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锻炼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功能锻炼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骨科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 所以,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要辩证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护理原则,注意心理护理,消除不良因素,按正规要求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运,减少炎症扩散,改善组织营养,防止肌肉萎缩,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 对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给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工作,因势利导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时消除疼痛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
2 对骨折功能锻炼期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正确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2.1早期功能锻炼 伤后两周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关节不能活动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
2.2中期功能锻炼 伤后三至六周内,骨痂逐渐生成或成熟,局部肿胀消失,骨折端较稳定。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需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位关节锻炼。如肘关节位是屈曲90度位,其最大范围在60-120度之间,在功能锻炼中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处理,并做好病患的心理治疗和护理。
2.3晚期功能锻炼 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还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如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后期还需要加强对关节屈肘运动的锻炼,要正确指导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篇2
方法:在我院骨科实行功能锻炼护理措施,总结患者护理体会。
结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骨折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对骨折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护理措施,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8-02
辩证护理在不同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十分重要,骨折患者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减少骨折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患者护理的全过程需用辩证的观点,将动与静相结合,功能锻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骨折炎症扩散,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我科自2008年来完善功能锻炼系统护理措施,几年来对预防骨折患者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
1心理护理
骨折多数是由意外造成,给患者心理造成很大打击,容易引起惊慌、忧郁、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2。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若康复效果不好,不但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激发患者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锻炼的技巧。针对心理准备不足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给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术后应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给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让患者主动配合,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2功能锻炼护理
2.1早期护理。术后2周内,局部反应较明显,会出现较大程度的肿胀。早期骨痂未形成,不应过度锻炼,劳逸结合,切勿操之过急。早期上肢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抬高患肢,将患肢向心性肌肉按摩,对未固定的关节进行训练,有助于消除肿胀。
2.2中期护理。术后2至5周内,骨痂逐渐形成,骨折部位肿胀程度减轻,骨折端稳定。此时期应适当进行关节和功能位锻炼,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恢复具体情况制定锻炼方案,在不影响骨折固位稳定的下,可较大幅度活动。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活动。在活动关节的情况下,有意识得将肌肉紧绷,能使肌肉等长收缩。股四头肌的锻炼:仰卧,两换抬腿,伸直膝关节,足跟稍离地面,保持5s,放下。反复交换双腿进行锻炼,每天早晚一次,一次约5min。腓长肌的锻炼:按摩小腿部位,做双足背屈活动,每日2次,具有预防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的作用。不能自主锻炼的患者,可使用CPM康复机进行被动下肢锻炼,每天2次,每次约25min。当X线显示骨折端有骨痂大量形成时,可扩大活动范围增强活动力度。中期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肉力量,活动关节。
2.3后期护理。术后5周以后,骨折端的骨痂形成足够多,外固定物已去除,患肢会感觉很轻松,关节活动基本能恢复正常。此时期还需要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全面锻炼,加快患肢功能恢复,活动以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最大限度。注意在锻炼时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转、剪切等不良作用力,锻炼的力度和部位不正确是导致关节痉缩和僵硬的常见原因。
2.4出院指导。骨折康复过程比较长,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详细指导,让患者在家进行康复锻炼。在家锻炼应循序渐进,锻炼的强度和时长应根据患者的承受力为限,避免锻炼不当引发再次骨折。上肢的锻炼以增强患者双手的握力进行锻炼,下肢锻炼以患者负重行走的能力进行锻炼。
3护理体会
