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性肝病的治疗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
近年来,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人数有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由于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尤其是在出现骨髓移植症状后,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会进一步导致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症状1。本次研究中选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6至73岁,平均49.3岁;患病时间6至25个月,平均13.2个月;治疗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7至74岁,平均49.7岁;患病时间5至27个月,平均13.7个月。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每次50mg,每天一次。对两组患者症状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症状改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已经全部恢复正常水平;显效:病情好转程度明显,但上述相关检查指标中仍有部分没有恢复正常状态;有效:用药后病情有一定好转,但程度并不明显;无效: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没有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为: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2.7%;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为:痊愈14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2%。两组患者症状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
2.2 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9.35±1.34)d和(6.41±1.47)d,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真菌耐药可以是真菌固有的抗药能力或耐药株自然选择和真菌敏感株变异的共同结果。导致产生真菌耐药性的一个非常重要机制为真菌细胞摄入的抗真菌药物药量明显减少。药物作用的靶酶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过多等。不同类型的药物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机制不同,不同真菌对不同药物所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数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非白色念珠菌水平的明显增高可能与三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有一定的关系3。另有临床研究显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叉耐药性。靶酶编码基因和膜上转运泵编码基因的发生突变、缺失、过分表达是导致出现交叉耐药现象的一个重要基础4。采用单药对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有限,联合抗真菌治疗已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比较可能优势在于使抗菌谱进一步拓宽,使抗菌活性增强,对感染进行控制的速度更快。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患者机体组织中的分布更加理想;联合用药治疗的主要缺点在于可出现拮抗、药物相互作用、毒性增加和费用相对较高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伏立康唑,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9,44(14):555—556.
[2] 刘正印,王爱霞,盛瑞嫒,等.从9例败血症看院内感染的新动向[J].中华内科杂志,2009,37(12):325—326.
[3] 杨浩军,杜万红,刘小阳.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7(15):1085—1086.
篇2
不轻信广告宣传
目前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的专科医院很多,其中不乏有管理规范的好医院,但是良莠不齐,广告中的虚假宣传随处可见,包括虚假专家、虚假药物、虚假治疗方法。最近某医院号称可以通过透析疗法一周治愈乙肝,这纯属无稽之谈。
管理规范的医院是不会随意在公共媒体上做广告的,即使是介绍某种疗法,也绝对不会使用诸如“服用多少疗程后保证转阴”、“没有疗效退还诊疗费用”之类的宣传词。
“大病”还得大医院诊治
不明原因肝病、难治性肝病和危重肝病一定要到高级别医院就诊。与低级别医院相比,大医院的绝大多数“大医生”还是要技高一筹的。
如果病因明确、病情不重、治疗方案已经确定、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定期复查某些指标和常规配药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排着长队等候大专家了。
选准看病的科室
综合医院有多个科室负责诊治肝病。内科有消化科、感染科和肝病科;外科则有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肝移植科、肿瘤科等。究竟选择什么科看哪种肝病,有时非常难定。由于医学分工越来越细,即使在内科范围内,“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肝炎尤其是病毒型肝炎,首先要选择感染科;肝硬化,一般应该看消化科,也可以看肝病科或感染科;肝脏占位,主要看外科,但是在明确占位性质之前,还是先在消化科、感染科和肝病科做诊断为好,一旦确诊,内科医生会主动协助转送外科的;不少病人一开始只知道转氨酶升高,并不知道病因,那么建议先看感染科或肝病科。
选医生也很关键
现在的电子网络很发达,百度上输入某个肝病病种,不仅很快就会跳出很多医院的名字,还会出现很多专家的姓名和介绍。
首先,仍然要把医生与医院挂上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出名的医院就没有名医生;第二,弄清楚医生的特长,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相应专长的医生;第三,医生的科研成果、数的多少,以及行政职务不是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准;第四,学术任职(主要指担任各级医学会的职务)不一定完全代表医疗水平;第五,一般来说,从医年限与医疗水平呈正比,但又不是必然,需要综合评判。
定期监测和复诊非常重要
根据医生要求,在治疗或观察期间,定期监测某些指标或做某些检查十分必要,其必要性不亚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或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之后,医生一定会叮嘱病人定期检查肝功能、“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这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治疗效果,同时也是为了监测是否发生耐药或者是否复发,以便及时处理。否则要么前功尽弃,要么给后续处理带来很大难度。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对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宣教。方法:收集初次采用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乙肝患者80人,对其中40人进行服核苷类药物注意事项以及乙肝相关知识宣教,而其余40人则仅于门诊就诊后带药回家按要求服用。结果:一疗程即3个月后,电话随访得知未接受知识宣教的40人中,有3人在未经医生指导下停服核苷类药物,有两人自主断药后再服用,有两人未按医生要求按时到医院复查;而接受过正规知识宣教的40人中均未出现上述情况。结论:对采用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乙肝患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是很有必要的,在艰难的攻克乙肝病毒道路上,我们护理人员的责任也相当重大,如何做好健康宣教是我们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药物;健康宣教
【中图分类号】R18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29-02
目前广泛用于抗乙肝病毒的两大类药物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其中,核苷类药物服用方便,抗病毒力强,经济适用,因此被大多数患者作为首选,然而其缺点也很显著,就是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减少和降低耐药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最满意的疗效。做好服核苷类药物乙肝患者的健康宣教是我们护理在治疗乙肝中的重要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科最近一月符合乙肝初治标准且采用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乙肝患者80人,随机抽取其中40人,对其进行服核苷类药物注意事项以及乙肝相关知识宣教,而其余40人则仅于门诊就诊时,经医患双方共同决定治疗方案后,带药回家按要求服用。
2 结果
未接受知识宣教的40人中,有3人在未经医生指导下已停服核苷类药物,有两人擅自断药后再继续服用,有两人未按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而接受过正规的关于服用核苷类药健康知识宣教的40人中均未出现上述情况。
3 健康宣教方案
3.1 目前治疗乙肝的现状
3.1.1 医疗供给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意识逐渐增强,到大医院就诊的患者日益增加,就我科而言,每位医生平均每天的就诊人数达一百余人次,显然,医疗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就决定了患者从医生那里获取的信息欠缺,也容易产生医生强调的重点被患者忽略,也有的患者由于知识缺乏导致对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混淆不清,理解不透彻等。
