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篇1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企业第一责任人;行政赔偿

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作为一项特殊的产品,食品不仅具有反复性、日常性等特征,更是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损害一旦发生甚至不可逆转。然而从食品工业产生开始,大小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层出不穷从未停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食源性病原体的污染每年大约导致7600万人生病,325000人住院,5000人死亡(Mead et al.,1999)。食源性疾病不仅影响了生产力,相当于是对人体能量的另一种赋税(FAO/WHO,1984)。虽然食品消费是私人物品,但与之相伴的食品安全所引发的疾病却会给医疗服务体系带来负担,给经济生产率带来损失。

2009年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以第九章“法律责任”专章共15条的篇幅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所应承担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以及刑事责任作出了规定,其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近年来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发,犯罪违法成本较低无疑是当前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结果在一定层面上暴露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存在内容滞后缺失或者操作程度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法》在实施四年后即将启动新一轮的修订,“治乱用重典”的呼声日益强烈。当然,“重典”显然不仅仅意味着严刑峻法,动辄死刑。食品安全治理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各个环节,对于食品安全责任的规定也需要系统化思维。因此,“重典”应是明确规定和有效落实各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各项法律责任,规定不同层级和程度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在反复评价和反思的动态中发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本文将主要运用法律责任理论和政府监管理论,分析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的构成,梳理现有法律责任制度,并针对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不同类型,对《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和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强化民事责任机制:自我规制与损害赔偿

(一)食品安全:谁的责任?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在立法之初就在立法取向上采取了强化“命令与控制型(command-and-control)”的规制方式(高秦伟,2012),甚至实施排他性的规制,前者如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原法第60条),后者如该法第三章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了专章规定,在立法技术上突出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standard setting)的基本制度与制定程序(陈军,2009;高秦伟,2012)。

在食品安全责任设计上,现行食品安全也是强调政府规制,以政府责任弱化行业组织与企业责任。政府及相应行政部门集中承担了食品安全责任,过分依赖于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充分秉承“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未能有效实现政府监管与企业自我规制相结合。背后的原因显然是与食品行业的市场失灵以及诚信缺失密不可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迅速转型至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成为不少企业的唯一目标。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接连爆发后,公众对于企业能够自我约束的信心跌至谷底,以政府行为干涉市场运作、以政府规制取代企业责任的呼声不绝于耳(国务院,2008)。但是事实上,在实践中,政府责任模式所导致的弊端却已经呈现。仅以三聚氰胺为例,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仅一年后的2010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令禁止的三聚氰胺重现奶业江湖,这对由立法刚刚确立的政府主导型的规制模式而言显然是个沉重的打击。这表明,在现有市场经济环境下,将食品安全责任完全交由政府掌控的这一“全能政府”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

在2013年的机构改革中,中央层面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指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可见,本次机构改革的一大特色就在于着力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落实到食品安全领域,以食品生产经营方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理念被重申,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在食品安全事件法律责任规定上重心的转移,使民事责任作为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中的首要责任。

(二)自我规制与损失赔偿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在食品领域的运用,现代食品在配方、标准、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已经愈加精细和高度技术化,因此无论是多么详尽的立法或者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会给企业留下宽泛而广泛的裁量空间,而执法更无法深入到每项产品的每一环节的所有程序中。因此,实现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由市场取代监管,并进而弱化行政手段,强调企业责任。而其中关键就是实现企业和行业内部的自我规制。

自我规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几乎可以涉及非政府行为的所有方面(Cary Coglianese,2013)。通过法律授权或政府委托,一定的社会组织承担起公共管理与规制的职能,规制过程的决策和执行均由二者分享,具有社会自治的制度性意义(田飞龙,2010)。在食品安全领域,自我规制就是指食品安全相关企业按照企业的内部规则,根据国家的规格、标准,或者以高于国家的规格、标准的水准独自制定规格、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控制的行为,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信息公开、责任自觉和技术革新等内容(王贵松,2009)。基于自我规制,相关食品企业除履行除法定义务外,还需要履行约定义务,即向购买方承诺其产品所应达到的标准。

基于此理念,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领域的行政机关未能履行监管行为,就可能被认为是违法的。而根据依法行政的制度宗旨,当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职责的不作为行为违法时,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与此同时,实践中的事例也印证了行政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在2007年三鹿奶粉所点燃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责任企业通过破产程序从民事赔偿程序中“金蝉脱壳”,受害者因此追溯无门。人们开始意识到,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民事责任缺位或者脱逸时,以国家财政作为后盾无疑是很好的保障(朱新力,2001;杜仪方,2009)。

(二)食品安全行政赔偿责任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由行政机关承担食品安全的补充责任,其必要性是毫无疑问的。那么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食品安全行政赔偿制度是否具备可行性?虽然《宪法》第41条第3款“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为食品安全行政责任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但是现行《食品安全法》第95条仅规定了公务员的行政问责,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律责任却未做任何规定。

鉴于国库资源的有限性,法律规定并非所有公民任何的权利受损最后都可从国库获得赔偿;普通公民要获得行政赔偿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那么,在食品安全的行政监管中,当消费者权利受损时,是否具备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从理论层面出发,要使得行政机关承担食品安全的行政法律责任至少要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能够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现行《食品安全法》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同时,《食品安全法》第八章中对各食品监管部门的行政职权所进行的明确规定,也为确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提供立法上的可能性。然而,依据行政法一般理论,上述“无固定内容的条款和普遍标准(昂格尔,1994)”的规定在赋予行政权限的同时也给予其大量的裁量空间,而依据行政裁量,行政机关有权依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它认为最为妥当的法律效果(杨建顺,2004;周佑勇,2007)。按照此逻辑,行政机关完全可以裁量为由否定其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疏于监管的行为属于、并从而逃脱行政法律责任。但是事实上,食品领域却具有特殊性。鉴于食品安全领域中生命权和健康权的重要性,为有效约束行政权,学界在判断行政行为时往往会运用到行政裁量缩减论以对抗裁量(李建良,2002)。 在食品安全领域,一般认为,行政机关对其规制权限的行使虽然具有裁量权,但是如果该权限行使侵犯到了公民健康权这项标准,则行政权限就应当受到限制(下山瑛二,1978)。也即,当产生对国民的生命、身体、健康等损害结果的危险时,如果行政机关行使规制权限就能够容易地防止该结果的发生,而不行使则无法防止时,行政机关就应当行使规制权限,否则就可判定其行为违法(王贵松,2007;胡建淼、杜仪方,2010)。

