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人才培养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

篇1

关键词: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校院合作;管理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65-03

近年来,由于军队体制改革,部队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突显。校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成为缓解部队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有效途径。自2006年以来,我校着力办学模式的创新,主动与部队医院合作,建立了“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地培养了一批适应部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护理人才。在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转变,校院双方对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共建“2246”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了新模式的有序运行。

“1+1+1”军地两用护理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到部队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学习专业课程,直接由部队医院的医护专家授课,采用上午见习下午上课的方式学习,并在部队医院工作环境中接受准军人训练;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学生在部队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经考核由部队医院优先录用。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1)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所需要的合格护理人员;(2)部队医院参与了整个育人的过程;(3)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4)教学在医院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

目前,已有124名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学习,其中64名被合作的部队医院录用,其他60名学生也分别为二级以上医院录用,毕业学生均受到录用医院的高度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1+1+1”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部队医院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实践与锻炼。因此,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加大了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教育主体的变化 在“1+1+1”培养模式下,第一阶段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管理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师承担。第二、三阶段,教学完全为医院教师承担,医院成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构成,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于承担教学的教师均为部队医院的兼职教师,其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教学计划执行、学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相对较为灵活。因此必然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育客体的变化 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准军人护士双重身份,学生进入部队医院后,学习、生活(包括课余生活)由护理部统一安排,部队医院用军人护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教学内容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虽然课程体系基本不变,但增加了具有部队医院特色的课程及教育与教学内容,必然会给校院双方的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学生成绩管理与评定等工作带来影响。

教学环境的变化 “1+1+1”培养模式下,部队医院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发展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主要场所,因此,部队医院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责任和压力增大。同时,学生因离开学校大环境,思想会出现波动,学习和生活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增加了校院双方的管理难度。

建立“2246”合作管理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校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带来的变化,探索并建立了“2246”合作管理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2”即双主体、双环境,指学校和部队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应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第一阶段,学习场所主要在学校,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学完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任务由校内人员承担。第二、三阶段学生的学习全部在部队医院里完成,医院教师承担全部的教学任务,教育教学管理由校院双方共同承担,但以部队医院管理队伍为主。

“4”即四对接,指学校领导与部队医院领导对接,协商合作办学的方式以及责、权、利的分配等问题;护理系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主任对接,解决合作班组建、教师选派、实训室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问题;护理系各教研室教师与部队医院教研室教师对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计划的执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辅导员与班主任对接,共同对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业指导、职业和就业引导。通过四对接形成由领导层、管理层到职能部门和具体实施层面的递进式管理格局,且各责任人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教学有序组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6”即六到位,包括组织到位、制度到位、计划到位、指导到位、奖惩到位和总结到位。

组织到位 主要是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教学班组建前组织专题宣讲,就合作办学的部队医院的总体情况、师资队伍、学习与实训环境、住宿安排与收费情况、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医院要求、就业去向等做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校院合作办学的优势与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二是组建好教学班。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院共同筛选学生,确保进入教学班学习的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三是选好合作教学班的班团干部。通过竞选产生教学班的班团干部,建立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团组织。条件许可时可成立党支部,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做好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效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到位 有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此,校院双方在合作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一是制定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校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管理规定,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站工作、教学班的组建与管理、教师选派、培训、管理和考核、实训室共建、顶岗实习安排、科研服务等事项,以保证合作双方能实现互惠双赢。二是建立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校院定期交流与检查制度、学生学习奖励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校院合作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计划到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实施,要以翔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为抓手,制定可行的运行方式,保证教学活动与校内教学“同步、同质、同序”进行,确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完成。为此,校院双方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并根据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规格,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入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发课程、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室、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科学合理构建产学结合的实施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指导到位 对合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部队医院要全程参与,学校要跟踪负责,要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有效视线范围内,校院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思想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的指导要逐条落实,确保指导不留空白。

奖励到位 必要的激励手段有助于增强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效果,合理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为鼓励学生融入部队医院的环境、积极参与部队医院的各种活动、掌握实践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校院双方设立了双重奖励制度。一是学校制定教学班评优评先办法,学生同样可以参加学校三好学生、各种奖学金和各种先进的评选,且在评选时进行一定的倾斜;二是医院设立“优秀学员奖”,用来奖励在第二、三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此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

总结到位 有总结才有进步,有总结才有促进。校院通过协商,定期召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校院教师座谈会、学生教学反馈会等各种分析与总结会,从医院、学校、学生、教师等不同层面去反思、总结和提高。

在“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和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校院双方要共同介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校院合作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密切校院合作关系,夯实合作基础,才能实现校院合作双赢,才能推动校院合作培养高技能军地两用护理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253,261.