3.1.2 治疗乙肝的现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顽固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我们所采用的核苷类药物以及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最理想的目标是将乙肝病毒彻底清除,达到表面抗原彻底转阴,表面抗体产生,然而事实上达到这个目标的患者比例确实很低,但彻底转阴的患者也在层出不穷的出现,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这也让大家看到了对抗乙肝病毒的希望。作为在临床上将乙肝治愈的标准则是将肝功能持续维持在正常水平,HBV DNA转阴即低于被检查出的最低水平,e抗原转阴,e抗体转为阳性。维持此状态且继续服药巩固半年至一年以上即为临床治愈。对于同时有肝硬化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将疗程应相应延长,甚至终生服用。我国乙肝防治指南也也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只要患者认清此形势,就可避免盲目的乱投医、乱服药以及医疗过程中一些小纠纷的发生。
3.2 对乙肝的认识
3.2.1 患者对乙肝的认识及误区绝大多数患者对乙肝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大部分人认为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治愈标准是将表面抗原转阴,产生表面抗体,彻底摆脱乙肝。事实上达到这种彻底治愈的患者的比例是很低的,而且是不能预期的。也有很多患者通过阅读各类相关书籍,网络收索查阅,对乙肝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区分了彻底治愈与临床治愈的概念,但是对于自己的病情任然比较茫然,往往有些患者认为自己“久病成医”,通过自我总结,或者与其他患者交流,借鉴与自己病情相似患者的治疗方案,受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擅自用些保肝抗病毒的药物,这无疑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在制定治疗方案上的难度和疑虑。
3.2.2 对乙肝的正确认识虽然我国有上亿的乙肝患者,但绝大部分是“病毒携带者”,即肝功能一直维持正常水平。当肝功能异常超出正常值上限两倍以上,HBV DNA 复制达到103以上,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选择抗病毒治疗,疗效会大大提高。治疗乙肝的大原则就是保肝和抗病毒,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非常慎重,因为治疗乙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使用干扰素者,在机体应答较好的情况下,疗程为九个月至一年;而核苷类药物至少两年以上,而且一旦服药就不能随意停药,如果不谨慎停药,往往会前功尽弃,导致各项检验指标反跳至初治前水平甚至更严重,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情况下,可暂时不选择抗病毒,只选择保肝,将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然,保肝和抗病毒两者同时进行则能更好的防止肝脏发炎,肝细胞坏死,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3.3 核苷类药物的特点
3.3.1 一般特点: 核苷类药物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价格较便宜,服用方便、副作用小且抗病毒力强,其剂型一般包括片剂和胶囊,服法一般为每日定时一粒,产生耐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加药或停药。因其服用方便,很多患者在没有条件注射干扰素时都会选择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不仅经济适用,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隐私。
3.3.2 药物作用的特点: 核苷类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乙肝病毒的DNA的复制而起到治疗的作用,并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复制的模板,所以核苷类药物的治疗必须长期服药乃至终生。口服核苷类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同,而其耐药性的产生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单一或联合核苷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这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基本目标。但要达到长期、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进展,防止、减少终末期肝病发生这一根本目的,则需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抗病毒治疗来实现。治疗应有始有终,并通过优化治疗方案,使抗病毒治疗疗效最大化,耐药发生率最低化。
3.4 用药注意事项
3.4.1 用药前注意事项: 选择核苷类药物抗病毒前,其首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肝功能异常超出正常范围高限值两倍及两倍以上,越高表明乙肝病毒复制越活跃,此时服用核苷类药物,其免疫应答越明显,效果越好;这对远期效果及预后也是极为重要的,往往有很多乙肝患者在首次用药没选好时机,比如转氨酶在略超出正常范围,或者接近两倍时就选择上了核苷类药物,这种情况将会影响抗病毒的最终疗效,会出现开始几个疗程效果比较明显,以后会出现留下102、103甚至更高的乙肝病毒反复波动,但老是降不下去,导致不得不改用更好的、价格更高的进口核苷类药物,或者联合用药,这样不仅使很多患者丧失了抗病毒的信心,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在首次选择核苷类药物前,应多方面考虑,综合评价,选择有利时机和适合自身条件的核苷类药物。
3.4.2 用药中注意事项: 服用核苷类药物期间,应严格按医生要求,每天定时定量服药,切忌不要采用顿服,即两天的药量一天服下;也不能擅自减量,有点患者自认为在乙肝病毒持续阴性情况下,将每天一片的量改为每天半片,这些都会导致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而导致病毒重新复制,出现病毒反弹。服药期间也不能只按医生处方埋头服药,应按要求定期检查化验,发现明显不适应随时复诊,以了解用药后效果已及能及早发现病毒变异和其他并发症,如血细胞降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
3.4.3 用药后生活指导: 肝炎患者应戒酒、戒烟,忌辛辣刺激食物,如浓茶、咖啡,烧烤油炸食物等,肝炎患者的饮食原则是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热量、低脂肪。糖可以增加肝糖原含量,保护正常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适当吃糖对肝炎病人的康复是有益的。由于高营养食物及充分的休息,极易导致肥胖,应限制脂肪的食入,防止引起脂肪肝。蛋白质对于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具有很重要意义,宜食用蛋类、奶类、动物瘦肉、内脏及鱼虾类,新鲜的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总之肝炎患者的饮食应新鲜多样,合理适量。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应适当锻炼,一般跟正常人一样,肝功能轻度异常者也可以适当锻炼,已自己不感到疲倦为度,当肝功能明显异常及更严重者均应卧床休息,当平躺时,血液回流至肝脏的血液最丰富,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已利于肝功能恢复正常及防止病情进展加速。保持心态平和,防止大怒,俗话说“怒火伤肝”,轻松的心情对疾病的治愈也有促进作用。
3.4.4 停药后注意事项: 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停药后,同样应定期复查,其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三对、HBV-DNV、甲胎蛋白、血常规、肝脏彩超等,频率按医生指导决定,一般半年至一年一次,有不适(如厌油、乏力等)应立即复诊。生活上应按以上肝炎患者生活指导合理分配,俗话说疾病“三分靠药,七分靠养”,相信好的生活习惯对肝炎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4 讨论
对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健康宣教的方案和进一步完善的宣教内容对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不仅可以纠正一些关于乙肝方面的一些误区,也对发挥核苷类药物的最大抗病毒效力具有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目前很多乙肝患者90%以上都会选择者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这么大数量的人群进行健康宣教也是很具体的问题,当然要想达到一一对应是很不现实的,我们通过对初次用药患者发用药注意小卡片,医务人员反复强调,每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开设相关护理健康教育门诊等,通过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对首次服用核苷类药物的乙肝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重要性,事实上医生选择好的治疗方案不易,患者坚持治疗更难,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为患者的切身利益着想,尽自己所能,多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协同医生让患者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 万谟彬.重视慢性乙型肝炎规范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优化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5):326-328.