受害者具备资格。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能够认定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受害者就有权对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并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须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也即,受害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要提起行政诉讼,必须需要证明其与行政机关的行为间存在利害关系。事实上,现行《食品安全法》第1条的规定“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已经为普通公民行政机关预留了完美空间。因为根据“保护规范”理论,只要“有效的法律规定(行政的法律义务即由此而来)不仅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且――至少也――是为了公民个人的利益,就应当肯定主观权利(哈特穆特・毛雷尔,2000)”。换言之,当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被作为《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时,行政机关给国民供给安全食品就不仅仅是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保障,更是应确保每一个公民生命和健康安全(下山瑛二,1978)。而当公民身体生命因食品安全而受损时,当然与行政机关的行为存在利害关系,也自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综上,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是理论界对完善食品安全行政责任制度的探索却从未停止。大陆法系对于食品和食品行政自身特征的细致把握,以及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立法中预留的空间,都为设立食品安全行政责任提供了可能性。

(三)修法的动向

今年4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现行食品监管体制的弊端,“食品监管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并存,责任难以完全落实,资源分散配置难以形成合力,整体行政效能不高。”一个月后,在今年5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中国新闻网,2013)。鉴于我国食品行政监管现状与现有立法基础,在建立最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契机下,笔者认为在本次《食品安全法》修订过程中应考虑将食品安全的行政法律责任写入立法。只有建立完善可行的行政责任法律制度,才能实现“将权力关进笼子”,从而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到实处。

具体而言,在现行《食品安全法》第95条问责条款前增加行政责任条款: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而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与此同时,虽然并不属于行政责任的概念范畴,但是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中也有必要对行政问责制度进行一定完善。现行《食品安全法》第95条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的,规定处以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等行政处分。但是,法条中关于谁来问责、依照何种程序追究等关键要素却并没有涉及,这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作支撑,问责机制仅流于形式,极具风暴效应却很难具备实施的有效性。因此也有必要在本次修法中对行政机关的监管问责制度中具体的问责主体、权限、问责客体责任层次、问责事由的标准和范围以及问责程序制度体等进行明确规定,让食品安全问责摆脱“运动式风暴”而走向“常态”。

三、明确刑事责任追究制度:行刑衔接

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除应由行政机关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外,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应当基于刑法规定而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界相关论著已较为成熟,笔者在此不着笔墨(张亚军,2012;刘仁文,2012)。而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食品安全入刑实践提供了立法上的依据。但是显然,对于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除刑法处罚外,更常见是同为公法领域的行政处罚。二者与私法领域的民事责任一起共同构成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体制。 只有把食品安全行政处罚体系和刑事制裁体系衔接起来,才能有效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并同时防止滥用法律。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界,就食品安全行政处罚与刑法处罚关系的探讨却凤毛麟角。

现行《刑法》涉及食品安全刑法处罚的相关规定是第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而《食品安全法》中,行政处罚的规定在第84至第94条。《食品安全法》仅有的刑罚处罚条款出现在第98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该说,这一风淡云清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实现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从《食品安全法》引致到《刑法》的目的。但是如同任何简洁的立法所面临的难题一样,过于模糊的规定方式并未明确行政处罚和刑罚处罚的边界,这为实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提供了难度。具体而言,《食品安全法》第84-94条规定了对生产经营“添加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腐败变质”等行为可以给予行政处罚,而事实上上述行为又均符合《刑法》第143条所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行为要件,或者准确而言都是后者的具体化。那么,二者是否会交叠或者真空?

依照刑法理论,要构成犯罪,要件之一是违法行为必须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达到犯罪的程度。而相较于行政处罚而言,判断危害性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严重性,就要从“被侵害的法益”和“违法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判断。对此,刑法泰斗陈兴良教授提出了“情节轻重、数额大小和后果大小”作为区分两项制度的决定因素,而上述标准也成为刑法学界通说(陈兴良,1992)。如果将上述标准适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我们发现相较于《食品安全法》第84-94条而言,《刑法》第143条还规定了“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表述方式。显然,上述条文采取的是以“后果大小”标准作为行政处罚和刑罚的临界点。通过法解释的方式我们可以认为:生产经营企业一旦出现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相关行政机关就可对其作出行政处罚;但是并非所有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都会触犯刑律,只有当该违法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后果时,才可采取刑罚处罚方式。然而,问题并非就此迎刃而解。对于何为“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或者说怎样的情形才可算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对此,《刑法》、《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说明,它仍然有待于出台司法解释或者法院指导性案件加以进一步明确。

笔者认为,虽然存在必要性,但是在《食品安全法》中对于量刑等进行具体规定显然不现实。倒不如借助修法的东风进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刑法》143条中“严重事故”、“严重危害”等进行量化,也许是更为便利而有效的途径。毕竟,作为不同的规制手段,刑罚和行政处罚有其各自疆域,不宜随意取代。面对食品安全严峻现状,在“治乱用重典”理念下,更要警惕食品安全处罚走向以刑罚取代行政处罚的极端。

