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肥胖健康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儿童;肥胖症;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7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3-01
了解靖江市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为其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于2011年5月对靖江市区幼儿园3~6岁3072名在园儿童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靖江市区幼儿园3072名3~6岁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
1.2 方法:由靖江市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组成体检专业组,于2011年5月对在园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及健康检查。体格测量方法按1996年《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进行。
1.3 肥胖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便可诊断。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 结果
2.1 儿童肥胖症发生率:此次共调查3072名在园儿童,检出肥胖儿童244例,发生率为7.94%。各年龄组肥胖检出情况有所不同,3~4岁儿童1714例,检出肥胖儿童97例,发生率为5.66%;5~6岁组儿童1358例,检出肥胖儿童147例,发生率为10.82%,经统计学检验,肥胖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χ2=27.65,P
2.2 肥胖程度分布:244例肥胖儿童中,轻度肥胖130例,占53.28%;中度肥胖93例,占38.11%;重度肥胖21例,占8.61%。不同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儿童肥胖程度分布
实查人数轻度肥胖人数中度肥胖人数重度肥胖人数合计肥胖人数 3-4岁17145535797 5-6岁1358755814147 合计30721309721244
3 讨论
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儿童健康的灵敏指标,近年来,全球儿童肥胖症患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本组资料结果显示,靖江市区3~6岁儿童肥胖发生率为7.94%,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已成为本地区儿童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今后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的重点,其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我市集体儿童保健工作虽然开展较早,但多注重检查,轻防治,未能长期坚持执行营养管理、膳食调查及营养评估,未严格执行体格锻炼等卫生保健制度,加上多数家长溺爱孩子,担心孩子营养不足,经常给孩子零食和甜饮料,回家后再次进食甚至强迫进食,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这是造成我市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儿童单纯肥胖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且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重视[1]。因此应定期进行体格测量,坚持执行集体儿童营养管理、体格锻炼等卫生保健制度,包含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行为矫正、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疗法目前仍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主流方法,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用正性强化、负性强化、替代强化、消退惩罚等行为矫正技术对肥胖儿童的运动进食行为进行管理,是控制儿童体重增长的主要手段。儿保医师应指导幼儿园制订合理的综合性防治方案,指导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们尤其是肥胖儿童的家长了解儿童肥胖症的潜在性危害,转变不正确的认识,改变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如:减少幼儿回家后再次进食,不强迫进食,尽量少给或不给孩子零食,放学后少呆在家里看电视,减少玩电脑游戏时间,多让孩子在户外活动,坚持体格锻炼。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完成各项针对性综合训练方案,实行家园结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
篇2
关键词: 联合干预 青少年 单纯性肥胖 减肥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继吸烟和艾滋病之后的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肥胖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胆囊病、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社会心理问题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尤其对青少年儿童而言,生理外观的不美和生活的不便,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问题[1]。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单纯性肥胖少年的身心特点,以运动处方为基础,结合饮食指导和行为矫正的综合干预方案,揭示运动和营养对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2]-[3],从黄石市3所中学筛选出单纯性肥胖者36人(男生16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4.31岁,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所有受试者排除内分泌与代谢疾病,血压、血糖、血甘油三酯含量无明显差异,均无体育运动禁忌证。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方案[运动处方+合理饮食+心理矫正]
1.2.1.1有氧运动处方
