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艺发展史

篇1

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开发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五年内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甲医院。

二、医院规模和任务:

㈠医院规模:

⒈开设床位250张。

⒉年门诊量10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5%。

⒊职工人数300人。

⒋固定资产总值5千万元。

⒌年收入达2千万元。

㈡主要任务:

⒈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医院科技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职称管理制度,使专业技术职务真正成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重视继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有活力的学习型医院。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医务人员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研究。

⒉加快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

根据医院规模、人才结构、综合实力及战备目标,支持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制定较优为完善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努力培育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

⒊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及技术。

根据医院医疗抂术发展需要,按照投资回报、综合效应的原则,购置C型臂造影X光机,用于提供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和其它疾病的介入治疗。

⒋深化医疗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转换经营机制,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完善管理目标责任制,推出部分科室(口腔、美容、体检中心、临检中心)走入市场独立经营。认真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实行计划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财务预期测、控制,为医院进行总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⒌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思想,合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走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目标。

⒍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绿色医院”。

创建“绿色医院”是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高新科技加人文关怀。创建心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实现服务保障零障碍;创建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实现人际关系零隔阂。五年内,力争通过创建“绿色医院”实现“环境园林化、条件合适化、设备现代化、病房家庭化、服务人性化”目标。

三、发展思路:

㈠坚持一个中心。

医院始终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

㈡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问题是医院竞争的核心问题,医院既要培养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善于合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又要培养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目标责任制化。

㈢完善管理体系。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费肜,减轻病人负担。版权所有

㈣推进创新机制。

进行院体制改革,积极尝试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分配、人才激励机制;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科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造和优化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实现医院人、财、物及各种资源科学全理有效整合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四、实施措施:

㈠以“三个代表”做为我们的行动的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医疗、安全、高效为目标,把为病人提供“价格合理、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作为医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发展做为兴院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发展和稳定为大局,合理调整收入结构,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㈢坚持以法治院、以德治院,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以法治院与以德治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符合客观规律和医院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要克服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做法,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㈣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积极开展技术协作交流。

医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技术的竞争,因此医院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技术协作交流,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增强医院竞争力。

㈤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

医疗质量是医院立院之本,是医院的生命线。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建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正规的医疗秩序,培养科学严谨的医疗作风,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从事医疗活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在实施医院规划过程中,医院投资大,项目多,必须切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院的方针。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堵塞各种漏洞,减少各种浪费,严格控制非业务性开支,积累资金,集中财力搞好医疗经营。

㈧优化医院内、外部环境,稳定职工队伍建设。

篇2

期间,我县果业生产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果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果树面积和产量已初具规模。年,全县果园投产面积已达18万亩,年产果品14.5万吨,产值2.68亿元,占全县农民收入的8.6%。其中以葡萄、桃、杏、梨及柿子、核桃、石榴、樱桃等杂果为主的果树面积已达15万亩。年预计果品产量15万吨,产值2.8亿元,增长4.5%。值得一提的是年至今,我县酿酒葡萄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势头良好,建园面积已达2.3万亩,挂果面积4000多亩,销售价格平稳,经济效益突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张裕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3000吨榨汁生产线,正在建设7000吨榨汁生产线。20年我县被评为省优质时令水果基地县,今年,我县被省上评定为省三个优质葡萄重点县区之一,同时,我县葡萄产业已成为农业部重点扶持产业被纳入总体规划。

县是葡萄、杏、枣、梨等杂果及加工类果品的适生区,北部沿山一带所产葡萄品质可与世界最佳旱地葡萄相媲美。近年来,果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上规模、抓管理、创名牌、拓市场、促招商、强服务、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优化种植结构,突出发展杂果,重点发展酿酒葡萄,积极帮助农民因地制宜,选栽树种,科学作务,争创名优,项目带动,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增产增收。使得果品产业、特别是酿酒葡萄、时令鲜果和加工果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先后被评为省、市“创选评”最佳单位;年、年被评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连年获得全市“大改形”工作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县级“创选评”最佳单位,同时被评为至年度县级文明单位、年度县级文明单位标兵、连年获得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曾荣获目标责任制考核二等奖,“金皇后”杏李新品种推广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县在果业生产中强化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各类果品不断向优生区集中。积极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大力实施优果工程,突出发展葡萄、杏、桃等时令鲜果和地方特色品种,全县初步形成了北部沿山葡萄,中部灌区时令鲜果,南部泾河沿线杏、枣等名优特水果3个果品产业带,早、中、晚熟果品达到了10:20:70,品种搭配趋于合理。在果业发展上依托龙头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期间,果业部门千方百计促进果业生产发展。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依托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西安怡科食品有限公司、天人分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十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形式,促使农民放心大胆发展加工果。二是实施惠农政策,扶持发展。县上专门制定了扶持果业发展的七项优惠政策,先后投入扶贫资金500多万元,配套建设果园水利工程。先后争取省级苗木、技术、农资、设备等方面项目资金600多万元,支持果业生产。三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建成了6个果业“一村一品”示范村、14个果业专业村,建成了王桥北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龙泉龙源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蒋路张沟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白王齐家寨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等千亩标准化示范园。四是行政推动,促进发展。实行领导包片、同志包乡镇,夯实责任抓发展。五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与张裕集团合作,建设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促进果业发展。

用科技创果业品牌,是果业在期间的主要经验。我县果业积极落实措施,提高果农素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使果品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坚持开展宣传培训。通过科技宣传、咨询、培训等办法,提高果农作务技术水平。先后聘请西农大教授、山西果树研究所专家及果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场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资料3万余份,培训果农20000多人次,其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00人次。在重点项目——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上,还专门成立了以西农大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全面负责技术管理等重大事项;组织技术人员专门编写印发了《酿酒葡萄技术问答》、《酿酒葡萄技术管理细则》等技术资料;确保每百亩地有一名技术骨干、每个种植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健全技术服务网络,保障果业健康发展。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先后引进推广粉红女士、早熟油桃、沙红桃,超越一号、秦王桃;雪枣、芒果枣、金太阳和大棚王杏、赤霞珠、白玉霓、烟(73)等新优名特品种,鼓励群众栽植、更新发展桃、樱桃、石榴等品种。

积极推广推广以“四项”关键技术为主的各项实用技术。截止目前,全县实施大改形5万亩、强拉枝9万亩、巧施肥l5万亩,果实套袋3.5亿只,老园改造4000亩。对果树病虫害,实行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合理使用农药,禁用高残留农药,慎用生长调节剂,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果品。目前,全县病虫害统防面积达到了16万亩,太平红杏被农业部鉴定为绿色食品。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使得果品产量、品质、效益大幅提高。涌现出了太平红杏,仲山许贞、泾宝一号石榴、千禧龙水晶梨等多个知名品牌。鲜食葡萄、水晶梨等果品卖到了每公斤4元好价钱,大棚葡萄、油桃亩均效益达到了1.2万元。