四、结语

从法律规范的逻辑上而言,法律责任的意义在于其是使得法律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如果缺少了法律责任,那么法律事实就等同于只有行为模式而缺乏具体规范后果的道德规范,法律的操作性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凯恩,2008)。当然,在食品安全领域,健全法律责任体系的现实意义远不仅此。健康和生命在任何社会语境下都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文化下,食品安全又是涉及民生、政府公信力甚至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而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不仅能够为损害提供救济,更能够通过惩罚方式对其他社会成员实现教育和警戒的作用,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抵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就是要建立起可操作性的综合性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以民事责任作为首要责任,树立企业第一责任人理念,增设自我规制和违约责任条款,同时设立食品安全保险制度,使得损害赔偿更具备实际效果;在民事责任缺位时以行政赔偿责任作为补充,实现依法行政与受害者权利保障相结合,同时进一步明确现有行政问责的具体制度和程序;而作为最严厉的刑事责任,秉承罪刑法定,通过法解释明确相关概念从而实现刑罚责任与行政处罚相衔接。总之,只有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各自分工而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为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军,2009:《行政法视野下的自我规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2]陈兴良,1992:《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中国法学》第4期。

[3]曾文慧,2007:《论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自我规制》,《生态经济》第6期。

[4]杜仪方,2009:《从三鹿事件看我国行政不作为赔偿的法律空间》,《现代法学》第3期。

[5]高秦伟,2012:《私人主体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基于合作规制的法理》,《中外法学》第4期。

[6]110号,200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

[7]哈特穆特・毛雷尔,2000:《行政法学总论》,中译本,法律出版社。

[8]胡建淼、杜仪方,2010:《依职权行政不作为赔偿的违法标准研究――基于日本判例的钩沉》,《中国法学》第1期。

[9]凯恩,2008:《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0]刘仁文,2012:《中国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1]沈岿,2009:《反思食品免检制:风险治理的视角》,《法商研究》第3期。

[12]宋华琳,2008:《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性质――从行政法规范体系角度的定位》,《行政法学研究》第3期。

[13]隋洪明,2013:《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学论坛》第3期。

[14]田飞龙,2010:《现代行政规制的合作性问题――以食品安全规制为例》,载罗豪才主编《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王贵松,2009:《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6]王贵松,2007:《行政裁量收缩论――以危险防止行政为中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王和雄,1994:《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障》,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8]王锡锌,2007:《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昂格尔,1994:《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谢敏强,2008:《风险控制与食品安全监管策略》,《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第11期。

[21]杨建顺,2004:《行政裁量的运作及其监督》,《法学研究》第1期。

[22]张亚军,2012:《风险社会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刑法规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3]赵鹏,2011:《风险社会的自由与安全》,载季卫东主编《交大法学》第二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4]周佑勇,2007:《行政裁量的治理》,《法学研究》第2期。

[25]朱新力,2001:《行政不作为之国家赔偿责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期。

[26]朱沅沅,2011:《食品安全监管的刑法规制》,《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第6期。

[27]左峻德,2001:《推动我国消费商品第三者责任保险机制之可行性研究》,经济部标准检验局主办“推动我国消费商品第三责任保险机制之研究”产官学研座谈会,台北。

[28]新浪网:《国务院:建立最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http://.cn/ c/2013-05-06/185527040923.shtml。

[29]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凤凰网:http:///mainland/ detail_2013_06/18/26500969_0.shtml。

[30]下山瑛二:「食品品公害と国の任,『法律第50第5号。

[31]FAO/WH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84,“The Role of Food Safety in Health and Development”,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Safety,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05.Geneva:WHO.

[32]Kinsey,J.D.,2001,“The New Food Economy:Consumers,Farms,Pharms,and Scien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3/5,pp.1113-1130.

[33]Mead,P.S.,L.Slutsker,V.Dietz,L.F.McCaig,J.S.Bresee,C.Shapiro, P.M.Griffin, and R.V.Tauxe,1999,“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No.5,pp.607-625.

篇2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问题

1.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为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增强监管与执法强度,媒体也加大曝光力度。尽管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是时有发生:2012年,某网站调查数据显示,有80.4%的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在十期间关于食品安全调查中有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另一方面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隐蔽,让人防不胜防。

2.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受害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消费者在遭遇侵权问题时,其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受害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对于较小的损失,往往选择能忍则忍,自认倒霉,而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受害的消费者即使有心维权,但往往也面临着诉讼无门,诉讼成本高昂的尴尬。而且我国目前尚无成熟的集体诉讼制度,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在同商家的博弈中常处于弱势地位,追索赔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食品安全问题已升级为公共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恶性食品问题,已多次在全社会引发群体性的恐慌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严重损害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社会形象,引发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诚信危机。以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为例,从轰动全国的“大头娃娃”事件,到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再到最近曝光的美素奶粉造假,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中国的奶制品行业大受打击,也使得消费者对国内的奶制品行业丧失信心,争相从国外代购或只购买进口奶粉。

4.食品安全风险分散渠道单一。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其善后补偿及监管工作多由政府承担,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过多的依赖政府,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分散渠道单一,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市场中产生的问题还应在市场中解决。因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我国应当注重借助保险这一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立体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更好地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二、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1.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本身的特殊优势。所谓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自追溯日起至保险期终止日止的期间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列明的经营场所内生产、销售食品,或者现场提供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因食物中掺有异物,而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受害人或其人在保险期间内首次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本公司根据本保险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保险作为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因此,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作为责任保险的一种,可以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方的侵权行为向消费者提供经济补偿,从而既为被保险人提供了保险保障,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明显的社会管理功能。

与此同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强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承保前,保险公司要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承保以及承保条件,并有权要求投保企业对生产状况进行整改,以达到要求的参保条件;承保后,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保险人会不定期的对生产卫生条件进行审查,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危险或缺陷,被保险人应及时的采取整改措施。