运动方案分为两个阶段,遵循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第一阶段运动处方为机体适应处方,运动强度适中,使机体逐渐适应剧烈的运动,增强心肺适应能力,本阶段目标心率定为:(220-生理年龄)×(50%~70%)。第二阶段运动处方为减肥运动处方,通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受试者的体质有了一定提高,在减肥的同时提高受试者的体育锻炼兴趣,因此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可适当加大。本阶段目标心率定为:(220-生理年龄)×(60%~80%)。有氧运动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有跑步机、快走、慢跑、走跑交替、跳绳、有氧健身操、爬山、蹬楼梯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力性有氧运动。运动安排在下午课余活动时间,每周锻炼4~5次,每次运动时间为90min。
1.2.1.2营养干预方案
肥胖少年对每一周膳食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取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干预前肥胖少年每天的进食量,要求受试对象每天适当控制进食量。根据日常活动消耗计算日消耗量,并根据每个受试对象的个体特点,制定一日三餐的饮食食谱。
1.2.1.3心理矫正
专业的心理医师不定期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系统介绍肥胖症的相关知识,纠正误解,解析肥胖者的心理特征,确保实验组成员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减肥,并培养有利于减肥的饮食习惯。
1.2.1.4作息时间安排
36名受试者均自愿参加12周半封闭管理形式的集中减肥,一日三餐、运动训练和住宿均统一安排管理。
1.2.2测试指标和方法
血压的测定:常规袖套式血压计,测定前休息15min,测量3次取最低值(用mmHg表示);实验前、后测试受试者晨起空腹时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糖(glucose,Glu),均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测试。体成分用中体同方BCA-2A人体成分分析仪测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实验前后数据结果的比较,分析其水平差异。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实验结果
2.1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和体成分的影响
表1显示,经过12周的减肥干预实验,肥胖青少年在身体形态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其体重和BMI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肥胖少年的身高指标均值略有增长情况下,其体重和BMI指数却出现下降;从腰围、臀围、腰臀比例的变化来看,减肥后较减肥前明显改善,以腰围的变化最为明显(P
2.2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联合干预法对肥胖青少年行为变化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青少年的体脂过度增加主要以向心性为主[4],腹部内脏脂肪直接或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腰围是评价青少年腹部脂肪含量的实用指标[5],是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本研究中男、女青少年平均腰围分别达95.28cm和81.04cm,均显著高于中国7~18岁青少年腰围第90百分位数的界值点(男:78.6~83.0cm;女:74.0~76.1cm),提示本研究受试对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增加,经过12周联合干预后,男女青少年腰围分别减小了8.19cm和7.66cm;腰臀比(WHR)是反映体脂肪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男WHR>0.95和女WHR>0.86就是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警戒线,12周干预后,受试者的WHR显著下降,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血压明显降低,说明联合干预能改变脂肪代谢,有效减少肥胖青少年腹部脂肪,改善中心性体脂分布,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原因可能是综合干预使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性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明显增加,机体一方面通过刺激B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加强脂肪动员和脂肪分解以满足机体运动时能量消耗的需要。
儿童期是人体脂肪细胞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后天生活行为因素在肥胖发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关键。众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进食速度过快、进食过多甜食、不爱户外运动、作息时间不规律及情绪性饮食等,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肥胖产生[7]。本次实验中,能抓住青少年学生肥胖患者的心理,对肥胖干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这样既宣传了控制肥胖有助健康的知识,又达到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目的。实验结果提示对于肥胖症的干预措施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青少年的肥胖控制更应从儿童甚至幼儿开始抓起,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确保学校提供更加健康的饮食,日常体力活动应作为学校课程之一。总之,干预肥胖需要联合多种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行为方式改变、增加体力活动和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2-104.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5(2):97-102.
[3]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4]Kim S,Popkin B mentary: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a Real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J].Int J Epidemiol,2006,35(1):60-67.
[5]黄亚茹,纪环等.4周运动配合饮食控制对肥胖青少年体成分、血脂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理[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1):46-51.
[6]Ball G D, Huang T T, et al. Predicting Abdominal Adipose Tissue in Overweight Latino Youth[J].Int J Pediatr Obes,2006,1:210-216.