积极拓展果产品市场,扩大销售是保持和促进果业生产长盛不衰的根本大计。期间,县果业中心积极落实措施,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抓销售。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就地销售。张裕、怡科、天人3个果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需加工果达6万吨。依托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通过企业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就地销售、收购、加工、上市,使得双方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共赢。二是建设市场体系。全县建成了2个果品批发市场,建成大型果品冷藏库4个,储量3万吨,通过省经纪人协会和中国农业网等渠道广招客商促销售。三是健全组织抓销售。建章立制,发展果业协会、果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果农在产地建立销售网点,支持发展果行、果品销售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果协、果行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到38个、果业专业合作社l4个,入社农户3000多户;销果经纪人l000人,形成了一个覆盖果区的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联系全国各地客商促销售。四是举办果品推介会。果品上市季节,举办各种形式的推介会、展销会、订货会、采摘节等,吸引外地客商,扩大销售,仅太平镇一家就连续三年与电视合举办了“太平红杏采摘节”和“杏王评选大赛”。

全力加快果品基地建设。县北部旱腰带地区的龙泉、蒋路、口镇、白王、王桥、兴隆等6个乡镇位于北仲山、嵯峨山南麓,海拔550—700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光照时数、无霜期、太阳辐射量等均高于同纬度地区,是发展酿酒葡萄基地的最佳区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年,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同时签订了投资2.57亿元建设3万吨原酒发酵中心的协议,建设协议签订以来,县高度重视,采取非常措施,全力加快建设步伐。特别是在栽植建园阶段,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全县酿酒葡萄栽植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工作,全体县级领导亲临一线协调指导组织开展工作,三十个县级包抓部门主要领导带队深入栽植村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建成酿酒葡萄基地2.3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打机井13眼。张裕()公司万吨榨汁厂项目年度一期3000吨榨汁生产线建设,新建钢构厂房1200平方米,新建改建100吨左右储酒罐43个,其中新建33个、改建10个,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在基地建设中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土地流转,大户经营”等发展模式,重视发挥渭北、仲山等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和金田公司、日新建材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种植大户。

二、果业发展形势

(一)有利因素。我县远离工业区,工业污染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部台塬和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合发展杏、葡萄、枣等多种杂果,中部灌区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灌溉条件方便,是酿酒葡萄、桃、梨等果品的优生区。随着我县以杂果为主的果品区域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水果面积和产量将稳步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果品价格优势较强,党的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在建设投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方面都要向农村倾斜,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这将极大地鼓舞和调动广大果农发展果业特色经济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把果业列为全县经济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不断加大酿酒葡萄等果品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也为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不利因素。经过前期调研,我县的果业工作在期间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县果区大多冬春干旱,盛花期晚霜时有发生,夏季多发冰雹,灾害性天气对果品生产影响较大。二是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因资金困难落实不到位;三是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总量偏小,规模化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程度仍比较低;四是品种结构仍不尽合理,良种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资金投入匮乏,科学化、精细化栽培管理技术还得不到广泛应用,仍不同程度存在重栽轻管现象;五是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较为落后,部分小杂果销售渠道不畅,流通服务跟不上。果品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农民素质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县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果农培训机构和体系,果农整体素质较低。同时部分果农小农意识严重,市场观念淡薄,组织化程度低,与市场环境下果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适应。

(三)基础条件。县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誉,发展时令水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土壤覆盖层疏松,耕性好,托水托肥,后劲足,易耕,保肥性好,利于时令水果根系生长。全年日照平均时数为2073.5小时。7月份日照最多,为218.2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1%,各类果品在整个生育期中光照基本可以满足。县境内年平均温度13.2℃,最高的7月份平均温度26.3℃,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1.1℃,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17.8℃,利于时令水果糖份聚集和品质提高。北部沿山地区是葡萄栽植的最佳适生区,面积约10万亩。主要包括白王、口镇、兴隆、蒋路、龙泉、王桥等乡镇,属渭北旱腰带的一部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栽植的葡萄可与世界最佳旱地葡萄相媲美。泾河沿岸选育的太平红杏,是全国独有的早熟、特耐运输、适合规模化种植的优良杏品种,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同时,我县是全省畜牧大县,有机肥供应充足,有利于发展生态果业。20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果品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果品产业的规模化持续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形成,促进了我县果品的连片栽植、集中管理、销售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我县毗邻西安、,县城距西安市中心30公里,距20公里,是两大古都名城近郊的卫星城,又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县境内交通便捷发达,具备航空、铁路、公路相结合的立体交通条件,西安国际机场距县城仅10公里,西铜高速公路、咸铜铁路、208省道纵贯南北,211国道、关中环线沟通东西,地方公路交错纵横,乡乡通油路,便于果品的调运。南部六个乡镇全部或部分被纳入泾渭新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县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果品生产环境优越,所产主要时令水果质量高、果形大、外型好。近年来不断引进名、优、新、特品种,优化生产结构,均衡采用反季节设施种植和科学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全县时令水果生产基地实现淡季不淡、提早上市、优质优价,太平红杏、葡萄、水晶梨等特色果品市场销路一直看好。

总体来看,果业在我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二五”果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果业为方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出发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整体推进,规模发展;依靠科技,集约经营;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城乡联动,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扬长避短,重点发展葡萄、杏、桃、梨等优势果树。规模发展酿酒葡萄、优质桃、太平红杏、水晶梨、梨枣五大基地,适度发展石榴、樱桃、柿子、核桃等小杂果。通过强化生产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商品化处理与销售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使果业特别是葡萄产业成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计划全县更新果园8万亩,其中:新建果园5万亩包括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7万亩、鲜食葡萄基地2万亩、梨1万亩、核桃2000亩、其它1000亩,高接换种改造低产劣质果园3万亩包括杏1万亩、枣1万亩、其它1万亩。建成蒋路、龙泉两个万亩生态果业示范乡,到2015年止,我县果树总面积稳定在18万亩,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果园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全县果品总产量27万吨,果品总产值达到5亿元。通过项目申报与建立,十二五末我县建立冷藏库5个,增加冷藏量10万吨,使果品冷藏量达到13万吨,为延长果品销售供应周期奠定基础。经过“十二五”的努力,逐步形成水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供、销、加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三)总体规划

我县的果业生产应充分发挥气候特点的优势,扬长避短,按照适地适种原则,科学布局各类树种,合理安排各树种间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比例。树种品种选择总的原则是以优良的特早熟、早熟和晚熟的果树品种为主,培育发展太平红杏等地方特色品种。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土地特性和果树生长特性,新建果园树种总体布局为:北部沿山建设以葡萄为主和柿子、核桃、枣等干杂果为辅的果品产业带,中部灌区建设桃、梨、石榴、李子等时令鲜果产业带,台塬地区建设杏、苹果产业带。