[2]徐建平.创新体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l2(2):1-4.

[3]姜宇国.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38-42.

篇2

摘要为促进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讨论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涵盖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评价体系的创新等。

关键词 岗位胜任力;应用型;护理学专业;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9

作者单位:314001嘉兴市嘉兴学院护理系(谢晓云),嘉兴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彭忠英,崔小妹),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蕾)

谢晓云:女 ,硕士研究生,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3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经历了由中专向大专、大专向本科以及单科向多科的转型发展后,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缺乏特色,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等现象[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 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身处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2],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掌握应用型知识和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应用为主线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以我校护理学专业为例,就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构建新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

1岗位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的概念最初确定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3]。是与在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5个层面,即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虽然各学者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见解,但关于胜任力的概念达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以工作绩效为导向;二是与任务、岗位需求相匹配;三是强调综合性、情境性;四是个体的胜任力水平可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五是具有动态性。综合来讲,胜任力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即某一岗位上取得最优绩效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外在的和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并能将岗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胜任力要素总和[4]。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2.1.1需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是要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而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种类别[5]。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其职能内涵更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6]。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岗位,直接从事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5,7]。这就需要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需具有在技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非技术知识,即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是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实施者与实现者。因此,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且需以社会需求、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应用护理知识的“实用型”人才。

2.1.2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适应临床护理发展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8]。根据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特征,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着力于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社会需求动态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扩充新的知识点,以提高护生临床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同时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合理课程设计、强化师资培养,从而完善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培养目标定位需符合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课堂环节等,除必须突出“应用型”外,还必须以培养具备相应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为宗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体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2.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确定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培养符合临床护理相应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医院、社区和康复医疗机构,主要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和社区健康服务。因此,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对相应岗位胜任力涉及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进行界定,即对典型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并通过对课程进行调整,分解为具体任务落实到教学中[9]。护理学专业课程设计需要将应用型护理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纳入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有的放矢的对课程进行改革,构建符合护理岗位需求和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1护理学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岗位胜任力护理教育必须以培养护理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护理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成长、管理协作、评判性思维、沟通、信息运用和终身学习能力等[10-11]。

也有研究[12-13]报道,在我国注册护士核心胜任力涵盖护士评判性思维与科研、临床护理、领导力、人际关系、法律与伦理实践、专业发展及教育与咨询能力等7个维度。通过整理、分类和归纳总结,确定护理学专业岗位胜任力可以涵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包括规范的护理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评断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2.2课程设计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整合理论内容,精简理论学时。同时围绕护理岗位胜任力选择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特别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比重。另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从知识的相关性和交叉性;问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等角度出发设计综合性课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还应以培养和强化护生的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按照护理职业能力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护生具有相应的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与课程设计见表1。

2.2.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设计为培养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但相应的课程内容需要正确的方式和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胜任力因素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方式。

2.2.3.1案例分析法护理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是运用临床病例,训练护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探究客观事实,挖掘护士潜在的智慧和能力,进而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促进者以及主持人的角色,起到鼓励、引导及调控的作用,引导护生围绕案例思考,激发护生对案例进行评判性思维。课前教师发放护理案例资料,要求护生阅读资料,复习相关教学内容,并查阅文献,初步找出案例中的护理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干预方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明确正确观点,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护理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过程。案例分析的应用有助于培养护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评判性思维的逻辑模式,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推理模式相联系,将头脑中孤立并分离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策略与程序,将有效缩短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距离。