篇3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现代人们对于减肥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误区,节食、吃减肥药等方法都不能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健康地减肥,因网络或民间流传的所谓减肥方法,存在很多知识误区。
饥饿减肥只能维持暂时效果
节食减肥一直被认定为不健康的减肥方法。饥饿会让人体内肌肉量和水分丢失,短期内是会出现体重减轻的现象,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大小是由人体的肌肉量决定的,“苹果减肥法”使机体丢失了肌肉量和水分,降低了人体的基础代谢率,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机体消耗能量减少,体重更容易反弹。另外,脂肪的分解需要在肝脏处有载脂蛋白的协助,而“苹果减肥法”无法提供体内载脂蛋白的合成原料。
减肥是一门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世界上没有一种药物值得推荐用于减肥和体重管理。也就是说,药物减肥并不推崇,它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因素。因此,如何做到健康而有效地减肥,是一门科学。而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配合心理辅导和互动支持,才是安全科学的减肥方法。
均衡低热量饮食法是目前认为最好的饮食治疗方案。方案中饮食的食物组成应包括以下几类食物,即肉、禽、鱼类及其代用物、奶及奶制品,还应包括谷类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烹调油。正确应用均衡低热量饮食法可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减重效果。
机体代谢率低,能量消耗不足是持续肥胖的基础,因此,运动治疗对于肥胖者尤为重要。它可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减少体脂含量,增加肌肉成分,增加心肺适应性,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强自我舒适感,是最基本、最有效和不良反应最少的治疗方式。
篇4
关键词: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超重;中小学生
为了解掌握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病特点和趋势,以便针对性的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依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中小学生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的要求,于2009年10~12月,对我县10189例中小学生,进行了常见病患病状况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0~12月,对蒲县各中小学10189例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小学生6131例,中学生4058例。
1.2方法 检测视力、龋齿、营养不良、肥胖及超重患病情况,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价。以身高体重120%为肥胖判定标准,统计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调查10189例学生,视力低下4036例,患病率为39.6%;龋齿1353例,龋患率为13.27%;营养不良323例,罹患率为3.17%;肥胖922例,肥胖率为9.04%;超重1270例,超重率为12.46%。见表1。
2.1视力低下 10189例学生中视力低下4036例,视力低下率39.6%,其中小学生35.93%,中学生45.17%,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
2.2龋齿 10189例学生中,患龋齿者1353例,龋患率13.27%,其中小学生19.64%,中学生3.67%。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53,P
2.3营养不良 所查的10189例学生中,营养不良者323例,营养不良罹患率3.17%,低于国家控制标准(≤10%),其中小学生为2.01%,中学生为4.93%,罹患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3,P
2.4肥胖与超重 中小学生肥胖率为9.04%,其中,小学生为9.61%,中学生为8.21%,中小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1)。中小学生超重率为12.46%,其中小学生为13.28%,中学生为11.24%,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P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蒲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为39.6%,龋患率13.27%,营养不良罹患率为3.17%,肥胖率9.04%,超重率12.46%,。其结果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县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龋患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未达标,而学生肥胖及超重发生率则逐年上升[1],营养不良已不是学生的主导疾病。龋齿的防治重点是小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口腔卫生知识宣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视力低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就业,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肥胖与超重,主要由于膳食不合理,热量过剩和缺乏运动而引起,它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病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长期治疗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家庭陷入贫困之中,且严重消耗人力资源。因此,对青少年肥胖与超重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1 糖尿病发病现状
糖尿病是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疾病,2型糖尿病是一持续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机体内糖代谢功能紊乱,出现并发症种类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 全世界约有2.85亿人受到糖尿病的侵害,我国约有1亿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出现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约有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
2 控制现状
2.1吸烟 相关调查表明,吸烟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冠心病,脑梗死与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罪魁祸首。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体内红细胞对氧分子的亲和程度,最终令组织出现缺氧现象,机体内周围组织长期供氧不足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2.2肥胖 BMI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体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该项指标已经被WHO组织列为判定人类肥胖程度的重要标准,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认为该项指标的增高会增加发生慢性疾病德几率,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症,高胆固醇症等等。虽说肥胖被人们认为是祸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人群,但有部分肥胖患者并没有和代谢相关的疾病,一些有着相似症状的BMI人群确有着代谢疾病,腹部肥胖就是一种,在19世纪, 就有国外文献表明腹部肥胖程度和糖尿病病发息息相关[1]。
