔萃的学生参与,设专业教师做指导,院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条件,鼓励师生从事创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电子科技创新社团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07年9月该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队参加了2007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成功参赛奖一项。取得这样的成绩,社团功不可没。

3、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同时促进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改革

专业型社团是工学结合的新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院校也都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了各种社会活动,如爱心活动、社区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活动等,都引起了社会上或大或小的反响,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通过成立专业性社团, 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比如社区安全用电知识宣传、家用产品维修服务、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改装等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又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

除了获取校外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双休或假日租赁车间设备、社员分批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当学徒工等方式以社团为典型,开展和推广半工半读的新模式。

4、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同时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专业型社团是实现产学结合新途径。广泛寻求社会支持,是保证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途径。(1)社团经费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会费和学校的有限拨款,在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经费紧张往往限制了活动的顺利进展。因此,社团建设要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校友资源、社会赞助、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措活动资金。这样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可以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历。(2)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空间。可以通过与相关社会机构协商,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学习实践,既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实践基础,也加强了学生的自主观念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社团发展成熟之后,随着师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和社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可以走出去,开展和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为企业相关产品的改进献计出招,提供智力支持,共同进行产品开发研制。通过这种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当然这给社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随着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日渐成熟,专业型社团建设将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社团建设,在学生的技能培养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能够培养选拔出一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而且有利于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热爱专业的良好风尚,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减轻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负担。专业型社团在实践教学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方面的有效途径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青少年 责任意识 人才培养

当今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青少年的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在当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为维持自身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就必须为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发展、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的群体中的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一、当代青少年责任意识弱化及成因

1.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的现状

(1)重自我意识、轻个人责任。一些青少年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他人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2)只求索取、不求回报。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作的回报。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抱怨,总觉得社会欠了他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负的责任。

(3)缺乏公德、纪律意识。新世纪的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早恋现象,有的甚至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

2.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的原因

(1)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学校教育应将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目标。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过于关注学生们知识技巧的学习,忽视与学习相得益彰的自信、独立、忍耐、责任心、耐挫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2)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当前社会,家长们对子女倾注过多的关爱,使孩子们更多体验到的是他人为自己服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这种对孩子溺爱的心理和行为,很难使学生心中想着他人,更难以热心助人。

(3)社会教育中存在问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学生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负面影响,这也是影响学生责任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应具备的责任意识

1.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要懂得珍惜生命,学会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学会求知,好学上进;学会生存,不挑食偏食,按时作息;学会快乐生活,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2.对家庭负责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天底下最无私、最真诚和最伟大的爱。中学生爱父母,对家庭负责,就应该努力做到: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自主自立。

3.对集体负责

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规守纪,服从组织,积极参加团队活动、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你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你主动为班级做事,这一切都会给集体增添光彩。

4.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明代大学问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言谈举止符合文明规范。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是最真诚的爱国行为,从而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维护世界和平,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三、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的途径

1.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意识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使学习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不是靠强制所能办到的,只有当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当成一种责任,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意识

在平时的卫生保洁工作中,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责任心,让学生懂得整洁,不再乱丢乱扔,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平时,与家长配合,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使其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每个学生都有意识地体会“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细小的班级工作中培养自我责任心。

3.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责任意识

篇6

关键词:张载;教育思想;艺术人才培养

张载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及“关学”思想的创始人,不仅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建立及宋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一生致力于重教兴学、孜孜著述,通过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尊德性”与“道学问”的道德教育思想

张载继承发展了孔孟的仁智统一原则,并逐渐演变为“尊德性”与“道学问”德智统一的德育原则。张载认为,人的不断完善体现在“自明诚”与“自诚明”相结合的修养过程中。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学者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净化心灵、平静情绪,通过心灵的领悟来穷尽对知识的追求。张载还强调,“道学问”即“自明诚”———“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以推达于天性也”[1]330。告诫所有学者要从客观知识、真理入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内在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最终实现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张载认为“道学问”与“尊德性”、“自明诚”与“自诚明”相互促进,道德修养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又依赖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两者脱节,只重视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缺失,即使聪慧过人也与豺狼禽兽无异。张载的德智统一观,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之学,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使人“成德为圣”,即教育就是使人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对教育伦理价值的终极揭示,符合教育观念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观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法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影响。大多数艺术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学校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专业课成绩,道德教育常常被视为第二课堂甚至是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忽视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价值取向、道德意志的深远影响。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有才无德,要么缺才缺德,只会是技法熟练的“匠人”而非“大师”,德育教育的缺失致使高校艺术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按照张载的德育教育观,在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让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真。因此,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处理好“德”与“智”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教育价值观。