[3] 任红.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管理的新观念[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5):329-334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5]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6] 胡仕琦,王宇明.肝病知识与咨询热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9.
篇4
临床上,引起脂肪性肝病的常见原因有过量饮酒、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饥饿、高脂肪低蛋白饮食、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静脉高能营养治疗、小肠改道手术、四环素、四氯化碳、黄磷和胺碘酮等药物或工业毒物、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急性脂肪性肝病、Reye综合征、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一些慢性感染与炎症(如炎症性肠病、慢性结核病)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脂类食物和饮酒增多,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已成为上海等发达地区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因,而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脂肪性肝病则主要由酒精中毒引起。有时候,某一患者几种病因可同时存在,例如饮酒、肝炎病毒感染、体重过重及药物等因素并存。
脂肪性肝病两大最常见的原因
脂肪性肝病最常见的两大病因:一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所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另一为过量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的7~10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发达国家全人口发病率为20%左右,但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人群中其发病率差异较大。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害,其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性肝病,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在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是:①有长期饮酒史;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80g/日);②禁酒后血清ALT、AST和GG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ULN)以下;③肿大的肝脏1周内明显缩小,4周基本恢复正常;④诊断时应注意是否合并HBV或HCV感染,除外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
酒精中的乙醇含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例如:某人饮53度白酒4两(约200 ml),其摄入的乙醇量为:200×0.53×0.8=84.8g。
提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危险性增加的五项并存指标
据相关资料显示:年龄>50岁、内脏性肥胖特别是体重反复波动、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丙氨酸转氨酶(ALT)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或ALT/AST>1、甘油三酯>1.7 mmol/L等多项指标并存时,发生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篇5
问题1.肾功能不全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人的肾功能一旦受损,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便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只能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我们知道,肾脏是胰岛素灭活和降解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能力也随之降低,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因此,肾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以防诱发严重低血糖而危及患者生命。
问题2.慢性肝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肝脏是除胰腺之外,人体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糖调节器官。肝损害可致肝糖原合成功能下降及糖耐量异常,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临床将这种继发于肝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
与一般的原发性糖尿病不同,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胰岛素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禁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否则会加重肝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进而危及生命。“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因此,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制剂,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此外,由于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因而胰岛素用量会稍大。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肝病患者的肝糖原储备不足,空腹状态(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在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如确有必要,剂量也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当然,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来说,治疗肝病、改善肝功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血糖可随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问题3.孕妇血糖高该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孕妇如在怀孕之前已确诊有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倘若是怀孕之后才发现血糖高,则称为“妊娠糖尿病”。在治疗上,无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还是“妊娠糖尿病”,均不宜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免对胎儿的器官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除了饮食治疗以外,胰岛素是控制孕妇高血糖的主要手段,建议尽量采用人胰岛素。在妊娠早期,血糖升高及波动不是太显著,可选择预混胰岛素,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到了妊娠中后期,血糖较高时,可采取短、中效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一般说来,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可以停用胰岛素;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则需要继续给予降糖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继续用胰岛素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问题4.服用激素的糖尿病人该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血糖变化与所用激素的药代学特性(包括起效时间、药效高峰时段、作用维持时间、药物半衰期等等)以及药物用法有关。由于大多数使用激素的病人都是将全天的激素用量于上午8点一次性顿服,激素影响的主要是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因此,“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午餐后及晚餐后的血糖较高,而后半夜至清晨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轻微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于午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或同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
倘若患者原来就有糖尿病,服用激素后将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都会明显增高,此时往往需要重新调整病人的治疗方案,特别加强对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控制(例如:增加午餐及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用量),以对抗激素的升糖作用。
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正常人血糖升高或发展为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尽量不用,该减量时及时减量。
问题5.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手术的风险,促进伤口愈合。原则上,拟行手术(这里主要指大中手术)的糖尿病人,如果此前是用口服降糖药治疗,那么,应该在术前3天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可采取预混胰岛素每日两次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也可采取“三短一长”或胰岛素泵胰岛素强化治疗,力争在术前把病人的血糖降至正常。
在实施手术期间,需将胰岛素由皮下注射改为静脉滴注,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随时调整胰岛素滴注速率,将病人术中血糖控制在5.0~11mmol/L。