(四)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在北部旱腰带地区白王、蒋路、龙泉、王桥、口镇、兴隆六乡镇优质葡萄种植区,发展8万亩葡萄基地,依托龙头企业推行“订单农业”,繁育栽植白玉霓、佳丽酿、蛇龙珠、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贵人香、红提、青提、克仑生等世界优良品种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3.7万亩,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并对现有的1万亩鲜食葡萄进行高接换种,建成鲜食葡萄生产基地4万亩,推广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管理,提高产业化水平,葡萄总产量达到12万吨。建议种植酿酒葡萄500亩以上的村都要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种植大户(种植公司),常年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百亩有一名技术骨干,每户都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2、统筹发展其它果树。

苹果:要按照“扩大优生区、稳定适宜区、限制非适宜区”的思路,到2015年,北部沿山和南部台塬优生区重点发展晚熟和中晚熟优质鲜食苹果,建设1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中部灌区重点发展早中熟鲜食苹果和加工专用苹果,建设2万亩加工果基地。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加快老园改造,发展新优品种,使早中晚熟比例调整为10:20:70,全县面积稳定在3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

杏:在泾河以南的太平、高庄塬区重点发展太平红杏、金太阳杏等品种,依托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果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果实品质,树立知名品牌,适度调控面积到1万亩,产量1万吨。

枣:在太平镇和北部沿山地区建设鲜枣基地,注重提高单产和质量,加强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扩大外销,面积控制在1万亩,产量1万吨。

梨:泾河沿线和中部灌区,有一定基础的乡镇重点发展酥梨、黄金梨、水晶梨、中华玉梨、绿宝石等品种,适度扩大梨树面积,到2015年,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3万吨。

桃:在王桥、蒋路、三渠、云阳、泾干、燕王等乡镇建设优质桃基地,引进推广早熟、晚熟优良品种,加快现有品种更新换代,到2015年,面积控制在2万亩,产量4万吨。

小杂果: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时令特色小杂果基地,重点发展核桃、石榴、柿子、李子、樱桃等,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1万吨。

3、发展模式。以农民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投资开发果业。推进“科技户+基地+农户”的规模经营模式,最终实现“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果业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果业发展的领导、协调工作。成立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负责制定全县果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实施方案、规范化技术规程、栽培管理措施和重点项目实施工作。各实施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人员抓好基地建设。

2、抓好果业宣传推介,探索发展旅游观光果业。充分发挥我县的气候环境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在产业建设中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实施标准化栽培,培育、打造和申报地方名优果品品牌。可以通过举办赏花节、采摘节、果品“评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县果业,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观光果业。

3、加大资金扶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争取上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组织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推广、良种苗木繁育引进、示范园建设、中介组织培育和市场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对果业专业合作社投入,抓好现有的果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大优势果品基地建设投入,突出抓好苗木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投入,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

4、加快推进产业化建设。做好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全方位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围绕果业发展搞好技术、信息服务工作。按照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加快组建各类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鼓励果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乡村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农资供应、病虫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果业龙头企业,采取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销售加工等方面加快发展。在重点乡镇建设果品产地批发市场,在城区果品批发市场设立绿色果品交易区和精品果品交易区。加强采后商品处理、冷藏气调贮藏设施建设以及果品系列深加工及循环综合利用。按照“网络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采取开办直销窗口、设点经销、发展果行代销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宽销售渠道。以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强果园注册认证,提高质量安全。

5、加大产业改造力度。按照发展需要,建立繁育苗圃,引进优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保证生产发展和苗木更新的需要。在果品基地建设示范园,内容包括果园道路系统、水利设施、改土整地及标准化生产体系,还包括节水灌溉系统和无公害生产体系等。质量和安全是影响果品销售的两大关键因素,建议尽快建立起县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检疫性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监控。在果业中心设立果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果业主产乡镇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选择部分重点果业合作社建设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服务体系和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内联基地和企业、外联国内外市场的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果区农户,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为生产和经营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

6、加大科技投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技力量,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健全专业性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科研和推广体系,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及标准化等方面加强科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果业整体上台阶。强化果农技术培训。坚定不移地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以及各项配套技术,扩大示范,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手段,建立以县级专家为主要师资力量、各级专业人员为传播力量、广大果农为受训对象的长效培训机制,注重果农实用技术素质的提高,兼顾经营理念、市场知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培训效果。每年力争培训果农1万人次。切实做好绿色果品认证的组织实施和监管工作,通过科技手段重点解决好农药残留、植物膨大剂使用等问题,强化病虫害、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控和管理,力争建成10万亩绿色生态果品基地,提高果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结合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果、畜、沼”配套生态果园,实现果畜良性互动,全面发展。

7、提升知名度创建新品牌。加强“果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按照《果品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组织果农进行生产,选择具有一定实力、市场信誉好的专业合作社,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开展创名牌活动,提高果品商品性。要规范包装,加强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通过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为自律,维护果品形象。

四、产业建设扶持办法及经费初算

(一)产业建设扶持办法

我们具体设想是,今后要对果业发展实施区域内新建果园及高接换种的果农,补助70--80%的苗木费;对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新建果园,果农优先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可享受相应的扶贫政策;对新建30亩以上果园的农户,可享受国家购买农机具优惠补助政策;对积极参与果业产业建设的民营企业及社会有识之士,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信贷扶持。

(二)重点项目申报与经费初算

1、建立5个万亩果品基地:以王桥日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发展万亩葡萄基地;以白王镇葡萄基地为基础发展万亩旅游观光葡萄基地;以蒋路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发展万亩葡萄基地;以炜龙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打造万亩观光旅游采摘葡萄基地;以满园春红杏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打造万亩红杏基地。

2、打造20个千亩示范基地:分别是口镇瓦窑村和悦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口镇药树村逸丰葡萄专业合作社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白王镇太和村渭北葡萄专业合作社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白王镇西苗村李永康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兴隆镇侯庄村恒亿公司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白王镇渭北葡萄协会千亩鲜食葡萄示范基地;白王镇张团结千亩鲜食葡萄示范基地;泾干镇木刘村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基地;王桥镇屯杨村德民果品专业合作社千亩晚熟桃示范基地;蒋路乡安吴红桃专业合作社千亩日本大红桃示范基地;三渠镇曹家村千亩优质桃示范基地;白王镇千禧龙水晶梨协会千亩水晶梨示范基地;桥底镇沟而上村欣园果品专业合作社千亩日本甜柿示范基地;太平镇陈员湾村千亩太平红杏示范基地;高庄镇千亩金太阳杏示范基地;桥底镇官苗村千亩优质石榴示范基地;龙泉乡沙沟村千亩新疆薄皮核桃示范基地;太平镇孙家堡村千亩梨枣示范基地;泾干镇千亩大樱桃示范基地;县千亩设施水果示范基地。