2.2.3.2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个以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触发护生的学习过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护生整合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通过互通、互补来尝试解决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将所学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变为能力。当自身能力不足以解决临床问题时,将促使护生进一步探索,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寻求更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激发护生的学习动力。PBL不仅能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进一步开发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2.3.3开放式实验教学护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教学的根本要求。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模拟临床医疗真实情景的情况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15]。通过身临其境的护理工作环境,设置多变的“情境教学”,让护生得到全面的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锻炼,增强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强化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护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2.2.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一个继续学习研究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可达70%~80%,甚至有的达到90%,而平时的提问、讨论、分析等成绩所占比重不多,甚至没有记录,导致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后果,同时期末考试内容中,如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死记硬背型的题目所占分值较多,导致护生重背诵而轻理解,对于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不利。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就要求,对于能够客观衡量的胜任力因素,如知识、技能等可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进行评价;对于无法进行客观衡量的胜任力因素,如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形式、面试、角色扮演等进行评价,实行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也可实行小组汇报、专题讨论、口头答辩等形式,评价内容应以知识掌握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评价为主,重视临床实际问题的分析。

3小结

护理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应以满足医院、社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明确护理岗位胜任力因素,促进培养目标、教学方案的调整。护理岗位胜任力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态度的综合体现,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围绕核心能力,开设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并适当开展临床实践,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14-17.

[2]吴瑾,王宜怀.“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04):41-44

[3]O.Vynogradova,K.Gavrysh.Application of the hungarian method to prersonnel competence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3,5(6):74-78.

[4]王元红.分层次培训在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18-119.

[5]谢辉,陈立万,陈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7):111-112.

[6]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4-17.

[7]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1): 13-18.

[8]温贤秀,敬洁.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机动库护士培训大纲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 ):327-330.

[9]姚翠红,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南方论刊,2013(10):80-82.

[10]洪海兰,王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新护士岗前培训大纲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 (3):253-255.

[11]张巧玲,王淑珍,林峰.新护士胜任力特征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2):61-64.

[12]张菊.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13]李小芒.衡阳市三级甲等医院注册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1.

[14]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 (9):852-854.

[15]杨光.开放式实验教学与护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江汉大学护理学专业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09-112.

篇3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43-02

工学结合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院校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院校合作办班模式下高职护生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010年下半年,我院和无锡卫生分院达成协议,由高护2008级7班55名学生组建成“九院班”,尝试“2.5+2.0+0.5”教学形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即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2.5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和专业理论学习2年,其中1.5年的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在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实践,下午和晚上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0.5年集中轮岗实习。最后返校进行护士执业综合训练0.5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把学生的教室延伸到医院,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将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贯穿于学生见习实践和临床实习中,这样可以直接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护理人员,实现人才培养和临床需要的无缝衔接。

2 教学资源配备

医院内部另辟场所开设学生教室、学生宿舍、护理实训室和教学管理办公室,远离医院的诊疗区域,相对独立,环境安静,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其中学生教室配备投影设备、无线话筒、音响等教学设施。护理实训室按照无锡卫生分院多功能护理实训室配备标准,可以开展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课程的护理操作授课和练习。

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由医院护理部分管护理教学工作的护理干事担任。选拔医院临床一线专科技术骨干,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依托院校合作,建立院校互动的师资开发与利用的机制。提前一学期到无锡卫生分院与相应专业课程任课老师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提升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和技术交流,做到优势互补[2]。目前我院已成为无锡卫生分院专业课程外聘老师的主要来源。各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负责学生理论课程的教授工作外,还要协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负责学生的临床见习实践任务。

3 学生管理工作

3.1 思想道德教育

3.1.1 开班前期思想教育 九院班的班主任在学生第二学年时就到学校兼职该班级的副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班主任的带领下参与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医院特殊的环境,制订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医院集体宿舍管理规定”、“考勤制度”等,并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学习遵守。利用PPT提前介绍医院环境、教学及临床见习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疑惑和抵触情绪,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为进入医院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做好心理准备。

3.1.2 临床见习期思想教育 下临床见习实践前1个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邀请医院护理服务明星和优秀带教老师任课,讲解护士礼仪、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道德要求、护理职业防护等内容,使学生对护理职业要求初步了解,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奠定基础。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的认识,临床带教老师在见习带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护理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把医院的人文精神灌输给九院班的每个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医院就已成为医院的一份子,个人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医院的形象[3]。

