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的表现

篇1

(一)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我们不能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减少风险。

(二)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无论是筹集资金、资金运用,还是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具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四)收益与损失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和条件限制,财务风险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能意味着收益。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率波动导致的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筹集的资金高于平均利息水平,成本较高;经营风险;外汇风险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缺少流动资金,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也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下降,甚至于出现亏损的风险。

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有: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缺乏风险意识,没有严格审批可行性报告;对投资成本及项目建成后的成本费用和效益过于乐观估算,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认识不足。

(三)资金回收风险。财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资金回收,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产品销售实现与否,要依靠资金的两个转化过程,一个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的过程,一个是由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这两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和金额不确定性,就是资金回收风险。对当前物流企业来说,利润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开展物流贸易,只有资金回收顺畅,确保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经济活动的平稳运行。

资金回收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应收预付账款不能按时足额的收回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企业销售人员的自身素质差,客户缺乏诚信,企业对销售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应收账款风险产生。另外,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还要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影响资金周转率,也带来了资金回收风险。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处在高速发展阶断,必然要添置大量资产,需要用税后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如果企业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又低于正常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所以,在收益分配上不考虑资本结构问题,就会造成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成因: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尤其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按照现行的历史会计模式就必然存在虚减成本、虚增收益的问题,不但使企业提前纳税,而且可分配利润也偏高;另外,在分配收益时,分配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是收益分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措施。

1、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的资金成本,最小的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2、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3、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预先警报。企业应立足于市场,建立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同时,促使财务管理人员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1、筹资风险的防范。(1)优化筹资结构,建立合理的筹资规模。选择最优的筹资结构,合理的筹资规模,不但能够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财务风险,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偿债信誉。(2)选择最佳的筹资时机,确定合适的筹资期限,制定适宜的筹资方案。利率变动对筹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应随着利率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筹资决策,根据融资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筹资期限。(3)提高资金使用率。企业筹集资金大多数都是用来投资,只有加强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率,才能有效地降低筹资风险。

2、投资风险的防范。(1)分析投资环境,确定适当的投资规模。企业投资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预测投资行业的竞争程度和前景,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2)投资多样化。多样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企业应从区域和行业的多样化角度来考虑分散投资风险。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转移风险,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投资,也可以分散风险。(3)将风险进行转移。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可以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

3、资金回收的风险防范。资金回收风险是指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或资金流出后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主要是应收账款不能按时足额的收回造成的,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率、降低平均收账期、及时回收货款就是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应收账款增加或收账期延长时,应该高度重视,最直接的方法是查看企业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当经营净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时,一般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质量在下降,应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4、收益分配的风险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主要在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和利润分配方案。在不侵犯企业利益、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当的收益分配额度。如果企业正处于资金紧缺时期,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派,应注意金额不宜过大,否则必然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篇2

【关键词】 财务风险指标;比率指标;局限性;完善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因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汇率风险等。

企业财务风险指标是基于广义的财务活动,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出发,设置敏感性财务指标并观察其变化,对企业潜在的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监测预报的财务分析方法。它是财务指标和财务预警模型的统一。前者是企业财务评价分析体系对财务风险报告的体现;后者是在多个财务指标组合的基础上,选取多个企业样本,建立多变量数学模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的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具有宏观分析价值。本文拟对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中的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

分析财务风险指标的目的是在检测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设定财务风险预警警报指数来识别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防止和减少风险损失。

财务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主要有:

(一)预见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方向,即选取的指标变化应超前于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及其产生的问题。这就要求所选指标能准确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及趋势,并以此有效界定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灵敏性原则

灵敏性原则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根本目的,即所选指标能够快捷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遵循该原则能够通过改变财务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变量,及时调控企业资源分配,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异常变动得到收敛和控制,从而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始终运行在合理的置信区间内。

(三)配合性原则

配合性原则指各项风险指标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企业在分析财务风险指标时,要保证将可能产生财务风险的经营领域都纳入考察范围,这就要求所选指标既包括传统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指标,又包括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既包括静态指标,也要包括动态指标。

(四)稳定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是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指标运作效果的重要条件。企业应先通过相关的财务模拟操作,对所选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科学、有效地划分,使指标能够在较长的经营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更好地揭示风险。

三、我国现行的财务风险指标及其局限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将公司各种分散的经营活动归纳为客观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财务报表呈示出来。财务管理人员借助财务分析指标,将财务报表数据转换为具有决策支持价值的信息,帮助相关利益集团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对象是企业所进行的、即将要进行的,可能产生财务风险的一切经营活动。

我国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由1999年财政部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组成,以会计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依赖这些指标分析财务风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这些财务分析指标几乎都局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于最易反应潜在危机信号的现金流量状况缺乏分析

多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只能静态地反映一定时点的存量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偿债的能力和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并且这两张报表的数据也最容易被粉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潜在财务危机,就应该转向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财务分析。这就要求更加广泛和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指标来适应当前的财务风险预警。

(二)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出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的均衡情况

对于企业潜在的现金收支缺乏动态预期,对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效率的估计不准会影响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评价。

(三)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给现行财务会计计量带来强烈冲击

衍生金融工具既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也会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就决定了信息使用者必须对其格外关注。但现行的财务风险指标中却缺乏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些指标的局限性。