二、学“为人”、“贤人”、“圣人”的教育目的论

张载根据“变化气质”、“善反本性”的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学“为人”、“贤人”、“圣人”。学“为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张载提出,人应当通过教育学习,改变不善的气质之性,回归人的本然之性,使人成其为“人”。学者必须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仁人”之心,懂得爱人,善待别人。“贤人”、“君子”是教育的第二个层次,他认为“贤人”应该具有“成身成性”之功,要培养人具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的品格。“学必如圣人”是教育目的论的最高层次,即尽善尽美、无物无我、既知天道、又尽善性的完美境界。这一目标并非抽象化、理想化,而是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言行一致、利济民生、道济天下的现实中的“圣人”。在张载看来,“圣人”通过自身学习已经克服了“气质之性”中的恶,实现纯粹的自然本性中的善,“知天”就是充分发挥天的德性,懂得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因此,“圣人”能将天地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德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他一再强调能够“乐己行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修养格局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提出的“天地境界”与张载的“天人合一”具有一致性。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因为所处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即道学家所谓的气象。一个人所处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心理状态即怀抱、胸襟或胸怀。”[2]因此,境界的提升就是胸怀或胸襟的扩大。按照张载的教育目的论,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尽善尽美的“圣人”,即真正的艺术大师。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在懂得做人道理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学者、君子、圣人的状态。因此,要将“修养成性”的格局观贯穿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艺术生的道德修养,树立“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生境界,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宽阔胸襟、境界非凡,拥有深厚人生感和艺术感的艺术巨人。

三、“尚礼”、“重实”、“致用”的教育实践论

张载首先强调学礼的重要性,将礼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礼的学习熏陶,使学生持礼成性,守礼进德,最终达到成“圣人”的教育目的。他强调,学者要想有所成,必须践行“克己从礼”的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不为外物所役”、“无物我之私”的高度自觉的精神境界。张载认为接下来学《易》,它记载了天地变化、万物运行的天道,反映了人事通变、天下治乱的人道,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他重视自然知识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重实”、“致用”,善于理论思维的学者。张载认为还要学习《论》、《孟》、《诗》、《书》、《大学》、《中庸》等书,他认为这些书皆出圣门,一样都不可少读。这些经典古籍在实现培养“圣人”的目标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张载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以重实、致用为宗旨,重视自然科学,突出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意义。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重实致用的思想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在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要“穷理知性”,将知识彻底掌握消化,还要躬行实践,将自己的思想、灵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学生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学科,要教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要不断加强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总之,张载的人才教育体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意见及主张,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其教养结合、政教统一的教育观,多层次的教育目的论,敢于探索求新的为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亦有借鉴、继承价值。因此,我们应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其中有益的思想为当下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的总体水平,2014年1月29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该意见稿指出了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意见的吹响了管理会计革命的号角,新思想、大讨论不断涌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重要分支,其功能与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各有侧重但都极为重要。财务会计侧重于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人员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数据来源、工作方法、报告方式等都不尽相同的会计手段,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财政、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建设完全市场经济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会计本身,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是其重中之重。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才匮乏依然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数量上,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会计人员总数逾1600万,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仅1132人,不足会计人才总量的万分之一。质量上,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权威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认定机制,即使是目前为多数人认可的CMA人才也是凤毛麟角。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拥有CMA资格的不过2000余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基础财务会计人才领域,会记账的财务会计不少,高端会计人才却相对不足,尤其是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人才更为匮乏。

(一)基础环境薄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美国企业中,约有90%左右的财务人员都从事了管理会计或与管理会计直接相关的职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约有70%是用于与企业财务相关的规划、决策、控制或者评价方面。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角色却被定位为纯粹的作业者,约85%的财务人员从事着财务会计岗位,80%的时间用于会计基础性的记录、计量与核算。“管钱、记账、做报表”几乎涵盖了当下多数财务人员所有工作职能。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源于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应用环境。

(二)培养模式滞后,阻碍管理会计队伍壮大

学院专业课程培养与后续职业教育培养是我国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约有500所,但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也普遍存在内容少、课时短的问题,导致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单一、薄弱、滞后,案例、实践应用教育更无从谈起。后续教育方面,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缺乏。培养模式的滞后,使管理会计学科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也必然导致具有良好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三)评价体系缺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提升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通过考试、考评等不同方式,认定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但是,已施行的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在管理会计的资格评价认证和评价方面,国内尚没有科学且明确的标准。管理会计师认证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三、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发展环境的各要素中,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最为关键。因此,从主体建设的责任出发,各企事业单位应深入领会国家《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从思想上与行为上给予管理会计建设的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会计人员在经过管理会计培养后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增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促进会计人员从决策的执行者向决策的参与者转变。