3.2 教学管理

3.2.1 学习纪律管理 在校期间学生受到学生会和班主任的双重管理,九院班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实习在班主任领导下以学生干部主导的学生自我管理,根据工学结合模式下九院班的特点,制订“临床见习纪律规定”、“自修课纪律规定”等规章制度。在原有10名班干部的基础上,另有10名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值日班干小组,根据制订的“值日班干工作职责”,每天2名值日班干负责维持周一至周五早晚自修的班级纪律。班级采用指纹考勤机进行早中晚不同时段的考勤,值日班干每天将班级纪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总,全班通报,并纳入个人德育分的统计中。医院护理总值班负责每天检查班级晚自修的纪律和住宿人数的统计,并将此项工作内容纳入医院行政早交班。

3.2.2 教学质量管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医院和学校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4]。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医院和学校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教科、学校护理系、教务处领导共同参与的护理教学质量改革管理委员会(简称教改委员会),其中医院科教科、学校护理系、任课老师、临床带教老师负责组织、分配、实施各项教学任务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务科负责监督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授课计划和见习指导手册,制订“理论教学进度检查表”、“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专科见习实践情况完成表”、“学生专科知识综合能力测评”等进行考核。院校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各专科教研活动,如课堂公开课、临床见习带教跟踪等,全程跟踪教学质量,相互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5]。

3.3 日常管理

院校合作办班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教室从学校搬到医院。医院不仅需要承担学生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实践任务的完成,还需要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九院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学、临床见习实践、日常生活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保障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考虑学生青春期性格脾气多变的特性,在班级教室外墙增设“班主任信箱”和提供医院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的咨询电话和QQ号码,帮助学生释放和缓解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多参加医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各专科的业务学习、“5·12”护士节庆祝大会、三八妇女节文艺表演、团员青年义诊活动、护患沟通情景剧表演、院报的投稿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医院的大集体中,感受医院的文化气息,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的能力[6]。班主任每月组织班级学生召开班会,确定班会主题,如“我心中的护士”、“临床见习感想”、“我的昨天-今天-明天”等,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临床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进入实习岗位,九院班学生与同届无锡卫生分院学生相比,适应能力强,进入临床护理角色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通过对临床带教老师和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显示,九院班学生在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四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得到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和患者的高度认可。

我们将继续追踪九院班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培养社会需要、患者满意、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学玲.对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32-33.

[2] 沈传华.高职院校护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之管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9-70.

[3] 陈敏,冯维希,张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09-211.

[4] 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5] 胡昌荣.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160.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 护理本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61-03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 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 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 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 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 ,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 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 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 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 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 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 “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 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 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3.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护理教师的培训教育,一方面是采用短训班、学术交流等形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对护理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护理教师有多种途径参加继续学历教育,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提高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校际联合、国际联合,加快护理师资的培养[2]。在护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医护联合授课的办法,共同办好高等护理教育。同时,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或读博,提高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

随着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一、社会需求

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加上近几年临床护理人员的缺口不断增大,涉及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卫生防疫机构,因此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二、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护理教学理念及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对护理教师及学生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1.师资队伍:我院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从临床医院聘请资深专业教师专兼结合高职特色鲜明,并通过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以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2.教学方法:在我们职业院校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护理理念,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临床工作中,把学生分组分别进行角色扮演,经过学生讨论并实际演练后,由教师对两组同学进行随机出题进行考察,重点要求学生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内科疾病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等。例如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让学生分别扮演高血压患者、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患者及家属对应提供高血压病人常见的一些病史和生活史,比如平时有头晕的情况,日常喜欢饮酒和进食高脂肪的食物等。护理人员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作出疾病的诊断以及护理诊断,并进行相关护理的操作,如患者高血压几级,有无并发症,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有无相关知识的缺乏,饮食护理应注意低脂低盐饮食,降压药物的副作用等。经过这样的情景模拟过程,以期学生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知识有个更深入的理解。

三、护理岗位竞争

临床护理工作进展与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1.知识要求。①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程序与急救的护理配合;了解护理学科和医学技术发展动态。②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于护理工作中。③具备必需的医疗卫生法规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在职业活动中学会用法律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权益。

2.能力要求。①具有为护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②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能力。③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④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能力和护理能力。⑤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⑥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较好的会话、阅读能力。⑧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⑨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⑩具有良好的适应第一线工作环境的基本能力;具有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技能的能力。