2.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日益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质上承保的是生产厂商所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而近年来,为了尽快的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地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法律的监管范围和违法的惩罚力度都有明显加强。

2009年,通过的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向侵权人索取10倍的赔偿金。在2013年5月4日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要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各项法律的修订与新法规的颁布加大了食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这无疑会增加各食品生产厂商借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来分散风险的诉求。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安全已然成为消费者选购食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网络媒体的普及以及它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使得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成为众人皆知的公共事件。因此,作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旦出现侵权行为,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是更加严格的法律制裁,还必然会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谴责,使企业声誉受损,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甚至会危及整个行业的发展。社会进步给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更加严峻挑战,促使其寻求更加有效的手段以管理风险,从而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三、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分析表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大力推行具有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状况并不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1.食品生产企业的投保率不足。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投保率大约在1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进出口生产商,投保率严重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是因被保险人行为而遭受损害的第三方的利益,投保企业并不会从中直接获利,其较强的外部性使得食品生产企业购买责任保险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运用保险来分散风险的意识薄弱,为了尽量的压缩生产成本,更是极少会主动选择投保。

然而,对于在我国食品行业广泛存在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不达标,流动性强,往往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区。中小企业投保积极性不足,使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企财险,机动车辆保险等领域,食品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不足财险保费收入的4%,仅有少数地区的个别保险公司开办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供给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波及面广,影响程度深,往往损失巨大,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涉及多个环节,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而我国的大多数保险公司难以提供满足其技术要求的产品,从而阻碍了食品责任保险的发展。

3.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我国目前尚无独立的《产品责任发法》,虽然已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对其他大多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进行修订和完善,致使法规体系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同时,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两套体系即国家制定法律体系和各部委制定的法律体系,在对食品安全具体问题上存在法律规定的重叠和空白,因此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足。而法律的执行方面,由于我国的食品监管处于多部门的管理之下,职能设定的缺乏科学性,分工不明,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协调,存在责任的相互推诿,监管力度不足且监管成本高。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监管效率低下,使得违法的食品生产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面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有价无市”的尴尬处境,我国可以通过考察其他地区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借鉴。当前,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将食品责任保险作为单独的险种予以推行,往往是将其作为产品责任保险的组成部分而以产品责任保险的名义推行。因而,其有关内容也多在产品责任法律法规中予以规定。

在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法律责任的确定多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因此食品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尤其实在支持惩罚性赔款的美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极强,生产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面临巨额的赔偿金,甚至会带来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美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极为发达。

我国的台湾地区在2008年以前,对产品侵权行为采取过失责任原则,消费者由于索赔举证难度大,所以很少采取诉讼手段维权,导致台湾的食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较欧美国家而言大大降低。因而,此时台湾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也面临着与大陆同样的困境:投保率低,且多以外销为主。2008年,台湾地区为了提升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食品卫生管理法》中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制定一定种类,规模的之食品生产者,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从而确立了食品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反观我国,保险业及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公众维权意识不足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产品责任法,侵权法的健全与完善也尚需时日。我国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强制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做法,以有效缓解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五、关于在我国推行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为推行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我国应当继续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提升法律法规的系统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法律中对安全责任保险的强制推行做出明确规定。也可单独立法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做出明确的程序行和技术性要求,并详细责任保险的投保和理赔程序,赔偿的最高限额的。

要以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核心,进一步明细各方责任,建立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体系,改变原有机构设置重叠,分工不明,缺乏协调,存在监管漏洞的局面。增强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效率。同时,监管部门要与保险公司相互协作,促进强制保险的推行,比如将食品生产企业是否投保作为发放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前提条件。

篇3

一、总体目标

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坚决杜绝重特大旅游食品卫生事故,努力减少一般食品卫生事故,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县食安委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旅游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旅游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旅游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强化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完善责任考核办法,使旅游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狠抓基础工作,夯实根基

一是明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食品安全责任内容,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单项考核签订责任书,列入年度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同时加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努力形成责任到位、管理有序、奖惩分明的责任制体系。

二是继续抓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以会代训等培训工作,使其能灵活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另外,重点加强对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三是规范旅游饭店原料采购行为,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实现原料来源有保障、可追溯。进一步在旅游饭店中推广实施“五常法”管理。

四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加强重要节假日及旅游活动期间的旅游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

(三)完善食品安全检查联动机制,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和企业互查机制,增加检查的密度和力度,整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努力遏制旅游企业中出现重大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

(四)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一是做好假日旅游“黄金周”食品安全专项监管工作,组织进行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节前食品安全大检查,各黄金周前两周内,组织完成对旅游企业的食品安全检查。重点监督完善星级旅游饭店食品准入制度体系。

二是强化对各项大型旅游活动或节庆活动的食品卫生专项监管。根据职责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建立食品安全方案、各项措施的落实、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等内容的检查,落实责任,谨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事故在我行业的发生。

(五)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各环节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力求早发现、早整治,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制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加强重要节假日及旅游活动期间的旅游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各部门协作的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及宣传培训工作,以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问题;对策;保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明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国务院2015—2016年连续两年分别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内容之一[1-2],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指出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以下简称食责险)试点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并对地方提出开展试点的工作原则与要求[3],可以说,食责险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然而,对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下简称食品企业)和保险公司来说,推广食责险制度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试点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认真探讨并研究解决。