术后由于病人尚不能马上恢复正常饮食,因此需要静脉补充加入一定比例胰岛素及氯化钾的葡萄糖液,以满足机体必要的能量需求。为了保持血糖平稳,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适时调整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值(葡萄糖∶胰岛素≈2~5克∶1U)。在病人恢复正常饮食以后,可改用皮下胰岛素治疗,伤口愈合后可调整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问题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目前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法,该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可大大减少低血糖、低血钾及脑水肿的发生率。其具体步骤如下:(1)第一阶段。患者血糖较高(≥16.7mmol/L),可将普通胰岛素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剂量按每小时4~8U持续静滴。2小时后复查血糖,如血糖下降小于滴注前水平30%,则将胰岛素量加倍,如下降大于30%,则按原量继续滴注直到血糖下降到13.9mmol/L左右时改为第二阶段治疗。(2)第二阶段。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将原来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盐水,内加普通胰岛素,葡萄糖与胰岛素之比为2~4∶1(即每2~4g葡萄糖给一个单位胰岛素),直到血糖降至11.1mmol/l左右,酮体转阴时,可过渡到平时治疗。但在停静脉滴注胰岛素前1小时,应皮下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一般8U)以防血糖反跳。
问题7.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老年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其自身尚保留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再加上老年人往往有肾功能减退,胰岛素经肾脏降解和排泄减少,因此,老年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很容易发生低血糖,而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导致昏迷乃至死亡。
鉴于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性低、耐受性差,故对老年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以空腹血糖
篇6
【关键词】丙肝抗体;慢性;肝功障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0-01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还有就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只有根据这两项才能确定的病情状况。1丙肝诊断指标
1.1抗HCV即丙肝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
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肝炎感染。
1.2HCV-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
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丙肝病毒指标阳性加上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即可明确诊断为丙型肝炎。
总之,①确诊丙肝是否存在,往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包括肝功能,尤其是丙肝病毒病原学指标的检测。②有无症状提示丙肝:此种丙肝症状轻,急性患者可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1/3有黄疸。慢性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乏力、疲劳纳差、肝区痛等症状。③判断是否有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吸毒史。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有无丙肝患者。如果是患丙肝的高危人群,需作进一步丙肝的筛查。
2了解关于丙肝诊断的相关常识,科学进行丙肝诊断,对丙肝的有效治疗,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体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可帮助患者脱离疾病的痛苦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与慢性乙肝相比,丙肝慢性化比较隐蔽,症状不明显,潜伏期为2-26周,在急性期一般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其中四分之三者会转为慢性丙肝,但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都可能仍然没有明显症状,而且不少医务人员也缺少对丙肝基本知识的了解,没有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查,直至约20%的人肝硬化或恶变成肝癌后才出现相关症状。丙肝引起的肝硬化已成为肝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目前我国共有丙肝抗体阳性患者4000万人,86.51%的病人会患上慢性丙肝。其中约10%-30%的丙肝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发展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也比乙肝大。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不同,丙型肝炎的最大危险,是在于它通常没有症状,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其病毒对肝脏的破坏却一直持续。丙肝的最大特点,又在于如果获得早期检出、及时治疗,有超过六成的患者是可以彻底治愈的。因此,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同时,丙肝高危人群应明确加强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慢性丙肝的检测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对高危人群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就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
将接受过输血或器官移植、使用过血制品、做过透析治疗和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器、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以及曾经有过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皮肤黏膜损伤和有过不洁性生活史者,统称为“丙肝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体检时除了做肝功能检查外,还需要加测丙肝病毒抗体。因为是否及时而规范地进行治疗,将对丙肝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丙肝可以治愈[1]
丙肝患者只要采取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丙肝病毒,就可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早期丙肝,有977名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丙肝病毒转阴者平均停药4.1年之后,复发者不到1%。
而丙肝却在诊疗过程中极易被忽视。虽然发病几乎无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但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危害较小,相反由于它的临床表现较轻,重叠感染率和病死率较之乙肝更高。
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名丙肝患者,人群丙肝感染率高达3.2%,在未来的10到20年,因为丙肝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和死亡人数将成倍增长。同时,由于丙肝起病隐匿,急性感染期80%的患者无症状或者仅有乏力的感觉,往往容易造成漏诊,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75%至85%的急性丙肝会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会转为肝硬化和肝癌[2]。
与丙肝流行状况以及病情转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于丙肝的认知度非常低,近九成的丙肝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仅约有1%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仅约有5%的被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因此,进一步提高疾病认知成为目前推进丙肝防治的当务之急。
由于乙肝和丙肝病毒均可通过不洁注射、血液或输血制品等相同的方式传播,两者重叠感染较为常见。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必要查一下丙肝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过丙肝病毒。如果抗体阳性,则需要检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3]。
早期确定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至关重要。不少难治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乙肝、丙肝重叠感染较单纯乙肝或丙肝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导致肝癌的相对危险指数也更大。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选择乙肝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4丙型肝炎没有有效疫苗预防,是丙肝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丙肝病毒是RNA病毒,很容易变异,但只要及早采取抗病毒治疗,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丙肝病毒,就可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4]。丙肝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弱,丙肝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丙肝是治愈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按照基因序列的不同,丙型肝炎可分成Ⅰ型和Ⅱ型,两者治愈率分别为50%和70%。而且根据研究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丙肝患者在停药后平均随访4年内仍能维持疗效,也就是说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
丙肝与乙肝有所不同,丙肝最初症状明显要轻,约有三分之二不典型,但病情进程明显要快,若发展为肝癌者,时间较乙肝要快一倍。由于目前丙肝检测没有列入常规检查项目,我国也缺乏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筛查机制,因此不少丙肝患者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进而导致传染源的进一步扩大,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总之,综合免疫抗病毒疗法,系统对症治疗丙型肝炎[5]。了解关于丙肝诊断的相关常识,在专业医院进行检测,科学进行丙肝诊断,对丙肝的有效治疗,才能帮助患者脱离了疾病的痛苦。参考文献
[1]施平,唐卫明,李雷,羊海涛.吸毒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2]龚建明,杨静静,王昊鹏,喻荣彬,邓小昭,张云.南京地区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的常见基因型分型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09(03).
[3]焦金花.试论经血液途径感染及发生传染病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9(06).