3.素质要求。①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具备正确认识社会能力。②人文素质:具有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诚实守信、谦逊正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③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慎独意识强;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

四、多角度综合评分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1.一体化教学模式让考核和教学同时进行。随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逐步开展,教学过程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能力考核已经完全融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每一堂课的表现都将成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打分,也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提问进行打分,还可以通过学生情景仿真模拟过程中的特殊表现给学生额外加分。

在学生接收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已经开始对每一位学生打分,这样的分数是学生真实能力的体现

2.章节测验评定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应用技能,每一系统疾病讲授后,均需根据临床典型病历组织同学进行病历讨论和制订护理计划,并完成护理计划的书写上交,教师批改后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反馈。增加病例理解、专科护理操作试题和综合分析题,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各科实行逐一把关,技术过关原则,使我院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护理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突显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护理专业学生应努力学习,从思想、知识、素质和能力上,提高自身水平,为服务于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证融合 护理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1]。

“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证”是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要求。 从微观上讲,“课”指专业课程体系,“证”指的职业资格证[2]。“课”的实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学生由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转变的手段,而职业资格证书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证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有助于学生增强就业能力。

1 护理专业实行课证融合模式的现实意义

护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出现了所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要的脱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设计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 “课证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见表1所示),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

表1 护理专业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

图1 护理专业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图

3 课证融合模式实施框架

3.1 课程改革

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3]。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考试课程内容。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1.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合到课程内容当中,不另外开设相关课程,如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首要的证书,在课程授课中,将护士执业考试内容分别融入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不需另外开设相关课程。2.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资格考试课程。如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可以单独设育婴师课程。学生有单独的教材,培训结束,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护理人员可以考取的这些证书,均可采取第一种方式,无需另外单独开设课程。如老年护理员证,融合到老年护理课程中。营养配餐师证,融合到临床营养课程中。

3.2 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融入教学大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照各门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糅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即课程教学大纲要包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但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将教学大纲等同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提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要求,节约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时间。

3.3 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内容。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考试内容,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及时了解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资格考试要求。而这两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据此调整自己授课内容,而不是备一次课讲好几届学生。

3.4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设计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课和证融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能用课堂理论知识同化或代替职业能力的培养。

3.5 对教师的要求改变

3.5.1 备课的难度增加了 原来教师上课,参照教学大纲,讲清楚重点难点,学生考试达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课证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师要了解相关行业职业要求,同时了解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并以此来规范和组织教学,增加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3.5.2 对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课”和“证”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感觉突兀。按照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完成考证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费心思设计教学环节。

3.5.3 对教师行业企业经历要求提高了。基于职业导向的要求,学生要掌握经典工作过程,进而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因此教师要具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即具有双师素质,这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课证融合”。

4 改革评价方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两个主体来完成:学校和职业证书考试主管部门如劳动部,卫生部等机构。学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论考核、过程性实践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等。主管部门考核,主要是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得率要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5 总结效果

我院通过课证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学生职业证书取得率达到98%。学生反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开始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专家组认为,通过课证融合,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反映,学生适应新岗位的时间缩短,工作能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振业.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2007,12x:45-46

篇7

关键词: 内科护理 实训教学 实训方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研究在对《内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围绕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的根本任务,将改革着眼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构建基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以期提高护生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强化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效果。

1.内科护理实训课现况调查

1.1对象与方法

本实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前的调研对象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职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大四的学生,以及该校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教师为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如表1。

1.2结果

我校内科护理任课教师共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助教2名,发放调查问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随机抽取2013级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100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1.3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92%学生愿意开展,并且73%的学生认为内科护理实训课内容应该以内科疾病护理为主。而100%的内科护理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77.8%的认为该以内科疾病的护理为主。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的难点排在前三位的是:无现有的,适合本校的内科护理实训方案、没有现成的可供内科护理实训课使用的教材、开展实训课的实训室及教师资源紧张。

因此,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内科护理实训方案,编写实训课可用的教材及解决实训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内科护理实训方案制订

“方案”是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而内科护理实训方案就是关于内科护理实训教学的具体计划,包括实训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评价方法、具体要求等。通过方案的制订,加强内科护理实训教学的规范性、计划性、可实施性、可评价性。