四、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建议

(一)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设计财务风险指标

现代财务管理学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价值评价应当侧重于参考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核心。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偿还债务、降低财务风险的根本保障。因此,笔者建议在设计财务风险指标时考虑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并构建现金债务比率指标。

1.现金到期债务比,即企业本期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到期债务之比。

本期到期债务包括本期到期的表内、表外债务,通常不能展期或调换。该比率可以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近期财务风险变动,集中和直观地表达本期财务风险的高低。当该比率较低时,企业到期债务责任加重,财务风险增加;反之,到期债务责任减轻,财务风险降低;到期负债资金为零时,表明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单一的权益资金,没有财务风险。

2.现金流动负债比,即企业本期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之比。

该指标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作为偿还保证,以反映企业短期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该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越有保证,企业财务风险越低。

3.现金债务总额比,即企业预计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债务总额之比。

债务总额包括表内和表外债务。计算公式为:现金债务总额比=(预计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债务到期年限)/债务总额。该指标表明企业在债务期内预计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对全部债务的保证程度,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越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4.现金利息倍数,即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息支出之比。

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获得现金能力对偿付债务利息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标准。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表明企业将面临偿债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设计的现金债务比率指标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科学地评价财务风险。但从经营角度看,现金债务比率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过高的现金债务比通常意味着企业的闲置现金过多,会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降低,所以应该综合考虑。

(二)对周转率指标的改进

1.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配合“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应收账款收回越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将计算出的指标结果与该企业前期指标、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企业的指标相比较作出判断。但一些影响该指标计算的因素却未能被全面反映,如:季节性经营的企业;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年末销售大量增加或下降。所以,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同时还应分析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后者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某项应收账款账龄×该项应收账款金额)/Σ各项应收账款金额。

2.将“存货周转率”指标配合“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分析。

通常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但有时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如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等。因此,企业应增加“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存货平均占用期=Σ(某项存货占用期×存货金额)/Σ各种存货金额。

(三)对盈利指标的改进

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注意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潜在的风险,故笔者建议增加以下指标:

1.现金销售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

现金销售率用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企业财务风险也越小。

2.资产现金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平均资产之比。

资产现金率越高,企业的现金经营能力越强。这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3.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

企业利润总额中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收入。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

研究、完善现行企业财务风险指标,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揭示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调整经营管理决策,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宏观的角度看,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指标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灵活应变力,并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地位。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一系列财务风险指标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现金流量研究的深入,建立一套融合现金流量指标分析为一体的,更加系统、完整的财务风险指标将成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发展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媛. 正视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J]. 企业研究,2006,(4):77-79.

[2] 何峰.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 商场现代化,2006,(12):229.

篇3

【关键词】 公司债券; 违约风险; 财务比率; 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36-05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债券品种创新速度加快,发行人和投资者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公司债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如影随形,对此我们要认真应对。

我国关于财务预警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上市公司,基于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与技术,进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模研究。其中周首华等[1]基于Altman的Z计分模型,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在1996年提出了预测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新模型――F计分模型。陈静[2]在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中,以ST公司与非S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34家公司1995―1997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吴世农和卢贤义[3]选取了14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1个财务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

在国内的研究中,财务预警模式所使用的变量限于一般财务及非财务比率在变量的选取上,较少涉及信用风险因素。因此,本文引入公司债券信用风险和发行债券的公司信用评级因素,并将其纳入一般公司债券违约预警系统中,提出一种新的财务危机预警方法。

本文基于财务预警系统来研究公司债券的违约度量,为了明确违约概念的界定和建立违约判别模型,把违约定义为财务的违约,即违约的发生是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发债公司不能够按时支付债券投资者本金和利息。因此,发债公司是否能够按时向债券投资者支付本息作为公司债券是否违约的界定标准,当发债公司不能够履行偿还义务的那一时点即判定公司债券违约。

一、研究设计

由于中国公司债券市场违约实例并不是很多,不能够达到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样本数量要求,因此需要选择潜在违约风险较大的发债公司作为违约样本。如何判别公司违约风险大小,国外很多研究选择了宣布破产的企业或者被评为破产的企业作为违约样本。本文对于公司债券违约的发债公司主要依据我国的信用等级来判定。选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规定评级为AA-级以下的公司债券近似违约状态。这样做的原因是AA-级以下的公司债券虽然按照国际评级公司的界定属于投资级,但是由于我国信用评级整体的中枢水平较高,AA-级以下的公司资金实力、资产质量一般,经济效益不够稳定,受外部经济条件影响,偿债能力会产生波动,存在违约风险。相比之下,AAA级公司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能力偿还债务本息,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很小,几乎无违约风险。因此,本文将AA-级公司定义为违约公司,AAA级公司定义为正常公司。

考虑到样本的可比性,本文选择分层抽样法进行正常样本的选取,分层标准是企业的资产规模大小,目的是要与违约样本的规模相当,能够进行比较。对于正常样本数量的确定,大部分研究是以11的数量比例进行匹配样本的选取,也有少量研究是以1 2的比例,选择两倍数量的正常公司进行分析。本文选择违约公司与正常公司11的数量比例来进行研究。

在时间范围的选择上,很多学者都是以公司由正常状态转为违约状态为时间分界点,研究时间分界点前几年的财务数据对于公司违约可能性的预测,也就是将不同时间点的违约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弊端。因为不同的时间范围,整体经济情况是不同的。公司违约应该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影响下发生的结果,经济萧条时期违约公司的数量明显超过经济繁荣时期违约公司的数量。因此本文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将在同一时间范围来分析财务比率与公司债券的发债公司违约情况的关系。