2.3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从当前情况来看, 2型糖尿病发生几率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以下上升到了4.6%,预计到2015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总人数会超过600万,我国2型糖尿病发生人数位居世界第2,是导致我国人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患者患病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肾脏,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采用有效措施,将自身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能够有效杜绝及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病情进行全面控制,就要长期坚持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科学饮食,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 并配合多种手段进行全面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将病情全面控制。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会在根本上保证治疗效果,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根本上加以全面改善, 这对于患者延长生命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
2.4体育锻炼的影响 国外指标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含了遗传因[3],机体内分泌代谢失衡,免疫功能受损和病毒感染。因为职业的特征, 脑力劳动者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绝大多数医学专家认为,当人们神志异常,劳逸不平衡,思考过度,饮食不科学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结,有相关研究指出,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实施运动辅助疗法干预6个月,其FBG值下降为8.021mmol/L,和实施运动干预之前无明显发病率存在,能够在根本上控制患者的血糖,从理论上来讲,具备可行性[4]。
2.5血糖控制方案与HbA1c达标 世界各国不同指南都推荐T2DM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6.5%~7.0%,但实际情况显示,各国临床达标率都不理想。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保守,胰岛素使用率不仅较低而且存在治疗上的延迟,可能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6年龄与HbA1c达标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但是不同年林段糖尿病患者的HbA1c分别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标准。2008年美国ADA指南推荐HbA1c标准:HbA1c
2.7病程与HbA1c达标 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胰岛 B细胞功能经历了从代偿到失代偿的历程。UKP-DS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HbA1c呈逐年增高趋势。在研究开始6年后,大约有50%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2.8文化程度和HbA1c达标 糖尿病是一慢性疾病,血糖控制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和对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而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有一定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而言,文化程度越高,对糖尿病指示了解的越多和越全面,血糖越容易稳定于理想范围。
2.9糖尿病教育与HbA1c达标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心理治疗是目前糖尿病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他们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
2.10自我血糖监测与HbA1c达标 血糖控制需要有规律的监测。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指导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血糖监测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关系,国外研究结果不一。
2.11自我管理与HbA1c达标 2型糖尿病的控制需采用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血糖监测、相关知识教育和渐进性的强化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管理方法,并要求患者遵从医嘱,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3 发展和展望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服药依从性,肥胖程度,吸烟,体育锻炼情况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中血糖控制情况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2型糖尿病的防治除了要将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控制, 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减少并发症之外,还要采取预防的措施,所以说,对血糖控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对该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展望,希望为以后我国卫生工作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朝霞,王成军,鲍晓荣.上海市石化社区离退休职工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29-33.
[2]杨群娣,李锐,阮晔,等. 上海市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6):333-336.
篇6
体形往往是确定是否超重或肥胖的准确工具。更科学地说,超重和肥胖是由体重指数标准决定的,它根据人的身高和重量来估计身体的总脂肪量。以下是计算的公式: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女性的体重指数得分超过27、男性超过28属于超重;女性超过30、男性超过31属于肥胖。加拿大国家健康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最近修正了超重的定义,指数得分为25到26的成年人也属于超重。
这些统计结果很重要,因为超重与高血压、血液胆固醇含量过高、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甚至癌症都相关;肥胖还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超重者在就业和婚姻方面都不如苗条的同龄人;肥胖也是II型糖尿病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以前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人糖尿病,在北美,患有该病的人接近1.57亿,实在令人担忧。