3、打造40个500亩以上的梨、桃、杏、枣、樱桃、柿子、核桃等杂果示范园。

4、建立60个200亩以上杂果示范园基地。

5、每年聘请20个乡土专业人才指导果业生产。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由果业中心聘请发给相应工资,对果业示范园或基地进行全方位指导。

6、自繁自育苗木:

(1)酿酒葡萄1.7万亩,需良种苗木566万株,需育苗费500万元;

(2)鲜食葡萄2万亩,需种苗666万株,需育苗费600万元;

(3)杏1万亩,需种苗89万株,需育苗费100万元;

(4)梨1万亩,需种苗70万株,需育苗费150万元;

(5)枣1万亩,需种苗80万株,需育苗费160万元;

(6)其它杂果1.3万亩,需种苗200万株,需育苗费300万元。

以上五项合计需定植和嫁接种苗1671万株,种苗费1810万元,按补助果农70%算,实际应整合筹集苗木费1267万元。

篇3

大家好!很感谢大会给我提供的发言机会。省委、省政府为全面振兴和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张德江书记作出了“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中医药大会,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寄于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为中医药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近年来,在上级党政及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龙川中医院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由原来医疗设备总值不足10万元,年业务收入人均不足一万元,业务用房几乎全为危房,人心涣散,面临倒闭的一间县级中医院发展成为现在初具规模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今天,“中医药强省”的春风,为我们医院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结合我县实际,就我院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山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谈谈主要设想和打算。概括起来是着力抓好“一个重点、二个体系、三个专科、四个突破、五个上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综合服务水平。

一个重点:以注重疗效,发挥特色为重点。在整理、继承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不断加强中西医结合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争三年内形成以骨伤科为龙头的具有中医特色并在本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一批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

二个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中医院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县的中医药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是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山区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建立中草药种植、加工及流动产业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个专科:根据我县老年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肝病等病种的发病率较高的趋势,建设老年病治疗康复专科,泌尿结石治疗专科和肝病治疗专科。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后备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继承和创新,摸索出一套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的中医药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四个突破: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及现代医疗设备,丰富中医诊疗手段,在中医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新突破;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在提高队伍素质上有新突破;三是引进吸纳,完善提高,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有新突破;四是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在中医药文化宣传上有新突破。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氛围。

篇4

1、“十五”计划的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工业企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完善经济体制、改变企业身份、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市场疲软及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重重矛盾,保持了全县工业较快的增长势头。截止20__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除水电以外)全部改革改制,实行民营化运作,民营经济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全县11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仅4家国有水电工业,其他均为民营工业。截止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0__年8家,发展到现在的11家;由20__年8432万元,发展到今年的工业总产值17240.9万元(注:20__年10月统计数据),增加了8808.9万元,翻了一倍多,实现了飞速发展。二、“十五”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虽历经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建材、农副产品、电力、化工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但全县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对县财政有突出贡献的支柱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使得全县工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动力。至20__年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7240.9万元,在全市14县、市、区中位于中下游,工业经济在全县GDP中的含量仍然较低,低于全市发展平均水平。

2、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优势。全县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几家有模有样的工业企业。县玖龙油脂化工厂因资不抵债,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七砂茶叶公司因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较难,处于半停产状态,其余生产正常的工业企业,均因县域地理环境限制,没有区位优势,无法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目前,全县没有1家年产值过亿元,没有1家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没有几个当家的产品,大部分企业还满足于小康即安,维护现状小打小闹。

3、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一是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茶叶、辣椒、油菜、蔬菜等一些具有特色农产品较为突出,但这些优势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和发挥,其变成工业产品的较少,大多数是卖原料、卖半成品,致使我县农产品的所产生的效率较低,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二是大量的矿产资源未开发,特别我县储存较大的陶瓷土没有开发。三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县是贵州省高考大县之一,每年均有200-400人考上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回到家乡的人才较多,但是因为没有较好企业吸收,致使大量的人才外流,致使本土人才难以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三、“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当前,正值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投资内移的重要时期,国家对西部政策的优惠和倾斜,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商投资的内移,将带动我县化工、建材、电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为迅速发展壮大我县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县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同时,随着构皮滩电站建设进度的加快、县内公路设施的改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电力、运输颈瓶将不复存在,预视着我县工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四、“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㈠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为动力,走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㈡发展目标至“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2亿元以上,工业化水平达25,形成1-2户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值大户,建成一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创3-5个贵州省名牌产品(著名品牌),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零的突破,使全县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由现在“一二三”结构调整为“十一五”末的“二一三”结构,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贵州省的能源大县、工业强县、经济强县。

㈢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材产业。坚持以余庆县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预制件生产为辅导,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和装备改造,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著名品牌。积极发展散装水泥,加快墙体材料改革的速度,逐步淘汰粘土砖,积极发展水泥构件制品。力争形成产值达1亿元,税收达3000万元以上的建材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油菜、粮食、辣椒、蔬菜等无公害食品的优势,继续壮大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产业化运作,积积抢占市场份额,培育驰名品牌,招商引资建设一个集辣椒的生产、销售及出口为一体的企业,建设一个蔬菜饮料开发、绿色蔬菜生产、销售 的企业,使我县成为全省优质大米、绿色蔬菜的生产基地。三是医药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企业GMP建设,使之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其生产的产品为贵州省名牌产品之一。四是化工产业。做好华闽电冶、振兴冶金化工的生产工作,着力加强企业技术的创新,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成本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五是能源行业。围绕构皮滩电站的建设,着力开发县域内几条河流,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以构皮滩电站为核心,以方竹电站、三跌水电站等其他小型水电站为支撑的电力集群,使我县成为贵州省能源大县。

五、战略措施

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水电、建材、中药材、食品、制药、化工产业。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兼并和重组,在全县形成产业特色突出的四大企业集团,即水电集团、中药材加工集团、化工集团、农产品加工集团。到20__年,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和年实现税收都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实现税收一半以上。

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强县平台。继续加强白泥、龙溪、大乌江、构皮滩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在规划建设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做好各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有侧重地引进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项目,确保工业园区发展各有侧重,产业各具特色。白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硅铁生产、绿陶开发和绿色蔬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业园,总产值达1.5亿元;龙溪工业园区以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加工为重点,总产值达1.5亿元;大乌江工业园以建材为重点,布局50万吨余庆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及建材厂等,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构皮滩工业园区以建材、食品加工为重点,配套构皮滩电站建设服务的加工业,建成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