篇7
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良好的依从性。通过糖尿病管理知识教育,可使患者重视血糖管理和血糖达标,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给予的治疗,最大程度地避免其发生并发症。
饮食治疗:讲究“个体化”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治疗的目标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单独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有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
饮食治疗应个体化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应鼓励患者多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纤维的蔬菜。对碳水化合物总热量的控制比控制种类更重要;脂肪的摄入量占每日总热量的20%~30%,其中
运动治疗:把握好“度”
适量体力活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可以改善血糖的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有些轻型患者坚持体育锻炼结合合理饮食结构,即可达到理想血糖控制。因此,运动治疗已经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管理方案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为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量要个体化。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如尽量少用汽车代步和乘电梯等。运动的强度可根据运动1小时后的心率与预期最大心率间的关系来估计(35%~54%为轻度,>90%为非常强,100%为最强;最大心率=220-年龄)。但是高强度的运动可以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进行运动。运动前应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运动中可能要使用的肢体,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避免在空腹时运动,运动的时间应在餐后1小时开始。
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关键
降糖药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批准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苯甲酸衍生物)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
口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制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最常见和最危险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苯甲酸衍生物与磺脲药受体相同,作用位点不同,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相似。双胍类药物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还可能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是乳酸酸中毒和消化道反应。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和减少肠道对淀粉和果糖的吸收,服用初期有腹胀、排气多等消化道症状,坚持服药或减量可使上述症状减轻,如服药过程中发生低血糖需要葡萄糖纠正。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是水肿和肝功能损害。
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决定降糖药物选择的因素:①肥胖:特别是向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也是选择降糖药物的重要参考指标;②年龄:年长者血糖不太高时慎用强效磺脲类药物,避免使用降糖灵;③有酮症倾向和缺氧者不用双胍类药物,防止酮症酸中毒和乳酸酸中毒;④其他健康状况:如肾病和肝病等,慎用强效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⑤妊娠妇女不要用口服降糖药,因为有引起胎儿畸形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可能;⑥急性应激:如感染、拟行较大手术者,可应用胰岛素治疗。
口服药物的联合应用2型糖尿病是进展性疾病,多数患者在采用单一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出现治疗效果的下降。因此,常采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选择: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应首先采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类降糖药物治疗(有代谢综合征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应优先选用双胍类药物或格列酮类,主要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患者也可优先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间可联合用药。如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可加用或换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的药物选择:非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在饮食和运动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首先采用胰岛素促分泌剂类降糖药物。对于无明显空腹高血糖而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有代谢综合征或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优先选用双胍类药物或格列酮类。
如在使用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控制不满意,可在口服药基础上联合使用胰岛素或换用胰岛素。
胰岛素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需的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多数患者在糖尿病的晚期却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水平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以往,人们担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但在UKPDS研究中,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和主要以饮食控制的对照组相比,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并没有增加。因此,胰岛素目前仍被当作是 2 型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种类繁多,根据作用时间分类:①短效胰岛素: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5~8小时。②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6~10小时,持续时间12~14小时。③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14~20小时,持续时间24~36小时。④预混胰岛素:是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方法:①1型糖尿病胰岛素替代治疗,见表1。②2型糖尿病胰岛素补充治疗:如患者对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采用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得到控制并减少葡萄糖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随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仍可改用饮食控制和口服药物治疗。但是,随着病程的进展,大多数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来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口服降糖药效果逐渐降低的时候,可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当上述联合治疗效果仍差时,可完全停用口服药,而改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此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同1型糖尿病。
血糖监测:调整治疗方案的“晴雨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血糖水平的监测可通过检查血和尿来进行,但检查血糖是最理想的。监测时间:餐前、餐后 2 小时,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浓度可以反映约 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如条件许可,血糖控制达到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检查2次HbAlC,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1次HbAlC。
篇8
1 干细胞移植技术
1.1 干细胞的组成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向各种细胞或组织成分转化,从而发挥生理性的细胞更新作用及促进损伤组织、器官的再生与修复。按发生学来源,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后者根据干细胞组织来源不同又分为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胰腺干细胞、肝脏干细胞、胎盘干细胞等。
1.2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应用
胚胎干细胞是指着床前的囊胚内细胞团或早期胚胎的原始生殖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但由于存在移植排斥、伦理道德、致瘤性等方面的问题[1],使用上受到限制。目前更多研究者已将目光投向分化能力稍弱的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来源于出生后器官或成年个体组织,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其应用具有相对优势:①来源广泛、取材方便;②低免疫原性;③易于获取,且致瘤风险低;④所受伦理争议较少。鉴于成体干细胞的上述优点,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顶替胚胎干细胞而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首选的种子细胞,并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
2 干细胞移植在中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干细胞移植用于中毒性疾病的国内外报道较少,其主要研究集中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性脑损伤及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模型。
2.1 干细胞移植与ACOP
ACOP是指一定时间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所致的急性缺氧性疾病, 以脑缺氧症状最为突出[3]。部分患者在治疗清醒后,经过2~60 h的假愈期后可出现一系列精神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损害,称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4],国内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以高压氧舱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但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Jiang等[5]尝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样细胞(MS-NSCs),并将BMSCs及MS-NSCs分别经颈内动脉植入ACOP致脑损伤性大鼠,通过分析比较,证实干细胞疗法能够显著改善ACOP性脑损伤大鼠的结构和功能,提示其用于临床重度ACOP患者潜在的应用价值,且MS-NSCs移植后效果更佳。屈素清等[6]也首次成功对l例出生18 d重度COP急性期的新生儿患者进行人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个月、2个半月、9个月复查患儿智力、运动、语言发育均正常。
2.2 干细胞移植与CCl4中毒
CCl4是一种工业有机溶剂,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常被用于肝损伤模型的构建。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从而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提供可能[7]。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多用来泛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导致的肝病晚期阶段,通常包含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目前针对ESLD一般需肝移植才能彻底解决,但由于肝脏供体来源紧缺,移植费用高昂且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8-9]。