脂肪在哪影响最大
答案是在腹部。研究表明,脂肪聚集在腹部时,会引起高血压、胰岛素含量偏高、葡萄糖耐量升高、血液中甘油三酸脂含量升高,心脏病发作、心绞痛、中风和死亡的几率也会增加,而这些是不受总体肥胖程度决定的。
年龄超过40岁、腰围在36到40英寸(即90到100厘米)之间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相当大。腰围在40英寸(即100厘米)以上的人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可能性比常人高一倍。研究还表明,紧张、缺乏身体活动和吸烟会引起内脏脂肪积聚,而体重只须稍微减轻就可以降低血压,降低不良胆固醇的含量,同时增加良性胆固醇,提高胰岛素的灵敏度和血糖含量,并减少睡眠窒息的发生。
肥胖的原因
肥胖是由于摄入的热量与输出的能量不平衡造成的。身体活动少与热量和饮食脂肪摄入过多是肥胖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尤其是肥胖的罪魁祸首。
研究表明,虽然遗传倾向对某些人的肥胖起了主要作用,但是,饮食过量或和饮食不良导致的肥胖与遗传导致的肥胖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新的证据表明,体内脂肪细胞会把一种称为瘦素的激素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瘦素的含量能给大脑发出停止吸收脂肪、防止体内积聚的信号。有些肥胖的人可能因为遗传的原因导致信号机制缺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知道机体确实有脂肪控制系统,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纠正瘦素机制的缺陷。
除了热量摄入太多之外,不活动、怀孕、戒烟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肥胖原因。妇女在绝经期阶段,平均每年增重一磅。戒烟期的男性和女性都有长胖的趋势。另外,精神紧张也会导致长胖。不管怎么说,生理因素和饮食是长胖的主要原因,这是证据确凿的。
如何抵御肥胖
篇7
【关键词】肥胖;因素分析;干预提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中学生肥胖比例已经达到12%-20%,肥胖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时期的肥胖也极易延续到成年,引起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中学生肥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肥胖发生几率,给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从大同市机车厂中学1086名学生中,根据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按性别、身高、体重超过相应标准的20% ~ 29%为轻度肥胖, 超过30% ~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选取150名肥胖者,其中81名为男生,69名女生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事先设计两份问卷调查表,学生调查表和家长监督调查表。学生调查表主要内容:饮食习惯(饮食的速度、喜好食物、饱食程度),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看电视),体育锻炼(运动方式、运动量、时间)、身高和体重(出生时,父母)。家长监督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家长对干预提案的实施过程的监督记录:控制饮食(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能量摄入量)、体育锻炼(远动方式、远动量、持续时间)、心理行为干预。
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特别是家长监督干预方案实施的调查表。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肥胖因素的分析
2.1 统计的数据分析根据1086名中学生体检结果,参照WHO推荐的NCHS标准,统计学生体重情况分布表,如下:
表1 体重情况分布表
2.2 肥胖因素
2.2.1 遗传因素在统计数据中,肥胖学生中有46.3%的父母或父母一方肥胖。据相关研究结果,肥胖有高度遗传性,肥胖学生往往有家族发病史。肥胖双亲的后生肥胖者约占70%~80%。双亲之一肥胖,其后生肥胖者约占40%~50%,正常双亲的后生肥胖者约10%~14%。
2.2.2饮食习惯在统计数据中,63.2%的肥胖学生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每餐主食太多,摄入热量过高; 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喜吃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不爱吃蔬菜和水果。
2.2.3 运动量少在统计数据中,76.8%的肥胖学生不喜欢运动,运动方式简单,运动量少,使得体内热量消耗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干预提案
3.1 饮食控制
3.1.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对饮食时间、速度和饮食量进行记录,通过干预,改变暴食暴饮,进食快、吃零食等不好习惯,通过饮食控制,养成不偏食,不吃零食,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节制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3.1.2 控制每日的能量摄入量在不影响身体健康,每天所需的最低能量摄入量不低于1000~1500kcal的前提下,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5%;控制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应占到总能量的25%。
3.1.3 营养均衡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体、脑成长的关键期,所以充足、合理的营养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可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2 加强运动
3.2.1 运动方式选择一些全身肌肉都参加的有氧运动,这样才能燃烧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3.3 心理行为干预对于学生减肥,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也很重要。肥胖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有自卑感。因此,家长首先让孩子认识减肥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其次在减肥过程中多点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勇气去减肥。采用系统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等矫正技术对学生的饮食和运动进行管理。
4 结果分析
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通过对干预后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表2内容:
表2 干预后体重情况分布表
由上述可知,通过饮食控制、加强运动和心理行为干预,学生肥胖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减肥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凯,林加斌,项跃林,宋显相.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安徽医药, 2009, (02) .
[2]黄永良.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服用绿茶多酚配合运动对部分相关指标的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9).
[3]方今女,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2(06) .