2.1内科护理实训目标

为什么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制订方案时,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关系到实训课的内容选择、实训方案、评价方法。按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医院对护士的要求,内科护理教学目标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从护士职业成长来说,今天在校的学习是为了成长为一名临床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护士。而护理人才的成长有其阶段性、复杂性、实践性。我认为阶段性大体包括三个阶段,即护生的在校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工作。可以说,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是贯穿整个护士职业生涯的,但每个阶段又有侧重点。护生在校期间,就内科护理学这门课来讲,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基本专科技能、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内科护理实训课应该以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促进专科技能掌握和应用、在内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搭建平台。而这一切都是以护士核心能力[1][2]培养为中心,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成就明天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2.2内科护理实训内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从事内科护理教学的人将“腹腔穿刺术的护理、胸腔穿刺术的护理、骨穿的护理”,“心电监护、管道氧的操作使用、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等作为内科护理实训的主要内容,少有人将内科疾病病人的护理作为内护实训课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内科护理学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护理内科病人”,培养护生护理内科病人的能力。而“腹腔穿刺术的护理、胸腔穿刺术的护理、骨穿的护理”、“心电监护、管道氧的操作使用”等诊疗技术不仅内科护理中用得到,外科护理中同样用得到;至于“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血糖监测仪的使用、内科护理病人病情监测、咳嗽咳痰的护理等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等技术是具有内科护理特色的、体现内科护理技能的项目。所以,内科护理实训内容应该以后者为主,即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一些症状体征的护理、内科病人病情监测及内科护理中常用的一些技术。

2.3内科护理实训方法

首先,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用什么样的实训方法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有利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呢?无论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护士核心能力,都有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要想获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还要像做临床工作一样去学习、训练。内科护理实训方法总体来说是模拟训练,具体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仿真教学、标准化病人等。

其次,每次实训课都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训练、课后反思三部分。每次实训课前教师提前把实训课内容布置给学生,请学生做好理论知识、实训用物、分组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现训练满意结果的必备条件。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个护理技能进行训练、讨论、讲评,没有反复的训练就没有技能的成熟,讨论是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讲评的目的是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课后,让学生反思、总结本次实训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2.4内科护理实训教材编写

内科护理实训教材不仅是实验内容的体现,更是内科护理实训目标、方法的体现,含有内科护理实训方案的指导思想。目前内科护理实训教材多以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及内科护理技术的护理为主,很少有以疾病护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因此,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迫切需要一本能提升护生护士核心能力的实训教材,内容以疾病护理为主,在疾病护理中运用一些内科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应该在护理内科病人中得到训练,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实训项目。因此,我和几位内护教师一起编写了《内科护理实训指导》。

2.5评价方法

参照内科护理实训课的教学目标,结果评价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理论考试,很多研究证明内科护理实训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内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4]。另一方面是技能抽考,关于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技能及内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情况。同时,效果评价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对内科护理实训课的体验,及时了解并设法解决学生及教师在内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常见问题。

3.讨论

关于内科护理实训的研究从未终止,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必须理清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应该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即获得日后护理内科病人的能力,或提升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对于在校护生应该夯实理论基础、掌握专科护理技术、了解内科护理理论与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内科护理实训课“练”什么?应该突出内科护理专业特色,即护理内科病人需要的技能,如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护理内科病人所需的内科护理技术、内科病人的健康教育。

第三,内科护理实训课怎么上?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方案。显然是后者,方案是有序、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广泛推广的必备条件,更是不断提升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水平的研究方法。

第四,内科护理实训效果如何评价?结合实训课开展目的采用理论和技能双项考核方法,再按各自比例综合成内科护理这门课的成绩。

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对护理人才培养有宏观认识。同时知晓,自己所任的这门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既知道学生在这门课应达到的理论水平,又知道这门课应达到的技术、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实训课不仅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还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架构之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

[2]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3]张莉,裴琦,赖桂荣等.模拟病房与标准化病人结合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106-108.