1概述

1.1国际代表性推行模式

食责险是国际上处理食品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作为产品责任保险的一种,并适用产品责任和产品责任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总体上可分为强制与非强制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作为政府福利保障补充的食责险、与惩罚性赔偿相配合的食责险以及与政府监管职责相结合的企业团体保险。我国台湾是目前唯一强制实施食责险的地区,要求持有营利事业登记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购买产品责任保险,并且规定了最低保额。美国虽未采取强制手段,但由于产品责任法律完善,严格的食品召回和“一人诉讼,所有受害者同等收益”等惩罚性民事责任赔偿等制度使企业违法成本高昂,食品经营企业从规避自身风险角度会要求供货商提品责任保险保单,生产企业为转移风险也会主动投保,因而投保率非常高。欧盟国家实行的是包括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产品召回和污染险等在内的组合保险,产品责任保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尽管未强制要求,但由于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和高效的责任追究体系,以及消费者强烈的法律和维权意识,食品企业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食品污染或召回等责任风险,往往会自愿投保,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4-6]。

1.2我国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我国大陆责任保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公众安全责任保险,但不久即因“弊多利少,副作用大”而停止实施。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国内各保险公司相继在责任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在经营中仍存在业务规模小、发展缓慢等问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极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7]。我国食责险最早出现在1986年,但此后一直发展缓慢[8]。虽然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保险公司也适时开展了食责险业务,但由于产品侵权责任配套法律法规未健全,以及食品安全事故责任鉴定困难、分摊不明确等因素,一些发生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但无参保的企业一跑了之或是关门大吉,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最终由事发地政府“埋单”。正是由于这种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企业的参保热情,加上食责险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责险的发展。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国内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在食责险领域进行了初步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产品设计和推广面临重重障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推广的市场条件尚有待培育[9-12]。在广东,目前约有超过10家的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相关业务,除独立的食责险外,部分公司的产品责任险等综合责任险种也包含了食品安全责任。参保的主体是外资(上级集团统一购买)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购买的主要是境外财险公司的产品,食责险包含于产品责任险中。

2推行食责险的利弊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推行食责险的利与弊

2.1.1推行食责险的意义食责险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和先行赔付功能,起到“社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及时解决保险责任事故中受害者的医疗救治问题,提高事故的救助水平,并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化解事故可能引起的矛盾和民事责任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能避免政府直接为违法企业“兜底”,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控制承保风险,通过其法律责任和风险管理专家团队为参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控等防损服务,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减轻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压力。再一方面,食责险的风险共担功能有利于分散和转移企业因生产经营客观失误造成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减轻赔付压力[13],利于保障正常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避免因偶然的失误和事故而导致倒闭破产。

2.1.2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之一是企业道德风险上升,保险的风险转移作用很可能助长部分食品企业滋生侥幸心理,错误地将食责险作为逃避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护身符”,认为出了问题有保险公司理赔,责任意识削弱,更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管理,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隐患增加或导致发生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导致企业道德底线下降,在利益驱动下无视其社会责任,铤而走险大胆违法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14]。

2.2试点过程存在的问题

2.2.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参保积极性不高食品企业普遍缺乏参保动力。一是由于责任险不同于财产险或车险,其作用不一定在短时间内体现,且保障的是食品消费者的权益而非企业自身的直接利益,一定程度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由于食责险开展时间不长,宣传及引导力度不够,社会公众知晓度低,许多食品企业一方面对该险种的费率和理赔情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通过保险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不强,没认识到通过保险可避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因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而受到破坏,大型企业认为自身出险率低,而中小企业则认为盈利微薄,均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为未知的风险购买保险而增加经营成本[11-12],主动参保积极性不高。

2.2.2保险产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对食品企业的吸引力食责险作为平等自愿和双向选择的一种商业保险,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各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定位设计,目前相关业务由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展,缺乏顶层设计,与其他责任保险一样存在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7],有待改进和创新。例如各公司现有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与理赔标准不统一,保障的范围与程度不一致,保险责任、索赔时效以及责任认定标准等设定不合理,与各类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差距较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条款偏重保险公司利益,对参保人约束多而对自身义务规定少[12],保障范围偏小,免责条款偏多,保险费率偏高,对食品企业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产品推广;理赔流程设置不合理,理赔服务不到位,不利于促进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处理。

2.2.3缺乏强有力的推行手段,积极作用未能发挥和体现作为依法鼓励参加的险种,目前的推广尚处于探索阶段,食品监管部门一来缺乏强制推行的依据,二来担心影响企业责任心,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暂未形成有效的推动工作机制,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风险各异,行政许可及日常监管的督促引导措施也不能一刀切,缺乏强有力的推广手段和政策,多部门合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参保覆盖率偏低,且以出口产品为主,基础数据积累薄弱,远远达不到保险经营所需的大数定律要求[10],保费规模小、投保企业分散,导致保险公司缺乏加大投入、细化市场、改进产品、降低价格的动力,从而也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和体现。

3对策与建议

3.1严肃法律责任与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促企业投保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纵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均是在严厉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等基础上,辅之以完善的追溯体系、严格的产品召回和监管信息公开等制度,使食品企业违法成本高昂,迫使企业主观上为转移风险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自觉参加责任保险,通过经济杠杆客观上推动建立多方互动共赢的食品安全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责任保险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稳定阀”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助推器”,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3.2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健全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3.2.1出台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针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保险监管部门要开展专项调研,从平衡保险公司与食品企业利益、提高食品企业参保信心和利于产品推广出发,在充分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省级食责险产品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提出试点行业和领域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与赔偿参考标准及理赔服务等的原则要求,指导保险公司根据食品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改进创新符合食品行业市场需求、保障更全面的食品安全专属责任保险产品及附加险产品。