[4]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M].北京:中国学生青少年肥胖问题研讨会, 2003.1- 26.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世界肥胖儿童和肥胖青少年的人数呈大幅度增加。因此,肥胖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肥胖罹患人数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儿童肥胖增长尤其明显。本文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分析金山区2005年监测点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为科学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学校监测点选定的要求,我区对7所中学、5所小学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检查(包括城镇、城乡结合部及乡村学校)。学生总数13 426名,其中小学生5 821名(男2 967, 女2 854),中学生7 605名(男3 757,女3848)。初三、高三年级毕业生在指定医院进行毕业生体检,故不包括。
1.2 方法
按照卫生部1993年《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要求,金山区教育局、卫生局联合制订了学生健康检测标准,于2005年4―5月对监测点学校进行健康体质检查测量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身高精确到0.10cm,体重精确到0.10kg。体检人员是专职的医护人员,在体检前进行严格的操作培训,每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5.00%的比例抽查质控,合格率≥95%。
1.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评定现实营养状况的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法。将性别、年龄(周岁)、身高、体重输入统一的软件,评价出超重、肥胖。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1.4 资料处理
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超重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
超重和肥胖率均呈现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男性高于女性,男女肥胖率经χ2检验,χ2=151.35,P
2.2 超重和肥胖率的不同年龄、性别差异
根据各年龄组学生数及各年龄组超重、肥胖人数,计算出超重和肥胖率。用四格表χ2值的校正公式计算检验统计量χ2值。8岁―,11岁―,12岁―,16岁―,17岁―组男生超重率于女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7岁―,14岁―组外,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2)。
3 讨论
金山区2005年监测点学校有12所,代表了城镇、城乡结合部及乡村学生。本次对监测点学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检测结果显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学生,中小学生男性肥胖率均高于女生。这与上海市闵行区对全区中小学生肥胖率调查结果一致[1]。本文分析显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小学生学习不如中学生紧张,爱美之心尚未建立,饮食不加注意;中小学生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女性生来就有爱美之心,在饮食、形体上更加注意有关。再者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性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所以对男性从小就要给予饮食控制。降低男性肥胖率是减少男性成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措施。
在我国素有“儿童成人病”之称的肥胖症发生率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少儿的健康成长,最突出的表现是惊人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儿童、青少年肥胖者急增的趋势更加明显。有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肥胖率每5年就增长1倍,从1995到2002年,男性肥胖者的比例由3.50%上升至11.20%,女性也从3.10%增长至7.50%。中国青少年的肥胖比例虽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后者,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这个速度还将继续加快[2]。
儿童肥胖不但影响其现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也是培养成年疾病的温床,埋下成年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肿瘤、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隐患,其后果是增加了过早死亡的危险性,以及慢性病状态引起的生命质量下降和沉重的疾病负担;儿童肥胖及相关慢性病不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影响未来人口质量、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而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它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建议:
3.1 普及合理营养知识
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合理的营养知识宣传非常重要。
3.2 以家庭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吃的多,长的胖不应再是健康的标志。家长应及早采取措施,从幼儿期就开始控制孩子的饮食并进行教育,多给孩子吃一些低能量食品,少吃快餐食品,少食零食,多吃水果蔬菜。
3.3 以学校为基础干预肥胖干预首先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和支持,学校要重视午餐的管理,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重视体育课,开展针对儿童有意义的活动并与家庭干预结合起来。
3.4 利用健康促进学校策略健康促进学校的基本理念要求将营养、食品和运动锻炼的教育与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肥胖控制措施作为学校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日常工作中。
3.5 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可预防并控制肥胖的发生,家长应鼓励、督促孩子参加运动,进行身体锻炼。
3.6 遵循健康减肥的原则在减肥的同时,必须保证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运动减肥最为适宜。
3.7 心理治疗肥胖可以产生很多心理学问题,造成缺乏自尊心和进食紊乱,肥胖儿童青少年要给予同情关心并给予心理治疗。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194.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60-01
【关键词】 体格检查;体型;视力,低;龋齿;学生
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温州市某中学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全 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要求,每年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监测学生的 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常见病、传染病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以便更有效 地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现将该校2003-2005年学生体检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温州市某学校2003-2005年全体学生7 152名,其中男生3 98 6名,女生3 166名;年龄为15~17岁。