㈢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大中小一齐上,一二三产一齐上,各行各业一齐上,国有、民营、集体一齐上,激活内资、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一起抓,在全县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良好局面。集中力量加强项目设计论证,搞好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要加大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设计、论证和争取力度,领导上前,跑市进省,力争挤进国家计划的“笼子”。要集中精力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重点抓好投资规模在20__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3-5个。当前要突出抓好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绿陶产品开发公司等几个发展潜力的项目,力争早日投产。同时,要鼓励各级各部门抓好中小项目建设,实施群体工程,真正形成全民办工业的态势,迅速扩大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先发展水电业,稳定提高茶叶加工工业,加快发展化工工业,积极发展食品酿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培育我县工业支柱,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布局。

㈣实行产业和项目责任制,落实部门负责制。全县的重点产业和项目,如水电、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实施项目和产业化建设,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项目一套专门的工作机构。重要产业和项目,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转移工作重点,从项目筛选到签约合作要全程参与服务。县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企业,真正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发展项目和招商引资网络,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专题招商活动,采取感情招商、亲情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主动走出去搜寻项目源、信息源,大力宣传余庆,树立余庆亲商、爱商形象,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公司以及科技人员来我县创办、领办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包一个企业、联一个项目、引一笔资金、招一个客商”的“四个一”活动,继续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各级干部思想更加解放,加快发展的意识更浓。

㈥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强县提供保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推行行政集中审批、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二是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投诉中心职能,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不定期举行听证会,对一些部门收费标准是否合理举行听证;四是认真评议行政执法部门,并将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国民经济的壮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余庆县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一切不合理限制,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上给鼓励,经济上给扶持,政治上给地位,促其放胆放手发展。同时,余庆应借鉴省、市工业化建设的经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一些激励非国有经济成长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型、集团型、外向型方向发展。㈧抓好乡镇企业的发展。余庆工业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县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因为乡镇企业对推进本县经济成长和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县情实际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中药制药等产业,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采矿、建筑、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产业。

篇5

[关键词] 武夷山市农机化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13-01

现代化建设中,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已经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使武夷山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随着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不断推进,农村中产生了农机专业服务队伍和许多农机大户,使农机成为武夷山市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政府给农民提供了农机购置补贴,减少了农民的经济压力,农民群众的农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不断提高,使武夷山市农业生产快速向着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给我市“三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和运用,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且促进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率的目的,为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循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注重生产安全管理和监督,对农民群众实行农机操作方面的安全培训,将农业安全生产和农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运用,使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安全信息化管理,为武夷山市农业机械化稳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武夷山市地理条件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机械化发展不均衡。武夷山市是我省产粮区,同时也是武夷岩茶的主产区,茶叶生产这几年发展很快,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很高,基本上实现了从中耕、植保、修剪、采摘、加工、筛选全程机械化。而水稻生产机械化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水平仍然偏低。在水稻耕、种、收三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作机械化已很普遍,收获机械化达50%以上,而栽植机械化不足2%,成为制约武夷山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的瓶颈。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武夷山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市尽管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十几家,但规模较小,合作社成员大都在几个至十几个之间,管理水平低、技术人员少,运作不规范,经济效益不高。农机维修网点少,维修设备简陋,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造成农民维修机具不方便和机具故障率高。三是大型机具较少。农田耕作机械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小型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很少。插秧机基本上是手扶步进式,仅有极少数乘坐式,且使用效率较低。

二、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思路

1.根据武夷山市实际情况,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

要提高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效应,促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政府必须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农机化发展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和农民的需要,根据武夷山市的地理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最符合武夷山实际的发展规划,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

2.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认知度

不断加大农机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让武夷山市的广大农民群众、干部和社会各阶层对农机化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府不断引导广大农民朋友加入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中,为“三农”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大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持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扩大购机补贴范围,提高农民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使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得到真正落实。

3.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程度

在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满足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确保农机化持续、稳定发展。农机化服务是农业生产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走农机合作化的道路,依靠农机合作社将农业劳动力和农机具整合在一起。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每个乡镇建立和完善两到三家组织规范健全、设施装备齐全、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效益明显的规范化运作的农机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使农业生产资源和农机装备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和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扩大农机化服务范围,提高农机化生产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最终促进武夷山市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

4.加强农机培训,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

要不断提高武夷山市农机化水平,就必须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优惠政策,举办各种专业的农机培训班,对新购机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分别进行培训,使之正确掌握农机操作技能,同时对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点从事农机维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农机修理工技术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使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得到提升,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要注重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管理,对农业机械维修点、农机生产厂家和销售点实施有效的监管,规范生产和经营行为,同时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农机手按照规范标准实行农机作业,促进武夷山市农机化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近年来,武夷山市农机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促进了武夷山市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新机具,以此提高武夷山市农机化水平,从而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洪自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陈凌霄.福建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篇6

“十一五”期间,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之机,我国会展旅游跃上一个新台阶,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产业板块,对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会展旅游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如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奖励旅行、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会议旅游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很多国家将会议产业列入重要产业范畴,由旅游局下设或者独立设置会议观光局,管理和促进会议旅游。中国会议旅游的市场规模庞大,增速惊人,在国际会议市场亚太板块的崛起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与城市的功能等级情况相互适应,中国会议旅游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会议旅游梯级结构。

据估计,2008年中国的会议等商旅支出为938亿美元,10年间的年增长率为11.6%,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增长率。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过去10年的年增长率达到了7.2%,同期北美与西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6%。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已经全面具备了举办国际级会议的能力。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排名,2007年我国大陆(不含港澳台)接待国际协会会议数量的名次已经跃居第12位,北京排名全球城市第8位,第一次进入全球10强会议城市,上海进入了全球会议城市排名30强。

近年来,我国的会议设施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高星级酒店就拥有30万平方米的会议设施面积,全国有54家星级酒店拥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单体会议室,北京五星级酒店平均拥有会议面积1837平方米,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拥有会议面积2137平方米。除星级酒店之外,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为代表城市的会议中心也纷纷落成。仅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三星级以上酒店举办的会议数量已达38万场以上。北京会议市场的规模最大,政务会议、协会会议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则在企业会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杭州、大连、成都、三亚等二线城市也成为国内发展较快的会议旅游目的地。

会议旅游是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也是促进旅游业转型的关键产业板块,目前世界会议旅游收入规模已达2200亿美元。现代的会议旅游已经超越了机票、酒店预订等基本的单项旅行服务,包括提供规划会议方案、打理会务接待、安排会议活动等事宜,服务的专业化和复杂程度日趋提升,而从消费特征和档次分析,会议是旅游的高端产品,与观光旅游者相比,会议旅游具有消费能力强、重访率高、对配套设施要求较高、不受季节影响、停留时间较长等特征。