骨科护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功能性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态度,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自我体现。健康教育应涉及医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护理技巧等。整理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进行辩证护理的过程中,将自己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以及健康信息有效地传输给患者,改变患者消极思想,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1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护士通过基础护理的桥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医院应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医学伦理知识,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度。
3.2增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骨科护理工作环境艰苦、工作琐碎、人员接触复杂,需要护士用心工作,以南丁格尔为榜样,以病人为中心。将爱心、信心、责任心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热爱护理工作,具备为病患及护理事业做奉献的精神。
3.3提高护理操作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医疗器械被引入,旧的知识已不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开展护士操作技能培训,让护士掌握先进医疗仪器的操作技巧,对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采取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2009年1月脑卒中患者83例,经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60例;女48例,男35例;年龄37~83岁;均为首次发病,且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
2 锻炼方法
分为两个期三个阶段进行。
2.1 急性期 主要预防瘫痪肢体僵硬、防肌肉萎缩。 (1)定时翻身,约2h翻身1次,采取健侧与平卧交替进行,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损伤皮肤。脑出血病人翻身时注意头部制动以防脑疝形成。(2)保持肢体功能位,平卧位时:肩关节曲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可手握毛巾或卷纸等,为防足后跟韧带萎缩而引起足下垂,可在床尾双足底垫软枕。健侧卧位时: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垫软枕,手心向下,患肢置于软枕上伸直或膝关节稍屈曲。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稍倾斜,不可过度侧卧,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位放于枕边,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呈迈步状,两下肢间垫软枕,以免压迫患肢,影响血液循环。
2.2 稳定期脑梗死1周后,脑出血2~3周后。 其中分为三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 患者处于卧床期。保持功能并进行按摩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开始轻柔,然后逐渐加强。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近端后远端。对肢体关节作屈、伸、内旋、外旋被动锻炼,尤其作髋关节等活动时动作轻柔和活动幅度要适宜。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自我按摩或用健肢对患肢的锻炼,如肩关节的活动可以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慢慢举起,逐渐锻炼直到能把患侧手举过头顶。
2.2.2 第二阶段 患者进行直立和步行锻炼。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当患者能进行翻身时,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半卧位再转为坐位。最初有人扶持到独立坐起之后双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平衡训练,再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能独立站稳后进行步伐训练,最初有人扶持,然后借助工具行走,最后徒步行走,上下台阶训练。
2.2.3 第三阶段 患者进行日常活动锻炼。如洗脸、穿脱衣(穿衣时先患侧后健侧,脱衣时先患侧后健侧)、进食、如厕等。尽量减少帮助,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首先加强手的精细调节、控制能力,如用手指互相对指、捡黄豆、挑出不同颜色的豆、拍手、画图、写字等。
2.2.4 注意事项 在锻炼期间需有人协助以防意外发生。锻炼时要循序渐进,每日1~3次,每次15~30min。活动要适度,防肌肉损伤,每个动作力求达到功能位,保证训练质量。从始至终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不易活动。
3 结果
开展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工作中,83例中能恢复步行43例,坐位、站立位74例。4 讨论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神经周围的血管侧支循环或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的重组,同时也不要无视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情况[1] 。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41-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之首,严重危害了广大妇女的健康[1]。随着乳腺癌手术方式的多样化,任何手术方式均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及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术后并发症的判定标准
(1)皮瓣坏死:指皮瓣颜色发黑并形成坏死痂盖,针刺无出血。(2)皮下积液:指手术区域皮瓣与胸壁分离,有积液潴留。(3)淋巴水肿:指患侧上肢肿胀,手指麻木、发胀、变粗[2]。
1 皮瓣坏死 一般发生于切口中断皮肤张力最大的位置及营养不良及体弱的病人。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强病人抵抗力,术后48小时打开敷料观察皮肤愈合情况,给予及时处理。
2皮下积液 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放置持续负压引流以及术后加压包扎,可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
3 淋巴水肿 可以发生在术后数天或数月,术后给予平卧,应垫高患肢位置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正常情况下,患者上肢大部分淋巴液通过腋窝、锁骨下组织的左右锁骨下淋巴干到达血液循环。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中需进行同侧腋窝淋巴组织的清扫,必然影响到术后患侧上肢的淋巴回流。功能锻炼也不能违背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疗原则,过早锻炼或锻炼不当可造成伤口裂开、不愈合或皮下积液;过晚锻炼则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患肢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术后1-3天:手指、腕及颈部活动