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将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疗法用于ESLD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并于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王福财等[10]将BMSCs经尾静脉注入CCl4诱导的肝损伤大鼠体内,6周后发现BMSCs可归巢并存活于损伤的肝脏组织中,参与肝损伤修复,并减轻CCl4导致的肝损伤。而Tsai等[11]则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亦能定植于肝纤维化区域,并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减少肝星形细胞的活化,促进肝细胞修复,从而有效减轻肝纤维化。上述实验研究均证实干细胞对肝损伤存在修复潜能,从而为其用于临床终末期肝损伤患者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干细胞移植与慢性酒精中毒
慢性酒精中毒是指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难以逆转的损害,后期常合并酒精性肝病,其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多项实验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初见成效,从而为其用于慢性酒精中毒提供了依据[12]。刘蕾等[13]将BMSCs经尾静脉注入慢性酒精中毒7周的大鼠体内,结果发现BMSCs移植组水迷宫实验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首次证实了静脉移植同种异体BMSCs可以修复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
酒精性肝病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脏损伤。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性肝细胞坏死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14]。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前人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肝损伤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翁敬飚等[15]采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DCMCS)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10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移植术后12周观察肝功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干细胞移植与苯中毒
苯中毒是经吸入蒸气或皮肤接触苯而引起的中毒。苯中毒后,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昏迷和肌肉抽搐。慢性苯中毒可出现造血障碍,早期常见血白细胞数减低,进而出现血小板数减少和贫血[17]。苯中毒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目前一般的内科疗法常难以奏效,而随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得到广泛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使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成为可能。黄振倩等[18]在国内首次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配型全相合的女性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治疗1例苯中毒致SAA男性患者并获得成功,为苯中毒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2.5 干细胞移植与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上的脂多糖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它被吸收入血后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发生,严重者可致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9]。而传统应用抗菌药物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时由于杀/抑菌作用会诱导大量内毒素释放,尤其是在目前抗生素滥用的不良环境下,从而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因此寻求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备受关注。郝彦琴等[20]研究将BMSCs 经大鼠尾静脉注入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模型中,72 h后检测BMSCs 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硫代乙酰胺(TAA)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6 干细胞移植与百草枯中毒
百草枯(paraquat,PQ)为联吡啶类速效非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对人畜均有较强的毒性,且无特效解毒剂。PQ进入人体后可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其中肺脏是其损伤的主要靶器官,表现为急性肺泡炎和迅速进展的肺间质纤维化,预后极差。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深入研究急性百草枯中毒后确切的致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科室人员张雁敏等[21]通过实验证实将BMSCs植入百草枯染毒大鼠后,BMSCs通过抑制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减少纤维母细胞的迁移、活化,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减轻肺损伤。但同时有研究表明超剂量BMSCs移植后,BMSCs来源的纤维母细胞可参与肺纤维化形成,从而加重肺损伤。
3 干细胞移植在中毒性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可见,干细胞移植用于中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前景,其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尚未令人满意,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①与传统治疗中毒性疾病的疗效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能否最终获益?②与单一类型干细胞移植后疗效相比,多种干细胞共输注移植能否确切提高疗效?③哪种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最适于移植治疗中毒性疾病? ④干细胞归巢至中毒性损伤部位的趋化因子及如何量化趋化至靶器官组织中的干细胞?⑤如何避免体内干细胞移植后致瘤性可能?⑥在机体中毒环境下,怎样延长移植干细胞的存活时间及提高其增殖能力?⑦如何界定干细胞最佳植入时机及植入次数?
4 小结
中毒性疾病,尤其是重症中毒性疾病,在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的情况下,干细胞移植无疑被看做是一种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治疗方法。虽然对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未知和争议;但是,随着社会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干细胞移植在医学领域乃至生命科学领域中已被广泛用于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患者,同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研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干细胞移植用于中毒性疾病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备受瞩目,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Leeb C,Jurga M,McGuckin C,et al. Promising new sources for pluripotent stem cells [J].Stem Cell Rev,2010,6(1):15-26.
[2] 杨志健,张馥敏,周芳,等.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15-318.
[3] 李自力,张立平,李培杰,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3):263-264.
[4] Prockop LD, Chichkova RI. Carbon monoxide intoxication: an updated review[J].J Neurol Sci,2007,262(1/2): 122-130.
[5] Jiang G, Gao J, Xu Y, et al.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injured brain after severe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by stem cell-based therapy in rats [J].Crit Care Med,2009,37(4):1416-1422.
[6] 屈素清,栾佐,尹国才,等.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新生儿一氧化碳中毒一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6):334-336.
[7] Laggase E,Connors H,Al-Dhalimy M,et al.Purifi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in vivo[J].Nat Med,2000,6(11):1229-1234.
[8] Tome S,Wells JT,Said A,et al.Quality of lif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J Hepatol,2008,48(4):567-577.
[9] Sgroi A,Serre-Beinier V,Morel P,et al.What clinical alter-natives to who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Current status of artificial devices and 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09,87(4):457-466.
[10]王福财,龚非力,王红梅,等. 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7,47(3):34-40.
[11] Tsai PC, Fu TW, Chen YM, et al.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Wharton’s jelly in the treatment of rat liver fibrosis[J]. Liver Transpl,2009,15(5):484-495.
[12] Lindvall O,Kokaia Z. Stem cells in huma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time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 [J]. J Clin Invest, 2010,120(1):29-40.
[13] 刘蕾,胡建,孙博,等.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2):101-103.
[14] 赵艳,范钟麟,王学红. 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进展[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7): 21-23.
[15] 翁敬飚 ,韦玲 ,阮海兰,等. 人脐带干细胞外周静脉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可行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54-2056.
[16] Dalakas E, Newsome PN, Boyle S, et al.Bone marrow stem cells contribute to alcohol liver fibrosis in humans[J]. Stem Cells Dev,2010,19(9):1417-1425.
[17] 萧怡,周鹏,李丽辉.苯中毒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 252-253.
[18] 黄振倩,陈嘉榆,曹履先,等.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杂志,2003,21(4):241-243.
[19]Karima R, Matsumoto S, Higashi H,et al.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endotoxic shock and organ failure[J]. Mol Med Today,1995,5(3):123-132.
[20] 郝彦琴,赵龙凤,贾因棠,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 10 (7):759-762.
[21] 张雁敏,刘广贤,邱泽武,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百草枯中毒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5.