美国国家商务旅游协会与EgenciaTM差旅管理公司(属于全球最大的线上旅游公司Expedia)2009年的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盈利的10%都用在了会议等商旅支出上。例如美国运通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务旅行服务公司,为全球企业500强中4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商旅服务。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运通的商务旅游销售额达到41亿美元,与上一季度的销售额持平,占运通同期旅游总收入的80.4%份额,会议旅游在全世界都成为旅游商业组织的重要业务。

篇7

关键词:华文教育 缅甸华人

项目基金:本论文受到云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缅甸与中国相邻,目前有250多万华人在缅甸居住,华文教育是缅甸华人华侨热心投入的事业。缅甸和中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使得缅甸的华文教育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独立前的华文私塾教育和全缅华校的成立,奈温统治时期华文教育停滞20多年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文教育重现生机,华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的过程。

1 1988年前缅甸华文教育概况

早期缅甸华文教育主要为私塾教育,教授“三字经”、“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自从1904年在仰光开设首所华校“中华义学”之后,华校在全缅各地相继成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全缅华校大约有300所。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全缅各地的华校因无法上课而一度停办。至1848年缅甸独立时,全缅华校又恢复到220多所。吴努时期,华人创办学校是较自由和宽松的,据1950年底统计,缅华侨学校已达226所。1963年2月15日,奈温政府正式宣布“国有化政策”,曾一时兴盛的华文教育被冻结了三十多年。1965年4月起,缅甸政府逐渐将缅甸全国包括私人学校都收归国有,在“国有运动”以后又实行解聘外籍教师制度,这使得数千名华侨教师失业,华文教育基本处于停办状态,此后转向非正规教育,即中文补习班。1976年又颁布《私立学校登记条例修改草案》规定:除了单科补习学校外,不准开办其他一切形式的私立学校。

2 1988年后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缅甸华文教育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当时,虽然缅甸华文教育还不能和缅甸教育接轨,只能以佛教的名义和补习的形式开办。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华文教育与吴努时期、奈温时期的华文教育相比,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缅甸政府的默许下,华校以独特的姿态存在于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目前,华文学校的繁荣与发展在缅北地区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缅北地区接壤中国云南,华人数量大多分布在此,其生源较为稳定,加之此地区的果敢一直通行汉语,而果敢文(其实也就是汉语)被认为是缅甸少数民族语言,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和传播理应不被责难,因此,在缅北地区华人办校的热情从未中断。下表所示为缅北地区的华校情况。

缅甸华人在缅甸的各个领域都积极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缅甸华人在缅甸的零售业、批发业以及进出口贸易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缅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华人在缅甸的努力,同时,华人在缅甸面临着自己的文化传承,因此不遗余力的推动华文的发展。只要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均有各种规模的宗亲团体、同乡会,华文教育所涉及的募集经费、提供场地、公共联络等,都离不开华人社团的积极热心奔走。

3 缅甸华文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一,华文教育的价值已从单纯的语言工具发展成为与中国交流的文化载体。当今,中国与各国在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华文和华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外国人学中文是为了研究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如今,外国人学中文更多则是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看到了华语的经济价值和中国的未来。因此,缅甸等周边国家把华文华语视为知识经济、文化产业的国家发展政策,他们不仅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还拨款资助,大力鼓励和扶持。虽然缅甸在目前还不能像东南亚许多国家那样,公开允许开办华文学校,但已经逐渐放宽并鼓励华文教育的发展,这对于促进缅甸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缅甸华人已经作为所在国的一个民族存在,而不是作为一般移民存在。因此,华校及其开展的华文教育已不再是中国的侨民教育,而是作为缅甸一种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教育而存在发展。20世纪后半期,缅甸华侨、华人的人口迅速增加,除了少部分华侨还保留中国国籍外,有95%以上的华人及其子女已经加入缅甸国籍,成为缅甸公民。这也要求华校不能停留在侨民教育的教学体制上,而要尽快适应缅甸国情和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华校的办学宗旨、性质、目的和任务,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华文教材和确定教学手段。

第三,华文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与缅甸各族人民的友好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懂华语的专门人才。在中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形势下,缅甸的华文教育与缅甸的主流教育更和谐地统一起来,有利于缅甸华人认识到他们已落地生根,不仅要热爱缅甸,而且要为缅甸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目前,许多国家的华文教育已经开始走出华人社区的圈子,迈向整个社会,并向新的办学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锡星.战前与战后初期缅甸华人经济比较——缅甸华人经济研究之二.[J]东南亚研究.1998(5)61

[2]胡一声,陈乔之.二十世纪前半期缅甸华侨教育事业概述.[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0

[3]郝志刚.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J]东南亚研究.1997(4),36

[4]胡一声,陈乔之.二十世纪前半期缅甸华侨教育事业概述.[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1

[5]李晨阳.军人政权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研究(1962-2006).[M]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229

篇8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自*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以来,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绿地总量快速增加,绿化品位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底成功实现了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园林绿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更是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今天在座的同志以及全市园林绿化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标志着全市的创建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创建战役中我们打赢的第一仗,对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的创建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总体绿量不足。市区现有居住区和单位的绿化达标率仅为24.8%和21%,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均为60%;市区95条道路绿化达标率仅为40%,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为80%。二是市政设施建设数量不够。按照国家园林城市万人拥有4座公厕的标准,城区尚缺100多座公厕,其他市政设施也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区间绿化不均衡。城区东部绿化稍好,西部绿化亮点不多,精品工程太少,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市要建成国家园林城市,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增强城市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民生工程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巩固落实前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信念,乘势而上,确保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如期实现。

二、明确工作目标,抓紧抓好创城五大工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是: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按照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全力打造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努力建设地绿水秀、自然和谐的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确保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全面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着力抓紧实施好五大工程。

一是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主干道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采取拆违建绿、拆丑建绿、破硬造绿、拆墙透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多种乔木和灌木,树、草、花合理搭配,实现道路绿化达标,确保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达标率达到80%;城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用地总面积的25%。特别是新建道路,必须确保条条达标或超标,道路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做到路通街绿。继续实施绿色通道工程,高标准搞好城市道路连接线绿化建设。

二是公园游园绿化工程。园林绿化体现在“园”上,也要通过各类“园”来营造。我市主城区公园、游园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下一步要在充实内涵、提高档次、强化特色上下功夫,要搞好涑河带状公园、陷泥河带状公园、青龙河带状公园、银雀公园、新世纪公园、垂钓公园、爱民公园、鱼梁沟带状公园、小皇山公园等建设;要按照规划增加街头绿地数量,各区、驻城各街道办事处、村居委要积极主动在街头要多建一些实用性强、贴近百姓生活的街头绿地和小游园,让市民出户500米就见到街头绿地、游园。