基于以上设计,样本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以及样本的可比性,本文选择在2008―2013年间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作为样本;其次,本文以评级为AA-级以下的发债公司(即违约公司)作为实验组,评级为AAA的发债公司(即正常公司)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公司数量相同,为保证模型分析预测准确性与说服性,本文选择2007―2014年作为时间范围,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与可比性。样本公司选取结果见表1。

二、公司债券违约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本文将公司债券发行公司是否存在较大违约风险分为两组,即违约公司组和正常公司组。在两组间进行判别的处理方法基于统计上的Fisher准则,即判别的结果应是两个总体之间区别最大,每一总体内部的离差最小。根据Fisher准则进行运算,得到Fisher判别函数,然后对每个样本的函数值与中心判别函数值进行比较,距离哪个中心判别值近则归属哪一类别。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34家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2007―2014年间的15个财务指标来分析,分别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但是把这15个财务比率都作为自变量来构建判别模型会因为这些比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提供的信息出现重叠,而使研究变得复杂。为了能够克服数据相关性和重叠性,找到更加准确稳定的变量,在15个财务比率中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来筛选构建判别模型的变量。

1.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2)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要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两类检验都是用于检验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检验用来比较观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相对大小,取值范围是[0,1]。当全部变量的偏相关系数的平方和远小于简单相关系数的平方和时,KMO值接近于1。KMO值较小时,表明观测变量不适合做因子分析,通常认为KMO的度量标准是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以上比较适合,0.7表示适合,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不适合[4]。Bartlett球形检验的原假设是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阵,即主对角线元素为1,其他元素均为0。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KMO统计量等于0.7744,检测结果表明运用因子分析效果一般,但是为了使本文研究较为全面,还是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变量的筛选。

2.因子个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研究中变量的数量就是主成分的数量,本文有15个财务比率自然有15个主成分。因子分析就是把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原始因子,提供原始数据所表示的信息,对于因子选取数量的确定,本文按照特征值的大小来进行选择,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

由表3看出,本文所选用的15个财务比率中有5个因子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这5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15个财务比率79.37%的方差,损失了20.63%的信息。

3.财务比率的选取

在因子选出以后,因子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才是本文研究最关注的,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把握因子的实际意义,而因子与多个变量相关,很难对其进行解释,因此对因子的载荷阵进行了旋转,这里采用方差最大旋转。

从表4中可以看出,旋转后的载荷系数差异十分明显。第一个因子在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收入毛利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0.88、主营收入毛利率0.79,说明这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这类因子所包含的财务比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把这类因子叫做盈利能力因子,其代表性变量为净资产收益率。

第二个因子在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为流动比率0.85、速动比率0.77,说明这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这类因子所包含的财务比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可以把这类因子叫做偿债能力因子,其代表性变量为流动比率。

第三个因子在指标现金流量比、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营业收入现金比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为现金流量比0.93、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0.85、营业收入现金比0.61,说明这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这类因子所包含的财务比率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情况,可以把这类因子叫做现金流量因子,其代表性变量为现金流量比。

第四个因子在指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为存货周转率0.75、总资产周转率0.82,说明这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这类因子所包含的财务比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情况,可以把这类因子叫做营运能力因子,其代表性变量为总资产周转率。

第五个因子在指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增长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分别为净利润增长率0.78、营业收增长率0.77,说明这两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归为一类。这类因子所包含的财务比率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情况,可以把这类因子叫做成长能力因子,其代表性变量为净利润增长率。

通过因子分析,选出了5个变量进行多元判别分析来构建模型,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

(二)构建判别模型

1.建立多元判别模型

经过因子分析,把原始15个财务比率浓缩到5个因子,每个因子的代表比率分别是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把这5个指标作为变量,分别命名为X1、X2、X3、X4、X5,以34家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利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对判别分析进行有效性检验,原假设是不同组的平均Fisher判别函数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表5中可以看到,p值为0.00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也就是不同组的Fisher判别函数值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意味着判别函数是有效的。

由此得到非标准化Fisher判别系数。非标准化的Fisher判别系数是指将实测的样本观测值直接带入求出判别函数值,而不需要将观测值进行标准化,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一些。

由表6可知,Fisher判别函数为:

U(X)=0.0654X1+0.2106X2+2.6408X3+1.5595X4+

0.0076X5-0.8016

表7给出了类中心处的Fisher判别函数值,该函数值是根据为标准化Fisher判别函数计算的,违约公司的分布中心是-1.369,正常公司的分布中心是1.369。这样,只要根据Fisher判别函数计算出各观测数据的函数值之后,再比较他们分别距各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了。也就是说如果运用判别模型计算出来的判别值是大于0的,那么便可以把观测样本归类为正常公司,判别值小于0,则归类为违约公司。

为了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可以将样本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回代。本文基于财务系统对公司债券违约进行预测,违约公司共17家,模型全部预测正确,正常公司共17家,模型对16家公司预测正确,所建模型的正确率为97.06%,基本上可以正确区分违约公司和正常公司,判别效果较为理想(见表8)。

2.结果分析

通过对样本进行多元判别分析得到判别模型:

U(X)=0.0654X1+0.2106X2+2.6408X3+1.5595X4+

0.0076X5-0.8016

(1)流动比率与判别值呈正相关性。流动比率作为偿债能力因子的代表,体现了公司对债务的支付能力,流动比率高说明面对短期债务的压力而具有的在短时间内的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越低,则企业偿债风险越高,很可能导致发债公司因无法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出现违约的现象。

(2)总资产周转率与判别值呈正相关性。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营运能力因子的代表,体现了公司对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情况,该比率更加偏重公司对于长期资产管理情况的衡量。在判别函数中,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则违约可能性越低。总资产周转率较高说明了公司在全部资产尤其是对长期资产的利用效率很高,对于发行中长期债券的公司,长期债券的资本成本相对短期债券较高,对资产的管理和周转能力高,则公司在还本付息时压力就相对较小,能够有效地预防违约可能性发生。

(3)净资产收益率与判别值呈负相关性。净资产收益作为盈利能力因子的代表,体现了公司运用自有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一般而言,净资产收益率高代表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好,公司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往往受财务杠杆的影响较大,公司的净利润中存在较大数量通过财务杠杆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公司在利用财务杠杆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盈利的同时,通常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负债和财务风险。较高的财务杠杆会给公司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虽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但是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更大,从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增大。

(4)净利润增长率与判别值呈正相关性。净利润增长率作为成长能力因子的代表,体现了公司业绩的提升,发展速度较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以较快速度在发展扩张,说明公司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和产品竞争力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净利润增长率较高是对发债公司债务支付能力较好的保障,公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违约风险较小。

(5)现金流量比与判别值呈负相关性。现金流量比作为变现因子的代表,体现了公司能够实际进行运转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多少。现金流量比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期末流动负债的比值,该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变现能力越好,对于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相应的违约风险也就越小。而现金流量比的持续走低可能是公司可实际支付债务的资金周转不灵的预兆,这将导致违约风险的出现。

三、结论

本文将财务预警系统与公司债券违约度量相结合,运用我国信用评级等级将AA-级以下的发债公司定义为违约公司,将信用评级为AAA级的发债公司定义为正常公司,对违约公司和正常公司的多项财务比率进行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公司债券违约风险进行研究。对34家发行公司债券2007―2014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公司债券违约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对样本公司反代回模型进行检验,模型预测的误判率为2.94%,正确性较高。

通过研究本文建立了对发行公司债券信用风险的判别模型,具有很好的检验效果,这对于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在违约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使用模型时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观测公司的规模应该与本文所选样本相近;二是观测公司所处经济环境应该与本文样本不具有很大差别。当差异较大时,建议重新建立模型进行研究。同时,本文只是对公司债券违约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样本的选择标准、违约分类方法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由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满足实证分析要求的债券较少,导致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样本较少,对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其次,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而本文使用中国证券市场的信用评级等级对样本进行分类,将评级较低的公司债券定义为近似违约的公司债券,评级较高的公司定义为正常公司,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有一些偏差,还需后续研究加以充实改进。

【参考文献】

[1]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2]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1999(4):31-38.

篇4

摘 要 审计风险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规避,应该标本兼治,应当从理念、队伍、机制、业务实施技术等层面上着手。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财务报表 审计 风险防范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从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由此,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财务、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 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如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底线,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都要切实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紧紧抓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的思路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时,同样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总体思路,即首先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应对。可以说,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运用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曳和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曳这两项准则,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了具体要求。准则第七、八、九章分别舞弊 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的风险

1.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取得可靠的审计证 据,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 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证据就可能片面、不可靠,从而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形成审计风险。

2.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 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 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 风险的源头。

3.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 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三、完善财务报表审计存在风险的对策

1.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审计人员职责要坚持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制定的重点内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的审计报告等审计资料负责;复核人要对提供的一切审计资料、依据的法规制度以及审计报告的表述等负责;要确定审计报告审理制度、集思广义,准确界定问题的性质,掌握好处理处罚的尺度,从而形成审计工作“三级复核制”,以避免职责不明。

2.周密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这要充分引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要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3.认真落实审计人员责任,真正做到奖罚分明对审计人员的职责划分清楚后,要真正把各自的责任落实到位。对尽心尽责、项目完成优秀的审计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在审计工作中、违反法规法律的,造成审计风险或形成诉讼失败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过错责任,从根本上杜绝审计风险。

4.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 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物资采购;招标;风险控制

在石油工程的建设中,物资采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物资采购的主要方式是招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在石油工程的物资招标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中的风险研究和控制,提高石油工程的经济效益。

一、采购中的风险分析

石油企业涉及到油气资源的开发、运输以及炼制销售等,其业务范围广泛,而且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对于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石油工程的物资招标过程中,部分企业的物质招标没有按照相关的招标部分进行,不能满足精细化的采购需要,给物资的采购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标准备不足

石油工程涵盖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的生产,还包含了钻井、采油以及油田地面建设等工程项目,还包含了辅的专业。对于石油物资来说,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产品也非常的复杂和多样化。不同的地质条件所需要的物资也存在技术和标准上的差异,例如在勘探过程中所使用的钻头,地质条件不同,其标准也不同。在物资市场中,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主要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供应商的数量也非常的多,对于同样规格的产品不同生产厂家的质量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在部分物资招标中对于招标的前期的了解调查存在不足的现象,对于不同物资的质量和性能缺乏足够的分析。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快速的确定相关物资的质量,只能依靠投标方的资料进行判断,影响了招标的准确性,给招标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险。