a手指运动 手握拳要用力,握松替运动2次/天(15min/次)。
b手腕运动 内外交替旋转,屈伸,反复20次每日2次。
c颈部运动 向左右转头交替运动,每日2次(20min/次)。有
2 术后3-5天,继续以上项目,同时增加患肢肘部活动。
a屈肘
b旋转 已肘关节为轴,屈伸及旋转运动20次,每日2次。
3术后5-10:在原有训练的基础上,再增加上臂运动
a术后5天:前后摆动 10个/次,2次/日
b术后10天以上,伤口愈合拆线后,可增加锻炼强度
4.上臂外展运动、肩关节运动、手指爬墙、滑轮运动
小结:
乳腺癌术后进行有计划的功能恢复训练,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肢水肿,避免患肢功能丧失,使其达到正常肢体活动水平,减轻病人身心负担,从而提高乳腺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循证护理;乳腺癌手术;功能锻炼;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26-02
乳腺癌是女性较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一般以40~60岁女性较为多见。其手术方法是以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必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1],由于切除范围较广,如果术后不能及时有效、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则会造成伤口出血、裂开、积液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而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2]。为探讨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本科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开展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行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8~70岁。所有患者术中快速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癌。
1.2 患者分组
将112例患者按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分为实验组72例和对照组40例,对实验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禁忌在患肢进行输液、测血压等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程度及术后20 d伤口积液、出血、裂开的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1.3 循证护理
1.3.1 寻找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①患者手术当日,因疼痛、全身不适、心理上不接受及医生未限制患者握拳、屈指活动等,患肢不能很好制动。②术后第1天,患者极度疲倦、乏力,基本不能完成专业护士宣教的握拳、屈指及活动腕关节的锻炼。③术后第7天,在计划进行肩关节上举活动时遭到医生反对,因为此期锻炼可能造成皮下积液及意外出血。④患者术后第11天,指导患者进行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时,许多患者出现伤口裂开,露出皮下组织,因不能重新缝合,且胸壁血供营养差,易造成经久不愈。⑤乳腺癌术后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每一个动作都是与疼痛抗衡,意志薄弱及家庭成员较宠爱患者,随时会停止锻炼或动作不到位,造成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较慢或不能很好恢复。
1.3.2 根据确定的问题全面收集证据
通过本院万方数据库、护理网站、教科书及相关护理期刊杂志等,根据关键词进行广泛检索,寻找国内外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拟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1.3.3 制定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动用最佳证据保证功能锻炼的有效实施[3]。
1.3.3.1 针对患者手术当日患肢不能很好制动这一问题,提出的措施是:与管床医生沟通,在患者术前宣教时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肢制动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在术后返回病房时即用枕头将患肢全部垫高,限制患肢活动的自由性。
1.3.3.2 对患者术后第一天由于乏力疲倦等原因不能很好接受专业护士宣教进行有效锻炼的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取消患者患肢上臂的主动功能锻炼,改由专业护士及家属协助进行被动运动。
1.3.3.3 术后第7天功能锻炼: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锻炼前确定患者伤口是否存在积液,积液的部位及肩关节活动时皮肤受牵拉的程度,决定患者是否进行上举活动,并在每次锻炼结束后评价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胸部切口皮瓣情况。
1.3.3.4 术后第11天的肩部外展、后背拉绳锻炼活动等,其运动幅度几乎是整个锻炼过程中最大的,接近正常手的功能,乳腺癌手术一般于术后第12~14天拆线,此时若机械执行锻炼计划,极易造成患者的伤口撕裂。为避免伤口裂开,采取的措施是:对每一个个体作详细评估,收集资料。如患者存在过胖或过瘦等因素,在伤口拆线3 d内不宜进行大幅度的外展锻炼。告知患者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锻炼过程中如出现胸部针刺样疼痛,应减缓锻炼。
1.3.3.5 针对上述第5个问题,提出的措施是:在制定锻炼计划时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使之成为患者功能锻炼的支持者及监督者。定期组织完全康复的患者进行献身说法,专业护士及时评估患者功能锻炼的进度及效果。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每周2次,并予以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及20 d伤口、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循证护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循证护理也满足了患者对现代护理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愿望,使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到护理计划的实施中;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并就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做出评价,最后选出最好证据,并将专家意见和患者个体情况相符合的核心思想:“依据最好的证据为患者实施最好的护理”[4]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使护士必须学习,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机遇,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杨丽.52例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J].Chin JMedic Guide,2005,4(3):441.
[2]张立红.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6,4(1):95.
[3]冯先琼,成冀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2.