三是单位和住宅小区绿化工程。居住区和单位庭院是我市城市绿化的软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不同居住区和庭院的情况,充分利用楼间、楼顶、阳台以及市(院)内道路等一切空间,建绿、造绿、添绿,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小区开发要按有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开发一片,绿化一片。新建单位庭院、居住区的绿地率要达到30%以上;现有庭院绿化和居住区绿化面积绿地率要达到25%以上;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医院的绿地率要达到35%以上,达不到标准的单位要采取“立体绿化”和“破硬造绿”等措施尽快达到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最大限度地栽植胸径大于10厘米、高4米以上的大乔木。要动员每个单位和居民个人都要积极搞好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和庭院宅旁绿化,实行见缝插绿,争取涌现出更多的庭院绿化先进单位、园林式单位和花园式小区。

四是河道水体绿化工程。*城区河流众多,要按照河道的综合整治规划,因河制宜,抓紧搞好河道两岸的绿化美化,高标准搞好滨河湿地公园景观工程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规定,建设好,保护好。加快实施涑河、陷泥河、青龙河、李公河等城区河流整治绿化,沿河建设带状公园,以城市河流水系治理工程为载体,通过整治、绿化、美化彰显滨水生态特色,塑造特色景观,提升环境质量,把每一条河都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休闲风光带,形成我市园林绿化的标志性工程,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五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的各项指标要达标,其它涉及到的道路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施工现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景观保护、市政设施等各项指标也要全部达标,必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要继续搞好道路建设与整治,尽快完成与主干道相连的小街小巷、沿街单位庭院、社区内道路的整修或升级改造。要深化市容市貌整治,扎实开展好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改善城市容貌,提升城市形象。实施城市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达到98%以上,城市道路亮灯率保持98%以上。要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加快城市公交事业建设,保证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标台以上。要继续加快公厕建设步伐,国土、规划、建设等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在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和建设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考核达标。要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对城区内所有主次干道、公园广场、背街小巷、单位庭院、社区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彻底消除死角和盲区。

在实施五大绿化工程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依法管理和绿化养护工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依据和前提,《*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这是我市规范绿化建设行为的纲领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和不执行绿地系统规划。这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责任分工中的具体任务要求,都是按照规划确定的,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划,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城市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加强绿地管理非常重要,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绿化日常管理和养护,在依靠园林部门搞好绿地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好门前五包责任制。要有计划地安排单位和个人认养认建,并积极推行市场化的绿地养护管理方式,确保种一块地、活一片绿、成一个景。要加大对破坏公共绿地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对新建庭院、小区的绿化建设审批,不按要求建设绿地的项目坚决不能开工建设,确保绿化工作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在巩固中得到发展。

三、强化措施,全力做好今春城市绿化工作

一是要抢抓有利时机,争取工作主动。春季是园林绿化的最佳时节,加上今年的气候适宜,非常有利于植树绿化。各单位一定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不等不靠,早部署、早安排、快行动,迅速掀起春季绿化的热潮,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调度,科学组织施工。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拟定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继续发扬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中完不成任务誓不罢休的拼劲、韧劲,敢于迎难而上,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决不能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贻误绿化最佳时机。

三是要开展好义务植树活动。今年“植树节”即将到来,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掀起城市绿化建设的新,通过造林式的大规模绿化,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一些较大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植树任务,集中开展植树活动,并确保成活率。建设部门要搞好检查指导,对完不成义务植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代植费,由建设部门代植,以确保城市义务植树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如期实现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成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负责对创建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有关措施,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日常工作的协调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按照责任分工,对创建任务进行分解,量化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创建活动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要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用于创建工作,确保各项重点创建工程的实施。要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努力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建设理念等方面有所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创建园林城市提供保障。

篇9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机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机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推进农机化事业再上新台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化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统筹发展观念,谋化农机化

“三农”工作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所在。农机部门作为涉农部门,责无旁贷地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科学、合理、全面规划农机化发展,对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农机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各业机械化,拓展农机外延,将涉农业机械由农机部门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农机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有利于农业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因此,统筹农机发展就是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以统筹发展的观念谋化农机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大农机化观念,要跳出农机想农机,跳出农机抓农机。

二、坚持兴机富民为目标,发展农机化

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保护耕地产出能力,重视增加农民的增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动摇,围绕农民增收来发展农机化。同时通过农机化的发展,使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农机产业的发展。主要是:

1、通过扩大农机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机总量增长,既是扩大内需方针、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条件。

2、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区近年来农机装备结构正向在“调优调强”方向发展,根据我区农业种植结构实际,小型园田机械和植保机械及水产养殖机械等效率高、效益好的机械快速增加,使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促进了农机化层次上的发展。

3、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通过各种作业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大幅度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三、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农机化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机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要根据当前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一是整合建立新的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二是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变现有的在镇农经服务中心设置农机员的做法。三是要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2、解放思想,建立农机化新的投入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为农业服务的农机化产业更加弱质。农机化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为支撑,单靠政府补贴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发挥补贴资金的导向和“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篇10

De  la  Torre  and  Kelly研究证明,1970-1985年,欧洲共同体10国的区域内贸易占GDP比重年均增长了6.8%,区域外贸易占GDP比重年均增长了5.2%。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1970-1975年区域内贸易占GDP比重年均增长了4.6%,区域外贸易占GDP比重年均增长了3.8%。

这个时期里发达国家成立的其他区域贸易集团还有:196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创建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以进口替代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实现经济增长为初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更是层出不穷,例如成立于1960年的中美洲共同市场,成立于1967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等。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区域化组织在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方面都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效果。这说明,在缺乏有效合作基础的条件下,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不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预想的效果。

2.第二次区域化浪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称之为“第二次区域主义”的浪潮。9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使区域贸易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破了仅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形成的传统做法,出现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和形成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的新模式。世界上三个主要地区——欧洲,西半球(美洲)和亚洲都出现了新的更广泛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欧洲联盟 1993年1月1日,欧洲共同体拆除内部边界,取消海关,实现了“单一欧洲法案”提出的目标——建立统一的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经济区。这是欧洲历史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9月,欧洲联盟(Europe  Union,简称EU)条约正式生效。1999年1月1日起欧盟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在12个欧元区国家进入流通领域,这不仅是欧洲一体化的重大发展,而且对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欧盟已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3.7亿消费人口,占全球贸易量超过40%,内部实现了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发行了统一货币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大市场,也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2002年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已经为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扩谈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个囊括25国、4亿多人口的欧盟即将在2004年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欧盟所取得的成功无疑对世界其他地区区域贸易协定和一体化实践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在GATT多轮削减关税的谈判当中,美国一直扮演积极推动谈判取得结果的主要角色。1982年美国贸易代表威廉.布罗克建议在日内瓦展开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遭到欧洲国家的反对,于是美国开始积极推进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广泛涉及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劳动力流动。1994年扩展成为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NAFTA)。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制定清晰的商业规则,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1993年的2970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6760亿美元,增长了128%。2000年美加双边贸易额创下7000亿加元的“世界之最”双方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01年底,进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6万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4%。北美地区已成为吸引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勾画了APEC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长远蓝图,树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1995年和1996年,APEC先后通过《大阪行动议程》和《马尼拉行动计划》,开始以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两种途径落实承诺,标志着APEC步入实质性阶段。