2 .资格预审不完善

资格预审是招标中的重要步骤,其主要是在发出招标邀请文件之前,按照相关的招标资格预审条件对于投标人履行合同能力的考察。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物质领域中,同一设备的产品,供应商非常的多,竞争也比较激烈,价格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做好资格预审就变的更加的重要。虽然对于石油物资的资格预审文件的制定已经比较规范,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例如对于资格预审的条件和标准的把握上往往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了资格预审不完善、不严谨。

在物资的投标过程中,评标专家也是影响招标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石油工程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某些专家可能对于招标的设备和材料不够熟悉,影响了投标文件的客观性。同时,对于评标专家管理也不完善,对于物资招标中的具体问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对于专家没有责任追究制度,造成了部分评标专家工作的随意性,影响了评标的质量。

二、对指标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石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物资种类和数量十分广阔。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每年石油物资的采购规模和数量都非常的大。为了降低石油工程在建设中的物资供应成本,应当加强对物种采购招标中的风险控制。其主要方法如下:

1.做好招标准备工作

在石油工程中需要的物资的类型非常的多,不同的物资类型所涉及的招标方式也不相同。在进行物资的采购招标中,应当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详细的了解相关物资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于物资的价格动态以及供应商的资质、财务状况、技术条件以及业绩等进行调查。在进行招标之前要确定好自己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等,然后编制相关的招标文件和资格预审文件。对于石油工程中的重要物资的招标,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由于重要物资在石油工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加上不同的油田地质条件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对物资的要求比较高。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之前,要先对指标人的要求和方案进行论证,达到招标条件的优化、细化的目的。

2.选择科学的招标方式

在招标之前应当对参加竞标的投标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淘汰资质不达标的投标人,保证物资的质量。招标人在准备资本预审文件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了解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认证、价格、企业的规模以及供货等信息。提高资格预审的过程的透明度,将评审的方法和过程公开,体现出招标程序的公开、公正、公平。在招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招标程序的透明化,为符合条件的投标人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通过投标人之间的竞争,还有利于招标人达到降低物资成本和提高物资质量的效果,招标人要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在邀请招标中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而且目标比较集中,所以潜在的投标人比较少,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资可以选择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在进行邀请招标采购重要物资的时候,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库,对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于进行统一管理。在进行邀请招标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定可靠有效的统计来作为招标的依据,这样可以节省招标的成本和时间。在招标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评标方法和标准是保证招标质量的关键。物资采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资类别确定不同的标准,对投标企业的评价客观化,通过相关的评价标准最终选择合适的投标企业。

三、结束语

对于石油工程的物资招标来说,由于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大,所占的资金量也比较大,所以应当加强招标过程中的管理,尽可能的保证招标的质量,降低招标的风险。要从招标的各个程序和环节上进行把握,对于物资的质量和规格等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规范招标文件,做好资格预审工作,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强化专家在评标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风险 非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47-03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甚低。据统计,在1000多万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规范、财务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商业银行主要依据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失灵”,无法完成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判断。因此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必须加入多种非财务指标的定性分析。

一、 非财务指标的重要作用

非财务指标是指那些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不一定与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加强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有助于信贷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提升贷款判断、决策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在分析企业的还款能力时,商业银行习惯于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但财务分析只是对企业的历史还款能力进行分析,且是建立在持续、稳定经营,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的假设上。事实上,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多为“家族型”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随意性较大,可信度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财务指标计算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未来经营变化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其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主要经营者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判断企业的信用。一笔贷款能否按期偿还,除企业的还款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还款意愿。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不是企业没有还款能力,而是“有钱不还”,恶意套取银行贷款。而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做出贷款决策时,仅靠财务指标分析难以获取企业还款意愿信息,必须综合分析企业信用等非财务指标才能得出判断。

三是判断企业真实信息。中小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制定了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得到认真执行,这导致企业外部监督困难重重,企业信息透明度低。商业银行在贷款调查中要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对非财务指标的收集、监测、分析和利用,来补充还原企业的财务指标,从而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发展状况。

二、非财务指标设定原则

(一)突出重点原则

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涉及各个方面,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把各种因素都涵盖在内,不大可能,而且评估成本也很高。所以对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主要考虑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针对性原则

确定非财务指标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运行特点以及所属经济区域特征,考虑其所适用的经济政策和监管要求,合理确定。

(三)可操作性原则

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选择那些便于理解、便于获取,普通适用,实用性强的信息,否则会产生误导,容易引起评价结果失真。

三、非财务指标的设定

中小企业多具有经营决策、管理、财务权力集中于企业少数管理层,甚至企业主一人身上的特点,换句话说“法人”和“私人”在中小企业身上几乎重叠,难以区分。企业经营之外的因素即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自身的因素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原则,基于目前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非财务指标体系和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将中小企业非财务指分为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两类进行具体设定。

(一)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所在行业:不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竞争的激烈程度,受到的政策支持程度都不尽相同。企业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政策支持力度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偿债能力。

2.企业所处行业地位: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但并不代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弱。若企业在本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则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强。