(二)丰富管理会计教育内容,提升职业能力

基于前述讨论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后续教育关于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是相对欠缺的,这说明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已经于《指导意见》的精神不相符合,更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完善教育内容入手。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提升会计教学大纲,优化整合会计课程体系,丰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注重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逐步向培养综合性会计人才的目标转变。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财务会计的分类,将其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分级次讲授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高校可在必要的时候开设管理会计方向的本科班,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化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当前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巩固管理会计课程的师资队伍。要摒弃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师资简单地转化为管理会计师资的作法,要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选拔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或者实务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进行专业老师或实践指导老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增强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3.发挥后续教育作用。一方面是要在后续教育中增加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设置,将管理会计的关键方法、指标、要素分解为相关的后续教育科目或课程供会计人员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大胆创新,将传统的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管理会计知识,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考评机制,促进素质提升

科学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带动人才结构调整,提升人员素质的关键。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与实施的同时,也应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评价,一方面,可探索以评促培的联动机制,将评价的结果中反映出的会计人员培养工作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地反馈到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实现管理会计人员的长远发展,以此保证管理会计工作能力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还应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目前财务会计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认定评价。

四、结语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被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重视,让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昌锐,姜姗.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5(19):5-9.

[2]王国彦.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129-130.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人才;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21-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建设充分的后备人才库,已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均需时时关注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兴趣小组培训和科技课题研究三类活动中。

1.在各类科技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活动。活动中更为关注的是对已知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创新。在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是要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指导下,进行实践运用与再创造,要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经验和技能。它应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正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品质。

2.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注重奠定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必要的技术知识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基础。高技能要求和培养学生潜在发展能力是科技兴趣小组培训活动区别于科技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兴趣小组活动中,良好的实施这项重要内容,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科学合理的设置好培训计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以技能为本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特征。二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训练学生手脑并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力和好奇心等创新品质的最佳方式之一。三是要重视传授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育。

3.在各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参与到化学、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物理、动物、植物等多个领域的课题研究中已成为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置身于科学发展的前沿,能够加深其对课题所在领域各类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真实的学做结合。因此,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研究的精神。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与不同领域中的各个专家交流,会接触到不同的先进科研设备,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实践,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应该说,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无论是科技实践活动,还是科技兴趣小组培训,亦或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达到目标都必须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涉及到科技教师在这些活动中的指导方法。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的过于偏重讲授的指导方法已不再适应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指导方法则更为贴近于适应时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表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科技教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各类活动中指导方法的改变。

1.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指导方法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统一化”倾向,即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等。这种传统的“统一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科技教师在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各类活动中的指导方法,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不足,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与考证。但创新的前提条件需要的恰恰是思考、怀疑与考证,因此,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少年,关键在于改变科技教师的指导方法。值得欣慰的是,随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逐步发展和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逐步重视,科技教师在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指导方法的变革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各类实践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篇9

关键词:中医本科 人才培养 中医经典 临床实习 教学方法 问题与对策

Present ag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He Guihua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is now th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main channel,regarding the stable Chinese medicine troop,carries out the Chinese medicine fundamental research continually and clinical practices the vital role.But the present 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still has the curriculum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al ancient book study insufficiency,clinical practice existence flaw,teacher teaching method improper and so on phenomena,causes the student to lack the Chinese medicine thought,the clinical dialectical ability not strong.Unifies own practice in this to propose several pond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garding this..

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1-01

21世纪,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发注重其创新性。近年高校扩招对本科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中医学本科生人才,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针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所显现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体会如下。

1 目前中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经典古籍学习欠缺、辨证能力不强。

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目前各中医药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专业思想不牢固、注重实验教学等原因,在本科教学中对中医经典古籍课程安排的课程略显不足[2]。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辨证能力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和学校对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要性不能达成一致,以致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临床辨证能力相对欠缺。

1.2 临床实习存在缺陷。

学生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这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实践的桥梁。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使学生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并在跟师学习中不断继承教师的宝贵经验,为以后亲自临证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施治过程中病人所反映的确切疗效,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热情,坚定对中医的信心。