(收稿日期:2012-06-0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11.001
作者单位:100071 北京,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消化中毒科
通信作者:邱泽武,Email:
篇9
1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机制
GSH分子特点是具有活性巯基(-SH)和γ-谷氨酰键。巯基是GSH最重要的功能基团。巯基可参与机体内多种重要生化反应。体内重要酶蛋白巯基受到保护不被氧化、灭活,而保证能量代谢、细胞利用。在GSH的代谢过程中,通过GSH-过氧化物酶-还原酶、GSH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的作用,清除酶促反应或细胞内自发所产生的一些活性中间产物,从而在活体细胞的抗氧化物作用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GSH参与了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细胞增生以及在神经系统中充当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作用。Haddad JJ等的[1]研究发现,GSH还参与了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因子转录的调节及I-KB/NF-KB信号通路的调节。Bandyopadhyay S 等的[2]研究发现,在氧化应激的状态下,细胞核因子的DNA结合活性呈现GSH依赖性。出现该现象的机制可能是GSH在巯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参与了NFl的氧化敏感半胱氨酸的还原状态的维持。Armstrong JS等的[3]研究发现,GSH含量的降低是一种潜在的凋亡早期激活信号,随后产生的氧自由基可以促使细胞发生凋亡。氧化应激诱导的GSH耗竭是氧化应激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中间环节之一。溢出细胞的GSH是其裂解酶作用下的产物,进一步诱导了细胞的氧化应激。
自由基产生损伤是人体组织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许多疾病的产生损伤的原因中大都有自由基的参与。而机体的产生抗氧化的防御机制可能有以下一些方面,如清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和各种活性氧;提供还原当量的各种脂溶性、水溶性化合物。GSH是非酶性抗氧化剂,是细胞合成的抗氧化剂。通过其巯基氧化-还原态的转换。另外,作为可逆的供氢体,主要在细胞内的水相提供抗氧化保护。GSH还可以复活被活性氧损伤的巯基酶。
2还原型谷胱甘肽在临床上的应用
2.1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肝脏疾病中应用
2.1.1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急性病毒性肝炎是自限性的疾病的一种,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让患者休息、给予足够营养、给予抗炎保肝治疗,一般可痊愈。然而导致慢性肝炎进展的因素较多,如肝脏的炎症,肝脏的坏死,以及肝脏坏死所致的肝脏纤维化。针对慢性肝炎,治疗方案主要是:抑制病毒的复制;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予抗炎保肝脏的治疗;给予抗肝脏纤维化治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从而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4]。戴军等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中[5],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45例慢性肝病,纳入的245例患者中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活动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甲亢性肝损伤患者,结果发现,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显效率为38.37%,有效率为43.27%。总有效率为81.64%。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1.2在酒精性肝病(ALD) 中的应用 药物治疗方面抗氧化剂是治疗手段之一。ALD的治疗基本原则是戒酒。张全海等研究人员[6]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纳入了110例ALD患者,分别用国产及进口GSH治疗,每组各55例患者。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国产药组和进口药组显效率分别为60%和65%。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96%。说明国产GSH治疗ALD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恢复肝功能方面有较好效果。赵巍等研究人员[7]采用阿拓莫兰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43例。结果发现,采用阿拓莫兰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2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 于红刚等研究人员[8]采用Wistar大鼠来研究巯基氧化剂对胰腺外分泌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抑制作用。利尿酸和二酰胺用于减低胰腺腺细胞内GSH,并检测GSH对蛙皮素刺激的淀粉酶释放。结果发现,巯基氧化剂可以导致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耗竭,还能提高胰腺淀粉酶释放的抑制与腺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的减少。该实验提示GSH在胰腺腺细胞分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沈良臣研究人员[9]采用GSH来治疗38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结果发现,采用GSH治疗的治疗组在血、尿淀粉酶、肝功能的恢复率及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组中,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但经过治疗l周后均恢复正常。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性胰腺治疗中能有效地保护胰腺,在胰腺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3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人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AODS)的作用是清除氧自由基。而GSH-px是AODS的重要部分。硒是GSH-px的活性中心。常青等研究人员[10]检测了3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GSH-px基因表达。结果发现,心脏瓣膜病患者通过补硒,可以提高心肌缺血前和再灌注30min后GSH-PXmRNA的表达水平。也能拮抗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而产生损伤的作用。吕政等研究人员[11]纳入了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第二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该试验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之前给予GSH,对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且应用GSH冠脉再通后6h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4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2.4.1GSH对化疗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当人患有恶性肿瘤疾病或接受某些药物化疗后,会产生一些活性氧自由基,出现过氧化,进而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朱步东等研究人员[12] 采用随机自身交叉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的62例肿瘤化疗患者,分为AB和BA组。AB组化疗加GSH,BA组第lw单注化疗。第2w加用GSH。观察指标主要为检测患者丙二醛、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力。结果发现,患者经过化疗后,会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抗氧化能力,但合用GSH可减轻这种降低作用。
2.4.2GSH对放疗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行放疗后,产生的活性氧和氧自由基,通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使细胞膜损伤,同时放疗可致肺间质细胞膜损伤而致间质纤维化。Cascinu S等认为,外源性给予GSH能清除氧自基,从而起到解毒作用,进而保护机体的肝细胞[13]。孔肇路等研究人员[14]发现,射线可以引起肿瘤细胞中GSH含量的升高,抑制肿瘤组织中GSH的合成,可以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
2.4.3GSH对肿瘤患者的肝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李谦等研究人员[15]观察阿拓莫兰在防治肝癌栓塞化疗术后肝损害方面的疗效。该项研究纳入了54例肝癌栓塞化疗术后肝损害的患者,并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拓莫兰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为36~66岁,平均46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为34~63岁,平均45岁)。该项研究结果发现,应用阿拓莫兰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王怀碧等研究人员[16]进一步研究了阿拓莫兰在改善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共纳入109例诊断明确且排除肝脏转移性癌及原发性肝癌的恶性肿瘤患者,共分为3组,其中阿拓莫兰组46例患者(男34例,女12例)。结果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GSH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5.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 卢永科等研究人员[17]采用大鼠为实验对象,给予顺铂,同时分别给予乙酰半胱氨酸和BSO。结果显示:顺铂对不同年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毒性,BSO可增强,半胱氨酸可减弱顺铂的毒性,间接证明GSH对顺铂所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钟隆欣研究人员等[18]采用GSH治疗药物性急性肾损害。该试验共纳入38例药物性急性肾损害的患者,结果发现,采用GSH的治疗组有效率达95%,而对照组仅为59%。另外在尿β2微球蛋白、尿蛋白、血尿改善等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了,GSH对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罗健华等研究人员[19]观察了GSH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先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GSH、盐酸氨基胍(AG)单独或联合治疗,并设有对照组,8w治疗后,肾皮质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UAER、Ccr、MGA、MGV、肾重/体重比值均明显低于DM组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并减轻肾小球肥大及肾肥大,延缓其肾病发展。该实验也进一步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DM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6.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的变性。而GSH能阻止6-羟多巴胺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鲍远程[20]的试验纳入了88例均系西医常规治疗 (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金刚烷胺、安坦等)疗效不满意或疗效明显衰减的帕金森病患者,并将88例患者分为中药加GSH组(29例,男18例,女11例)、中药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和西药常规治疗组(29例,男17例,女12例),结果发现,中药加GSH组的显效率为75.8%,总有效率为93.1%;中药组的显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0.1%;西药组的显效率为44.8%,总有效率为93.1%。该试验也进一步提示了中药加GSH组PD患者可能具有神经保护性治疗作用。罗蔚锋等研究人员[21]的试验纳入了21例患者,其中2例因经济原因中途退出而剔除。13例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男9例,女4例))和6例晚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均给予GSH治疗,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月末进行UPDRS评分,结果发现,GSH能暂时改善早期PD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Haddad JJ,Land SC. Redox signaling-mediated regul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biosynthesis in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J]. Antioxid Redox Signal, 2002,4(1):179-193.