3.企业主经验:企业在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从业年限,取得的业绩和具有的影响力,以及企业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企业经营管理安全措施:中小企业大多生产条件简陋,作业环境差、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加之企业个别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只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资金实力弱,因安全措施不得当,引起的工伤、火灾、产品事故等,极易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拖垮整个企业。

5.企业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分析中,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高利贷借款。因高利贷利率相对较高,一年期利率能够达到50%的水平,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难以长期维持如此高息的借贷,易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引发企业危机。

(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主接受贷款调查的诚意:商业银行在进行调查时,企业主是否愿意真实披露相关情况,所提供口头、书面材料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存在刻意隐瞒或欺骗的情况。如果在调查中企业主不予配合或提供虚假信息,将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也说明存在套取银行贷款的可能。

2.企业主信用状况: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与其所有者或主要经营者的信用水平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视同对其企业主个人的贷款,因此,从中小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历史,就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期中小企业未来的还款表现。

3.企业主个人品质:重点考查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有无不良嗜好、是否稳健踏实、社会各界评价如何。在多数中小企业中,企业主即是企业,两者难以分割。如企业主有赌博等不良嗜好,很容易造成挪用企业资金归还赌债等事情的发生,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企业主家庭状况:该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与“企业主品质”分析基于同样的原因。企业主的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若发生重大变故,一方面会造成企业主的无心经营,另一方面若涉及财产纠纷,很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特别是在贷后信用风险分析中要将该指标作为重要的风险预警信号。

5.企业主社会关系:通过了解企业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能够判断企业的生存能力。因为企业主社会公共关系好,与上下游业务伙伴合作关系融洽,具备良好的口碑,不仅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容易得到各方支持,还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促进企业经营的稳健运行。

四、商业银行非财务指标分析面临的障碍

虽然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商业银行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上述非财务指标收集、分析、运用上,仍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一是非财务指标获取成本较高。非财务指标分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并且需要对多方信息进行验证才能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获得、分析上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二是非财务指标判断主观随意性大。目前许多非财务指标的量化没有公认的准则,商业银行也没有针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估体系,而且,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是无法量化的,全凭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个体差异性较大。三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相对于财务指标分析,非财务指标分析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非财务指标分析的复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从国家政策到行业规范、从企业管理到专业技术、从企业营销到财务会计最好无所不知;而且非财务指标分析还要求信贷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度的敏感,能够洞悉企业的细微变化。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为数很少。

五、结论

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指标设定、准确地判断分析,有助于信贷人员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状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贷款决策。但非财务指标在收集、分析和利用上仍存在一些困难,有些至关重要的指标,如“企业主个人品质”,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准确性以及调查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因此,商业银行与社会各界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非财务指标分析,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步伐,充分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如对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依法纳税情况、借贷信用记录、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银行收集此类信息的成本。其次是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方法研究,尽快建立规范公认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再次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采用培训、考核、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尽快建立起具备专业素质、业务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卢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监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糜仲春、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金融论坛》,2007年第3期。

[3]沈蕾,《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8卷第4期。

[4]李霄鹏,《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势在必行》,《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

[5]彭彤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1期。

篇7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三维框架;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了审计工作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正确起点和导向,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但如何才能全面的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评估其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影响呢?本文拟建立一个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三维框架体系解决这一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述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度迅速增大。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工作的需求,审计职业界逐渐改变了详细审计,代之以抽样审计,审计方法也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根据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风险导向审计被划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的视角确定于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评价内部控制,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做出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再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由于固有风险的单独评估具有显知的难度,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将审计的起点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测试,只依赖对内部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是由于企业存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网络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当企业管理层通同舞弊,故意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公司利益相关者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会失去效果。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难于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了4个修订和新起草的准则,其核心思想是合并原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同时修改审计业务流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风险评估程序),再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

我国财政部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执行。该准则也明确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构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三维框架(图1)

经营风险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但并非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从中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2004年9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本文试图以此框架为基础,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目标为起点、审计业务循环为主线、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为步骤的三维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以便从上向下的全面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同时以审计业务循环为主线,识别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风险管理目标维度――起点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主体力图实现什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之划分为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四种类型的目标,认为主体应首先设定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主体及其各单元努力实现的经营、报告、合规目标。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了解:1.战略目标,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及影响其经营的其他外部因素,与之相应的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2.经营目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制定的次级经营目标,如市场占有目标、销售目标、采购目标、生产目标、投资目标、筹资目标等;3.报告目标,了解由企业编制的、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报告的内容及报告方式,特别是对财务报表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方式等;4.合规目标,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包括适用的会计准则制度,影响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监管活动和环保要求等。

(二)审计业务循环维度――主线

业务循环是企业处理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一般可划分为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循环审计也有利于审计分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业务循环审计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内控导向审计中。

本文建立的三维模型,强调以业务循环为线,分循环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构成要素,以便于界定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及其错报的方式,主要原因如下:1.通过业务循环的划分,企业的所有交易和账户余额被分属于不同的循环,按照业务循环来解析企业风险,能够将风险评估的结果最终具体落实到账户的认定层次。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收集、更新与分析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按业务循环来了解企业环境,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风险,是与进一步审计程序中分业务循环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一致的。

(三)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维度――步骤

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是管理层经营一个企业所做的事情,是指主体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之划分为八个构成要素。注册会计师依照这八个构成要素可以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有效性,从而全面评估与经营风险相关联的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管理当局确立的关于风险的理念,是企业组织的基调,影响企业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注册会计师应了解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机制,企业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作总体的了解。例如,有效而独立的董事会运作机制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将有效的降低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