篇8

[关键词] 项目导向教学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21-02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from project-oriented pedagogy

ZHANG Yan MAO Qiong LI Xiaoling

The First Clinical Department,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edical School,Baoji 72101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changed the subject system. Project led mission-driven, which could establish modular curriculum content of the Medical Nursing typical cases. Nursing students could use the typical case modular to study themsel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to complete the task,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reform c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aking exams. Professionalism assess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and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Disciplinary system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1],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要实现这些要求, 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护理教育要求护生掌握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培养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多年来, 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大多是传统教学方法, 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3]。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4], 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5]。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6]。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评价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 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行业界的真实工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特定的工作,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但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一直延续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护理教育要突破学科课程,倾向综合课程、模块化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培养。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将内科护理学典型病、常见病全部设计为临床病例,课前布置给护生;让护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制作PPT,完成项目任务报告;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归纳总结,重点讲解。举例如下(表1)。

3 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应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而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院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形式为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核形式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的考核制度改革,这其中护生在项目导向教学法中准备的资料、课中的角色扮演都纳入平时成绩里。强化护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项目实训、作业、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 项目导向教学法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学科体系也淡化了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内涵是“医学以人为本”。高职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更加强调护生综合职业素养,因而在以项目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内护理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法渗透医学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使护生由大学生向合格护士的职业角色转变。

4.1 角色扮演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护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情境教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渗透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护理应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体会护理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 任务驱动

以任务驱动渗透人文理念。在护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护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既能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的方法进行。

总之,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评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但在医学领域应用尤其是护理专业,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往往受硬件条件不足、教师数量缺乏,教师理念、教师知识储备、职业教育环境、社会框架条件尚不完善的限制,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发[2005],10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2005-10-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S]. 2011-6-30.

[3] 缪文玲. 浅谈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2(11):687.

[4] 洪霄,付彬,李涤非.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8(6):92-93.

[5] 郑惠虹.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28(627):132-134.

篇9

【关键词】中医;护理管理;难点;对策

中医护理工作要紧贴中医治疗实际、与时俱进、注重患者护理体验[1]。我院在认识到中医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医护理难点,并采取了针对性解决措施,切实提升了综合护理管理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名护士,通过护理管理小组测评及护士之间互评,服务思想合格11人、重点环节护理合格9人、护理事件防控合格8人。另选我院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3.8±4.2)岁,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6例、满意27例、不满意7例。

1.2 方法

成立中医护理管理小组,选取我院20名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其护理工作资料、观察日常护理工作情况[2],讨论护理工作难点,根据护理难点实际采取解决对策[3]。

1.3 评价标准

护士护理工作评价:开展护理管理小组测评及护士之间互评,了解每名护士在改善中医护理管理工作后服务思想、重点护理环节工作、护理事件防控能力合格情况[4]。

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环境、操作技术、教育指导、心理舒适、生理舒适进行调查,单项20分,百分制评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及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5]。

1.4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难点与对策

护理难点:①护士护理思想管理。护士没有以患者为工作中心,过分注重对治疗工作的配合,而没有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因而护患思想存在差异和冲突。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和管理是提升护士综合技能、素质的关键,仅关注护士工作管理,而无暇顾及护士终身教育,会影响护理水平。③重点环节护理管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些特殊环节需要重点管理,若不对护士进行重点环节护理培训教育、强化重点环节护理监督管理工作,就会引发护患纠纷、降低护理水平。④护理管理体系缺陷。若不根据临床实际建立和完善工作监督、考核体系,就难以提升护理效率及综合水平。

护理管理对策:①注重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安排全体护士定期接受系统的护理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强化护士护理知识的同时,使其熟练掌握最新护理技能,并鼓励护士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护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②强化护理思想教育。通过集中思想教育及与其他医院的定期交流,让护士真正认识到护理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时刻以职业道德及护理规则约束自己,彻底转变护理态度。③完善护理管理体系。结合治疗需求及护理工作现状,建立更合理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合理安排查房工作及日常护理考核工作,定期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分析需要改进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完善管理体系。

2.2 护士护理工作评价

3 讨论

中医护理服务是临床治疗的主要辅助工作,也是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就医体验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背景下医院服务竞争愈演愈烈,临床治疗及护理服务都正向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6]。中医护理工作本身又一定独特性,需要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全面支撑,这就对新时期的中医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7~8]。

我院结合新时期中医护理背景及我院实际护理现状,成立中医护理管理小组,选取我院20名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其护理工作资料、观察日常护理工作情况,讨论护理工作难点,分析发现中医护理难点主要是护士思想管理与人才培养、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及护理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几个方面。在认识到中医护理工作的难点所在之后,我院采取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强化了护士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护理思想教育工作,并结合我院实际状况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改革后,护士服务思想、重点环节护理、护理事件防控合格率分别为100%、95%、100%,均得到了明显提升(P

参考文献:

[1] 段亚平,熊江艳,谢红等.贵州省中医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配置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10-312.