篇6
【关键词】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术后早期的护理与功能锻炼对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有重要作用,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此,对37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指导,收到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37
例。所患疾病为:髋关节炎9例,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45-82岁,平均68.4岁。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小时,平均1.5小时,术中出血量500-1200ml,有1例患者出现麻醉后遗效应,未出现脂肪栓塞、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本组Harris评分术前48.3分,术后3个月为80.1分。住院天数最长24天,最短14天,平均18天。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由于髋关节疾病长期困扰着老年人,患者及家属均已了解手术的难度大、容易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而且治疗费用较高。术前对每例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倾听患者的陈述,引导患者宣泄内心的焦虑、恐惧的情绪,并给予有效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本院该类手术的开展情况,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分析手术的利与弊,提高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使患者处于手术前的最佳心理状态。手术成功后,大部分患者仍有很多顾虑,担心肢体功能恢复是否能达到期望值,向患者介绍以往疗效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自强自立,面对现实,解除顾虑,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1] 。通过心理干预,本组主动参与功能锻练者24例,被动参与者3例。孙玉梅等报道老年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38.0%[2] ,这种负性情绪对骨折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干预不仅使患者的急躁、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有明显的改善,同时还提高了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促进康复进程。
2.2 术前护理 给予患者指导,说明采取正确的重要性,训练引体向上运动;术前2-3天训练床上大小便,正确使用坐便器;指导下肢肌肉锻炼方法,包括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主动活动[3];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一系列的训练程序,使37例患者能很好的配合训练。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与一般护理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体温的变化。患者术肢穿“丁”字鞋,外展15-30°,中立位抬高20°,两腿间置梯形枕,防止髋内收、内旋。搬运患者、更换床单及使用便器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勿牵拉和抬高患肢,防止脱位[4]。行之有效的止痛以降低其痛阈及应激反应,保证休息[3]。
2.3.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肺部感染 患者术后由于疼痛抑制咳嗽,且卧床时间较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给予翻身拍背,在卧床期间还可以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ml 、庆大霉素8万∪ 、糜蛋白酶4000∪雾化吸入,2次/天,持续3天,效果良好。(2)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是骨科手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人工髋关节假体柄在打入股骨上端髓腔或扩髓时可能有脂肪栓子入血[5] 。本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6小时,出现幻视、意识模糊症状,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异常,怀疑可能是脑部脂肪栓塞,报告医生后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40mg静脉注射,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不适症状消失,确定为麻醉后遗效应。脂肪栓塞可发生在肺、脑、心脏等多个部位,而脑栓塞在早期和麻醉后遗效应较难鉴别,因为两者早期都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脂肪栓子往往较小,栓塞部位多为脑部的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类似于腔隙性脑梗的症状,早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可以维持平稳。值得注意的是脑部脂肪栓塞与血栓栓塞相比,处理更为棘手,由于脂肪栓子小,而且不适合用溶栓治疗,目前的处理都是以对症为主。因此这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遵医嘱给激素冲击治疗一次,减轻可能的脑水肿及炎症反应,同时加强巡视。患者在48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无其他异常体征。而脑栓塞往往在48小时左右为脑水肿高峰期,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护理重点在第一时间发现,为抢救赢得时间。术后48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对患者的各处皮肤进行仔细观察,如颈、前胸等处皮肤出现斑点或突然出现脑部症状、呼吸困难、高热、脉搏加快等,应高度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3)血管栓塞和压疮 术后患肢下垫一软枕,以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但要注意避免在膝下垫枕而致窝血管受压,引起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密切观察患者小腿周径、有无肿胀、腓肠肌触痛、可否触及条索感及肢体活动、肌力变化;观察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及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扪及;行股四头肌、各关节主被动活动;按摩术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液淤滞。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呈高凝状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遵医嘱术后一周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4)髋关节脱位 有研究表明,假体和骨面之间的间隙能阻止骨长入,导致假体松动。通过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手术部位是否有异物脱出及髋关节X线检查可判断假体是否松动脱位。为避免髋关节脱位,我们在护理中除严格控制、正确搬运、指导并协助翻身外,还再次强调正确使用坐便器,早期功能锻炼,避免髋关节大幅度内收内旋。
3 功能锻练
鼓励患者术后第一天即行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运动,抬高床头10-20°,指导患者膝、踝关节屈伸运动,由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第二日行髋关节、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一周后允许下床,用双拐或助行器支撑活动,避免髋关节负重及屈髋扭转动作,出院后每天坚持锻炼,三个月内避免侧卧、盘腿、坐矮凳、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六个月内避免患者外旋内收,并逐渐增加肌肉和关节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术后三个月患者可逐渐负重,拄双拐下地行走,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根据康复情况逐步实现单拐、弃拐行走。禁止爬梯、跑、跳、提重物。日常生活中注意对患侧的保护,如更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准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和正确康复指导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及尽早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桂香,王翠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2.
[2] 孙玉梅,阮海荷,孟春英.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57.
[3] 孙爱华.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4(4):96-96.