3.2.2研究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保险公司应改变以限制客户需求和自身风险控制为主的赢利方式以及依赖强制或行政手段的习惯思维,将事前的合理定价和事中的风险改善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企业的现实需要,研究细分市场目标,综合考虑食品产业特点、生产经营规模和风险等级等情况,进行产品创新,针对不同领域开发对食品企业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产品,合理设计保险条款和费率,结合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等制度,将食品企业风险等级、事故记录、赔付情况等与保险费率挂钩,并运用责任限额、免赔额等手段促使参保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3.2.3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公司要适应开展业务的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改变自身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竞争力,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优势,加大业务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食品企业参保。各食品企业可通过保险公司的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和参保,也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协助安排参保。鼓励保险经纪公司为食品企业提供经纪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统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保,形成食责险的规模效应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以及对保险公司产品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工作的监督指导,增强食责险的可操作性,规范食责险的市场秩序,确保食责险市场健康发展。

3.3采取相关激励扶持措施,建立引导推动工作机制

3.3.1纳入日常检查和年度考评内容作为鼓励参加的险种,推行初期如果单靠保险公司自主开展或食品企业自觉参保,难以有效提升保障覆盖面,必须发挥行政手段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参保。上级政府可结合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及食品安全年度考评,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试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与责任保险相结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将参保情况作为企业自身食品安全管理内容,提高食品企业参保意识,激励引导其积极参保。与此同时,要防止参保企业产生进了“保险箱”就高枕无忧的思想认识误区,要以参保为契机,借助保险的力量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主体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要防止“以保险代替监管”,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3.3.2加强风险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为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控制和社会管理功能,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加强责任风险研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风险管控与服务等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参保企业的食品安全跟踪监督和风险管理服务,指导参保企业建立风险排查与防控机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完善理赔服务制度,优化理赔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强化现场勘查,在接到涉险事故报案后,积极开展事故查勘与救助,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规范履行保险赔偿责任。对责任明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可直接对受害者先行赔付,或积极提供预付赔款,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服务方式,与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合作,为参保对象提供风险体检、风险培训、法律援助等点单式服务,并定期向政府提交阶段性风险管理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15]。

3.3.3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广模式食责险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未有现成的推广模式,各地需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出台推动食责险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财政扶持政策。各地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参保示范;探索将食责险单列或纳入校园安全责任保险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创新参保方式,对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等社会影响大、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以及小作坊等经济赔偿能力不足的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探索行业公益统保模式,有效提高食责险覆盖面。部分省市已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华市火腿行业实现保险全覆盖;台州市采取以市场为主、公益为辅助的“政企同推”参保模式;宁波市鄞州区对农村集体聚餐、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和建筑工地食堂等的“区域统保”模式;临海市通过食责险专项基金实现的“团体式投保”[15]。湖南是全省统保,郴州市更由政府统一为学校食堂购买食责险服务;四川乐山、资阳两市则是通过招投标的统保模式[16]等,收到良好成效,可供借鉴学习。

3.4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督促

3.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针对社会公众知晓度低、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的现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食责险产品、政策措施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及时公布企业参保情况,普及食责险知识,增进社会各界对食责险制度的了解,在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索赔意识的同时,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试点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4.2加强指导督促,注重总结推广各地按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创造条件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和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先行先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行业和其他小企业积极参保。上级监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指导,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并协调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推广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发挥先行地区及率先参保企业的示范作用,督促后进地区加快工作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5〕10号)[A].2015-0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6〕30号)[A].2016-05-11.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保监会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食安办〔2015〕1号)[A].2015-02-02.

[4]周磊磊.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国际模式和中国实践[J].中国保险,2014(12):28-32.

[5]张升亮,杨忠雨.欧盟与台湾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及责任保险发展的经验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29(2):74-76.

[6]卢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法学,2015(8):73-83.

[7]周宇.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09(11):133-134.

[8]辛程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7):47-48.

[9]唐金成,刘子萍.社会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6):47-51.

[10]李米娜.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全面推行的不可行性研究[J].商,2014(2):253.

[1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J].上海保险,2010(3):14-18.

[12]梁敉静.恼人的食品责任险[J].金融世界,2011,14(7):43-47.

[13]杨柳.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97-101.

[14]李凯,石李陪,仇宏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56-59.

[15]卢永福.加强规范引导推动改革创新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渐入佳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11):33-34.

篇5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首先把实施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人力、物力、财力、责任、措施“五到位”,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有利的推动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目标明确,落实责任。

为将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牢,抓出成效,真正把食品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一是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一级落实责任,乡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责任书。二是按照分段监管的原则,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监管部门在监管范围内的责任和目标,一环一环的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强化企业、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四是严格实行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监管对象,均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失职、渎职、违纪、违法者坚决依法惩处。与镇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的单位和部门纳入年底考核,要求各村委会与村民小组及辖区小学签订责任书,形成层层负责,个个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全乡村委会的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的统筹管理,健全了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基本实现我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无盲区。

(四)加强宣传力度,培训从业人员。为了杜绝农村红白喜事宴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积极探索农村自办宴席的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家宴制作过程中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菜肴制作等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国庆前期开展了政府牵头、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国庆中秋糕点小作坊食品安全大检查,有效地保障了十一、中秋月饼食品安全。

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认真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坚持做到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面上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节前检查和节后检查相结合,明查暗访相结合。抓重点,促安全。联合工商所、派出所对学校、集体食堂及食品经营户进行了逐一检查。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20__年我乡食品安全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整治力度,切实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为将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牢,抓出成效,真正把食品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一是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一级落实责任,乡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责任书。二是按照分段监管的原则,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监管部门在监管范围内的责任和目标,一环一环的落实部门责任。三是强化企业、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四是严格实行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监管对象,均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失职、渎职、违纪、违法者严肃处理,要求各村委会与村民小组及辖区小学签订责任书,形成层层负责,个个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加强宣传力度,培训从业人员。为了杜绝农村红白喜事宴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积极探索农村自办宴席的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家宴制作过程中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菜肴制作等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国庆前期开展了政府牵头、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参加的国庆中秋糕点小作坊食品安全大检查,有效地保障了十一、中秋月饼食品安全 。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食品放心消费环境,提高我镇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和科技常识,进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农村食品从业和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质。