[2] 柏亚妹,王秋琴,徐桂华等.护理管理中的思维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4):89-90,97.

[3] 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4] 高雅杰,马骏.PDCA循环法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93-1494.

[5] 李小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医护理文化建设[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20-122.

[6] 张井宣.浅谈护士长综合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111-112.

篇10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科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3-01

护理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是每位护理管理工作者要面对和深思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科学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的中心问题。

科学管理的方法:

1 强化法律意识,严格落实制度

1.1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防范风险意识,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士条例》专项培训和解读,使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力和义务,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医,做到知法守法,更好地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利益,

1.2 严格落实核心制度:重点在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制度、交接班制度、护理质量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上下功夫,深入科室严格考核,现场抽查,实地进行医嘱查对和分级护理检查,掌握制度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真正理解核心制度的内涵,懂得如何用制度指导实际工作。认真落实护理质量缺陷登记报告,鼓励护理人员及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联系实际,组织讨论,查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安全目标及考核细则,严格落实,责任到人。

2 强化管理意识,增强管理效能

2.1强化科护士长的管理意识 :坚持护士长例会和护士长夜查房制,将年计划、月重点、 周安排及时部署,积极组织实施, 制定 "每日查房一重点", 做到重点突出,督促有力,注重环节质量控制,掌握护理工作落实到位情况,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2.2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细心照顾,实施人性化管理,临床科室弹性排班,加强节假日、休息日、中午及夜间值班期间,繁忙、易疲劳时间的护理人力配备,排班做到新老搭配,相互协作。根据技术水平高低的合理分配,发挥其互补性,对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健康状况差,哺乳期或待产的年轻护士,班次上给于照顾,使她们能工作家庭两不误。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整体护理群体质量。

2.3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年轻护士开拓思维,勇于创新,根据科室的特色,制定长期医嘱治疗、处置、执行明细表,设计化验单收送交接表格、基础护理登记本等,责任护士随身携带笔记本,在沟通、观察和治疗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确保护理文书记录的真实、客观、准确性,保证护理工作有序无误。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3.1护理人员的培养以年轻护士为导向综合培养,重点加强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 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知识, 从容应对紧急状态下的各种抢救和人力资源的调配。有计划地选派业务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3.2按计划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训练和操作技能培训,组织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内容有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护患沟通技巧、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等。组织全院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无菌技术操作、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输氧等护理技能培训,在强化三基培训的同时,强化急救意识,提高抢救水平,对低年资护士专门进行急救知识技能的强化培训考核,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急救水平。

3.3实行在岗培训和多渠道学历培训相结合 组织业务培训。鼓励护理人员自学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理论技术水平得到充分的肯定。更好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4 塑造医院形象,提升服务质量

4.1加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注重护患沟通,从责任制护理转换到以人性化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4.2以人为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切实做好基础护理 ,强化人文关怀,深化优质服务.通过对护理服务各方面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稳步发展。

4.3转变服务观念,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解读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内涵,将病人的满意度放到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满意、放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全员、全程、全面贯彻优质服务理念。

4.4开展六规范服务:迎接病人规范、文明用语规范、着装礼仪规范、称呼病人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送别出院规范。

4.5提供便民服务,建立信赖关系:免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热水袋、剪刀、水果刀、一次性水杯、笔等,提供轮椅,担架等方便患者就医。与病人或家属建立信赖关系,面带微笑迎接新病人,新入院病人护送至床前, 妥善安置, 主动介绍,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总结:

护理管理工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安排护理工作,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多学科知识,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护理管理监督检查力度,时刻总结工作经验,才能全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确保护理安全,促进护理工作持续、稳步发展。通过以上方法科学的管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服务观念不断转变,制度、措施执行到位,人力资源分配合理,护理管理水平不断进步,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患关系和谐。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病人满意,家属满意,群众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娅莉,盛芝仁,徐海燕,等. 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体会[J]. 护理与康复, 2012,11(3):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