篇7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康复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广东韶钢医院内科对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及心理因素,制定护理计划,给予实施,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生存质量大大提高,现将护理措施及康复锻炼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66例,女14例,年龄40~76岁,病程3~28年,均有不同程度慢性咳嗽、胸闷、气喘、排痰困难,8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同时,给予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症状均改善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患病时间长,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患者做坚强的后盾,介绍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主动配合。
2.2 一般护理
2.2.1 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空气污染,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病情重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对有烟、酒嗜好者应劝戒烟酒。
2.2.2 氧疗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氧浓度28%~30%,1.5~2 L/min,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提倡进行每天持续15 h以上的长期家庭氧疗,长期持续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状,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氧疗有效的指标:患者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减慢,活动耐力增加[1]。
2.2.3 加强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2.4 用药观察 患者入院时都有感染,因此痰标本的留取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并指导患者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留取痰培养时,应立即送检。急性发作期根据病情遵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等,输液时必须控制输液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滴注氨茶碱更应缓慢。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患者有效排痰,如晨起时咳嗽,排除夜间聚积在肺内的痰液,就寝前咳嗽排痰有利于患者的睡眠。咳嗽剧烈时应取坐位,头略前倾,双肩放松,曲膝,前臂垫枕,如有可能,应使双足着地,从而有利于胸腔的扩展,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咳痰后恢复坐位,进行放松性深呼吸,让患者充分休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疲劳,充分休息对有效咳痰十分必要,护士或家属协助给予胸部叩击和引流,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雾化吸入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可用浓氯化钠10 ml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助排痰。
2.4 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康复锻炼技术。
2.4.1 腹式呼吸 吸气时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将气呼尽,吸:呼之比为1∶2或1∶3,每分钟呼吸速度为7~8次,要求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深吸缓呼,每天锻炼3~4次,原则是开始少慢慢增加,可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改善肺功能。
2.4.2 缩唇呼吸法 通过缩唇徐徐呼气,增加气道内压,延缓气道塌陷。方法为: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 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每天3次,每次30 min[2]。
2.4.3 体力训练 指导以呼吸体操及医疗体育为主的有氧运动等方法,可增强患者的体力康复,改善心肺功能,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有氧体力训练有步行、上下楼梯,慢跑等,开始运动5~10 min,每天4~5次,适应的延长至20~30 min,其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 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与家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避免烟、尘吸入,要坚持不懈有效地康复训练,嘱家属督促实施,嘱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天气骤变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应及早治疗,加强营养,适当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定期门诊随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膝关节镜;围术期护理;膝关节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54-01
膝关节镜对于膝关节受伤的患者而言,由于该技术对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程度小,术后容易恢复而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58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和后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做以简单回顾,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58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探讨,其中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36例,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岁;其中膝关节粘连松解6例,单纯半月板切除或修补15例,髌骨关节半脱位外侧松解、内测紧缩9例,关节腔清理28例。
2.方法
2.1围术期护理
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疾病和相关手术知识的欠缺可能会产生紧张、担心等心理,所以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当对整个疾病和手术做以详细介绍,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消极情绪,积极配合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最佳的状态下进行手术,这样也可以提高手术的效果。同时在手术前对患者采用无菌备皮工作,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肌肉活动,如行股四头肌进行收缩运动,防止肌肉痉挛,指导患者利用相关训练仪器进行锻炼【2】。告知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有需要可根据医嘱服用适量安眠药。
术中护理:在手术中,铺巾应当在常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防水,采用一次性无菌敷料和手术衣,小腿和足部用治疗巾绷带进行包扎。在切口处注意保护切口的卫生,防止细菌感染。将手术相关仪器进行连接、调试:膝关节镜摄像系统和灌注系统等。灌洗液采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将一次性血器连接并挂在患者对侧,对仪器进行无菌处理,打开开关并调整光线,关闭无影灯。根据不同的患者选取合适的入路,选用专业的医护人员对主刀医生配合,协助手术的进行,按照手术的需要将所需器械依次放在手术台上,整个手术过程中应保持轻柔、安静。在手术送至止血带时,应当用消毒棉衬在大腿下三分之一到小腿三分之一处,必要时需要放置引流。完成整个手术之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并注意在护送中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避免意外发生。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关注,特别对高龄患者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采用持续的心电监测,定时对患者进行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的测试;将患者膝关节处固定好,防止患者无意识的活动造成伤口的出血,可对患者膝关节处进行冰敷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冰敷可以在患者手术后即刻进行,可至患者躯干可屈膝至120度,由于冷敷不仅可以降低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的温度,还可以利用人体对冷的生理反应,通过刺激皮肤冷感受器,经局部交感性反应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外周血流量而改变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并使组织代谢中的氧消耗降低,抑制组织液及淋巴液的生成,减轻局部组织肿胀,以此减轻疼痛【3】。注意患者伤口出的渗血情况,还包括膝关节周围的皮肤颜色、患者的感受,观察小腿的运动情况、肿胀情况,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少量的出血在手术后可以自行吸收,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或已经引起疼痛等状况,即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关节腔穿刺,将积血抽出并进行包扎。