1.2 方法 采用《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工作手册》及《全国学 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方法和标准。监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健康状况3个方面的14项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压、脉搏、超重 肥胖、营养不良、视力、龋齿、沙眼、内外科、胸透、肝功能检查)。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与营养状况 由表1可见,学生身高、体重上等率有逐年增长 趋势,下等率逐年下降;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亦有逐年下降趋势,但营养不良检出率仍超 过10%的控制目标。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该校学生营养不良、肥胖的检出率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饮食无规律,膳 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能量、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或过多摄入高能量、高 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致,缺乏体育锻炼也是原因之一。营养失衡不仅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 ,如经常引起呼吸道感染、易疲劳等,还会引起自卑、性情孤僻等心理问题,导致对学习、 生活的自信心下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明显降低,并为成年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 糖尿病等的发生埋下隐患。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居高不下,除少数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外 ,还可能与营养失衡、不良用眼习惯 (视近时间过长、视力疲劳)、缺乏户外锻炼以及过重 的学习负担、精神压力大等有关。视力下降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也直接影响对今后 职业的选择,限制了对特殊职业的选择范围。深度近视较易引起视网膜脱落、慢性青光眼、 白内障等并发症,还可能导致视力永久性损害,甚至失明。平足是青少年常见姿势缺陷之一 ,严重影响走路的能力和身体的姿势,平时应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 足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脊柱弯曲一般以侧弯最为多见,其次是脊柱前后轴弯曲。应培养学 生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卫生习惯;配备适合学生身高的课桌椅,鼓励学 生多参加体育活动。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这与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生活习惯、卫生 意识的改善有直接关系。对HBsAg阳性的学生,应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并要求定期复查随 访;HBV易感人群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同时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增强机 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控制和预防乙肝的传播。
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4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门诊健康体检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发,严重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007年5月~2010年5月年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的现状,对脂肪肝与年龄、性别及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参加健康体检618例,男526例,女9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均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史。
方法及诊断标准:⑴脂肪肝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采用频率3.0~3.5MHz的凸阵探头。检查时取仰卧位,多切面检查。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②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可见弥散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③肝内血管回声数量显著减少,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2]。⑵肝功能、血糖及血脂采用日本718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
结 果
脂肪肝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发现脂肪肝,男260例(49.6%),女28例(30.4%),脂肪肝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年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BMI的关系 脂肪肝组85例,与非脂肪肝组203例比较,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BMI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血糖水平虽然高于非脂肪肝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两组并存疾病比较:脂肪肝组脂肪肝并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及体重超重或肥胖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见表2。
讨 论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之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和CT的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日趋下降。从体检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65例(22.6%),并有逐年升高,年轻化的趋势。在临床上,根据是否由饮酒引起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在不同国家中NAFLD患病率10%~24%。脂肪肝轻者大多无或仅有轻度症状,重可引起脂肪变性,肝硬化等病理变化,应引起重视。
脂肪肝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数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上的具体表现。通过结果显示,脂肪肝组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等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可见,脂肪肝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常伴发多种疾病。表2中显示脂肪肝组出现血脂指标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提示甘油三酯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脂肪代谢异常与脂肪肝的发生有一定关系[4]。尤其是脂肪酸增高,腹部脂肪向肝内转移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原因,肝功能受损可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而形成脂肪肝。
因此,高胆固醇、高糖、高蛋白质、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嗜烟、酗酒、经常夜间加餐等不良行为,以及运动不足、起居不规律、经常加班、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改变不良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使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5]。针对疾病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干预。①建立健康档案:据体检结果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等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实施全程监测。②进行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方式和集中健康讲座,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③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等疾病的人群,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运动处方及对症药物治疗方案等,跟踪监测、强化指导,实施个性化生活方式管理。通过以上综合干预措施,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避免和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李运红,杨健,等.四个地区脂肪肝调查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2):122-123.
2 张清萍,李永泉.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
3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9.
- 上一篇: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 下一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