2.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既定的任务和背景下,采取恰当的程序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制定相关经营目标,将其细分至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而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支持切合企业的使命并与风险容量一致。注册会计师应以审计业务循环为线,了解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预测预算、企业各部门单位的业绩目标等,从而推测相关人员的行为导向及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过高的销售目标易导致产生压货等各种形式的虚假销售,或使得企业对客户信用评估不重视,为了占领市场盲目扩大客户源,盲目赊销,最终导致销售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期及未来的融资计划,是企业为满足融资条件修改财务报表、管理关键财务指标的重要动机。

3.事项识别。事项识别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必须能够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注册会计师应询问管理层识别出的经营风险或与管理层讨论如何识别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各级部门是否实时关注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企业是否具有常规的市场调研机制,是否聘请了法律顾问以规避法律风险,是否具备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财务主管是否了解融资市场的利率及资金供应状况等等。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该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注册会计师应与企业的管理层及各部门负责人讨论,以明确企业是否能够评估各领域的风险程度。例如,销售部门是否能够识别关键客户,采购部门是否有一定方法区分重要供应商,生产部门是否能够明确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并有与之相应的研究和开发活动等。

5.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管理者如何应对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了解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会计政策选择等财务手段直接管理财务指标应对业绩评价风险的情况。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当局实施风险应对方案的政策和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以审计循环为主线,更多的关注企业为实现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设计和实施的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

7.信息与沟通。管理者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处理和提炼大量的数据以形成可参考的信息,并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恰当、及时、准确的传递。注册会计师应更多的关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

8.监控―管理当局需要依赖监控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活动,并了解如何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EB/OL].http://mof.省略,2006-2-15.

[2] [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58-63.

[4]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控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了财务风险的成因和类型,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化解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风险、资产风险、债权债务风险、财务收支风险、税务风险等五个方面。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风险表现方式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管理源头前移

电力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管理,各基层单位实施。另一方面是业务集成,随着电力企业ERP系统的上线,电力企业的各业务,例如电力营销,工程投资,物资采购等,在业务环节已经通过ERP进行了业务处理,传递到财务环节为生成的集成凭证,财务所发挥的主要职能是审核,因此,造成了财务风险源头前移。

2.财务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主要是通过预算集中管理各项成本费用,但是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缺乏严密性,导致年底经常进行突击性调整,由此造成各基层单位为完成预算进行业务的调整,造成了数据的不真实性,加大了财务风险。

3.财务管理人员审核把关不严

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财务管理人员担负的更多职能是审核把关,但是由于财务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限制,财务人员往往只进行审核手续的把关,对业务领域的政策掌握不透,无法准确进行财务风险

防控。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方式

根据电力企业所开展的业务,笔者认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风险、资产风险、债权债务风险、财务收支风险、税务风险等五个方面。

1.投资风险

电力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电网建设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电网建设投资项目主要有基建、技改、大修等,因此,在电网建设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项目的计划执行是否到位,概预算管理及竣工结算问题。

2.资产风险

电力企业资产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大额资金使用的规范,是否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使用,支付依据是否充分,资金账户管理使用的规范性,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真实性,特别是对于长期未达账项等。资产处置风险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处置的资产是否按照评估价上报,处置的收入是否及时入账,盘亏的固定资产是否按规定权限报批,是否及时处理。

3.债权债务风险

电力企业债权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往来账款存在的风险,重点表现为账龄长、金额大或者挂账科目特殊的往来账款可回收风险,冲销风险,一致性风险,以及收入挂往来款的税务风险。

4.财务收支风险

电力企业的财务收支风险主要表现为电力企业的收入的真实完整性,支出的合理合规性。收入的真实完整性主要是指电力企业售电收入真实,并准确入账。支出的合理合规性主要表现为电力企业成本费用资金量比较大,可能存在成本费用确认风险。

5.税务风险

与电力企业相关的税收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因此,相关的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增值税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真实性、完整性,个人所得税计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由企业的内部环境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两方面决定,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也受内外部环境两方面

影响。

(一)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近十几年来,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打破了电力行业传统的垄断经营模式,使电力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电力监管条例》等市场监管方案,使电力企业受到的监管更加严格。同时,电价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的收益受到严格管制,必然影响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

另外,电力企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电力设备受外力损害的现象较为普遍,诸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会造成电力设施的损毁报废。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瘫痪、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引起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治理结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电力营销等。

1.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以国有独资为主要形式的电力企业,目前我国有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两大公司,两个公司实施的管理模式均是总部和分部模式,并对职能权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划分,就公司治理结构看,部分权力进行了集中,部分进行了下放,对集中和下放一旦把握不好,就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2.融资活动因素。在当前体制下,电力企业的融资活动主要是针对农网等国债资金工程,由于国债资金项目的特殊性,因此电力企业的融资活动财务风险相对较小。在融资活动方面,存在财务风险大的是电力企业下属的集体企业等,由于集体企业目前的公司模式是自负盈亏,因此,对于资金的需求更为强烈,受利率影响更大,存在财务风险。

3.投资活动因素。电力企业的投资活动受电力行业特殊性的影响,主要是电网建设投资,投资活动风险主要成因是投资活动涉及第三方,存在投资决算方面的风险。另外,由于受现场作业影响,还存在安全方面的风险。