APEC现有21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其总人口约占世界的4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55%,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的46%,总体规模超过了欧盟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合作体。APEC以“开放的地区主义”独树一帜。APEC区内贸易的比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成员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依赖也在增强。

按目前欧洲联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表,到2010年,欧洲将成立包括中东欧、北非中东、甚至中西亚的以欧洲联盟为中心的“大欧洲经济区”在2005年以前,美洲将出现包括35个国家在内的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在2020年前,亚太地区计划实现包括太平洋,拉美国家,甚至南亚和俄罗斯在内的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世界贸易和经济活动将很可能出现以欧洲经济区、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中心的“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区域化的衡量

衡量国际贸易是否越来越区域化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怎样定义地理上的地区。例如,西欧应该被视为与中欧,东欧相分开的地区,还是整个欧洲作为一个地区。同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亚洲的一部分,还是应该单独考虑。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口径,我们采取了七大地区的划分:西欧,北美,拉美,亚洲(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和中东,中东欧与转轨经济地区。

表1(1958-2000年)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变化(单位:%)  

地区

  1958

1968

  1979

1990

1995

  2000

北美

32

37

  30

32

36

  40

拉美

17

19

  20

15

21

  17

西欧

53

63

  66

72

69

  68

非洲

8

  9

6

  6

  10

  8

中东

12

8

6

  8

  8

7

亚洲

41

37

  41

45

51

  49

资料来源:世贸组织(1997,2001)。

二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衡量区域化。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区域内贸易占区域总贸易量的比例。以这个指标来衡量,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2000年贸易区域化程度要明显高于1958年水平,这意味着贸易更加区域化了。北美的区域内贸易比例在这个时期内存在一定的波动,不过总体上也呈上升态势。西欧的区域内贸易比例最高,而且从53%(1958)到68%(2000)有很大幅度的上升。非洲和中东的区域内贸易比例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亚洲地区的比例在1968年以后有显著提高。

不过这个方法存在一个明显不足:即使没有任何区域化趋势发生,如果一个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上升,人们也容易得出该地区“区域化程度提高”的有偏判断。由表2可以发现,90年代以来北美,拉美和亚洲在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所占比重都上升。因此,单纯用区域内贸易在总贸易当中的比重变化,很可能高估了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计算区域内贸易密度指数:I[,ij]=X[,ij]/M[,j](注:  Anderson  and  Norheim(1993).).X[,ij]是i国向伙伴国j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区域内贸易比例),M[,j]是j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例。指数超过1意味着贸易区域化程度较高。由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美洲贸易区域化程度较高;西欧的指数比其他地区低不少,但它正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非洲区域化指数上升很明显;中东地区指数先下降,70年代末开始逐步提高;亚洲的指数高于西欧,不过1958年以后亚洲的指数也一直在下降。根据对这个指数的初步计算,我们发现整个世界的区域内贸易密度指数始终超过1,这表明贸易更倾向于发生在(地理位置临近的)区域内国家。

表2 (1990年和2001年)各区域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比重情况(单位:%)  

商品出口

  商品进口

服务出口

  服务进口

  1990   2001   1990   2001   1990   2001   1990   2001

北美   15.4   16.6   18.3   22.5   19.3   20.5   15.4   15.9

拉美   4.3

5.8

3.7

6.1

3.8

4.0

4.3

4.9

西欧   48.2   41.5   48.6   40.3   53.1   46.5   48.1   44.8

非洲   3.1

2.4

2.8

2.2

2.4

2.1

3.3

2.6

中东   4.1

4.0

3.0

2.9

2.0

2.2

4.1

3.1

亚洲   21.8   25.0   20.3   21.9   16.8   20.8   21.9   24.6

资料来源:世贸组织(2002)

表3 各地区区域内贸易密度指数  

地区

1958

  1968

  1979

  1990

  2000

北美

3.07

  3.57

  3.63

  3.50

  1.75

拉美

1.95

  3.55

  3.80

  3.53

  3.09

西欧

1.38

  1.51

  1.57

  1.60

  1.72

非洲

1.38

  1.91

  1.24

  2.48

  3.91

中东

4.25

  3.00

  1.17

  2.23

  2.67

亚洲

3.15

  2.84

  2.77

  2.31

  2.12

资料来源:根据Anderson  and  Norheim  (1993),WTO(2001)计算。

三、区域化和全球化:齐头并进

就整个世界而言,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相对超过产出的增长速度,即各国经济都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根据世贸组织资料显示,194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为580亿美元,2000年已达到61860亿美元,这期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了100倍。同时,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率大约是全球GDP增长率的两倍,全球贸易依存度(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7%上升到2000年的24%。这意味着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活动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区域化并不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下降为代价的。

表4 世界贸易和真实GDP增长速度比较(单位:%)  

时期

  世界出口量

  世界真实GDP

1964-1973

9.2

4.6

1973-1980

4.6

3.6

1980-1985

2.4

2.6

1985-1994

6.7

3.2

1990-2000

6.6

2.7

资料来源:UNCTAD(1997,2002)。

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P[,ij]=T[,ij]/M[,j]是衡量区域内贸易倾向的指标(注:Anderson  and  Norheim(1993).)。Tij是i对j的出口占i国GDP比例,M[,j]是j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数值越大,区域内贸易的倾向越强。

表5 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  

地区

1958

1968

1979

  1990

  2000

北美

0.29

0.34

0.70

  0.67

  0.23

拉美

0.58

0.76

1.01

  0.97

  0.65

西欧

0.46

0.50

0.75

  0.73

  0.70

非洲

0.63

0.73

0.60

  1.21

  1.34

中东

2.47

1.12

0.66

  1.19

  0.75

亚洲

0.83

0.60

0.76

  0.67

  0.48

资料来源:Anderson  and  Norheim  (1993);WTO  (2001);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如果一国更开放,贸易对GDP比例上升,分母增大,这会抵消区域内贸易指数的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的下降反映了全球化和区域化力量之间的相对强弱的变化。60年代的区域化浪潮之后,除了亚洲和中东地区以外,全球其它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90年代区域化浪潮以后,除了非洲以外,全球其它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倾向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说明60年代以后,多数国家在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方面给予许多关注,90年代以来各国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开始不断得到加强。

区域贸易集团合作的不断深化对于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各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在区域层面上更紧密的相互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区域贸易集团和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这和国际贸易的稳步增长,跨国投资的日益活跃是相得益彰和相辅相成的。

[收稿日期]200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