目前面临的不足有二,一是部分同学为了进一步考研而放弃了临床实习,专注于考研科目的理论学习,大大缩短了临床实习时间,甚则干脆不去实习。二是实习基地先天不足。实习医院无论是各级的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甚则是各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从门诊到病房,多是采用西医西药,中医中药治疗成了辅助,严格按照中医为主、突出辨证论治特色者反倒寥寥无几。

1.3 教学方法失当。

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西”轻“中”的教法不乏其人。如在《中医内科学》授课过程中,不深入讲解中医理论,或将中医理论轻轻带过,大谈本病相当于西医某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等。如此教学的后果,一则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同时也直接动摇学生对中医的信心,丧失进一步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2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举措

2.1 重视经典学习。

中医本科生课程的设置,应能够坚实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技能、培养科学研究思想方法,针对高等院校中医经典古籍类课程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加强研究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中医学专业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中,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学时,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医学高层次人才中医临床技能发展的后劲,使这些中医高层次人才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2 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培养创新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目前我校本科生在大四开始进入临床实践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到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师指导下以实习医生身份参加实际工作,在综合运用所学的中医两个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并能初步用中医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诊疗问题。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经过抄方、试诊,初步具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独立诊病的能力,并得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体系理论的理解。

2.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要尊重认知规律,探索教学结构。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对只会一字不漏地读教材,读课件的老师特别反感的原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最精华而又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来讲授,既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又重视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解决复杂而实际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现代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些新的模式,对提高中医教育效果,非常有益。

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病案的选择和设计;组织小组、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汇报和总结评价反思等,以临床课程为重点,不仅实现与以往所教各基础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适应能力[3]。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和PBL在中医教育中值得推广学习。

医者意也。中医学既是人文的、直觉的、注重效验的,又是宏观的、模糊的、偏重个体的,实践性很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的源头就在临床,因此中医教育就是以临床为基础,从循证开始,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诠释过程来理解中医,通过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受到真正鲜活、灵动的中医教育,培养“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型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英语;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并且每年的对外贸易额在逐步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第二大出口国。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之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成为市场和企业很关注的话题。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国际贸易有利于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因此,拥有专业的、雄厚的人才基础是一个企业竞争下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加强专业英语能力

专业的英语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贸易谈判还是函电往来,都是需要通过英语进行交流的。专业的英语能力就是沟通的重要桥梁,贸易经验再丰富,如果缺少熟练的外语能力,面对国际贸易往来的复杂工作,也很难完成和落实。因此,在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加强专业英语的训练。我们可以组织人才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请经验丰富的外教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培养;还可以建立英语口语角,选定一个时间,每周都固定让学生在一起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我们还可以将优秀的人才放到外国进行国际交流,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扩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现在的企业中,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初步水平判断,都是在英语上,有一个专业的英语水平更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就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引导者,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我们很多国际贸易的教师还是比较年轻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在经验上可能会有不足之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让国际贸易的教师走出去,让他们定期去外贸单位进行实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避免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桥梁,缩短教学时间,用最快、最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我们还要将更多的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吸纳进来,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还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外贸业务人员进行讲座,他们在国际贸易的领域打拼了很多年,拥有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些对于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的意义。

四、更新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培养。这种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哈弗法学院开始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搭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具体事件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课堂上的整体局面,不再是教师一个人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听,而是可以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这对以后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法是通过实践对国际贸易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教学方法。我们首先要进行基础实训教学,基础实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国际金融、外贸英语制单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基础实训。例如,我们可以针对国际金融课开设外汇交易模拟实训,通过一些操作软件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加强实践能力。针对外贸英语制单课程可以设置单证实训。我们还可以进行国际结算实训以及国际海运实训等等,这些都是基础实训的课程。

另外,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课,它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课。在系统的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要进行实践积累,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利用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电函等综合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掌握具体细节和规范,通过一些虚拟的软件进行实训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贸易程序规范,对中间环节的注意事项提高认知度。

(三)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更多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对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有一个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国际贸易的案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融合。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实际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四)例举联想法

联想教学法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某一个特定的原理或者概念进行拓展联想的方法。教师将一段概念陈述出来,并且例举与之密切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对这个原理进行理解和运用。随后,教师在让学生运用这一原理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这个原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而是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理论课堂,加强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五、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实际工作。因此,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是重点。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要有预见性,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应用型的人才的提拔,使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学校依靠企业不断发展人才,企业也依靠学校提供人才,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很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六、总结

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是现在国家和企业很重视的问题。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学校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改进教学法,企业需要和学校联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能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未来依旧会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额的稳步提升,加强出口。

参考文献:

[1] 原玲玲.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教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