4.电力营销因素。由于电力产品的销售模式是先用电后交钱的赊销方式,因此电力营销风险比一般企业更大、更复杂。存在陈欠电费清缴回收困难,必然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

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方式,笔者认为要防范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风险管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

(一)健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财务预算控制体系,是指总部或者上级单位制定预算,下级单位按照预算进行管理。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总部或上级单位制定预算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指标,其核心职能就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对人财物的集约化运作,将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权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预算各明细指标的控制,可以有效地监控经营管理,实施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通过对资金的重点控制,可以控制现金流量,防范资金风险,有效利用资金,实现资源整合,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业务部门操作导致的财务风险,因此建立业务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于防范内部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业务部门要根据所开展的不同业务,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以此来不断规避源头风险,进而规避财务风险。

(四)开展多渠道的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就是在电力企业中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使复杂的经营管理得以信息化、程序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五)构建财务审核激励机制

账务处理由财务人员进行,只有财务人员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因此需要构建财务审核激励机制,提升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技能,防范财务风险。

(六)采用风险转移方法

对电力设备因外力损害的现象,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缴纳保费的方式,将自然风险通过保险这一有效手段化解,达到转移风险,控制风险损失,减少因风险损失的发生而导致的财务困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是促进电力企业依法治企,保证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测,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规避各种财务风险,确保电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成凤.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3):60-61.

[2]张永丽.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篇9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得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承揽工程,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经营风险极大。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履约保证金用货币资金支付,这样又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工程结算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最终都凝聚成财务风险。加之由于施工企业向BOT、BT等投资经营领域发展,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等等,又增加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

施工企业面临来自上述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和预测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从企业的运营效益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明显下降,或营业额在增加,但利润在下降,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投入资本贬值。

二是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资产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潜亏风险增加。

三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五是从企业发展能力看。企业盲目扩张,投资过多过滥,摊子铺得过大,效益低下。

上述财务风险,是导致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警指标不宜过多。具体按以下五个顺序实施;一是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二是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三是测算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四是根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值和临界值,做出预警警度判断;五是提出预警报告。

(一)设计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

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

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

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二)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

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三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三)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

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四)预警警度判断

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三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五)提出预警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否则,财务风险预警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行有序、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二)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风险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建立在虚假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肯定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根本谈不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三)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性。

篇10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中,在各种难以控制或预测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有偏差,或者付出更多的成本的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三大特点。(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最本质的来源,决定了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措施规避,却不能减少至零。同时,财务风险产生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2)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的。(3)多样性。财务风险的多样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和表现结果的多样性。前者指的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诸如内部控制缺陷、政策变化、汇率变动,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者指的是财务风险的程度与表现方式呈多样化。

三、生产型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生产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分为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和存货流动风险。应收账款作为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一项债权,收回账款是生产型企业对外销售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基于收回账款的时间的角度,即所谓的拖欠风险,是指客户超过与企业约定的期限付款而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种是基于账款金额的角度,成为坏账风险,即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按实际发生额收回,给企业带来坏账损失。在实务中,这两种视角的应收账款风险往往相互联系,如企业可能会延期收到剔除了坏账的金额。由于赊销没有使真正的现金流入企业,反而是企业垫付相关业务的税额甚至分红,迫使企业承受举债经营。长期这样下去,会使企业日常财务费用发生额增加,并有可能让企业走向资不抵债的情况。存货变现风险指的是企业的销售额和销售数量会随着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未知影响的可能性。

(二)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发生筹资活动而使企业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支付风险,就是企业不能按期足额的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特指企业财务杠杆的存在可能给企业绩效造成的负面影响;购买力风险是指筹资资金的购买力由于受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影响而造成的不确定性。企业由于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而导致的将要发生的收益和将要偿还的债务的不确定性就是利率波动风险。利率上升会造成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增加、固定收益型的证券价值下跌;利率下降则会使以前期间的贷款利息负担相对较重。

(三)投资风险

由于受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数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依投资对象可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主要有购买证券等投资金融资产的行为,对内投资主要是投资在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以及专利设备等无形资产。

(四)因环境处罚或补偿产生的财务风险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排放出“三废”来污染环境,但是随着政府对环境管制措施的完善,重视生产、忽略环境的企业行为越来越不能被容忍。对环境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会被要求支付罚款和环境补偿,而因此造成的支出也是生产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

四、生产型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员工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正确的意识在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具有不能忽视的能动作用。因此,应该提升企业各种岗位的员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管理层的认知会影响企业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所以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应该通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树立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观念、熟悉财务风险相关常识,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多一重衡量标准。提高员工的财务风险认知是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基本保证。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现代公司经营中十分重要,很多企业由于在风险萌芽的早期阶段没有做好评估,而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恶果。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是以企业的财务资料和战略计划、经营目标等为基础,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和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企业实时状况进行分析评测,用以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前给管理者做出提醒,使管理者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来避免财务风险发生的机制。由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它被建立以后企业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财务风险防御措施,可以有力地加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防范。

(三)完善资本结构,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是诱发财务风险的一大因素,因此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负债经营作为能够迅速获得资金的方式,可以弥补仅仅靠权益不足以满足的企业资金需求。负债经营规模过大会使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更加容易发生。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负债的比例,寻求能持续稳定发展的资本结构。