2.2膝关节功能锻炼
在手术后2-3天可采用CPM仪器对患者的膝关节屈伸进行锻炼,30-60min/次,每天1-2次,每天对屈膝角度增加5-10度,CPM的锻炼主要是为了防止肌腱粘连,及时松解肌腱周围的粘连,帮助患者恢复;在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的时候即可进行主动地屈曲锻炼:逐渐弯曲至膝关节疼痛,放松后再次弯曲,重复多次,可以使患者下肢的肌肉恢复;于此同时,在手术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对患者下肢进行负重训练,其锻炼时间、方法则根据不同的患者而制定【4】。
3结果
通过膝关节镜围术期的护理及膝关节功能的锻炼,58例患者均恢复正常,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增强锻炼,恢复平稳。
4讨论
膝关节镜治疗膝关节损伤等疾病,创伤小、对组织的损伤较小,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同时对膝关节的正常生理干扰不大,能够使机体迅速恢复,所以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5】。本文中通过简单的讨论和分析,对膝关节镜围术期护理和膝关节功能锻炼进行探讨,两者配合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以后的治疗当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琼,张凡棋.膝关节镜术34例临床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0,23(3):486~487
[2]贾玉梅,蔡俊华.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09,7(3):681~682
[3]刘慧霞,袁亚琴.膝关节关节镜围术期的系统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7(12):1506~1507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095-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50
在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功能锻炼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在临床上,患者由于身体疼痛、行动不便等拒绝参加功能锻炼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讨论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积极性的影响,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20~58岁,平均(35.6±1.8)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25~61岁,平均(37.2±1.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1)饮食指导。针对患者医嘱,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方案,合理控制三餐进食量,适当提高蔬菜水果所占比重,保证营养均衡。若发现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指导患者改正;(2)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包括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内容、运动量等,并做好患者家属工作,要求患者家属能监督患者康复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其主要措施包括:(1)认知干预。目前在骨科工作中,部分患者认识不到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只要骨创伤愈合就代表疾病治愈,也有部分患者认为康复功能锻炼会导致骨骼出现再次移位现象。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知识指导,使患者对骨科疾病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认知干预中,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列举医院的实际案例,或邀请痊愈的患者讲述自身经历,保证患者能认识到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骨科康复功能运动的重要性,即可以加快骨折部位愈合、保证血液循环、保证肌肉活力等;(2)心理干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由于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容易产生愤怒、焦躁、痛苦等多种不良情绪,拒绝参与功能康复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重视身份的转变,鼓励患者坚定信念,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妥善地引导,使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病情,进而保证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调节方法,包括听音乐、深呼吸等,保证患者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功能锻炼,提高功能锻炼效果;(3)重视针对性指导。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到针对性指导,能通过因材施教,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例如在上肢功能锻炼中,以手指运动为主,通过抓、握、捏等方法调动上肢功能,并重视腕关节、肩部、肘部的活动。在下肢功能训练中,围绕站立、负重两点展开锻炼,协调患者行走锻炼,保证关节弯曲度。在运动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锻炼要点;若患者无法达到,需要在健侧肢体示范使其理解掌握要领后,再进行患侧练习,如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在整个针对性指导过程中,护理人员每天观察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情况,并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规范动作;对于患者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护理人员要及时地鼓励与表扬,增加患者信心,保证康复功能锻炼的积极性;(4)积极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在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患者家属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功能锻炼前,护理人员要与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通过讲解骨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理,使家属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进而能监督、鼓励患者参加功能锻炼,有助于保证患者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功能运动依从性情况,并于患者出院后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患者生活质量[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率对比
观察组功能锻炼的依从率为98.67%,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出院2个月后的FIM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对功能锻炼的研究
骨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当患者由于多种原因而接受骨科疾病治疗后,功能锻炼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2]。而由于骨科疾病多为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治疗上需采用多种方法固定患者患处,患者需要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长期卧床休养。此时患者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阻滞,长期作用下会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影响关节牢固性[3]。在传统治疗中,医生主张在骨折急性期后开展康复锻炼,同时现代医学发现由于急性期损伤部位存在不同的花丝细胞脱落现象,一旦发生粘连,将会严重影响后期功能恢复[4]。因此针对骨科患者,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康复功能运动干预,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也有学者明确指出,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功能锻炼的效果[5]。由此可见,骨科疾病治疗中重视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预后。