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加强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人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村委会、学校也相应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食品监管机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狠抓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

三是狠抓措施,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抓落实。结合我镇食品安全实际情况,从严格管理入手、突出问题着手,做到:围绕目标明任务,突出重点强责任,落实措施新举措,加强培训强素质,完善体系促提高,以确保我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篇6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副总理作了重要的讲话。下面,结合实际,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我再讲5点意见。

一、要认清严峻形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接连-发生了的毒韭菜事件,、等地的毒豇豆事件,陕西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重新流入市场等恶性案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还很艰巨,形势依然严峻。就而言,近年来,我们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了监管力度,但是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工作依然繁重,监管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孝底子雹设施差,农村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

要以创建“食品安全市”为载体、为抓手,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深化整治,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一要突出重点品种、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腐竹、三粉、畜牧产品要重点加强监管。只有监管到位,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及时整改。二要在全市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加大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整治力度,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三要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两网”建设,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

食品安全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责。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食品安全落实到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五一”黄金周前后流通领域、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

四、要健全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靠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一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有关部门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评估工作,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二要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单位的协同配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对食品安全事故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三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的督导检查,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方和单位,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

五、要加强组织领导

篇7

一、继续巩固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成果

坚持以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三网”建设为重点,专项整治为抓手,长效机制为保障,着力提升全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巩固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成果。

二、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三网”建设

一是完善责任体系。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二是巩固深化现代流通网。“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要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扩面、提质、增效,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逐步推进将农村放心店与农村连锁便利店建设的有机结合。

三是健全基层监督网络。进一步推进农村食品安全“多员合一”整合工作,提高人员素质,使其有效发挥作用。

三、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围绕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食品安全工作,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校园食品放心工作,加强学校食堂、饮用水、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监管。继续开展企业食堂规范化管理,巩固农村家宴管理,加强建筑工地食堂管理。结合“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强化监管,及时排除各类隐患。按照“暗访找线索、明查严打击”的思路,针对食品不安全因素,加强明查暗访。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各环节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

篇8

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首批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通知》(成食安办〔20*〕178号)精神,为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创建目标圆满完成,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通过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切实解决食品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公众满意度,着力提升全区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流的食品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积极整合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100%;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和奖励办法;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各食品监管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达100%。

(二)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切实做好种养殖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防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三)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应取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杜绝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限制保留的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监督抽查的力度,辖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认真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巩固压点成果。

(四)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及超范围经营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检验、检测,辖区内农贸市场、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设立检测检验室或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100%的街道、90%的社区要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全面落实酒类流通各项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打击力度。

(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重点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辖区内各类餐饮企业重点是城乡结合部餐饮店的食品卫生抽验合格率达90%以上。

(六)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在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中推行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做到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七)建立科学、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经费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检测水平,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检验、检测任务;按照《*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的通知》(锦食安委〔20*〕1号)要求,适时信息,并将的内容报送区食安办。

(八)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真实可信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信用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实行扶优限劣、奖优罚劣,促进企业自觉守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增强示范效应,全区至少在3个行业30家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九)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应急准备、应急反应、应急组织协调能力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检查、培训、宣传力度,食品安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十)积极开展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协管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全年对各类人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辖区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70%以上。

(十一)构建全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三、创建步骤

从20*年10月至20*年10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20*年10月)。部署全区创建工作,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任务。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街道、本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广泛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8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各类登记档案和管理制度,定期向区食安办报送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区食安办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街道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三)总结验收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开展自查。20*年9月25日前,由区食安办牵头组织对各单位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食安办申请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夏先义同志担任,成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应急办、区外宣办、区教育局、区统筹委、区服务委、区卫生局、*工商局、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负责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工作的协调、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办公室主任由区食安办主任兼任。

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列入全年重要工作任务,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抓好工作落实。

加大经费投入,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经费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篇9

我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以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任务,以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为切入点,以服务全乡发展大局为职责,准确把握形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专项行动,有效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动全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上水平。现结合本乡实际,制定如下安排。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村委会以及监管部门的职责。我乡把食品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纳入本乡发展规划当中,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积极支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与各村委会以及教育辅导站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和强化行政问责。对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等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力度,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力量加强对重点村组,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和薄弱环节的规范管理,力争通过专项整治,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一个行业。徐古高速修建中,我乡永丰村也是沿线建设点之一,该建筑工地的食堂、以及农家园也是重点查处的关键环节之一。专项行动中,对该处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建立档案。摸清该处食品经营者的数量,并且建立翔实准确的质量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动态管理。在细菌繁殖高峰期的夏季争取和卫生部门联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小餐馆、农村自办宴席等点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以中毒风险较高的熟食卤味、冷菜等作为重点品种,加大此处的食物监督检测力度,及时监督和督促餐饮经营者加强质量卫生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实现全过程有效监管

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示范点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基本解决使用违禁农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杜绝违规使用甲胺磷等5中高毒农药。我乡在炭窑沟村建立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测速点,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种植,争取年内邀请相关部门例行农产品检测12次以上,检测品种达到8个以上。在加工食品整治上、流通领域食品整治上、餐饮消费整治上、肉食品安全整治上各项产品抽样合格,合格率达到95%以上。并且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坚决断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在各个村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以及人群密集的农家园、小餐馆等地方通过墙报、黑板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咨询和专业讲座,宣传普及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的安全食品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开展两次农牧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传授农业种植、养殖的安全知识,使农民形成自觉抵制使用违禁投入品。调动广大农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篇10