[2]Bandyopadhyay S,Starke DW,Mieyal J,et a1.Thiohransferase(glutaredoxin)reactivates the DNA-binding activity of oxidation―inactivated nuclear factor I[J].J Biol Chem,1998,273(1):392-397.
[3]Armstrong JS,Steinauer KK,Hornung B,et a1.Role of glu-tathione depleti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in apoptotic signaling in a human B lymphoma cell line[J].Cell Death Differ,2002,9(3):252-263.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5]戴军,茅益民,曾民德.阿拓莫兰治疗慢性肝病的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2000,5(1):62-63.
[6]张全海,郭树华,胡大荣,等.国产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239-240.
[7]赵巍,白浩,臧光栋,等.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11):685.
[8]于红刚,罗和生,田耕,等.巯基氧化剂对胰腺外分泌和谷胱甘肽的抑制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306-309.
[9]沈良臣.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证[J].中西医结合志.2002,10(5):897-898,906.
[10]常青,徐平.硒对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439-440.
[11]吕政,丁波,苏崇,等.谷胱甘肽对人体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山东医药,2003,43(11):23-24.
[12]朱步东,李昕,赵启成,等.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强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癌症,2004,23(4):452-455.
[13]Cascinu S,Catalano V,Cordelia L,et a1.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reduced glutathione on oxali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J Clin Oncol,2002,20(16):3478-3483.
[14]孔肇路,金一尊,沈芸芳,等.谷胱甘肽含量同肿瘤辐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4,22(3):161-164.
[15]李谦,张桂香,高飞.阿拓莫兰防止肝癌栓塞化疗术后肝损害的I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9):116-117.
[16]王怀碧,陈正堂,王志新,等.阿拓莫兰改善化疗药物性肝脏损害109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3,32(1):97-98.
[17]卢永科,川岛明,井郁夫,等.谷胱甘肽对顺铂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3,17(2):74-76.
[18]钟隆欣,陈惠虹,黄镇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急性肾损害[J].广东医学,2003,24(10):1131-1132.
[19]罗健华,那宇,张晓暄,等.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非酶糖基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研究诊断学,2006.10(2):121-124.
篇10
虽然HbA1c是国际上监测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及时反映患者近期的血糖情况。而GA能反映近期(2~3周)的血糖情况,因此能更确切和及时地反映患者的短期内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从而有利于用药量的及时调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监测糖化白蛋白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
用于筛查:提高糖尿病筛查率
据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研究提示,与HbA1c相似,GA同样适合于糖尿病的筛查,GA≥17.1%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GA可以提高糖尿病筛查率。GA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进行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重要指征,尤其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意义更为明显。近年来,根据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等国内10个糖尿病中心的研究结果,专家建议推荐11%~16%作为中国人GA的正常参考值(化验单上可显示糖化白蛋白率,缩写为GA%)。
指导诊断: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
急性应激时,如外伤、感染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等病变发生时,非糖尿病患者在此时出现的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难以与糖尿病鉴别。GA和HbA1c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是暂时性的还是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对于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大意义。此外,GA还可用于帮助诊断暴发性1型糖尿病。由于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短期新发糖尿病,相比HbA1c,GA更具有诊断优势(暴发性1型糖尿病相关内容可参考2012年第10期杂志)。
评价治疗效果:更适合住院期间方案评价
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GA浓度的变化早于HbA1c的改变,所以对于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的评价,GA可能比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如对于住院治疗的患者,HbA1c不适合用来评估住院期间(10~12天)的降糖疗效,而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敏感,所以更适合用来评价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降糖疗效。
推测近期是否频发低血糖
对于无症状性低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尤其是反应较迟钝的老年患者,结合快速血糖监测值,GA检测可有助于推测近期是否频发低血糖。如患者空腹血糖或日间某时段血糖数值明显增高,而GA检测值增高并不明显或与快速血糖数值增高程度不符,则可推测患者近期可能有低血糖发生或血糖波动较大,从而导致近期平均血糖水平偏低。因此,治疗时应注意不要盲目增加降糖药物用量,避免加重低血糖。
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和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意义
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危险性的预测:GA可以正确预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死亡和住院的危险程度;可以正确预测透析患者17天内住院的危险程度。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筛查:相比HbA1c,GA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筛查上更有优势。妊娠29周后的非糖尿病妊娠妇女,由于缺铁性贫血原因,HbA1c可能明显上升,但GA没有明显变化,所以GA更能真实反映患者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从而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GA对血管病变的预测能力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急性腰病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