3.2 对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的护理分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6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1]。乳腺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显著降低患者生活水平[2]。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手术治疗时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此方法虽然能够根治,但在术后会留下的创面比较大,患者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需要对乳腺癌手术患者采取优质的临床护理路径,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和最佳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康复效果[3-5]。为了进一步探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功能锻炼和康复的影响作用情况。在该次研究中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对比分析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临床护理路径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普及率、功能锻炼达标率、康复行为形成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为(49.9±2.4)岁,平均病程(5.9±3.8)个月。发病部在左侧患者19例,右侧21例。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大学19例,高中或中专16例,高中以下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为(48.4±2.9)岁,平均病程(5.2±3.3)个月。发病部在左侧患者18例,右侧22例。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大学17例,高中或中专17例,高中以下6例。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需要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让患者的身心得到轻松和舒适感。(2)交流与沟通。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要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让患者将挤压在心底的情感表达并适当发泄出来,同是对患者进行安抚,表达同情感。让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3)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知晓患者治疗的进展以及病情的发展,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述乳腺癌相关知识,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4)分散注意力。患者在疼痛发作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配合,通过讲述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来分散患者对于疼痛的注意力。
1.2.2 临床护理路径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措施。护理人员依据不同患者的相应病情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表,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阐述和解释。进而取得患者家属的全力协助。护理人员在执行完路径表中操作之后,需要在表内相应对应处签名,并记录下执行时间。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某些病情的发展无法进行时,需要责任护士在相应栏中表明,并且详细记录下原因和相应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每天护理工作:(1)入院当天。护理人员需要满怀热情迎接患者,并且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交代患者需要检查的相关项目以及检查的目的。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2)入院第二天带手术后回病房。医护人员需要仔细分析检查结果,积极完成手术相关准备工作,在手术前进行指导并安慰患者。手术借宿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术后1~3 d。需要告知患者抬高患肢,避免外展,如果需要下床活动需要使用吊带托扶,他人在扶持时需要扶建侧。在手术后协助患者进行手指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同时观察皮瓣的颜色、形态等。患者此时需要食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物。(4)手术后4~7 d。患者在术后第4 d开始拔除锁骨下窝引流管,并且进行肘部活动。在手术后第7 d拔除腋窝引流管,同时观察皮瓣的颜色、是否有波动感等。需要及时调整患者内衣胸带的松紧度。此时进行肩部活动,可以进行手指爬墙运动。(5)术后8~12 d。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完成患肢功能锻炼。此时需要检查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并且进行有效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需要避免患肢提取重物,在术后五个月内避免妊娠,并且在手术后每个月自我检查乳房。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自我进行功能锻炼,直到能够手指举高过头顶并且能自行梳理头发为止。患者还需要按时来院复查,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协助患者办理相关手续。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普及率、功能锻炼达标率以及康复行为形成率情况,并且比较两者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6]。患者患肢功能康复情况判定标准通过患肢外展、上举及肩关节旋转程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每周记录一次康复情况。健康知识普及率采用自制评分表进行评价,评分表总共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为“熟悉”、“了解”和“不了解”三个选项,得分分别为3、2、1分,得分 越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就越高[7-8]。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的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被国外很多先进发达国家所运用,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护理效果[9]。临床护理路径是目前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要求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还要制定完整的临床护理路径表,使患者形成从入院直至出院的一体化护理体系[10-11]。通过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患者每天对护理任务能够一目了然,不仅能够让患者掌握病情以及对以后治疗的措施有所了解,并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减少了在护理时的盲目性[12]。此外,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的实施效果进行适当的规范和调整,有效增加护理方案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3]。因为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以及各自文化程度进行相应的有效健康教育,因此其相比于同一种内容和格式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发患者兴趣,针对患者心理需求进行讲解会极大提高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会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 上一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下一篇:工程造价的专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