面对现实难题,工商部门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通过理论研究,先把道理讲清楚。在系统内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方能在与其他监管部门的交流合作中,避免认识或说法混乱导致宣传或措施不足被误解而受牵连。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在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行政体制下,工商部门承担的应该是局部的有限的分段责任,不是连带化的共同责任。对发生在非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事故,工商部门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责任的连带化。

一、《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分段监管体制及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它延续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文件规定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仍然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从国家法律层面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职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在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下。为了弥补各监管环节间的缝隙,实现全程监管,《食品安全法》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和指导,而且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综合协调。

《食品安全法》第6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细读该条款不难发现,工商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依法按照职责分工,在承担责任时,同样也应该是按照职责分工,只承担分段监管的分内职责,不是承担全程连带化的共同责任。欲让工商部门有效地从上下游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抽身解脱,还必须深入研究《食品安全法》,纵横梳理和正反辨析工商部门监管流通领域的法定职责。

二、《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体制的责任体系

《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要在我国建立三个层次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以实现“食品安全责任治理”并落实问责制。在此法定的立体责任体系中,工商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在法理上是分段的、有限的,不是共同的、连带化的。

一是建立各级政府对辖区内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责任体系。《食品安全法》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二是建立分段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即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而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实施监管。《食品安全法》还要求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监管部门的协调指导,加强部门间配合,消除监管空隙。突出全程监管。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食品实施管理,主要包括食品流通主体的市场准入管理、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经营行为规范和违法经营行为查处,以及按照有关规定预防和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等。

三是建立生产和经营食品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该责任体系的建立是《食品安全法》的灵魂和基础,《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应承担的义务,要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在分段监管体制下,《食品安全法》对流通领域的行政监管主体和经营主体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工商部门要监管市场主体的准入,包括流通许可证的审批发放、企业的注册登记;要监管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包括抽样检测和定性定量检测:要监管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包括检查台账记录、索票索证和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并且要求书面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情况。食品经营主体要建立流通领域食品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流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要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相关信息,并且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对食品的贮存、运输、装卸和销售,以及食品广告等具体经营行为都有明确规范的要求。

在《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的体制下,各地食品安全监管牵头的是当地卫生部门,负总责的是当地政府部门。如果不合格问题食品初始危害不是发生在流通环节,工商部门依法对流通领域实施了常规的监管,在其他环节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后。应该让当事的食品经营主体承担事故责任,并追究初始危害发生责任段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流通等其他环节监管中没有明显过错的行政部门,不适合承担连带化的共同责任。《食品安全法》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三、工商部门防范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连带化的对策

工商部门依法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为了防范和划清分段监管的部门责任。现实中需要理性的监管思路和理念。在分段监管的体制下,建立健全食品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和食品市场质量准入等制度,对工商部门依环节分清监管责任,防患事故责任连带化是基础,让企业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是核心,广大工商干部在日常监管实践中,遇到食品安全事故善于应对和处置,防患事故责任在不同监管部门间连带化是重点。

1 严格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准

入制度

根据国内外现阶段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各国都不能完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我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先在理念上取得一种共识,即食品安全只是相对的,不安全将是绝对的。因为首先我们无法在理论上从正面论证某种食品是绝对的安全,只能够从反面证明某种食品是不安全的:其次,在监管的实践中,排除已知不安全的因素后。剩余食品的安全性仍然是难以绝对保障。食品在进入流通领域前,不可能被逐一检验已知的有害物质,不论对流通领域采取何种方式的监管,都难以绝对保证处在流通领域的食品是绝对安全。在分段监管的体制下,对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工商部门不得不采用形式监管为主的方式,即主要从形式上保障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规范。通过实施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和食品流通许可制度,按照人们对监管原理所能够达成的共识,在“身份不明来路不正即有嫌疑”的理念下,严格拒绝这类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将符合常规条件形式上安全的食品视为合格食品,只允许它们名正言顺地进入流通领域,这对工商部门防止事故责任连带化是第一位的。在这种监管理念下,如果被允许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在消费环节发生危害后才表明是不合格食品,并且工商部门已经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对这种后来知晓是不合格的食品采取了必要的监管措施,工商部门对这种类型的不合格食品经过流通领域,不应该连带化承担行政监管的共同责任。

2 善于应对非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突发事故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工商部门在信息报送、调查处理、行政处罚监管和食品安全信息等方面都需要严格履行职责,不得根据偏好避重就轻。为了规避其他环节食品事故的连带化责任,工商部门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时,还是需要注重把握事故处置的厉害环节和侧重部分。在面临食品安全事故时,先要冷静分析事故的起因是否在于工商监管部门的流通领域,预先判断是不是工商部门监管的责任。如果食品的初始危害不是发生在流通环节,就既不能在心理上地承担连带责任,更不能在舆论上默认地共同承担责任。特别在事故的调查阶段。工商部门一定要协助其他部门,坚决分清危害发生的具体环节,在分段监管体制下明确理清责任单位和监管的责任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中经过流通领域的问题食品,工商部门一方面要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根据已经明确的食品安全信息,依据分段监管的职责,及时对流通领域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自查并留存部门日常监管的依据材料,准备根据需要全面提供常规监管到位的有力证据。

3 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追诉体系

企业保障自己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是天经地义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介入食品安全监管,只能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数量,提高事故处置的效率,面对数量庞大的食品,要想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还必须依靠生产和经营食品的企业自己加强管理,让他们从头到尾地对食品安全负责。《食品安全法》在第四章通过大量详细的条款,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义务,目的就是明确把生产经营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工商部门监管的流通领域,处在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通过建立完整的不合格食品追诉体系,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利用工商部门日常的监管措施,应该容易高效地追踪定位出应该负责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分段监管体制下,工商部门承担的只是流通领域的行政监管责任。与生产经营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在性质上完全不一样。

4 依法追究市场举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的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